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語文《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教學設計(精選6篇)

小學語文《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教學設計(精選6篇)

  在教學工作者開展教學活動前,有必要進行細緻的教學設計準備工作,教學設計是一個系統設計並實現學習目標的過程,它遵循學習效果最優的原則嗎,是課件開發質量高低的關鍵所在。教學設計應該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小學語文《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教學設計,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小學語文《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教學設計 篇1

  【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深入地體會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2、在閱讀中能比較深入的體會人物的思想感情,感受少年周恩來的博大胸懷和遠大志向,樹立為國家繁榮和民族振興而刻苦學習的遠大理想。

  【教學重點】

  1、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2、在閱讀中體會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學難點】

  瞭解當時的社會背景,深入體會少年周恩來立志的原因。

  【課前談話】

  1、介紹自己及祖先中的傑出人物。

  2、請周姓同學介紹自己及祖先中的傑出人物。

  【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課,揭示課題

  1、介紹周恩來:

  師補充介紹周恩來資料(課件出示)。

  2、介紹名言:

  同學們,剛才周老師向大家介紹了我們周姓家族中的傑出人物周恩來。周老師還要向大家推薦周恩來12歲時說的一句話後來成了大家熟知的名言。請大家看黑板,(板書:課題)這裡有一個字很陌生:崛。誰再來讀讀。這裡的詞語是?誰先來讀給大家聽?

  3、揭示課題:

  同學們,周恩來的這一句話一直伴隨著他的一生。這一句話也曾激勵著我們無數的中華兒女奮發向上。也是今天要學習的課文題目。現在,我們一起來讀。

  (學生齊讀──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初讀課文。

  請同學們開啟課本,大聲讀讀課文,把字音讀準,把課文讀通順。開始。

  2、字詞檢查。出示課文詞語:

  伯父 租界 模範 闖進 巡警 吵嚷 婦女 懲處 喝彩

  帝國主義 風和日麗 熱鬧非凡 鏗鏘有力 振興中華

  三、研讀課文第三部分

  1、直奔中心,初讀感受:

  ⑴ 少年周恩來的這句話在課文中出現了幾次?分別是怎樣說的?請大家默讀課文,動筆劃劃圈一圈。

  ⑵ (課件出示)朗讀指導:

  第一次回答時的語氣是清晰而堅定,第二次是鏗鏘有力。請同學們自己讀一讀,練一練,真真切切地感受少年周恩來。

  學生練讀。教師巡迴指導。

  指名讀。

  學生根據提示語評價。

  理解:清晰、鏗鏘有力。

  齊讀感受。

  2、整體把握,演讀理解:

  ⑴ 周恩來當時在怎樣的情況下說這二句的呢?誰補充?

  我們來演一演當時的課堂好不好?請自由讀一讀這部分做準備。

  ⑵ 演讀:

  請一個同學演少年周恩來。

  3、對比分析,深入體會:

  ⑴ 現在誰來說說周恩來的這句話你讀懂了什麼?

  理解崛起。

  板書:

  振興

  ⑵ 同學們說的真好。我們和作者一樣都明白了,12歲的周恩來在這時候就已經知道了──(課件出示)

  引讀齊讀。

  ⑶ 看看崛的字型,你對中華崛起還有什麼話要說?對山字旁的感受還有誰要說?還有其他的感受嗎?

  板書:

  不振

  四、研讀課文第一部分

  1、整體:

  請你靜靜地讀讀課文1~6自然段,哪些地方你感受到了中華不振?

  2、對話部分:

  ⑴ 指名:

  你從伯父的話中體會到了中華不振。讓我們一起來讀讀伯父的話,相信一定能引起大家的共鳴。

  (出示。)

  ⑵ 研讀:

  ──沒事可不要到那個地方去玩啊!

  你從哪裡讀出了中華不振?

  那個地方是怎樣的一個地方?聯絡上文說是?聯絡下一句說是?

  沒事不要去,小孩沒有重要的事,就不能去。自己的地方外國人自由自在,自己卻沒有權利自由出入。可見──

  可見其他地方比較冷清、甚至荒涼。可見──

  朗讀指導。

  (語重心長、提示把那個地方重音。)

  誰來讀讀這句語重心長的話?是啊,那個地方是一個痛恨的,深深留在記憶裡的地方。把它讀重一些試試。

  ──那裡是外國租界地,惹出麻煩來可就糟了,沒處說理去!

  你從哪裡讀出了中華不振?

  任何一個國家都有法律,現在外國人來了卻沒法說,可見洋人大於舊中國法律。可見──

  連小孩也被欺負,可見──

  在中國的土地上,出了事,不管對錯都糟殃,可見──

  讀到這裡,你的心中湧起了一種怎樣的感受?你憤怒嗎?

  讀出你的憤怒吧!

  ──為什麼?中華不振啊!

