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教學設計
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教學設計
本文是由語文教案工作室上傳的:《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教學目標:
1、透過學習,瞭解周恩來少年時代立下遠大讀書志向的原因。從中受到感染和教育。
2、有語氣地朗讀課文。
教學過程:
一、回顧課文內容,匯入學習,明確學習的重點。
師:透過初讀,我們瞭解到課文講述的是周恩來少年時期的一段往事,
請同學們開啟書,瀏覽課文,回顧課文講述的是一件什麼事情?
師:是啊!周恩來小小年紀就發誓為中華崛起而讀書,令師長讚歎。那麼是什麼原因讓他立下如此的志向呢?
因為聽伯父說中華不振、又親眼看到中國人在租借地備受外國人欺凌,因此立下為中華振興讀書的志向。
師:下面就讓我們隨著課文講述的情景,再深入的讀書,看看周恩來少年時代是怎樣的時代?那時的中國什麼樣?他立下為中華振興讀書的志向到底為了什麼?
二、感悟“中華不振”。
(一)默讀課文,進行自學思考:
12歲的周恩來背井離鄉來到東北進行求學,那時的東北是怎樣的一種狀況?
(二)交流彙報,感悟中華不振:
1、在這裡他聽到了什麼?他不明白什麼?
重點引導學生理解:
(1)伯父說這番話的意思以及當時的心情
“沒事可不要到那個地方去玩啊!”
●“那個地方”指的是哪個地方?
“那是外國租界地,惹出麻煩來可就糟了,沒處說理去!”
●為什麼用這樣的語氣去讀伯父的話呢?
因為中華不振,華人的地位低,在自己的國家生活卻沒有自由,沒有說話講理的權利。所以要用低沉的語氣來讀。
“為什麼?中華不振啊!”
●此時伯父的心情複雜,想想那是一種怎樣的心情?
擔憂、悲憤、哀愁、無奈、辛酸......
●透過對比讀,指導學生讀出語氣
“為什麼?中華不振啊!”伯父嘆了口氣,沒有再說什麼。
“為什麼?中華不振啊!”伯父沒有再說什麼。
(2)周恩來聽了這番話的心情和感受
●少年周恩來聽了伯父的話語,他理解嗎?他是怎麼做的?
疑惑不解再三追問
●他到底不明白什麼?
“中華”為什麼“不振”呢?
中國人不能到租界地去,而外國人卻能住在那裡?
這不是中國的土地嗎?
2、聽了伯父的話,少年周恩來帶著不解,帶著疑惑,決定自己去外面看看究竟,他又看到了什麼?明白了什麼?
重點引導學生理解:
●抓住在租借地發生中國人受欺負事件時不同人的表現,談體會,深切感悟中華不振:
外國人得意洋洋的表現:應該賠禮道歉、賠款,但是像沒有發生這回事一樣,袖手旁觀,趾高氣揚,不顧中國人的死活。。
巡警耀武揚威的嘴臉:很威風,有很多人都不怕。肆無忌憚,那時因為巡警成了外國人的走狗
原指望......誰知......不但不......反而
備受欺凌的衣衫襤褸的婦女:哭訴有理卻沒有人為自己撐腰主事,遭遇的悲慘。
圍觀的群眾:緊握拳頭只能勸婦女國人敢怒不敢言。外國人知道中國人不敢怎樣。中國人充滿了無奈。
讀感受:指導讀句子。你讀的時候有什麼感受?談感受,帶著感受讀句子。
●外國人在中國地盤過著燈紅酒綠的生活:
中國的地盤卻聚集著外國人,從“大多”體會到外國人很多,勢力強大,反而變成了外國人的`地盤。中國人沒有作為主人的尊嚴和地位。
3、是啊!明明在中國,在自己的領土上,為什麼中國的巡警不幫中國人撐腰?外國人卻在別國的領土上為所欲為?你們想過答案嗎?
中華不振。
4、此時的周恩來明白了中華不振的原因,你似乎聽到了什麼,看到了什麼?想到了什麼?帶著自己的感受和體會再讀讀這句話。
三、理解“遠大志向”。
1、師:老師彷彿聽到了你們對婦女的同情,對洋人的痛恨。從租借地回來,周恩來常常一個人沉思,他在想些什麼?
2、直到有一天,校長問同學們為什麼而讀書,有的同學說,為了--而讀書,有的同學說,為了--而讀書,有的同學說,為了--而讀書,而周恩來說--“為了中華崛起而讀書。”
3、聽了他擲地有聲的回答,你有什麼感受?自讀課文10-16自然段,把你的感受讀出來,把你感受最深的句子讀出來。
4、師引讀生接讀:
他在少年時就立志--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這可是周恩來一生信守的諾言啊--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這可是周恩來終生為之奮鬥的目標阿--為中華崛起而讀書!
5、周恩來小小年紀就立志發奮讀書,報效祖國,他的遠大志向震撼了在座的同學,更震撼了魏校長,他的喝彩不僅是對同學說的,也是對著我們每個人說的。再齊讀魏校長的話。
6、師引讀17自然段。
“有志者當效周生”--中國人要想不受帝國主義欺凌,就要振興中華。讀書,就要以此為目標。
四、總結:結合系列圖片介紹周恩來的業績。
五、作業:
1、周恩來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你為什麼而讀書呢?
2、課後閱讀《大地的兒子》或其它有關周恩來的故事。
3、將你所瞭解的周恩來,用講故事,寫文章,辦手抄報的形式,與同學分享,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