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賦教學設計(通用10篇)

赤壁賦教學設計(通用10篇)

  作為一位無私奉獻的人民教師,編寫教學設計是必不可少的,教學設計一般包括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教學方法、教學步驟與時間分配等環節。那麼你有了解過教學設計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赤壁賦教學設計,歡迎閱讀與收藏。

  赤壁賦教學設計 篇1

  一、教學目標

  1、以學生的情感體驗為主,在讀中悟情。

  2、讓學生用現代的觀念審視作品,幫其樹立積極的人生觀、世界觀。

  3、增加學生的文言積累,提高學生閱讀淺易文言文的能力。

  二、教學重點、難點

  1、瞭解作者和寫作背景,體會其中蘊涵的精神,用現代觀念審視作品。

  2、以誦讀為主線,在讀中理解字、詞、句。

  3、體會作者思想感情的變化,探究人物的內心世界。

  三、教學手段

  1、學生網路收集相關資料。

  2、多媒體課件展示授課過程。

  3、配樂朗讀。

  四、教學方法

  1、情境設定法

  2、美讀法

  3、啟發法

  4、點撥法

  5、對比閱讀法

  五、教學過程

  (一)、匯入設計

  故事匯入:宋神宗元豐三年二月,一日,天剛矇矇亮,一群帶著四川口音和北方口音的異鄉人在一位氣宇不凡但有稍顯憂鬱的中年男子的帶領下,悄悄走小城黃州,在料峭的春寒中,住進了城東南一所叫定惠院的小院子。這位男子便是在“烏臺詩案”中差點丟掉性命的蘇軾。經過一個多月的風餐露宿,蘇軾一行人終於到達了他的貶謫地——黃州,開始了他近四年的黃州生涯。其間,他便創作了膾炙人口的《赤壁賦》。詩人政治上的不幸,卻成了文學上的大幸。歷史,便是如此令人費解。今天我們便要走近這段歷史,瞭解他的心境。

  設計該環節是想透過情境再現,調動學生情緒,提前進入課文的背景氛圍。

  (二)、作家作品

  檢查課前預習的效果:有關蘇軾的蒐集整理,讓學生談談對蘇軾的印象。

  教師歸納:

  1、詞壇上“蘇辛”豪放派、“三蘇”、“唐宋八大家”之一、擅長書法與蔡襄、黃庭堅、米芾並稱“宋四家”。

  2、有關“烏臺詩案”的介紹。

  3、本文寫作原因介紹。

  設計此環節,檢查預習情況,鼓勵學生課前“多動手”,課堂“多動口”。

  (三)、初讀全文

  1、學生結合課文註釋,自讀全文。

  2、分小組讀、全班齊讀,在讀中悟情。

  3、聽朗讀錄音,把握朗讀的語氣變化。

  教師點撥:從課文中找蘊含情感變化的關鍵詞,歸納朗讀的語氣變化:第一段讀出赤壁美景的歡快語氣,第二段是樂極生悲的淒涼語氣,第三段讀出人生無常的悲愴感,第四段表述人生觀的雄辯語氣,第五段由悲轉喜。

  無論怎樣鑑賞一篇文章,其前提都離不開一個“讀”字,“讀”是學好文言文的一個有效途徑,它是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根本。在讀的方式上也要做些靈活的調整,可以聽錄音朗讀,可配樂朗讀,可全班齊讀,也可以單個同學朗讀等。

  設計此環節是為了訓練學生的朗讀能力,提高學生的朗讀水平。這一課的最大特點是人物感情起伏很大,悲喜交錯變化,所以我們在朗讀時要抓住語氣的變化,讀出作者的情,更要讀出情中包含的理。

  (四)、再讀課文,理清思路。

  1、學生疏通字詞句,歸納整理。(教師投影以下知識點)(此處為略寫)

  (1)通假字“屬”、“憑”;

  (2)一詞多義:固、適、逝、苛、雖;

  (3)詞類適用:東、西、侶、友、舞、泣;

  (4)特殊句式:客有吹洞簫者(定語後置)、何為其然也(賓語前置)、而今安在哉(賓語前置)。

  設計該環節是要突出語文工具性的性質,培養學生熱愛祖國母語的情操。至於文中字詞句的具體涵義,學生在熟讀的基礎之上,結合課文註釋,已經能夠獨立找出,教師稍做點撥即可。

  2、結合前面分析的語氣變化,理清文章的思路。

  (1)月夜泛舟的陶醉;

  (2)悲涼簫聲的傷感;

  (3)人生失意的悲情;

  (4)隨緣而安的態度;

  (5)忘情塵世的灑脫。

  教師點撥:扣住每段的寫景主體或敘事、議論內容來歸納整合。

  設計此環節意在訓練學生歸納概括的能力。

  (五)、合作探究(分小組討論,推薦代表發言)

  1、本文的感情基調是消極的嗎?

  餘秋雨先生有一篇散文叫《蘇東坡突圍》,這篇文章主要講述蘇軾因“烏臺詩案”被貶黃州後的生活經歷和心路歷程。作者認為這段煉獄般的經歷讓蘇軾真正走向了成熟,因此,在文末餘秋雨寫道:(投影以下文字)

  “成熟是一種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輝,一種圓潤而不膩耳的音響,一種不再需要對別人察言觀色的從容,一種終於停止向周圍申訴求告的大氣,一種不理會鬨鬧的微笑,一種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種無須聲張的厚實,一種並不陡峭的高度。勃鬱的豪情發過了酵,尖利的山風收住了勁,湍急的細流匯成了湖,結果——引導千古傑作的前奏已經鳴響,一道神秘的天光射向黃州,《念奴嬌赤壁懷古》和前後《赤壁賦》馬上就要產生。”

  品文就其實就是品人,餘秋雨是這樣評價蘇軾,那你如何看待文中的感情基調,它是消極的嗎?

  教師點撥:全文透過主客對答所表現的憂傷與喜樂,都是作者內心矛盾和複雜感情的真實反映。作者抒發哀怨之情時,流露了“人生無常“的消極情緒,但他並不甘心消沉,而能主動地從消極、哀怨中解脫出來,從莊子的機械相對論中尋找人生之路,因而胸襟豁達,思想開闊,表現出一種灑脫、豪邁的氣度,使文章具有某些積極進取、達觀超然的感情基調。

  設計此問題是為了調動學生的情緒,增加情感體驗,提高理性分析的能力。

  2、如何面對人生中的挫折,蘇軾提出的尋找快樂的良方對現代人是否可行?

  設計此問題目的是讓學生從歷史發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內容價值,用現代觀念審視作品,從而樹立積極健康的人生觀、處世觀。

  六、拓展練習

  鑑賞同是被貶黃州後的作品《定風波》一詞,分析詞的主題、情感。

  定風波

  蘇軾

  小序:“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借狼狽,餘獨不覺。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設計此練習目的是作一個對比閱讀,結合課文的思想感情,來解讀《定風波》的主題情感。

  赤壁賦教學設計 篇2

  【教學目標】

  1、人文性:

  體會蘇軾由樂轉悲再轉喜的情感歷程。

  2、工具性:

  領悟文中景、情、理相互交融的特點。

  【教學重難點】

  1、體會文字怎樣表現蘇軾的情感變化。

  2、領悟景、情、理三者如何相互交融。

  【教學設想】

  學習古代文學作品,我認為既要考慮文學作品的本質特點,又要揣摩課文的個性特徵。作為一篇賦,我覺得應該把握其景、情、理相互交融的特點;針對本文,我又以其線索──蘇軾的情感變化為重點組織教學。再者這篇文字要求全文背誦,應把朗讀、背誦貫穿於教學過程之中。

  【教學方法】

  誦讀法;提問法;講解法;討論法。

  【教學課時】

  一課時。

  【教學準備】

  1、餘秋雨散文《東坡突圍》。

  2、林語堂《蘇軾傳》:第十五章《東坡居士》;第十六章《赤壁賦》。

  【教學過程】

  一、聯絡背景,遷移匯入

  步驟:譚嗣同絕命詩→蘇軾絕命詩→蘇軾《赤壁賦》。

  導語:古時文人獄中常作絕命詩,大家一定很熟悉譚嗣同臨刑前的《獄中絕筆》:望門投止思張儉,忍死須臾待杜根。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崑崙。

  蘇軾也曾作絕命詩《獄中寄弟弟子由》兩首,請看大螢幕投影:

  《獄中寄弟子由》其一

  聖主如天萬物春,小臣愚闇自亡身。

  百年未滿先償債,千口無歸更累人。

  是處青山可藏骨,他年夜雨獨傷神。

  與君今世為兄弟,更結來生未了因。

  《獄中寄弟子由》其二

  柏臺霜氣夜悽悽,風動琅璫月向低。

  夢繞雲山心似鹿,魂飛湯火命如雞。

  額中犀角真君子,身後牛衣愧老妻。

  百歲神遊定何處?桐鄉應在浙江西。

  有趣的是,這兩首詩使蘇軾逢凶化吉,死裡逃生。當年蘇軾因“烏臺詩案”被投獄中,絕望之餘作此詩,傳到宋神宗手裡,神宗看後大為感動,對他從輕發落,貶到黃州。這就有了蘇子泛舟赤壁,憶古撫今,千古佳作《念奴嬌·赤壁懷古》及前後《赤壁賦》也得以誕生。

  板書課題:

  前赤壁賦

  二、聽讀全文,間接感知

  1、聽錄音:

  播放著名話劇演員濮存昕朗讀《前赤壁賦》的錄音帶,感受蘇軾的文風。

  2、作標記:

  聽讀過程中注意糾正字音,劃清句讀,標註節奏,體會其中的抑揚頓挫。

  三、自讀全文,直接體驗

  1、自由散讀:藉助課文註釋,查閱工具書,積累文言詞彙;

  注意讀準字音,讀對句讀,讀清節奏。

  2、勾畫圈點:勾畫重要之處、欣賞之處及不懂之處。

  3、理清線索:

  提問本文有什麼線索?可分為幾部分?

  板書:

  情感線索:樂→悲→喜三部分

  四、細讀課文,區域性強化

  1、樂(第一自然段):

  ⑴設疑:

  蘇子因何而樂?從哪可以看出?

  板書:

  泛舟遊玩→見景而樂

  精美語句→可以看出

  ⑵細讀:

  反覆誦讀美言佳句,揣摩蘇子的感情,體會景與情的初步聯絡。

  ⑶互問:

  提問不懂之處,師生共同解答。

  2、悲(第二、三自然段):

  ⑴朗讀:

  點名讀,俗話說,書讀百遍,其義自現,讀中品味讀中悟。

  ⑵討論:

  蘇子緣何轉悲?有幾層原因?

  板書:

  客人吹蕭,蕭生悲愁。

  主客問答,人生苦短。

  ⑶探究:

  學生會很快找出兩層原因,但往往會忽略蘇子由樂轉悲的第一層心境。這時需要藉助投影,聯絡兩次誦歌內容,引導學生理解蘇子被貶,內心是不快的。泛舟赤壁,見景而樂卻不是真樂,而是藉此來排遣心中苦悶。所以吟詩也是原因。

  多媒體顯示:

  《詩經·陳風·月出》:“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糾兮,勞心悄兮。”

  譯文:月出明皎皎,姑娘多美貌。緩步細腰扭,思她受煎熬。

  扣弦而歌曰:“桂棹兮蘭槳,擊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懷,望美人兮天一方。”

  譯文:“桂木的啊,蘭木的槳,抽打著清澈的江水啊,穿而迎來了流動的波光。多麼深沉啊,我的情懷,仰望著我思慕的人兒啊,她在那遙遠的地方。”

  3、喜(第四、五自然段):

  ⑴自由散讀。

  (學生可能意猶未盡,便再讓他們自讀)

  ⑵角色定位:

  若自己是蘇子,會一直悲嗎?為什麼?

