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空氣的教學設計
關於空氣的教學設計
教學目的
1.使學生了解空氣的組成,空氣的汙染和防止汙染;瞭解稀有氣體的化學特性和用途,《空氣》教學設計。
2.透過空氣中氧氣含量的測定實驗,培養學生的分析思維能力和觀察能力。
3.透過人類認識空氣的簡史介紹,使學生認識到進行科學探索,必須具有嚴肅認真、實事求是的科學精神和態度。
重點和難點
瞭解空氣的組成;瞭解空氣汙染給人類帶來的危害,以增強學生的環保意識。
教學方法
談話、研討、講解相結合的啟發式教學
教學過程
〔引言〕在我們人類生存的環境當中,時時處處都充滿著一種“看不到又摸不著”的天然物質,它跟我們的生活最密切,它既是一切動植物生命的支柱,也是重要的、廉價的自然資源,它就是我們在小學自然課上已經學到,今天將要進一步學習的空氣,化學教案《《空氣》教學設計》。
〔板書〕空氣
〔提問〕空氣就在我們的周圍,你對它已有哪些瞭解?
(提示:它是一種單一的物質嗎?它主要由哪些成分組成?)
〔小結〕空氣是一種無色、無氣味的氣體,它不是一種單一物質,是由多種氣體物質組成的。人們已經測知它的成分有:
〔板書〕
一、空氣的組成
1.空氣的成分及其體積分數(大約):
〔講述〕空氣的主要成分是:氮氣約佔總體積的4/5,氧氣約佔1/5。
〔提問〕你知道氮氣和氧氣在性質上主要的不同嗎?
(氧氣支援燃燒,氮氣不支援燃燒。)
〔講解並提問〕實驗可以證明:紅磷能在空氣中燃燒,實質上只是紅磷跟空氣中的.氧氣發生反應,生成五氧化二磷。五氧化二磷是一種白色固體,且極易溶於水。
根據上述知識,你能設計一套實驗裝置用來證明空氣中含有大約1/5體積的氧氣嗎?
(給學生一定時間的思考和議論)
〔演示實驗〕①展示如圖裝置
②介紹儀器名稱、裝置原理和紅磷燃燒的位置
③提示學生注意觀察操作方法和實驗現象後,教師操作。
〔提問〕①你看到了哪些現象?
②為什麼紅磷燃燒會生成大量白煙?白煙是什麼物質?
③為什麼開啟止水夾後燒杯中的水會進入集氣瓶(或稱反應容器)中?又為什麼進入集氣瓶中的水,只佔集氣瓶體積的約1/5?
④剩餘的4/5體積的氣體主要是什麼?你如何加以證明?
⑤你認為這個實驗成功的關鍵是什麼?
〔小結〕根據學生回答情況進行小結。
〔講述〕人類對空氣的研究和認識,經歷了很長的歷史時期,期間許多科學家都做過類似的實驗,但都未能取得明顯的成果。直到18世紀末法國化學家拉瓦錫在前人工作的基礎上,透過實驗得出了空氣是由氧氣和氮氣組成的結論。他所以能獲得突出的成果,關鍵是他敢於破除當時傳統的錯誤理論(燃素說)的束縛,能夠尊重實驗事實,並做出了嚴謹的、實事求是的分析和判斷。
在19世紀末以前,人們還深信空氣中含有氧氣和氮氣。後來,隨著科學技術水平的不斷髮展,科學家才陸續發現了稀有氣體等其它成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