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中石獸教學課件

河中石獸教學課件

  河中石獸教學課件1

  教學目標:

  1、藉助工具書和註釋理解文章的基本內容。

  2、積累文言詞彙,並能背誦文章。

  3、理解“實踐出真知”的生活道理。

  能力目標:學生反覆誦讀的基礎上,理解文章的基本內容,積累掌握文言實詞和虛詞的用法。

  情感目標:學習從實際出發,觀察事物對待生活,得出結論。

  教學重點:反覆誦讀,使學生整體感知文章,品味文中蘊含的哲理。

  教學難點:初步掌握文言文閱讀方法,理解作者在文章中蘊含的道理。

  教學準備:回顧講過的兩篇文言文,熟悉積累的實詞虛詞的用法。

  教學過程

  第一階段:

  1、匯入新課。

  2、解題:河中石獸:河中:表示地點;石獸:像石獅子之類的物體。

  3、學生初讀文章,掃清字詞障礙。

  4、聽教師讀,注意斷句。

  5、學生再讀,並整體感知文章。

  這是一個關於 的故事。(找石獸)

  第二階段:合作探究

  1、生再次瀏覽文章,想想這一個關於找石獸的故事中,有哪些人物。用“誰 找石獸”的形式說說每段的意思。(僧、講學家、老河兵)

  2、請學生一段一段的讀,想想這些人都用啥方法在找石獸。用“誰怎麼樣找石獸”的形式說說。

  3、結果誰找到了石獸?為啥別的人沒有找到石獸呢?

  第三階段:拓展積累

  1、通假字:曳鐵鈀中的“鈀”通“耙”,平整土地用的農具。

  不亦顛乎中的“顛”通“癲”,瘋狂。

  2、古今異義:一寺臨河干中的“幹”古義:水邊,河岸。今義:與溼相對。

  爾輩不能究物理中的“物理”古義:指客觀事物的道理,規律。今義:一門學科。

  蓋石性堅重中的“蓋”古義“發語詞。 今義:遮住。

  3、重點詞句 :一寺臨河干:臨,靠近。 山門圮於河:坯:倒塌。

  閱十餘歲:閱:經過,過了。 臆斷:主觀的判斷。

  如是再齧:是:這樣。 但知其一:但:只。

  爾輩:你們。 然則:然而.....那麼。

  句子:(1) 棹數小舟,曳鐵鈀,尋十餘里,無跡。搖著無數小船,拉著鐵鈀,找尋了十餘里,沒有蹤跡。

  (2)、是非木杮,豈能為暴漲攜之去?這不是木片,怎麼能被洪水沖走呢?

  (3)、蓋石性堅重,沙性鬆浮,水不能衝石,其反激之力,必於石下迎水處齧(niè)沙為坎穴,漸激漸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擲坎穴中。如是再齧,石又再轉,轉轉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因為石頭的性質堅硬沉重,沙的性質鬆軟浮動,水流不能沖走石頭,河水的反衝力,一定在石頭下面迎水的地方沖走沙子形成陷坑。越衝越深,衝到石頭底部的一半時,石頭必定倒在坑穴裡。像這樣又衝擊,石頭又會再次轉動,這樣不停地轉動,於是反而逆流而上。

  (4)然則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據理臆斷歟?

  既然然這樣,那麼天下的事,只知道表面現象,不知道其中根本道理的人和事有很多啊,難道可以根據自己所知道的道理主觀地判斷嗎?

  4、收集有關勇於實踐的名言:(1)百聞不如一見。---班固

  (2)一個人的經驗是要在刻苦中得到的,也只有歲月的磨鍊能夠使它成熟。 ——莎士比亞0

  (3)一切真知都是從直接經驗發源的。----

  (4)經驗是永久的老師。----歌德

  (5)實踐是思想的真理。-----車爾尼雪夫斯基

  河中石獸教學課件2

  【學習目標】

  1.閱讀課文,藉助工具書及課下注釋理解課文內容掌握文言文的一些常用的句式和實詞、虛詞的用法。

  2.理解文章中三類人物尋找石獸的方法及揣測人物的語氣,讀出文言文的韻味,把握課文所闡述的事理。

  3.課文透過給我們講述這麼一個故事告訴了我們什麼道理,訓練閱讀淺近文言文的能力。

  【教學重點】透過反覆朗讀,使學生整體感知文章內容,品味文中的道理。

  【教學難點】理解文章中三類人物尋找石獸的方法及揣測人物的語氣,讀出文言文的韻味,把握課文所闡述的事理。

  【教學方法】朗讀法和討論法。

  匯入:上課之前老師先請問大家一個問題,假如將等量的一杯冷水和一杯熱水同時放入冰箱冷凍,哪一杯水先結冰?

  師:有人說是冷水,有人說是熱水,也有的說是一起,實驗證明應該是熱水先結冰,那麼發現這個現象的是非洲坦尚尼亞的一所中學初三的學生姆佩巴,所以世界上將這種奇特的現象稱為姆佩巴效應,其實在生活中有許多我們意想不到的問題,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青代大才子紀昀帶給我們的一個故事,紀昀,字曉嵐,我們又叫他紀曉嵐,介紹作者及作品。古人云讀書百遍其義自現,所以接下來我請同學們開啟課本138頁自由朗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讀順句子,並運用手中的工具書和參考課下註解翻譯課文。同學們已經把課文讀完了,那麼在讀的過程中對字音和句子有疑問嗎?

