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教通用語文四年級教學課件模板
蘇教通用語文四年級教學課件模板
蘇教通用語文四年級教學課件模板1
《青山不老》
【教學目標】
1、讀讀記記“治理、歸宿、三番五次、領悟、風雨同舟”等詞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瞭解課文內容。
3、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感受老農改造山林、綠化家園的艱辛和決心。
【教學重難點】
瞭解課文的內容,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領悟老人植樹造林、防止水土流失的精神。
【教學準備】
1、教學課件。
2、瞭解我國晉西北地區沙化現象以及植樹造林的狀況。
【教學課時】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談話引出課題
1、板書“青山”,“青山”讓你聯想到了什麼?在文中指的是什麼?
2、板書“不老”,為什麼說“青山不老”呢?
3、這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一篇課文,再次齊讀課題。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自由讀課文,要求:
⑴認真快速讀課文,要求讀正確、流利。劃出你認為比較難理解的詞和句子。
⑵讀了課文後,你對“青山不老”又有什麼新的認識?同時產生了哪些問題?
2、反饋交流:
⑴交流比較難理解的詞和句子。
⑵交流你對“青山不老”的新認識。
三、利用“閱讀提示”再讀課文,感受老人偉大奇蹟
1、先解決“這位老人創造了怎樣的奇蹟,這一奇蹟是在什麼樣的情況下創造的”。自由讀課文,邊讀邊劃下有關的內容,並用自己的話概括。
2、可以學生自學或小組討論。
3、這位老人創造了怎樣的奇蹟?
⑴窗外是參天的楊柳。院子在山溝裡,山上全是樹。我們盤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綠色的波浪,風一吹,樹梢捲過濤聲,葉間閃著粼粼的波光。
課件展示林海,這段話中有兩個“全”,讓你感受到了什麼?指導讀這段話。
⑵15年啊,綠化了8條溝,造了7條防風林帶,3700畝林網,這是多麼了不起的奇蹟。去年冬天,他用林業收入資助每戶村民買了一臺電視機。
點撥:一畝約667平方米,普通教室一般50平方米,你能想象老人種了多大面積的樹林嗎?這是怎樣的一個奇蹟?
請同學們一起再來讀一讀,把這一奇蹟展示出來。
⑶楊柳、柳樹,如臂如股,勁挺在山窪山腰。看不見它們的根,山洪湧下的泥埋住了樹的下半截,樹卻勇敢地頂住了它的兇猛。這山已失去了原來的坡形,依著一層層的樹形成一層層的梯。老人說:“這樹下的淤泥有兩米厚,都是好土啊。”是的,保住了這黃土,我們才有這綠樹;有了這綠樹,我們才守住了這片土。
點撥:你覺得這是一些怎樣的樹?它們的作用是什麼?你能用課文中的話來說嗎?
指導朗讀:是啊,有了老人才有樹,有了樹,才包住了這片青山。我們一起再來讀一讀。
小結:保住了這片黃土,我們才有這綠樹;有了這綠樹,我們才守住了這片土。老人創造的是一個──學生接“了不起的奇蹟”。
4、那麼老人是在什麼樣的情況下創造奇蹟的?用自己的語言概括:
⑴體驗綠洲所處環境的險惡。(學習第二自然段)
①輕聲讀課文第二自然段,說說你從哪兒感受到了這個地方的險惡。
②用課件介紹晉西北的地理、經濟,西伯利亞大風、乾旱、霜冰、沙塵暴。
③結合註釋理解“風大作時,能逆吹牛馬使倒行,或擎之高二三丈而墜”的意思。
⑵體驗老人生活條件的艱苦和年紀的大(學習第三自然段):
我們一起讀讀,體會老人生活條件的艱苦和年紀的大。
課文還有哪裡還提到老人的年紀大?學習後面文中的一句話:老人拄著柺杖,慢慢邁進他那個綠風盪漾的小院。我不禁鼻子一酸──也許老人進去後再也出不來了。讀一讀。
⑶小結:同學們,在這片荒無人煙,窮山惡水之地,年老古稀的老人15年如一日地上山植樹造林,創造出這座青山,這確實是“了不起的奇蹟”。板書“了不起的奇蹟”。
四、感受老人的精神,領悟“青山不老”
1、讀到這兒,你知道“作者為什麼說青山是不會老的”嗎?你能把體會寫下來嗎?
