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採訪教學課件

新聞採訪教學課件

  新聞採訪教學是一門很重要的課程,這對學生的新聞採訪能力的培養很重要!以下是新聞採訪,歡迎參考!

  新聞採訪教學課件【1】

  採訪前

  新聞採訪是有目的性的社會活動,需要對新聞事實進行深入的挖掘,在新聞採訪前,需要做好充足的準備工作,新聞採訪的成功需要有精心的準備和策劃,更多的挖掘有價值的資訊。

  在採訪前,需要對採訪的內容明確,瞭解新聞事件的具體情況,相關理論政策,提出的問題等進行考究,明確透過什麼樣的方式將問題準確、合理的提出。

  在採訪前,需要將事件和受眾的生活密切相關,找到其關心的問題,保證新聞採訪的價值。

  在採訪前,還需要詳細瞭解採訪物件的具體情況,特別是進行人物專訪的時候,記者需要了解受訪物件的性格特點、生平履歷、思想觀念等,對被採訪物件進行全面細緻的瞭解,保證在採訪過程中能夠把握整體的節奏,使採訪能夠流暢進行。

  採訪前的細節準備也很重要。比如自己的衣著打扮是否得體,採訪用的筆、本、錄音筆是否齊全可用,做到萬無一失。

  採訪中

  (一)觀察。觀察,就是記者用自己的眼睛採訪,採訪過程中記者不僅要善於觀察採訪現場,透過一些細節獲取資訊,豐富寫作內容;同時還要善於觀察被訪者的情緒和狀態,及時調整話題內容,學會捕捉細節,採訪到自己需要的東西。記者的眼睛,要擦得明亮,別人不注意看的,記者要注意觀察,別人看不清的,記者要看透,別人眼簾溜過去的,記者要盯住。

  (二)氛圍。採訪物件與記者大都是第一次接觸,熟悉與信任無從談起,在受訪者的心中,記者就是一個陌生人,要使這個陌生人開口說話,吐露心聲,記者就要在看似平淡的寒暄和閒談中,營造出寬鬆融洽的提問氣氛。

  (三)提問。切入點是採訪物件的興奮點,巧妙的切入能順利的瞭解和掌握所需的新聞材料,尋訪到採訪的真諦;綜合運用各種提問方法,針對不同性格特點的受訪者或者在不通氣情況下,選擇特定的採訪方法,而且在受訪者提出的一些需要證實的問題,找合適的機會逐一進行驗證。

  (四)傾聽。在採訪活動中還有一點很重要,那就是傾聽,善於傾聽的記者,往往能在最短的時間內獲得被訪者的信任感,讓對方開啟話匣子,並在對方的敘述中找到新聞的亮點。

  (五)記錄。記錄是記者採訪必不可少的環節,在一次採訪中,如果採訪不記錄後果是很嚴重的。記者的採訪做記錄,主要有筆記、心記、錄音三種方式。無論是哪種記錄方式,都要注意:真實準確、真情實感、觀點明確。

  採訪後

  一般在採訪結束後要做到以下幾件事:

  1.整理錄音:如果採訪中採用了錄音,採訪之後要花一段時間把錄音整理成文字,整理錄音是再次熟悉採訪的過程,熟悉材料和細節,使腦子裡充滿材料的過程。

  2.確定主題。結合採訪前預設的主題,在採訪結束後,就應該確定主題,這是非常重要的,這就是考驗記者概括能力的時候,要把幾個好的主題的共性找出來,提煉一個最合適的主題。

  3.寫稿改稿。要把採訪對話體變成故事體。好文不厭百回改,文稿寫好之後要多多修改,已達到做好的標準。

  記者採訪並無定法,不同的記者喜歡採用不同的訪問形式和技巧,因此採訪時也要因人因事而異,手法要不斷變換,不拘一格。得心應手的運用採訪技巧,是一名優秀的新聞工作者應具備的素質,但這種素質的形成絕非一朝一夕之功,它需要我們不斷學習,實踐,不斷完善。

  新聞採訪教學課件【2】

  一、新媒體背景下的新聞採訪技巧

  1.發現新聞線索,增強新聞敏感度

  新聞工作者只有透過積極的考察和走訪才能夠真正的獲得大量有價值的新聞線索。新聞採訪者在蒐集新聞線索時,一定要注意無論某一事件新聞價值大小,都應該展開深入的分析和調查,從而得到有價值的新聞線索。

  同時新聞採訪者還要注重自身新聞敏感度的提高,一方面要在高度政治覺悟的指引下來過濾和整理新聞資訊;另外一方面新聞採訪者要想真正的編排出對社會有價值的新聞,就必須擁有高度的社會責任感。

  2.善於觀察,從細節入手

  新聞採訪者要想挖掘到有價值的資訊,就必須具備較強的觀察能力,能從各方面的細節出發,探索出有價值的內容,從小事件後發現大新聞。然而觀察能力並不是與生俱有的,需要新聞採訪者後天的積累和培養。

  因此,新聞採訪者要從日常生活中的事件出發,養成透過多角度來分析和觀察世界的習慣。只有這樣才能夠面對新聞事件時,挖掘出獨特新聞視角。

  3.調整心態,端正採訪動機

  在新媒體時代背景下,新聞事件一旦發生,就會迅速的被多種媒介廣泛傳播,必然會兌現事件的真實性產生一定的影響。這就需要新聞採訪者做好採訪準備、端正才放動機。

  為了保持新聞報道的真實、客觀、公正,採訪者在採訪前應該就採訪的主題和被採訪人的具體情況做深入的瞭解,進而確保在採訪過程中可以對採訪的節奏有一定的把握。同時在採訪過程中應該儘量不帶有個人色彩,不帶有明確動機,這有這樣才能夠真正還原新聞事件的真實面目。

