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坐敬亭山》教案教學設計(通用12篇)

《獨坐敬亭山》教案教學設計(通用12篇)

  作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時常需要用到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綱與課堂教學的紐帶和橋樑。那麼寫教案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獨坐敬亭山》教案教學設計,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獨坐敬亭山》教案教學設計 篇1

  (一)匯入課題,揭題。

  1、今天,老師想向同學們請教一個問題:有誰知道李白是怎樣的一個人嗎?誰來告訴大家?你又是怎樣瞭解的?

  2、揭題:是啊,李白一生寫了很多詩,今天我們再學習他的一首詩:獨坐敬亭山。

  3、解題:“獨坐”是什麼意思?題目是什麼意思?

  齊讀課題

  (二)初讀,識字,引入意境。

  1、學習生字。播放

  課件:(字理識字)“亭字”的讀音注意什麼?亭是什麼樣的(頂尖,角飛翹下面有柱子。)怎樣記“亭”字?(簡筆畫畫亭的樣子)“亭”字的一點象亭尖,口字象亭尖下面的部分,飛起的角象禿寶蓋,所以寫寬些,丁字象亭簷及柱子。請同學們在生字表下照著寫一遍。

  1、聽音朗讀,初識古詩。

  2、用自己喜歡的方式朗讀古詩。

  (1)把詩讀通讀順。

  (2)個人讀,小組讀,齊讀,同桌讀。

  (三)再讀,感悟詩意。

  1、同學們再讀詩,看有哪些詞不理解的,可以透過看註釋或者查字典解決,也可以和同桌交流討論,理解。

  2、集體交流詞的意思。(“眾鳥”許多鳥;“高飛盡”都高高的飛走了;“孤雲”孤單的雲;“獨”獨自;“閒”悠閒;“相看”互相看;“不厭”不滿足;)

  3、小組討論交流詩句的理解。

  4、全班交流對詩句的理解。

  5、這首詩描寫了那些景物?(鳥飛盡,雲飄走了,孤山。)給人什麼樣的感覺?(淒涼)詩人的心情怎樣?(孤單寂寞)

  天上幾隻鳥兒高飛遠去,直至無影無蹤;寥廓的長空還有一片白雲,卻也不願停留,慢慢地越飄越遠,似乎世間萬物都在厭棄詩人。“盡”“閒”兩個字,把讀者引入一個“靜”的境界:彷彿是在一群山鳥的喧鬧聲消除之後格外感到清靜;在翻滾的厚雲消失之後感到特別的清幽平靜。因此,這兩句是寫“動”見“靜”,以 “動”襯“靜”。這種“靜”,正烘托出詩人心靈的孤獨和寂寞。

  鳥飛雲去之後,靜悄悄地只剩下詩人和敬亭山了。詩人凝視著秀麗的敬亭山,而敬亭山似乎也在一動不動地看著詩人。這使詩人很動情-世界上大概只有它還願和我作伴吧?“相看兩不厭”表達了詩人與敬亭山之間的深厚感情。“相”“兩”二字同義重複,把詩人與敬亭山緊緊地聯在一起,表現出強烈的感情。結句中“只有” 兩字也是經過錘鍊的,更突出詩人對敬亭山的喜愛。“人生得一知己足矣”,鳥飛雲去又何足掛齒!表面看來,是寫了詩人與敬亭山相對而視,脈脈含情。實際上,詩人愈是寫山的“有情”,愈是表現出人的“無情”;而他那橫遭冷遇,寂寞淒涼的處境,也就在這靜謐的場面中透露出來了。

  《獨坐敬亭山》教案教學設計 篇2

  教學目標

  1、藉助註釋,正確理解古詩的大概意思。

  2、咀嚼重點詞語,感受詩人的感情變化。

  3、能夠有感情地朗讀,並背誦和默寫。

  第一課時

  一、談話匯入

  同學們,唐代時我國詩歌創作最繁榮、最輝煌的時代,湧現了一大批優秀的傑出詩人,你知道唐代有哪些著名詩人?(生交流) 唐代詩人燦若星空,其中有一位詩人才華橫溢,縱情山水,把酒吟詩,詩酒名聞天下,被人們稱為“詩仙”,你知道他是誰嗎?(生答李白)

  二、板書課題,揭題

  1 、今天我們學習李白的一首千古名作(板書:獨坐敬亭山)

  2、生讀題

  3、理解題意:“獨”是什麼意思?有哪位同學到過敬亭山遊玩,知道敬亭山在哪嗎?

  4、敬亭山自古就是文人雅士聚聚之地,李白為什麼會獨坐敬亭山呢?

  三、讀詩,讀出詩歌的節奏與韻律

  1、 默讀古詩,有沒有不認識的字? 生自由讀詩兩遍,要求讀準字音,讀通詩句。

  2、 聽說我們班的同學古詩讀得特別好,指名讀,(評價 很有詩人風範)齊讀

  3、 詩歌朗讀形式多樣,想不想嘗試合作讀。(要求 讀出詩歌的節奏)

  4、分組合作讀,每小組一句 男女生疊讀(疊讀前三 後二) 師生疊讀

  5、讀詩的最高境界是讀出詩的韻味, 古代的讀書人讀詩搖頭晃腦,抑揚頓挫

  四、範讀詩歌,想象畫面

  1、閉上眼睛,用心傾聽朗誦想象畫面

  2、同學們,告訴老師,你彷彿看見了什麼?(鳥飛 雲飄 佇立的大山 孤獨的詩人)你的腦海中是不是浮現這樣的畫面?

  3、置身於這樣的境界,你有何感受?(景美 寂靜 孤獨)

  五、作業:

  背誦古詩

  第二課時

  一、學習詩歌一二句,感受詩人的孤獨。(板書 鳥飛 雲去 孤獨)

  理解“盡”,說“眾鳥高飛盡”詩意;理解“孤”“閒”,說“孤雲獨去閒”詩意

  二、 教師介紹創作背景

  鳥飛雲去本是常見的自然現象,在詩人的眼中,為何會如此的孤獨寂寞呢?(生交流,師小結: 被貶離京城,十年漂泊,遠離故土與親人,世態炎涼,好友遺忘,看見鳥飛,雲去,有感而發,觸物傷懷,難怪這樣的孤單寂寞!)

