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賦》教學設計
《赤壁賦》教學設計
作為一名專為他人授業解惑的人民教師,時常要開展教學設計的準備工作,教學設計是對學業業績問題的解決措施進行策劃的過程。那麼優秀的教學設計是什麼樣的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赤壁賦》教學設計,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赤壁賦》教學設計1
一、教學目標
1.掌握文章中文言字詞,如通假字“屬”,狀語後置句式如“泛舟遊於赤壁之下”;給文章劃分段落,明確每個部分的大意。
2.學生透過誦讀法、以讀促悟法品味藝術手法和語言特點,自主理解與交流合作相結合提高文言文的閱讀能力,體會本文中情、景、理交融的寫作手法。
3.感受文中逝者如斯的哲學理念,體會作者曠達樂觀的人生態度。
二、教學重難點
學習積累文言實詞和虛詞的有關知識,瞭解作者運筆自然,文辭優美的寫作特色及語言運用的妙處,體會作者將情、景、理三者結合運用的妙處,感受作者文筆背後的人生態度和哲學理念。
三、教學方法
誦讀法、指導閱讀、點撥法、圈點勾畫法。
四、教學過程
(一)課前準備,自行預習
1.利用學習小組交流合作,蒐集相關資料,瞭解作者蘇軾的生平,著重看被貶謫黃州這段經歷,瞭解赤壁的歷史常識,以及賦的相關知識。
2.熟讀課外,利用工具書解決字詞難點,配合文章註釋歸納新知識點。
(二)創設情境,匯入新課
人生的組成的苦樂參半的,面對人生中的挫折,有的人一蹶不振,有的人豁然開朗,其實所謂的挫折痛苦,只是一個人角度的不同。今天我們要學習課文《赤壁賦》的作者蘇軾在面對“烏臺詩案”的低谷,貶謫黃州的不幸時,夜遊赤壁,與友人暢談人生,讓我們一起去看看,在這篇課文當中作者是怎樣面對人生不幸的呢?
(三)初讀課文,以讀促悟
1.聽錄音朗誦,並齊讀課文,練習朗誦。
(1)主要注意字詞的讀音和朗讀的節奏並梳理生字詞。如:興:興起的意思;屬:通“囑”,意思是勸,請;
(2)瞭解句式,如狀語後置句泛舟遊於赤壁之下。
2.本文主要描寫了月夜美好,泛舟江上的所見所感,透過客人吹起蕭聲的蒼涼之感,引起了主客之間對於人生感受的對話,全文既有詩情畫意,又有人生哲理,透過小組合作探究的方式,來交流:文章可以分為幾個部分,每個部分都講了什麼內容?
第一段:描寫夜遊赤壁的畫面,展示了詩情畫意的美好境界。
第二段:作者飲酒放歌,心情歡樂;客人吹簫,倍感悲涼,畫面形成鮮明的對比。
第三段:客人感悟人生短促,情緒悲觀。
第四段:作者暢談人生感悟,豁然開朗。
第五段:客人轉悲為喜,主客開懷暢談,興盡入睡。
(四)研讀問題,深入討論
1.以變化和不變化作為探討,主要寫了哪幾個方面?找出表明變化和不變化的詞語。
明確:水的變化是逝者如斯,不變是未嘗往也;月的變化是盈虛如彼,不變是卒莫消長;人的變化是生老病死,不變的是代代相乘;由物及人,情景交融,
2.文中人物的情感又是如何隨著變化?
第一段感受美好的畫面,主客二人以喜悅為主,接著客人吹簫,喜悅的感情慢慢被沖淡,感嘆到人生短暫,懷古傷今,情緒悲觀,接著作者暢談對人生的感悟,樂觀曠達,讓客人豁然開朗,最後轉悲為喜,興盡而睡。
3.引導學生再讀課文,說一說自己體會到的作者的語言特色和寫作手法。
(1)形象優美,善用修辭。
文章之美在於語言運用之美,文章語言雋永,形象優美。
老師提問:本文語言美在哪裡?引導學生使用圈點勾畫法,找出一些語句,如在描寫客人吹簫的時候中對蕭聲的描述“其聲嗚嗚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訴,餘音嫋嫋,不絕如縷。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婦。”繼續提問他使用了怎樣的修辭手法讓你覺得文段優美,使人動容。
學生回答出連用六個比喻,充分的渲染了簫聲悲涼,抽象的笛聲變得若隱若現,如在眼前,在江上與寒夜中顯得更加淒涼動容。
(2)“情、景、理”融合的寫作手法。
寫作手法的合理運用讓文章讀起來“麻雀雖小五臟俱全”,詩有情但卻理,詞有景卻多情,在賦當中,由於對客觀事物的描述,使文章顯得不會太過強說愁;而景色的描繪,又讓整篇課文氛圍優美,整體和諧,在文中最後,又加入了說理的成分,可以發現說理的成分並不是強加上的,而是有邏輯,有層次的將說理部分層層托出。
不管是抒情,還是述理,全文都離不開江上風光和赤壁故事。這就形成了情、景、理的融合,充滿詩情畫意而又含著人生哲理的藝術境界。
(3)結合本篇文章,談談你對作者的人生態度的理解。
教師在黑板上書寫“人生、失敗、感受”幾字,讓同學們用黑板上幾個關鍵詞進行造句,其中需要包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並提問學生,你認為的失敗是什麼?失敗以後你會怎麼做?在今天學完了《赤壁賦》之後,你認為蘇軾是一個失敗後如何看待自己看待人生的人呢?並隨機請同學起來作答,讓他們對蘇軾進行一個深入的理解,並說出自己和蘇軾在面對失敗後有何不同。
(五)拓展延伸,小結作業
1.回顧本文的藝術手法,學會運用情景交融的寫作手法。
2.整理歸納課文中歸納的實詞,把握文章整體的脈絡,任選一畫面進行拓展描繪。
五、板書設計
六、教學反思
本篇課文著重引導學生以讀促悟、和朗誦法,知識點涵蓋多,內容豐富,應當注意後期的教學反饋,督促學生理解掌握。上課時應多引導學生去了解作者的生平等作家作品的背景知識,做到知人論世。
《赤壁賦》教學設計2
【教學目標】
1、體會蘇軾由樂轉悲再轉喜的情感歷程。
2、領悟文中景、情、理相互交融的特點。
【教學重難點】
1、體會文字怎樣表現蘇軾的情感變化。
2、領悟景、情、理三者如何相互交融。
【教學設想】
1、把握這篇賦景、情、理相互交融的特點。
2、以其線索──蘇軾的情感變化為重點組織教學。
3、把朗讀、背誦貫穿於教學過程之中。
【教學方法】
誦讀法;提問法;討論法。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聯絡背景,遷移匯入
步驟:譚嗣同絕命詩→蘇軾絕命詩→蘇軾《赤壁賦》。
導語:古時文人獄中常作絕命詩,大家一定很熟悉譚嗣同臨刑前的《獄中絕筆》:
望門投止思張儉,忍死須臾待杜根。
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崑崙。
蘇軾也曾作絕命詩《獄中寄弟弟子由》兩首:
《獄中寄弟子由》其一
聖主如天萬物春,小臣愚闇自亡身。
百年未滿先償債,千口無歸更累人。
是處青山可藏骨,他年夜雨獨傷神。
與君今世為兄弟,更結來生未了因。
《獄中寄弟子由》其二
柏臺霜氣夜悽悽,風動琅璫月向低。
夢繞雲山心似鹿,魂飛湯火命如雞。
額中犀角真君子,身後牛衣愧老妻。
百歲神遊定何處?桐鄉應在浙江西。
有趣的是,這兩首詩使蘇軾逢凶化吉,死裡逃生。當年蘇軾因“烏臺詩案”被投獄中,絕望之餘作此詩,傳到宋神宗手裡,神宗看後大為感動,對他從輕發落,貶到黃州。這就有了蘇子泛舟赤壁,憶古撫今,千古佳作《念奴嬌·赤壁懷古》及前後《赤壁賦》也得以誕生。
二、聽讀全文,間接感知
1、播放《赤壁賦》的錄音帶,感受蘇軾的文風。
2、聽讀過程中注意糾正字音,劃清句讀,標註節奏,體會抑揚頓挫。
三、自讀全文,直接體驗
1、自由散讀:藉助課文註釋,查閱工具書,積累文言詞彙。
注意讀準字音,讀對句讀,讀清節奏。
2、勾畫圈點:勾畫重要之處、欣賞之處及不懂之處。
板書:
情感線索:樂→悲→喜 三部分
四、細讀課文,區域性強化
1、樂(第一自然段):
⑴ 設疑:蘇子因何而樂?
(景色之美,泛舟遊玩)
從哪可以看出?
(精美語句)
⑵ 細讀:反覆誦讀美言佳句,揣摩蘇子的感情,體會景與情的初步聯絡。
⑶ 互問:提問不懂之處,師生共同解答。
2、悲(第二自然段):
⑴ 讀:點名讀,俗話說,書讀百遍,其義自現,讀中品味讀中悟。
⑵ 討論:蘇子緣何轉悲?有幾層原因?
(客人吹蕭,蕭生悲愁;主客問答,人生苦短)
⑶ 探究:學生會很快找出兩層原因,但往往會忽略蘇子由樂轉悲的第一層心境。聯絡兩次誦歌內容,引導學生理解蘇子被貶,內心是不快的。泛舟赤壁,見景而樂卻不是真樂,而是藉此來排遣心中苦悶。所以吟詩也是原因。
多媒體顯示:
《詩經·陳風·月出》:“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糾兮,勞心悄兮”。
譯文:月出明皎皎,姑娘多美貌。緩步細腰扭,思她受煎熬。
扣弦而歌曰:“桂棹兮蘭槳,擊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懷,望美人兮天一方。”
譯文:“桂木的啊,蘭木的槳,抽打著清澈的江水啊,穿而迎來了流動的波光。多麼深沉啊,我的情懷,仰望著我思慕的人兒啊,她在那遙遠的地方。”
3、喜(第四、五自然段):
⑴ 自由散讀:學生可能意猶未盡,便再讓他們自讀。
⑵ 角色定位:若自己是蘇子,會一直悲嗎?為什麼?
五、小結全文
讀罷《前赤壁賦》,我們不由地將翻開同有“一洗萬古”之妙的《後赤壁賦》。古人認為:若無前篇,不見此篇之妙;若無此篇,不見前篇之佳。只“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山鳴谷應,風起水湧”十六字,便似宇宙今日始開。同學們,去欣賞吧!
