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標高一語文逍遙遊教學課件
新課標高一語文逍遙遊教學課件
導語:新課標高一語文逍遙遊教學課件有哪些?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文章,歡迎閱讀!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教學目標
1.結合課文註釋及工具書讀通全文,增加文言積累,訓練理清思路、把握文旨的能力。
2.初步瞭解莊子的哲學思想及其形象化說理的風格。領略莊子散文想象豐富、思路縱橫、氣勢非凡、汪洋恣肆的特點,欣賞其渾莽開闊的意境和獨具特色的氣韻美。
3.能一分為二地恰當評價莊子的思想,培養學生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
4.理解本文的主旨,文章為了強調“無所待”的觀點,從反面提出問題,緊緊扣住“有所待”論證,最後給以否定,提出正面主張。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一、匯入新課
莊子臨死前,他的心情很平靜。弟子們想厚葬老師,莊子倒覺得難過了:弟子們在這關鍵時刻並沒有勘破生死關。於是他說:“我以天地為棺槨,以日月為(陪葬的)美玉,以星辰為珍珠,天地用萬物來為我送行,我的葬物還不齊備嗎?”弟子們不覺垂淚,說:“我們怕烏鴉和老鷹吃您的遺體。”莊子笑道:“天上有烏鴉和老鷹來吃,地上也有螻蟻來吃啊,要是奪了前者的食物給後者享用,不是太偏頗了嗎?”(《列禦寇》)
二、簡介作者及背景
莊子(約公元前369一前286),名周,字子休,蒙城縣城東郊人(今城關鎮東城路)。曾為漆園吏,戰國時期著名思想家、文學家。
莊周一生著書十餘萬言,書名《莊子》。這部文獻的出現,標誌著在戰國時代,我國的哲學思想和文學語言,已經發展到非常玄遠、高深的水平,是我國古代典籍中的瑰寶。因此,莊子不但是我國哲學史上一位著名的思想家,同時也是我國文學史上一位傑出的文學家。無論在哲學思想方面,還是文學語言方面,他都給予了我國曆代的思想家和文學家以深刻的,巨大的影響,在我國思想吏、文學史上都有極重要的地位。
《莊子》今存三十三篇,其中內篇七,外篇十五,雜篇十一。內篇一般認定為莊子自撰,外篇、雜篇出於莊子門人及後學之手。
《逍遙遊》是《莊子·內篇》的首篇,是莊子的代表作,比較集中地表現了莊子追求絕對自由的人生觀。《逍遙遊》全文分兩大部分。第一部分是總論,論證世間萬物都是“有所待”而不自由的,自己追求的是“無所待”的最高境界。第二部分透過一系列的寓言故事,論證第一部分提出的“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的境界,以及透過“無為”達到這一境界的主張。全篇集中表現莊子哲學思想的一個重要方面,即虛無主義與絕對自由。課文選的是第一部分,共三段。
什麼是“逍遙”?從語義學意義上說,這是個聯綿詞,聯綿詞往往表達一種難以言傳的行動和悠遠舒長的意境。此外,它還是個疊韻詞,因為韻母相同,逍遙就是徜徉、漫步、翱翔,反正試想一下安適自得優遊歲月的情景,那就是逍遙。《逍遙遊》是《莊子》第一篇,是莊子的代表作。逍遙遊即“獨與天地精神往來,而不傲倪於物,不譴是非,以與世俗處。”(《天下》)即“遊心於談,合氣於漠,順物自然,而無容私焉,而天下治矣。”《莊子》的“無為”主義,也可以叫作“逍遙”主義。
三、朗讀課文,粗通文意。
1、聽錄音,注意字音與節奏。
2、指名朗讀,集體正音正句。
鯤(kūn) 摶(tuán) 坳(ào) 蜩(tiáo) 決(xuè)起而飛 搶(qiāng) 小知(zhì)
斥鴳(yàn) 數數(shuò)然 泠(líng)然
3、疏通、積累
通假字:
冥——溟反——返知——智已——矣
辯——辨而——耐有——又
重點實詞(單音詞):
怒而飛志怪摶扶搖六月息負大舟覆杯培風決起槍榆枋控於地適千里小年知其修絕雲氣斯已矣天地之正
重點實詞(雙音詞及短語)
海運扶搖野馬坳堂夭閼莽蒼果然泠然數數然羊角
重點生字
摶坳蜩舂蟪蛄斥鴳
四、整體感知
《逍遙遊》“汪洋闢闔,儀態萬方”,文筆汪洋恣肆。誦讀時,針對不同描述物件,應讀出不同情感。誦讀大鵬怒飛一層,要讀出氣勢和力量;讀“蜩與學鳩”一層,要讀出其渺小;讀“小年與大年”一層,要讀出鮮明的對比;讀“湯之問棘”一段,要讀出對鯤鵬的讚美,讀出對斥鴳渺小、短視的`蔑視。第三段舉例論證,對“知效一官……而徵一國擴,讀時要帶不屑——顧的態度;對宋榮子、列子,要有讚美之情,又要強調他們“猶有未樹”、“猶有所待”。結尾“故曰”——句是結論,要讀得十分肯定。
五、分析、理解第一段
1、這一段中寫了哪幾種事物?請選取其中感興趣的一個作介紹。
鯤、鵬、野馬、塵埃、大舟、杯、芥、蜩、學鳩等
2、作者對這些事物的感情傾向是否一致?
