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級歷史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教學設計
八年級歷史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教學設計
第15課 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設計思路]
[教學過程]
(匯入①)
補充完整本課導言中的小故事(由學生講)
(匯入②)
日內瓦會議錄相
(匯入③)
接受羅馬尼亞大使遞交國書儀式小故事
[講授新課]
一、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1、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教師引導學生回憶我國建國初期所處的國際、國內環境。
[說一說]
面對我們所處的國際國內環境,你認為我們應當採取什麼樣的外交策略?
[材料分析]
(材料一) 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政策的原則,為保障本國獨立,自由和領土主權的完整,擁護國際的持久和各國人民的友好合作,反對帝國主義的`侵略和戰爭政策。
(材料二)在新中國成立的那一天,就向全世界宣告:“本政府為代表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的唯一合法政府,凡願遵守平等互利及互相尊重領土主權等項原則的任何外國政府,本政府願與之建立外交關係。”
①從這兩則材料中可以看出新中國建立後我們採取了什麼樣的外交政策?
②在這個外交政策下,我國的外交取得了哪些成績?
[比一比]
①你知道最早和中國建交的是哪個國家嗎?
②到1950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與17個國家建立正式外交關係,得到25個國家的公開承認,你能說出這17個與中國正式建交的國家嗎?
[材料分析]
(材料)近代中國由於清政府、北洋軍閥政府、國民政府實行對帝國主義屈辱投降的外交政策,據統計,中國近代同法外國簽定的不平等條約有1000多個,被迫開放的口岸有100多個,租借地上百,租界有40多處。賠償白銀13億兩、割地僅俄國一家竟達150多萬平方公里。難怪一位外國人說:中國已經達到了一個國家地位非常低落的階段。
①以上材料反映了一個怎樣的歷史現實?
②新舊中國的外交政策有什麼不同?導致了怎樣不同的後果?
③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不同?
2、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比一比]
①什麼是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②它是在什麼樣的背景下提出的?
③哪兩位同學分別代表兩個國家,能用幾個動作表示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主要內容?(每組選兩名)
[補充]
關於中印邊界爭端問題的由來
二、周恩來出席萬隆會議
放錄相《周恩來出席萬隆會議》創設歷史情境
(動腦筋)
①萬隆會議的主要目的是什麼?
②中國代表團此去會遇到哪些困難?
③你認為應該如何應對?
④假設
a、中國代表團對一些國家的指責加以反駁
b、中國代表對一些國家的指責不予理睬
這樣做分別會出現什麼情況?
⑤中國代表團是怎樣因勢利導扭轉局面的?
⑥這次會議的召開具有什麼樣的歷史意義?
(故事會)
同學們講有關周恩來總理的外交小故事
(小品表演)
萬隆會議現場報道
採訪周恩來總理
(動腦筋)書74頁
(補充資料)“亞非絕大多數國家和人民,自近代起都曾受到,並且現在仍然受著殖民主義所造成的災難和痛苦。這是我們大家都承認的。從解除殖民主義痛苦和災難中找共同基礎,我們就很容易互相瞭解和尊重、互相同情和支援,而不是互相有裡疑慮和恐懼、互相排斥和對立。”
“我們的會議應該是求同存異。會議應將這些共同願望和要求肯定下來。這是我們中間的主要問題。”
——周恩來在亞非會議上的講話
[小結]
(談一談)
1、今天我們共同瞭解了新中國建立後我國所採取的外交政策及取得的外交成就,談談你的感想?
你知道什麼是“萬隆精神”嗎?“萬隆精神”在今天的社會中依然適用嗎?(請舉例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