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科技能力提升2.0?A1作業小學數學學情分析方案
資訊科技能力提升2.0?A1作業小學數學學情分析方案
為了確保工作或事情有序地進行,常常要根據具體情況預先制定方案,方案是從目的、要求、方式、方法、進度等都部署具體、周密,並有很強可操作性的計劃。寫方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資訊科技能力提升2.0?A1作業小學數學學情分析方案,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01學情分析目的
課前透過採用問卷調查的方式進行學情分析,調查和分析學生對學習“1千米”之前的概念,以準確地把握學生的認知起點,真切地瞭解學生的學習難點,從而更好地進行教學設計。
通過了解,教師可以基本知道學生已知什麼、未知什麼能知什麼,從而教師在課堂上能創造性的使用教材,應人施教,符合本班學生的認知特點。
02學情分析內容
1、教學主題分析:北師大版二年級數學下冊第四單元《測量》第二課時《1千米有多長》。
(1)透過手拉手等活動認識1千米有多長,並知道千米、米之間的關係,能進行簡單的單位換算。
(2)能根據具體情景,選擇適當的長度單位,進一步體會單位長度的實際意義。
(3)藉助跑道等事物長度加強對千米的理解,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絡。
2、教學物件分析
教學物件為:成安縣橫城小學二年級1班學生
(1)學生已知:學生已經學習了毫米、釐米、分米、米,並能在實際生活中找到1毫米,1釐米,1分米,1米有多長及毫米,釐米,分米,米,之間的單位換算。
(2)學生的未知:認識更大的長度單位“千米”,不能感知1千米有多長,以及1千米和米之間的單位換算。
(3)學生的能知:透過學習能深刻地理解1千米有多長,並且藉助跑道等事物長度加強對1千米的理解,知道1千米=1000米。學生能具備度量意識。
3、教學重點分析
由於二年級的學生沒有實際的生活經驗,所以對1千米的長度沒有一個很好的感知,所以透過手拉手等活動認識1千米有多長,並知道千米、米之間的關係,能進行簡單的單位換算。就成為本節課的教學重點。
4、教學難點分析
能根據具體情景,選擇適當的長度單位,進一步體會單位長度的實際意義。因此“具體情景中,選擇適當的長度單位”是本節課的難點。
03學情分析工具與方法
1、學情分析工具:Word文件、微信、問卷星軟體
2、學情分析方法
(1)利用網路收集有關認識“1千米有多長”的問卷調查,認真研究題目,篩選合適的題目,製作適合本班學生的問卷調查。
(2)利用問卷星軟體釋出問卷,在微信群裡釋出二維碼,讓孩子完成問卷的內容。
04結果呈現與分析
(一)結果呈現(主要透過問卷星的結果反饋)
(二)調查結果分析
本次問卷調查共5道題,分別是:
(1)你之前聽說過1千米這個單位嗎?
(2)你知道1千米有多長嗎?
(3)你能找一找身邊的1千米嗎?
(4)你知道1千米是比米大的測量單位嗎?
(5)你知道1千米和米之間有什麼關係嗎?
調查問卷分析的結果:知道的同學佔57、45%,不知道的同學佔42、55%;
調查資料顯示,在對“千米”一詞的'知曉度上;對於1千米有多長;你能找一找身邊的1千米;千米是比米大的測量單位;1千米和米之間的關係等問題,超過50%以上的同學是有所瞭解的。
總體來看,一半以上的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對“千米”已經有了初步的感知,但缺乏深入思考和學習。
05調查結果對教學啟示如下:
其一,直接面對學生認知現實,在舉例與對話中,充實原有認知經驗;
其二,透過手拉手等活動認識1千米有多長,並知道千米、米之間的關係,能進行簡單的單位換算;
其三,藉助跑道等事物長度加強對千米的理解,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絡,並積累豐富的直觀經驗和生活經驗,提高應用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