  生:沒有.

  師:好,接下來老師範讀課文,請同學們把你不會的`字標註一下。這篇課文我們在朗讀的過程中要注意一下這幾個生字(紀燈片展示)。剛才我們讀準了字音,接下來我們一起來讀,慢慢的讀,讀出文言文的韻味。好,同學們已經讀得很熟練了,我們在文中讀到了哪些人物呢?

  生:寺僧、講學家、老河兵。

  師:他們在爭論一個什麼話題呢?他們爭論這件事情的起因是什麼呢?請同學們在第一自然段中找出來。

  生:在第一自然段。

  師:很好,我們先來看看第一句的這幾個字怎麼翻譯呢?(這裡有一個字我們一起來看看,這個並字在甲骨文中怎麼寫的呢?形似兩個人手拉手,所以翻譯為一起)。現在誰來翻譯第一句誰又來翻譯第二句呢?我們一起來翻譯第三句。

  生:翻譯

  師:我們來看這個句子(求石獸於水中)=(於水中求石獸)這種現象在文言文中稱為倒裝句。寺僧到底還是找不到石獸,最後是按照誰的方法找到石獸呢?

  生:老河兵。

  師:從文中哪一句話看出來的?

  生:如其言,果得於數里外。

  師:請同學們劃出來,哪位同學能給我們翻譯一下這個句子?

  生:果於數里外得之。(果然在幾里外尋找到了石獸)

  師:很好,在翻譯的時候同學們有沒有注意有的句子我們要倒過來翻譯,這種現象在文言文中稱為倒裝句,其中所補的“之”為文中省略的部份,這是我們學習文言文應該注意的。同學們老河兵是在哪裡找到石獸的?文中哪裡告訴我們了?

  生:凡河中失石,當求之於上流。

  師:請哪位同學給我們翻譯一下。注意:於上流求之(在水的上流去尋找石獸)。同學們這又是一個倒裝句,馬上還原,會還原嗎?這就叫做學以致用,很好。接下來我們想想一般情況下,我們丟東西到河裡,一般思維都會到河的下流去尋找,那麼老河兵他為什麼要到河的上流去尋找呢,他的理由是什麼?文中有沒有告訴我們。

  生:蓋石性堅重,沙性鬆浮,水不能衝石,其反激之力,必於石下迎水處齧沙為坎穴,漸激漸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擲坎穴中。如是再齧,石又再轉。轉轉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師:老河兵的這個理由很長,而且理解起來也比較難,現在老師請同學們把老河兵的理由大聲的翻譯一遍,有困難的地方同桌之間可以交流,也可以舉手問老師,開始。現在哪位同學能幫我們翻譯一下。這句話同學們清楚了嗎?很好,下面我們來看看石獸轉動的動畫演示過程。(幻燈片展示動畫)現在我們已經把文中最難理解的句子解決了,老河兵按照自己的方法找到了石獸(當然這種方法是在滄洲也就是河北地區,河北乃平原地帶可用這種方法,那如果在山區急流險灘又不一樣了,所以我們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接下來我們看看還有兩個人,首先我們看看寺僧,寫寺僧是在文中的哪一個自然段,寺僧又是在哪裡找到石曾的?理由是什麼?

  生:求之下流,以為順流下矣。

  師:寺僧找到石獸了沒有呢?

  生:尋十餘里無跡。

  師:那麼講學家呢?講學家又是在哪裡找的,他的理由是什麼?請同學們把講學家的理由劃出來。講學家找石獸的結果怎樣?

  生:眾服為確論,實則找不到。

  師:同學們我們把講學家的理由和老河兵的理由來讀一讀,認真的看一看這兩個理由有沒有什麼發現?講學家比起老河兵的理由少了點什麼呢?講學家的理由和老河兵的理由有相似的呀!那為什麼老河兵找到了而講學家沒有找到呢?

  明確:石性堅重,沙性鬆浮他們都注意到了石獸的性質和泥沙的性質。

  老河兵常年生活在水邊比較有經驗,他對這類事物的性質都規律都很瞭解,所以他找到了而講學家沒有找到。

  師:所以我們說老河兵還考慮到了水流的因素,而講學家只考慮到了石頭與沙子的性質。我們來看紀曉嵐的很多作品都記錄了他很多的親身經歷,詳述了一切他認為值得注意的事件,又對所敘內容常常加以譏諷和評論。

  幻九:紀曉嵐的很多作品都記錄了他很多的親身經歷,詳述了一切他認為值得注意的事件,又對所敘內容常常加以譏諷和評論。

  紀曉嵐對這件事也有一個總體的評論,請同學們找出來。

  生:然則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據理臆斷歟?

  師:接下來我們請男同學來把這個句子朗讀一遍。

  幻十一:

  讀書明理

  思考明智

  實踐明知

  師:所以老師希望同學們在以後的學習生活中做事呢要注重實踐,做人呢要謙虛低調一點。最後老師送給同學們幾句話希望大家象紀昀一樣多讀書明理,多思考明智,多實踐明知。這堂課咱們就上到這,下課,請同學們休息!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