《南京大屠殺》讀後感習作教學設計
《南京大屠殺》讀後感習作教學設計
南張學校
【教學要求】
1.讀懂例文《從〈海倫·凱勒傳〉想到的》,從中感受讀後感的寫作方法,激發學生寫讀後感的興趣
2.領會本次習作的要求,選擇讀物中給你印象最深的內容,寫出自己真實的感受和見解,並能自擬題目。
3.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明白只有現在努力,將來才能為祖國貢獻自己的力量。
【教學重點】
指導學生抓住資料中印象最深的內容。
【教學難點】
聯絡實際具體生動地寫出自己讀後的真實感受。
【教學準備】
1.查詢抗日戰爭有關資料;查詢讀後感寫法資料;查詢當今日本兒童對我們具有挑戰性的有關資料。
2.多媒體幻燈片。
【教學過程】
一、激情匯入
同學們,我們中華民族從1840年的戰爭到1945年的抗日戰爭勝利的105年間,幾乎所有的大中小帝國主義國家都侵略過我們中國。1937年7月7日的夜晚,日本帝國主義者又發動了全面侵華戰爭,第一槍在盧溝橋畔打響,我中國守軍進行了頑強的抵抗。"七七"盧溝橋事變是日本全面侵華戰爭的開始,也是中國全國性抗戰的起點。
這一場慘絕人寰的戰爭由日本帝國主義者發起,八年裡我中華故土遍地燃戰火,飽經滄桑的中華民族再一次傷痕累累,這一場戰爭因而也成為中國億萬人民長期揮之不去的沉痛記憶。
【設計意圖:歌德曾經說過:"不是我在寫詩,是詩在我心中唱歌",巴金在《給家鄉孩子的一封信》中說:"我寫作不是我有才華,而是我有感情。對我的祖國和同胞,我有無限的愛,我用作品表達我的感情。"是啊!人人都有感情,學生的感情有時比成人更濃更純。但感情只有在遇到刺激的事物,與自己的內心相碰撞產生火花時,才可以說感情被激發了,這時人的情感最易流淌。小學生生活閱歷淺,特別是對抗日戰爭時期發生的事情較生疏,因此,習作前,使用飽含深情的語言把學生潛意識中隱藏的與習作有關的感情、激情激發出來,才能激起表達的慾望,才會產生習作的激情,才會有真情實感的文章誕生。】
二、閱讀資料
1.多媒體出示南京大屠殺(資料附後)
2.請同學們仔細閱讀資料,拿起筆來,在材料上畫下你感到震撼的事件名稱或數字,並想一想你為什麼會有這樣的震撼。
【設計意圖:學生的激情首先來自感性,語言文字是感性承載的'主要方式之一,有感性才會促發情感,情感欲濃創作激情越高。首先讓學生接觸觸目驚心的語言文字材料,讓文字的生命力注入學生內心,激起其情感和創作慾望。】
三、交流閱讀感受
(一)結合資料直接談感受。
1.隨著學生的回答板書:痛恨、憤怒、吃驚、慘無人道、豬狗不如、野獸。
2.為什麼會痛恨或憤怒或吃驚?
3.看到這些文字和數字,你腦海中彷彿看到了什麼?你耳中彷彿聽到了什麼?(板書:想、聽)
4.如果你當時在場,你最想質問日本鬼子什麼?你希望你當時具備什麼能力去做什麼事?(板書:問)
①進一步引導:想一想我們死去的那些人中都有什麼樣的人?死去的人給活著的人帶來了什麼?
②追問自己:為什麼會發生這樣的事?
【設計意圖:孔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不到他努力想弄明白而不得的程度不去開導他,不到他心裡明白卻不能完整表達出來的程度不去啟發他。學生讀了大量的語言文字材料,憤怒之情油然而生,學生概括講感受很容易,但這個感受從何而來,為什麼會有這個感受,如何把這個感受聯絡實際具體生動地講出來是寫讀後感的難點。因此要具體步步深入地多方面引導,開啟學生的思路,交給學生具體的方法。讓學生結合資料看、聽、問,目的是讓學生透過這些方法走進資料,走進情境,走入資料中人物內心,使學生情感與之產生碰撞,產生共鳴,進一步激起內心的憤怒之情,為習作鋪墊情感,鋪墊思路。】
(二)中日對比間接談感受。
1.師:當時的法西斯分子認為他們自己強大,發動了大規模的侵略戰爭,在他們看來我們中國弱小,但我們國家在當時論面積,論人口並不少:日本的國土面積37多萬平方公里,而我們是960萬平方公里;日本人口約1.3億,而我們是5億多。這是中日的歷史狀況,那麼中日現在有關狀況又怎樣呢?