  也來讀讀這句。為什麼?後面停頓長些,感情表達會更強烈。

  伯父的此時心情,僅僅是憤怒嗎?你來讀一讀。伯父還長嘆了一聲──

  朗讀指導。無奈,沉重。

  我們在這裡也感受到了中華──

  ⑶ 你們想想,當時他們是這樣對話的?請你就近找同桌來練練這組對話。

  同桌角色朗讀。

  指名讀。

  ⑷ 男女角色朗讀感受。

  3、周恩來的疑問:

  你還從那裡看出了中華不振?

  課件出示。

  範讀。齊讀。

  4、帝國主義句:

  你還從那裡看出了中華不振?

  出示。

  齊讀。

  五、小結書寫

  同學們,周恩來並不是一生下來就有博大的胸懷,遠大的志向。12歲那年的遭遇,12歲那年的耳聞目睹,在他的心靈產生了震撼。所以修身課上,當巍校長問同學們為什麼而讀書時,周恩來站了起來清晰而堅定地回答──他鏗鏘有力回答──

  (課件出示。)

  同學們,讓我們記住這句閃爍著強烈愛國熱情的話。請大家拿出書籤,把這句話工工整整地抄錄下來,也記在自己心中。

  小學語文《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教學設計 篇2

  教學目標:

  1.學習生字、新詞。理解“風和日麗、疑惑不解、衣衫襤褸、鏗鏘有力”等詞語的意思並且能夠在實踐中運用。

  2.透過反覆朗讀,找出周恩來為什麼會立下“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原因。

  3.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作者所表達的感情。

  4.瞭解偉人的成長過程,用講故事、寫文章、編短劇、辦手抄報等方式,展示學習的收穫。

  教學重點:

  在閱讀中體會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學難點:

  理解當時的社會背景,深入體會少年周恩來立志的原因。

  教學準備:

  1、師生蒐集有關周恩來同志生平的資料。

  2、師生蒐集反映20世紀初中國社會狀況的資料。

  3、教學掛圖或課件。

  教學時間

  三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瞭解周恩來同志的生平事蹟

  1、出示周恩來同志的照片,請學生根據課前蒐集的資料介紹周恩來同志的生平及主要事蹟。

  2、周恩來同志能為共和國的締造和成長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立下卓著的功勳,是和他少年時代的經歷息息相關的。周恩來同志從小就心繫民族振興,立下從危難之中拯救國家的遠大志向,刻苦學習。

  二、提示課題,範讀課文

  1、今天我們學習的課文,就是講周恩來同志少年立志的故事。

  板書課題。

  2、解題:“中華”在這裡指中國,“崛起”就是興起。“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就是為了中國的振興而讀書。

  3、教師範讀課文。

  三、初讀課文,學習字詞

  1、學生練習讀課文,要求把字音讀準確,把課文讀通順,讀不通順的地方多讀幾遍。

  2、自學生字,讀準字音。

  四、檢查學習情況

  1、學生提出不理解的詞語。

  2、師生用查字典、詞典,聯絡生活實際等辦法初步瞭解詞語的意思。

  3、認讀生字。

  4、指名分段朗讀課文。

  五、佈置作業

  1、抄寫生字詞語

  2、想想課文講了幾件什麼事?

  第二課時

  一、複習引入

  1、聽寫本課中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2、說說課文寫了哪三件事。

  二、分段朗讀,體會思想感情

  1、學習課文第一部分。

  a 、讓學生讀這一部分課文,想想周恩來的語言和心裡想的幾個問題應該怎樣讀。

  b.同座位的學生練習分角色朗讀課文。

  2、學習課文第二部分。

  a、仔細閱讀這一部分課文,想象當時的情景。

  b.聯絡全文的內容,想想周恩來一個人沉思時都在想些什麼,並把想到的寫下來,互相交流。

  c.思考:課文在第九自然段裡為什麼不把周恩來沉思的內容寫出來。

  3、學習課文第三部分。

  a、練習分角色朗讀課文。

  b.利用教室的環境進行現場表演。

  c.分析一下少年周恩來的讀書目的與其他學生讀書目的到底有什麼不同。

  d.再讀課文,說說作者為什麼在寫周恩來的讀書志向之前先寫了同學們的回答,為什麼具體寫了魏校長在聽到周恩來的回答之後的反映。

  4、學習課文第四部分。

  三、齊讀最後一個自然段。

  聯絡全文,深入思考

  1、使周恩來立下“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這個志向的原因是什麼?