《赤壁賦》教學設計3
【課程分析】
本文是蘇軾寫的一篇賦,它不是純粹的散文,卻也不能看作一般的詩歌來看待,而且它更不等於今天的散文詩。它是比較自由的句式來構成的帶有韻腳的散文,卻又飽含著濃厚的詩意,作者在本文描寫了月夜的美好景色和泛舟大江飲酒賦詩的舒暢心情,然後透過客人的洞簫吹奏極其幽怨的聲調,引起主客之間的問答最後文章的主題又轉移到關於人生態度辯論上。文中流露出一些消極情緒,同時也反映了一種豁達樂觀的精神。文章含而不露,意在言外。所以在設計的重點放在引導學生體味文章的語言特點,表達特色,以及理解文章的內容,作者的感情上。
【學情分析】
所教兩班為學生基礎較弱,對於課文的理解首先是一個難題,但是我們又不能完全的包辦,不能代替學生去逐字逐句的翻譯。但是如果不翻譯文章大多數學生理解文章就會產生障礙。所以必須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因此翻譯課文交給學生自己課前預習時進行。這樣在學習課文內容時學生就會提前理解課文內容。對於基礎較弱班級學生掌握基礎知識是至關重要的,因此自主預習基礎知識也是預習的首要任務。讓學生在自主預習學習中自己先發現問題,然後透過課堂的合作交流解決問題,最終使學生全面的,自主的掌握知識,真正的理解了接受知識。
【學習目標】
1、學習和積累有關文言知識。
2、鑑賞本文景、情、理的交融特色,以及理解作者的情懷。
3、會“主客矛盾”所體現的處世哲理。
4、學習古人身處困境仍然樂觀的精神、感悟生命的意義。
【設計理念】
老師教學的目的是為了讓學生掌握知識,提高能力,陶冶品德。但是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老師們往往忽視手段的運用,使得我們的教學變得枯燥,乏味,而學生的積極性也沒有得到發揮,因而影響學習效果。因此做為一個新時期的教師,那麼必須要從傳統中走出來,讓自己的課堂變成學生的學堂,讓學生去自主的學習,而不是被動的被填充。老師只作為一個路標,去幫助學生自己正確的前進。為了幫助學生能夠在掌握基礎知識的層面上拓展知識面,提高認識,所以設定拓展延伸,讓學生結合自身實踐談蘇軾的處世哲學,帶動學生思考自己的人生。學生可以有自己的獨到的見解和看法,老師必須尊重學生的見解和看法,這樣會使學生的思維能力得到更大的發展,也會活躍課堂氣氛,學生也會在一種相對寬鬆的環境中得到自身的提高。
【教學媒體設計】
製作 powerpont 課件,可以激發學生興趣,節約課堂時間,增大課堂容量。
【教學流程】
第一課時
一、匯入新課
師:許多古人,每見名山大川,必有所感懷。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范仲淹臨洞庭而憂蒼生,歐陽修遊滁州而醉山水。他們心為山動,情為水發,錦文華章噴薄而出,留下了許多千古絕唱。元豐五年,漫步長江岸邊的蘇東坡,望著奔騰不息的長江水,看著歷經滄桑的赤壁古戰場,情難自已,於是把酒臨風,揮毫醉書,《念奴嬌·赤壁懷古》誕生了,震爍千古。後來在這裡,他還寫下了《前赤壁賦》和《後赤壁賦》。今天我們一起學習《前赤壁賦》。
(點評:學生學習過的古代山水記遊散文很多,但學生沒有做一個系統的歸納,所以先透過這一段簡短的導語簡單的歸納了學生以前學過的著名的山水遊記,讓學生在大腦中能夠回顧一下以前所學知識。)
實錄:學生認真的聽,仔細的思考。尤其是背誦時,有的學生閉上眼睛,好像是被赤壁的景象所感染。
二、作者背景
師:學習一篇文章必須要了解作者及背景,作者及背景的瞭解更有助於深刻的領會文章。本文的作者是蘇軾,蘇軾的文章我們已經學習過許多,蘇軾的相關知識我們更是耳熟能詳,就請同學們各抒己見吧!
(點評:讓學生自己回顧作者,有助於加深對作者的瞭解,對舊有知識的回顧,也尊重了學生的主體地位,激發學生的興趣。)
胡玉茹:1037年~1101字子瞻,號東坡居士。 四川眉山人。宋代大文豪。
丁凱航:和蘇洵、蘇轍合稱“三蘇”。
葉先路:韓愈、柳宗元、歐陽修、蘇洵、蘇轍、王安石、曾鞏在文學上稱為“唐宋八大家”。
張勇:和辛棄疾合稱“蘇辛”。
羅陽:在書法上也很有造詣,和黃庭堅、米芾、蔡襄合稱“蘇黃米蔡”。
(點評:對於作者的情況,學生是比較熟悉的,老師不必再去做詳細的講解。講回顧知識交給學生自己,更能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
師:以上幾位同學的發言使我們比較全面的瞭解了作者,有那位同學能夠結合以前所學知識為我們講一下本文的創作背景?
餘存存:1080年,蘇軾被貶黃州。在這裡,他經常來赤壁磯頭遊覽眺望,或泛舟江中。1082年,蘇軾又來到赤壁。這時他已年近半百,站在磯頭,望著滾滾東去的江水,想起自己建功立業的報負也付之東流,不禁俯仰古今,浮想聯翩,寫下了名作《念奴嬌·赤壁懷古》。這年七月十六日和七月十五日,蘇軾又兩次舟遊赤壁之下的長江,寫下了著名的《前赤壁賦》《後赤壁賦》。前後《赤壁賦》在我國文學藝術史上有著深遠的影響。它為以後的戲曲、繪畫、雕塑等提供了創作的題材。宋代畫家李公麟、明代畫家唐寅都畫過蘇軾舟遊赤壁的畫。
蘇軾在赤壁的創作活動,給赤壁增添了光彩,清人就乾脆把黃州赤壁命名為“東坡赤壁”,並鐫刻在建築物的門額上,由此名滿天下。直到今天,在黃岡東坡赤壁,仍有“二賦常”“酹江亭”“坡仙亭”等名勝。
實錄:餘存存同學看來是在課前已經很好的預習了課文,因此在談到本文背景時顯得很有條理,很自信,其餘同學都流露出讚賞和欽佩的目光。之後多媒體顯示這一部分知識,有些同學趕快記下筆記。
三、簡介賦體
師:同學們,本文的標題是《赤壁賦》,從標題上看是屬於賦體文,請大家回憶一下我們曾經都瞭解過哪些賦體文,希望大家各抒己見。
學生甲:《登樓賦》。
學生乙:《二京賦》,還有江淹的《別賦》。
師:二位同學說的很好,可見二位同學的閱讀面很廣,其他同學要向這二位同學學習呀。那麼關於賦體誰能夠給我們一個全面的概括?
學生乙:是介於韻文和散文之間的一種文體,它從先秦詩歌派生出來,到漢代形成了一種特定的體制,講究文采、韻律,兼有散文與詩歌的性質。其常採用主客問答的手法來展開描寫。
散文賦,也叫文賦,是中唐之後出現的一種文體。它兼有詩歌和散文的特點,較多地吸收散文的筆調和手法,形成了散文式的清新流暢的氣勢。本篇就是這種文體的典型。
(點評:一篇文章的文體必須要明確,否則,會直接影響對文章的理解的。透過這個問題的設定讓同學們瞭解了本文的文體,也有助於下面的知識的學習,讓同學自己去解決這個問題,雖然有一定的難度,但當學生透過自己的努力解決了這個問題,那麼就會加深理解,這正體現了誘思探究理論中的三維教學理念,效果很好。)
四、聽配音朗讀、瞭解文意
實錄:多媒體放本文配音朗讀,優雅的音樂加上鮑國安洪亮的嗓音,讓學生沉浸在美妙的世界中,有些同學閉目享受,有些同學拿出筆在書上劃出生字的讀音,有些同學悄悄跟讀。同學們都很認真。
師:那位同學給我們談談對這篇文章的感受?
實錄:同學們都爭先恐後的舉手,由於時間關係叫一位同學談,以下是簡要內容:本文寫景狀物非常獨特,採用靈活的形式行文,駢散結合,以散為主,抒發了作者的曠達的胸襟。
其他學生還想說,但是由於時間原因,不能再談。
(點評:讓學生自己談對文章的感受,有助於學生全面的把握好文章,也有助於提高學生的概括和表達能力。)
五、課後作業
1、歸納本文的文言知識點。
2、熟讀課文。
3、自主翻譯,並寫成書面形式。
第二課時
一、導語
上一節課我們共同瞭解了《赤壁賦》的一些簡單的文體,這一節課我們解讀文章。
首先我們請三位同學有感情的分角色朗讀課文,請同學們毛遂自薦。
實錄:三位同學分角色朗讀,一位讀蘇子,一位讀客,一位讀旁白,由於學生課下認真的朗讀,三位學生讀的都很好。
二、解讀課文
(解讀課文的把握方法:熟讀課文)
1、學生讀自己翻譯的課文,其他學生找出翻譯不準確的部分,相互探討。
2、學生歸納本文聞言知識點。
3、再次有感情的朗讀課文,理清文章思路。
(點評:掃除文言文字障礙,整體把握文章思想內容,這事文言文學習的重要環節,這個工作可以交給學生在課前預習和可下複習中完成,不需要老師越俎代庖。)
實錄:教師在學生自主翻譯的基礎上,安排學生合作交流,最後統一了意見,完成了文章的翻譯工作。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的討論很激烈,課堂氣氛很活躍。
第二步工作,老師在學生歸納的基礎上,展示多媒體課件,補充了一些遺漏的知識,學生們認真的記下了這些知識點。
第三步工作,學生在自主探討、合作交流的基礎上很快的解決了文章的思路,得出如下結論:
全文共五段:
第一自然段,描寫夜遊赤壁的情景,展現了一個詩情畫意的境界。
第二自然段:寫作者飲酒放歌的歡樂和客人悲涼的簫聲。
第三自然段:寫客人感慨人生短促無常的悲觀情緒。
第四自然段:寫作者丟開個人的愁懷,欣賞大自然的美妙風光的豁達心情。
第五自然段:寫客人轉悲為喜,主客開懷暢飲,興盡入睡。
三、教師引導思考
1、學習一篇文章,我們應該從多個方面考慮:一是思想內容的把握,二是藝術特色的鑑賞。一言以蔽之,即“寫了什麼?怎樣寫的?”這樣我們才會領會一篇文章的精髓,才能在我們日常的寫作中借鑑,那麼這一課到底寫了什麼?
(點評:雖然學生能夠整體上把握文章,讀懂文章的內容,但是在概括能力上還是比較薄弱,語言羅嗦,不準確,概括不全面是最明顯的表現。)
實錄:學生再次讀課文,提煉文章主旨,把握作者感情。2分鐘後,學生交出結果,只是大部分學生回答了表現了作者喜悅的心情和曠達的胸懷,答不出消極情緒這一點。所以利用多媒體加以補充,如下:本文描寫了月夜的美好景色和泛舟大江飲酒賦詩的舒暢心情,然後透過客人的洞簫吹奏極其幽怨的聲調,引起主客之間的一場回答,文章的重點便轉移到生態度問題的論辯上。文中流露出一些消極情緒,同時也反映了一種豁達樂觀的精神。含而不露,意在言外,深覺的感情融於景物描寫之中,滿腔的悲憤寄寓在曠達的風貌之下。
2、這篇文章之所以能夠成為千古名篇,自然在寫法上有其獨到之處,那麼請大家鑑賞一下。
把握文章的寫作特點是一項即簡單又複雜的工作,大多數同學找到了一兩點,但是有個別同學說的特點本文沒有體現。大多數同學能結合文章內容說出,有個別同學找不到相關內容。所以教師加以補充,多媒體顯示,如下:
1、寫景、抒情、議論的緊密結合。
2、“以文為賦”的體裁形式。
3、優美形象,善於取譬的語言特色。
教師解說1:全文不論抒情還是議論始終不離江上風光和赤壁故事。這就創造出一種情、景、理的融合,充滿詩情畫意而又含著人生哲理的藝術境界。第一段重在寫景,與作者超然曠達的心境相映成趣,也為下文的抒情、議論奠定了基礎。第四段雖然重在說理,卻借追述陳跡、感懷歷史人物而顯示人生與天地“變”也“不變”的哲理。
教師解說2:本文既保留了傳統賦體那種詩的特質與情韻,同時又吸取了散文的筆調和手法,打破了賦在句式、聲律和對偶等方面的束縛,更多的是散文的成分,使文章兼具有詩歌的深致情韻,又有散文的透闢理意。散文的筆勢筆調,使全篇文情勃鬱頓挫,如“萬斛泉源”,噴薄而出。與賦的講究整齊對偶不同,它的抒寫更為自由。如開頭一段“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蘇子與客逍舟於赤壁之下”,全是散句,參差疏落之中卻有整飭之致;心下直到篇末,雖都押韻,但換韻較快,而且換韻處往往就是全文的一個段落,這就使本文特別宜於誦讀,極富聲韻之美,體現出韻文文學的長處。
教師解說3:如描寫簫聲的幽咽哀怨:“其聲嗚嗚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訴,餘音嫋嫋,不絕如縷。舞幽壑之潛蛟,潤孤舟之嫠婦。”將抽象而不易捉摸的聲情,寫得俱體可感,訴諸讀者的視覺和聽覺。
四、拓展延伸
如何理解文章中客人的“悲”和作者的“樂”?