  三、學習詩歌三四句,感受詩人的不獨。

  相看是什麼意思?(相互看;你看我我看你)誰和誰相看?(李白與敬亭山)會怎樣看?(含情脈脈 四目相對 默默對視)(板書:相看)

  同學們,詩人是第一次登上敬亭山嗎?{不是}你們知道詩人這是第幾次登上敬亭山嗎?第七次啊!詩人這麼多次登上敬亭山,難道僅僅是為了欣賞敬亭山的美麗風景嗎?(不是)在詩人眼中,在詩人心裡,敬亭山難道僅僅是一座山嗎?你說!(不是)僅僅是一座山嗎?你說!(不是)在詩人眼中,在詩人心裡,敬亭山哪裡是一座山啊,他分明就是詩人的一位朋友,一位永遠不會離開他,永遠不會拋棄他,永遠與他相依相伴的朋友啊!一位孤單時可以做伴,寂寞時可以傾訴的朋友啊! 有了這樣的朋友,詩人還好孤獨嗎?(不會)還會寂寞嗎?(不會)難怪詩人會寫下這樣的詩句——“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

  李白一生不畏權貴,命運坎坷,懷才不遇,壯志難酬,心中自有說不出的孤獨 寂寞與憂傷,只有流連山水、登高望遠之時,才是他最快樂的時候。同學們,當李白登上敬亭山時,他的心情怎樣?(喜悅 高興 激動)是啊,李白是與敬亭山心有靈犀、兩兩相悅啊!(板書:相悅)

  四、教師小結:

  (結合板書)漂泊他鄉,無人相伴是,李白與敬亭山相看、相知、相悅,從大山中感受到生命的美好,從大山中汲取人生的力量,排解內心的憂傷,寫下了千古傳頌的《獨坐敬亭山》(生有感情的讀詩) 實際上,詩人愈是寫山的“有情”,愈是表現出人的“無情”;而他那橫遭冷遇,寂寞淒涼的處境,也就在這靜謐的場面中透露出來了。“靜”是全詩的血脈。這首平淡恬靜的詩之所以如此動人,就在於詩人的思想感情與自然景物的高度融合而創造出來的“寂靜”的境界,無怪乎沈德潛在《唐詩別裁》中要誇這首詩是“傳‘獨坐’之神”了。

  五、自由讀誦,背誦

  《獨坐敬亭山》教案教學設計 篇3

  教學目標:

  1、學習生字詞語。

  2、會有感情的朗讀古詩,背誦古詩,默寫《獨坐敬亭山》。

  3、會透過看註解,邊讀邊想象畫面等方法,感知詩詞大意,用自己的話說說詩句的意思。體會詩人孤獨寂寞之情。

  教學重點:

  重點品味詩句,背誦古詩,積累語言。體會詩人孤獨寂寞之情。

  知識連結:

  《獨坐敬亭山》這首詩是李白天寶十二年(公元753年)秋遊安徽宣州時所作。當年,詩人被迫離開長安已整整十年,世態炎涼,長期的漂泊生活使他飽嘗了人間心酸的滋味,孤舟之感倍生。詩人透過對敬亭山的描寫,抒發了因懷才不遇而產生孤獨寂寞的感情,也正是詩人投身到大自然懷抱,以山為伴,尋找安慰的真實寫照。

  一、匯入

  師:同學們知道李白嗎?(知道)那你能給我們來介紹一下李白嗎?(字太白,號青蓮居士,是我國唐代的偉大詩人。其詩風雄奇豪放,想象豐富,音律和諧多變。開創了浪漫主義詩歌的新高峰。被稱為“詩仙”,與杜甫並稱“李杜”。)

  師:李白的詩我們已經學過不少了,誰來背一首?根據學生的背誦相機點撥。《望廬山瀑布》——寄情山水的詩人。《靜夜思》——鄉愁滿懷的李白。《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重情誼、珍友誼的李白

  二、學習生字詞

  1、同學們都預習的很認真,看來字詞關是攔不住大家了。螢幕上的8個詞語如果你都認識,就給老師一個自信的笑容。那就開火車吧。

  2、是不是老師隨便指哪一個詞語都難不倒四年級一班的同學們啊?打亂順序讀。

  3、強調“敬亭山”------敬亭山在哪裡?(江南,安徽)

  強調“兩不厭”------註釋中如何解釋“厭”,那麼不厭是什麼意思?“兩不厭”又怎樣解釋?

  強調“孤雲”------孤雲是多少白雲?只有一朵。白雲的夥伴呢?早就走了,這是最後一朵,也將要“獨去閒”了。悠閒自在的飄走了。

  4、出示:“盡”在字典裡的三種解釋,全部;完了,沒有了;用了很大的力氣。“高飛盡”裡面你怎樣理解“盡”字的意思?“高飛盡”又怎樣解釋?“眾鳥高飛盡”呢?

  三、理解詩句,體會感情

  (一)從題目上感悟

  師:知道敬亭山在哪兒嗎?(生答)

  師:我們透過預習已經知道了。敬亭山在安徽省宣州市郊。大詩人李白一生七次到過宣州,多次登臨過敬亭山。在李白之後,白居易、杜牧、蘇東坡等等這些大詩人也都先後去過,並且在那裡留下了大量的詩文,所以敬亭山後來被稱為“江南詩山”。好,誰再來讀題目?注意敬亭山前面還有“獨坐”兩個字。(生讀)

  3、李白來到敬亭山下,坐下來欣賞對面山上的美景。有知心朋友陪伴嗎?有隻可愛的小鳥陪伴也行啊,有一朵白雲相伴也很悠閒啊!(生回答,都沒有並說說從哪句詩裡知道的。)

  4、沒有夥伴,你覺得李白是怎樣的心情?板書:獨。

  5獨坐敬亭山的意思是( )學生填空,理解題目的意思。

  6、誰願意來當一次小演員,把自己變成李白,讀一讀自己的這首詩的題目。

  7、知道孤獨憂傷的語氣要低沉,緩慢。練習朗讀題目。

  8、李白為什麼會孤獨,會憂傷呢?一起來了解一下李白當時的處境,寫作的背景。

  (二)細讀詩文,理解含義

  1、課件出示全文。讓我們繼續穿越時空,以李白的身份,讀讀自己寫的這首詩。還要注意用上李白的語氣啊。

  2、你從哪些詞語中體會到李白很孤獨?(重點理解高飛盡,獨去閒,第一句詩的含義。)

  3、寂靜的山上沒有一隻鳥,沒有一片雲,此時此刻有誰願意懂李白的心,留下來陪陪他呢?(敬亭山)

  4、李白的眼裡有鳥嗎?有白雲嗎?只有什麼?