  2、課文中的三件事情之間是什麼關係,文章又是怎樣把三件事連在一起的。

  第三課時

  一、拓展閱讀,理解詩句

  1、教師出示周恩來“大江歌罷掉頭東”一詩手跡的圖片。

  2、學生自由讀“閱讀連結”中的短文。

  3、教師提供“大江歌罷掉頭東”一詩註釋,請學生試著說說詩意。

  4、聯絡課文內容談談閱讀後的感受。

  二、自主習作,小組交流

  1、自擬題目,把自己閱讀課文和“閱讀連結”中材料想到的寫下來。

  2、把自己寫的內容在小組內進行交流。

  三、積累詞語

  找出課文中的四字詞語,讀一讀含有這些詞語的句子,然後寫一寫。

  四、佈置綜合性學習

  1、我們已經瞭解周的小時候的故事,讓我們透過各種渠道來了解更多人成長的故事吧。

  2、分小組,說說你想了解那些人成長的故事,你打算用什麼渠道去了解。

  小學語文《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教學設計 篇3

  一、說教材

  親愛的老師們:大家上午好!今天與各位一起走進《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這是人教版實驗教材,第七冊第七單元的開篇之作。這篇精讀課文寫的是周恩來少年時代的一件事,他親眼目睹了中國人在外國租界裡受洋人欺凌卻無處說理的事情,從中體會到伯父說的“中華不振”的含義,從而立志為振興中華而讀書。表現了周恩來志向的遠大,胸襟的博大。本文結構嚴謹,層次清晰,而且各層次之間過渡自然,層層推進,各層之間有著必然的內在聯絡。

  二、設計意圖:

  讀了這篇課文之後我思緒萬千,我在想為什麼我們泱泱大國,人口巨人,竟讓彈丸之地的矮子隨意瓜分,佔領、宰割呢?為什麼我們國人面對侵略者不僅逆來順受,苟且偷生,還紛紛為列強出謀劃策,甘當順民,甚至甘當漢奸,滅自己的志氣,長他人的威風呢?再看看今日,日本首相參拜神廁,韓國有人削指明志,而為什麼我們中國沒有?為什麼韓國人堅決不買日貨,而我們國人有那麼多人做不到呢?包括我在內。當然我不是說買日貨就是不愛國。我在思考這些是不是與我們國人缺乏骨氣、缺乏志氣有關呢?是不是與我們部分民眾思想意識裡只有一家一姓,沒有國家民族有關呢?再看看我們的學生自私成性,懶惰成風,有幾個懷著目的來校讀書呢?因此我希望透過這篇課文教學能使我的學生了解一下我們中國曾經所受的屈辱,在歷史中得到教訓,使他們反思為何中華不振。同時,希望我的學生能從周恩來遠大的志向、博大的胸襟中受到一點啟發,反思自己讀書的目的。基於這些思考,加上這篇課文記敘的事情發生在90多年前,學生對當時中國的社會狀況和周恩來的生平了解的比較少。在這種情況下,我指導學生課前蒐集資料,為學好課文做好準備。並採用多種方法引導學生在讀中感悟課文言語的形象、意境、情感、道理、神韻,讓課文語言在學生心理活起來,去觸動他們心靈。教學時,我圍繞“中華不振”這四個字,讓學生透過朗讀課文,找出體現中華不振的句子,組織學生探究並體驗,再補充租界的課外資料,激發學生作為中國人深藏於心的愛國情感。接著透過周恩來與別的學生的對比,及與其他愛國之士的對比,體會周恩來的遠大志向與博大胸襟。最後結合實際及周恩來的其他故事進行拓展延伸,讓周恩來在學生心中的形象再高大起來。

  三、說目標

  基於以上的考慮,結合本單元在成長的故事中體驗成長的快樂,思考成長的問題,留下成長的足跡,和課文自身的特點。本篇的教學目標設定如下:

  1、認識8個生字,會寫12個生字,正確讀寫本課的新詞語。

  2、能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在語言文字中體會人物的思想感情。

  3、品讀課文,感受少年周恩來胸襟的博大,志向的遠大;引發學生思考讀書的目的,樹立為國家繁榮和民族振興而刻苦學習的遠大理想。

  四、說重、難點

  在閱讀中體會人物的思想感情是本課教學的重點;由於事情發生在90多年前,學生對於當時的社會背景瞭解甚少,因此瞭解當時的社會背景,深入體會少年周恩來立志的原因是本文教學的'難點。

  五、教材處理

  為了突破重難點,達成本課的教學目標,我分三課時進行教學,本堂課是第一課時,從課題入手,在初步感知課文的基礎上,學習1-8節,感悟“中華不振”的含義,體會周恩來立志振興中華而讀書的一大原因。

  六、教學流程

  請跟我一起走進教學過程,進行策略分析。

  在這裡將呈現我的教學方法與學法指導。我分四大環節進行教學。

  第一環節:瞭解學情,揭示課題課一開始,我就問學生:同學們,你們每天腳步勿勿來到學校學習,我想問一下,你為什麼讀書?這種以閒聊的方式既拉近了我與學生的距離,又能使學生思考讀書的目的。同時我也能瞭解學生內心真實的想法。俗話說已知彼方能百戰百勝,走進學生的心靈才能引導學生,教育學生。透過閒聊引出,我們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第一任政府首腦—周恩來在與大家這樣大的時候,就立下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志,並且在他以後的人生中都朝著這個目標奮鬥。從而讓學生心裡的想法與周恩來的志向進行對比,使他們的心裡出現一點點的波動。在此基礎上我緊接著問學生,什麼原因使他立下這樣遠大的志向呢?這個問題,給學生留下了一個神秘的感覺,這樣就觸發了學生探秘求知的慾望,課堂氣氛的引線一下子就點燃了。

