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音的產生與傳播》教學設計
《聲音的產生與傳播》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知道聲音是由振動產生的。
2、知道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知道聲音在不同介質的傳播速度不同。
3、能分析一些常見的聲現象。
重難點
(重)1、學生對聲音的產生與傳播過程的探究。
(難)2、設計探究的實驗。
3、聲現象的分析、解釋。
教學過程
活動流程
教學內容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備註
創設情境匯入課題
知識補充
一、匯入新課
讓學生觀察課本第12頁圖片,讓同學說說有什麼現象?它們有什麼共同特徵?
二、進行新課
1. 聲音的產生
(1) 教材所給的四幅圖,從不同的方面給出了聲音產生的情況,讓學生髮現物體發聲時的共同特徵。
(2) 實驗探究,總結髮聲體的共同特徵。
方案一:讓學生用橡皮筋做實驗。兩人一組,一人將橡皮筋拉長,另一人用手撥動橡皮筋,觀察橡皮筋:①能聽到什麼?同時注意觀察此時橡皮筋處於什麼狀態?②當震動停止的時候,還能聽到聲音嗎?
方案二:讓學生用刻度尺做實驗。使刻度尺三分之二伸出桌面,一手將其另三分之一緊壓在桌邊,另一手撥動伸出端,讓學生觀察尺子振動情況:①聽到什麼?此時的尺子處於什麼狀態?②當振動停止的時候,還能聽到聲音嗎?
(討論)閱讀課本P13想想議議,教師解釋:
蟬的發聲器官在腹部,它是以振動鼓膜的方式發聲,再經過其他部位的共鳴,便能將聲音傳播到很遠。所以,蟬的發音既不是翅膀的振動發聲也不是腹部摩擦發聲。
物體振動發聲的現象真是太多了,同學們能列舉出生活及自然界中一些神奇的發聲現象嗎?
A、吹口琴的聲音,是由於氣流的衝擊,琴內的彈簧片發生振動發出的.
B、悠揚的薩克斯聲是由於氣流透過管時,使管內空氣柱振動而發出的.
C、吹口哨聲是口腔內空氣振動產生的.
D、炎熱的夏天,響亮的蟬鳴是蟬的發音肌收縮時,引起發音膜的振動而產生的.
E、氣球爆炸聲是氣球膜的振動引起周圍空氣的振動而產生的.
F、聲勢浩大的瀑布聲是水撞擊石頭,引起空氣的振動發出聲音.
(3) 知識小反饋
①人在說話唱歌時,用手放在喉嚨附近,便可以感到喉嚨在 ;打鼓時用手輕觸鼓面,也可以感覺鼓面在 ;用手按住鼓面,使鼓面停止振動,發生也就 了,這些事實證明聲音使由物體的 而產生的,振動停止,發聲 。
2. 聲音的傳播
(1) 情景設定:觀看教材圖1.1-5宇航員在太空用無線電波交談,教師提出問題:你知道宇航員之間是透過什麼進行交談的?它們為什麼不能直接進行交談呢?聲音的傳播有什麼條件嗎?
(2) 探究活動:
①(固體傳聲實驗)用課桌做實驗,一隻耳朵貼在桌子上,另一隻耳朵堵上。另一個同學在桌子的'一端敲打桌子。
②同學閱讀p15“想想議議”並距離回答。
(3) 聲波
既然聲音能在固體、液體、氣體中傳播,那麼同學知道聲音在這些介質中是怎麼傳播的嗎?閱讀P15內容。
(4) 知識小反饋
②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A、聲音可以在空氣中傳播
B、聲音可以在鋼軌中傳播
C、聲音可以在海水中傳播
D、聲音可以在真空中傳播
3.聲速
(1)情景設定 當你面對著障礙物大喊一聲,過一會兒能夠聽到你的聲音,你知道這是什麼原因嗎?
其實,聲音的傳播需要時間的,我把聲音在每秒內傳播的距離叫做聲速,聲速描述聲音們傳播的快慢。
閱讀課本p15“小”,並比較聲音在固體、液體、和氣體中的傳播速度。
(2)聲速公式:v=s/t。其中v表示聲速單位是/s(讀作米每秒);s表示距離,單位是(米);t表示時間,單位是s(秒)
完成p16“想想做做”
(3)知識小反饋
①、敲一根長長的鐵管,能聽到幾次響聲?分別是從那裡傳來的?
②小明對著高山大喊了一聲,經過3秒後聽到了自己的回聲,則小明離大山的距離大約是多少?(v=340/s)
4、本節知識小補充
(1)回聲
回聲是由於聲音在傳播過程中遇到障礙物發生反射形成的,人耳能區分回聲和原聲的時間間隔為0.1秒。
計算:能聽到回聲的最短距離是多少?
已知:v = 340 / s, t = 0.1 s
求: s
解: s = v t / 2 = 340 / s × 0.1 s / 2 s = 17
答: 能聽到回聲的最短距離是17 。
(2)雷電
打雷和閃電同時發生,我們總是先看見閃電,後聽到雷聲,為什麼? 光速比聲速快
對學生活動結果進行點評
板書設計
第一章 聲現象
第一節聲音的產生與傳播
一、聲音的產生
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
二、聲音的傳播
1. 聲音靠介質傳播,真空不能傳聲
介質:能夠傳播聲音的物質。
2. 聲音在所有介質中都以聲波形式傳播
3. 聲速
(1)聲音在每秒內傳播的距離叫做聲速。
(2)聲速公式:v=s/t。其中v表示聲速單位是/s(讀作米每秒);s表示距離,單位是(米);t表示時間,單位是s(秒)
(3)聲音在固體、液體中比在氣體中傳播得快
(4)15℃時空氣中的聲速為340/s。
4.回聲 人耳能區分回聲和原聲的時間間隔為0.1秒;能聽到回聲的最短距離是17 。
教學小結
小結本節內容,明確目標,強調重、難點
作業設計
1.“動手動腦學物理”中的1、3、4、5.
2.完成配套練習冊中相應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