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體課件在生物課堂教學中的應用研究

多媒體課件在生物課堂教學中的應用研究

  多媒體課件可以超越時間和空間的限制,突出重點,突破難點,誘導學生思維,探究生命活動規律,不僅能最佳化課堂教學,而且能提高學生素質。

  細胞膜是細胞結構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結構特點是具有流動性,特性是選擇透過性,而傳統的教學手段對微觀世界的動態變化卻顯得無能為力。我們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創設教學情境,誘導學生觀察思考,相互討論,共同探究規律,收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課件的設計與應用

  1.單細胞的原生動物生活在水中,透過草履蟲的生活情境的動畫展示,以生動形象的畫面,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誘導其思考、探究細胞膜的功能。

  2.生物體的結構與功能是相適應的,螢幕展示細胞膜的結構模型,透過觀察總結出細胞膜的化學成分及結構。如何理解細胞膜結構的流動性是本節課的難點。電腦模擬生物學經典實驗——人鼠細胞的融合:用不同的熒光物質分別標記人鼠細胞膜表面的蛋白質分子,最終融合後的細胞表面熒光分佈均勻。這個實驗極大地激發了學生探究問題的積極性,經觀察思考,相互討論,發現蛋白質分子具有流動性。教師再展示磷脂分子的旋轉、互換、跳層等運動,使學生彷彿親臨微觀世界,真正理解和掌握了細胞膜的結構特點。

  3.物質出入細胞是一個微觀的動態的過程,首先透過畫面展示高錳酸鉀晶體溶解於水的過程中溶液顏色的變化,說明分子從高濃度向低濃度擴散的運動趨勢。然後展示自由擴散是分子直接穿過細胞膜上的小孔的過程;協助擴散需要載體的運載,順濃度梯度進入細胞內;而主動運輸則是一個逆濃度梯度的過程,不僅需要載體,還需要消耗能量,我們形象地將能量比喻成小火箭,在火箭的推動下,載體將運載的物質送到細胞膜的另一側。透過生動形象的動畫,教師因勢利導,歸納出細胞膜具有選擇透過性。

  4.比較物質出入細胞的3種方式,可以從細胞內外濃度差、是否需要載體、是否需要能量這3個角度進行。如何用簡單的方法,在最短的時間內幫助學生理解和記憶呢?此時畫面展示高山滑雪的體育運動情境,隨後展示江河中穿梭的船隻、木筏,以此畫面為背景,給學生提供一定的資訊,誘導學生產生聯想和遷移,用已有的知識類比3種物質出入細胞的方式,從而大大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5.教師應及時瞭解本節課的教學效果,並作出評價和修正。課件中設計瞭如何解釋海帶細胞中碘的濃度比海水中高一千多倍等形式多樣的問題,讓學生思考回答,既實現了資訊反饋,又完成了對本節課的小結。

  對比與反思

  在對照班級的教學中,採用傳統的講授法,並努力引導學生想象微觀世界的結構和運動,但全班絕大多數同學表現出一種茫然的表情,教師滔滔不絕地講授,學生默默地聽著,課堂氣氛沉悶,缺乏生機。在課後的練習中,同樣反映出教學效率低於多媒體課。面對兩種不同的教學效果,我們不能不進行深刻的反思:

  1.計算機作為新型教育媒體的應用和發展,既實現文字、影象、聲音等多種資訊的`同步輸出,又能超越時空的限制,把學生的思維帶進微觀世界、模擬的試驗環境以及美麗的大自然之中。教師由單純的資訊表達者轉變成資訊的加工者、組織者,處於主導地位,學生不是被動地接受新知識,而是在觀察和思考中,在愉快的環境中學習,真正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由此可見,傳統的教學模式已不能適應現代化的教學改革,作為生物教師不僅要掌握豐富的生物學知識、技能,而且還要具有設計開發教學軟體的本領,這是我們面臨的一次機遇,也是一次挑戰。

  2.多媒體課件可以較好地突破教學難點,提高課堂效率,但絕對不能盲目擴大一節課的資訊量,要給學生留下思維的空間和時間。青少年學生具有富於想象、喜歡懷疑和爭論的心理特點,培養其探究意識和創造性思維是素質教育的重要方面。教師可透過多媒體課件,創設誘思情境,展示相關知識背景,引導學生獨立地探索和發現、相互討論和研究,激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經過長期潛移默化,提高學生髮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