  板書:

  闡述哲理→轉悲為喜

  五、聯絡板書,小結全文

  1、說說板書:

  鼓勵學生說,教師補充,這也是將學習本文的過程進行復述、回顧,能更有效地領悟知識。

  2、小結課文:

  結束語:

  讀罷《前赤壁賦》,我們不由地將翻開同有“一洗萬古”之妙的《後赤壁賦》。古人認為:若無前篇,不見此篇之妙;若無此篇,不見前篇之佳。只“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山鳴谷應,風起水湧”十六字,便似宇宙今日始開。同學們,去欣賞吧!

  六、趁熱打鐵,佈置作業

  1、閱讀《後赤壁賦》,領悟文中景、情、理的交融。

  2、欣賞蘇軾《卜算子·黃州定慧院寓居作》《定風波》,體會這兩首詞中的思想感情。

  赤壁賦教學設計 篇3

  【說教材】

  一、教材分析

  大凡在寫景敘事中注入作家濃郁的主觀情思的文章,語言才能神情飛動,意趣橫生,倘若在情和景交融之外,更能從物我之間抒發哲理意蘊的則更是達到化境的上乘之作。蘇軾的《赤壁賦》就是這樣一篇獨具特色的“以文為賦“的上乘之作,它兼具南北朝駢賦和唐宋古文的雙重特點,文質兼美,情理並茂。將純理念的對社會人生的抽象認識透過欣賞風月,憑弔古人的方式來完成,在主客觀的契合間發出哲理的意蘊。文章“如行雲流水,初無定質,但常行於所當行,常止於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態橫生”。唐代散文重在意境和情感,而宋代散文則重在情感和理趣。但無論是意境、情感或是理趣,都應該注重對文章語言的鑑賞,即揣摩意境,感悟情感,探討理趣。這也就是本單元教學的一個重點。因此,在對《赤壁賦》教學過程中應緊緊抓住“鑑賞”二字,致力於培養學生的欣賞水平,這也體現了新大綱中要求的“要致力於學生語文素養和整體能力的提高,重視積累、感悟和薰陶,重視語文運用能力和語感的培養。”

  鑑於以上的教材分析,確立如下的三個教學目標:

  1、“以文為賦”──學習駢散結合的語言特點。

  2、“以意逆志”──感知作品言外的情感理趣。

  3、“知人論世”──瞭解詩人儒道兼濟的思想。

  二、教學重點

  1、欣賞分析文中的“水月”意象。

  2、體悟主客問答中的哲理內涵。

  三、教學原則

  從誦讀──研讀、從整體感知──深層評價、從感性──理性的原則。

  【說教法】

  1、中學生應誦讀一定量的淺顯的文言文,《赤壁賦》是駢散結合的文賦,聲韻和美,節奏富於變化,第一課時應運用多媒體的形式讓學生多聽、多看,同時讓學生有感情的反覆誦讀,重在整體感知,在此基礎上理清文章的思路;第二課時重在研究性的討論學習,方法是教師設計問題,學生課外蒐集資料,寫好發言稿,課堂上以交流、討論的形式將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引向更深的層面。

  2、教學課時:兩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作者和解題

  1、黃州的蘇軾:

  蘇軾人生中最無用世機會的三處貶所:黃州、惠州、儋州。

  赤壁賦的寫作正是蘇軾遭受人生第一次挫折時。簡單的介紹蘇軾躬耕東坡、黃州夜醉及兩賦一詞。有助於學生對欣賞作品時恰當的運用“知人論世”的方法。

  2、解題:

  ⑴赤壁的有關話題:三國時的赤壁和黃州的赤壁。

  ⑵賦的特點的演變:騷賦──大賦──小賦──駢賦──律賦──文賦。

  二、第一環節:聽錄音或看多媒體課件,提醒學生注意字音的準確,語句節奏的緩急和節奏的變化

  教師點明五段文字的五次換韻。

  三、第二環節:以誦讀為紐帶,落實以下幾個步驟:正音讀──識文字──通義訓──察語氣──明文法──斷句讀──辨辭采──別文體

  (請四位學生分別朗讀,其餘同學根據註解疏通文意)

  學生提出疑問。

  教師提示重要知識,舉例:

  詞類活用──使動用法:舞幽壑之潛蛟。

  意動用法:侶魚蝦而友麋鹿。

  名詞作動詞:況吾與子漁樵於江渚之上。

  句式──定語後置:客有吹洞簫者。

  賓語前置:何為其然也。

  四、第三環節:理清文章的思路

  (學生默讀)

  教師點撥:第一節──月夜泛舟的陶醉

  第二節──悲涼簫聲的傷感

  第三節──人生失意的悲情

  第四節──隨緣而安的態度

  第五節──忘情塵世的灑脫

  五、第四環節:透過以上的分析,再讓學生齊讀課文,仔細體會文章的語言,探討景、情、理的關係

  〖板書設計〗

  遊景樂(以景動人)

  “水月”歌情悲(以情感人)

  問理喜(以理警人)

  六、第五環節:安排下節課的討論話題

  1、欣賞文中的“水月”的意象,並談談古人的山水意識。

  2、分析主客的形象,體悟主客問答中的理性思想。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

  本課時圍繞上一節課的兩個問題展開,以學生髮言──討論──總結的形式,教師適時的引導。

  〖教學步驟〗

  一、評析文中的“水月”意象

  教師點撥:現實中的“水月”──柔和之美──欣賞風月(實)

  歷史中的“水月”──蒼涼之意──憑弔古人(虛)

  哲理中的“水月”──人生須臾──體悟人生(虛)

  二、引申蘇軾的山水意識

  蘇軾採取的是一種政治性的退避,“寧固窮以濟意,不委屈而累己”,他找到了生活的快樂和心靈安慰的較為現實的途徑。無論人生的感嘆或政治的憂傷,都在對自然和對山水的愛戀中得到了安息。於是他的山水意識提到了一個遠遠超出同時代人的高度。從而,自然山水在他的筆下,不再是象魏晉詩人那樣只是作為哲理思辯或徒供觀賞的客體,而融入蘇軾的生活、興趣、情感中。秋風秋月、平疇曠野,極其普通的景色在這裡都充滿了生命和情意。而且一種渾化無際、物我兩忘的風格在蘇軾的筆下流淌出來,這是平凡而不可起企及的美。

  三、主客是否為兩個人?體悟主客問答中的哲理思想

  答:主和客其實是蘇軾人生的兩個層面:

  主──作為道者的蘇軾──達觀──因緣自適,隨遇而安。

  客──作為儒者的蘇軾──悲觀──人生短暫,生命渺小。

  四、如何正確評價蘇軾隨遇而安,及時行樂的人生態度

  緣於詩人痛苦的人生際遇,暢達地看待人生的起起浮浮,是一種豁達的情懷。

  五、結語

  1、文章有賦的情韻,散文的筆調,打破了賦在句式、聲律和對偶上的束縛,用比較自由的句式構成帶韻的散文,兼具詩的情韻和散文的理意,體現了韻文的優美、綿長的特色。

  2、《赤壁賦》清風和明月交織,露珠和水色輝映的幽美景緻,都給政治上失意的蘇軾帶去了莫大的慰藉,於是他用那傳神的妙筆,為我們展現了一個詩情畫意的境界,他描寫了秋夜泛舟大江的情景,抒發宇宙無窮、人生短促的感慨,並以水月為喻,暢達宇宙萬事萬物變與不變的辨證關係,使惆悵的心情在享受清風明月的快意中得到詩意的消解,表現了一種豁達樂觀的襟懷。

  六、佈置作業

  1、將文中的第一節改寫成一段散文化的抒情文字。

  2、比較《前赤壁賦》和《後赤壁賦》的異同。

  赤壁賦教學設計 篇4

  一、概述

  《赤壁賦》是高中課程標準試驗教科書語文必修②第三單元的第二篇課文,它上承《蘭亭集序》後接《遊褒禪山記》。這三篇都是古代山水遊記類散文,它們與第一單元的現代抒情散文遙相呼應,互為補充,共同為“表達交流”部分的“寫景要抓住特徵”“學習描寫”“學習抒情”提供基礎和範例。這三篇雖都是山水遊記類散文但作者卻不僅僅停留於對自然風物的客觀描繪上,而是在景物的描述中傾注個人的情感和志趣,真正做到了“登山則情滿於山,觀海則意溢於海”。《赤壁賦》更是意境、情感和理趣完美結合的典範,學習本文,在準確把握文言現象疏通文意的基礎上,還應該注重對文章語言的鑑賞,即揣摩意境,感悟情感,探討理趣。這也就是本單元要學習的一個重點。因此,在《赤壁賦》教學過程中應緊緊抓住“鑑賞”二字,致力於培養學生的欣賞水平,這也體現了新課程標準中要求的“要致力於學生語文素養和整體能力的提高,重視積累、感悟和薰陶,重視語文運用能力和語感的培養。”本課安排三課時。

  二、教學目標分析

  1、瞭解作品“以文為賦”、駢散結合的形式特點,鑑賞品味課文精美的語言。

  2、瞭解作者運用的主客問答這一賦體的傳統手法,體會課文景、情、理交融的特點。

  3、理解作者樂觀曠達的情懷,瞭解其宇宙觀、人生觀中辯證、達觀成分的積極意義。

  4、培養學生透過誦讀體悟和鑑賞優美、形象語言的能力。

  5、培養對精品詩文的整體把握能力,能知人論世、領悟文旨、理通思路,賞析表現手法,辨別高下優劣。

  6、培養學生勇於面對坎坷、笑對苦難的樂觀主義精神。

  三、學習者特徵分析

  高中起點的學生,已經具有一定的文言基礎,對於重要的文言實詞、虛詞及文言句式,已經有了一些直觀經驗的積累,也具有了一定的文言文閱讀能力,因此,現階段學生對文言文的學習由繼續積累文言實詞、虛詞及文言句式,逐漸將重點轉移到“鑑賞”的層面並嘗試文言文閱讀研究性學習。

  另外,處於這個階段的學生都渴望長大,但成長過程中總會遇到困惑、碰到挫折,又難以釋懷,心中充滿了迷茫。文章中蘇軾面對挫折的那種坦然、達觀的態度,恰恰使他們久旱逢春雨,起到了良好的教育和啟發意義。我以《赤壁賦》為載體,引導學生,培養他們的樂觀、豁達的生活態度,幫助他們快速成長為品性之人。

  四、教學策略選擇與設計

  1、第一課時,先誦讀全文,把握全文大意;體會景、事、情交融的藝術境界,把握課文情感發展的脈絡。

  2、第二課時,重點誦讀主客問答部分,深思其中蘊涵的情感與哲理;比較閱讀。

  五、教學資源與工具設計

  一課時應運用多媒體的形式讓學生多聽、多看、多記,同時讓學生有感情的反覆誦讀,重在整體感知,在梳理字、詞、句的基礎上理清文章思路;第二課時重在研究性的討論學習,把握作者情感的變化,即合作探究,加深對文章內容的`理解。

  六、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美讀成誦

  (一)匯入課文

  東坡仕宦一生,沉浮一生,漂泊一生。他因烏臺詩案,因政治迫害被貶黃州。從政治生涯看,黃州是他的謫居之所,是他生命的低谷;而從文學創作看,黃州又是他的“洞天福地”,是生命的巔峰。最負盛名的“赤壁三詠”就創作於此。同學們,讓我們品讀其三詠之一的《念奴嬌赤壁懷古》,走近失意飄泊中的蘇東坡。(伴隨多媒體錄音,展示《念奴嬌赤壁懷古》)這首詞在詞的大江裡真是激起了滔天巨浪,從此一個聲音悠遠地響了起來——豪放派。那穿空卷雪的壯景彷彿還在我們面前,那人生如夢的浩嘆彷彿還在我們耳邊,讓我們帶著這些溫馨的記憶走進他的散文傑作《赤壁賦》。

