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師表教學課件

出師表教學課件

  出師表教學課件1

  教學目的

  一、背誦全文,培養學生文言文的閱讀能力。

  二、領會諸葛亮對蜀漢的忠誠和他作為政治家在治國方面的方針以及作為長輩對下一代的期望與教育的拳拳之心。

  三、學習本文融議論、敘述、抒情於一體的.寫作方法。

  四、瞭解“表”的一般知識以及“以”的用法。

  教學設想

  一、古文忠君與愛國是一致的,故對諸葛亮忠於劉氏政權併為之鞠躬盡瘁的思想行為不求全責備。

  二、學習本文,難點不在講解而在背誦。老師要鼓勵學生記憶、背誦的熱情,在理解的基礎上加強背誦。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一、解題、作者、背景、出師表。

  二、老師指導閱讀、分段。

  三、研讀1、2段。

  教學過程

  一、解題,匯入新課。

  二、老師指導閱讀課文(要求讀得富於感情,有層次感),同時畫出生字新詞。

  三、聽寫生字新詞,給生字注音。

  崩殂 恢弘 妄自菲薄 陟罰臧否郭攸之費禕 以遺陛下 裨補闕漏 猥自枉屈 夙夜憂嘆 庶竭駑鈍以彰其咎 諮諏善道

  四、指導分段。

  1 圍繞“出師”思考以下幾點:第一,在國家危急的形勢下,作者出師前向後主提了哪幾條治國建議?第二,作者採用什麼方式向劉禪陳述他出師的理由?第三,在說明出師理由之後,作為臣下,是否還要請求皇上批准他出師並表達這次出師伐魏的決心?

  2 討論後分段,寫段意。

  明確:第一部分(1—5段)指明危機,提出建議。

  第二部分(6、7段)追憶往事,陳述理由。

  第三部分(8、9段)分清責任,表明決心。

  五、研讀第1、2段。

  1 結合文中註釋閱讀課文,並補充如下注釋:

  疲弊:比喻國家衰弱貧窮。

  秋:引申為關鍵時刻。

  蓋:語首助詞,可譯為“原來”。

  妄自菲薄:指過分看輕自己。

  忠諫:忠於皇上的諫言。諫,讀jiàn,臣下規勸皇上,向皇上提意見。  昭:讀zhào,詔示,顯示。

  刑:名詞活用為動詞,用刑,受罰。

  光:名詞活用為動詞,發揚光大。

  臧否:形容詞活用為動詞,獎勵懲罰,表揚批評。

  恢弘:形容詞活用為動詞,擴大發揚。

  2 指導分析第1段。弄清第1段中三句話的意思。

  (1)提問:作者指出當時蜀國的形勢如何?(讀第1句)值此存亡危急之秋,內外大臣表現如何?(讀第2句)內外大臣這樣表現的原因?(讀“蓋追”句)內外大臣能如此,作國君的又當如何?(讀第3句)諸葛亮向劉禪提的第一條建議是什麼?

  板書:開張聖聽(廣開言路)

  (2)指導背誦:這三句話語意連貫,互為因果,要順著思路默想、記憶,背誦。

  (3)指導辨析詞的引申義和“以”的連線作用。

  ①結合上下文,辨析詞義,完成下表。

  (“秋”的引申義學生回答可能有困難,教師可提示:民以食為天,秋天是收穫的季節。)

  ②複習“以”的介詞用法——當“用、把、拿、憑”等意思講,分析“以”作連詞的用法。“開張聖聽”目的是“以光先帝遺德,恢弘志士之氣”,“以”連線目的,可譯為“用”、“用來”。

  妄自菲薄”結果是“以塞忠諫之路”,“以”連線結果,可譯為“以致”。

  “以”用作連詞,連線的大多是句子,句與句之間有一種邏輯上的關係,在朗讀時要注意“讀斷”。

  (4)指導朗讀。

  3 指導分析第2段。

  (1)作者在此向劉禪提出的另一條建議是什麼?