  第二環節:初讀感知,掃清障礙這一環節,讓學生帶著問題“什麼原因使他立下了為中華之崛起讀書呢?”與學習提示去讀課文。學生初讀課文後,及時檢查生字、詞語。找出文中的一個詞語來回答周恩來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原因。本環節旨在掃除閱讀障礙,感知大意,總攬全域性。這樣既培養了學生快速捕捉語言文字資訊的能力,又使學生學習全文時有一種居高臨下的感覺。

  七、研讀課文

  感知“中華不振” 在這個板塊中,設計了二個教學環節,讓學生感知“中華不振”

  1、在這一環節中,引導學生反得讀課文1-9小節,從字裡行間找出體現中華不振的詞句進行主自探究,讀中體悟。重點抓住以下幾個部分讀中感悟:

  (1)嘿!這一帶果真和別處大不相同:一條條街道燈紅酒綠,熱鬧非凡,街道兩旁行走的大多是黃頭、白皮膚、大鼻子的外國人和耀武揚威的巡警。主要抓住“大不相同”來體會,外國人居住的地方燈紅酒綠,中國老百姓居住的地方會是怎麼樣的?讓學生明白貧窮的中國土地上有一處繁華之地,但這繁華不屬於中國!這是中華不振!

  (2)婦女正在哭訴著什麼,一個大個子洋人則得意揚揚地站在一旁。引導學生討論我們都知道軋死人受到懲法的,憑什麼這個肇事的洋人還能得意揚揚呢?使學生明白洋人憑著就是他們國家強大;憑著我們中國的貧窮,科學技術的落後;憑著我們部分中國人的懦弱;更憑著中國政府的腐敗無能。就因為這樣洋人才如此目空一切、無法無天、慘無人道。就因為這樣伯夫才對周恩來說:“沒事可不要到那個地方玩啊!”,“那是外國租界地,惹出麻煩來可就糟了,沒處說理去!”

  (3)圍觀的中國人都緊握著拳頭。但是,在外國租界裡,誰又敢怎麼樣呢?只能勸勸那人不幸的婦女。先讓學生說說如果當時你也在場親眼目睹這一切,你會怎麼樣?學生一定會說要為這位婦女打抱不平。再進行反問能行嗎?從而引出在當時的背景下即使你是一個有志之士,也無法憑著自己的力量主持公道。這一切原因歸於中華不振。因此當時有志氣的中國人也只能是緊握著拳頭,緊握著無奈,緊握著………… 新課改要求語文教學要加強學生進行朗讀訓練有素,不但要從朗讀技巧上指導,而且要引導學生入情入境,表達出思想感情。所以在學生探究理解基礎上,我及時引導學生進行朗讀體驗。設身處地的盡情發揮當時的情感,激昂處還他一個激昂,憤怒處還他憤怒。

  2、補充材料,進一步感知中華之不振為了更加深刻地理解“中華不振”的具體含義,體會周恩來的當時的心理感受。我讓學生結合課前蒐集的有關資料,體會當時我國貧窮落後、遭受帝國主義列強侵略的社會現實。再讓學生說說自己的感想。

  八、感知立志原因

  新課改要求中年級學生能不拘形式地寫下見聞或感受,並引導學生觀察社會,思考人生,為體現這一指導思想並突出語文教學讀寫結合的宗旨。這一部分,我讓學生抓住“同學們常常看到周恩來一個人在沉思”一句,結合周恩來看到“中華不振”的現實和他在修身課上的話語等內容,推想一下週恩來一個人在沉思什麼,讓他們寫一寫自己感受到的少年周恩來的內心世界。因為時間倉促,以上這睦只是我對這一課一廂情願的一些初步設想。最後我想說的是,學生的語言是實時生成的,咱們的課堂而皇之也是實時生成的,正如崔巒會長所說的,我們教師只據學定教,順學而導,才能達到最後的教學效果。謝謝大家。

  小學語文《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教學設計 篇4

  教學目標:

  1、學習抓住人物的神態變化,描寫人物思想品格的方法;

  2、從周恩來的言行變化中體會“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原因,從小樹立為國家繁榮、民族振興而刻苦學習的理想。

  學情分析:

  本班共33名學生,其中男生16人,女生17人,學習比較認真的有15人,中等生10人,學困生8人。從整體來講,本班學生學習基礎較差,自覺學習的能力不夠強。

  教材解讀:

  這一課講述了少年周恩來在感受到中華不振的現實後,立志為振興中華而讀書的事。

  教學重點:

  在閱讀中體會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學難點:

  瞭解當時的社會背景,深入體會少年周恩來立志的原因。

  教學方法:

  有感情的朗讀、讀重點句子、聯絡上下文理解課文、畫人物的語言、行為變化、學生展示學習成果、小組內討論。

  教學媒體:電子白板、課件、投影儀

  預習問題:

  1、課文講了幾件事?

  2、使周恩來立下“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這個志向的原因是什麼?

