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醇性質的教學設計與反思的案例
乙醇性質的教學設計與反思的案例
摘 要:應用問題教學模式,設計並實施“乙醇性質”的教學過程,關注了學生的學習結果,更關注了學生“問題、歸納、演繹再上升到規律性認識”的學習過程。
關鍵詞:問題;斷鍵;啟示
一、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掌握乙醇的性質,掌握官能團羥基的性質。
2.理解化學反應的實質是化學鍵的斷裂和形成。
3.透過課堂學習,學生逐步形成規律性認識,提高演繹能力、總結歸納能力。
4.領悟理論知識對生活的指導作用,樹立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思想認識。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乙醇的化學性質。
教學難點:根據例項提升總結規律。
【教學過程】
引入:上節課我們探討了乙醇的結構,今天我們學習探究乙醇的性質。
問題1:酒精在生活中的`用途廣泛,根據你的知識和經驗,下列應用體現了酒精的什麼性質?
①“酒香不怕巷子深”“開壇十里香”。
②高燒病人擦拭酒精或白酒降溫。
③洗髮時,在水中加入適量啤酒,洗起來清新舒爽,油汙一洗即淨。
④碘酒。
板書:一、乙醇的物理性質
1.無色透明有特殊香味的液體,俗名酒精。
2.沸點78.5°C,易揮發。
3.能溶解多種有機物和無機物,是常用的有機溶劑;與水以任何比例互溶。
實驗1:乙醇和金屬鈉反應(現象:鈉在乙醇的底部,有氣泡產生)
4.密度比水小。濃度越大,溶液的密度越小。
問題2:乙醇與鈉反應放出氫氣的氫原子來源於哪裡?羥基中的氫還是烴基中的氫?
鈉為什麼能存放在煤油中?
分析:煤油是多種液態烷烴,鈉能儲存在煤油中說明鈉不與烷烴反應,也就是不能與碳氫鍵上的氫發生反應,由此可見,鈉與乙醇反應生成的氫氣來源於羥基中的氫原子。
板書:二、乙醇的化學性質
問題3:比較鈉與水、乙醇反應的劇烈程度,分析可能的原因。
分析:鈉與乙醇反應比與水反應緩和得多,因為和羥基相連的另一部分結構不同。乙醇分子羥基中的氫原子不如水分子中的氫原子活潑(更難電離)。
思考:同濃度的乙醇鈉與氫氧化鈉溶液的鹼性強弱。
乙氧基結合氫質子的能力更強,所以乙醇鈉的鹼性強於氫氧化鈉。
問題4:乙醇與鈉反應斷哪些鍵?
問題5:水、乙醇均能和鈉反應,你從中獲得什麼啟示?
結論:水和乙醇中都含有羥基,因此都和鈉反應。凡是含有羥基的物質都能和鈉反應。
練習:甲醇與鈉、乙二醇與鈉的反應方程式。
過渡:人可以飲酒,汽車也飲用,在汽油中新增乙醇制乙醇汽油作燃料,酒精燈中的燃料也是乙醇,由此可見乙醇具有什麼化學性質?
2.氧化反應
(1)燃燒反應■
拓展:烴的含氧衍生物燃燒的通式
設問:汽車飲酒燃燒生成CO2和H2O,那人喝了酒會如何變化呢?會面紅耳赤,頭重腳輕,為什麼?這與乙醇在人體中的變化有關。乙醇在人體內脫氫酶的作用下被氧化成乙醛,乙醛進一步氧化成乙酸,最終變成CO2,並供給人體能量。但乙醛毒性是乙醇的十倍以上,所以常喝酒會傷肝。可見乙醇在酶作催化劑的條件下,不點燃也能被氧化,下面我們就來模擬這個選擇性的氧化過程。
實驗2:乙醇的催化氧化,觀察現象並書寫相關方程式。
(2)催化氧化(去氫氧化,加氫還原)
■
演示:斷鍵機理
拓展:乙醇加入酸性高錳酸鉀會如何?就利用乙醇具有還原性的性質製作了酒精分析器,交警用來檢測駕駛員是否酒後駕車。(方程式見書54頁)
問題6:判斷此反應斷哪些鍵?
思考:(CH3)2CHOH、(CH3)3COH能否與氧氣發生催化氧化?若能,寫出相應產物。
問題7:從上面的例項得到什麼啟示?
結論:羥基連線碳上有氫原子時才可以被氧化成醛或酮。
回顧:乙烯的製備原理。
3.脫水反應
■
問題8:判斷此反應斷哪些鍵?
思考:(CH3)2CHCH2OH、(CH3)3C、CH2OH能否發生消去反應?
問題9:從上面的例項得到什麼啟示?
結論:羥基連線碳的相鄰碳原子上有氫原子時,才能發生消去反應。
問題10:為什麼溫度要控制在170℃呢?
(2)分子間脫水(取代反應)
■
問題11:判斷此反應斷哪些鍵?
指出:乙醇能與氫溴酸發生取代反應。
4.與HX反應(取代反應)
■
問題12:判斷此反應斷哪些鍵?
總結:
■
總結:化學反應的實質是化學鍵的斷裂與形成。以上關於乙醇的性質無一例外都發生在羥基處,羥基是醇的官能團,即化合物性質的敏感部位和功能所在,常常是該化合物的價值所在。
二、教學反思
本節課是在學生了解了烴的衍生物及“官能團”的概念、掌握了乙醇分子結構的基礎上所設計的,因此,本節課的側重點是乙醇的化學性質,並以化學反應的實質“斷鍵”為本課的主線,讓學生感受官能團對有機化合物性質的決定性作用。
教學不是簡單的知識傳輸,而是培養學生可持續發展的學習能力,提高科學素養。因此,整個課堂的設計應用了問題教學模式,充分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有效地激發了學生自主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並在層層遞進的問題中,學生逐步形成了規律性認識,由“點”上升到“面”的高度,由簡單的知識掌握上升到了規律性的理論認識,提高了演繹能力和總結歸納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