學生交流感悟;根據學生的回答,教師用前面學生提到的不理解的句子進行小結,(出示句子讓學生朗讀)從而解決問題。
⑴他覺得種樹是命運的選擇,屋後的青山就是生命的歸宿。
(老人願意將自己的一生都奉獻給這山溝,將自己的生命都奉獻給這青山,這是一種為了造福人類無私奉獻的精神。)
⑵作為一個山野老農,他就這樣來實現自己的價值,他已經將自己的生命轉化為另一種東西。他是真正與山川共存、與日月同輝了。
是老農創造的這片青山,可以與山水共存。
是老農創造奇蹟的這個精神更值得永遠流傳。
是老農面對困難能夠迎難而上,堅持不懈地努力改造,這種精神會永遠閃光。
2、小結並指導朗讀:
老農不僅留下了這片青山,還留下了更為寶貴的東西──與環境作鬥爭的不屈精神,綠化家園、保護環境的奉獻精神,造福人類的精神,這就是“另一種東西”,這一切將與山川共存、與日月同輝。帶著這份感動,讓我們一起再讀一讀這句話。
3、總結:
你們說得都很好,這就是我們對課文“青山不老”又一個新的認識。同學們,只要有千千萬萬的人具有老人這樣改造山林、綠化家園的艱辛和決心。這青山會老嗎?讀最後一句話。
蘇教通用語文四年級教學課件模板2
《天才之路》
教學目標:
1、理解本課詞語“貧民窟、乾涸、祈禱、愛心”等。
2、自主閱讀課文,瞭解主要內容。
3、理解文中含義深刻的句子,感悟道理:一個人的成長既要有別人的愛心,也要有自己愛心的奉獻,只知道被人愛,不知道愛別人,他絕不可能幸福,更不可能成材。
教學重點、難點:
理解文中含義深刻的句子,感悟道理。
學生準備:
預習課文蒐集貝利相關資料
教學過程:
一、啟發談話,揭示課題。
1、出示圖片,猜猜他是誰?
2、簡介貝利相關資料。
3、揭示課題#課件# 導語:貝利的成功不是一蹴而就的,人們稱他為“足球皇帝”是對他的認可。可是在他成為天才的道路上經歷了許多的事情。今天,讓我們一起跟隨貝利回顧他的“天才之路”。
4、齊讀課題。
二、初讀課文,自主感悟。
1、自讀課文,思考:天才之路是指什麼?
2、默讀課文,用“——”劃出回答這個問題的句子。
3、交流出示最後一節(指導朗讀)。“天才之路都是用愛心鋪成的,並且在鋪成這條路的愛心中有天才自己的一顆。”
4、小組學習:怎樣理解句中的“愛心”?你覺得它包含哪些方面?
5、學生交流。
(1)“愛心”——一顆樂於幫助別人、關心別人的善良的心。
(2)既包括別人對自己的關心,幫助,也包括自己的一顆感恩的心。文中具體指貝利的一顆對足球的熱愛之心、教練對貝利的關愛之心以及貝利對教練的感恩之心。
三、品讀課文,重點學習。
1、師小結,包含三方面內容:貝利對足球的熱愛教練對貝利的無私關愛貝利對教練知恩圖報
2、學習課文第1節,感受貝利對足球的熱愛之心。
(1)#課件# 導語:從哪裡可以看出貝利非常熱愛足球?
(2)學生默讀課文,要求:用“——”劃出文中描寫貝利執迷足球的句子並試著以朗讀理解。
(3)出示:“於是就踢塑膠盒,踢汽水瓶,踢從垃圾箱撿來的椰子殼。”“他在巷子裡踢,在能找到的任何一片空地上踢。”
3、學習第2節,感受教練對貝利的無私關愛。
(1)學生默讀課文第2節,思考:教練是怎樣幫助貝利的?