(點評:蘇軾的詩、詞往往是表現一種豪邁的感情,給人以積極向上的振奮,這篇文章也表現了這種感情,但是從文章的淺層次來看文章中的主客對於人生有兩種不同的感受,主為“樂”,客為“悲”,結合文章背景,這種淺層次的感情是值得商榷的。)
實錄:學生在經過重讀課文,深思熟慮以後在隨筆本上寫了一段文字,時間:5分鐘。然後教師找幾名學生朗讀,其餘的由課代表收起教師課下批閱。
以下是幾位學生的發言摘錄:
生甲:1080年的7月16日夜晚,蘇軾確實在幾位客人的陪同下游覽了赤壁,文中的客確有其人,而客人的“悲涼”心情是在看到歷史蒼蒼鉅變,人生變幻無窮後產生的,我們知道古人大凡遊歷大山名川都會產生這種情懷,孔子“逝者如斯”,就是一個明證。那麼面對如此美好的夜景,加上蘇軾擁有一顆超出常人的博大心胸,於是乎便沉浸在一片大自然的快樂之中了,所以我認為,文中的“悲”和“樂”反映了蘇軾和客人的不同的胸襟,是實實在在的兩個人的感情。
生乙:我認為文中的主客的“悲”和“樂”是合為一體的,也許歷史上就沒有蘇軾攜友夜遊赤壁的事情,完全有可能是蘇軾杜撰的,理由如下:從文章的背景看這篇文章是作者被貶黃州之後所寫,當時蘇軾的心情我們完全是可以揣摩到的,那是一種矛盾的心情,一方面蘇軾會因被貶而內心悲慼,這是正常的,另一方面作者又想排遣這種心情,於是想到寄情山水,那麼作者杜撰此文就是要反映自己當時的這種心情。
五、課後作業
自讀《後赤壁賦》,與本文進行對比。
【課後反思】
這篇文章雖然進行完畢,但學生還是意猶未盡,沉浸在愉悅的討論中,他們從課堂中找回了自我的價值和學習的樂趣。學生的主體地位得到了充分的發揮,而教師的引導地位也體現了出來。尤其是在文章的思想內容的把握中,學生的表現非常突出,看得出他們真正的體會到語文學習的樂趣,真正的得到了蘇軾這位哲人的深刻思想的薰陶。在這一課的學習中他們真正的找回了自信,找準了自己在學習中的位置。這一課的設計真正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引導,思維為主攻,體驗為紅線的”誘思教學理念。
不足之處:在探討過程中發現一些同學表現的還是不夠大膽,想說不敢說。有些同學語言組織能力較差,再有,就是教學設計上不夠完善,以至於課堂時間稍顯緊張,討論不夠充分。
總之,我們在利用“誘思探究教學論”的新教學理念上才邁開第一步,我們應該繼續繼續努力,是自己的課堂成為真正的學生的學堂。
《赤壁賦》教學設計4
一、概述
《赤壁賦》是高中課程標準試驗教科書語文必修②第三單元的第二篇課文,它上承《蘭亭集序》後接《遊褒禪山記》。這三篇都是古代山水遊記類散文,它們與第一單元的現代抒情散文遙相呼應,互為補充,共同為“表達交流”部分的“寫景要抓住特徵”“學習描寫”“學習抒情”提供基礎和範例。這三篇雖都是山水遊記類散文但作者卻不僅僅停留於對自然風物的客觀描繪上,而是在景物的描述中傾注個人的情感和志趣,真正做到了“登山則情滿於山,觀海則意溢於海”。《赤壁賦》更是意境、情感和理趣完美結合的典範,學習本文,在準確把握文言現象疏通文意的基礎上,還應該注重對文章語言的鑑賞,即揣摩意境,感悟情感,探討理趣。這也就是本單元要學習的一個重點。因此,在《赤壁賦》教學過程中應緊緊抓住“鑑賞”二字,致力於培養學生的欣賞水平,這也體現了新課程標準中要求的“要致力於學生語文素養和整體能力的提高,重視積累、感悟和薰陶,重視語文運用能力和語感的培養。”本課安排三課時。
二、教學目標分析
1、瞭解作品“以文為賦”、駢散結合的形式特點,鑑賞品味課文精美的語言。
2、瞭解作者運用的主客問答這一賦體的傳統手法,體會課文景、情、理交融的特點。
3、理解作者樂觀曠達的情懷,瞭解其宇宙觀、人生觀中辯證、達觀成分的積極意義。
4、培養學生透過誦讀體悟和鑑賞優美、形象語言的能力。
5、培養對精品詩文的整體把握能力,能知人論世、領悟文旨、理通思路,賞析表現手法,辨別高下優劣。
6、培養學生勇於面對坎坷、笑對苦難的樂觀主義精神。
三、學習者特徵分析
高中起點的學生,已經具有一定的文言基礎,對於重要的文言實詞、虛詞及文言句式,已經有了一些直觀經驗的積累,也具有了一定的文言文閱讀能力,因此,現階段學生對文言文的學習由繼續積累文言實詞、虛詞及文言句式,逐漸將重點轉移到“鑑賞”的層面並嘗試文言文閱讀研究性學習。
另外,處於這個階段的學生都渴望長大,但成長過程中總會遇到困惑、碰到挫折,又難以釋懷,心中充滿了迷茫。文章中蘇軾面對挫折的那種坦然、達觀的態度,恰恰使他們久旱逢春雨,起到了良好的教育和啟發意義。我以《赤壁賦》為載體,引導學生,培養他們的樂觀、豁達的生活態度,幫助他們快速成長為品性之人。
四、教學策略選擇與設計
1、第一課時,先誦讀全文,把握全文大意;體會景、事、情交融的藝術境界,把握課文情感發展的脈絡。
2、第二課時,重點誦讀主客問答部分,深思其中蘊涵的情感與哲理;比較閱讀。
五、教學資源與工具設計
一課時應運用多媒體的形式讓學生多聽、多看、多記,同時讓學生有感情的反覆誦讀,重在整體感知,在梳理字、詞、句的基礎上理清文章思路;第二課時重在研究性的討論學習,把握作者情感的變化,即合作探究,加深對文章內容的理解。
六、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美讀成誦
(一)匯入課文
東坡仕宦一生,沉浮一生,漂泊一生。他因烏臺詩案,因政治迫害被貶黃州。從政治生涯看,黃州是他的謫居之所,是他生命的低谷;而從文學創作看,黃州又是他的“洞天福地”,是生命的巔峰。最負盛名的“赤壁三詠”就創作於此。同學們,讓我們品讀其三詠之一的《念奴嬌赤壁懷古》,走近失意飄泊中的蘇東坡。(伴隨多媒體錄音,展示《念奴嬌赤壁懷古》)這首詞在詞的大江裡真是激起了滔天巨浪,從此一個聲音悠遠地響了起來——豪放派。那穿空卷雪的壯景彷彿還在我們面前,那人生如夢的浩嘆彷彿還在我們耳邊,讓我們帶著這些溫馨的記憶走進他的散文傑作《赤壁賦》。
(新舊聯絡,激情匯入。老師帶有感情的解說,既使學生了解了文學常識,又引發了其閱讀的慾望。)
(二)疏通文句,通讀全文
1、針對預習自讀的情況,學生質疑。
學生將完成學案時遇到的困難,包括字音、句讀、難解的詞義及句意等,提出來集體討論,仍不能解決的,由教師引導點播。
2、初讀課文,學生互相讀給對方聽,糾正錯誤。完成檢測練習。
利用多媒體課件出示練習,包括實詞的含義,虛詞的用法及意義,文言句式等,檢測學生掌握的情況,幫助學生作好積累。
3、再讀課文,試理解文意。
(三)美讀指導
(①朗讀時,韻腳要交代明白,要響亮到位,使之同聲相應,一貫而下。②整句是靠內容上的互補,形式上的反覆來強化表達效果的,朗讀時不能將文氣讀斷,要讀得前者呼後者應,似斷實連。③層次內部讀緊湊,層次之間停頓要適度。④體會作者感情,避免造作,畸輕畸重,暴高暴底。)
(四)、熟讀全文,把握文章的情感脈絡教師點撥:
第一段寫蘇子的樂,樂由何來?——月夜泛舟的陶醉
第二段蘇子愀然,緣何而然?——悲涼簫聲的傷感
第三段客訴悲情,悲自何生?——人生失意的悲情
第四段以水月做比,講何道理?——隨緣而安的態度
第五段杯盤狼藉,為何如此?——忘情塵世的灑脫
文章由景生情,緣情入理,由景而生樂情,樂極而生悲,由悲而生理,至豁達胸襟的展示,正是蘇軾在厄運中努力堅持人生理想和生活信念的艱苦思想鬥爭的縮影。學生對文章內涵的深刻把握,水到渠成。
以上三個環節,循序漸進,完成第一層次的教學目標,耗時控制在30分鐘左右。
(五)重點閱讀“客曰”“蘇子曰”兩段,體會“客”之情與“蘇子”之理,並對此作出評價
1、學生自讀體會,並分小組自由討論,發表見解。
2、每組學生選派代表發言。
以上環節耗時控制在10分鐘左右,鼓勵學生充分發揮自身思維優勢,言之成理即可。
(六)教師提出問題,激發學生繼續探究的興趣,並介紹下一節學案的側重點。
問題:有人認為,文中“主”、“客”實為一體,你怎麼看待?
提示:1、緊扣課文內容分析,切忌空發議論。
2、從蘇軾人生際遇入手,查閱有關資料,“知人論世”。
3、形成書面材料,準備下節課討論。
(七)佈置作業
1、誦讀課文。
2、完成第二節學案。(讀《漁父》,藉助註解和釋文讀通材料。)
第二課時理解背誦
人生不如意事很多,不同的人對待挫折的方法卻大不相同。好賭者借賭消愁,好酒者一醉方休;音樂家借音符抒發胸中的憤懣,文學家則借悲憤成就千古鴻文。蘇軾的《赤壁賦》就是在其人生的大悲憤大苦痛時寫就的“以文為賦”的不朽經典,它文質兼美,情理並茂。“如行雲流水,初無定質,但常行於所當行,常止於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態橫生”。
今天我們就試圖走進作者的內心,感受哪一個在矛盾痛苦中完成昇華的靈魂。
(一)檢查鞏固1、檢查誦讀。
2、展示學案。
(二)圍繞學案上的疑難問題,展開討論研究
1、主客是否為兩個人?面對眼前的景物,他們有怎樣的看法?從中看出他們對人生有什麼不同的看法?體悟主客問答中的哲理思想。
答:主和客其實是蘇軾人生的兩個層面,
主——作為道者的蘇軾——達觀——因緣自適,隨遇而安
客——作為儒者的蘇軾——悲觀——人生短暫,生命渺小
方法:
(比較閱讀,深入理解文字的內涵,培養學生比較分析的能力。師生互動,互相交流,透過理解探究走進作者的心靈。)
結合《創新設計》上相關背景資料、《念奴嬌赤壁懷古》(1082年4月)《後赤壁賦》(寫於1082年10月15而課文寫於1082年7月16)進一步瞭解蘇軾這一時期的思想狀況。
2、如何正確評價蘇軾隨遇而安,及時行樂的人生態度?