  5、李白看著敬亭山,敬亭山也同樣看著李白。孤獨的山看著孤獨的人,孤獨的人看著孤獨的山,-----相看兩不厭,怎麼看也看不夠。所以說--------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

  6、此時李白深情的看著敬亭山,輕輕的說:“ ”

  敬亭山也深情的看著李白,輕輕的說:“ ”

  把要說的話寫在課本的空白處。(強調學習方法:讀書時,邊讀邊想,邊想邊記,這是學習的好方法。)

  7、學生彙報之後,老師引讀。

  此時此刻,李白相對敬亭山說:“連白雲和小鳥都不喜歡我了,只有你願意留下來陪我。我們倆真是------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

  李白還想對敬亭山說:“我們兩個孤獨的好朋友在這麼清靜的地方,真是------”

  敬亭山也想對李白說:“ ”

  8、李白願意把敬亭山當做自己的好朋友來傾訴心裡的話,我們可以體會到李白對敬亭山的什麼性情?(板書:寄情山水)

  9讓我們再一次以李白的身份讀課文,看自己是不是已經理解了每一句詩的含義。出示詩句含義。讀讀記記。

  10、指導背誦。

  四、回顧總結

  說一說這節課的學習有了哪些收穫?

  五、作業小超市

  1、練習背誦並默寫《獨坐敬亭山》。

  2、熟練朗讀《望洞庭》和《憶江南》。

  3、蒐集一些描寫山水風光的古詩詞。

  《獨坐敬亭山》教案教學設計 篇4

  教學目標:

  1、 認識2個生字,會寫5個生字。能正確讀寫“洞庭、江南”等詞語。

  2、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三首古詩詞,默寫《獨坐敬亭山》《望洞庭》。

  3、 學習透過看註釋,邊讀邊想象畫面等方法,感知詩詞大意,用自己的話說說詩句的意思。

  4、 感受江南山水的自然美,受到每的薰陶。

  教學重點:

  品味詩句,指導背誦,積累語言。在學習語言的過程中體會江南山水的特點,激發愛美的情趣。

  教學時間:兩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獨坐敬亭山

  一、 激趣匯入

  1、 導語:我們先進行課外知識搶答:唐朝是我國古詩創作最旺盛的時期,在眾多詩人中有兩個最有名的詩人,他們是誰?(詩聖、詩仙)

  2、 揭題。誰來背背李白的詩,會幾首就背幾首。

  二、 釋題,簡介背景

  1、 讀題,看註釋,結合插圖,介紹背景。

  2、 過渡:李白坐在敬亭山上看到些什麼,想到些什麼呢?

  三、 學生自學,初步理解

  1、 自讀古詩,做到“五不”。

  2、 自讀古詩,思考問題,並根據註釋,結合插圖,逐句說說詩意。

  四、 四人小組合作學習

  1、 互讀古詩,檢查是否做到“五不”。

  2、 交流詩意。

  五、 全班交流

  1、指名回答,評議交流。

  2、老師點撥:“閒”是悠閒的意思,在說句意時,要作詞序的調整。即“一片白雲悠閒地飄去”。“厭”的註釋是“滿足”。在說句意時要進行適當的變通。

  3、學生質疑。師生共同解答。

  4、在理解詩意的基礎上,想象一下“眾鳥高飛盡,孤雲獨去閒”是一幅怎樣的畫面。可以用語言描述,也可以用畫面表現。

  六、 指導朗讀

  1、《獨坐敬亭山》圍繞著“靜”來寫,朗讀時注意語調輕緩,節奏要緩慢;透過朗讀,表達詩人如找到了知己似的一種輕鬆感。

  2、多種形式讀詩:指名讀—同位讀—小組讀—齊讀等。

  七、 吟讀,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1、自由吟讀。

  2、討論:詩句表明了詩人怎樣的心境?你最欣賞哪一句?

  望洞庭

  一、 形象感知,揭示詩題

  出圖。你知道洞庭湖嗎?誰來介紹一下?我們來欣賞詩人劉禺錫是怎樣描寫的。

  二、 自由吟讀

  1、 學生邊讀邊參閱課文註釋,試著理解詩句意思,不懂的隨時發問。

  2、 根據學生提出問題的普遍性與否,或個別講解或集體理解。

  三、 指名朗讀,同桌互說意思

  1、 點撥理解“兩相和”,可以讓學生結合看圖吟誦體會。

  2、 在交流體會描寫月夜洞庭的美景時,隨機指導學生誦讀,體會比喻的巧妙。

  “鏡未磨”寫出了一種別有情致的朦朧的美,真是別出心裁。

  君山如青螺,只因是遙看,這個比喻用得非常妙。

  四、 引導賞析

  1、 你覺得哪一句詩寫得好,在交流中進一步體會詩人的心情。

  2、 與上一首比較,體會不同的景緻及古詩的借景抒情的手法。

  3、 背誦《獨坐敬亭山》、《望洞亭》。

  五、 交流課外積累

  1、 說說你知道的描寫山水風光的古詩。

  2、 課外繼續收集山水詩。

  六、 練習

  任選一首,想象景緻,根據自己的理解作畫,並配上詩句。

  《獨坐敬亭山》教案教學設計 篇5

  設計理念

  本課古詩詞教學的基本思想是多讀感悟。透過教師的適當引導,帶領學生讀背吟誦,讀中想象,讀中追問,讀中感悟,以此來理解古詩詞的意思,體會作者的情懷。

  教學目標

  1、會認“螺、諳”等2個生字,會寫“亭、庭”等5個生字。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三首古詩詞,默寫《獨坐敬亭山》和《望洞庭》。

  3、理解詩意,能想象三首古詩詞所描繪的畫面,體會作者的情感。

  課前準備

  廬山、西嶺雪山等風景圖(或課件);“獨坐敬亭”、“洞庭勝景”、“江南春色”等三幅寫意畫(或課件)。

  課時安排

  3課時。

  教學流程與設計意圖

  第一課時

  一、課件演播,引入課題

  師:同學們,假期我們遊覽了不少地方吧?

  1、課件呈現廬山,西嶺雪山等風景圖。師問:這是哪裡?你能用一些古詩句來說一說這些景象嗎?(學生說《望廬山瀑布》,《絕句》等。)

  2、再以課件形式呈現“江南春色”“洞庭勝景”“獨坐敬亭”等三幅寫意畫。

  師:這些地方漂亮嗎?知道這是哪些地方嗎?(如果不知道,教師點明這分別是敬亭山、洞庭湖及江南風光。)

  師:現在我們就去領略這些美麗的風光吧!翻書讀1課《古詩詞三首》。(師板書課題“1、古詩詞三首”)

  〖設計意圖〗課件演播風景圖畫,看圖說詩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開課呈現敬亭山、洞庭湖及江南風光等寫意畫,可以幫助學生讀詩詞時有一個總體印象,為學生理解詩詞起到定向發動的作用。

  二、藉助註釋,自讀明義

  師:我們今天先學習第一首詩《獨坐敬亭山》。

  1、簡介作者及敬亭山。

  我們今天學習的是唐代詩人李白的詩。亭,讀tíng,我們學過的“停”去掉“亻”即是這個字。這個字常見於亭子的名稱上,如愛晚亭、醉翁亭等。

  敬亭山,在今天的安徽省宣州市北5公里,山高286米。

  2、教師範讀古詩,生試讀正音,再流利朗讀。

  3、學生藉助註釋,初步瞭解詩句意思。

  4、交流:

  ⑴學了古詩,你明白了哪些內容?

