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鄉》 語文優秀教學設計案例

《故鄉》 語文優秀教學設計案例

  教材分析:

  這篇小說,深刻反映了當時中國社會生活,所以學習這篇文章要從歷史和 社會演變方面入手,進而加強對主題的理解。

  設計思想:

  課文不過是教會學生學習的例子,閱讀教學不能僅滿足於讓學生讀懂具體的課文,而應該著眼於訓練學生的思維,教給學生閱讀的方法,提高學生的的語文素養。

  本教案從營造輕鬆、平等、自由的交流氛圍入手,引導學生自主閱讀,整體感知;反饋展示,討論交流;合作探究,分析形象;品味語言,體會感情;理解朗讀,積累詞語;回顧過程,交流收穫;並在本文的導讀過程中,訓練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習習慣,授與給小說閱讀的方法,為學生自主閱讀小說提供借鑑。 教學目標:

  1、理清小說結構層次,感悟作者情感脈絡及探求人生道路的的強烈願望。2、分析本文透過對比寫法塑造的人物形象,領會小說所表現的主題思想。

  3、、品味課文的抒情意味的語言,摘抄積累詞語、句子和精彩語段。

  4、在本文閱讀過程中,訓練學生的思維,養成良好習慣,教給閱讀方法。 教學重點:

  1、理解課文運用對比寫法表現小說的主題思想的寫法。

  2、品味小說語言,領悟作者探求人生道路的的強烈願望。

  教學難點:

  領會小說所表現的主題思想。

  課時安排:

  兩教時

  教學內容和步驟:

  一、匯入新課,檢查預習

  教師匯入:同學們喜歡不喜歡讀小說?能說說你們是怎樣讀小說的嗎?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魯迅創作於1921年的一篇小說《故鄉》,並透過這篇小說的閱讀,探討閱讀小說的方法。

  學生交流預習情況:

  1、讀各自圈劃查注的生字詞,交流自學生字詞情況。

  2、簡介小說創作背景 說說作者及《故鄉》創作情況。 魯迅1898年第一次離開老家紹興,1919年12月又最後一次回故鄉,接母親來北京居住。《故鄉》便是根據這一段生活經歷創作出來的。小說中寫的人和事是有事實依據的,但又經過了藝術加工,有虛構的成分。作品中的“我”身上有作者的影子,而“我”又不等於就是作者本人。

  小說寫的是1919年的事,它所反映的卻是辛亥革命後十年間中國農村社會的情況。辛亥革命雖然推翻了滿清王朝,但中國人民仍處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黑暗社會中,當時,帝國主義加緊對我國進行軍事、經濟、文化侵略,加上國內軍閥混戰不休、地主階級對農民的殘酷剝削,使得廣大農民陷入困境。作者回鄉期間,耳聞目睹了故鄉的衰敗景象和農民的貧困生活,加之在這個風雨如磐的社會求索了30餘年的生活經驗,於是寫出了悲涼沉鬱的《故鄉》。

  二、自主閱讀,整體感知

  1、想一想,小說的敘事線索是什麼?理清小說的.結構層次。

  2、根據你對對課文內容的感受,在原題目《故鄉》前加上定語。(課件展示)

  三、反饋展示,討論交流

  預設以下問題,引導學生交流:

  1、討論課文的敘述的線索和小說的結構層次。

  (學生髮言討論後明確:小說按以“我”回故鄉的見聞和感受為線索展開故事情節的小說,按時間先後為順序,全文分成三個部分:第一部分(1~5段),寫的是故鄉的蕭條景象,“我”的複雜心情,交代了“我”回故鄉的目的;第二部分(6~77段),寫“我”在故鄉的所見、所聞、所憶、所感,重點寫了閏土的變化;第三部分(78~88段)寫“我”離開故鄉時的種種感觸,表達我追求新生活的執著信念。)

  2、學生展示各自在題目故鄉前所加上的所加的定語,並引用文字資訊闡釋的理由。

  四、合作探究,分析形象

  1、作者在本文中都寫了哪些人呢?本篇小說的主人公是誰?

  明確:本文寫的人物有閏土、楊二嫂、母親、水生、宏兒和“我”;閏土就是本文的主要人物, “我”是本文的線索人物。

  2、小說是怎樣來描寫閏土這個人物的?從哪些方面去對比?請細讀課文,蒐集資訊,完成下邊的表格。 (學生完成、課件展示)

  對比內容:外貌: 十一二歲,紫色圓臉,頭戴小氈帽,頸上套一個銀項圈,有一雙紅活圓實的手。中年閏土 臉色灰黃,很深的皺紋,眼睛周圍腫得通紅,手又粗又笨而且開裂,像是松樹皮動作、語態少年閏土 活潑剛健,動作乾脆利落,說話脫口而出,樸質、生動;有智有勇,熱情、純真。

  4個省略號(5處對話)說明閏土心裡有無窮無盡的希奇的事,說也說不完。神態說話前的是“歡喜──淒涼──恭敬”說話吞吞吐吐,斷斷續續,謙恭而又含糊,顯得遲鈍麻木。說話後的神態是“只是搖頭,臉上雖然刻著許多皺紋,卻全然不動,彷彿石像一般”

  9個省略號(5處對話)說明閏土心裡有說不盡、道不明的苦處。對我態度“只是不怕我”,“不到半日,我們便熟識了”,送我貝殼和鳥毛,告訴我很多希奇的事。對“我”友好,熱情,和“我”建立了純真的友情。恭敬地叫“老爺”,要水生“給老爺磕頭”,認為少年時的“哥弟稱呼”是“不懂事”,不成“規矩”。和“我”之間隔了一層可悲的厚障壁了。