明確:這緣於詩人痛苦的人生際遇,能暢達地看待人生的起起浮浮,是一種豁達的情懷。
3、三組學生分角色朗誦全文。一讀旁白,一讀蘇子,一讀客。讀出課文情感的變化。
說明:利用小組討論,減少任務量,加大課堂的容量。這一部分重在提高學生研究分析能力,透過對比閱讀、研究性學習,在蒐集材料、分析材料上得以鍛鍊,並且透過提供解讀的平臺,培養學生“知人論文”、“知人論世”的能力。
(三)再讀課文,鑑賞藝術特色感受思想內涵,然後請學生給本課做個結語(5——10分鐘)
(小組交流總結,學生自由發言,教師適當點播提示並對學生提到的別具特色部分反覆誦讀品味。)
1.寫景、抒情、議論緊密結合。
全文不論抒情還是議論,始終不離江上風光和赤壁故事。這就創造出一種情、景、理的融合,充滿詩情畫意而又蘊涵著人生哲理的藝術境界。第一段重在寫景,與作者超然曠達的心境相映成趣,也為下文的抒情、議論奠定了基礎。第四段雖然重在說理,卻借追述歷史陳跡、抒懷歷史人物而顯示人生與天地“變”與“不變’的哲理。
2.形象優美、善於取譬的語言特色。
如描寫蕭聲的幽咽哀婉:“其聲鳴鳴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訴,餘音嫋嫋,不絕如縷。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婦。”將抽象而不易捉摸的聲、情,寫得具體可感,訴諸讀者的視覺和聽覺。
3.“以文為賦”的體裁形式。
本文既保留了傳統賦體那種詩的特質和情韻,同時又吸收了散文的筆調和手法,使全篇文情勃鬱頓挫,如“萬科泉源”,噴薄而出。與賦的講究整齊對仗不同,它的書寫更為自由。如開頭一段“壬成之秋,七月既望,蘇子與客泛舟遊於赤壁之下”,全是散句,參差疏落平白如話;以下直至文末,雖都押韻,但換的較快,而且換的處往往就是文義的一個段落,這就使本文特別易於誦讀,極富聲韻之美,體現出韻文文學的長處。
4.面對逆境,要把眼光放長遠一些,胸懷放寬廣一些。緣於詩人痛苦的人生際遇,暢達地看待人生的起起浮浮,是一種豁達的情懷。
說明:回頭再次審視這篇文章,同時也是對課堂的總結。
(四)拓展探究(作業)
將《赤壁賦》與《念奴嬌赤壁懷古》詞作比較,尋找思想內容上的異同,然後交流。
(參考:大致有“四同”:都是吟詠赤壁夜景,都聯想三國英雄的豪邁,都與他們自身比照,都有人生短暫之嘆。大致有“三異”:詞寫壯美之景,文寫靜美之景;詞寫成功的英雄,文寫失敗的英雄;詞僅限於“江月永恆,人生如夢”的浩嘆,而文有“物與我皆無盡”的超越,文更達觀、更樂觀。當然,同與異,只是相對而言或大致說來,其實往往同中有異,或者似異實同。如:寫周郎,志滿意得,寫曹操,落荒而逃,看起來不同,但兩者傳遞的資訊是一樣的——是非成敗轉頭空,只有大江永恆,江月永恆,自然永恆。)
(五)板書設計
蘇軾人生的兩個層面,
主——作為道者的蘇軾——達觀——因緣自適,隨遇而安
客——作為儒者的蘇軾——悲觀——人生短暫,生命渺小
七、教學評價設計
指標權重指標要求優秀良好合格一般
學習目標10知識與能力目標準確具體適度,符合課程標準要求和學生實際4322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與教學內容聯絡密切4322
學習目標貫穿始終2211
自主學習30學習指導具體,方法科學有效7643
導學練習具體,方法科學有效7643
小組合作學習機制健全,夥伴互助有效8653
注意培養探究能力,勤學好問,及時發現問題,提出問題8653
展示交流20展示形式多樣,參與面廣,效率高10864
課堂資源意識強,動態生成,體驗成功10864
點撥昇華20善於捕捉動態學習資源,營造學生積極發問的機會,點撥簡潔、透徹、明瞭10864
教師示範能力強,有良好的專業素養10864
達標反饋20創新達標作業設計,精編、精選作業題7643
多形式檢測課堂達標情況7643
反饋矯正及時,學生達標率高4322
評價結果學習目標自主學習展示交流點撥昇華達標反饋
優、良、中、差
優點或特點
本節課教學評價設計儘量體現素質教育要求,把評價的側重點放在學生的學習活動上,圍繞學生主動學習來評價;評價按“學習目標”、“自主學習”、“展示交流”、“點撥昇華”、“達標反饋”五個遞進式的教學評價細目對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進行訊息的評價,評價具有客觀性和可操作性。在評價結果中還體現出本節課施教之後的優點和特點,有助於教師的進步。
八、幫助和總結
在本次課的設計中,本著“教師啟蒙,學生學習”的原則,由師生共同完成《赤壁賦》的教學過程,使學生參與知識的構建,做學習的主人。
教是為了不教,教的是學習方法,是學習思路。教材是一個例子,教師透過教一篇、幾篇課文,讓學生學會一類文章的欣賞,起到舉一反三的目的。
《赤壁賦》教學設計5
第二課時:品作者深情 悟人生哲理
一、複習匯入,連線舊課
師:文章一二段主要寫了什麼?傳達了作者怎樣的心路歷程?
明確:作者月夜泛舟赤壁之下,被恬靜素雅的赤壁夜景所陶醉,有一種“羽化而登仙”的感覺,似乎忘卻內心的悲痛,怡然自樂;但隨著自己不經意的“歌聲”和客“嗚嗚然”的“洞簫聲”,作者那淡淡的樂又被內心深處的痛楚所替代。於是“蘇子愀然,正襟危坐”,發出“何為其然也”的疑問。
二、品作者深情,悟人生哲理
(一)研習第三段
1、“何為其然也”,是什麼意思?
明確:“其”在此是“簫聲”,“然”指“這樣(悲涼)”。這句話的意思是“為什麼(你吹的)簫聲會這樣悲涼呢?”
2、請默讀第三段,用自己的話簡要概括“何為其然也”?(PPT)
明確:一悲我與曹公不可同日而語。曹操“西望夏口,東萬武昌,……破荊州,下江陵……一世之雄”。而我因“烏臺詩案”被貶黃州,“漁樵於江渚之上,侶魚蝦而友麋鹿”,“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
二悲“人生苦短,宇宙無窮”。曹操雖然具有雄才大略、豐功偉績,為“一世之雄”,但“而今安在哉”?“哀吾身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
三悲“挾飛仙以遨遊,抱明月而長終”這個願望“不可乎驟得”。
教師相機引導學生注意此段詞句的理解。
3、此專題主題是“像山那樣思考”,板塊名稱是“感悟自然”。那麼,客是怎麼由赤壁夜景感受到上述悲的呢?“客”是怎麼表述這些悲的?其中最核心的悲又是哪一點?
明確:客面對眼前的明月清風,自然想起了有關明月的詩歌。而明月的詩歌是很多的,此處想起曹操《短歌行》中的句詩“月明星稀,烏鵲南飛”,主要還因為 “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傳說這裡是當年赤壁大戰的古戰場,因此聯想到當時的英雄曹操就再自然不過了,作者在詞《念奴嬌·赤壁懷古》中就聯想到了周瑜。
“月明星稀,烏鵲南飛”,它的意思是“明月升起,星星閃爍,一群尋巢烏鵲向南飛去。”它的下兩句是“繞樹三匝,何枝可依”,意思是“繞樹飛了三週卻沒斂翅,哪裡才有它們棲身之所”。整首詩主要表達了作者“感嘆人生苦短,渴望賢才協助自己實現宏偉大業”的雄心。在這裡,蘇軾借客之口引用此詩句,是含蓄地反用其義,即希望自己能夠遇上賢主。但客在此迅速將話題轉向詩的作者曹操,並濃墨重彩描繪了曹操當年的雄才大略、豐功偉績,並用一句“固一世之雄也”高度總結,但最後又用一句 “而今安在哉”反問,對這一切作了徹底的否定。
同在赤壁這地方,當年曹操那樣的大英雄都尚且如此!反觀自身,“漁樵於江渚之上,侶魚蝦而友麋鹿”,“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又能怎麼樣?但長江是無窮無盡的,即宇宙是無窮的。於是就感嘆“人在無窮的宇宙面前,實在是渺小而短暫”。所以就有了“哀吾身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的哀嘆。所以就有了“挾飛仙以遨遊,抱明月而長終”的渴望。知道這個渴望不可以實現,所以就有了悲從中生,只好把這種悲傷傳遞到簫聲之中:“知不可乎驟得,託遺響於悲風。”
概言之,“人生苦短,宇宙無窮”,不能建功立業永垂不朽成了一切悲的根源。
4、齊讀第三段。
(二)研習末兩段
過渡:“人生苦短,宇宙無窮”,的確是困擾古今中外智者哲人的天大難題。孔子暮年也曾於河畔感慨“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陳子昂面對時間上的無限“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和空間上的廣袤無垠“念天地之悠悠”時,發出“獨愴然而涕下”的悲嘆。面對無限的時間和無限的空間,人生的確是短暫的,人的確是渺小的。面對這個世界難題,我們該怎麼面對呢?蘇子是怎麼面對的呢?
1、你有過這個困惑嗎?你是怎麼面對“宇宙無窮,人生苦短”的困惑?
學生髮表自己的看法。
2、面對此種困惑,有人慾挽住時間的流水,有人想延長生命的長度,有人及時行樂,有人珍惜寸陰。而蘇子又是如何來排遣心中的苦悶和憂愁的呢?他能很好地解決這個難題嗎?他是怎麼解決此難題的?請一同學朗讀第四段思考此問題。
明確:作者從身邊的水和月感悟到事物以及人的變和不變的相對性。
從變的角度說,“逝者如斯(水)”;“盈虛者如彼(月)”。萬事萬物並不永恆,事事物物時刻在變化,即“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而天地曾不能以一瞬”。他否定了客從不變的角度看“長江之無窮”的觀點。
從不變的角度看,水“未嘗往”,“往”指“流逝、消失”,即水“從來沒有消失過”;月“卒莫消長”,即月亮“本身終究沒有增減”,月亮還是那個月亮。萬事萬物都是無窮無盡,不會斷絕,仍然永恆的,即“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強調了“我”與“物”同,也是無盡的,否定了客從變化的角度看“吾生之須臾”的觀點。
3、“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而天地曾不能以一瞬”,這是好理解的,哲學上說,不可能同時踏入同一條河流講得就是這個意思。但“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這裡“物”“無盡”也好理解,但“我”怎麼也“無盡”呢?
說明:這是此文的難點,主要是學生沒有佛道知識儲備。老師可以引導學生從儒釋道不同角度去理解,若課堂時間不夠,也可以作為課外探究題,引導學生去查閱相關資料瞭解作者在黃州時期的思想和儒釋道關於人生永恆的論述。
下面是一些比較有代表的解釋,供參考:(PPT)
▲“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蘇軾所追求的也正是這個“不朽”。 ——吳小如《讀蘇軾<赤壁賦>》
▲佛教禪宗裡有證實相的觀點。實相是指空幻的萬千事物背後的那個實在的本體,那個沒有被汙染的清靜的東西,這東西真實而又清靜,隱於現象背後,不生不滅,值得追求。生與死只不過是一種幻相,它的背後有一種永恆不變的實相。這種實相,一般的愚鈍者是看不到的,要憑主體的心靈感悟,所見意境的瞬間昇華才能實現。蘇軾經過長期的磨難,產生了頓悟,所以樂觀曠達地說:“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而又何羨乎?” ——武增明 《解讀“物與我皆無盡也”》
▲《莊子·知北遊》說:“人之生也,氣之聚也。聚則為生,散則為死。”這樣,人之生存是氣聚的結果,人之死是氣散的表現。一物化為另一物,只是具體存在形式發生了變化。究其實質,仍是一氣。因此,在氣這一層次上,萬物也齊一的。莊子說人生於無復歸於無,正如現代科學之謂物質不滅。
4、怎麼理解主與客的對答?
明確:主客對答是賦這種文體的特點。蘇子的“知”與客的“知”在文中交鋒,蘇子的“知”正是客的“不知”,這主客的交鋒正是作者內心苦惱、矛盾交織的獨白,重疊了兩個“靈魂”。內心的“主”終於說動了內心的“客”,作者樂觀向上積極的一面,壓下了頹傷自憐消極的一面。
5、認識了無窮和有限的相對性,那麼我們怎麼面對人生?作者告訴我們怎麼面對人生?
明確:“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江上之清風,山間之明月”“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食”。
6、世界難題解決了,蘇子與客的情緒怎麼樣?請齊讀最後一段。
明確:客喜而笑。這與前面的“樂”有本質的差異,“樂”是淺層的感受體驗,而“喜”則是發自內心的愉悅。
板書:喜。
三、誦讀全文,對話蘇軾
1、誦讀全文思考:若時空倒流,你又回到宋代,在大街上遇到了東坡居士,結合此文的學習,你想對他說點什麼?
2、北京時間2008年5月12日14時28分,四川汶川發生的8.0級特大地震災害。許多同胞在此次災難中永遠離開了我們,許多同胞在此次災難中成了殘疾人,許多同胞在此次災難中失去了情人。如果這其中就有你的同學,那麼現在你學習了東坡居士的《前赤壁賦》,你是否有更多的話想對你的同學說?你會怎麼說?