  ⑵你還有哪些內容不明白?提出來討論。

  〖設計意圖〗鼓勵學生在正確朗讀的基礎上熟練自讀,再透過註釋,初步讀懂詩句的意思。

  三、介紹背景,探究其義

  1、教師介紹李白作詩背景:

  (這首詩是李白於天寶十二年(公元753年)秋遊安徽省宣州時所作。當年,詩人被迫離開長安已整整十年,世態炎涼,長期的漂泊生活使他飽嘗了人間辛酸的滋味,孤寂之感倍生。)

  2、再讀古詩,自問互問:

  師:透過介紹,大家再讀古詩,看有什麼新的體會或疑問。

  3、全班再讀,教師追問:

  ⑴“獨”坐是“誰”獨坐?

  ⑵讀詩,仔細體會,詩人獨坐敬亭山,看到些什麼?詩人聽到些什麼?會想到些什麼?

  ⑶本來,還有眾多鳥相伴;本來,還有一朵孤雲為伍,但是現在它們都離我而去,作者想了些什麼呢?這兩句話與題目的哪個字呼應呢?

  ⑷“相看”是相互看。明明只有詩人一個人在敬亭山,誰和他相互看呢,這裡你讀懂了些什麼?生試讀“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你覺得應該把哪些詞語重讀才能體現出作者的情感。(只有)

  (若學生已經問過上述某些問題,此環節的問題就可以刪減。若學生未能深入,教師需要再追問)

  〖設計意圖〗教師介紹詩人作詩背景,讓學生能透過詩句的字裡行間體會詩人內心的感情;教師“追問”的目的,既是引導學生深入體會詩義詩境詩情,又是檢測反饋學生的學習效果。

  四、誦讀嘗試,背誦默寫

  1、透過探究,我們明白了詩意詩境,你頭腦中有一幅什麼樣的圖畫呢?

  (什麼樣的人,什麼樣的景,什麼樣的情?)能不能試著讀一讀,用你的聲音的快慢、輕重來塑造這些畫面?

  2、試讀後,用鉛筆在重讀的字詞下劃“Δ”,在長音後劃“/”,再讀給同桌聽。

  3、全班交流,教師點撥:

  (學生擦掉自己用鉛筆標註的錯誤記號,再用鋼筆把正確的重音、長音標示出來)。學生作標記後再誦讀。

  4、背誦古詩,默寫古詩。

  [設計意圖]對古詩的朗讀節奏、重音的處理,不宜由教師直接下結論,先由學生自己嘗試後,教師再給予必要的點撥引導,形成彼此認同的意見後誦讀效果會更好。

  《獨坐敬亭山》教案教學設計 篇6

  一、教學目標:

  1.認識2個生字,會寫5個生字,正確讀寫課文中的詞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能背誦默寫《獨坐敬亭山》。

  3.學習透過看註釋,邊讀邊想象畫面等方法,感知詩詞大意,用自己的話說詩句大意。

  二、教學重點:

  品味詩句,指導背誦,積累語言。

  三、選文目的:

  透過對詩句的誦讀和欣賞,感受南方自然風光之美。體驗詩人的思想感情,同時積累古詩名句,增強對祖國語言文字的熱愛之情,增加文化積累。

  四、教學準備:

  李白的詩《望廬山瀑布》《靜夜思》等。

  五、教學過程:

  (一)談話匯入。

  同學們,李白是我們十分熟悉的詩人了,我們學過不少他寫的故事,大家能背誦出幾首嗎?(學生背誦古詩)

  今天我們再來學習一手李白的詩《獨坐敬亭山》。(板書課題,生書空、齊讀)

  (二)知詩人,解詩題。

  1.知詩人。李白,唐代詩人,他寫的詩又多又有名,所以人們又稱它為“詩仙”,(介紹歷史背景。)

  2.解詩題。“獨”是指獨自一個人。請同學們看註釋瞭解敬亭山。

  師:李白一個人坐在敬亭山上看到了什麼?又想到了什麼呢?請大家朗讀全詩,體會李白的心情。

  3.檢查生字,朗讀全詩。

  課件出示生字生詞,指名認讀,領讀。出示全詩,全班齊讀,教師指導古詩停頓並範讀。

  (三)悟詩意,覺詩境。

  師:請同學們讀一讀詩的前兩句,說說你的理解。

  1.重點引導“眾”與“孤”之中蘊含的多與少之意,“盡”與“閒”對比教學,結合歷史背景,理解詩人當時的心情。

  2.小結前兩句:仰望天空,只見幾隻鳥兒向遠處飛去,直到看不見影子;一片白雲也慢悠悠的越飄越遠,四周一片寂靜。

  3.師:請同學們讀一讀後兩句,後兩句詩中作者又看到了什麼?

  4.讀詩句,小組討論詩句含義。

  5.小結後兩句:我靜靜的凝視著山,覺得山也在看著我,好像在相互交流,彼此誰也看不夠,此時,此刻,我的心裡似乎只有敬亭山了。

  6.過度:作者為何心中什麼也不想,只有那座不言不語的高山呢?古人寫詩往往是為了表現自己的心情,(瞭解李白不同時期的詩和他當時的境遇,體會本詩抒發的情懷。)

  (四)朗誦全詩,熟讀能誦。

  《獨坐敬亭山》教案教學設計 篇7

  一、教材分析

  本課是人教版小學語文教材第六冊17課的一首古詩。詩中寫了許多鳥高高的飛走了,單獨漂浮在在天空中的一片雲彩,也悠閒的越飛越遠。只有作者和敬亭山兩個怎麼看也不厭倦。選編的意圖一是讓學生了解古代詩歌,增加傳統文化的積累;二是激發對古詩的喜愛,並在背誦中陶冶愛美的情趣。

  二、 學情分析

  根據三年級的學生的知識結構及課程標準對古詩教學的要求,應鼓勵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多讀,透過讀去感悟,用自己喜歡的方法識字,理解詞的意思。把不理解的地方畫出來,並與同學交流、討論。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及合作能力。根據詩的描述進行想象,在腦海裡浮現畫面。在這些環節中,學生可能對古詩的意境感悟需要老師點撥,因為詩人寫詩的心境生無法理解,這需要師適當介紹詩人當時的背景,朗讀方面可能沒真正把詩人的心情溶入情境中,可能交流時有的學困生被冷落,教師重要的是要生透過反覆讀,想象畫面,體會意境,弄懂古詩的意思體會詩人苦悶的心情。

