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級數學下第四單元《24時計時法》教學設計
三年級數學下第四單元《24時計時法》教學設計
作為一名老師,可能需要進行教學設計編寫工作,教學設計一般包括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教學方法、教學步驟與時間分配等環節。那麼什麼樣的教學設計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三年級數學下第四單元《24時計時法》教學設計,歡迎大家分享。
【教學內容】
人教版三年級數學下冊第四單元82、83頁內容。
【設計理念】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教學活動是師生積極參與、交往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教師的教學應該以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經驗為基礎,面向全體學生,因材施教;學生的數學學習內容應當是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24時計時法學生在生活中有廣泛的運用,這與學生的生活密切相關;但對於小學三年級的學生來說,“24時計時法”還是個很抽象的概念,因此在課堂上,我為學生精心選取了大量的與現實生活緊密聯絡的學習素材,透過讓學生比一比、撥一撥,說一說、辨一辨等數學活動,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情境中感受一天中時間的變化,引導學生理解並掌握24時計時法的計時方法,體會時間與生活密不可分,利用鐘面等直觀教具,聯絡自己的生活實際,探索“普通計時法”與“24時計時法”之間的聯絡,引導學生主動學習,真正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獲得成功的體驗。
【教材分析】
《24時計時法》是在學生認識了鐘面,學習了時、分、秒有關知識的基礎上學習的。教材充分聯絡了學生的生活實際,利用學生熟知的、感興趣的素材進行教學,喚起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從而主動探索24時計時法的規律,幫助學生理解和發現12時計時法和24時計時法之間的聯絡和區別,並能在兩者之間進行互換。透過解決一些實際問題,幫助學生理解所學知識在生活中的`應用,也達到鞏固知識的目的;透過展示時間軸,將一日的時間展開,將抽象的、不斷流逝的時間與直觀的數軸聯絡起來,藉助幾何直觀進一步幫助學生理解抽象的24時計時法;注重課內與課外的結合,真正體現學以致用的目的,同時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教學目標】
1.結合具體的生活情景,知道一天有24時,瞭解24時記時法,會用24時計時法表示時刻;並能對兩種計時方法進行熟練的轉換。
2.學生經歷動手操作、體驗感悟,理解24時計時法的計時方法以及24時計時法和12時計時法之間的關係。
3.感受24時計時法在日常生活中的廣泛應用價值,體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絡,養成合理安排時間和珍惜時間的良好習慣。
【教學重點】
會用24時計時法正確表示一天中的某一時刻,能夠正確的將24時記時法與12時記時法所表示的時刻進行轉換。
【教學難點】
理解24時計時法的計時方法以及24時計時法和12時計時法之間的關係。
【教具準備】
鐘面模型,課件。
【教學過程】
一、激趣匯入
1.(小影片)播放兩個好朋友相約明天7點見面的場景。
2.小結。
二、探究新知
(一)初步感知
1.探討中央電視臺新聞聯播的播出時間。
2.19時?這是一種什麼計時法?他跟我們說的晚上7時有什麼不同?今天我們就來研究這種計時法。
(二)探究24時計時法
1.瞭解1日是24時:
(1)觀察鐘面,看看和我們平時見到的鐘面有什麼不同?
(2)介紹:1日為什麼是24時。
(3)揭示什麼是24時。計時法
2.體驗感知24時計時法:
撥一撥,嘗試解決三個問題:
a.從0時到中午12時,經過了()小時。
b.從中午12時再到0時,又經過()小時。
c.一天是()小時,經過一天,鐘錶上的時針轉了()圈。
3.經歷過程,體驗感知:
(1)探究一天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迎新年影片)
新的一天就是從晚上12時開始的,因為是一天的開始,所以我們也叫作0時。
(2)邊解說邊用課件演示時針轉第一圈。
(3)邊解說邊用課件演示時針轉第二圈。
(4)小結。
(5)完成表格:兩種計時法的表示方法。
4.撥一撥:
同桌合作,撥出一天的作息時間,並說說這個時候你在做什麼。
5.教學時間軸,探討今天、昨天、明天的關係。
三、鞏固練習,拓展提高
1.寫一寫:
師描述,學生用不同的計時法記在練習本上。
2.同桌互出一題,同桌完成。
3.辨一辨:
兩種計時法,你喜歡哪種?為什麼?
總結兩種計時法。
4.找一找:
生活中,你還在哪見過用24時計時法來計時的?生說一說,教師課件展示一些。
5.用一用:
出示車輛禁行標誌:看到這個牌子,你知道了什麼?
老師今天早上開車在7點20準時到校,可以透過嗎?
下午18點回家,可以從這條路上透過嗎?
四、拓展延伸
1.介紹古代的計時方法。
2.探討24時計時手錶。
五、課堂小結
板書設計:
24時計時法
1日=24時
24時計時法:(根據課堂生成板書)
12時計時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