  (新舊聯絡,激情匯入。老師帶有感情的解說,既使學生了解了文學常識,又引發了其閱讀的慾望。)

  (二)疏通文句,通讀全文

  1、針對預習自讀的情況,學生質疑。

  學生將完成學案時遇到的困難,包括字音、句讀、難解的詞義及句意等,提出來集體討論,仍不能解決的,由教師引導點播。

  2、初讀課文,學生互相讀給對方聽,糾正錯誤。完成檢測練習。

  利用多媒體課件出示練習,包括實詞的含義,虛詞的用法及意義,文言句式等,檢測學生掌握的情況,幫助學生作好積累。

  3、再讀課文,試理解文意。

  (三)美讀指導

  (①朗讀時,韻腳要交代明白,要響亮到位,使之同聲相應,一貫而下。②整句是靠內容上的互補,形式上的反覆來強化表達效果的,朗讀時不能將文氣讀斷,要讀得前者呼後者應,似斷實連。③層次內部讀緊湊,層次之間停頓要適度。④體會作者感情,避免造作,畸輕畸重,暴高暴底。)

  (四)、熟讀全文,把握文章的情感脈絡教師點撥:

  第一段寫蘇子的樂,樂由何來?——月夜泛舟的陶醉

  第二段蘇子愀然,緣何而然?——悲涼簫聲的傷感

  第三段客訴悲情,悲自何生?——人生失意的悲情

  第四段以水月做比,講何道理?——隨緣而安的態度

  第五段杯盤狼藉,為何如此?——忘情塵世的灑脫

  文章由景生情,緣情入理,由景而生樂情,樂極而生悲,由悲而生理,至豁達胸襟的展示,正是蘇軾在厄運中努力堅持人生理想和生活信念的艱苦思想鬥爭的縮影。學生對文章內涵的深刻把握,水到渠成。

  以上三個環節,循序漸進,完成第一層次的教學目標,耗時控制在30分鐘左右。

  (五)重點閱讀“客曰”“蘇子曰”兩段,體會“客”之情與“蘇子”之理,並對此作出評價

  1、學生自讀體會,並分小組自由討論,發表見解。

  2、每組學生選派代表發言。

  以上環節耗時控制在10分鐘左右,鼓勵學生充分發揮自身思維優勢,言之成理即可。

  (六)教師提出問題,激發學生繼續探究的興趣,並介紹下一節學案的側重點。

  問題:有人認為,文中“主”、“客”實為一體,你怎麼看待?

  提示:1、緊扣課文內容分析,切忌空發議論。

  2、從蘇軾人生際遇入手,查閱有關資料,“知人論世”。

  3、形成書面材料,準備下節課討論。

  (七)佈置作業

  1、誦讀課文。

  2、完成第二節學案。(讀《漁父》,藉助註解和釋文讀通材料。)

  第二課時理解背誦

  人生不如意事很多,不同的人對待挫折的方法卻大不相同。好賭者借賭消愁,好酒者一醉方休;音樂家借音符抒發胸中的憤懣,文學家則借悲憤成就千古鴻文。蘇軾的《赤壁賦》就是在其人生的大悲憤大苦痛時寫就的“以文為賦”的不朽經典,它文質兼美,情理並茂。“如行雲流水,初無定質,但常行於所當行,常止於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態橫生”。

  今天我們就試圖走進作者的內心,感受哪一個在矛盾痛苦中完成昇華的靈魂。

  (一)檢查鞏固

  1、檢查誦讀。

  2、展示學案。

  (二)圍繞學案上的疑難問題,展開討論研究

  1、主客是否為兩個人?面對眼前的景物,他們有怎樣的看法?從中看出他們對人生有什麼不同的看法?體悟主客問答中的哲理思想。

  答:主和客其實是蘇軾人生的兩個層面,

  主——作為道者的蘇軾——達觀——因緣自適,隨遇而安

  客——作為儒者的蘇軾——悲觀——人生短暫,生命渺小

  方法:

  (比較閱讀,深入理解文字的內涵,培養學生比較分析的能力。師生互動,互相交流,透過理解探究走進作者的心靈。)

  結合《創新設計》上相關背景資料、《念奴嬌赤壁懷古》(1082年4月)《後赤壁賦》(寫於1082年10月15而課文寫於1082年7月16)進一步瞭解蘇軾這一時期的思想狀況。

  2、如何正確評價蘇軾隨遇而安,及時行樂的人生態度?

  明確:這緣於詩人痛苦的人生際遇,能暢達地看待人生的起起浮浮,是一種豁達的情懷。

  3、三組學生分角色朗誦全文。一讀旁白,一讀蘇子,一讀客。讀出課文情感的變化。

  說明:利用小組討論,減少任務量,加大課堂的容量。這一部分重在提高學生研究分析能力,透過對比閱讀、研究性學習,在蒐集材料、分析材料上得以鍛鍊,並且透過提供解讀的平臺,培養學生“知人論文”、“知人論世”的能力。

  (三)再讀課文,鑑賞藝術特色感受思想內涵,然後請學生給本課做個結語(5——10分鐘)

  (小組交流總結,學生自由發言,教師適當點播提示並對學生提到的別具特色部分反覆誦讀品味。)

  1.寫景、抒情、議論緊密結合。

  全文不論抒情還是議論,始終不離江上風光和赤壁故事。這就創造出一種情、景、理的融合,充滿詩情畫意而又蘊涵著人生哲理的藝術境界。第一段重在寫景,與作者超然曠達的心境相映成趣,也為下文的抒情、議論奠定了基礎。第四段雖然重在說理,卻借追述歷史陳跡、抒懷歷史人物而顯示人生與天地“變”與“不變’的哲理。

  2.形象優美、善於取譬的語言特色。

  如描寫蕭聲的幽咽哀婉:“其聲鳴鳴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訴,餘音嫋嫋,不絕如縷。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婦。”將抽象而不易捉摸的聲、情,寫得具體可感,訴諸讀者的視覺和聽覺。

  3.“以文為賦”的體裁形式。

  本文既保留了傳統賦體那種詩的特質和情韻,同時又吸收了散文的筆調和手法,使全篇文情勃鬱頓挫,如“萬科泉源”,噴薄而出。與賦的講究整齊對仗不同,它的書寫更為自由。如開頭一段“壬成之秋,七月既望,蘇子與客泛舟遊於赤壁之下”,全是散句,參差疏落平白如話;以下直至文末,雖都押韻,但換的較快,而且換的處往往就是文義的一個段落,這就使本文特別易於誦讀,極富聲韻之美,體現出韻文文學的長處。

  4.面對逆境,要把眼光放長遠一些,胸懷放寬廣一些。緣於詩人痛苦的人生際遇,暢達地看待人生的起起浮浮,是一種豁達的情懷。

  說明:回頭再次審視這篇文章,同時也是對課堂的總結。

  (四)拓展探究(作業)

  將《赤壁賦》與《念奴嬌赤壁懷古》詞作比較,尋找思想內容上的異同,然後交流。

  (參考:大致有“四同”:都是吟詠赤壁夜景,都聯想三國英雄的豪邁,都與他們自身比照,都有人生短暫之嘆。大致有“三異”:詞寫壯美之景,文寫靜美之景;詞寫成功的英雄,文寫失敗的英雄;詞僅限於“江月永恆,人生如夢”的浩嘆,而文有“物與我皆無盡”的超越,文更達觀、更樂觀。當然,同與異,只是相對而言或大致說來,其實往往同中有異,或者似異實同。如:寫周郎,志滿意得,寫曹操,落荒而逃,看起來不同,但兩者傳遞的資訊是一樣的——是非成敗轉頭空,只有大江永恆,江月永恆,自然永恆。)

  (五)板書設計

  蘇軾人生的兩個層面,

  主——作為道者的蘇軾——達觀——因緣自適,隨遇而安

  客——作為儒者的蘇軾——悲觀——人生短暫,生命渺小

  七、教學評價設計

  指標權重指標要求優秀良好合格一般

  學習目標10知識與能力目標準確具體適度,符合課程標準要求和學生實際4322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與教學內容聯絡密切4322

  學習目標貫穿始終2211

  自主學習30學習指導具體,方法科學有效7643

  導學練習具體,方法科學有效7643

  小組合作學習機制健全,夥伴互助有效8653

  注意培養探究能力,勤學好問,及時發現問題,提出問題8653

  展示交流20展示形式多樣,參與面廣,效率高10864

  課堂資源意識強,動態生成,體驗成功10864

  點撥昇華20善於捕捉動態學習資源,營造學生積極發問的機會,點撥簡潔、透徹、明瞭10864

  教師示範能力強,有良好的專業素養10864

  達標反饋20創新達標作業設計,精編、精選作業題7643

  多形式檢測課堂達標情況7643

  反饋矯正及時,學生達標率高4322

  評價結果學習目標自主學習展示交流點撥昇華達標反饋

  優、良、中、差

  優點或特點

  本節課教學評價設計儘量體現素質教育要求,把評價的側重點放在學生的學習活動上,圍繞學生主動學習來評價;評價按“學習目標”、“自主學習”、“展示交流”、“點撥昇華”、“達標反饋”五個遞進式的教學評價細目對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進行訊息的評價,評價具有客觀性和可操作性。在評價結果中還體現出本節課施教之後的優點和特點,有助於教師的進步。

  八、幫助和總結

  在本次課的設計中,本著“教師啟蒙,學生學習”的原則,由師生共同完成《赤壁賦》的教學過程,使學生參與知識的構建,做學習的主人。

  教是為了不教,教的是學習方法,是學習思路。教材是一個例子,教師透過教一篇、幾篇課文,讓學生學會一類文章的欣賞,起到舉一反三的目的。

  赤壁賦教學設計 篇5

  【學習目標】

  1、瞭解作者蘇軾,倡導積極的人生態度;

  2、體會詩情、畫意、理趣完美融合的藝術特色;

  3、探討中的人生哲理,從中得到啟發。

  【教學重點】

  1、學習和積累有關的文學常識,掌握的實詞、虛詞、通假字及特殊句式等;

  2、培養學生透過誦讀體悟和鑑賞優美、形象的語言的能力。

  【課時安排】

  3課時

  第一課時

  【學習目標】

  瞭解作者蘇軾的生平,熟讀課文,培養學生透過誦讀體悟和鑑賞優美、形象的語言的能力。

  【學習任務】

  一、利用學習小組蒐集相關資料,瞭解作者蘇軾的生平,著重瞭解被貶赤壁這段經歷及與之有關的材料,瞭解赤壁的歷史,關於賦的簡單知識等。

  【知識連結】

  (一)作者簡介

  蘇軾(1037~1101),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學家,詩人,畫家,書法家。與父親蘇洵,弟弟蘇轍並稱“三蘇”。21歲中進士,一生仕途坎坷。正是人生的苦難造就了這位“古今第一才子”的文學成就,而他的成就是多方面的,涉及到詩與黃庭堅並稱蘇黃,詞開創了豪放派詞風,與辛棄疾並稱蘇辛,散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書法為宋代四大書法家之一(蘇軾、黃庭堅、米芾、蔡襄)。我們今天要學的《赤壁賦》,就是他作品中的名篇之一。

  (二)寫作背景

  元豐三年(1079年),蘇軾因作詩諷刺王安石新法(“烏臺詩案”),被捕入獄。出獄後,被貶黃州團練副使。在這裡,為排遣內心鬱悶,他經常來赤壁磯遊覽眺望,或泛舟江中。他先後寫下了前後《赤壁賦》和《念奴嬌.赤壁懷古》這些名篇。《赤壁賦》在我國文學藝術史上有著深遠的影響。