  教學流程:

  一、解釋課題:【1分鐘】

  崛起:

  中華:

  二、開門見山,語言匯入。【2分鐘】

  日子一天天過去,我們一天天長大。在成長的過程中,我們有過獲得成功的喜悅,有過遭受挫折的煩惱,也遇到過困惑不解的問題。少年周恩來曾經親眼目睹了生活在水深火熱中的中國人民,從而立下了遠大的人生目標,你想知道他立下了一個什麼目標嗎?

  二、聽課文範讀,播放音訊檔案,熟悉課文內容。【5分鐘】

  三、整體理解課文結構,劃分層次。

  四、解決生詞,出示課件。

  五、新授

  1、學習第一部分

  2、第一部分:講12歲的周恩來剛到瀋陽,就聽到伯父嘆著氣說“中華不振”,這使他疑惑不解。【方法:有感情地朗讀,讀出不解和追問的語氣——不解什麼?周恩來追問什麼?讀出疑惑不解的語氣。】

  3、出示課件【第一次過渡句“一連串的問題使周恩來疑惑不解,好奇心驅使著他,一定要親自去看個究竟”】

  承接上文:周恩來聽到伯父的話之後經常想問題。

  開啟下文:好奇心促使周恩來想去租借看個究竟。自然引出下文——交代周恩來闖入租界的原因。(7、8自然段)

  4、在租界裡,周恩來又看到了什麼?

  ①、租界是什麼樣子的?

  ②中國的百姓在租界裡的遭遇怎樣?

  學生展示:

  1、寫一寫,劃一劃;

  2、小組代表回答(說清楚第幾頁,第幾段,那一句?)

  學習第二部分:(6—8自然段)講周恩來親眼見到中國人在租界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

  教法:

  ①、一邊讀一邊想象:當時那位婦女是怎樣哭訴的,中國巡警又是怎樣訓斥她的,站在一旁的洋人會說些什麼?請舉手回答。

  ②、談一談作為中國人看到自己的同胞在自己的土地上受到欺凌又是怎樣一種感受?請舉手回答。

  小學語文《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教學設計 篇5

  教材分析:

  《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是人教版教材第七冊第7組中的第一篇閱讀課文,本組教材透過閱讀“成長故事”,讓學生體驗成長的快樂,思考成長中的問題。課文主要由三部分組成:先寫12歲的周恩來剛到瀋陽,就聽伯父嘆著氣說“中華不振”,這使他疑惑不解;接著寫周恩來在租界裡親眼看到一位中國婦女受到洋人的欺侮,而圍觀的中國人都敢怒不敢言,這使他真正體會到“中華不振”的含義;然後寫在修身課上,周恩來在全班同學面前表明了自己的心跡:要“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可以說,“中華不振”是人物情感發展變化的源點,它貫穿於故事始終。教學時,可以緊扣“中華不振”這一主線,引導學生讀書品味,瞭解少年周恩來的遠大志向,體會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學目標:

  1、認識8個生字,會寫12個生字。正確讀寫詞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理清課文線索,深入體會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瞭解少年周恩來樹立“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遠大志向的原因。

  ⒋、感受少年周恩來的博大胸懷和遠大志向,樹立為國家繁榮和民族振興而刻苦學習的遠大理想。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體會人物思想感情,感受少年周恩來的博大胸懷和遠大志向。

  難點:瞭解當時社會背景,深入體會少年周恩來立志的原因。

  教學準備:

  學生預習課文,蒐集瞭解周恩來的相關資料,並嘗試解決預習中的問題;

  教師蒐集租界、周恩來的相關資料圖片,準備課件。

  教學過程:

  一、談話匯入

  1、我們一起來讀一句名言。(出示“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齊讀。)

  2、知道這句話是誰說的嗎?對,他就是把畢生精力獻給祖國和人民的一代偉人——周恩來。(出示照片)

  3、周從小志氣高,在12歲時就立下了“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志向。今天我們就來學習課文——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板書課題,齊讀)

  4、讀了課題,你有什麼疑問?(學生提出問題,幫助梳理出主要問題:周恩來為什麼說“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二、初讀交流,感知大意

  1、請同學們自由朗讀課文,注意讀準字音,讀通句子。讀後想一想,課文主要寫了什麼?是什麼原因讓少年周恩來立志“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2、檢查生字詞:

  帝國主義欺凌得意揚揚

  租界繁華熱鬧非凡

  巡警訓斥耀武揚威

  婦女哭訴衣衫襤褸

  (指生豎向朗讀,出課件介紹背景:在中國近代,英國、法國、日本等帝國主義國家憑藉雄厚的經濟和軍事實力,透過發動戰爭、強佔領土、簽定條約等多種方式,對我們國家進行侵略,這些國家就是我們所說的帝國主義列強。租界,就是帝國主義列強透過不平等條約強行在中國獲取的租借地。)

  (再橫向朗讀,說說讀到“衣衫襤褸”時,彷彿看到了什麼。最後齊讀詞語。)

  3、說說課文主要寫了什麼?

