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角形的特性(二)數學教學設計

三角形的特性(二)數學教學設計

  教學內容:教材第62頁的內容及第66頁練習十五的第6—8題。

  教學目標:

  1、知道兩點間距離的意義,明白兩點之間線段最短的道理。

  2、透過操作、觀察,發現三角形三邊之間的關係:三角形任意兩邊之和大於第三邊。

  3、掌握判斷三條線段是否構成一個三角形的方法,並能解決有關的問題。

  4、提高學生邏輯思維能力,以及培養學生“猜想—驗證—總結”的學習習慣。

  教學重點知道兩點間距離的意義,明白兩點之間線段最短的道理。

  教學難點:透過操作、觀察,發現三角形三邊之間的關係:三角形任意兩邊之和大於第三邊。

  教具學具: 多媒體課件、剪刀、白紙。

  教學過程:

  一、情境匯入:

  課件出示教材第62頁例3。

  師:老師給大家介紹一位新朋友—小明。他正從家裡出發去學校。觀察情景圖說一說,從小明家到學校有幾條路線?分別是怎麼走的?

  生:從小明家到學校有3條路可走。

  第一條:家→郵局→學校 第二條:家→學校 第三條:家→商店→學校

  師:哪條路最近?

  生:家→學校的路最近。

  師:為什麼家→學校的路最近?

  這就是我們今天要研究的問題:三角形的特性(二)(板書)

  二、自主探究:

  1、體驗兩點間的距離的意義。

  師:為什麼大家認為中間這條路最近?

  生1:因為第一條和第三條路線拐彎了,繞遠路,所以中間這條最近。

  生2:我生活中這樣走過,中間的這條路線最短。

  生3:我在課本的圖中透過測量得出中間的這條路線最近。

  師:家、郵局、學校,我們可以看作三個點,你能發現它們構成了一個什麼圖形嗎?

  生: 觀察情境圖我們可以發現家→郵局→學校可以看成一個三角形,其中家到郵局的距離+郵局到學校的距離>家到學校的.距離。

  師:家→商店→學校呢?

  生:家→商店→學校也可以看成一個三角形,家到商店的距離+商店到學校的距離>家到學校的距離。

  師:透過上面的觀察,你能得出什麼結論?

  生:兩點之間,線段是最短的。

  師:在數學上,把連線兩點間的線段的長度叫做兩點間的距離。

  2、驗證三角形的兩邊之和大於第三邊。

  師:用剪刀剪出下面4組長度的紙條。(單位:釐米)

  (1)6、7、8(2)4、5、9(3)3、6、10(4)8、11、11

  師:用每組紙條擺三角形,哪些能擺出三角形?哪些不能擺出三角形?

  (學生拼擺三角形,小組討論,全班交流)

  生:透過拼擺發現,上面的四組紙條有的可以擺成三角形,有的不能擺成三角形,能擺成三角形的是(1)和(4),不能擺成三角形的是(2)和(3)。

  師:對比能與不能擺成三角形的三根紙條的長度你能發現什麼?

  生:不能擺成三角形的三根紙條中,有兩根的長度之和等於或小於第三根,如4+5=9、3+6<10;能擺成三角形的三根紙條中,任意兩根的長度之和都大於第三根。如6+7>8、8+11>11.

  師:你能用自己的語言概括一下上面的發現嗎?

  生:三角形任意兩邊之和大於第三邊。

  三、探究結果彙報

  師:透過前面的探究學習,你又知道了哪些三角形的知識?

  生1:兩點間所有連線中線段最短,這條線段的長度叫做兩點間的距離。

  生2:三角形任意兩邊之和大於第三邊。

  師:透過實驗,我們知道了三角形任意兩邊之和大於第三邊,你可以解釋為什麼小明選擇第二條路線了嗎?(學生自己說說)

  四、師生總結收穫

  師:同學們,透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什麼收穫?你對自己有什麼評價?

  生1:運用三角形的兩邊之和大於第三邊可以解決許多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生2:我還學會了學生的“實驗驗證” 方法,當不能確定一個結論是否正確時,可以進行實驗驗證。

  生3:我覺得把上面的“實驗驗證”的方法改為“猜測—驗證—總結”方法更好些。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