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力勢能教學設計(通用6篇)

重力勢能教學設計(通用6篇)

  作為一位傑出的老師,通常需要用到教學設計來輔助教學,教學設計一般包括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教學方法、教學步驟與時間分配等環節。那麼教學設計應該怎麼寫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重力勢能教學設計(通用6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重力勢能教學設計1

  一、學習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理解重力勢能的定義及定義式。

  2.知道重力勢能的值是相對的,理解重力勢能正負號的含義。

  3.理解重力做功與重力勢能的關係,知道重力做功與路徑無關。

  4.培養探究歸納能力和邏輯思維的能力。

  (二)過程與方法

  1.在探究過程中滲透科學的研究方法:控制變數法,實驗過程觀察法及實驗結果分析法。

  2.體會用“實驗法”和“理論推導”相互驗證問題的方法。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從對生活中有關物理現象的觀察,滲透在探究過程中體驗解決問題的成功喜悅,激發學生探索自然規律的興趣。

  2.透過學生之間的討論交流與協作探究,培養團隊合作精神。

  3.體驗科學不僅僅是認識自然,挑戰自然,更在於能動的改造自然。

  二、學習起點

  1.高一學生認識事物的特點是開始從具體的形象思維向抽象的邏輯思維過渡,但思維還常常與感性經驗直接相聯絡,仍需具體形象的圖片畫面來支援。

  2.學生在初中時已接觸過重力勢能的概念,在高中階段重點是定量的學習重力勢能。

  3.學生已學習了功的概念和計算方法,透過重力做功的計算來判斷重力勢能的變化。

  三、教學重點、難點

  1.本節課重點是重力勢能的概念及對重力勢能的應用。

  2.本節課難點是如何探究重力勢能的概念。

  四、教學方法

  探究法,實驗觀察法,控制變數法,演繹推理法,講授討論,分析歸納法。

  五、教學教具

  鐵球和橡膠球各一個,白紙若干張,CAI教學課件,影片展示臺。

  六、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激趣匯入

  投影多媒體圖片:利用生活常見事例,創設問題情景,激發學生興趣。

  這是一幅美國內華達州亞利桑那隕石坑圖片。這個隕石坑是5萬年前,一顆直徑約為30~50米的鐵質流星撞擊地面的結果。這顆流星重約50萬千克、速度達到20千米/秒,爆炸力相當於2000萬千克梯恩梯(TNT),超過美國轟炸日本廣島那顆原子彈的一千倍。爆炸在地面上產生了一個直徑約1245米,平均深度達180米的大坑。據說,坑中可以安放下20個足球場,四周的看臺則能容納200多萬觀眾。可見,有些重力勢能在自然界中的能量是巨大的。

  過渡語:既然自然界中有些重力勢能具有巨大的能量,那麼我們人類可以將之加以利用。

  這是一幅水力發電站圖片,是利用水的重力勢能來發電的。這些重力勢能正在造福人類。(請同學們自己舉些例子)

  過渡語:當然,萬事萬物有利也有弊,如次巨大的重力勢能也可能會造成重大的災難。

  這幅圖片說的是20xx年9月21日上午,俄羅斯高加索北奧塞梯地區的一個村莊發生雪崩,造成至少100人失蹤。(請同學們自己舉些例子)

  由以上資料可知,重力勢能與我們的生活有密切關係。我們只有認識自然,才能更主動的改造自然。今天這節課我們將深入地學習重力勢能知識及其應用。

  (二)啟導互動、主體探究

  透過前面對功和能關係的學習,我們知道了怎樣判斷一個物體具有能量,即:一個物體能夠對外做功,我們就說這個物體具有能量;而且對外做功越多,這個物體具有能量就越多。

  重力勢能教學設計2

  能力目標:

  ⑴學會從功和能的關係推匯出重力勢能的表示式;

  ⑵在小實驗設計研究中,初步會用控制變數法設計實驗;

  ⑶在討論分析中激發質疑探究意識,提高質疑能力。

  情感目標:

  生活實驗中激發物理研究興趣。

  本節課著重解決了兩個問題,即重力勢能及其對稱性;重力勢能的變化與重力做功的關係,關於重力做正功,重力勢能減少,重力做負功,重力勢能增加。這個關係由於與動能定理的表述不一致,學生往往不易理解,教學是要結合一些例項,解開學生的困惑。而難點是學生對重力勢能相對性的理解。教學中用與溫度的相對性類比的方法來突破這個難點。

  學生對重力勢能在初中已初步形成定性概念,知道重力勢能是物體舉高而具有的能,故本課引入要喚醒學生對這些概念的記憶,為定量認識重力勢能打好鋪墊。學生在前一節課“動能”學習中已體驗定量研究的一些方法,這也為本課的研究學習打下了基礎。但估計學生對“Ep=mgh”會進行公式化處理,出現只認公式不認理的現象,故引導學生對“Ep=mgh”中的“h”正確認識顯得尤為重要。高一學生的研究探索、質疑提問能力很薄弱,透過本課在培養策略要取得一點突破。

  依據教學大綱的要求和教材內容的特點、學生的特點,在本節教學中,讓學生自己設計和完成實驗,探索得到結論,充分體現“學生主體、教師主導”的教學模式。

  以下為本課教學過程的設計:

  1、情景引入

  展出三峽水庫大壩的模擬照片,讓學生欣賞圖片的過程中,引導學生思考、發問,並啟發到水壩的作用是提高水位,使水具有重力勢能並引入課題,再提出問題“建成後的三峽水庫可蘊含多少水的重力勢能?”激發學生對重力勢能學習的迫切慾望。

  透過圖片情景,培養學生提問能力,並從三峽大壩的氣勢中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與學生交流中回憶初中所學重力勢能概念。

  2、實驗探究

  在初中知識掌握的基礎之上,讓學生用身邊的小物件設計實驗驗證重力勢能與哪些量有關(書落手上、筆穿紙巾),研究探索後,再讓學生自己總結得出結論,體現重力勢能是由物體質量和相對位置決定的能量。並讓學生猜想Ep與m、h的定量關係。

  3、建立概念

  重力勢能的大小是否與重力做功有關係?給學生三個簡單的運動過程,例從某高度做自由落體,從光滑斜面由靜止滑下,沿曲面從與前兩者相同的初平面運動至同一末平面,讓學生運算三種情況下重力的功《重力勢能》教學設計,類比於從動能定理《重力勢能》教學設計,得到動能的定量表達式,也從中得到重力勢能的定量關係:Ep=mgh。接著得到重力做功與重力勢能變化量的關係:《重力勢能》教學設計,從自由下落過程中的重力做功與重力勢能具體變化間的關係,幫助學生理解“-”和“=”的含義。提供情景,物體越高,重力勢能越大嗎?展開對=g中“h”的大討論,總結重力勢能是對於某個參考面來說的。再討論中“h”含義。從中在學生互促學習中對重力勢能的相對性有真正地理解。

  4、提出問題

  《重力勢能》教學設計,Ep=mgh中,“△h”與“h”的區別?引出重力勢能具有相對性。明確指出“△h”是絕對量,“h”是相對量,所以重力勢能是具有相對性的,要確定物體在某一狀態所具有的重力勢能,就必須首先選擇一零勢能面作參考。而後類比溫度來講明重力勢能是標量,但有正負,啟發學生思考其正負的含義。

  5、彈性勢能

  小結重力勢能概念形成過程,結合情景圖片,讓學生髮現彈性勢能與重力勢能的共同點,都是由物體的相對位置決定的能量,並且都是客觀存在的能。

  6、概括總結,作業佈置

  必做題:P/45:1、3、5

  本課較多采用的是情景討論法,教師不是簡單的呈現問題讓學生解決,而是創設問題情景,讓學生從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並在強烈內驅作用下進入學生小組合作探究、討論過程,使研究性學習方式滲透到學科課堂教學中,一節課上儘可能有實驗可操作、有問題可討論、有平臺可交流。在該教法中,教師對學生討論過程的把握顯得尤為重要,對學生的問題、討論點的評價要及時,並能產生激勵效應。

