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標高一語文《師說》教學課件

新課標高一語文《師說》教學課件

  《師說》作於唐貞元十八年(公元802年)韓愈任四門博士時,是說明教師的重要作用,從師學習的必要性以及擇師的原則。下面是小編為你帶來的新課標高一語文《師說》教學課件 ,歡迎閱讀。

  教學目標

  1.瞭解韓愈關於尊師重道的論述和本文的思想意義。

  2.學習借鑑本文正反對比的論證方法。

  3.積累文言知識,掌握實詞“傳、師、從”,虛詞“以、也、則、於、乎、所以”等詞語的意義和用法,區別古今異義詞語。

  4.樹立尊師重教的思想,培養謙虛好學的風氣。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匯入新課

  孔子說:“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在中國,自古以來就有從師的風尚,但是唐朝時候,人們卻以從師為恥。柳宗元《答韋中立論師道書》說:“今之世,不聞有師;有輒譁笑之,以為狂人。獨韓愈奮不顧流俗,犯笑侮,收召後學,作《師說》,因抗顏而為師;世果群怪聚罵,指目牽引,而增與為言辭。愈以是得狂名。”韓愈倡言師道,觸犯流俗、勇氣可嘉。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這篇著名的文章《師說》。

  二、作者介紹

  韓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河南河陽(今河南孟縣)人,著名文學家、哲學家、古文運動的倡導者。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載道”、“文道結合”的觀點。著有《昌黎先生文集》四十卷,其中有許多為人們所傳誦的優秀散文。他的散文,題材廣泛,內容深刻,形式多樣,語言質樸,氣勢雄壯,因此後世尊他為唐宋八大家之首。

  三、解題

  “說”是一種議論文的文體,可以先敘後議,也可夾敘夾議。“說”與“論”相比要隨便些。像《捕蛇者說》《馬說》都屬“說”一類文體。“說”,古義為陳述和解說,因而對這類文體,都可按“解說……的道理”來理解。《師說》意思是解說關於“從師”的道理。

  四、研習課文

  1.整體把握,理清思路。

  (1)學生自讀課文,查字詞典疏通文字,並根據註解初步弄清文章的含義。教師巡迴指導。

  (2)請學生統計本課的生難字詞,並注音解釋,可將有關的內容整理在筆記本上,教師請兩位同學到黑板上將自己整理的`內容寫出,然後全班同學一起訂正、補充。

  2.具體研習,突出重點難點。

  (1)請學生自由翻譯課文,要放聲翻譯,提倡討論。

  (2)學生相互討論,將自己的疑難問題提出,以求教於周圍同學,最後全班統一討論,請同學向全班學生和老師詢疑問難,教師或引導學生回答,或親自回答。

  (3)學生朗讀課文。

  (4)教師範讀課文。

  (說明:本課主要任務是在理解寫作背景、熟悉作家的基礎之上把握文意,以學生自學為主,培養其獨立閱讀淺易文言文的能力;誦讀也是學習語文的重要方式,透過誦讀可以使學生進一步體會文章的思想內容與藝術風格。)

  五、佈置作業

  完成課後練習第一題。

  第二課時

  一、研習課文

  1.本文的中心論點是什麼?

  討論後明確:古之學者必有師,這句開門見山,不僅起到點題作用,而且籠罩全文,概括了要論及的內容、範圍。

  2.分析第一段:作者怎樣從理論上對中心論點作初步論證的?

  討論後明確:第一層:提出中心論點;第二層:正面概論教師的職能;第三層:反面論述無師不能解惑,從理論上闡明從師的必要性;第四層:正面提出擇師標準;第五層:歸納上文,提出從師的原則:無貴無踐,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

  3.分析第二段:

  (1)說說這一段與第一段是怎樣聯絡的?

  討論後明確:批判當時士大夫恥於從師的不良風氣,透過針砭時弊,從反面論證第一段所提出的中心論點。

  (2)這一段的分論點是什麼?

  討論後明確:第一句: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

  (3)為了論證分論點,為了抨擊“恥學於師”的人,作者從哪三個方面進行了對比論證?

  討論後明確:

  a.縱比

  古之聖人:從師而問。

  今之眾人:恥學於師。

  作者的議論:聖益聖,愚益愚,其皆出於此乎?

  b.自比

  對其子:擇師而教。

  對其身:恥學於師。

  作者的議論: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

  c.橫比

  百工之人:不恥相師。

  土大夫:群聚而笑之。

  作者的觀點:師道之不復,可知矣。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

  4.分析第三段:

  (1)作者引述孔子的言行,闡述了什麼觀點?作出了什麼論斷?

  討論後明確:用孔子的言和行兩方面的事例論證“聖人無常師”的論點,最後作者從孔子的事例中推斷出:“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的結論。

  (2)本段的分論點?所用的論證方法?

  討論後明確:聖人無常師。舉例論證。

  5.分析第四段:

  提問:(1)作者為什麼稱讚李蟠?(2)這段文字的作用是什麼?

  討論後明確:(1)作者讚揚李蟠,既是對他不從流俗的肯定,也是對士大夫們“不從師”的有力批判;既針砭時弊,又透過讚揚李蟠倡導從師。

  (2)說明寫作本文的原因。

  二、欣賞品味

  問題:本文語言上有什麼特點?

  討論後明確:

  (1)整句散句結合:整齊的排偶句和靈活的散句交錯運用,配合自然,錯落有致。

  (2)一個意思,多種句式。第二段結語一句比一句重。

  (3)頂真修辭手法的運用。如:“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三、課堂訓練

  (1)完成課後練習第二、三、四題。

  (2)背誦全文。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