  (三)關於賦這種文體

  1、 這篇文章的體裁是“賦”。賦體出現於戰國後期,到了漢代才形成確定的體制,這是賦的淵源。賦體的流變大致經歷了騷賦、漢賦、駢賦、律賦、文賦各個階段。

  2、關於賦的特點:賦在藝術表現上注重鋪陳、形容事物的外象和內理。在語言上 使用新奇美麗的辭藻。另外賦也講究聲韻的美,它把散文的章法,句式與詩歌的韻律、節奏結合在一起。藉助長短錯落的句子,靈活多變的韻腳以及排比、對偶的調式,形成一種自由而又謹嚴、流動而又凝滯的文體,既適合散文式的鋪陳事理,又能儲存一定的詩意

  二、誦讀。聽錄音朗誦或齊讀課文,整體把握文章思路,注意字詞的讀音與朗讀的節奏。

  三、熟讀課文,利用工具書籍解決字詞問題

  四、課堂檢測

  1、注音

  (1)壬戌( rénxū) (10)釃酒( shāi )

  (2)桂棹( zhào ) (11)橫槊( shuò)

  (3)餘音嫋嫋(niǎo) (12)漁樵( qiáo)

  (4)幽壑( hè ) (13)扁舟( piān )

  (5)嫠婦( lí) (14)匏樽( páo)

  (6)愀然( qiǎo) (1 5)蜉蝣( fúyóu)

  (7)山川相繆(liáo) (16)無盡藏( zàng)

  (8)舳艫千里(zhúlú) (17)狼籍( jí)

  (9)旌旗( jīng) (18)枕藉( jiè)

  2、通假字

  ①浩浩乎如馮虛御風 _憑______________

  ②山川相繆,鬱乎蒼蒼 _繚________________

  ③舉酒屬客 _____ 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一詞多義

  如:縱一葦之所如 到

  如泣如訴 像

  望:七月既望 農曆每月十五

  望美人兮一方 遠望

  下:下江陵 攻下

  遊於赤壁之 下 下面

  之:固一世之雄也 的

  扣舷而歌之 助詞

  取之無禁 代詞

  不知東方之既白 主謂之間

  而:而今安在哉 轉折

  侶魚蝦而友麋鹿 並列

  耳得之而為聲 順承

  順流而東 修飾

  第二課時

  【學習目標】

  品讀課文,探討文中的人生哲理,從中得到啟發。

  【學習任務】

  一、朗讀第一段,掃除這段文中的疑難字句。

  二、作者在這段為我們描繪了一幅優美的圖畫,如果要給這幅圖卷命名,應該叫什麼?文章第一段的景物描寫美在何處?

  提示:泛舟赤壁圖、月夜江水圖、秋江風月圖等,選用秋江風月圖。這副圖中有那些景物?看看作者先寫什麼,再寫什麼,最後寫什麼?(清風、水波、月 )

  作者的這一段描寫蘊涵著一種深沉雋永的詩意,一下子把人帶進了詩的國土,沉醉在山水風月之中,同作者一起去領略那深蘊的人生意義。這種境界和意蘊是過去的賦從來沒有表現的。 寫夜遊之樂 。作者以傳神的筆墨,描述了秋夜赤壁的美麗、靜謐以及與客人夜遊的逸興。本段寫赤壁夜景,突出了月出前的“清風”、“水波”和月出後的“白露”、“水光”,既烘托了遊人自由愉悅的心緒,又為後文對“水”、“月 ”的變與不變的議論作了鋪墊。

  三、學習第二段,討論: 這段作者描寫飲酒放歌的歡樂和客人的簫聲。簫,素來是憂傷的代言人,酒,一向是苦悶的犧牲品。文章第二段作者的感情從樂到悲變化是否太突兀?悲從何來?

  情感的變化線索。作者從樂字引出歌來,“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是指《詩經·陳風·月出》詩的第一章:“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糾兮,勞心悄兮”。

  為什麼蘇軾在船中誦讀“明月之詩”裡的“窈窕之章”?

  從扣舷而歌的歌詞看,顯然是從《月出》詩裡生髮出來。“流光”指江面上閃爍盪漾的月光,不就是“月出佼兮”麼?“美人”即心上漂亮的人兒,不正是“佼人僚兮,舒窈糾兮”麼?“渺渺兮予懷”表現臨風悵惘 ,思緒黯然,不就是“勞心悄兮”麼?但這歌詞與單純的民間情歌有所不同,這裡的“美人”代表一種理想的追求,表現的是政治的感慨。悲從何處來,來自作者遭受貶謫後的苦悶,看到江水之闊,面對宇宙之大,難免產生知音何處,而發出天各一方之嘆,在遊賞之“樂”中,已包含淡淡的哀愁了,這“樂”本就屬於苦中作樂,借山水而暫時排遣其內心的鬱悶。所以從“望美人兮天一方”的失望心情中進一步引出憂患 整個人生的哀思來。這是由樂到悲的第一層心境。 由樂到悲的第二層心境是透過什麼來寫呢? 生:客人的洞簫聲。 師:如何寫簫聲? 生:“如怨如慕,如泣如訴”,連用了四個比喻,形象地寫出了簫聲的幽怨悲涼。使人如聞其聲,幾乎也要流淚。經過吟詩與吹簫的描寫,使“泛舟”的快樂氣氛向悲哀轉化,完成了 兩段之間的過渡。這一過渡自然圓轉,不露一絲圭角,使讀者不知不覺地為這種感情的抑揚起伏所吸引,迫不及待地去傾聽下面的對話。

  四、分析文中第三、四、五段。

  (1)面對美景,客卻借簫聲奏出了不和諧的音響,並使“蘇子愀然”。那麼客人因何而悲呢?

  悲的原因有三,一由古(一世之雄)今(安在)歷史對比生悲;一由人生短 暫感觸生悲,一由理想(挾飛仙,抱明月)現實(不可驟得)矛盾生悲。

  客之所以悲,在於觸景傷懷,有感與人生短暫。眼前之景,很容易讓人聯想到曹操的詩句,進而聯想到曹操兵敗赤壁的慘狀。這麼個一世之雄隨著大江東去而銷聲匿跡。有為者尚如此,更何況我們這些生命短暫,有志無為者,惟有羨長江之無窮,哀人生短暫,表現出一種消極的人生觀和虛無注意思想。

  透過客曰由眼前江水明月想到曹操周諭兩個英雄人物,是寫景,在由他們的“今安在”揭示人生短促之悲,是議論。引出曹週二人。更見已身渺小,自然生出感慨,是抒情。

  (2)作者因景而樂,因情傷悲,那麼作者又是如何由悲轉喜?

  悲和喜其實只是一念之間的情感,關鍵在於對問題如何看待。大自然是個無窮寶藏,可以作為人們的精神點撥:作者從眼前的自然景物出發,得出了自己觀於天地人生的認識。說明世上萬物和人生都既有變的一面和不變的一面。

  水 月 人

  變 逝者如斯 盈虛如彼 生老病死

  不變 未嘗往也 卒莫消長 代代相承

  悲和喜其實只是一念之間的情感,關鍵在於對問題如何看待。大自然是個無窮寶藏,可以作為人們的精神寄託,所以蘇軾認為人對自然萬物,不該取的不取,該取的就取。不必因吾生須臾而羨其無窮,而要使無窮的自然萬物為吾生所享用,從中得到樂趣。這樣議論最後又回到樂上來了。

  五、問題探討:

  是如何做到情、景、理三者緊密融合在一起的?

  答案詳見《精講精練》P45頁“精讀細研”第6小題

  六、延伸思考討論

  (1)、蘇軾這種聽任自然,力求豁達的心境卻讓人有消極感,他是否有陶淵明歸園田的心境?

  (2)教師點撥:在同學們的討論中,從現實出發來思考,對這一段還可還有許多問題: (蘇子聽任自然的觀點,在現代競爭激烈的社會是否可取?“苟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在今天卻是應該爭取的;聲色是大自然固有的,不以聽、看而存在,此處是否反映了蘇軾唯心主義觀點?“取之無禁,用之不竭”,從環境保護的角度看也是不對的。)

  六、課堂小結:

  課文描寫了月夜的美好和泛舟大江飲酒賦詩舒暢心情,然後透過客人吹簫奏幽怨的聲調,引起主客之間一場問答,轉移到關於認識態度問題的論辯上,寫出歷史任務的興亡和現實苦悶的悲,闡明變與不變的道理,以求解脫,最後歸於豁達樂觀。表現出作者“樂-悲-樂”的感情變化,這也是課文的感情線索。文章含而不露,意在言外,深沉的感情融於景物描寫中,滿腔悲憤寄寓曠達的風貌之下。

  第三課時

  【學習目標】

  積累文言知識,夯實基礎。

  【學習任務】

  完成課堂練習

  一、獨立完成《精講精練》P43—44頁的練習

  1、整理文中通假字

  2、詞類活用

  3、翻譯語句並體會文言句式

  4、名句積累

  二、學習成果展示

  1、小組展示學習成果

  2、師生共同評議

  三、課後反思

  赤壁賦教學設計 篇6

  【三維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積累文言實詞虛詞,掌握相關的文言知識,流暢地翻譯全文。

  二、過程與方法

  誦讀法;總結歸納法;比較法,透過前後兩賦比較理解文章主旨。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從寫景狀物中體會作者的情感變化,並與《赤壁賦》比較,理解作者被貶黃州時複雜的思想感情,培養學生積極向上的人生觀。

  【教學重點】

  歸納積累文言知識;與《赤壁賦》比較講解,透過抓關鍵字句加深對作者人生態度的認識。

  【教學難點】

  蘇軾儒、佛、道思想在兩賦中的反映。

  【教學時數】

  三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匯入

  時年45歲的蘇東坡所寫的赤壁二賦在我國文學史上傳為美談。文天祥《讀赤壁賦》雲:“昔年仙子謫黃州,赤壁磯頭河漫遊。”王世貞《前赤壁二首》“賦是雙珠可夜明。”看來只有兩篇赤壁賦合在一起才能完整地把握蘇軾當年的所思所想。這節課我們就來感受蘇軾在《赤壁賦》中的未盡之意。

  二、走近作者,說說你對蘇軾的認識。

  蘇軾:與黃庭堅(詩)合稱“蘇黃”,與辛棄疾(詞)合稱“蘇辛”,與歐陽修(散文)合稱“歐蘇”,與韓愈、柳宗元、歐陽修、王安石、蘇洵、蘇轍、曾鞏合稱“唐宋八大家”。

  蘇軾出身於一個比較清寒的文人家庭,從幼年起就受到良好的文學薰陶,尤其是在父親蘇洵由發奮讀書而入仕的影響下,早年便“學通經史,屬文日數千言”;宋仁宗嘉祐二年(l057年)蘇軾中進土,年方21歲,嘉祐六年,授大理寺評事籤書鳳翔府判官廳公事,由此,踏上了一條顛沛坎坷的仕途生涯。宋神宗年間,蘇軾因“烏臺詩案”被捕入獄,後經蘇轍等人營救才免罪釋放,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從“烏臺詩案”到流放黃州是蘇軾人生的重要轉折,政治上失意彷徨,精神上孤獨苦悶。但是生性曠達的詩人在老莊佛禪和山水之樂中求得解脫,自號“東坡居士”,並寫了千古傳唱的《念奴嬌赤壁懷古》、《赤壁賦》和《後赤壁賦》這樣充滿哲學意味、凝聚人生思考的名篇佳作。等到宋哲宗即位,新黨失勢,舊黨執政,蘇軾被召還朝任翰林學士等職;多年的地方官生涯使他看到新法的某些好處,並在實際中實施,當舊黨要廢除一切新法時,他又挺身而出主張對新法“參用所長”,因而被誣為“王安石第二”,受到排擠。及至哲宗親政後,新黨再度上臺,又以詩人曾依附舊黨為名將年近六旬的詩人貶至嶺南惠州,再貶至海南儋州。公元1100年,徽宗即位,蘇軾終於遇赦北歸,次年7月客死常州。去世前兩個月,詩人在《自題金山畫像》中寫到“心似已灰之本,身如不繫之舟,問餘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頗有幾分英雄末路、美人遲暮的空漠之意和蒼涼之感。

  三、寫作背景介紹

  元豐三年(1079年),蘇軾因“烏臺詩案”,被捕入獄。出獄後,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為排遣內心鬱悶,他泛舟赤壁,先後寫下了《赤壁賦》和《念奴嬌赤壁懷古》。三個月後,重遊赤壁,寫下了《後赤壁賦》。

  四、溫故知新,熟悉課文。

  1、高一時我們學過蘇軾的《赤壁賦》,請同學們回憶一下,文中描繪了怎樣的景色,由此又引發了作者怎樣的感嘆?