對鯤鵬作者抱讚美態度;對蜩與學鳩則明顯表示嘲諷、貶斥。
3、作者寫這些事物的目的是什麼?
闡明世間萬物,大至鵬鳥,小至塵埃,它們的活動都“有所待”,都是不自由的。
六、佈置作業
找出第一段中所描寫的事物的“所待”。
附:板書設計
(大)(小)
鯤鵬海運水擊三千里野馬、塵埃以息相吹
持扶搖培風芥覆杯水於坳堂
大舟水之積蜩學鳩(適莽蒼、百里、千里具糧各別)
皆“有所待”
第二課時
一、檢查作業。
1、鯤鵬上九萬里,非逍遙,有所待。有所待的是什麼?
明確:是海運時的六月巨風。
2、蜩與學鳩“槍榆傷而止,時則不至,而控於地”說明什麼?
明確;照樣講明它們也不逍遙,是有所待,都是不自由的。
二、分析、理解第二段
1.這一段可分幾層?
第一層,歸納上文,闡明“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的道理。“不及”,包含不可達到和不能瞭解兩重意思。作者舉出“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冥靈“以五百歲為春,五百歲為秋”;大椿“以八千歲為春,八千歲為秋”;彭祖以長壽聞名於世為例,說明小知不能瞭解大知,壽命短的不能瞭解壽命長的。“小知”與“大知”,“大年”與“小年”的不同,實際上強調的是人的認識上的大小區別。在莊子看來,萬物既有所待,又要人為地以小及大,是非常可悲的。
第二層,引“湯之問棘”的一段話對前文補充印證,並點明“小大之辯”。“湯之問棘”一段話與第1段“北冥有魚”內容好像重複,其實不然。今人劉武《莊子集解內篇補正》對這兩段話有很好的解釋:“前語近怪,且出《齊諧》,恐人疑其不典,故引湯棘問答以實之。且前後詳略各異,足以明之。前言鵬背幾千裡,當指其修也,此則以泰山形其高與大。扶搖不知其狀也,此則以羊角形之。野馬等不知其實也,此則以雲氣二字釋之。騰躍而上,明槍之勢也。數仞而下,明槍之高也。非此,則前語未了,前意未申,且不足徵,故復而非復也。”由此可見,這段文字不是第1段的重複。在論證上,它與篇首的內容相照應,並歸結前文所述種種現象,點明為“小大之辯”。
2、作者為了說明“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這個道理,舉了哪些例子?
明確:“朝菌不知晦朔,編站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靈者,以五百歲為春,
五百歲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歲為春,八千歲為秋,此大年也。而彭祖乃今以久特聞,眾人匹之,不亦悲乎!”
3、根據本段中的“小”“大”觀點,第一段中的事物哪些是“小”哪些是“大”?
從時間上說,朝菌、蟪蛄是“小年”,冥靈、大椿是“大年”。與眾人比,彭祖是“大年”,但他與冥靈、大椿比,又是“小年”。鯤鵬是“大智”,蜩、學鳩、斥鴳等見識淺陋,只能算是“小智”。
總結:在五彩繽紛,變幻無窮的大千世界裡,有動物、有植物、有云氣、有人類。其物種形狀,其所佔時間,所佔空間,大者大,小老小,絕不相同。自然界如此,社會亦然。作者以上寫的都是物,它們都不是自由的,即非逍遙的。
三、分析、理解第三段
1、這一段寫了哪些人?可分為幾類?
心繫功名的“知效一官,行比一鄉,德合一君,而徵一國者”
宋榮子、列子
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
2、作者對這幾類人的看法是怎樣的?