  三、 學習目標

  1、知識與能力目標:學會生字“亭”,理解詩中詞語意思,能正確、流利,有感情的誦讀並背誦古詩。

  2、過程與方法目標:在理解感悟詩的過程中,能透過想象和朗讀,瞭解古詩意思。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能感悟古詩內容,意境,體會詩人感情。

  四、課前準備

  1、事先佈置學生收集有關李白的資料。

  2、多媒體課件。

  3、古箏音樂。

  五、教學流程

  (一)匯入課題,揭題。

  1、在本單元的口語交際課上,同學們學會了請教,知道請教可以增長自己知識和才幹,還可以培養自己的勤學好問的品質。今天,老師想向同學們請教一個問題:有誰知道李白是怎樣的一個人嗎?誰來告訴大家?你又是怎樣瞭解的?

  2、揭題:是啊,李白一生寫了很多詩,今天我們再學習他的一首詩:獨坐敬亭山。

  3、解題:“獨坐”是什麼意思?題目是什麼意思?齊讀課題設計的意圖:從上一課的“請教”知識自然過渡到新課上,並同時營造了平等和諧的課堂氛圍,從課題入手,激發學生學習的願望,讓生的的思維調動起來,使他們積極投入學習中。

  (二)初讀,識字,引入意境。

  1、學習生字。播放課件:(字理識字)“亭字”的讀音注意什麼?亭是什麼樣的(頂尖,角飛翹下面有柱子。)怎樣記“亭”字?(簡筆畫畫亭的樣子)“亭”字的一點象亭尖,口字象亭尖下面的部分,飛起的角象禿寶蓋,所以寫寬些,丁字象亭簷及柱子。請同學們在生字表下照著寫一遍。

  1、聽音朗讀,初識古詩。

  2、用自己喜歡的方式朗讀古詩。

  (1)把詩讀通讀順。

  (2)個人讀,小組讀,齊讀,同桌讀。設計意圖:在教育改革過後的今天,我們發現了許多問題,比如忽視了基礎教育,我們在困惑、反思的今天,我們才意識到語文教學應該紮實抓好字、詞。所以設計了比較形象的字理識字,並讓學生寫好字。採用多種方式的讀也體現了生的自主學習。

  (三)再讀,感悟詩意。

  1、同學們再讀詩,看有哪些詞不理解的,可以透過看註釋或者查字典解決,也可以和同桌交流討論,理解。

  2、集體交流詞的意思。(“眾鳥”許多鳥;“高飛盡”都高高的飛走了;“孤雲”孤單的雲;“獨”獨自;“閒”悠閒;“相看”互相看;“不厭”不滿足;)

  3、小組討論交流詩句的理解。

  4、全班交流對詩句的理解。

  5、這首詩描寫了那些景物?(鳥飛盡,雲飄走了,孤山。)給人什麼樣的感覺?(淒涼)詩人的心情怎樣?(孤單寂寞)結合版書: 鳥飛盡 雲獨閒 孤單寂寞 山相對課件介紹背景:李白少年時就博覽群書,以才聞名天下,很有文采。他寫這首詩時正被權貴迫害,長期流落他鄉,飽嘗了人間辛酸,世態的炎涼。

  6、如果你是李白,遇到這樣的處境,你會怎麼想?設計意圖:設計讓學生自讀自悟,不理解的與同學交流,討論,目的是要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重視學生的合作參與,讓每一位學生有效參與。適時補充李白不得志的材料、設計假如你是李白,你會怎麼想?是尋找學生與文字的撞擊點,引起學生共鳴。因為李白距離學生久遠,他們無法理解詩人當時心情,引導他們進行說話,也加強了語言的訓練,使語言的人文性和工具性得到了昇華。

  (四)朗讀,背誦。

  1、詩人如此心情讀的時候該怎樣去讀?請你把自己當做李白來誦讀古詩。(課件出示圖,看圖朗讀)

  2、配樂朗讀朗讀。

  3、指名讀。

  4、學生齊讀。

  5、背誦。

  (五)擴充套件。

  1、閉上眼睛聽配樂誦讀,邊聽邊想象詩的畫面。

  2、把自己想象到的畫於課本上這首詩的空白處,可畫前一句的情景,也可畫後兩句的情景,也可全畫。

  3、交流。設計意圖:這一環節主要也是引起生與文字語言的撞擊,重要是培養生的.想象能力,給詩配畫一環節也體現了“尊重個性,面向全體”的設計理念,讓學生把自己想象的的情景透過畫表現出來,使學生的想象能力得到提升,還促進了他們的動手能力的發展。

  板書設計:

  獨坐敬亭山 鳥飛盡 雲獨閒 孤獨寂寞 山相對

  《獨坐敬亭山》教案教學設計 篇8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的目標:

  學會本課的生字、生詞。藉助字典與註釋理解詩句的意思。有感情的朗讀課文,默寫課文。

  2、過程與方法的目標:

  同學透過自身查閱課外資料、字典,朗讀體會、小組合作來學習古詩 。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想象古詩描繪的情景,體會詩人表達的情感。

  【教學重難點】

  對詩中描繪的景物展開充沛的想象,體會詩人表達的感情,有感情的誦讀古詩。

  【教學過程】

  一、創情激趣

  1、教師即興背誦一首古詩,引發同學興趣,問:

  在你學過的古詩中,印象最深的是哪一首,背給大家聽。

  2、老師:

  俺聽出來了,你們掌握的許多古詩都是在課學習的。那你是怎樣學習古詩的呢?有什麼好方法嗎?

  3、今天俺們再來學習一首唐代大詩人李白的一首詩:

  板書課題。齊讀,解釋詩題:

  “誰願將課前收集到有關李白的資料介紹給大家?”

  二、自讀交流

  1、選擇自身喜歡的方式來自由的誦讀古詩,注意古詩的韻味,讀的舒緩些,並劃出節奏。

  2、再來讀一讀古詩,邊讀邊品味:

  你的心中有什麼滋味?

  3、請你帶著你品味的這種感覺,以小組為單位,選擇自身喜歡的方式來學習古詩,對不明白的地方,小組內討論,教師巡視指導。

  4、同學小組派代表彙報,學習組長先彙報是以什麼方式來學習古詩的,弄明白的什麼?其他同學補充。

  三、精讀品味

  1、老師:

  聽了你們的介紹,俺也彷彿能感受到詩人的心境,的確,這首詩寫得是多麼的含蓄深刻,韻味悠長呀!讓俺們再次讀古詩,畫出令你感受最深的詞句。

  2、互相交流:

  你透過朗讀感受到詩人什麼樣的心情?