3、小結:山不是山,水不是水;山還是那山,水還是那水。
四、作業:背誦末三段
附錄:板書設計
樂——赤壁夜景
↓ 與曹公不可同日而語
悲— 人生苦短,宇宙無窮
↓ 挾飛仙、抱明月,不可驟得
喜——物與我皆無盡也
《赤壁賦》教學設計6
一、教學目標和意圖:
《短歌行》、《赤壁賦》文質兼美,音韻和諧,而且都飽含了詩人對人生、理想和自身處境的清醒而深刻的理解和認識,遂成傳世名篇。因此,而今的我們很有必要跟學生一起,誦讀、品味、鑑賞《短歌行》、《赤壁賦》精美的語言,體悟的精美高妙,深入地探討他們對待人生、理想和生死的深沉、悲涼而又歷久彌新的思想觀念,從而在培養和提升學生的文學素養的同時,引導和增強他們看待人生、世界的理解能力和選擇判斷的能力,提升他們的綜合素養。
二、學生學情及其學習態度:
高一的學生有一定的文言基礎知識,在認真閱讀的基礎上,能夠牽線地理解文言文基本文理。但對文言文整體閱讀和感悟任然需要加強引導,要把學生機械枯燥地積累文言文的語言知識的困擾和負擔中解脫出來,調動學生積極性,讓學生參與到教學活動過程中,發揮他們的主體作用,讓他們欣賞《短歌行》、《赤壁賦》的深沉高雅的美感的同時,對曹操和蘇軾產生人格魅力和思想觀念認知上的共鳴,從而帶著美好的情感體驗去形成對於自身理想和價值的獨特而深刻的認識。
三、學習難點和重點:
1.誦讀、品味、鑑賞課文精美的語言
2.體會景、情、理交融的特點,感受詩人獨特的思想情懷。
四、教學方法:
誦讀法、提問發、討論法、情境體驗法
五、教學手段:
多媒體
六、課時安排:
三課時
七、教學過程與內容
1.給學生提出誦讀指導建議,讓學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礎上熟讀並爭取背誦課文
⑴讀出韻律。賦體押韻如“望﹑章﹑江”,“焉﹑間﹑天﹑然﹑仙”等
⑵讀出重音。如“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婦”,動詞重讀;“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挾飛仙以遨遊,抱明月而長終”,韻字重讀;“而今安在哉”“而又何羨乎”疑問詞重讀。
⑶讀出節奏。如:況/吾與子//漁樵於///江渚之上,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
⑷讀出氣勢。如“方其破荊州,下江陵,順流而東也,(停頓較小,語速較快)舳艫千里,旌旗蔽空,釃酒臨江,橫槊賦詩(節奏一致,語速舒緩)固一世之雄也,(停頓較大,氣勢豪邁)而今安在哉?(情感急轉,緩慢低沉)”。
⑸讀出情感。如:“舉酒屬客,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樂)“其聲嗚嗚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訴”。(悲)“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而吾與子所共適”。(曠達)“相與枕藉乎舟中,不知東方之既白”。(灑脫)
⑹根據文賦對仗特點背誦相關句子。
⑺根據文賦押韻特點背誦句子。
⑻理清層次﹑情感變化在理解的基礎上背誦(如明確客之三悲﹑蘇子二論及議論層次的轉換。)
2.詩文匯入:
(1)林語堂曾這樣評價過一位古人:“一個不可救藥的樂天派,一個偉大的人道主義者,一個百姓的朋友,一個大文豪,大書法家,創新的畫家,造酒試驗家,一個工程師,一個憎恨清教徒主義的人,一個瑜珈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教育家,一個皇帝的秘書,酒仙,厚道的法官,一位專唱反調的人,一個月夜徘徊者,一個詩人,一個小丑。……”
——《蘇東坡傳·序》(這裡描述的歷史人物是誰?他是一個什麼樣的人?他就是蘇軾,一個曾自嘲說:“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的人。然而,恰恰是黃州成就了他,使他在文學上“成熟”了。在這裡,他的《念奴嬌赤壁懷古》﹑前後《赤壁賦》等名篇光耀千古。
3.《短歌行》及《赤壁賦》的創作的背景
(1)曹操統一北方之後,揮師南下,意在一統天下,而得天下必先得人心,特別是賢才之心,故有求賢若渴之慷概悲切之情灌注於《短歌行》之中。
(2)蘇軾在“烏臺詩案”後,蘇軾被貶到黃州做團練副使。這是蘇軾人生遭遇中的一個莫大打擊,然則有《念奴嬌赤壁懷古》,前後《赤壁賦》這“赤壁三絕”流芳於世,可對中國文藝來說實在是一件很大的幸事。
《赤壁賦》教學設計7
學習目標:
1、學習和積累有關文言實詞和虛詞的知識及特殊用法。
2、體會課文景、情、理交融的特點,學習古人豁達樂觀的精神。
3、熟讀並背誦課文。
學習重難點:
1、重點:理會課文景、情、理交融的特點,賞析課文典雅、精美的語言。
2、難點:瞭解主客問答這一賦體傳統手法在表達思想情感中的作用,瞭解作者在曠達的風貌之下寄寓的悲憤苦悶的複雜情感。
學法指導:朗讀法、質疑探究法。
知識連結:
1、蘇軾,北宋文學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四川眉山人。父蘇詢,弟蘇轍均以文名著稱,而以蘇軾成就最大。文壇歷史上稱他們父子為“三蘇”。 人稱“一門三父子,娥眉共比高。”宋仁宗嘉佑二年,蘇軾中進士,受到當時文壇領袖歐陽修的讚賞。宋神宗熙寧年間。王安石實行變法,蘇軾因反對新法而外調杭州通判,轉任密、徐、湖州知州。元豐二年因諷刺新法的詩句,而被捕下獄,後貶為黃州團練副使,因築室於東坡而自號東坡居士。哲宗繼位,一度被召回家,等哲宗親政,蘇軾再一次遭貶到惠州,後又到瓊州。徽宗即位後,遇赦北還,途中在常州病逝。
2、關於“賦”:賦是我國古代的一種文體,兼具詩歌和散文的性質。其特點是“鋪採螭文,體物寫志”,側重於寫景,借景抒情。屈原為代表的“騷賦”,漢代為代表的“辭賦”,魏晉以後的“駢賦”,唐代又由駢體轉為“律賦”,宋代以散文形式寫,稱為“文賦”。著名的有杜牧的《阿房宮賦》、歐陽修的《秋聲賦》、蘇軾的《赤壁賦》。蘇軾的《赤壁賦》擺脫了魏晉時期鋪陳浮華、羅列詞藻的文風,緊緊圍繞著自己的“志”,追求真情實景。這篇文章的景物描寫雖然筆墨不多,但是意境創造真切情新,景物描寫優美自然,抒發情感也真摯樸實。在創作風格達到爐火純青程度,成了千古不朽的名作。
3、寫作背景:宋神宗元豐二年(1079年)蘇軾因“烏臺詩案”被捕入獄。(其實是諫官李定、舒擅、何正臣三人斷章取義地摘出他諷刺新法的詩句進行誣陷。“烏臺”即御使府)後經蘇轍等人營救才免罪釋放,被貶滿黃州團練副使。從“烏臺詩案”到流放黃州是蘇軾人生的重要轉折,政治上失意訪惶,精神上孤獨苦悶。但是生性曠達的詩人在老莊佛禪和山水之樂中求得解脫,自號“東坡居士”,並寫了千古傳唱的《念奴嬌?赤壁懷古》、《前赤壁賦》和《後赤壁賦》這樣充滿哲學意味,凝聚人生思考的名篇佳作。
《赤壁賦》教學設計8
教學目標:
1、積累生字新詞和壯語後置等特殊句式。
2、欣賞作者描繪的赤壁夜景;品析作者的情感變化;領會作者的人生感悟。
3、學習作者借景抒情的寫作方法。
教學重點:
欣賞作者描繪的赤壁夜景;品析作者的情感變化;領會作者的人生感悟;學習作者借景抒情的寫作方法。
教學難點:
準確理解作者的情感是怎樣由喜而悲、由悲而向豁達轉變的。
課前準備:
引導學生課前上網或到圖書館查閱蘇軾生平資料,思考他的人生遭際和自然感悟之間的關係。教師製作教學課件。
教學安排:兩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賞赤壁夜景 品作者深情
一、禪語匯入,激發興趣
有道是:(PPT)“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仍然是山,看水仍然是水。”對此你怎麼理解?
結合學生的理解,老師作簡要補充分析:上述話語是唐代禪宗大師青原行思提出參禪的三重境界:(PPT)參禪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禪有悟時,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禪中徹悟,看山仍然是山,看水仍然是水。(分析略)
這節課,我們開始學習第二板塊“感悟自然”之第一篇——蘇軾的《赤壁賦》。看看在東坡居士筆下赤壁的山水是山是水還是非山非水?
二、聽師範讀,整體感知
1、聽老師範讀,把握下例字詞準確讀音,思考哪些段落是寫赤壁的山水?哪些不是?(PPT)
壬戌(rénxū) 屬(zhǔ) 窈窕(yǎo tiǎo) 鬥(dǒu)牛 葦(wěi) 馮(píng)
舷(xián) 桂棹(zhào) 嫋嫋(niǎo) 壑(hè) 嫠(lí)婦 愀(qiǎo) 繆(liáo) 舳艫(zhú lú) 旌旗(jīng qí) 釃(shī)酒 橫槊(shuò) 漁樵(qiáo)
江渚(zhǔ) 麋(mí)鹿 扁(piān)舟 匏(páo)尊 蜉蝣(fúyóu) 一粟(sù) 須臾(yú) 挾(xié)飛仙 一瞬(shùn) 無盡藏(zàng) 洗盞(zhǎn)
更酌(zhuó) 餚(yáo)核 枕藉(jiè)
明確:一二段主要描繪赤壁的山水。
2、自由朗讀全文,體會文章的音韻節奏。
三、賞赤壁夜景,品作者深情
(一)研習第一段
1、“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蘇子與客泛舟,遊於赤壁之下”,是什麼意思?交代了什麼內容?
請一學生回答後,教師補充解釋“壬戌”“既望”以及狀語後置句“於……上”。
這第一句簡要交待了“時間、地點、人物和事件”。
2、作者月夜泛舟赤壁看到了什麼?請用原文話回答。
明確:先是看到了“清風徐來,水波不興”,接著看到“月出於東山之上,徘徊於斗牛之間”以及“白露橫江,水光接天”。
教師相機點撥“徐”“興”“橫”等詞的意思和狀語後置句“於……上”和“於……間”等。
3、請同學們閉上眼睛,聽老師敘述:
“清涼的秋風徐徐吹來,江面上蕩起漾漾的微波”,一會兒,“一輪皎潔的明月從東山之上冉冉升起,而後又似乎在鬥牛二星宿之間左右徘徊”,此時,放眼大江,“白茫茫的水霧籠罩在整條江面,水光與月光交相輝映,分不清哪是天哪是水”。
有什麼感受?請述說剛才的感受。然後請學生背誦這幾句美景。
4、面對此情此景,作者又有什麼舉動和感受呢?
明確:月亮還沒有出來時,他就“舉酒屬客”——向客人勸酒了,並且還唱起了“情歌”——“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即吟誦《詩經》中的(PPT)“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糾(jiǎo)兮,勞心悄兮”。
月亮出來後,“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
他的感受是:“浩浩乎如馮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
教師適時引導學生準確理解上述詩句的含義。
5、再次閉上眼睛,聽老師誦讀第一段,並想象我們就在這奇妙的畫境中。
6、以自己喜歡的方式誦讀第一自然段,感受意境美。
(二)研習第二段
1、於月夜泛舟赤壁之下,是那麼令人陶醉。接下去主與客還會怎麼樣呢?請齊讀第二自然段。
明確:“於是飲酒樂甚,扣舷而歌之。”“客有吹洞簫者,倚歌而和之。”
老師強調“於是”的古今義和“樂甚”“扣舷”“倚”“和”等詞的意味。
引導學生體會作者此時的“情”,並板書“樂”字。
2、蘇子此時所歌的內容是什麼?與首段所誦歌內容有相同處嗎?
明確:所歌內容:“桂棹兮蘭漿,擊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懷,望美人兮天各一方。”這裡主要化用了《楚辭》相關篇目的句子,如《湘夫人》中的句子:(PPT)“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嫋嫋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它的大意是“公主啊快快降臨北島,我望眼欲穿何等心焦!陣陣秋風輕輕吹過,洞庭波湧啊落葉蕭蕭”。《湘君》中的`(PPT)“桂棹兮蘭枻(枻音 yì ,船舷,)”。以及《少司命》中的:(PPT)“望美人兮未來,臨風怳(huǎng)兮浩歌。”它的大意是“期待的美人啊遲遲未來,臨風悲歌啊心思恍惚”。歌詞可能是作者化用這些典故,臨時現編的。它與作者在首段直接吟誦《詩經》中的詩句有一點是相同的,那就是這些詩句都有“美人”這個意象。
3、作者此時一再吟唱“美人”,這是為什麼呢?他為什麼不吟唱其它而非吟唱“美人”不可呢?這其中有什麼深意?