  4.善於傾聽,注重語言和非語言符號的使用

  在採訪過程中採訪者除了具備一定的觀察能力之外,還要有足夠的耐心和細心去傾聽被採訪者的表達,讓當事人對新聞事件給予充分的還原。此外,在採訪過程中採訪者應該用合理的提問方式來引導和激發當事人的表達慾望。同時還應該注重眼神、表情、手勢等非語言符號的應用。

  二 新媒體時代下新聞採訪的創新途徑

  1.加強會議報道的創新

  在新聞採訪的過程中,會議採訪是重要的工作內容。然而從目前我國會議報道的內容及形式分析來看,當前我國對會議的報道仍然存在鏡頭不連貫、主題不突出、效果不明顯等一系列問題。

  因此,我們需要充分的創新會議報道方式,以促進會議報道水平和質量的不斷提高。首先對於會議的報道,新聞採訪者要找到與受眾緊密結合的切入點,來進行採訪和報道。

  例如,對於國家重要會議的報道,記者可以重點從民生方面的內容進行資訊收集,並對這些內容進行深入、細緻的採訪,以讓會議報道更加貼近人們的生活,被廣大受眾所廣泛接受,並真正體現會議報道的價值。此外,新聞採訪者還要結合自身的特長和優勢,對召開會議的核心內容基於全面深入的採集和報道。

  2.注重主觀思維的創新

  新聞採訪者的思維模式將對新聞的採訪和報道產生直接的影響。因此,在新聞採訪過程中新聞採訪者應該從具體事件的發展實際出發,選擇合理的新聞採訪技巧和採訪思維,而不應該一貫地採用固定的操作模式。

  新聞採訪的主要目的就是要對新聞事件的真實情況給予全面、客觀、有效的再現,從而能夠使廣大社會公眾對新聞事件的真實面目有充分的瞭解。

  新聞採訪者要具備正確的主觀判斷思維,並在新聞採訪過程中,透過充分發揮並創新其主觀思維,對新聞事件進行深度挖掘和真實再現,以保證新聞事件可以完完整整、真真實實的得以還原。

  3.關注對報道內容的創新

  社會受眾最終只能透過新聞工作者報道出來的內容來了解具體的新聞事件。作為新聞採訪的重要目的,報道及報道內容直接關係到新聞傳播的真實和廣泛。

  因此,新聞報道內容的真實與否、創新與否直接關係到新聞報道的質量及水平。在新聞採訪過程中,新聞採訪者一定要不斷創新採訪思維,從多個視角來挖掘和解讀事件,從而滿足社會公眾對新聞不斷提高的需求。

  此外,新聞報道的選題應該儘量於社會受眾的生活緊密聯絡,這樣才能讓受眾對新聞報道的內容產生共鳴,從而加大新聞報道傳播的廣泛性。

  三、城市形象專題片的製作

  1.提高視覺衝擊力

  在進行城市形象專題片製作的過程當中,首要的任務就是需要提高畫面所帶來的視覺衝擊力,這就要求製作人員需要加強對特技的`處理以及節奏的把握。

  特技的使用主要是為了能夠把製作人員真實的創作意圖形象的展示出來,在絕大多數的城市形象專題片當中的開頭部分都進行了特技的處理,從而大大提升了專題片的表現能力;同時,節奏作為專題片中最為基本的特性,在進行把握的過程當中需要將一幅幅畫面按照一定的結構有機的組合在一起,最終形成完整的作品。

  2.注重細節的把握

  細節是城市形象專題片的靈魂所在,在進行製作的過程中需要增添一部分讓人過目不忘的細節,並將細節融合到一起,從而產生引人深思的作用。

  所謂的細節主要指的是一部分無關緊要的部分,但這部分又能夠對所要表達的主題進行細微而慎重的展示,一般來說,在進行細節把握的過程中,需要注重人物、物體等細節的處理工作,這些都是突顯主題的重要細節,透過這些細節的描寫能夠將編者的思想完美的展示出來。

  3.注重主觀思維的創新

  新聞採訪者的思維模式將對新聞的採訪和報道的目標以及定位,透過對城市發展中所涉及到的各種情況進行綜合性的調查,才能夠準確的對城市形象專題片的策劃工作進行定位;

  其次,做好城市形象專題片製作方案的擬定工作,為專題片以後的製作做好鋪墊,保證在確定好方向目標之後,進行科學的製作;最後,在製作城市形象專題片的過程當中,需要選擇恰當的題材以及藝術表現形式,並進行精心的製作,同時,還需要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選擇合適的媒體在特定的時段進行宣傳,透過這樣的宣傳手段,不斷提高城市形象專題片的質量,進一步增強專題片的宣傳效果。

  4.結束語

  城市形象專題片作為一種較為複雜的藝術表現形式,在進行策劃以及製作的過程當中,需要全面瞭解所要製作城市形象專題片的目的以及相關的要求,做好對細節的把握,不斷提升專題片的視覺衝擊力,從而達到既定的宣傳效果。

  總而言之,在新媒體的時代背景下,我國新聞採訪還存在著一系列的問題,同時也保有較大的發展空間。

  因此,新聞採訪者要注重自身專業素質和業務能力的提高,要積極完善新聞採訪技巧,發現新聞線索,善於觀察,從細節入手,要調整心態,端正採訪動機,善於傾聽,語言和非語言符號的使用。同時還要增創新採訪思維、創新採訪內容,要緊跟時代發展的潮流,擔起身上的社會責任感,為創造出更多滿足社會公眾需求的新聞報道而不斷努力。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