  明確:該文描繪了月夜的美好景色,清風、明月、江水等自然景觀,有這些景觀聯想到曾經在赤壁出現過的曹操、周瑜等英雄人物,由衷感慨“而今安在”,揭示了人生短促而無常之悲,自己與英雄相比更顯渺小,從而感嘆“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文中有“清風徐來,水波不興”、“白露橫江,水光接天”、“浩浩乎如憑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這些美景。也有“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的感嘆。)

  2、聽錄音欣賞課文

  五、朗讀並分析第一段

  1、齊讀第一段

  2、結合註釋串譯第一段

  重點字詞提示:步:出發既:已經盡:全部

  顧①:環顧已而:過了一會兒顧②:可是

  諸:之於

  3、思考:第一自然段寫了什麼?

  第一自然段:描寫夜遊黃泥坂的時間及同行者為遊赤壁做準備。

  4、“霜露既降,木葉盡脫,人影在地,仰見明月。”寫出了怎樣的氛圍,有什麼作用?

  寥寥十六字,逼真地寫出初冬月夜靜謐溫馨的氣氛,烘托出主客濃厚的遊興,併為下文寫登山和見鶴作了很好的鋪墊。

  六、佈置作業

  熟讀並背誦課文,結合《第二教材》進一步理解課文。

  第二課時

  一、檢查背誦

  二、分析課文

  (一)研習第二段

  1、齊讀,口譯。

  重點字詞提示:乃:於是。上:向上爬。履:爬過。巉:險峻。披:撥開。危:高。震動:使震動。反:通“返”。放:放任。聽:聽任。

  句式:復遊於赤壁之下。(狀語後置句)

  2、思考:

  (1)第二自然段寫了什麼?

  明確:對復遊赤壁時所見景色做了具體的描寫。

  (2)本段寫了哪些場景?

  江流有聲,斷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冬夜美景)

  履巉巖,披蒙茸,踞虎豹,登虯龍。攀棲鶻之危巢,俯馮夷之幽宮。

  (3)此段抒發作者的什麼情感?

  月夜登山,劃然長嘯,抒洩貶謫黃州以來心中所積壓的種種鬱悶之情。

  (4)如何理解:“曾日月之幾何,而江山不可復識矣。”

  A、由秋入冬,江山的景色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B、歷史背景:宋與西夏交戰慘敗,全軍覆沒,死者約60萬,宋神宗抑鬱而死,大宋王朝一蹶不振,美好河山滿目淒涼。

  (二)研習第三段

  1、齊讀,口譯。

  注意字詞:適:剛好東:從東面(名次作狀語)西:向西飛(名詞作動詞)

  2、第三自然段寫了什麼?

  明確:主要寫江中見鶴,後夢見道士化鶴

  (三)總結:

  本文蘇軾情感的變化:由景而樂,得魚酒更樂,樂而再遊赤壁,又因景物而悲,悲而長嘯,長嘯後的放任漂流,隨遇而安的平靜心情作為過渡,引出道士化鶴的夢境,最終歸之於空。(以儒為主,融合佛老)

  三、佈置作業

  1、背誦課文;

  2、完成《第二教材》“課堂反饋”練習。

  第三課時

  一、檢查背誦情況(第一、二段)。

  二、歸納文言知識

  (一)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

  1、以待子不時之須

  2、反而登舟

  3、俛而不答

  (二)解釋下列古今異義詞

  1、是歲十月之望。

  2、戛然長鳴,掠予舟而西也。

  3、曾日月之幾何。

  4、反而登舟。

  5、予乃攝衣而上。

  (三)詞類活用

  1、顧而樂之

  2、草木震動

  3、掠予舟而西也

  4、橫江東來

  (四)重點虛詞

  指出下列“而”字的意義及用法

  1、歸而謀諸婦

  2、悄然而悲,肅然而恐

  3、攝衣而上

  4、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

  (五)文言特殊句式

  選出句式不相同的一句(C)

  A、蓋二客不能從焉。(省略句,“從”後省略了“予”)

  B、問其姓名,俛而不答。(省略主語“我”、“道士”)

  C、復遊於赤壁之下。(“於赤壁之下”是介賓結構後置)

  三、合作探究

  (一)試從寫景、抒情兩方面比較《赤壁賦》與《後赤壁賦》的不同之處。

  提示:

  1、找出兩篇文章中寫景的句子。

  2、體會作者的情感變化,分析景與情是怎樣融合起來的。

  明確:

  《赤壁賦》描繪了月夜的美好景色,清風、明月、江水等自然景觀,引發了作者和朋友對於歷史和人生的感慨;由這些景觀聯想到曹操、周瑜等英雄人物,由衷感慨“而今安在哉”,揭示了人生短促而無常之悲;自己與英雄相比更顯渺小,從而感嘆“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最後以“變”與“不變”的辯證法求得精神上的解脫達到豁達超脫的境界。(樂—悲—樂)

  《後赤壁賦》蘇軾情感的變化:由景而樂,得魚酒更樂,樂而再遊赤壁,又因景物而悲,悲而長嘯,長嘯後的放任漂流,隨遇而安的平靜心情作為過渡,引出道士化鶴的夢境,最終歸之於空。(樂—悲—空)

  (二)《後赤壁賦》的結尾描寫了孤鶴,敘述了夢境,這些內容是否有特殊的含義,請談談你的看法。(課後練習二)

  提示:結合“鶴”的特性,注重“孤”的意義,言之成理即可。

  參考提示:在我國傳統意象裡,鶴具有高貴、幽雅,超凡脫俗,仙風道骨的特徵。結尾藉此含蓄地傳達出他企圖超脫塵世,逍遙物外的心態。

  四、拓展延伸(古典詩歌中動物意象的傳統意義)

  猿猴:它讓人感覺到哀傷,淒厲。如: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杜甫《登高》

  朝辭白帝彩雲間,千里江陵一日還。

  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李白《早發白帝城》

  寒蟬:秋後的蟬是活不了多久的,一番秋雨之後,蟬兒便剩下幾聲若斷若續的哀鳴了,命折旦夕。因此,寒蟬就成為悲涼的同義詞。如:

  “西陸蟬聲唱,南冠客思深。”

  ——駱賓王《詠蟬》

  “寒蟬悽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

  ——柳永《雨霖鈴》

  雁:是一種候鳥,它要隨季節遷徙,它又是古人傳遞訊息的一種方式,於是就象徵著孤獨、思鄉、思親、音信、訊息等意義。

  “雁字回時,月滿西樓”

  ——李清照《一剪梅》

  “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

  ——李清照《聲聲慢》

  “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

  ——范仲淹《漁家傲》

  馬(鐵馬):馬打上鐵掌,就意味著要上戰場,所以鐵馬就是戰爭,英雄氣概的代名詞了。如:

  “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

  ——辛棄疾《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早歲那知世事艱,中原北望氣如山。

  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

  ——陸游《書憤》

  (瘦馬):奔騰、追求、漂泊。如: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

  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馬致遠《天淨沙秋思》

  杜鵑:俗稱布穀,又叫子規、杜宇、望帝。古代神話中,望帝傳說是蜀地的君主,名叫杜宇,後來禪位退隱,不幸國亡身死,死後魂化為鳥,暮春苦啼,以致口中流血。後來多用“杜鵑”來渲染哀怨悲悽的氣氛或思歸的心情。於是古詩中的杜鵑也就成為淒涼、哀傷的象徵了。如:

  “楊花落儘子規啼,聞道龍標過五溪。

  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

  ——李白《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

  “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

  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託杜鵑。”

  ——李商隱《錦瑟》

  “其間旦暮聞何物,杜鵑啼血猿哀鳴”。

  ——白居易《琵琶行》

  魚:自由、愜意。

  鷹:剛勁、自由、人生的搏擊、事業的成功。如:

  “看萬山紅遍,層林盡染;漫江碧透,百舸爭流。

  鷹擊長空,魚翔淺底,萬類霜天競自由。”

  ——毛澤東《沁園春長沙》

  狗、雞:生活氣息、田園生活。如:

  “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狗吠深巷中,

  雞鳴桑樹巔,戶庭無塵雜,虛室有餘閒。”

  ——陶淵明《歸園田居》

  五、佈置作業

  1、背誦全文。

  2、完成《第二教材》“學習效果檢測”練習。

  3、預習《秋日登洪府滕王閣餞別序》。

  六、教學後記

  赤壁賦教學設計 篇7

  一、教學目標

  1.掌握文章中文言字詞,如通假字“屬”,狀語後置句式如“泛舟遊於赤壁之下”;給文章劃分段落,明確每個部分的大意。

  2.學生透過誦讀法、以讀促悟法品味藝術手法和語言特點,自主理解與交流合作相結合提高文言文的閱讀能力,體會本文中情、景、理交融的寫作手法。

  3.感受文中逝者如斯的哲學理念,體會作者曠達樂觀的人生態度。

  二、教學重難點

  學習積累文言實詞和虛詞的有關知識,瞭解作者運筆自然,文辭優美的寫作特色及語言運用的妙處,體會作者將情、景、理三者結合運用的妙處,感受作者文筆背後的人生態度和哲學理念。

  三、教學方法

  誦讀法、指導閱讀、點撥法、圈點勾畫法。

  四、教學過程

  (一)課前準備,自行預習

  1.利用學習小組交流合作,蒐集相關資料,瞭解作者蘇軾的生平,著重看被貶謫黃州這段經歷,瞭解赤壁的歷史常識,以及賦的相關知識。

  2.熟讀課外,利用工具書解決字詞難點,配合文章註釋歸納新知識點。

  (二)創設情境,匯入新課

  人生的組成的苦樂參半的,面對人生中的挫折,有的人一蹶不振,有的人豁然開朗,其實所謂的挫折痛苦,只是一個人角度的不同。今天我們要學習課文《赤壁賦》的作者蘇軾在面對“烏臺詩案”的低谷,貶謫黃州的不幸時,夜遊赤壁,與友人暢談人生,讓我們一起去看看,在這篇課文當中作者是怎樣面對人生不幸的呢?

  (三)初讀課文,以讀促悟

  1.聽錄音朗誦,並齊讀課文,練習朗誦。

  (1)主要注意字詞的讀音和朗讀的節奏並梳理生字詞。如:興:興起的意思;屬:通“囑”,意思是勸,請;

  (2)瞭解句式,如狀語後置句泛舟遊於赤壁之下。

  2.本文主要描寫了月夜美好,泛舟江上的所見所感,透過客人吹起蕭聲的蒼涼之感,引起了主客之間對於人生感受的對話,全文既有詩情畫意,又有人生哲理,透過小組合作探究的方式,來交流:文章可以分為幾個部分,每個部分都講了什麼內容?