明確:引導學生結合作者的生平資料理解:“美人”這個意象在《詩經》和《楚辭》等古典文學作品中是“賢主”和“美政”的象徵,作者於此反覆吟唱“美人”,顯然透露出這麼一個資訊:今天雖然因“烏臺詩案”遭受貶謫於偏僻的黃州,但屈原般“致君堯舜上”的社會理想卻一直縈繞心頭,內心深處並沒有忘記國家社稷。
4、“客有吹洞簫者,倚歌而和之”,是誰“和”誰?洞簫聲有什麼特點?歌聲有什麼特點?
明確:從前文看“扣舷而歌”在先,這裡應該是客的洞簫聲“和”蘇子的“歌”,某種意義上說是“歌聲”觸發了客吹“洞簫”。“洞簫聲”的特點是“嗚嗚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訴……嫠婦”,一言以蔽之:“悲”。作者沒有直接寫歌聲的特點,但從伴奏的“洞簫聲”可以推知,一定也是“悲愴”的。
引導注意“舞”和“泣”的使動用法。
(三)品作者深情
1、自由讀一二段,思考:作者月夜泛舟赤壁之下,僅僅看到“清風、明月”“白露、水光”嗎?為什麼不寫其它內容?
明確:“一切景語皆情語”,進入作者文章的景,都是能夠傳情達意的,反之則不取。也就是說,寫入作者文章的景都是經過作者情感過濾的。
2、經作者情感過濾的景有什麼特點?表達作者什麼樣的情感呢?
明確:經作者過濾的景色調偏冷,顯得非常純淨淡雅,有一種道家仙境般的意境。傳達了作者恬靜怡然的心境。但由於這個意境整體色調是偏冷的,所以作者信口所吟唱的歌聲也是悲的,再加之“洞簫聲”的應和,作者內心深處那因“烏臺詩案”被貶謫的悲情與之產生共鳴,所以表面的“樂甚”也難以掩蓋那內心深處的悲痛。
因此,這兩段作者的情感先是面對令人陶醉的美景,暫時得到感官的陶冶,似乎忘卻內心的悲痛,怡然自樂;但隨著自己不經意的“歌聲”和客的“洞簫聲”,“樂”卻不堪一擊,立即又被“悲”所替代。板書:樂→悲
3、齊讀一二自然段。
4、小結:作者透過對月夜赤壁清風明月、白露水光和洞簫聲的描繪,傳達了作者淡淡的歡樂和深深的悲痛。
四、作業:背誦一二段
《赤壁賦》教學設計9
【教學背景】
北宋大文豪蘇軾寫過兩篇《赤壁賦》,後人稱之為《前赤壁賦》和《後赤壁賦》,都是中國古代文學史上的名篇。《赤壁賦》是蘇軾於“烏臺詩案”獲釋後,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時所作。這個時期,作者的思想是矛盾的:一方面,他對受到殘酷打擊感到憤懣、痛苦;另一方面,時時想從老莊佛學求得解脫。同時,在躬耕農事與田父野老的交往中,感到了溫暖,增強了信心,也使他的思想更接近現實。元豐五年(1082)七月和十月作者先後兩次遊覽黃州城外的赤壁,寫了兩篇遊記,後人習慣稱前一篇為《赤壁賦》或《前赤壁賦》,稱後一篇為《後赤壁賦》。這裡所選的是前一篇。其實,蘇軾所遊的並非三國時周瑜大破曹軍的赤壁,周瑜破曹是在湖北嘉魚東北的赤壁。作者在這裡只是觸景生情,採用當時的傳說,借題發揮,以抒發自己被貶謫後內心的苦悶和對宇宙、人生的一種感悟。
【教學課題】
《赤壁賦》
蘇軾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目標
1.“以文為賦”——瞭解作品“以文為賦”、駢散結合的形式特點,鑑賞品味課文精美的語言。
2.“以意逆志”——瞭解作者運用“主客問答”這一賦體的傳統手法,體會課文景、情、理交融的特點。
3.“知人論世”——瞭解詩人儒道兼濟的思想:瞭解其宇宙觀、人生觀中辯證、達觀成分的積極意義,理解作者樂觀曠達的情懷。
二、過程與方法目標
1.培養學生透過誦讀體悟和鑑賞優美、形象語言的能力。
2.培養對精美詩文的整體把握能力,能知人論世領悟文旨,理通思路,賞析表現手法。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培養學生勇於面對坎坷,笑對苦難的樂觀主義精神。
【教學重點與難點】
1.欣賞分析文中的“水月”意象。
2.文章的情感線索。
3.主客問答中的哲理內涵及作者的宇宙觀和人生觀。
【重點突破】
以情感為線索分析全文,以課件為輔助手段表現作者的宇宙觀和人生觀,簡單明瞭。
【難點突破】
利用多媒體輔助手段、名句引用、討論探究等方式解決。
【教學用具】
多媒體課件、音訊、影片
【教材分析】
《赤壁賦》是高中語文新課改教材必修二模組第三單元古代山水遊記類散文中的第二篇。山水遊記一般不只是對自然風物的客觀描繪,它往往包含著抒情和說理的成分。這個單元的作品內涵是人與自然的關係。這個單元的教學設計,應引導學生在文字審美的基礎上欣賞自然,感悟自然,思考人與大自然的關係。本文被放在這個單元中,應側重引導學生把握由自然景物引發的人生感慨。本文就在描繪自然風物的同時傾訴了自己懷才不遇的憤懣,但也表現了樂觀曠達的精神。但這些情感的表達並不是明顯的、直接的;而大凡在寫景敘事中注入作家濃郁的主觀情思的文章,語言才能神情飛動,意趣橫生,倘若在情和景交融之外,更能從物我之間抒發哲理意蘊的則更是達到化境的上乘之作。蘇軾的《赤壁賦》就是這樣一篇獨具特色的“以文為賦”的上乘之作,它兼具南北朝駢賦和唐宋古文的雙重特點,文質兼美,情理並茂。將純理念的對社會人生的抽象認識透過欣賞風月,憑弔古人的方式來完成,在主客觀的契合間發出哲理的意蘊。文章“如行雲流水,初無定質,但常行於所當行,常止於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態橫生”。但無論是意境、情感或是理趣,都應該注重對文章語言的鑑賞,即揣摩意境,感悟情感,探討理趣。這也就是本單元教學的一個重點。因此,在對《赤壁賦》教學過程中應緊緊抓住“鑑賞”二字,致力於培養學生的欣賞水平,這也體現了新大綱中要求的“要致力於學生語文素養和整體能力的提高,重視積累、感悟和薰陶,重視語文運用能力和語感的培養”。
【教學方法】
1.引導誦讀法
2.討論點撥法
3.創設情境法
4.多媒體演示、音訊、影片輔助法
【教學過程】
一.文趣匯入:
有這樣一位文人,他駕馭著文字,抵臨大宋文壇的巔峰。然而,文字卻讓他偃蹇飄零。大浪,淘盡歷史的煙塵,卻淘不盡他文中的一字一句;驚濤,拍去歲月的風霜,卻拍不去他縱橫古今的豪放。他成了自然中偉大的頑童。所以,當他因“烏臺詩案”被貶黃州,夜遊赤壁之時,面對著無窮的江月,他思想的野馬便縱橫馳騁,任情遨遊,於是對宇宙對人生產生了深沉而悠遠的思索。他,就是蘇軾。今天我們來繼續賞析他的千古名篇《赤壁賦》,一起去感受他獨特的人生體悟。
二.分析鑑賞:
第一段:
請同學們把書翻到32頁,請同學齊讀第一段。
1.這一段寫了蘇子與客夜遊赤壁的情景。那赤壁的景色如何?請同學們找出文中描寫赤壁之景的句子。
明確:
清風徐來,水波不興
月出於東山之上,徘徊於斗牛之間
白露橫江,水光接天
作者在這裡為我們描繪了一幅秋水共長天一色的赤壁美景圖。
2..欣賞這些美景蘇子的心情自然是愉快的,哪些語句最能直接體現這種愉快的心情?
明確:舉酒屬客,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
浩浩乎如馮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
3.此情此景,為我們展示了一個怎樣的意境?
明確:為我們展示了一個月圓之夜,好友相聚,縱舟江上,一邊欣賞美景,一邊飲酒誦詩的舒暢飄逸、超然物外的境界。正所謂良辰美景賞心樂事。
第二段:
高興至極,蘇子又做了什麼?客又做了什麼?我們看第二段。找一名女同學讀一下。
本段開頭寫在這種情況下蘇子更加高興地飲酒,興之所至,又唱起了歌,歌詞是:“桂棹兮蘭槳,擊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懷,望美人兮天一方”。
1.這裡蘇子先選取了桂樹和蘭槳兩個象徵品德和人格高潔的意象來與後面的美人相襯,那麼這裡就有個問題:這裡的“美人”指什麼?為什麼?
生答……
明確:
我國古典詩歌自屈原《離騷》以來就有以“美人”象徵聖主賢臣或美好理想的傳統。在這裡,“美人”喻指君主。此時蘇子被貶黃州已有兩年多的時間,對於有著儒家積極用世思想的蘇子來說,他多麼希望君主能儘快召他這個賢臣回朝,自己好繼續為朝廷效力。所以他發出了“望美人兮天一方”的唱嘆。
2.蘇子唱歌,客又做了什麼呢?
有客吹洞簫,倚歌而和之。簫的音調悲涼幽怨,感人至深,既烘托了蘇子此時淡淡的失意情緒,又致使他的感情驟然變化,同時引出下文的主客問答。
3.由此看,這一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麼?
過渡段。
那麼蘇子的感情發生了怎樣的變化?主客又是就什麼問答的?我們看第三段。
第三段:
聽了客悲涼的簫聲,蘇子愀然,正襟危坐。然後問客曰:“何為其然也?”(簫聲為什麼會這樣悲涼呢?)
1.客是如何回答的呢?也就是客因何而悲呢?
請同學們齊讀第三段客回答的語段,同時思考這個問題。
生答:……
2.客剛開始就解答了蘇子的疑問了嗎?……那寫了什麼呢?
明確:沒有,先用兩個反問句引出了與眼前的赤壁之地、江月之景相關的歷史人物曹操和他的英雄業績。
3.那麼同學們想:作者讚頌曹操的功績目的何在?
明確:目的在於引出後面“吾與子”和他的對比。
4.而對比的目的又是什麼呢?透過哪些詞句能看出來?
明確:“固”“而”“況”三個虛詞所引導的句子表明:這樣叱吒風雲的一世之雄,也已隨大江東去而風流散盡,更何況漁樵於江渚之上的平凡的“吾與子”,生命短暫得就像朝生暮死的蜉蝣一樣寄託在天地之間,渺小得像茫茫大海中的一顆毫不起眼的水滴,更是瞬間就會被歷史湮沒了。
於是很自然地引出下文“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的感慨:天地永恆而人生短暫,長江闊遠而自身渺小。這是客悲傷所在。一悲:人生短暫渺小
而慨嘆人生苦短是人類永恆的主題,也是詩歌永恆的主題。
5.誰能說說你所學過的或知道的有關這個內容的詩句?
曹操《短歌行》也說“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李白《將進酒》繼續說“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髮,朝如青絲暮成雪。”
師補充:戰國時期《莊子·知北遊》篇中就有“人生天地之間,如白駒之過郤,忽然而已”的感觸;
漢代為仕途奔走交遊的文人所作的五言詩《古詩十九首》中也有“生年不滿百,常懷千歲憂”感嘆;
魏晉詩人竹林七賢之一的阮籍《詠懷》詩裡更有“朝為媚少年,夕暮成醜老”的感傷;
初唐詩人王勃《滕王閣詩》中“閣中帝子今何在,檻外長江空自流”的詩句最是(與本文“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有著相似的感慨……
對於封建社會的文人士大夫來說,當他們政治失意或生活遇到挫折的時候,往往陷入這樣的苦悶與迷茫之中。客也不例外。
6.除了人生短暫渺小讓客悲傷之外,還有其他原因嗎?我們看最後四句的內容。
明確:既然塵世人生短暫,那就做神仙吧,做神仙可以與明月一起長存不老且不死,這樣就不必為人生短促無常而悲嘆了。可是,他卻清楚地知道,這是不可能實現的,美好的理想與殘酷的現實總是矛盾的,所以才“託遺響於悲風”。這是客悲傷的又一原因所在。二悲理想現實矛盾。以上客從兩個方面解答了蘇子的疑問。這兩個方面可以概括為人生短促無常。
而這樣的悲嘆也只是重複了前人的感慨,並沒有獨特之處,那麼本文成為千古名篇的魅力主要表現在哪裡呢?在第四段。
第四段:
1.那麼第四段寫了怎樣獨特的內容?請聽這一段的朗讀錄音,思考問題的答案。
找生答……
明確:這一段主要是蘇子針對客的悲嘆來表明自己的宇宙觀、人生觀從而寬解客。而且,這兩個觀點又是分兩層相對獨立地闡述的。
2.這兩個層次轉換的關鍵詞是哪個詞?