  (根據學生回答,板書:下了車星期天修身課)

  請同學們根據老師列出的時間,再來說說課文的主要內容。

  4、正是因為伯父的話讓少年周恩來疑惑不解,所以他決心到租界去看個究竟。作者利用這樣一段話,把前兩件事聯絡在一起。(出示第六自然段)誰來讀這段話?(指生讀)這段話,我們稱它為過渡段,它的作用是承上啟下,可以把第一件事情和第二件事情自然地銜接起來。看文中還有哪段話也是過渡段呢?(學生找出第九自然段,請學生朗讀這段話。)兩段話讓課文內容前後相連,自然過渡。這真是一種寫作的好方法。

  5、透過讀書,我們知道了課文的主要內容,現在你瞭解少年周恩來立志“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原因了嗎?能用文中的一個詞來概括嗎?(學生回答,板書:中華不振)課文中哪些語句讓你感受到中華不振?請同學們再瀏覽課文,找出有關的語句,把它畫下來。

  三、研讀課文,深入體會

  1、交流找到的句子:

  伯父和少年周恩來的對話(是的,從伯父的話語中我們知道了“中華不振”。)

  第八自然段

  出示:“他們急忙奔了過去,只見人群中有個衣衫襤褸的婦女正在哭訴著什麼,一個大個子洋人則得意揚揚地站在一旁。一問才知道,這個婦女的親人被洋人的汽車軋死了,她原指望中國的巡警局能給她撐腰,懲處這個洋人。誰知中國巡警不但不懲處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訓斥了一通。圍觀的中國人都緊握著拳。但是,在外國租界裡,誰又敢怎麼樣呢?只能勸勸那個不幸的婦女。”

  許多同學都找到了這段話,就讓我們把目光集中在這位不幸的婦女身上吧。

  請同學們再來讀讀這段話,想一想,為什麼說這位婦女是不幸的?(生自由朗讀)

  ①她失去了親人。

  她的遭遇讓人同情。請你帶著同情之心讀第一句話。(生讀)

  這位婦女失去的可能是她白髮蒼蒼的母親,可能是她活潑可愛的孩子,可能是她相依為命的丈夫,那都是她至親至愛的人哪!請再來讀。(生讀)

  ②她的親人被軋死了,洋人卻得意揚揚。

  看到這些,她的心裡——(生說:生氣、氣憤)所以她在不停地哭訴。帶著這種感受再讀第一句話。

  ③她原指望中國的巡警局能給她撐腰,懲處這個洋人。誰知中國巡警不但不懲處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訓斥了一通。此時,你的心中在想——(生說:中國巡警不幫助中國人,卻幫洋人,真是洋人的幫兇。點:一個耀武揚威的巡警!)失去了親人,中國巡警卻不主持公道,這心中的悲憤向誰哭訴呀!誰來讀2、3句話?(生讀)巡警不幫助她,別的人呢?

  ④圍觀的中國人都緊握著拳。但是,在外國租界裡,誰又敢怎麼樣呢?只能勸勸那個不幸的婦女。仔細品味圍觀人們的動作,你又知道了什麼?(人們氣憤,但無可奈何)讓我們再看一看這位不幸的婦女吧!(指生讀這段話)

  是啊,就是這位衣衫襤褸的婦女啊,她失去了親人是不幸的,失去親人不能懲處肇事者是不幸的,失去親人不能得到中國人的幫助更是不幸的。其實,在當時的中國,又有多少這樣的不幸與屈辱啊!

  2、補充資料:

  在上海外灘公園的門口掛出這樣一塊刺目的牌子:“華人與狗不準入內!”

  上海租界的電車,頭等車廂供洋人乘坐,中國人只能坐三等車廂。

  在漢口租界,中國人力車伕必須穿上像犯人一樣的“號衣”。

  租界裡的洋巡捕拿中國人當活靶子,練習射擊。

  ……租界成了“洋人的天堂”“中國人的地獄”。

  讀到這些,你又想些什麼?(生說)

  造成這一切的根本原因是什麼?(中華不振)這就是伯父講到的“中華不振”啊!少年周恩來終於明白了伯父的話(出伯父的話)引讀——

  因為中華不振,所以伯父指著一片繁華熱鬧的地方對他說——

  因為中華不振,所以伯父說那是——

  因為中華不振,所以少年周恩來看到了發生在租界的這一幕。

  3、讀寫遷移:

  從租界回來以後,周恩來常常一個人在沉思,他在想些什麼呢?請同學們拿起筆寫一寫。(學生寫)

  ①學生自由表達,教師點撥。

  ②引讀課題。

  正是因為少年周恩來想到了這些,所以他決心拯救這個積貧積弱的舊中國,立志——(指課題,生讀)“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這簡短的九個字在周恩來的心中重複了無數次。因此,當校長提問時,他清晰而堅定地回答——“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這是他今後學習的動力,因此他鏗鏘有力地回答—“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這是他一生信守的諾言啊——齊讀

  這更是他終生為之奮鬥的目標啊——齊讀

  四、拓展延伸,昇華情感

  “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這句誓言不僅激勵著周恩來,也激勵著一代又一代的中華兒女。今天,我們也要思考“為什麼而讀書”的話題。我把梁啟超在《少年中國說》的幾句話送給大家,我相信,它對大家思考自己為什麼而讀書一定有所幫助。(出示,範讀)

  “今日之責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少年雄於地球,則國雄於地球。”

  同學們,你們是國家的棟樑與希望!讓我們為國家的強盛,為國家的繁榮而熱愛讀書吧!