  第一段:描寫夜遊赤壁的畫面,展示了詩情畫意的美好境界。

  第二段:作者飲酒放歌,心情歡樂;客人吹簫,倍感悲涼,畫面形成鮮明的對比。

  第三段:客人感悟人生短促,情緒悲觀。

  第四段:作者暢談人生感悟,豁然開朗。

  第五段:客人轉悲為喜,主客開懷暢談,興盡入睡。

  (四)研讀問題,深入討論

  1.以變化和不變化作為探討,主要寫了哪幾個方面?找出表明變化和不變化的詞語。

  明確:水的變化是逝者如斯,不變是未嘗往也;月的變化是盈虛如彼,不變是卒莫消長;人的變化是生老病死,不變的是代代相乘;由物及人,情景交融,

  2.文中人物的情感又是如何隨著變化?

  第一段感受美好的畫面,主客二人以喜悅為主,接著客人吹簫,喜悅的感情慢慢被沖淡,感嘆到人生短暫,懷古傷今,情緒悲觀,接著作者暢談對人生的感悟,樂觀曠達,讓客人豁然開朗,最後轉悲為喜,興盡而睡。

  3.引導學生再讀課文,說一說自己體會到的作者的語言特色和寫作手法。

  (1)形象優美,善用修辭。

  文章之美在於語言運用之美,文章語言雋永,形象優美。

  老師提問:本文語言美在哪裡?引導學生使用圈點勾畫法,找出一些語句,如在描寫客人吹簫的時候中對蕭聲的描述“其聲嗚嗚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訴,餘音嫋嫋,不絕如縷。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婦。”繼續提問他使用了怎樣的修辭手法讓你覺得文段優美,使人動容。

  學生回答出連用六個比喻,充分的渲染了簫聲悲涼,抽象的笛聲變得若隱若現,如在眼前,在江上與寒夜中顯得更加淒涼動容。

  (2)“情、景、理”融合的寫作手法。

  寫作手法的合理運用讓文章讀起來“麻雀雖小五臟俱全”,詩有情但卻理,詞有景卻多情,在賦當中,由於對客觀事物的描述,使文章顯得不會太過強說愁;而景色的描繪,又讓整篇課文氛圍優美,整體和諧,在文中最後,又加入了說理的成分,可以發現說理的成分並不是強加上的,而是有邏輯,有層次的將說理部分層層托出。

  不管是抒情,還是述理,全文都離不開江上風光和赤壁故事。這就形成了情、景、理的融合,充滿詩情畫意而又含著人生哲理的藝術境界。

  (3)結合本篇文章,談談你對作者的人生態度的理解。

  教師在黑板上書寫“人生、失敗、感受”幾字,讓同學們用黑板上幾個關鍵詞進行造句,其中需要包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並提問學生,你認為的失敗是什麼?失敗以後你會怎麼做?在今天學完了《赤壁賦》之後,你認為蘇軾是一個失敗後如何看待自己看待人生的人呢?並隨機請同學起來作答,讓他們對蘇軾進行一個深入的理解,並說出自己和蘇軾在面對失敗後有何不同。

  (五)拓展延伸,小結作業

  1.回顧本文的藝術手法,學會運用情景交融的寫作手法。

  2.整理歸納課文中歸納的實詞,把握文章整體的脈絡,任選一畫面進行拓展描繪。

  五、教學反思

  本篇課文著重引導學生以讀促悟、和朗誦法,知識點涵蓋多,內容豐富,應當注意後期的教學反饋,督促學生理解掌握。上課時應多引導學生去了解作者的生平等作家作品的背景知識,做到知人論世。

  赤壁賦教學設計 篇8

  一、教學目標

  1、瞭解《後赤壁賦》中展示的蘇軾的精神狀態。

  2、方法與技能:

  深入文字、聯絡實際,理解蘇軾掙扎的方法及掙扎的結果。

  3、情感態度價值觀:

  學習蘇軾在掙扎中走向成熟、痛苦與樂觀並存的積極態度。

  二、教學重難點

  1、重點:《後赤壁賦》中展示的蘇軾的精神狀態。

  2、難點:探討蘇軾如何掙扎及掙扎的結果。

  三、教學手段

  本節課採取傳統的教學方法,教師主講,學生透過朗讀文字感知、深入閱讀文字、回答教師提問、討論等方法學習。

  四、學情瞭解及前期準備

  本課屬於選修本文言文,學生有一定厭惡心理,提前預習的可能性較小。針對這種情況,已提前用一節課對文言知識點進行講解及對課文內容進行疏通,本節課為本課的第二節時。

  五、教學設計

  (一)匯入:以問題“蘇軾為何鍾情於赤壁?”匯入教學。

  (本部分由教師提問,學生逐層回答,旨在引導學生理解黃州、赤壁之於蘇軾的意義,及“赤壁三文”的魅力。)

  (二)朗讀全文,思考問題:蘇軾真的超脫了嗎?

  (本部分由學生朗讀之後感知,文章中體現出來的感情。提問個別學生,讀後的感受,引導學生思考上述問題。)

  (三)解讀內容

  1、蘇軾的思想是矛盾的

  (本部分由學生列舉證據說明蘇軾是否忘記了官場上的那些事,而真正投入了山水田園之中;教師加以講解,列舉《東坡志林·雪堂問潘邠老》中的故事作進一步的說明)

  2、《後赤壁賦》中,蘇軾如何掙扎?

  (本部分由學生閱讀文字之後嘗試回答,根據學情,學生可能無法答得全面,教師要加以引導,與學生一起討論。)

  3、學生分享緩解痛苦妙招

  (本部分由教師提出問題:如果遇到困難,精神上感到很痛苦的時候,你會透過什麼途徑來解決?請個別學生到黑板上寫下,並說出此招是否有效。旨在引導學生結合生活實際來理解蘇軾擺脫痛苦的方法是否有效,從而引出下一部分。)

  4、掙扎的結果

  (本部分由教師提出問題:蘇軾的方法有沒有效果?他得到解脫了嗎?然後學生根據課文任選一種方法來評價,寫下來。旨在引導學生深入閱讀文字,理解文字,並由此得出自己的結論。學生評價之後,教師進一步進行講解,將本節課引向最終的結論:蘇軾的掙扎是不成功的。)

  (四)對前後賦結尾的討論

  (本部分由教師提出問題:大家更喜歡前後賦哪個結尾呢?旨在讓學生暢談自己的感受與見解,教師瞭解學生的想法。)

  (五)拓展延伸:蘇軾告訴我們——

  (本部分引用《蘇東坡突圍》中的語段,旨在讓學生靜悟,感受蘇軾的精神世界。)

  (六)佈置作業:反覆誦讀課文

  (作業設定的目的是讓學生在學習完內容之後再返回課文,靜靜朗讀,得出自己的感悟。)

  六、詳細教學過程

  (一)、匯入:請大家翻開課本,昨天我們已經初步瞭解了這篇文章的內容,今天我們深入地對內容作進一步的分析。蘇軾在黃州寫下了“赤壁三文”,分別是《念奴嬌·赤壁懷古》、《赤壁賦》、《後赤壁賦》,那麼,蘇軾為何那麼喜歡赤壁呢?請在“赤壁三文”中,找出相關寫景的句子來。

  1、先來看《念奴嬌·赤壁懷古》,哪些句子是描寫赤壁景色的?

  “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再來看《赤壁賦》,你找到了哪些句子?

  “清風徐來,水波不興”,“白露橫江,水光接天”。

  我們再來瀏覽一下《後赤壁賦》,你能找出哪些是寫赤壁景色的句子嗎? “江流有聲,斷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雖然蘇軾遊赤壁的時間不一樣,但三篇文章中提到了赤壁的景色,你們覺得赤壁的景色美嗎?

  赤壁的風景很優美!

  2、除此之外,蘇軾來這裡遊玩還有什麼原因?三國時候的“赤壁之戰”這裡是主戰場。

  其實,多數歷史學家不相信那裡是真的打赤壁之戰的地方,他們認為,蘇軾懷古懷錯了地方。但是,我們不從歷史的角度看,而是從文學的角度看蘇軾的情懷,那麼大文學家即便錯,也會錯出魅力來。這種魅力在於,在黃州、在兩次的赤壁遊覽中,在這三篇詩文中,我們可以看到蘇軾在精神上經歷了一次洗禮。

  (二)、朗讀全文(配樂)

  前段時間我們學習了蘇軾的《定風波》,他在風吹雨打中非常瀟灑地認為:“竹杖芒鞋輕勝馬”,所以我們覺得蘇軾超脫了,但是經過昨天初步的學習,你們認為,他是真的忘記了官場上的那些事,不再痛苦了嗎?蘇軾真的超脫了嗎?我們帶著這個問題來朗讀一下課文。

  (三)、解讀全文

  (一)提問個別學生:剛才又朗讀了一遍,你的心情怎麼樣?心情受蘇軾的影響,不太快樂;剛開始很快樂,後來不快樂了。為什麼?你覺得蘇軾還痛苦嗎?

  這是一種感覺,但我們能不能找出一些證據來?哪些語句說明他還想著官場上的那些帶給他痛苦的事兒?《念奴嬌赤壁懷古》中能不能找到?“遙想公謹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前赤壁賦呢?能不能找到?“此非孟德之困於周郎者乎?方其破荊州,下江陵,順流而東也,舳艫千里,旌旗蔽空,釃酒臨江,橫槊賦詩。”遊赤壁的時候,蘇軾想到了周瑜想到了曹操,想到了他們都能成就一番功業,而自己卻處於貶謫之中,這輩子恐怕再也沒辦法有所成就了,於是壯志難酬,英雄遲暮的落寞油然而生。這其實是一種對入世的渴望。但是我們知道,這種渴望能否得到滿足?現實是殘酷的,無法面對現實,於是蘇軾又想從莊子的思想中去尋求安慰,進行自我療傷。所以,他的思想其實是矛盾的。

  關於自己的這種矛盾,蘇軾自己其實是知道的。《東坡志林》中有一個小短文:《雪堂問潘邠老》。這個雪堂,我們已經在後赤壁賦中見過了,蘇軾在山腰上得到了一個廢棄的園子,就修築了牆圍上了它,作為房屋。因為是在大雪中建造的,所以在四面牆上繪製了雪景,然後稱之為雪堂。這個小文章講的是,有一天蘇軾在雪堂中散步,有個客人來了,問他說:你是個閒散的人,還是個受束縛的人呢?說你是閒散的隱士你卻慾望太多,你是個想做隱士而不得的人,你現在像布袋裡的刺蝟,時不時的的扭動背部和兩肋。蘇軾聽後無言以答。

  (二)在矛盾中苦苦掙扎,如何掙扎?正像這位客人所說的,蘇軾就像布袋裡的刺蝟,不時地掙扎,而我們這篇《後赤壁賦》所表達的也正是蘇軾這個掙扎的過程。蘇軾是痛苦的,那麼他是如何掙扎,如何試圖擺脫這些痛苦的,他做了什麼事?請大家閱讀課文,回答這個問題。(本部分由學生閱讀文字之後回答)

  掙扎1:蘇軾渴望享受世俗,在世俗的享受中忘卻內心的悽苦與鬱憤。良宵、佳餚、美酒、好友、賢妻,這就是蘇軾選擇的世俗之樂。顧而樂之,行歌相答,乃至於酒酣興高,復遊於赤壁之下。或許,這就是樂而忘憂。

  掙扎2:這一次的赤壁之遊,與三個月前的那一次有何不同?上一次有沒有登上赤壁?

  沒有,只是泛舟遊於赤壁之下。

  而這一次卻登上了赤壁,為什麼要登上赤壁呢?就是渴望融入大自然,以此來忘卻現實中的苦悶。而文中有沒有寫到他登赤壁的過程呢?