  生活態度 ──天真活潑、對生活充滿熱情和希望。揀了“一副香爐和燭臺”。──將希望寄託於神靈。

  3、從表中的語句中,我們可以看出少年閏土是怎樣的形象?中年閏土又是一個什麼樣的形象?是什麼原因使一個天真活潑、對生活充滿熱情和希望的小英雄變成了麻木迷信的木偶人呢?(課件展示)

  討論並歸納:少年閏土,天真活潑、無憂無慮,懂得很多生產知識,簡直是個小英雄;中年閏土,變成了滿臉愁苦、麻木的迷信的木偶人。“多子,饑荒,苛稅,兵,匪,官,紳,都苦得他像一個木偶人了。”是封建統治的壓迫,使閏土發生了這麼大的變化。

  4、“我”對閏土的態度前後有什麼不同?為什麼?閏土這個形象表現什麼樣的主題?(閏土命運研究 課件展示)

  明確:當年,“我”因閏土心裡有無窮無盡的希奇的事而羨慕不已;現在,“我”為閏土與我之間的不瞭解和隔膜感到悲哀,使“我”與閏土之間的關係產生了冷漠、隔膜。閏土這個形象閏土揭露了封建思想、封建等級觀念對群眾精神上的壓抑和毒害。

  5、既然閏土的變化已經反映了封建思想、封建等級觀念對人們精神上的壓抑和毒害了,作者為什麼還要花那麼多的筆墨來寫楊二嫂呢?(人物楊二嫂命運研究 課件展示)

  討論並歸納:其實這也是一種過對比手法,小說以楊二嫂的自私、尖刻、貪婪、勢利來對比襯托閏土的淳樸誠實,從更廣泛意義上展示人與人關係的隔膜,深入揭露封建社會傳統觀念對他們的精神毒害,造成人們純真的人性被扭曲。作者塑造這兩個人物形象,真切地抒發了對現實社會的不滿,希望有新的生活的熾熱感情。

  6、課文從哪些方面去描寫楊二嫂的?表現她什麼樣的性格特徵? 明確:透過肖像、語言、神態、動作的細節描寫,表現了楊二嫂的自私、尖刻、貪婪、勢利的性格。

  五、品味語言,體會感情

  齊讀第三部分課文,品味、領悟小說語言的含義。

  1、同學們對這部分課文中,感受最深的是哪些語句?為什麼?

  (讓學生從內容和語言方面談個性感受。)

  2、從文中看,“我”是一個怎麼樣的人?(“我”的命運研究 課件展示) 明確:文中的“我”是一個有作者影子,具有進步思想傾向,同情、熱愛勞動人民的知識分子形象。

  3、面對回故鄉的所見所聞,這位同情、熱愛勞動人民的具有進步思想傾向的知識分子當時有什麼樣的感受?“我只覺得我四面有著不見的高牆,將我隔成孤身,使我非常氣悶’文中的“高牆”指什麼?

  討論並歸納:指封建思想,等級觀念毒害下造成人與人之間的冷淡隔膜。 4、“他們應該有新的生活,為我們所未經生活過的”討中的“新的生活”是指什麼樣的生活?

  討論並歸納:自由、平等、幸福的生活。

  5、“我想到希望,忽然害怕起來”為什麼“害怕”?

  討論並歸納:因為魯迅當時還是個進化論者,這種自由、平等、幸福的新生活只是“我”的理想,但怎麼實現,“我”無法回答,所以想到希望的能否實現,自然便害怕起來。

  6、為什麼說“他的願望切近,我的願望茫遠罷了”?

  討論並歸納:閏土的願望只是希望眼前能過上幸福生活,所以說 “切近”,我的願望是普天下的人都過上自由、平等、幸福的生活,“我”的願望能否實現還是未知數,所以茫遠。

  7、課文再次出現海邊奇異的圖畫,表現了什麼?(課件展示) 討論並歸納:海邊奇異的圖畫是“我”對美好希望的想象和憧憬。8、“希望是本無所謂有,無所謂無的。這正如地上的路: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這句話有什麼深刻含義?

  在學生討論後歸納:作者把希望比作地上的路。這句話告訴人們:只有美好的願望而不去探索實踐,希望必然落空,等於沒有;雖然實現希望困難重重,但只要去探索實踐,希望才有實現的可能。

  六、理解朗讀,積累詞語

  老師告訴過大家這麼一句話:“學理如建樓,學文如堆沙”。學習語文,強調的是在文字閱讀過程中,要注意積累詞語、格言警句和精彩語段,豐富自己的詞彙,為今後的更好地讀寫打基礎,下面,請同學們拿出詞語作業,摘抄本文中你喜歡的詞、句、段,然後全班交流。

  1、學生自由朗讀課文全文,圈劃摘抄文中詞語。

  2.挑生讀一讀各自摘抄的詞語、句子、段落。

  七.回顧過程,交流收穫:

  1.《故鄉》這篇小說,我們已經學習完了,透過本文的閱讀,同學們有什麼感受和收穫?請同學自由談談?

  2. 同學們都採用了什麼方法來學習《故鄉》?我們是學習按怎樣的步驟來學習課文的?請同學們回顧學習一下學習本文的過程。

  (引導學生回顧故鄉的學習過程,歸納小說閱讀的方法:感知小說內容--分析人物形象--品味感悟語言--摘抄積累語詞。並引導學生舉一反三,將這種方法運用到今後的小說閱讀中去,反覆訓練,形成能力。)

  八.拓展訓練,佈置作業:

  課外選讀魯迅先生的兩篇作品,並給魯迅先生寫一封信,談談對他的作品、思想、生活經歷、人生哲學等方面的理解和感悟。

  九.附板書: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