(2)組織交流活動。“他發現這男孩踢得很是那麼回事,就主動提出送給他一隻足球。”
(3)認真讀第2節,找出貝利在受到教練的幫助後,具體的表現。出示:“小男孩得到足球后踢得更賣力了。”“不久,他就能準確地把球踢進遠處的隨意擺放的一隻水桶裡。”
4、學習課文第3-5節,瞭解貝利對教練的感恩之心。
(1)默讀課文第3-5節,概括貝利做了一件什麼事?(聖誕節時為教練的聖誕樹挖了一個樹坑,為教練祈禱祝福。)
(2)討論教練所說的.“的禮物”是指什麼?
(是貝利的一顆感恩之心。)
(3)說話練習。小男孩抬起滿是汗珠的臉蛋,說:“教練,聖誕節到了,我沒有禮物送給你,我願給你的聖誕樹挖一個樹坑。”教練把小男孩從樹坑裡拉上來,說:“我今天得到了世界上的禮物。明天你到我的訓練場去吧。”
5、師小結,引出貝利最後的輝煌成就。
導語:教練被小貝利的一顆善良的心感動了,提出帶小貝利進入訓練場的要求,這對小貝利來說,無疑是開啟他通向天才之路的大門,這是小貝利自己的努力換來的,當然也離不開教練。得到了這麼多人的幫助,小貝利終於成功了?引讀第7節。
四、昇華情感,拓展實踐。
1、回顧課文,總結內容。出示貝利成名後做的對社會有意義的事例,激發學生的認知。
2、學習完小貝利的故事後,要求學生在明理的基礎上,將平時難以開口的感激寫下來,作為情感上的共鳴。
蘇教通用語文四年級教學課件模板3
《清貧》
教學目標:
1、學習方某某甘於清貧的革命精神,正確理解物質生活與精神追求的關係。
2、學習簡明生動地敘述一件事,在敘述中表達自己的觀點。
教學重點:
學習方某某甘於清貧的革命精神。
教學難點:
正確理解物質生活與精神追求的關係。
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課。
交流課前收集的資訊,對方某某同志產生初步瞭解,激發興趣,匯入新課。
1、學生班級範圍內交流,互相補充。
2、教師補充,強調方某某同志的為人品質,匯入新課。
二、檢查預習,初步把握課文內容。
1、提問:方某某是一個怎樣的人?
2、板書課題。
3、自由交流。
4、讀課文,初步把握課文主要內容,突出“清貧”。
三、再讀課文,深入瞭解課文主要內容。
1、學生帶著問題大聲朗讀課文
(1)什麼是清貧?
(2)文中哪些內容最能凸顯方某某同志的這一可貴品質。
2、集體反饋交流。
3、畫出富有表現力的句子,圈畫關鍵詞語,在旁邊作恰當的批註。
4、集體交流,教師作適當點撥,注意學習習慣的培養。
5、教師引導學生討論:你讀了這些文字有什麼感想?你覺得清貧這一可貴的品質對當時的革命有什麼意義?
四、分角色朗讀課文,深入理解人物的精神品質。
1、找出“我”與“士兵”的對話內容,同桌分角色朗讀
2、指導同桌朗讀。點評:讀得怎樣?該怎樣讀?為什麼要這樣讀?
3、再次朗讀。
五、質疑,培養思維能力
1、學生交流課前和課中產生的問題。
2、互相探討,教師充分肯定學生的質疑精神。
3、教師質疑,落實課文選材教學。
(1)想一想:課文第8小節對方某某“家底”的補敘有什麼表達作用?
(2)志敏為什麼要堅持一種“清貧”的生活態度?
六、拓展,辯一辯。
1、辯一辯:在提倡全面小康的時代,清貧還需要嗎?
2、學生充分思考,辯論,教師最後做正確的引導。
七、作業
1、把文中的一樁趣事說給家長聽。
2、有人說方某某烈士“清”而不“貧”,你同意嗎?請寫一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