  “予乃攝衣而上,履巉巖,披蒙茸,踞虎豹,登虯龍。攀棲鶻之危巢,俯馮夷之幽宮。”

  結合課文下的註解,看看這幾句是什麼意思?詩人提起衣襟,登上陡峭的岩石,撥開茂盛的草木,坐在像虎豹般的石頭上,登上形如虯龍似的古樹。攀上赤壁上鶻的巢穴,俯瞰下面的幽深激流。

  這哪裡是普通的旅遊觀覽呢?他是在以對自己身體的折磨來達到忘卻痛苦的目的。而且,他還做了一件我們常人在極度痛苦時也會做的一件事,就是“劃然長嘯”。之後,他回到了船上,任意飄蕩。

  掙扎3:詩人行文至此,你們覺得赤壁之行結束了嗎?(提問個別學生)如果結束了的話,這第三段是不是畫蛇添足的多餘段呢?

  在游完了赤壁後,也可以說詩人是心潮澎湃啊,半夜夜闌人靜之時,看見一孤鶴從他的船掠過,之後在夢境中,他遇到了一道士,與道士進行了對話。俗話說,日有所思,夜有所夢。那麼,他夢見了什麼,說明必定是日有所思。

  那麼,他為什麼要想鶴和道士呢?鶴和道士有何象徵意義?

  (展示鶴的圖片),從圖中看,鶴形貌出眾,高貴優雅。蘇軾在《放鶴亭記》中說:“蓋其為物,清遠閒放,超然於塵埃之外”,如此說來,鶴更是超然物外、自由自在的象徵,傳說中修道之人可以化而為鶴。

  那麼道士呢?我們在電視或武俠小說中看到的道士有何特徵?他們整天到晚都在做一件什麼事?

  煉丹!煉丹實際上就是想成仙,還記得《赤壁賦》中有一句話講到想成仙的:“浩浩乎如憑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確實,此時的蘇軾處境窘困,心情苦悶,在現實中又找不到出路,只好藉助“夢鶴仙境”尋求解脫,希望能夠像在《赤壁賦》中提到的超脫塵世,遁入仙境。

  討論:如果遇到困難,精神上感到很痛苦的時候,你會透過什麼途徑來解決?請座位尾數是X的同學在黑板上寫上一條方法,一起分享,然後一起討論:這些方法有效嗎?

  (三)掙扎的結果

  蘇軾的方法有沒有效果?他得到解脫了嗎?大家根據課文任選一種方法來評價,然後把你的評價寫下來。注意要有理有據。

  1、世俗之樂有沒有讓蘇軾忘卻痛苦?在赤壁上,詩人看到什麼景色,發出了怎樣的感嘆呢?

  詩人看見了“江流有聲,斷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的赤壁美景,發出了“曾日月之幾何,而江山不可復識矣”的感嘆。詩人從七月到十月隔了三個月,再遊赤壁,這時赤壁的景色已經發生了明顯的變化,江山的景象也變得難以識別。作者面對這種變化,不禁感嘆,這麼短的時間內,江山已經更改,那麼人生短暫,年華似水,更是充滿了變數。所以,眼前的景象與美酒佳餚不但沒能讓他忘卻痛苦,反而是產生了無盡的感嘆。

  2、那麼,第2種掙扎,想融入大自然,是否成功了呢?這一段,請一位同學來朗讀。提問:這位同學有沒有讀出作者的感覺?這種感覺應該是怎樣的? “予亦悄然而悲,肅然而恐”,為什麼詩人會忽然感到“悲”和“恐”呢?我們暫且不去想這個問題。大家說蘇軾是不是一個人去遊赤壁的呢?不是,有二客。他們之間關係怎樣?

  從一起喝酒一起行歌作答一起遊赤壁,也可以說稱得上是知己吧。但是登上赤壁這兩個人有沒有一起?沒有。“蓋二客不能從焉”。為什麼?

  可能是因為攀登的過程太艱險了,他們也無法理解蘇軾的行為。而往更深處去想,在烏臺詩案的整個過程中蘇軾的那些焦灼那些艱難那些擔驚受怕鬱鬱不平,這些東西哪怕是至親的人都無法真正懂得,更何況只是好朋友。從這一層來講,蘇軾的“悲”傳達出來的觀點是可能就是一個永恆的哲學命題:人,註定生來孤獨。

  而蘇軾的恐又是從何而來?他一門心思地想融入自然,但是大自然又給了他怎樣的回應呢?

  “山鳴谷應、風起水湧”,自然界用他的淒涼、陰森回應了蘇軾,於是他“凜乎其不可留也”。最終,他逃跑了,逃回了船上,這掙扎也宣告失敗。

  3、鶴化道士,他肯定是對人世間的一切都瞭然於心,他還來問蘇軾:“赤壁之遊樂乎”,這很明顯有一種嘲笑的意味在裡面。而作者自以為洞悉了道士的秘密:“疇昔之夜,飛鳴而過我者,非子也耶?”還“嗚呼噫嘻”,頗為得意高興。但是道士卻“俛而不答,顧笑”,最後竟是不見了。由此可見,這鶴這道士也知道蘇軾並沒有獲得超脫。結尾八個字:“開戶視之,不見其處”。相當迷茫,富有雙關的含義:表面上像是夢中的道士突然不見了,更深的內涵卻是蘇軾的前途、理想、追求、抱負不知在哪裡了,前方的路又在哪裡呢?所以,蘇軾迷惘了。

  (四)、對前後賦結尾的討論

  大家還記得前赤壁賦的結尾嗎?

  “相與枕藉乎舟中,不知東方之既白”大家更喜歡哪個結尾呢?可以說,《後赤壁賦》的結尾並不如前赤壁賦那麼美好,前赤壁賦,蘇軾暫時得到了解脫,在舟中沉沉睡去。由此可見,大家也是希望蘇軾能夠得到解脫的。

  (五)、拓展延伸

  但我們可能沒辦法體會到他背後掙扎的痛苦,值得安慰的一點是,在這痛苦的掙扎中,蘇軾一步步地走向了成熟。餘秋雨《蘇東坡突圍》的選段——“成熟是一種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輝,一種圓潤而不膩耳的音響,一種不再需要對別人察顏觀色的從容,一種終於停止向周圍申訴求告的大氣,一種不理會鬨鬧的微笑,一種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種無須聲張的厚實,一種並不陡峭的高度。”

  蘇軾告訴我們,成熟與年齡沒有關係,但卻關乎經歷。雖然在逆境中的掙扎,並沒有使他超然物外,他的內心還是很痛苦的。在黃州四年,蘇軾儘管與佛道多有來往,但並沒有遁入空門或皈依道教,但是他最終卻是以一種現世的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去迎接生活給他的挑戰和磨礪。他的“了悟”就是回到人間,回到人間堅韌而樂觀的活著。所以,痛苦與積極並存,告訴我們,一切的掙扎都是值得的。

  最後,還是送一首小詩給大家《東坡》:雨洗東坡月色清,市人行盡野人行。莫嫌犖确坡頭路,自愛鏗然曳杖聲。)我們一起來讀一讀這首詩歌,感受一下蘇軾的心聲吧。

  (教師與全班同學朗讀詩歌。)

  (六)、佈置作業:反覆誦讀本文

  這是一篇適合誦讀的文章,大家課後多讀,或者可以得到更多不一樣的感悟。

  赤壁賦教學設計 篇9

  目標要求:

  1、體會課文景、情、理交融的特點。

  2、感悟語言運用的妙處。

  3、熟讀並背誦課文。

  自主預習:

  1、重新認識作者:

  蘇軾:

  “三蘇”蘇詢蘇軾蘇轍

  “蘇黃”蘇軾黃庭堅

  “蘇辛”蘇軾辛棄疾

  “唐宋八大家”韓愈柳宗元蘇洵蘇軾蘇轍王安石歐陽修曾鞏

  “蘇黃米蔡”蘇軾黃庭堅米芾蔡襄

  此外,蘇軾在農田水利、教育、音樂、醫藥、數學、金石、美學、烹飪等方面都有重要成就。

  作者的複雜思想:

  儒:積極入世,憂國憂民,平生傾慕賈誼

  佛:精通佛理,不計得失,常與僧人來往

  道:好學老莊,齊萬物,一死生,追求內心調和

  “我可以說蘇東坡是一個不可救藥的樂天派,一個偉大的人道主義者,一個百姓的朋友,一個大文豪,大書法家,創新的畫家,造酒試驗家,一個工程師,一個憎恨清教徒主義的人,一個瑜珈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政治家,一個皇帝的秘書,酒仙,厚道的法官,一位在政治上專唱反調的人,一個月夜徘徊者,一個詩人,一個小丑。但是這還不足以道出蘇東坡的全部。一提到蘇東坡,中國人總是親切而溫暖地會心一笑,這個結論也許最能表現他的特質。”———林語堂《蘇東坡傳序》

  2、關於賦名稱最早見與戰國後期荀況的《賦篇》,到漢代形成特定的體制。劉勰在《文心雕龍》中說:“‘賦’者,鋪也,鋪採摛文,體物寫志也。“賦”著力於鋪陳事物,較多地摻用散文化的句式。賦體經歷了長期演變的過程,發展到中唐,在古文運動影響下,賦又出現了散文化的趨勢,不講求駢偶,音律,句式參差,押韻也比較自由,形成散文式的清新流暢的氣勢,叫做文賦。象杜牧的《阿房宮賦》、蘇軾的《赤壁賦》都是文賦的佳作。

  3、解讀文字

  成熟是一種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輝,一種圓潤而不膩耳的音響,一種不再需要對別人察言觀色的從容,一種終於停止向周圍申訴求告的大氣,一種不理會鬨鬧的微笑,一種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種無須聲張的厚實,一種並不陡峭的高度。勃鬱的豪情發過了酵,尖利的山風收住了勁,湍急的細流匯成了湖,結果——引導千古傑作的前奏已經鳴響,一道神秘的天光射向黃州,《念奴嬌赤壁懷古》和前後《赤壁賦》馬上就要產生。”

  ——餘秋雨《蘇東坡突圍》

  4、寫作背景

  蘇軾被貶黃州。熙寧九年(1076)十月,王安石變法受挫,變法動向發生逆轉,一些投機新法的分子,結黨營私,傾軋報復,耿直敢言的蘇軾成了官僚們政治傾軋的犧牲品。元豐二年(1079)四月到達湖州,七月二十八日突然遭到逮捕,罪證是蘇軾的一首詩。原來在蘇軾的詩文中曾流露過一些牢騷,表示過對新法的不同意見,也針砭新法的流弊,其目的無非是“緣詩人之義,託事以諷”,這些就成了遭受彈劾的把柄。那些奸佞的小人汙衊他“銜怨懷怒,恣行醜詆”“指斥乘輿”“包藏禍心”,把他投入大獄。一時親友驚散,家人震恐。蘇軾在獄中遭受詬辱折磨,有時感到難免一死,曾寫兩首詩與弟弟訣別,有“是處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獨傷神”的詩句。幸虧親友營救,當時的宋神宗也不想殺他,這年年底,結案出獄,以水部員外郎黃州團練副使的名義被貶謫到黃州。元封三年正月到黃州,蘇軾一住就是五年,在這裡他生計困難,在友人的幫助下,開了幾十畝荒地,掘井築屋,躬耕其中,號“東坡居士”。蘇軾在黃州時,思想是矛盾的:一方面,他對受到的殘酷打擊感到悲憤、痛苦;另一方面,時時想從老莊佛學求得解脫。同時,在他躬耕農事與田父野老的交往中,感到了溫暖,增強了信心,他一方面表現了曠達自適的性格,一方面也更接近現實。他的前後《赤壁賦》正反映了這時的思想情感。

  自題金山畫像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繫之舟。

  問餘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

  合作探究:

  1、畫線的字詞我能讀對幾個

  (1)壬戌()(10)釃酒()

  (2)桂棹()(11)橫槊()

  (3)餘音嫋嫋()(12)漁樵()

  (4)幽壑()(13)扁舟()

  (5)嫠婦()(14)匏樽()

  (6)愀然()(15)蜉蝣()

  (7)山川相繆()(16)無盡藏()

  (8)舳艫千里()(17)狼籍()

  (9)旌旗()(18)枕藉()

  2、品讀課文1、2節回答問題

  (1)作者開始遊赤壁時,景色如何?心情如何?