  3、小組討論:

  說說這首是中的詞語有什麼特點?讀了以後你發現了什麼?

  四、達標測評

  1、詩人李白把山擬人了,寄情于山。學完這首詩你聯想到什麼?

  2、鼓勵同學根據自身對詩句的理解,以及詩人的感情,選用自身喜歡的方式去表達自身的感受。

  (寫作、繪畫、背誦、抄錄等)

  五、拓展延伸

  1、把這首詩默寫下來。

  2、請你選擇自身喜歡的詩句加以想象畫出來。可以在詩句意思的基礎上豐富內容。

  3、你還知道李白的哪首詩?讀給大家聽。

  《獨坐敬亭山》教案教學設計 篇9

  學習目標:

  1、感情朗讀古詩,理解古詩的意思。

  2、反覆誦讀古詩,於品詞析句、想象意境中熟讀成誦。

  3、感受本詩借景抒情的表達方法,體會詩人孤獨卻不悲觀的情懷。

  教學重難點:

  重點:感情朗讀古詩,理解古詩的意思,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難點:入境悟情。

  教學時間:

  1課時。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以舊引新

  1、板書“李白”,請學生背誦其詩歌,並說說詩人在作品中表達了怎樣的思想感情。估計有:《贈汪淪》、《望廬山瀑布》、《送孟浩然之廣陵》、《靜夜思》、《夜宿山寺》、《秋浦歌》……

  2、今天,我們再來學習李白的一首名詩:板題,生齊讀詩題。

  3、請熟悉本詩的同學談談對敬亭山和詩歌的理解。

  4、師相機介紹詩人創作背景:《獨坐敬亭山》作於天寶十二載(公元753年),當時距李白被罷官離開京城長安已整整十年。由於抱負得不到施展,長期過著飄泊不定的生活,李白飽嘗了世態炎涼的滋味,深感孤獨與寂寞。

  二、初讀詩句,理解大意

  1、師質疑:詩題中哪個字最讓你有感觸?(生可能談“獨”和“坐”)

  2、請學生以自己的體會誦讀詩題。

  3、各種形式朗讀古詩,正音、評價。

  4、引導學生回憶理解詩句內容的方法(查字典、看註釋、看插圖、讀資料等)。

  5、自主選用以上方法在小組內說說詩句的基本意思。

  6、全班交流詩的大意:天上幾隻鳥兒向遠處飛去,直到看不見影子;天上的那片雲也悠閒地飄向遠方。此時此刻,只有敬亭山和我互相看著,怎麼看也不覺得滿足。

  三、品讀詩句,入境悟情

  1、賞析寫景的一、二句:眾鳥高飛盡,孤雲獨去閒。

  (1)要求學生標出描寫景物的詞彙:眾鳥、孤雲。

  (2)指名根據想象畫出景物。

  (3)質疑:你們從“眾鳥飛”、“孤雲去”的自然景象中體會到什麼?

  (4)李白為什麼會由此生出孤獨之感?角色體驗朗讀(自己就是李白)。

  (5)播放朗誦課件,聆聽,欣賞。

  (6)配樂誦讀,想象畫面;讀出詩韻,讀出情感。

  2、品析後兩句: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

  (1)敬亭山和李白為何“相看兩不厭”?

  (2)點撥:李白寄情于山水,山水在他眼中便有了情。他把敬亭山當知己。

  (3)找到了這樣一位知心朋友,李白才會發自內心地感慨——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

  (4)假如“知己”敬亭山會說話,李白可能會和它說些什麼?(引導學生由李白抱負不得施展,有志難酬的無奈境況展開想象。)

  (5)當世界上的一切都遠離李白的時候,他不是頹廢痛苦地生活,而是樂觀、堅定地和敬亭山悠閒地“相看”。

  (6)指導朗讀。

  四、賞讀全詩,背誦全詩

  1、配樂各種形式誦讀全詩。

  2、自由組合練習誦讀。

  3、指名背誦。

  五、佈置作業

  1、選讀李白的古詩。

  2、默寫《獨坐敬亭山》,嘗試配上畫面。

  《獨坐敬亭山》教案教學設計 篇10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的目標:

  學會本課的生字、生詞。藉助字典與註釋理解詩句的意思。有感情的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過程與方法的目標:

  學生透過自己查閱課外資料、字典,朗讀體會、小組合作來學習古詩 。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想象古詩描繪的情景,體會詩人表達的情感。

  教學重難點:

  體會詩人表達的感情,有感情的誦讀古詩。

  教學方法:知識搶答式匯入,情境創設法,自主合作學習法,巧解圖畫理解詩意等。

  教學準備:敬亭山文字資料、白紙。

  課時安排: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學習《獨坐敬亭山》

  (一)激趣匯入,揭示課題。

  1、匯入語:

  我們先進行一個課外知識搶答。唐朝是我國古詩創作最旺盛的時期,在眾多詩人中,有兩位最著名的詩人,他們是誰?

  (根據學生課堂反應,老師提示:一個是李白,人稱“詩仙”,一個是杜甫,別稱“詩聖”。)

  2、揭題,誰來背李白的詩,會背幾首就背幾首。

  (學生可能會背要學習的這首,應該表揚,且要順勢揭題板書。)

  (二)整體誦讀,初步感受。

  1、啟示學習方法和要求:

  (1)自由讀詩,讀準字音,讀通句子,特別是生字的讀音。然後看註釋理解詞句;

  (2)反覆朗讀,體會詩人當時的思想感情;

  (3)再講出詩歌的背景,匯出“孤獨”的詩歌基調。

  2、學生自由讀古詩,然後再指名朗讀古詩,聽聽是否讀的既正確又通順。

  3、藉助詩文註釋,整體感知內容。

  (1)釋題意。

  獨坐:單獨的坐。

  敬亭山:原名昭亭山,屬黃山支脈,東西綿亙百餘里,大小山峰60座,海拔317米。

  連起來題目是什麼意思呢?