心繫功名的“知效一官,行比一鄉,德合一君,而徵一國者”
(自視甚高,但只不過是斥鴳之類)
宋榮子、列子
(遠勝於第一種人,但“猶有未樹”“猶有所待”)
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
(順應萬物的本性,達到物我一體,才能無所待,才是逍遙遊。)
3、莊子所說的逍遙是什麼?
“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遊無窮者,彼且惡乎待哉?”-----絕對的精神自由。
四、總結
這篇文章採用先述後議、先破後立的寫法,運用對比與想象由物及人,最後推出結論,氣勢闊大而思路嚴謹,誇張、虛幻的描述中隱藏著熾烈的情感,堪稱一篇奇文。
本文開頭以揹負青天,具有奇偉力量的大鵬和纖細微小、能在空中任意遊蕩的“野馬”為喻,論證世間萬物都“有所待”,因而算不上逍遙遊。可謂想像奇特。論證時,首先指出大鵬南飛,有待“海運”,有待六月的巨風;而“野馬”“塵埃”的任意遊蕩有待於“以息相吹”。為了強調大鵬“有所待”,作者以“水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舟也無力”作比喻,論證“風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翼也無力”。為了使人們對結論深信不疑,作者又以“覆杯水於坳堂之上,則芥為之舟,置杯焉則膠,水淺而舟大也”這個生活常識為喻,證明“水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舟也無力”。可謂說理透徹。
莊子渴望“逍遙遊”,即無所依賴、絕對自由地遨遊永恆的精神世界。而要達到這一境界,就要“無為”,做“無己”、“無功”、“無名”的至人、神人、聖人。其實,莊子並非生來就無入世之心,但一方面“竊鉤者誅,竊國者為諸侯”的xx社會使他不屑與之為伍;另一方面,“王公大人不能器之”(《史記·老子韓非列傳》)的現實處境又使他無法一層抱負。人世如此汙濁,他的心靈就只好在幻想的天地裡翱翔了。因此,《逍遙遊》其實是莊子苦悶心靈的追求之歌。
而且,莊子自己也很難達到他所主張的“無己”、“無功”、“無名”的境界。所以,他一方面強調大至鯤鵬小至塵埃都“有所待”因而不自由,另一方面又反覆強調“小大之辯”。只有把莊子放到他所處的時代和環境中去審視,才能更好地認識莊子其人及其文。
五、鑑賞
1.借用寓言說理。魯迅《漢文學史綱要》評論莊子散文的特點說:“著書十餘萬言,大抵寓言,人物土地,皆空無事實,而其文則汪洋闢闔,儀態萬方,晚周諸子之作,莫能先也。”《逍遙遊》運用大量的寓言把“無所待”的思想寄託於生動的形象之中。例如本篇中的鯤、鵬、蜩、學鳩、斥,有的是根據神話故事加工的,有的是杜撰的,但都納入他的寓言中,寄託他的思想,使人不知不覺進入他所創造的意境,接受感染。
2.想像豐富,意境開闊。如文章開頭寫鯤的神奇變化,鵬的遨遊太空,想像十分奇特。寫鵬的南徙,一“擊”,一“摶”,“三千里”,“九萬里”,“扶搖”直上,意境何等壯闊。豐富的想像使文章汪洋恣肆,充滿浪漫主義色彩。看來荒誕無稽,卻是作者真實感情的流露。
3.運用比喻、誇張、擬人等多種修辭手法。如第1段,寫積水負舟是以水比風,以大舟比鵬鳥;寫鵬鳥南飛“水擊三千里,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是誇張;描寫學鳩,賦與人的情性,是擬人。這些都增強了文章的表達效果。
六、作業:蒐集莊子有關資料,寫一篇讀書筆記
板書設計
逍遙遊
莊子
1、世間萬物有所待:
(1)、鯤鵬——————形體的變化(描寫)
————有所待
——————依賴巨風(六月息)
(2)、野馬、塵埃
也有所待善用比喻
(3)、大舟、草芥想象奇特
(4)、蜩與學鳩也有所待物
2、世間萬物皆有所待,又有小大之辨:(自然界)
(1)、小知不及大知
(2)、小年不及大年
———————補充驗證前文
(3)、湯之問棘
(4)、斥鴳之語
3、真正的逍遙遊是不受外物的限制——————————無所待(人世間)
(1)知、行、德、徵(耐)四種人
(2)宋榮子、列子——仍有未樹,猶有所待者
(3)至人—神人—聖人——無己、無功、無名—逍遙者
——————追求絕對的自由(主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