  明確:

  景——皓月當空,碧水萬頃,月光朦朧,清風徐徐,景象澄澈,如夢境一般。

  事——友人相聚,泛舟江上,暢飲美酒,詠詩誦文,迎風賞月。

  情——“樂”。舒暢飄逸,飄飄欲仙,超然物外,陶醉於良辰美景。第1段先景後事,由事生情

  (2)作者的好心情是怎樣發生變化的?

  明確:第2段,由樂到悲,營造一種主客之間蕭歌互答、悲喜交集的境界。承上啟下,引出主客對答。

  樂:飲酒樂甚,扣舷而歌。

  悲:客的蕭聲。如怨如慕,如泣如訴。

  課外拓展:

  卜算子黃州定惠院寓居作

  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時見幽人獨往來,縹緲孤鴻影。

  驚起卻回頭,有恨無人省。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墳,無處話淒涼。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妝。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岡。

  赤壁賦教學設計 篇10

  【設計說明】

  本單元學習的是古代山水遊記類散文,這類文章借對山水風物的描繪,往往蘊含了豐富的情感和深刻的思想,本文是蘇軾的代表作,在語言和思想情感上都是上上之作。對這類作品的解讀往往是多層次,多角度的。我的設計是以學生的自主學習和體會為主,讓學生了解本文誕生的背景,瞭解蘇軾這位“人間不可無一難能有二的”人物;重在啟發、引導,讓學生用自己的聲音來表達蘊含在文字裡的感情,從喜歡這篇文章開始,喜歡蘇軾。思考苦難、坎坷給生命帶來的價值;思考當有一天世界以痛吻我時,我該以何相報。

  因此,在本課的設計中,我很注重學生自主的學習,合作的探究,獨立的表現,課後的延伸,我想把一顆種子埋進學生的心裡,可能現在看不見他們的不同,但也許在他們成長的路上,這顆種子就會生出根,發出芽,甚至長出一棵參天的大樹。

  【教學目標】

  1、 幫助學生了解文體知識,督促學生讀懂本文的字詞句含義,並自主對內容進行梳理。

  2、 啟發、引導學生在誦讀中體會並表現本文的情感變化和思想意蘊。

  3、 讓學生在讀懂本文的基礎上更進一步瞭解蘇軾的人生經歷和他面對人生風雨時的達觀態度,從而對自己的成長有所啟示。

  【教學方法】

  自主學習 誦讀 合作探究 延伸閱讀

  【教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 投影儀

  【教學過程】

  一、匯入

  根據你課前的學習和閱讀,說說這三個詞之間的關係:黃州 赤壁 蘇軾

  由於“烏臺詩案”蘇軾才與黃州結下了不解之緣,誰能根據我們自學方案中的資料,點出這個案子的關鍵。

  冤案,文字獄

  餘秋雨說:“這一切,使蘇東坡經歷了一次整體意義上的脫胎換骨,也使他的藝術才情獲得了一次蒸餾和昇華,他,真正地成熟了--與古往今來許多大家一樣,成熟於一場災難之後,成熟於滅寂後的再生,成熟於窮鄉僻壤,成熟於幾乎沒有人在他身邊的時刻。”

  於是,在蘇軾來到黃州的第三年,當他再一次泛舟於赤壁之下的時候,所有的一切似乎都太過平靜,他卻突然之間把自己化作了千古絕唱。

  二、逐段品讀文章,梳理情感變化,理解作者思想,並用聲音傳達自己的理解。

  1、學習讀第一段,展示自學成果

  梳理內容:

  說說第一段寫了哪些畫面和人物活動?

  明確:畫面 清風徐來,水波不興

  月出於東山之上,徘徊於斗牛之間

  白露橫江,水光接天

  活動 泛舟遊於赤壁之下

  舉酒屬客

  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

  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

  面對此情此景,你可以用哪些詞語來表達自己的感受?

  從容、灑脫、自由、高雅……

  作者也寫了他置身此境的感受,那就是——遺世獨立,羽化登仙

  誦讀實踐:

  請試著用自己的聲音來表現我們對文字的感受。

  提示:注意重音、節奏,讀出意境。

  點評:隨堂

  2、學習第二段 展示自學成果

  梳理內容:

  “飲酒樂甚”是對第一段的概括,那第二段作者的情感是否發生變化了?

  明確:由樂到悲。

  什麼觸發了作者情感的變化?

  誦讀實踐:

  請試著讀出這種感情上變化。

  提示:注意停頓、聲調變化。

  點評:隨堂

  3、 展示自學成果,學習第三段

  梳理內容:

  解釋“愀”的含義。

  容色改變。

  蘇子容色發生了怎樣的改變?

  扣舷而歌——正襟危坐。

  “客”的這段話聯想到了歷史人物曹孟德,主要想到他的哪些事蹟?

  文治 、武功

  與赤壁相關的失意和得意的經歷

  這個聯想的目的是什麼?

  和現實的自己形成對比

  合作探究:

  對比曹孟德的一生,“客”對自身的生存狀態可以用一個悲字來概括,這個悲有幾層含義?

  曹操“破荊州,下江陵,順流而東也,舳艫千里,旌旗蔽空,釃酒臨江,橫槊賦詩”,可謂既有“武功”又有“文治”,“固一世之雄”。這樣一個功業卓著、名垂千古的英雄,又能怎樣呢?“而今安在哉”,早已消失在了歷史的滾滾煙塵之中。而作為“漁樵於江渚之上,侶魚蝦而友麋鹿”、“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的自己,只不過是一個等閒之輩、戴“罪”之臣,功業全無,理想旁落,這樣的人生又有何意義呢?

  生命短暫、平凡、渺小而宇宙江月無窮,豈不悲乎?

  願望與現實相左之悲。試圖“挾飛仙以遨遊,抱明月而長終”,卻“不可乎驟得”。願望與現實之間存在矛盾,只能“託遺響於悲風”了。

  這樣的悲,用 李澤厚先生的話說,就是一種“對整個存在、宇宙、人生、社會的懷疑、厭倦、無所希冀、無所寄託的深沉喟嘆”。

  誦讀實踐::我們怎樣才能讀出英雄與凡人的對比?我們的人生也是短短的幾十年,平凡而渺小,能讀出共鳴嗎?

  提示:注意內容和情感的關係:鋪墊——轉折——悲涼、深沉

  誦讀與理解是相互促進的,誦讀別人的文字,往往也能得到內心的共鳴。

  4、 學習第四段

  梳理內容:蘇子也覺得宇宙的無窮值得羨慕嗎?他的觀點你理解嗎?

  而又何羨乎?

  看待問題的角度不同,結果也不同。

  水與月自變化的角度來看,不能有一刻的永恆,這一刻的水已經不是上一刻的水了,人不能兩次踏入同一條河流。月自然也不是上一刻的月了。

  如果從不變的角度來看,則物無盡,我也無盡。

  永遠流逝,永不消失,盈虛有變,皓月長明。我如何無盡?

  我價值的不朽——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

  跳出個人小我的侷限,人類的大我是生生不息,與萬物同在的。

  請問同學們,蘇軾是以何種方式、何種路徑感悟宇宙人生,化解鬱結,超越人生困厄?

  此時的蘇子已處在不辨水天,無盡空明之中,全然不受時空侷限。人們常說,心有鬱結,必須要找到一個散鬱化結的出口與通道,亦即要有一個合適的路徑,方能走出心靈的陰霾。一般而言,這樣的路徑有兩種,一種是“外釋”,透過融合於外物以轉移注意力,消除怨悱;另一種是“內釋”,透過內在的心靈審視、通變,在自我觀照中達到超越“舊我”走向“新我”的圓通之境。

  “而又何羨乎?”一句該怎樣來讀,輕而易舉又重若千鈞。

  這一段話裡還有怎樣的胸懷?

  苟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

  共適清風明月。

  不祈禍福、忘懷榮辱、超脫死生、曠達自適,與清風明月融為一體,實現了人生的圓融。最難得的是此刻的蘇子被記錄了下來,成為後世莫大的一筆財富。清代古文家方苞曾經這樣評價《赤壁賦》:“所見無絕殊者,而文境邈不可攀,良由身閒地曠,胸無雜物,觸處流露,斟酌飽滿,不知其所以然而然。豈惟他人不能模仿,即使子瞻更為之,亦不能如此適調而暢遂也。”

  誦讀實踐:誰能為我們讀一讀蘇軾實現了人生超越後坦蕩的襟懷。

  提示:誦讀是一種有聲的成長。

  5 、學習第五段

  客喜而笑,賓主盡歡,洗盞更酌,相與枕藉,東方既白。

  三、學習總結

  時間:月出——東方既白

  情感變化:樂——悲——喜

  誦讀心得:注意重音、節奏。

  注意停頓、聲調變化。

  誦讀與理解是相互促進的,誦讀別人的文字,往往也能得到內心的共鳴。

  誦讀是一種有聲的成長。

  四、課外閱讀

  我給大家找到了幾篇跟蘇子相關的文章,“思想最深刻者,熱愛生機盎然。”希望我們能將對蘇軾的品讀延伸下去,延伸到自己的生命中去。

  五、合作探究

  1、本文由“樂”而起,極“樂”而收,兩次樂的內涵是否相同?

  2、你在本文中能讀出“烏臺詩案”與被貶黃州之事對蘇軾的影響嗎?

  3、有人說蘇軾去的地方叫赤鼻磯,跟赤壁遠著呢,他犯了常識性錯誤,你認為呢?

  4、“客”是真有其人嗎?他在文中發揮了怎樣的作用?蘇子與客本質的不同在哪裡?

  5、理解蘇軾的胸懷對你有影響嗎?老師提供的相關文字,你會選讀哪一個?

  《赤壁賦》教學反思

  我在選課參賽的時候,決定選《赤壁賦》一文,是個艱難的決定。本文是經典中的經典,有過無數次的被解讀;本文由景入情,由情悟理,思想深刻,背景廣闊;本文以賦為體,主課問答,應突出誦讀;本文又是以文言文為載體,應強化理解。一時間,千頭萬緒,不知從何入手,畏首畏尾,總怕設計漏洞百出,割裂了學生與文字,但又不願調換內容。

  我考慮到本文文體特徵,先定下了誦讀這條主線,為幫助學生誦讀,我將課前自主學習的設計精細化,更有針對性的幫助學生逐層深入理解文字。在自主學習的基礎上,展示小組交流成果,促進學生對文字的熟悉理解,也增強學生的信心。課堂主要以引導,幫助為主,讓學生逐漸走進文字的景、情、事、理。課後延伸閱讀是我的另一個設想,讀懂本文是本課的目標之一,讀蘇軾是我設計的更高目標。作為文化經典,蘇軾不可複製,如果在語文課堂上不能引起學生對蘇軾的閱讀興趣,那我總覺得是一種遺憾。

  我的這一節課,完全是一節生成課,學生不是我所帶的學生,儘管彼此有些陌生,但他們一次又一次給了我驚喜。我對學生的表現是滿意的,我自己對學生的評價和引導還有遺憾和不足之處,希望各位專家予以指導。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