  小學語文《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教學設計 篇6

  一、教材解讀

  1、課文簡說。

  這篇課文寫的是周恩來少年時代的一件事,他耳聞目睹了中國人在外國租界裡受洋人欺凌卻無處說理的事情,從中深刻體會到伯父說的“中華不振”的含義,從而立志要為振興中華而讀書,表現了少年周恩來的博大胸襟和遠大志向。

  課文結構嚴謹,層次清晰。先寫12歲的周恩來剛到瀋陽,就聽伯父嘆著氣說“中華不振”,這使他疑惑不解;接著寫周恩來在租界裡親眼看到一位中國婦女受到洋人的欺侮,而圍觀的中國人都敢怒不敢言,這使他真正體會到伯父說的話的含義;然後寫在修身課上,周恩來在全班同學面前表明了自己的心跡:要“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最後寫周恩來在少年時代就心繫中華的振興,立下遠大志向。

  課文各層次之間過渡自然,層層推進。文中寫了三件事,中間有兩次過渡。第一次是過渡句:“一連串的問題使周恩來疑惑不解,好奇心驅使著他,一定要親自去看個究竟。”這句話承接的上文是周恩來在聽到伯父說的話之後經常想問題,說明正是這些問題激起了他的好奇心,他要去租界看個究竟,這也就很自然地交代了周恩來闖入租界這件事情的起因。第二次是過渡段,即課文的第9自然段。“從租界回來以後,同學們常常看到周恩來一個人在沉思,誰也不清楚他究竟在想什麼。”緊承上文周恩來在租界裡切身體會到“中華不振”的含義。“直到在一次修身課上,聽了周恩來的發言才解開了這個謎。”這一句話巧妙地把課文引入了下文對修身課上這件事的敘述。

  選編這篇課文的意圖,一是讓學生了解少年周恩來立志為振興中華而讀書的志向,引發學生思考自己讀書的目的,激勵學生將自己的學習生活與國家繁榮和民族振興大業聯絡在一起;二是引導學生繼續學習在閱讀中體會人物的思想感情。

  本課教學的重點是在閱讀中體會人物的思想感情,教學的難點是瞭解當時的社會背景,深入體會少年周恩來立志的原因。

  2、詞句解析。

  (1)對句子的理解。

  周恩來站了起來,清晰而堅定地回答道:“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崛起”是興起的意思。上文寫其他同學的讀書目的是為明理、為做官、為掙錢、為吃飯,都是為了滿足自己生活的需要;周恩來的“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則是把個人的學習與民族振興的大業聯絡起來,他不願意自己的民族再這樣軟弱,不願意自己的同胞再受到這樣的欺凌,要為祖國的興盛和民族的振興而學習、奮鬥。與其他同學的志向對比著理解,我們可以看出,周恩來在少年時代就已經立下大志,顯示出與眾不同的遠大志向。

  (2)對詞語的理解。

  焦點:比喻引人注意的集中點。這裡指當時東北是帝國主義爭奪在華利益的一個重點地區,是民族危機極其深重的地方。

  耀武揚威:課文中指巡警憑藉帝國主義的勢力在租界裡炫耀武力,顯x風。

  得意揚揚:課文中指那個大個子洋人看到租界裡的中國巡警不給受傷害的中國人撐腰而顯得十分得意,神氣十足。

  鏗鏘有力:這裡指周恩來回答問題的聲音有力、響亮而有節奏。

  諸生:這裡是敬辭,總稱教室裡的所有學生。“諸”是“眾、許多”的意思,類似的用法還有“諸位”等。

  胸懷:胸襟。這裡指少年周恩來博大寬廣的內心世界。

  二、教學目標

  1、認識8個生字,會寫12個生字。正確讀寫“帝國主義、伯父、模範、風和日麗、燈紅酒綠、熱鬧非凡、耀武揚威、巡警、吵嚷、得意揚揚、懲處、抱負、胸懷、喝彩、振興中華”等詞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深入地體會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3、感受少年周恩來的博大胸懷和遠大志向,樹立為國家繁榮和民族振興而刻苦學習的遠大理想。

  三、教學建議

  1、課文記敘的事情發生在20世紀初,學生對當時中國的社會狀況和周恩來的生平了解比較少,教師可以指導學生在課前蒐集相關資料,為深入理解課文做準備。

  2、教學時,學生可以先交流課前蒐集的資料,瞭解課文的時代背景和周恩來的生平事蹟。學生初讀課文時,要引導學生把握課文的思路,知道文章寫了哪幾件事。深入閱讀時,重點引導學生體會少年周恩來的志向,並聯系全文深入思考周恩來立下這個志向的原因是什麼。