明確:“且夫”,前半部分闡述的是?宇宙觀,後半部分闡述的是?人生觀。
3.那麼蘇子的宇宙觀是什麼?請找出表達觀點的關鍵詞。
明確:變與不變。
4.蘇子又是怎樣闡述他的“變與不變”的宇宙觀的?(想想我們寫議論文時往往採用什麼方法來論證呢?比如同學們想證明思考的重要性,可能會想到牛頓被蘋果砸到從而砸出了牛頓第一定律,這是什麼方法?——舉例子。蘇子也一樣。那他舉了什麼例子來證明這個觀點呢?)
明確:以眼前的江月為例。
他說,你也知道那江水和月亮吧?你看,眼前的江水和明月既是變化的也是不變的,(同時配課件)
就“水”而言,從變的角度說,“水”逝者如斯,從不變的角度說,“水”未嘗往也;就“月”而言,從變的角度說,“月”盈虛如彼;從不變的角度說,“月”卒莫消長,意思是:水總是這樣不停的流逝,但它們並沒有流走;月總是那樣由缺到圓,又由圓到缺,但它始終也沒有增減。所以他得出下面的結論:從變的角度說,天地萬物沒有一刻不發生變化;從不變的角度說,萬物和我們一樣都是無窮無盡的;但他沒有說個體的人是怎樣表現變與不變的道理的,我們可以補充一下:從變的角度說,每個人都得經歷生老病死的過程,從不變的角度說,人類又是血脈延續,代代相承的,所以不必因人生短暫渺小而羨慕長江的無窮無盡。偉大的毛主席說得好,“牢騷太盛防腸斷,風物長宜放眼量”。
5.這是蘇子針對客的人生短暫渺小的悲傷來闡述他的變與不變的的宇宙觀從而寬慰客的。為了加強同學們對“變於不變”的哲理的理解,我再舉幾個語句讓大家判斷一下是屬於變還是不變的哲理。
“人不能兩次踏進同一條河流”——變的;“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變的;“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變與不變的。
6.蘇子的宇宙觀我們理解了,他的人生觀又是什麼呢?還是找表達觀點的關鍵詞。
明確:莫取與取。
7.莫取的是什麼,可取的又是什麼呢?
生答……
師補充:在這裡,蘇子其實是用“清風明月”代指自然風景。李白說的好,“清風朗月不用一錢買”。
8.蘇子說的“莫取”太籠統太含蓄,我們能不能聯絡背景說得再具體點呢?
師補充:功名利祿。因為這些正是擊敗心靈的東西。
明確:他其實是寬慰客說,現在失去的或沒得到的,就是不屬於自己的,所以不必因此而悲傷,而大自然不會拋棄我們,隨時都會向我們敞開胸懷,我們為何不沉醉其中而盡得其樂呢?也就是說,當人生不如意甚至不得志的時候,我們不妨讓自己的思想休個假,讓精神散散步,拋開挫折,忘掉煩惱,融入大自然中,盡享清風明月之美,誰說這不是另一種快樂呢?何必對人生失意耿耿於懷呢?正如蘇軾在《定xxx》裡寫的:“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這是蘇子用自己的人生觀來寬慰客也是寬慰自己,理想與現實雖然矛盾,但我們可以拋開得不到的煩惱,享受自然的賜予,隨緣自適。
正所謂春去秋來不礙於眼,成功失敗不繫於心,人生起落不縈於懷,在自然中獲取人生的樂趣與力量,這正是蘇軾的樂觀與曠達。而在逆境中能夠保持樂觀的心態、在挫折中擁有曠達的情懷正是蘇子的魅力之所在。
9.接下來請同學們結合蘇軾的做法和人生態度,討論一下:面對人生的失意、打擊、坎坷、磨難等諸多困境,有幾種解決方式呢?
我認為概括來說只有兩種方式:面對和離開。
蘇軾選擇了面對,但有很多人選擇了離開。
10.同學們能說說你所知道的歷史或現實中關於“離開”的例子嗎?
不能改變楚國命運和無法實現政治理想的屈原,懷石投江,這是絕望的離開:
不願為五斗米折腰的陶淵明,毅然離開官場,迴歸田園,這是瀟灑的離開;
絕望於清室覆亡和一種文化缺失的王國維,自沉湖底,這是無奈的離開;
無處可尋“面朝大海,春暖花開”的理想生活的海子,臥軌自殺,這是失望的離開;
太多太多離開的例子:老舍、顧城、三毛、傑克·倫敦、海明威等等。
其人已去,我只能對同學們說:改變你能改變的,接受你不能改變的,這是最明達的做法。
第五段:
1.回過頭來,我們看蘇子的寬解是否使客的心情發生了變化?
齊讀最後一段。
客喜而笑。看來,蘇子曠達的宇宙觀、人生觀影響了客,改變了客,客聽後高興地笑了起來,現在主客一切都釋然了,並且酒足飯飽之後酣睡在舟中,不知不覺天已經亮了。已經超然物外了。
2.接下來想一個問題:這最後的“喜”與開頭的“樂”是否一樣?為什麼?
不一樣。前者是欣賞美景的暫時的陶醉,後者是大徹大悟之後的達觀之樂,而且後者遠比前者更穩定更持久也更深刻。
3.由此看,全文是以什麼為線索的?
以感情為線索:樂——悲——喜
4.而這種感情的變化又是透過哪些表達方式表現出來的呢?
明確:寫景、抒情、議論,概括來說就是景、情、理。
三.小結板書:
縱觀全文,作者先寫月夜泛舟賞美景之樂,再由客之簫聲引出主客問答,從而引發了客對人生短促無常的感慨,最後又透過作者曠達的宇宙觀和人生觀的闡釋來寬解客,從而使客從悲情中解脫出來,主客都表現出了超然物外的樂觀與曠達。有描寫,有抒情也有議論,但不論寫景抒情還是議論說理,始終以眼前的赤壁為背景,以江月為依託,以感情為線索,創造了一個充滿詩情畫意而又含有人生哲理的藝術境界,達到了景、情、理的完美融合。
巴金評價本文,說“《赤壁賦》給人一種瀟灑神奇、出塵絕俗的純淨的美感”,的確非常精當。
四.手法探源:
全文以主客問答的方式完成了人生的一次超越。
下面思考:這裡的主客是一個人還是兩個人呢?
一個人。本文采用了賦體文常用的主客問答的方式來表達作者的思想矛盾與鬥爭。所以主客問答其實就是作者思想的一次剖白,一次對話,一次鬥爭,主是道者的蘇軾,客是儒者的蘇軾,道者的蘇軾是悲觀的,遇到挫折就哀嘆人生短暫自身渺小。道者的蘇軾是達觀的,遭遇失意卻表現出樂觀曠達、隨緣自適的心態。主客問答其實就是蘇子自言其愁又自解其愁,因為蘇軾是最善於自我調節、自我解脫的人。
而主客問答,作為一種文學創作手法,可以在《史記·屈原列傳》中找到影子。屈原自殺前與漁夫的對話其實就是屈原內心的一次痛苦的掙扎,最後決絕的思想戰勝了懦弱的思想。類似的手法,《西遊記》中唐僧師徒四人也可以看作是人性四個方面的體現:唐僧的耐苦執著,孫悟空的嫉惡如仇,豬八戒的懶惰貪念,沙僧的踏實圓融等。當然我說的也只是某個方面的代表,沒能涵蓋全部。
五.拓展探究:
主客合二為一了。蘇軾的一次赤壁之遊結束了,他的思想得到了昇華,積極樂觀的一面戰勝了消極悲觀的一面。
而人生不如意者十之xxx,在以後的人生中,同學們有可能面對升學的失利,就業工作的壓力,職場的失意,甚至是失戀的痛苦,疾病的糾纏等等,我們是消極逃避還是積極面對?
歷史上的蘇軾給了我們樂觀曠達的啟示,那麼我們近距離的生活中是否也有類似的啟示呢?先不必急於回答,看一段影片後也許能找到最好的答案:
在影片播放前老師簡介影片主人公英國田徑運動員德里克·雷德蒙的經歷:
德里克·雷德蒙的運動生涯被傷病拖累,1988年雷德蒙在漢城奧運會400米比賽開始前兩分鐘被迫棄權。1992年西班牙巴塞羅納奧運會之前,雷德蒙接受了五次手術,直到開賽前四個月時間,他才重返訓練場。在巴塞羅納,雷德蒙表現得很好,在第一輪比賽中,他名列第一,並且進入半決賽。半決賽比賽中,雷德蒙的起跑很不錯,在還離終點還有150米的時候,他的右腳跟鍵傷勢復發,他無法站立倒在賽場上,接下來發生了什麼呢?我們看影片:
(螢幕顯示這段影片)
之後螢幕顯示以下文字:
我們永遠無法預知,
在命運的十字路口,
會發生什麼,
但我們可以選擇,
是就此放棄,還是忍痛前行。
奔向夢想的終點,
即便沒有勝利的獎牌,
尊嚴和驕傲,
將與我們一路同行。
通往成功的跑道上,
只有快慢之別,
並無勝負之分。
戰勝對手,只是人生的贏家,
戰勝自己,才是命運的強者。
師補充:同學們不一定要做人生的贏家,但一定要做命運的強者,用你們的堅忍、堅韌、堅強和堅定!
最後送給同學們人生"七個然":艱辛曲折必然,凡事順其自然,遇事處之泰然,,歷盡滄桑悟然,得意淡然,失意坦然,願你活得悠然。
《赤壁賦》教學設計10
一、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解決文章生字詞,學習文言詞彙。
2、透過自主讀文、討論、交流等過程,體會作者和客人的情感變化。
3、體會作者樂觀豁達的人生態度,感受文章闡釋的“變化與永恆”的真理。
二、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理解課文內容,從中體會主人公的情感變化。
教學難點:體會作者樂觀豁達的人生態度,感受文章闡釋的“變化與永恆”的真理。
三、教學方法
多媒體教學法(聽音訊);朗誦法;討論法。
四、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課
播放王菲的《清風徐來》,這首歌中有一句歌詞——“清風徐來,水波不興”,有哪位同學知道這句話出自哪裡嗎?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探尋一下這首歌的出處,看看這句話背後蘊含了一個怎樣的故事。(板書標題)
(二)初讀感知
1、初讀課文,解決生字詞,多媒體出示重點詞語,講解文言詞語。
明確:
古今異義:
浩浩呼如馮虛御風:馮,通“憑”,乘的意思。
詞類活用:
(1)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婦:舞,使……起舞;泣,使……哭泣。
(2)月明星稀,烏鵲南飛:南,名詞作狀語,向南。
(3)侶魚蝦而友麋鹿:侶、友,意動用法,以……為伴侶、以……為朋友。
一詞多義:
望:①七月既望:農曆的十六日,名詞
②望美人兮天一方:看,動詞
歌:①歌窈窕之章:唱,動詞
②歌曰:歌詞
③倚歌而和之:歌聲
2、藉助課下注釋和工具書,梳理課文內容,理解文章大意。
3、再讀課文,思考本文主要講了一件什麼事情?
明確:本文描寫了月夜的美好景色和泛舟飲酒賦詩的舒暢心情,然後透過一曲極其哀怨的蕭聲,引起主客之間的一場問答,二人討論了“變化與永恆”的辯證哲理。
(三)深入研讀
1、同桌交流,說說文章第一段交代了什麼內容?
明確:交代了作者與友人出遊的時間地點和當時的環境。
2、閱讀第二自然段,找出重點字詞句,小組內說一說作者描寫了什麼樣的歌聲和蕭聲,這樣描寫在文章中有什麼作用?