  (2)抓景物。

  詩中寫了哪些景物?這首詩寫了眾鳥、孤雲、敬亭山三樣景物。

  (三)分部解讀,感悟詩情。

  第一,學習“眾鳥高飛盡,孤雲獨去閒”。

  1、畫。根據自己的理解,讓學生用簡筆畫畫出這兩句詩的意思。

  2、議。說說為什麼畫好多隻鳥?為什麼只畫一片雲?幫助理解“眾鳥”和“孤雲”。

  再出示一空白的畫面,讓學生說說為什麼需要這個畫面,以此理解“盡”和“去”。

  3、轉。教師語言過渡:看來靜止的畫面是無法表達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字裡的精妙的。眾鳥飛走了,孤雲離去了,現在只剩下李白一個人了,怪不得題目裡是——“獨”坐敬亭山。

  4、品。坐著這種孤獨的內心境界是透過什麼表達的?你從哪些字詞中看出來的?引導學生品味語言的內蘊。

  5、讀。引導學生反覆誦讀,讀出孤獨的味道。

  第二,學習“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

  1、質疑。學生提出自學這兩句詩的疑難問題。

  可能有:既然“只有敬亭山”,為什麼會看不厭呢?敬亭山真的那麼好看,令人看不厭嗎?課題中的“獨”是很孤獨,這裡卻寫“相看兩不厭”,不是矛盾嗎?

  2、釋疑。

  提供敬亭山的文字資料,體會李白看敬亭山看不滿足的表面原因是景美。

  山上有一峰庵、擁翠亭、雲齊閣、翠雲庵等亭臺樓閣,此外還有云根石、額珠樓、最高亭、穿雲亭、十賢祠、太白樓、古昭亭坊、勒詩石、裴公井、綠雪井、夢珠泉、廣教寺、雙塔、懷英亭、龍首亭等。

  追問:李白僅僅把敬亭山當作一個景物來看嗎?(詩人把敬亭山當作朋友。)

  3、感悟。

  既然詩人與敬亭山成為了朋友,那大家聯絡上下文想想詩人在敬亭山上會與這個“好朋友”說些什麼呢?

  的確,大家想的都很對!詩人確實找到了朋友,但老師卻認為詩人還是很孤獨,你們認為呢?難道不是嗎!你們看作者只能在大自然中找朋友,而現實生活中呢,找不到朋友,難道他不孤獨嗎?!

  4、品讀。此時,你就是詩人李白,你來吟一下這首詩吧!引導學生反覆誦讀,讀出應有的語氣。

  (四)表情朗讀,昇華詩意

  1、《獨坐敬亭山》看似寫景,其實也是抒發作者的感情,就讓我們也帶著作者的感情再來讀一讀這首詩吧。引導學生用各種形式朗讀全詩。

  2、背誦全詩。

  《獨坐敬亭山》教案教學設計 篇11

  【教學目標

  1、會寫“亭”字。

  2、能有感情地朗讀並背誦《獨坐敬亭山》。

  3、學習透過看註解,邊讀邊想象畫面等方法,感知大意,用自己的話說說詩句的意思。

  4、.感受山水的自然美,受到美的薰陶,培養學生熱愛自然山水的情感。

  4、豐滿對詩人李白的認識,體會作者寄情山水、熱愛山水的情操,激發學生讀詩的興趣。

  【教學重點

  想象詩中描繪的情景,讀出詩的韻味,體會詩人從孤獨到不孤獨的情感。

  【教學難點

  體會作者寄情山水、熱愛山水的情操。

  【設計理念

  “詩仙”李白是我國唐代最偉大的詩人,他的詩想象豐富,用胸中之豪氣賦予山水以崇高的美感。本設計以學詩知詩人的形式,想象理解詩的意境,同時連結相關資料,豐滿對詩人李白的認識,達到對《獨坐敬亭山》的理解更加飽滿的目的。

  【教學準備

  1、課前佈置詩人蒐集有關詩人李白的資料。

  2、自制課件。

  【教學過程

  課前談話:

  1、詩歌旅行:

  讀詩《望廬山瀑布》《望天門山》

  2、瞭解詩人:

  知道剛才讀的兩首詩都是哪位詩人寫的嗎?(師畫簡筆畫李白頭像)誰來給大家介紹一下?

  一、 揭示詩題,理解題意

  1、揭示詩題,板書詩題及作者,提示“亭”字寫法,生書空。

  2、讀詩題,給“獨”組詞,明題意。

  3、瞭解“敬亭山”位置,(師畫簡筆畫山)複習“藉助註釋理解詩意”的方法。

  4、介紹背景資料,理解“獨坐”。

  知道詩人為什麼獨坐敬亭山嗎?

  據史料記載,其實李白在宣城的時候,他的一個好友當時也來到宣城。可是,重陽節那天,這位朋友和當地官員一起去遊敬亭山,卻沒有通知好友李白。幾天後詩人獨自一人登上這敬亭山,所以他——獨坐敬亭山。

  二、反覆讀詩,熟讀成誦

  1、生自由讀詩兩遍,要求讀準字音,讀通詩句。

  指名讀,生評價。全班齊讀。

  2、師生、生生合作讀,讀出節奏。

  (1)師生合作疊讀:

  第一次生讀全句,師疊後三字。

  第二次詩疊前二字,生讀全句。

  (2)男女生前二後三合作讀。

  3、生配樂齊讀,讀出韻味兒。

  三、想象畫面,整體感知

  1、師配樂範讀,生想象詩中畫面。

  2、交流:你的眼前彷彿出現了怎樣的景物?(鳥、雲、敬亭山)置身於這樣的環境中你有什麼感受? (景美、寂靜)

  四、學一、二句,感受“孤獨”。

  1、說“眾鳥高飛盡”句意,理解“盡”。(課件:鳥飛)

  2、說“孤雲獨去閒”句意,理解“孤”“閒”。(課件:雲去)

  3、體會詩人情感:

  此時的詩人,看到鳥飛、雲去,他會有什麼樣的感受呢?(寂寞、孤獨)

  鳥飛、雲去本是大自然的自然景象,為什麼現在使得詩人倍感孤獨呢?(課件:“孤”“獨”二字變紅)

  4.介紹詩人創作背景:

  同學們,這首詩是詩人53歲那年秋天,孤身一人遊敬亭山時寫下的。那時詩人被貶離開長安整整十年了,長期的漂泊,詩人飽嘗了人世間的辛酸,昔日的好友都把他給遺忘了啊。鳥兒飛走了,只留下我一個人;雲兒飄走了,只留下我一個人;連朋友都不理不睬,還是隻留下我——一個人哪,難怪詩人會感覺——孤獨啊(指“孤獨”二字)

  五、學三、四句,感受“不獨”

  1、說三、四句意,理解“厭”

  2、體會“人山相看”

  (1)誰和誰相看?(詩人和敬亭山)怎樣看是“相看”呢?(你看著我,我看著你)

  (2)“看”有很多種,誰來說說,還有哪些表示看的詞?