  教師可以採用以下方法引導學生感受少年周恩來博大的胸懷和遠大的志向。

  課文的第一部分,可以用指導有感情朗讀的方法引導學生體會。如,在讀周恩來與伯父的對話時,“為什麼?”“那又是為什麼呢?”要讀出不解和追問的語氣,體會周恩來對這些事情的關注;“為什麼中國人不能去那兒,而外國人卻可以住在那裡?這不是中國的土地嗎……”要讀出疑惑不解的語氣,體現出周恩來在疑惑中不斷地追問和思考。

  第二部分,周恩來親眼見到中國人在租界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這是他立下“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這個遠大志向的直接導火索,這件事不但使他真正體會到了“中華不振”的含義,而且引發了他更深入的思考,逐漸明晰了自己的人生目標。教學時,可以引導學生邊讀邊想象課文中的情景。如,讓學生一邊讀一邊想象:當時那位婦女是怎樣哭訴的,那個中國巡警又是怎樣訓斥她的,站在一旁的洋人會說些什麼?再讓學生談一談作為中國人看到自己的同胞在自己的土地上受到欺凌是一種什麼樣的感受。還可以讓學生結合課前蒐集的有關資料,體會當時我國貧窮落後、遭受帝國主義列強侵略的社會現實,更加深刻地理解“中華不振”的具體含義,體會周恩來當時的心理感受。

  第三部分,先引導學生思考“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是什麼意思,並聯系全文體會周恩來從疑惑到靜思到立志的心理變化過程。從“同學們常常看到周恩來一個人在沉思,誰也不清楚他究竟在想什麼”,“周恩來一直靜靜地坐在那裡,沒有搶著發言”,到“周恩來站了起來,清晰而堅定地回答道:‘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學生可以體會到周恩來絕不是出於一時衝動,而是在此之前經過了認真充分的思考才立下了遠大志向,他的志向異常堅定,以後也不會有絲毫動搖。教學時,可以引導學生抓住“同學們常常看到周恩來一個人在沉思”一句,結合周恩來看到“中華不振”的現實和他在修身課上鏗鏘有力的話語等內容,推想一下週恩來一個人在沉思什麼,讓學生談一談或寫一寫自己感受到的少年周恩來的內心世界。

  另外,還可以引導學生在對比中理解,思考周恩來讀書的目的與其他同學讀書的目的有什麼不同,使學生體會到,為明理、為做官、為掙錢、為吃飯而讀書,都是為了滿足自己的生活需求;而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則是把個人的學習與民族的振興聯絡起來。在這樣的對比中,使學生感受到少年周恩來的博大胸懷和遠大抱負。

  3、本課要求認識的生字中,“嚷、懲、鏗、鏘”是後鼻音,“範、巡”是前鼻音;“懲”的聲調是二聲,不能讀成三聲;“懲處”的“處”是多音字,在這裡讀chǔ。要求會寫的生字中,“範、懲”是上下結構,不能寫成左右結構;“巡”字中的“”是撇點,不能寫成半圓;“嚷”字的右半部分應寫得緊湊一些。教師可以結合學生書寫的具體情況作適當的指點。課文中生詞的含義,可以讓學生運用已經掌握的查字典和結合上下文的方法來體會,還應引導學生找出文中的四字詞語,抄寫、積累下來。

  4、教學後,可以讓學生談談課文哪些部分給自己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並暢談自己讀文後的感受;可以讓學生聯絡自己的生活實際,想想自己讀書是為了什麼,在相互交流中提高認識,昇華情感;還應引導學生認真閱讀“閱讀連結”中的文字,如果學生不理解部分詩句的內容,教師可以作一些講解。

  5、課文後面安排了綜合性學習的內容,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回憶自己成長的經歷,一是瞭解別人成長的故事。安排本次綜合性學習的目的,是讓學生透過多種渠道瞭解偉人、名人或身邊的人的成長故事,並在感受他人成長經歷的同時,汲取營養,獲得啟示,主動思考自己成長中的問題。教師可以結合學生的生活情況,幫助學生確定要了解的人物。在活動之前,應讓學生充分交流,並進行必要的方法指導。如,怎樣與長輩進行溝通,怎樣設計提問。

  另外,《同步閱讀》中選編了兩則故事《飛機遇險的時候》和《周的睡衣》,選讀課文中選編了一篇關於小仲馬的故事《真實的高度》,可以推薦給學生閱讀,並引導學生交流讀後的體會。

  四、相關連結

  周恩來(1898—1976)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政治家、軍事家和外交家,中國共產黨和中華人民共和國主要領導人之一,中國人民解放軍建立人之一。原籍浙江紹興,出生於江蘇淮安。1917年在天津南開學校畢業後赴日本求學。1919年回國,9月入南開大學,在五四運動中成為天津學生界的領導人。1920年去法國勤工儉學。1921年參加中國共產黨。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一直任政府首腦,1949~1958年曾兼任外交部長。任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第一屆副主席,第二、三、四屆主席。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