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承天寺夜遊》教學設計

《記承天寺夜遊》教學設計

  作為一名老師,通常需要用到教學設計來輔助教學,教學設計是連線基礎理論與實踐的橋樑,對於教學理論與實踐的緊密結合具有溝通作用。一份好的教學設計是什麼樣子的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記承天寺夜遊》教學設計,歡迎閱讀與收藏。

  一、教材解讀

  《記承天寺夜遊》是一篇以遊記形式抒發“閒人”之“閒情”的散文小品,篇幅簡短,卻蘊涵深厚。夜間賞月,自然是別有一番情致,但不同的賞月者卻有著不同的心理感受。“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閒人如吾二人者耳”看似隨意而問,但詩人在仕途上沉浮的悲涼之感,憤事嫉俗之情也就戛然而生了。本文以獨到的手法表達了作者作為“閒人”獨有的思想感情。因而領悟“閒”的深刻含義是本文的重點和難點。文中的“閒”,決非清閒之“閒”,決非不理政事,而是作者對貶謫後擔任閒職之身份的自嘲。對於一個胸懷大志卻遭受打擊的“閒人”來說,其抑鬱和憂憤是不言而喻的。

  但作者並未因此而委靡,而是以樂觀豁達的`態度面對挫折,在美好的大自然中寄託“閒情”,東月朗照,激發了作者的遊興,想到沒有“與樂者”,未免美中不足,因而尋伴,並找到志同道合的“為樂者”張懷民一同賞月。而也只有在這樣的心境之中,看到的月景才能那樣迷人。“空明”二字更是絕妙,既是對如水的月光的描繪,也是這種“閒情”的寫照,亦即作者曠達胸襟的體現。也正因為如此,作者才能發出“何夜五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耳”的感嘆。閱讀此文,眼前猶如展開一幅筆墨淡雅的畫卷。雖無雄闊的氣勢,卻給人以清新、恬適的感受。

  二、教學設想

  蘇軾實在太好了,《記承天寺夜遊》這個文字也實在太好了!好到你覺得無論怎樣上,都會唐突了內心得偶像。於是,備課時,戰戰兢兢,如履薄冰。蘇軾想要傳遞的人生態度,在我看來,也是一節課堂的態度:

  ①、要“為樂”。課堂要帶給學生快樂。

  ②、要一點兒“欣然”,課堂的氣氛應該是和諧的,師生都要有“欣然”的衝動。

  ③、要有“蓋”味兒,一定要給學生一點驚喜。

  ④、要“空明”點兒,摒棄雜念,靈魂安寧,目標不多。

  故在設計教學中由《記承天寺夜遊》一文,加《浣溪沙》、《定xxx》兩首詞,以“悟蘇軾閒人情懷”為主題,立足學生的閱讀感悟,以品“閒”為主線,咀嚼字詞、連結背景、涵泳比較、朗讀體驗,還原文字中蘊含的美妙情思,走進作者細膩豐富的心靈,感受蘇軾挫折人生下展現出的曠達人生之境。

  三、教學反思

  課堂中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讓文言文的工具性與人文性和諧統一,既注重文言文學法指導,又注重精神薰陶,構建平中見奇,奇中求實,具有跌宕之美的語文課堂。

  1、重在培養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語感。課堂上利用自由朗讀讓學生找找感覺,力求讀出味道;利用齊讀來感受郎朗書聲的氛圍,再現誦讀經典的氣勢;利用指名讀來深入瞭解學情,發現問題。至少讓學生在讀準、讀通方面沒有障礙,為讀懂奠定堅實的基礎。

  2、學生的自主學習應該是學習的第一步。因此,凡是學生個人能解決的問題,應該讓他們自己去解決;個人解決不了的,小組合作解決。小組不能解決的問題,全班範圍內組間互相解決。老師只在中間起到一個點撥、整合學生觀點的作用,儘量不包辦代替。這樣,學生才能真正地參與到學習活動中,才能獲得學習的成就感。小組間的智慧分享既能夠讓學生“擇善而從”,又培養了他們的團結協作能力和集體榮譽感。

  3、讓學生得到精神上的薰陶和感染。蘇軾的情感從其胸中自然流出,與景物渾然一體,體會其情感是學習此文的重點,也是難點。學生的閱讀面畢竟狹窄,無法從文字上獲得真切的體會。因而適時簡介背景與黃州對蘇軾的重要意義非常必要,只有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去感悟一位政治上有著遠大抱負的人受到重創後的心境,才能與之產生情感共鳴,真切感悟他身處逆境卻能豁達樂觀處之的情懷,從而受到精神上的薰陶。課堂上鍊接了蘇軾身處人生低谷,卻依然流露曠達之懷的兩首詞。學生們受到了一種精神上的薰陶和感染,自然而然對蘇軾有了更新的瞭解。

  當然,這節課也留下了很大的遺憾:本文有一個寫月夜美景的佳句,課堂上光讓學生賞析了一下,如能一起來想象這幅畫面並用自己的語言把想象的畫面描述出來。這樣學生對美的景色、美的語言的印象就不是老師灌輸的,而是自己感悟來的,能讓學生沉浸其中,欲罷不能,才是語文教學的魂。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