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的歌會》教學設計實錄

《雲南的歌會》教學設計實錄

  《雲南的歌會》教學實錄

  【教學目標】

  1、學會從整體上把握文章的框架,能簡潔地概括文中的三個歌唱場景;

  2、體會雲南歌會的美;

  3、體會少數民族的民俗風情,讀懂作者寄寓的感情。

  【教學重點難點】

  瞭解少數民族的民俗風情。

  師:上課!

  班長:起立!老師好!

  師:同學們好!

  班長:坐下!

  師:對於中央電視臺的《同一首歌》,同學們都很熟悉,誰能來說說喜歡它的原因?

  生1:我喜歡它是因為有很多大明星出來演唱。

  生2:對呀,有時它會以一種公益活動的形式出現。如《同一首歌·有愛就有希望》走進了身患白血病的三歲小瑩瑩的病房,讓她感受到了生活的美好,點燃了與病魔做鬥爭的信心。

  生3:……

  師:的確,《同一首歌》很受人歡迎。今天,我們也要去欣賞一場歌會,不過,這可是一場很不一樣的歌會哦,出示課題:雲南的歌會 (板書:不一樣)

  請同學們速讀課文,說說雲南的歌會給你留下了什麼印象?

  生1:歌會的地點很特別,不是在大型體育館裡舉行。

  生2:沒有固定的演員與觀眾,誰都可以去參加演唱,誰又都是觀眾。

  生3:既不是獨唱,也不是合唱,形式很不相同。

  生4:……

  師:哦,同學們說了些歌會不一樣的地方,下面就請同學們再讀課文,並以四人為一個單位,小組討論:怎樣用簡潔的語言概括歌會的三個場景?(提示:地點+方式+內容)

  生1:我用“樹林唱歌大比拼”來概括第一個場景。

  生2:我用“山野對唱”來概括,在松樹林子和灌木叢溝凹處,說明是在山上,而且採用對唱的形式,這樣概括更完整。

  師:說得具體又完整,真好! (板書:山野對唱)

  生3:第二個場景的地點應該是在十里山路上,所以我用“山路歌會”來概括。

  生4:山路上有一串串車鈴聲,還有一串串銀鈴般的歌聲,所以我喜歡用“山路串歌”來概括。

  生5:一路上都能聽到歌聲,我喜歡用“山路聞歌”來概括。

  生6:漫山遍野都是歡歌笑語,快樂的人們隨心所欲,我想用“山路漫歌”來形容這幅令人陶醉的畫面。

  師:哦,同學們想象力很豐富,用了“串”、“聞”、 “漫”等不同的字來概括這一場景,那你們覺得選擇哪個字來概括更確切些呢,為什麼?

  (板書:山路“串”、“聞”、“漫”歌)

  生1:“聞”只是從人物的聽覺上來說的,但作者還寫到了土坎邊的報春花,山鳥的呼朋喚侶,所以不夠確切。我覺得“漫”用得好,能夠把一路上所有的歌聲都包括進去,而且帶上了感情色彩。

  生2:對呀,“漫歌”的歌聲範圍比“串歌”要來得更大一些,應該用“漫歌”。

  師:透過剛才兩位同學的分析,我們懂得了原來對於同一種意思的表達,選用不同的動詞,會產生不同的效果,這就是語言的魅力,你們把握得真不錯!希望同學們在以後的寫作中也能仔細琢磨用詞,相信那樣的話會使你的作文增色不少的。還剩最後一個場景,誰來說說?

  生1:第三個場景寫到了鄉村的男女老幼都來歌唱,所以用“鄉村大歌會”概括。

  生2:第五自然段開頭寫到了“金滿鬥會”,就用它來概括吧!

  生3:書上提到集會表面說是避疫免災,主要作用還是傳歌,所以我覺得用“村寨傳歌”概括更好。

  師:對呀,這個場景重點寫到了傳歌,所以用“村寨傳歌”來概括更能體現作者的寫作意圖。 (板書:村寨傳歌)

  透過這一輪的歸納,我們不難發現,文章就是透過這三個場景的不同描繪向我們展示與眾不同的雲南歌會的。接下來老師要請幾位同學說說你最喜歡其中的哪個場景,為什麼?

