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妙的克隆》的教學設計
《奇妙的克隆》的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培養學生嚴謹求實的科學態度和勇於創新的科學精神。
2.進一步瞭解說明順序和說明方法。
3.引導學生養成蒐集資訊,篩選資訊的學習習慣。
教學重點
培養學生嚴謹求實的科學態度和勇於創新的科學精神,進一步瞭解說明順序和說明方法。
教學難點
培養學生嚴謹求實的科學態度和勇於創新的科學精神,引導學生養成蒐集資訊,篩選資訊的學習習慣。
教學方法
閱讀 討論 探究
教 學 內 容 及 過 程
一、課前學習
1.閱讀課文,藉助工具書解決字詞障礙。
2.查詢克隆的相關資料,如文字資料、圖片資料、實物資料。
3.思考:以克隆為例,談談對“科學是一把雙刃劍”的理解。
二、課文學習
(一)1、匯入:古希臘有位哲學家曾經說過“世上不可能有兩片完全相同的葉子”,但是,現在情況卻有了變化,有一種新興生物技術“克隆”,或許可以做到這一點。那麼克隆是什麼呢?它奇妙在哪裡呢?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近——“奇妙的克隆”。 2.展示查詢的資料。
自然界中哪些動、植物先天就具有克隆的本領?
(出示實物、圖片:秋海棠落葉生根、富貴竹插枝即活、土豆、地瓜發芽生長、各種水果、蔬菜、稻麥的嫁接、水螅除夏初和秋末外通常進行無性生殖即身體長出芽體等)
(二)整體感知:
1、檢查預習:請學生快速自讀課文,概括各部分主要內容,並出示問題,供小組討論。
問題:
a.課文使用了四個小標題,有什麼作用?
b.“克隆”的突出特點是什麼?
c.第二小節寫了許多實驗,為什麼要這樣安排材料?
d.“多利”的誕生有什麼重大的意義和影響?
e.克隆技術能夠給人類帶來哪些益處與弊處?
明確:
a.課文使用四個小標題,使全文內容層次分明,條理清晰。先寫克隆的含義,接著寫克隆實驗,再寫克隆的發展,最後寫克隆對人類的造福和對克隆的思考。
b.理解“克隆”的關鍵是:來自一個祖先,無性繁殖。
c.作者沒有用時間順序來介紹“克隆”實驗,而是用兩條線索來組織材料:一條是以中外科學實驗為線索,這樣寫突出了中國科學家在克隆實驗方面的研究成果和貢獻;一條是以實驗物件即由魚類、兩棲類到哺乳類為線索來安排材料,這樣寫便於認清克隆技術發展的脈絡。
d.多利”的誕生標誌著克隆研究取得新的進展和重大突破,而且這個結果證明:動物體中執行特殊功能,具有特定形態的所謂高度分化的細胞與受精卵一樣具有發育成完整個體的潛在能力。也就是說,動物細胞與植物細胞一樣,也具有全能性。
e.課文從三方面來寫克隆技術造福於人類:第一,克隆可以有效地繁殖具有“高附加值的牲畜”;第二,克隆可以用來挽救珍稀動物;第三,克隆對於人類疾病的'防治、壽命的延長具有重要意義。作者並沒有沉浸在盲目的樂觀當中,而在結尾處提出了關於“克隆”牽涉到道德倫理問題的冷峻思考。
(三)內容研讀:
1、明確什麼是克隆?
(1)找出上述天生具有克隆本領的動植物的共同點,用自己的話說說克隆是什麼?(不是由生殖細胞結合產生的後代)
(2)齊讀課文第一部分,找出文中直接告訴我們什麼是“無性繁殖”,什麼是“克隆”的語句。(出示幻燈片:“都是生物靠自己的一分為二……這就是無性繁殖。”“凡來自一個祖先”……也叫‘克隆’。”)
2、講解說明方法:在介紹“克隆是什麼”時,作者運用了哪些說明方法?(舉例子、下定義、作詮釋、列數字)
任何說明方法都是為說明事物特徵服務的。“克隆”屬於前沿科學知識,對一般人而言生僻難懂。作者透過列舉大家熟悉的事例,再加以細緻地解釋,最後用簡潔、準確、概括的語言定義它,使它的特徵清晰、明瞭地展示在我們面前,讓我們知道了“克隆是什麼”。
探究:
(1)如果課文一開始就告訴大家克隆是無性繁殖,名稱來源於希臘文,效果好嗎?
(2)舉孫悟空的例子有什麼作用?
明確:科普短文重在“普”,作者從常見且容易理解的生物現象寫起,將高深的科學技術說得生動形象,明白曉暢。接著又從詞源追溯“克隆”原意,進一步弄明白了克隆含義。用《西遊記》中婦孺皆知的故事,更將科學技術寫得富有趣味。
(四)佈置作業:
1、藉助生物書,瞭解某一動、植物,按照一定的順序,選用適當的說明方法,介紹它的特徵及生長過程。
2、字詞讀一讀寫一寫,課後研討練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