明確:客有吹洞簫者,倚歌而和之。其聲嗚嗚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訴,餘音嫋嫋,不絕如縷。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婦。
這句話是對蕭聲的詳細描寫,寫出了蕭聲的嗚咽,哀怨。為下文提出疑問,做出回答奠定了情感基礎。
3、小組討論交流,說一說哪些段落闡釋了文章哲理?又闡述了怎樣的文章哲理?
明確:三四兩段闡述了文章哲理;
第三段寫了寫客人對人生短促無常的感嘆,表現了一種虛無主義思想和消極的人生觀。
第四段是蘇軾針對客關於“人生無常”的感慨表達自己的見解,以寬慰對方,表現了蘇軾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
4、結合對課文的理解,說一說作者的暢遊赤壁的心情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明確:作者最開始遊玩赤壁有著月夜泛舟的的舒暢;進而由蕭聲懷古傷今,突現悲鬱之情;最後透過與客人的對話,明白了變化與永恆的哲理,再次展現了蘇軾樂觀曠達的心境。
(四)鞏固提高
結合課文談談你有怎樣的啟示?
(五)小結作業
小結:回顧本課所講內容,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結束課堂。
作業:將本篇課文寫成一篇現代小散文。
五、板書設計
六、教學反思
本堂課的教學主要圍繞課文內容進行鑑賞,針對文言文閱讀教學,首先要解決文言詞語的問題,接著透過朗讀,小組討論等方式,帶領學生梳理文章內容,進而瞭解課文所要傳達的思想情感,最終要能夠在拓展延伸的過程中引導學生切實體會作者的思想情感,得到一定的啟發。
《赤壁賦》教學設計11
【教學目的】
1、瞭解賦這種文體的特徵,鑑賞音韻美和意境美。
2、培養學生鑑賞古代散文的能力,學習文章的表達技巧。
3、結合作者的處境,體驗作者的情感,理解作者的人生感悟。
【教學重點和難點】
1、感悟作者的情感變化,品味語言之美。
2、體會景、情、理的交融,品鑑技巧之美。
【教學方法】
1、誦讀和鑑賞。
2、運用多媒體課件。
【課時安排】
二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語設計
在日本的千葉,一個風景秀麗的地方,立著這樣一塊石碑,上面寫著這樣兩個字:蟲二。許多人到此不解其意,後郭沫若作了妙解,他說這兩個字應分別加上兩個邊框,讀為風月無邊,是盛讚此地之美的。
而我們今天要鑑賞的《赤壁賦》,就是借詠無邊風月而抒懷的。文章的作者是蘇軾。
二、展示賞析重點
1、感悟作者的情感變化,品味語言之美。
2、體會景、情、理的交融,品鑑技巧之美。
三、教師範讀課文
1、目標:訂正字、詞的讀音。
2、關注作者感情的變化。
四、師生共同解讀賞析
(重點、難點)
1、整體感知:
學生默讀全文,藉助課下注釋,琢磨段與段之間的關係,體會作者感情的變化。理清本文的線索。
2、解讀賞析:
(重點:第一、三、四段。)
第一段:
景:
(以學生的活動為主。)
逐層設疑:
第一段作者寫的是什麼內容?
(清風徐來 水波不興。)
是什麼樣的景?
(景:月出東山 徘徊鬥牛 白露橫江 水光接天。)
看到這樣的景會有什麼樣的心情?
教師點撥:
寫得真美!清風和明月交織,露珠和水色輝映,幽雅而寧靜,蒼茫而朦朧,果然秋景如畫,風月無邊,一路樂景。看了這樣的文字,我們真的很佩服蘇軾:除卻詩酒何所癖,獨于山水不能廉。
正是這美景激發了作者的心曠神怡之情。此一樂也:山水之樂,詩酒之樂。再來欣賞一遍。
(全體女生讀。)
3、知人論世:
(以第二段〈過渡段〉為契機介紹蘇軾的人生經歷,重點是政治上的坎坷遭遇,為三、四段的情理理解作必要的鋪墊。)
第三段:
情:
⑴ 歌聲和簫聲引發了悲情悲意。悲什麼呢?悲的內容是什麼呢?
⑵ 學生齊讀、體會。
⑶ 學生自己看書思考、分類。
⑷ 相互借鑑、爭辯、質疑。
⑸ 教師點撥、師生共同總結:
無枝可依
情 英雄安在 悲
人生無常
第四段:
理:
(在誦讀中理解、品味語言)
⑴ 他怎樣來排遣這種悲苦鬱悶之情呢?
盈虛有數 物我無盡
理
清風明月 與子共適
⑵ 這樣深奧的道理,遠隔千年的描述,今天我們讀來並不感到晦澀難懂,為什麼?
引導學生品味語言。
補充《定風波》(幫助理解):
定風波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餘獨不覺。已而遂晴,故作此詞。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瀟灑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⑶ 你認為當時真的有這樣一場主客答問嗎?
學生暢談感受、認知。
教師明確:
主客答問是賦的傳統手法;蘇軾藉此抒懷,有無並不重要。
教師強調:
正是用這種觀點看待萬事萬物,作者的悲怨也就得到了思想上的解脫。迴歸自然,融於自然,在恬淡幽靜、氣氛清新的清風明月中找到了精神的寄託。可以說這是一種無可奈何的隨遇而安的慰藉,但又何嘗不是一種苦難後深悟的曠達。思想矛盾解決了,心胸也隨之曠達超脫起來。因此,客喜而笑,感情也一掃悲傷而變得開朗樂觀──主客暢飲,酣睡達旦。
⑷ 總評蘇軾:展現其人格魅力,對學生進行德育滲透。
五、賞析構思選材技巧
重點:景、情、理的關係。
教師明確:
常言說:文似看山不喜平。本文作者先寫月夜泛舟大江,飲酒賦詩,使人沉浸在美好的景物之中而忘懷了世俗的歡樂心情;再從憑弔歷史人物的興亡,感到人生短促,因而跌入現實的苦悶;最後闡發變與不變的哲理,申述人類和萬物同樣是永久地存在,表達了曠達樂觀的人生態度。
那麼,前後兩樂相同嗎?為什麼?
學生回答。
如下圖:
景(樂──山水之樂)
理(樂──達觀之樂)
情(悲)
情因景生 景以情顯 移情於理
風月不老 先生未亡
教師強調:
全文融景、情、理於一爐。景則水月流光,情則哀樂相生,理則物我相適。其間雜以嗚嗚簫音,悠悠古事。體物寫志,不離眼前景;議論、抒情又不囿於眼前景。真的是:情因景生,景以情顯,移情於理。
今天我們重讀此篇佳作,無論是作者的文學才華,還是他的人格品質,都讓我們感到:
風月不老,先生未亡。
六、研究性學習
比較閱讀:蘇軾《後赤壁賦》
《念奴嬌·赤壁懷古》
《記承天寺夜遊》
參考篇目:林語堂《蘇東坡傳》
餘秋雨《蘇東坡突圍》
【板書設計】
赤壁賦
蘇 軾
景(樂──山水之樂)
理(樂──達觀之樂)
情(悲)
情因景生 景以情顯 移情於理
風月不老 先生未亡
《赤壁賦》教學設計12
教學設想
《赤壁賦》是一篇膾炙人口的美文,在必修②第四單元的幾篇文章之中《赤壁賦》文學色彩最為濃厚,在理解文意的基礎上背誦這篇名賦應該是本文學習的重點。本文句式駢散夾雜,參差錯落之中見整齊之美、聲韻之美,適於美讀。全賦4段,537字,背誦有一定的難度,死記硬背之後往往容易忘記,這就需要教師進行背誦指導。在抓重點的基礎上,化整為零,將較長的文章分成一小塊一小塊進行記憶,將內容一點點“吃”下。這篇賦文質兼美,在景、情、理交融之中蘊含著作者樂觀曠達的人生態度。在教學過程中應引導學生結合文字深入探討,以交流、討論的形式將學生對作者人生態度的理解引向更深的層面。
教學目標
1、熟讀成誦,增加文言積累,積澱文言語感。
2、品味如散文詩一般精練優美的語言。
3、培養學生初步鑑賞文學作品的能力。
4、瞭解蘇軾的人生感悟,倡導積極的人生態度,培養勇於面對坎坷、笑對苦難的樂觀主義精神。
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理解文意的基礎上背誦文章。難點:研討蘇軾的人生感悟,感受其樂觀曠達的人生態度。
教學方法:競賽法、誦讀法、討論法
媒體準備:背景音樂、ppt。課件
教學過程與內容
(一)學生課前預習
1、閱讀《人生到處知何似?應是飛鴻踏雪泥—淺談蘇軾逆境中曠達的人生態度》。
2、熟讀課文,歸納文章的字詞句。
(二)情景設定:配樂,展示蘇子泛赤壁的畫面;學生朗讀課文。
(說明:將學生的思維帶進泛舟遊赤壁的優美意境之中)
(三)字詞句積累複習板塊
課前將學生分成組,佈置複習任務,要求學生將本課中的文言實詞、常用虛詞、詞類活用、古今異義、特殊句式等找出來,分類整理在筆記本上。以小組為單位進行競賽。
(說明:用競賽的形式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幫助其掌握字詞句的知識。)
(四)誦讀背誦指導板塊
1、匯入:《赤壁賦》給人瀟灑神奇、出塵絕俗的純淨的美感。(著名作家巴金)
2、文章第一段描寫夜遊赤壁的情景,展現了一副優美的秋江月夜圖景。
(1)學生找出寫景的句子並朗讀。
寫景的三組對偶句——清風徐來,水波不興。月出於東山之上,徘徊於斗牛之間。白露橫江,水光接天。
(2)四人討論,形成一個整體畫面,用優美的語言將這個畫面描述出來。可以打腹稿,也可以擬簡單的提綱,目的在於透過想象再現此時此地此景。請一個學生描述。
(3)展示一幅風水月的畫面。學生透過畫面嘗試背誦寫景句子。(出塵絕俗之美)
(4)這樣的美景使泛舟者產生了怎樣的心理感受?
心理感受:浩浩乎如馮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
(5)教師指導學生運用抓重點句子法和想象畫面法背誦第一段。
3、面對同樣的明月清風、良宵美景,主與客的感情有何不同?(主樂客悲。)
(1)找出表現蘇子快樂的句子,朗讀並背誦。
樂——飲酒樂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蘭槳,擊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懷,望美人兮天一方。”
(2)客之悲是透過什麼表現出來的?(洞簫聲。)展示客吹洞簫的畫面。
(3)作者是如何描繪洞簫聲的?朗讀並背誦。
洞簫聲——其聲嗚嗚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訴,餘音嫋嫋,不絕如縷。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婦。
(4)在歡快的音樂聲中,女生背誦“蘇子樂”的內容,之後哀怨傷感的洞簫聲響起,男生背誦“客悲”的內容。
4、在哀怨、憂傷的音樂中全班齊聲誦讀第三段。
客面對明月清風、良宵美景,奏出充滿悲哀的音樂,他之所以要“託遺響於悲風”,其緣由是什麼?(用文中的句子回答,再加以概括)
歸納:①生命平庸。②人生短暫。
5、在優美的音樂中全班齊聲誦讀第四段。
(1)針對“客”所發出的人生悲嘆,蘇子是如何說服“客”的? (用文中的句子回答,再加以概括)(瀟灑神奇之理)
歸納:①針對“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的悲嘆,從“變與不變”的角度來闡發觀點。從“不變”的角度來看,人生是可以永恆存在的。②從“物各有主”來提出要順其自然。(說明:鍛鍊學生篩選資訊和歸納概括的能力。學生找出相應的句子並不難,難點是歸納概括主客各自的觀點。教師要適時加以點撥。)
(2)這是一種怎樣的人生觀?(樂觀曠達的人生觀。)
(3)①全班分成兩組,各讀一段,要求一組讀時另一組默讀。②分男女生讀,要求一組讀時另一組丟開課本試背。
(五)延伸拓展板塊
1、主客這一場辯論中,你認為對你人生啟迪最大的是哪些句子?請朗讀出來,說說為什麼?(小組討論,組內交流,代表發言)(說明: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教師扮演組織者的角色,對學生的討論和回答做些適時的點撥和引導。)
2、教師總結。
(六)佈置作業
1、背誦課文。
2、把延伸拓展板塊中的“人生啟迪”整理寫成讀書筆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