  生1:我喜歡第一個對唱場景:“對調子的來自四方,各自蹲踞在松樹林子和灌木叢溝凹處,彼此相去雖不多遠,卻互不見面。”一個“卻”字形象得寫出了對唱的樂趣,像捉迷藏似的,充滿刺激感。

  師:他朗讀時注意了重音“卻”,而且說出了理由,很棒!

  生2:我喜歡年輕婦女,竟然能“逼”得對方啞口無言,說明她肯定很聰明,唱歌很厲害,能把對方唱敗。

  師:哦,你從文中發現了一個唱歌高手,而且老師從你的評價中也聽出來了,原來對歌是需要“智慧”的。那麼同學們想不想親臨對歌現場,感受一下那種氣氛?

  生齊答:想。

  (播放劉三姐對歌片段:男唱:什麼水面打跟斗?什麼水面起高樓?什麼水面撐陽傘?什麼水面共白頭?──女對:鴨子水面打跟斗,大船水面起高樓,荷葉水面撐陽傘,鴛鴦水面共白頭。)

  師:欣賞完了對歌,我看到有幾位同學已經急不可待地要說說自己的感受了:

  生1:我覺得它採用的是提問法,問題很難,叫我肯定回答不出來。

  生2:這組對歌採用了排比、對偶等修辭,很生動!

  生3:我覺得要對出答案要開動腦筋,但是答案又不是那麼死板,有點類似於“腦筋急轉彎”。

  師:聽得很仔細,是啊,對歌具有對抗賽的性質,是才情智力的大比拼,是誰帶給我們這麼美妙的歌聲呢? (板書:才智)

  生1:是年輕女人,瞧:她們“黑中透紅棗子臉,滿口白白的糯米牙,穿了身毛藍布衣褲,腰間圍個釘滿小銀片扣花蔥綠布圍裙,腳下穿雙雲南鄉下特有的繡花透孔鞋,油光光辮髮盤在頭上。”從頭到腳細細描繪出來,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把一個獨具雲南特色的美貌姑娘展現在我們眼前,使人讀了眼睛一亮!(板書:人物美)

  師:她在朗讀時注意了什麼?

  生齊答:注意了重音。

  師:如“黑中透紅”、“白白”、“油光光”等。

  的確,雲南有著不同於其他民族的特色,這不僅僅體現在穿著上,更體現在與民眾生活十分貼近的民俗文化中。自古以來,雲南人民能歌善舞,大量的民歌流傳至今,具有獨特的風俗美,這種風俗美與當地的人物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正因為人美,唱出的歌一定會更美!

  推而廣之,我們知道,中華民族是一個由五十六個民族組成的大家庭,每個民族都有他特殊的文化,眾多的民俗文化組成了中國大文化。作為中華文化的一個很重要的組成部分──民俗文化,與其說它是一種文化符號,不如說它是民族文化之根,是人類心底的文化,是人類文化生命的基因 ! (板書:民俗文化)

  生1:我覺得第二個場景真是太新奇了, “騎一匹老馬,慢吞吞地走十里路”, 原來在雲南,趕火車的人可以那麼悠閒啊!

  師:哦,這個同學說到了悠閒,文中哪些描寫還可以看出悠閒呢?

  生2:“土坎邊的粉藍色報春花,在輕和微風裡不住點頭,還有各種山鳥呼朋喚侶,和身邊前後三三五五趕馬女孩子唱著各種本地悅耳好聽的山歌。”讀來別有一番融洽的感覺在心頭,只有悠閒的人才能有這份心情去享受!