  板書:陟罰臧否,不宜異同——賞罰分明

  (2)提示背誦:宮中……若有……宜付……以昭……不宜……異法也。

  六、佈置作業。

  1 默寫1、2段

  2 預習3—7段:⑴對照註釋力求會翻譯。⑵思考哪些是議/

  出師表教學課件2

  教學設想

  《出師表》是一篇上書言事的應用文,也是實用性很強的議論文。其中關於修明政治所作的闡述,對後世很有借鑑意義。這篇文章的寫作風格卻又與我們通常所理解的應用文迥異,作者以懇切的言辭,表達了真摯厚重的感情。多數學生是喜歡這篇課文的。除文中少數語句必須由教師解釋外,絕大部分語句可以讓學生對照註解,相互啟發,自行弄清大意。但文章內容上的重點到底是什麼,學生往往把握不住;對於諸葛亮是怎樣突出他的論述重點的.,學生更難以體會得深刻。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應該把課文的重點、難點化成若干足以啟迪學生思維的問題,並把這些問題按合理的順序編排,進而把學生的閱讀思考活動導向深人。

  課時安排

  2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和步驟

  一、創設情境,匯入新課

  諸葛亮是中國人民智慧的化身,三顧茅廬火燒赤壁六出祁山等膾炙人口的故事在中國是家喻戶曉的。諸葛亮的文才韜略令人傾倒。他撰寫的《出師表》是漢末以來的傑作,文章質樸誠摯,志盡文暢,為後人所敬仰。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這篇傑作。

  二、釋題,思考下面幾個問題

  1.表這種文體的一般內容和作用。

  明確:表的一般內容是議論和敘事,往往帶有抒情色彩。它是古代奏議的一種,常用於向君主陳說作者對國家大事的意見、建議等。

  2.出師表該如何理解呢?

  明確:在出師前對國家大事的意見、建議。

  3.本文是在怎樣的背景下寫的?

  明確:寫於蜀漢建興五年蜀漢第一次出師伐魏之前,當時蜀漢已從猶亭戰役的慘敗中恢復過來,既與吳國通好,又平定了南方叛亂,所以諸葛亮決定北上伐魏。

  4.諸葛亮寫作本文的目的是什麼?

  明確:希望國內政治修明,有一個穩定的後方,使他北定中原的計劃得以實現。

  三、朗讀課文。

  1.教師範讀。

  要求:學生認真聽讀,注意生字的讀音。

  2.學生大聲朗讀課文兩遍。

  要求:讀準字音,儘量讀好句中的停頓。

  3.正音。

  崩殂(cú)

  侍(shì)衛

  陟(zhì)罰臧否(zàngpǐ)

  郭攸(yōu)之

  費棉(yī)

  以遺(wèi)陛下

  裨(bì)補闕(quē)漏

  性行淑均(xìngxíngshūjūn)

  行(háng)陣和睦傾頹(qīngtuí)苟(gǒu)全

  猥(wěi)夙(sù)夜庶竭駑鈍(shùjiénǔdùn)

  斟酌(zhēnzhuó)以彰(zhāng)其咎(jiù)

  諮諏(zōu)遺詔(yízhào)

  4.朗讀課後練習一中列出的長句子。

  方法:讀讀,議議,請學生說說每句話的大意。

  5.齊讀課文。

  要求:讀準字音,注意句中停頓,儘量讀得流利。

  四、請在課文中摘引原句,說說諸葛亮對國家大事提出了哪些意見和建議

  明確:

  1.宜開張聖聽。

  2.昭平明之理。

  3.宮中之事,悉以諮之。

  4.營中之事,悉以諮之。

  5.親賢臣,遠小人。

  6.託臣以討賊興復之效。

  五、請把這六條意見進一步綜合歸納,思考:諸葛亮是從哪幾個方面提出建議的?其中最關鍵的是哪一條?為什麼?

  明確:四個方面的建議:

  1.廣開言路;

  2.賞罰公平;

  3.親賢遠佞;

  4.勵精圖治。

  其中最關鍵的是親賢遠佞。因為劉禪是個昏君,容易受壞人蠱惑,如不親賢遠佞,就會出現妄自菲薄,引喻失義,偏私,使內外異法等情況,再好的方針、政策也不能貫徹執行。而親賢更重要。開張聖聽,對賢臣親之信之,要諮諏善道,察納雅言等,都是開導劉禪要親賢。

  六、佈置作業

  1.熟讀課文。

  2.對照書上註釋,試著口譯全文。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和步驟

  一、本文是諸葛亮為北上伐曹而給劉禪上的奏疏。論理應當首先提出興兵北伐的請求,接著說明理由以及此次北伐的戰略計劃等內容。但本文只在第七、八兩段各有一句涉及北伐,其餘內容都與北伐無直接關係,而只是對劉禪提出勸告和建議,這是不是文不對題?為什麼?

