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級《物質變化和性質》教學設計

九年級《物質變化和性質》教學設計

  作為一名教師,時常要開展教學設計的準備工作,藉助教學設計可以提高教學質量,收到預期的教學效果。那麼教學設計應該怎麼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九年級《物質變化和性質》教學設計,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在物質性質的描述中,能初步區分物理性質與化學性質,並能辨別變化和性質的不同;

  過程與方法:

  初步學習運用分析、比較、分類、歸納、概括等方法對獲取的資訊進行加工。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透過步入充滿化學變化的物質世界,感受化學世界的奇妙與和諧,發展對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學變化和現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激發探究物質變化奧秘的強烈動機,從而培養形成熱愛化學、尊重化學的學習情感。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物理性質和化學性質的概念和區分。

  教學難點:區分物質的變化和性質

  教學過程:

  【師】上節課我們知道物質可以發生不同的變化,這是由於物質具有各自不同的性質。以我們最常見的'水為例,你們能說說水有哪些特徵?

  【生】無色無味透明、液體、0℃能結冰、100℃能沸騰

  【板書】水無色無味液體凝固點沸點

  【師】那我們每天都食用的食鹽又有什麼特徵?

  【生】白色有鹹味固體,能溶於水

  【板書】食鹽白色鹹味固體能溶於水

  【師】世界上年產量最多的金屬鐵又有什麼特徵?

  【生】銀白色有金屬光澤的固體能導電、能導熱、會生鏽

  【板書】鐵銀白色固體能導電能導熱會生鏽

  【師】我們一起來看水、食鹽、鐵的特徵描述中可以怎麼分類?你的分類依據是什麼?哪些可以透過我們的感官直接感知?哪些可以直接透過儀器測量的?

  【生】顏色,氣味,狀態凝固點,沸點,溶解性,導電性,導熱性

  【師】這些可以直接用感官感知或者用儀器測量的,不需要發生化學變化就能表現出來的性質叫做物理性質。反之,像鐵會生鏽這個特徵是需要在鐵生鏽的過程中才表現出來的這是化學性質。

  【師】請大家閱讀課本第八頁二、化學性質和物理性質第一段和第二段,相互討論解釋什麼是物理性質和化學性質?怎麼判斷一個性質是物理性質還是化學性質?

  【生】

  【師】鐵生鏽和鐵能生鏽一樣嗎?

  【生】不一樣,一個是化學變化,一個是化學性質

  【師】蠟燭燃燒和蠟燭可以燃燒一樣嗎?

  【生】不一樣,一個是化學變化,一個是化學性質

  【師】水結冰和水會結冰一樣嗎?

  【生】不一樣,一個是物理變化,一個是物理性質

  【師】你們怎麼來區分的?變化和性質的描述中有什麼不同?

  【生】性質就是在變化的語句中多了“會、能、可以、能夠、具有、易、難”等關鍵詞

  【練習】

  【閱讀】課本第八頁二、化學性質和物理性質最後一段

  【師】認識這些物質的性質可以幫助我們利用這些性質來解決生活中的一些問題。

  【影片】木條燃燒區分氧氣和二氧化碳

  【師】在影片中我們可以看到氧氣能支援木條的燃燒,具有助燃性;因此我們利用這一性質在野外燒烤時扇風使木炭燃燒;而二氧化碳不支援木條的燃燒,沒有助燃性,我們也可以利用這一性質來滅火。還有像酒精能燃燒,我們用他來做燃料;石墨具有導電性可以用來做電池等等,這些都反映了物質的用途都是由它們的性質決定的。所以我們化學研究物質的變化和性質能使人類更好地利用這些物質挖掘它們的潛能來創造更高的價值為,人類的生活做貢獻。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