  (3)詩人和敬亭山是怎樣地看啊?( 四目相對、目不轉睛、含情脈脈地看)(板書:相看)

  (4)連結資料,體會“相看”

  同學們,知道這是詩人第幾次看敬亭山嗎?據史料記載,李白曾七次登上敬亭山,整整七次啊!詩人為什麼這麼多次登上敬亭山啊?全班交流。

  3、創設情境寫話:人山對話

  在大詩人李白的眼中,這哪裡是一座山啊,這就是他的一位朋友,一位永遠不會離開他,永遠不會拋棄他,會一直與他相伴的好朋友啊!一位孤單時想找他作伴、憂愁時想向他傾訴的好朋友啊!

  大詩人李白孤獨時他會向敬亭山訴說什麼?敬亭山聽到詩人的心裡話又會對他說什麼呢?同學們,咱們來動筆寫一寫 。這一組寫李白對敬亭山說的話,這一組寫敬亭山對李白說的話。(生分組寫)

  3、指名“人山對話”,體會“人山相知”。

  兩組學生對話後師小結:

  有這相知多年的好朋友,(板書:相知)哪裡還會有孤獨,哪裡還會有寂寞呢,難怪詩人會寫下這樣的詩句——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

  六、連結拓展,昇華“不獨”

  1、連結李白寫山的詩句,體會“人山相悅”。

  李白對山情有獨鍾,他一生遊遍了祖國的名山大川,他遊了北邊的天山,寫下了這樣的詩句——

  (課件出示:明月出天山,蒼茫雲海間。——《關山月》)

  他登上南邊的蓮花山,寫下了這樣的詩句——

  (課件出示:西上蓮花山,迢迢見明星。——《古風》其十九)

  即便是夢中,李白都遊玩了東邊的天姥山,詩人這樣讚歎道——

  (課件出示:天姥連天向天橫,勢拔五嶽掩赤城。——《夢遊天姥吟留別》)

  來到西邊的峨眉山,李白寫下了《峨眉山月歌》——

  (課件出示: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峨眉山月歌》)

  李白熱愛祖國的山山水水,流連山水之時也是他最快樂的時候!所以,當李白登上敬亭山時,他的心情怎樣啊?(喜悅)

  是啊,李白與敬亭山兩兩相悅啊。(板書:相悅)

  2、師小結:這就是李白最與眾不同的地方,儘管他的身旁沒有一個人陪伴,可他和敬亭山——(師指板書,學生說)相看、相知、相悅,從大自然中感受到生命的美好,從大自然中汲取力量,排遣個人的愁緒,他才會寫下這千古傳頌的——(師指詩題)《獨坐敬亭山》啊,讀——

  3、拓展閱讀《月下獨酌》,再識詩人。

  是啊,月下獨酌,本是寂寞的,但詩人卻與月亮舉杯對飲,同歌共舞,好一個孤獨而又不孤獨的李白啊!這就是我們眼中的“詩仙”李白!

  七、創設情境,誦唱古詩

  1、時隔千載的今天,如果你有機會去安徽宣州,你一定會想去登一座山——你一定會想起一個人——

  一定會輕輕吟誦起一首詩——(生背詩)

  2、詩歌詩歌,一首詩也是一首歌,咱們一起來唱一唱吧。

  (播放歌曲《獨坐敬亭山》)

  3、李白為後人留下了近千首優秀詩篇,同學們,結束了今天這節課,老師希望你們走進李白的詩歌世界,和李白相看——兩不厭,你一定會更懂得李白的人生追求,與李白長——相知,你也一定會從李白身上汲取到催人奮進的力量,和李白長——相悅!

  《獨坐敬亭山》教案教學設計 篇12

  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古詩,感悟詩歌的意境,熟讀成誦。

  2.認識13個生字,會寫6個生字,學會兩種筆畫,掌握“坐”的字理演變過程,掌握“鳥”的筆順。

  3.透過進一步學習字理識字、韻語識字、藉助拼音識字等方法,培養想象力、觀察力和表達能力。

  4.初步瞭解漢字的演變過程,激發對漢字的熱愛。

  教學重點:

  識字、寫字。

  教學準備:

  生字卡片、字理演變圖。

  教學時數: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5分)

  同學們,在我國的唐朝有位稱為詩仙的偉大詩人,他的名字叫李白。有一年秋天,大詩人李白遊安徽省的敬亭山,看到敬亭山的景色非常美麗。成群的鳥兒在天上展翅高飛,天邊的雲朵悠閒的飄著。他覺得看也看不夠,於是就寫下了一首詩。詩的叫《獨 坐敬亭山》

  同學們想不想知道這首詩是怎樣描寫敬亭山的?請你閉上眼睛,聽老師讀古詩,一邊聽,一邊想,你從這首詩中想到了什麼樣的畫面?

  # 【設計意圖】:這一環節的設計力圖體現想象能力的培養,同時培養學生一邊聽,一邊想的良好習慣。

  二、熟讀古詩,認讀生字(34分)

  1.指導朗讀。

  (1)教師領讀。我們嘗試讀這一首詩吧。

  (2)學生藉助拼音讀古詩。

  2.學習生字

  (1)學習要求認識的字。

  拼讀7個要求認識的字,其中“坐”是平舌音,“只”是翹舌音,是整體認讀音節。

  瞭解生字在本課中的意思。

  (2)學習既要認識又要會寫的字。

  學習這幾個字要強調“蟲”是翹舌音,“魚”是整體認讀音節。這幾個字書上提供了字理演變圖。

  迴文學“鳥”字

  請同學們在這首詩裡找到天空飛翔的小鳥的詩句,讀一讀。

  “鳥‘字是象形字,甲骨文象一隻鳥形,頭向左而立,還有嘴和一雙爪子,現在這個字已經簡化,要注意他的筆順。

  在學習“牛、羊”兩字時,可以用謎語引入。

  三、作業。(1分)

  1.有感情的朗誦詩歌。

  2.收集關於“馬、牛、羊、鳥、蟲、魚”的成語。

  第二課時

  一、複習。(7分)

  1.背誦《獨坐敬亭山》。

  2.交流收集到的成語。

  3.複習生字。

  二、指導書寫(13分)

  馬:注意第二筆的寫法,注意新筆畫橫折折勾的寫法。

  鳥:注意字的結構,上窄下寬,注意小鳥“眼睛”的“點”。

  蟲:第五筆是提,不要寫成橫。

  三、完成書後活動與練習題“連一連,塗一塗”。(19分)

  1.先觀察,看看每個圖形上的字都讀做什麼。

  2.用筆連一連,把連成的詞語讀給大家聽,發現其中的規律。(同樣的圖形正好組成一組詞語。)

  【設計意圖】:透過此題的練習,達到積累詞語的目的。

  3.用 彩色筆塗一塗。

  四、作業(1分)

  書寫本課生字,背誦古詩。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