多媒體出示:
①讀書方面。
中國大學本科中文系,四年只讀幾十本書;
日本大學的日文系對本系學生閱讀狀況的問卷調查。調查物件涵蓋一至四年級,總數165人。
一個月的讀書量:
5冊以下:116名;6到10冊:32名;11到20冊:12名;20冊以上:5名(最多的學生每月讀55冊);
現在的個人藏書量:
50到100冊:30名;100到150冊:10名;150到200冊:6名;200到300冊:6名;300到400冊:3名;400到500冊:3名;500到700冊:3名;700到1000冊:2名;1000冊以上:4名,讀後感《《〈南京大屠殺〉讀後感》習作教學設計》。
②韌性方面。
在某次中日中學生夏令營活動中,艱苦的訓練使不少中國學生半途而廢,而面對同樣的困難,日本學生卻全部堅持下來。活動結束後,日本一名帶隊老師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日本對孩子進行生活教育遠遠勝過進行天才教育,因此日本孩子的韌性很強。"
2.師:看到這些資料再參照南京大屠殺的一些資料和慘狀,你又有什麼感受?
①用一句話或詞語來交流。
不能讓歷史重演;不能讓慘劇重現;未來在我們肩上;我們任重道遠;勿忘國恥;落後就要捱打。
②反問我們中國:為什麼我們會捱打?
【設計意圖:思想有多遠,就能走多遠。學生的思維易停留於表面,但思維應是立體的,感受應是全面的。鑑往知來,知己知彼,百戰不殆。今昔對比,促使學生思維角度轉向,聯絡實際情況談感受,使思維立體,認識深刻,感受全面。】
(三)聯絡自己及周圍深刻談感受。
想一想我們周圍的人群和我們自己的一些做法會不會使歷史重演?我們的哪些行為不利於國家的強盛?…
【設計意圖:人們閱讀後之所以有感受,是因為讀者不知不覺中聯想到了身邊實際的人和事。閱讀也是為了改變自己,改變周圍,對自己或周圍有一定影響。所以閱讀後聯絡實際比較反思才能使認識深入,才能使閱讀受到的啟發震撼產生一定的意識,逐步形成自己的理念,從而指導自己的言行。】
四、梳理思路
怎樣把我們的這些感受寫下來,讓讀者從我們的讀後感受到啟發?
1.題目。題目可以怎樣確定?
①可以直接使用題目,如《讀〈南京大屠殺〉有感》。
②也可以使用一句話或者一個詞語,然後使用副標題。如:
勿忘國恥
--讀《南京大屠殺》有感
我們為什麼會捱打
--讀《南京大屠殺》有感
2.開頭。
①可以談總的感受:我讀了南京大屠殺的一些資料,讓我吃驚…
②開頭提出問題:我們經常說"勿忘國恥",你知道有哪些國恥嗎?
③開頭指出某種不良現象:我們有些同學或者我們有些人不務正業,整天就知道打麻將,吃喝玩樂,
他們就沒有想到自身的責任嗎?
④把這些方法結合使用。
3.結尾。結尾可概括中心,總結全文,或提出問題。
4.文章重點。習作的重點是感受。感發點只是簡單的詞語或句子。寫感想時可以邊敘邊議。敘,就是我們的感發點,我們最多選擇兩處;議,就是抒發感想,是習作的主體。有層次、有順序地把我們的感受一步步推向頂點。敘述要簡單,議論要真實得體,這樣才能感人。
板書:
怎樣寫讀後感
讀感發點:詞語、句子
感自己、周圍(看、聽、問、想)
【設計意圖:學生習作構思需要整體思維。以上是針對習作重點分階段地對學生進行指導,重點指導瞭如何抓住感點寫好感受,從哪些方面寫。但讀後感的題目、開頭、結尾對初次寫讀後感的學生來說也是新知識,他們以前沒有正式接觸過,況且文章的題目及開頭又是讀後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所以為學生提供的參考越多,學生就會表現得越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