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語文《木蘭詩》閱讀教學設計

七年級語文《木蘭詩》閱讀教學設計

  作為一名專為他人授業解惑的人民教師,通常需要準備好一份教學設計,藉助教學設計可以提高教學質量,收到預期的教學效果。優秀的教學設計都具備一些什麼特點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七年級語文《木蘭詩》閱讀教學設計,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學情分析

  鑑於學生的鑑賞水平,對於詩歌的寫作手法不宜深究;時代背景略知即可;重點是理解人物形象,讀背詩歌。

  教學目標

  1、瞭解作品內容,理解敘事的詳略,體會詩歌對我國古代女英雄的讚美。

  2、初步瞭解樂府民歌的特點,以及對偶、排比等修辭手法的運用。

  3、詩歌的朗讀和背誦。

  教學時間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板書課題,簡介作品。

  《木蘭詩》又叫《木蘭辭》,是我國古代詩歌中的名篇。它是南北朝時期的一首樂府民歌,這首敘事詩閃爍著現實主義的光輝。選自宋朝郭茂倩編的《樂府詩集》,它產生於民間,在長期流傳的過程中,後代文人作了加工潤色,但基本上保留了易誦易記的特色。

  二、根據預習回答問題(出示小黑板)。

  1、A木蘭之歌B木蘭出征C木蘭從軍

  由此你認為本詩重在表現人還是表現事?

  (板書:人——女人——少女——少女英雄)

  2、文中那些文字表現了木蘭的少女特點?哪些文字表現了她是一位女英雄?哪些是正面寫她的?哪些是側面寫她的?(板書:詩歌內容)

  3、你認為詩中哪些語言體現了本詩是北朝樂府民歌?

  4、指兩名同學一個讀加點字的音,一個寫。(見“閱讀提示”。)

  三、領讀兩遍課文,學生自瀆一遍,然後明確:

  1、“唧唧”註釋說是“蟲叫聲”,大家說可能是什麼蟲叫的?(蟋蟀)這種蟲叫聲表明了什麼季節?(蟋蟀古人叫它“促織”,意思是天氣開始冷了,它催促人們快點織布做寒衣,在這種情況下“不聞機杼聲,惟聞女嘆息”,更加突出了事體的重大。)下文哪一句詩與這裡照應?(朔氣傳金柝)

  2、“問女”四句看似贅文,實則細膩地表現了木蘭當時心事重重的樣子。“昨夜”如換成“昨日”,意思有什麼變化?木蘭是在什麼情況下從軍的?“從此”二字表達了她的'什麼心情?

  3、“十二卷”與下文的“十年”、“十二轉”、“十二年”都怎樣理解?

  4、東南西北各句排比互文,怎樣解釋?

  5、“旦”、“暮”二字表明瞭什麼?“不聞”、“但聞”句表現了木蘭的什麼心情?

  6、第四段六句以極其凝練和諧的語言,形象地概括了木蘭從離家出征到凱旋迴朝的全過程。為什麼這部分不做大肆渲染?(因為這裡不是重點)

  7、詩裡是怎樣描述戰後人們對木蘭的熱情?木蘭的表現怎樣?

  8、“問所欲”可否換成“問所需”?“願”為什麼不說“欲”?“千里足”是什麼修辭?(借代)“兒”為什麼不說“女”?

  9、“相扶將”說的誰扶誰?

  10、第七段以兔為喻,讚美了木蘭“巾幗不讓鬚眉”的英雄氣概。

  11、詩中對偶句與排比句有幾處,請找出來。

  四、如有時間,教師說白話,學生說原文;然後教師說原文,學生說白話。

  五、結課,作業。

  本詩透過對木蘭離家從軍—征戰沙場—勝利歸來的生動敘述,塑造了一個為國立功而又不圖名利富貴、叱吒風雲而又感情細膩的女英雄形象。反覆誦讀後,在練習本上抄寫全詩,翻譯成白話;做課後練習一、二。

  附板書設計

  木蘭詩

  人——女人——少女——少女英雄

  1、代父從軍(詳),征途思親。

  2、艱苦征戰,十年凱旋(略)。

  3、辭官回鄉,親人團聚。

  4、吟唱附文,隱喻讚頌。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