  明確:這絕不是文不對題,而是因為諸葛亮此次上表雖然是為了請命出征,但主要意圖卻在於勸諫劉禪內修政理,並向他提出有關的建議。根據史料,我們知道,劉禪一貫平庸無能,朝政事無鉅細,都由諸葛亮負責處理。此次諸葛亮出師北伐,勢難匡誤救失,對國內政局是很憂慮的,因此他只有提出建議並薦人自代。這正是針對蜀國當時朝廷形勢而定的。

  二、以上我們分析出的這些建議都是在文中第1、2、3、4、5、8這幾段中陳述的,那麼,6、7段在文中有什麼作用呢?

  1.朗讀第6、7段。

  2.學生口頭翻譯第6、7段。

  3.討論第6、7段的大意。

  (1)第6段是追懷先帝知遇之恩,概括寫自己不顧危難,二十多年來以效忠先帝為己任。

  (2)第7段側重寫先帝託孤後,五年來自己竭忠盡慮地具體謀劃。

  4.明確作用:這兩段的作用在於說明此次出師伐魏乃秉承先帝遺志、事在必行之舉,同時也是我竭盡忠誠,責無旁貸的職分。

  三、再次朗讀第6、7段。思考:這兩段和全文關係是怎樣的?即出師伐魏與修明政治的關係是怎樣的?

  明確:

  1.從本文寫作的背景來看,修明政治是早在三顧茅廬時諸葛亮就提出的一整套戰略中的一個有機的組成部分,現在重新提出,目的在於為出師伐魏創造良好的政治環境,使北伐無後顧之憂,所以關係是十分密切的。

  2.作為議論文來看,出師伐魏事在必行,正是叮囑後主修明政治的論據。正因為諸葛亮必須出師進駐漢中完成興復漢室的大業,所以不能不切囑後主好自為之,不能不把斟酌的損益、進盡忠言的重任委之於攸之、棉、允。

  3.從表達方式上看,六、七兩段可以說突出地體現了表以陳情的特點。《三國志,諸葛亮傳》把這份上書原稱為疏,《昭明文選》始定名為出師表,大概正是充分注意到它在表達上的特色。以陳情的方式敘自己報效先帝的衷曲,不僅增強了感染力,也大大加重了所提建議的分量:修明政治這件大事可是關係重大得很啊!不能不靠你後主自謀啦!千萬不可有負先帝啊!不盡之意盡在其中。

  四、第6、7段沒有直接談修明政治的問題,但卻有力地服務於這一中心,那麼請找一找,還有哪些話也起到類似的作用?

  明確:第1段開頭兩句。第一句起首以先帝創業立言,喚起劉禪對自身所負重任的重視,接下來講形勢嚴重,說明修明政治的必要性。第二句講幸賴先帝善於用人,還有一批忠臣志土,說明修明政治尚具備有利條件。從表達上看,語意凝重,定下全文基調。

  五、諸葛亮是在向劉禪提建議,但文中提到陛下不過七次,而提到先帝卻有十三次之多,這是為什麼?

  明確:不難看出,諸葛亮事事都以先帝之意為依據,句句都借先帝之口說出,既不失人臣之禮,更無教訓人主之嫌,使劉禪聽了,忠言而不逆耳,十分得體;同時也表明他本人處處念及先帝之遺德、遺訓,時時不忘先帝之殊遇重託,既能表明自己的心跡,又容易以情打動劉禪。文中雖然明提陛下只有七次,但暗提陛下尚有五處(即誠宜開張聖聽之前,宣付有司之前、兩次悉以諮之之前、則責攸之之前),實際共十一處,或表忠誠,或表心願,或提具體建議,表明諸葛亮處處為劉禪著想,使再昏庸的皇帝也不能無動於衷了。

  總之,受恩感激,,(報先帝,忠陛下的思想感情,貫穿全篇,字裡行間洋溢著對劉備父子的無限忠誠。

  六、綜合全文,概括中心思想和寫作特點

  1.中心思想:指導學生自己歸納,教師進行抽查。

  2.寫作特點:本文主要特點是議論、敘述、抒情相結合,這種把真摯感情融於議論、敘事之中的表現手法值得借鑑。

  七、佈置作業

  1.背誦全文。

  2.小作文:從《隆中對》和《出師表》看諸葛亮的政治才能。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