  生3:戴勝鳥的歌唱引路,雲雀清脆歌聲的映襯,也讓我感覺到了趕馬女孩的`悠閒。

  生4:對呀,趕馬女孩不僅悠閒,而且熱情、奔放,雖然嗓子並沒經過訓練,有的還發啞帶沙,可是還能放聲大歌。

  師:老師從你們的說話中已經深深感受到了雲南秀麗明媚的環境美,所謂“一方水土養一方人”, 正是有了這麼美的環境才能有這麼熱情的人,正是有了這麼美的環境才能有歌會的風俗代代相傳下來。 (板書:環境美)

  生5:人美,景美還不算,我更讀出了“一份濃濃的鄉情迴盪在歌會的上空”。瞧:院子裡、屋簷下、桌子旁、方凳上,圍坐著男男女女,老老少少的父老鄉親,他們來自四面八方,來自各行各業,可是他們又都是那樣的虔誠:一身收拾得清潔索利,穿上只有逢年過節才穿的衣服娓娓唱來,唱出了節日的歡樂。

  師:他讀得很有感情。我們平常一再強調有感情地朗讀,所謂有感情地朗讀,就是要──

  生齊答:全身心投入

  師:全身心地投入就是要把自己也想像成歌會的一份子,融入到父老鄉親的濃濃鄉情中。

  生6:這個場景使我想起了盛況空前的大型演唱會,但這裡沒有五彩繽紛的燈光,沒有大腕級的明星,有的只是普普通通的父老鄉親,他們唱的不是流行的、時尚的音樂,而是由老一代把記憶中充滿智慧和熱情的東西,全部傳給下一輩,唱出的是對下代人的美好祝願,寫出了歌會除了純粹的審美作用外,還有其它的作用!(板書:盛況空前 風俗美)

  師:雲南的歌會給予我們的不僅是視覺、聽覺上的盛宴,而且使我們充分體會到了中國少數民族特有的風土人情,難怪作者會被它深深地吸引,究竟是什麼樣的人,才寫得出這麼美的文章呢?讓我們一齊去走近作者:沈從文(1902~1988),原名沈嶽煥,湖南鳳凰人。現代作家、歷史文物研究家。先後出版過20多個作品集,中篇小說《邊城》的問世,標誌著他的小說的成熟。他的作品富有民間鄉土氣息,詩情畫意樸實醇美。

  讀完了全篇,或許我們還會繼續沉醉在歌會那特有的神韻中,沒關係,老師這裡蒐集了雲南民歌的一些歌詞,讓我們齊讀一遍,再次來感受一下雲南民歌的魅力吧!

  雲南民歌 《繡荷包》

  小小荷包雙絲雙帶飄 小是小情哥

  妹繡荷包嘛掛在郎腰 等是等等著

  妹繡荷包嘛掛在郎腰 不等情妹嘛要等哪一個

  不等情妹嘛要等哪一個

  荷包繡給小哥戴

  妹繡荷包嘛有來由 荷包繡給小哥戴

  妹繡荷包嘛有來由 妹繡荷包嘛有來由

  妹繡荷包嘛有來由

  哥戴荷包街前走

  妹有心來嘛要哥求 哥戴荷包街前走

  妹有心來嘛要哥求 妹有心來嘛要哥求

  妹有心來嘛要哥求

  小小荷包雙絲雙帶飄

  妹繡荷包嘛掛在郎腰

  妹繡荷包嘛掛在郎腰

  《十二月花》

  正月梅花香又香,二月蘭花盆裡裝,三月桃花紅十里,四月薔薇靠短牆,五月石榴紅似火,六月荷花滿池塘,七月梔子頭上戴,八月丹桂滿枝黃,九月菊花初開放,十月芙蓉正上妝,十一月水仙供上案,十二月臘梅雪裡香。

  欣賞完了雲南的歌會,體驗過了雲南的風俗民情,我們瞭解到了民俗是人類文明積澱中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那麼,作為東陽本地人,你肯定也希望能聽到本地的優秀民歌吧!

  請同學們欣賞老師蒐集的一首東陽民歌《鳳仙歌》。

  課後請同學們透過上網等方式查詢,蒐集東陽本地的優秀民歌,以供交流欣賞!

  好,下課,同學們,再見!

  生:老師再見!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