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寓言語文教學設計
古代寓言語文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7個生字。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3.能借助註釋理解課文,初步領悟課文所講的道理。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瞭解“寓言”這一文體了。
2.學習第一則寓言。
教學過程:
一、匯入
同學們,我們過去學過寓言故事,哪位同學還記得什麼是“寓言”呢?(寓言就是用有趣的小故事來說明一個道理。)“寓言兩則”又是什麼意思?(課文一共有兩個小故事,所以就是寓言兩則。)
今天,我們再來學習兩則寓言,看看它們又將告訴我們什麼道理。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檢查預習
透過預習,誰能說一說“矛”和“盾”各指什麼?(矛,古代一種兵器,在長柄的一端裝有槍頭。盾,盾牌,古代作戰時遮擋刀箭用。)
2.自由讀短文,藉助註釋理解詞句,然後思考,本文講了一件什麼事?
(大概說出即可。)
三、精讀課文,理解內容
l.先自己說一說每句話的意思,然後同座討論:每句話意思是什麼?
2.交流。(學生說,師生評議)
教師應講解以下有關知識,幫助理解:
(①“楚人有鬻盾與矛者”“者”用在句尾,意思是“楚國有一個賣盾和矛的人”。②“譽之曰”中“之”指盾。“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中的“之”字均可理解為“的”。③‘物莫能陷也”“莫”是“沒有什麼……”意思。意思是:“沒有哪一種東西能夠穿透它。”“也”語氣詞,表示句子說完。④“其人弗能應也”。“其人”,那個人。“也”,語氣詞,表示句子終結。)
3.把每句話意思連起來說一說。譯成現代白話文,要把上下文說通順。(學生練說)
4.交流。(能說出大體意思即可。)
(楚國有一個賣矛和盾的人,誇耀他的盾說:“我的盾非常堅固,沒有哪一種東西可以穿透它。”他又誇耀自己的矛說:“我的矛非常銳利,沒有什麼東西不能穿透的。”有人說:“用您的矛穿您的盾,會怎麼樣?那個人回答不上來了。”)
5.這則寓言告訴我們一個什麼道理?(自己的言行前後要一致,以免鬧出笑話。)
6.指導朗讀。(讀出買盾人的自誇炫耀語氣,人們的.質問語氣。)
四、總結
那個楚國人說話前後不一致,自己打了自己的嘴巴,在現實生活中有沒有這樣的例子呢?你從中應吸取什麼教訓?
五、佈置作業
1.用自己的話把這個故事講給家人聽。
2.熟讀課文,背誦全文。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學習第二則寓言。
2.學習生字。
教學過程:
一、複習匯入
1.背誦《矛與盾》全文。
2.這則寓言告訴我們一個什麼道理?
3.這節課我們學習第二則寓言《鄭人置履》。(板書課題)誰能解釋一下題目的意思?有一個鄭國人買鞋。那他又是怎樣買鞋的呢?讓我們來看看課文。
二、自讀課文,整體感知
1.結合註釋,瞭解每句話的意思,想一想,短文講了一件什麼事?哪些詞句不理解?提出來討論。
2.檢查自學情況。
①指讀短文。(要讀通句子)
②本文講什麼事?(有個鄭國人去買鞋,到集市上不相信自己的腳而相信尺碼,最終沒有買到鞋的事。)
三、細讀課文,理解內容
1.默讀課文,結合註釋,理解詞句和短文內容。
2.交流:教師應在學生討論的基礎上引導理解:“鄭人有且置履者”,意思是:“有一個鄭國人打算買一雙鞋”或“有一個打算買鞋的鄭國人”均可。“已得履”,“已經拿到了鞋”。“乃曰”是“於是說”的意思。“及反”是“等到返回來”,“人曰”即“有人說”。“何”是“為什麼”。
譯成白話文。(有一個鄭國人打算買鞋,先自己量了腳的尺碼,把尺碼放在自己的座位上,到了集市上才發現忘了拿尺碼。他拿到了鞋說:“我忘了拿尺碼了”,於是,返回家裡取尺碼。等到返回時,集市已經散了,因此他沒有買到鞋。有人問:“為什麼不用自己的腳試一試?”那個人說:“我寧可相信尺碼,也不相信自己的腳。)
3.那個買鞋的人可笑在什麼地方?這個寓言告訴我們什麼道理?(具體情況下應採取具體的辦法。)
4.指導朗讀。背誦短文。(讀出買鞋人的可笑。)
四、總結
鄭國那個買鞋人和楚國賣矛和盾的人同樣可笑。在生活中,你遇到過類似的事情嗎?舉例說一說。
五、指導書寫生字
重點提示“寓”、“譽”、“遂”字字形,“寓”字第10筆是“豎”。“譽”上半部不能少一點,“遂”裡面“點、撇”不要丟掉。
附:板書設計
教案點評:
學生依據註釋自讀短文,理解詞句,瞭解全文內容,理解寓意。教師講解有關古漢語知識,幫助理解句意。學生列舉生活中例項,加深對寓意的理解。
探究活動
召開一次古代寓言故事會。
1.講故事,明事理。
2.學習文言文。
3.根據故事,想象意境,繪製圖畫,幫助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