  重力勢能教學設計3

  一、教學目標

  1、理解的概念:

  (1)知道什麼是重力勢能,強調“勢”的含義。

  (2)透過做功與能量關係,得到重力勢能公式ep=mgh,知道在國際單位制中,勢能的單位是焦耳(j);勢能是標量。

  (3)瞭解重力勢能的相對性及勢能差的不變性。

  2、掌握重力做功特點及重力做功與重力勢能變化的關係,應用其解決相關問題。

  3、知道彈性勢能及其相關因素。

  二、重點、難點分析

  1、本節重點是重力勢能的表達,重力做功與重力勢能變化的關係。

  2、對於勢能這種潛在做功能力的理解:一旦做了功,勢能就發揮出來而減少了。

  3、要強調重力做功與重力勢能變化的相反量的關係,這在初學時很容易發生錯誤,所以應作為難點強調。

  三、教具

  投影儀及幻燈片(主要用於把課上要舉的例題和圖打出,節約時間和黑板空間)。

  四、主要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我們已知道運動的物體具有動能,那麼靜止的物體是否有能量?我們又是如何知道它是否具有能量的呢?

  根據學生的回答引出新課內容。

  (二)教學過程設計

  1、重力勢能

  利用剛才學生舉的例子說明,被舉高的重物一旦下落就可以做功,表明處於一定高度的重物“儲存”著一種能量,這就是重力勢能,即:重力勢能是由於物體處於一定高度而具有的能量。

  從重力勢能的含義可以看出,它與物體的重力和高度有關,到底是什麼關係呢?

  2、重力勢能公式

  功是能量變化的量度,重力勢能的變化也可用做功表示出來。例如,用一外力把一質量為m的物體勻速舉高h,由於是勻速上升,物體的動能不變,外力舉高物體做的功w=mgh全部用於增加物體的重力勢能。而此過程中克服重力做功亦為mgh,也就是克服重力做了多少功,就獲得了多少重力勢能。用ep表示勢能,則處於高度h處的物體的重力勢能為:

  ep=mgh

  即重力勢能等於物體重力與高度的乘積。

  從勢能公式的指導可以看出,它與功一樣,在國際單位制中的單位也是焦耳(j),而且也是標量。它是由物體所處的位置狀態決定的,所以與動能一樣是狀態量。

  重力勢能教學設計4

  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理解重力勢能的概念,強調“勢”的含義,會用重力勢能的定義進行計算。

  2、理解重力勢能的變化和重力做功的關係,知道重力做功與路徑無關。

  3、知道重力勢能的相對性和系統性。

  (二)過程與方法

  用所學功的概念推導重力做功與路徑的關係,親身感受知識的建立過程。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滲透從對生活中有關物理現象的觀察,得到物理結論的方法,激發和培養學生探索自然規律的興趣。

  二、教學重難點:

  1、教學重點:重力勢能的概念及重力做功跟物體重力勢能改變的關係。

  2、教學難點:重力勢能的相對性和系統性。

  三、教學過程:

  (一)新課引入

  我們在追尋守恆量一節中找到了一個不變的量,並把它叫作能量。對於能量是如何來定義或是量度的呢?我們物理學中是透過功能關係來定義,並規定:功是能量轉化的量度。實際上,物體做功的過程就是能量轉化的過程。比如:把一個質量為m的物塊舉高,物塊要克服重力做功的過程中,同時伴隨著它的重力勢能也在變化。這節課,我們就從重力做功的角度來定量地研究重力勢能的表示式。[板書:重力勢能]

  (二)新課教學

  1、重力做的功[板書]

  提問1:前面我們提到恆力做功(除摩擦力外)有什麼特點?如1,小球在力F作用下由A點運動到B點過程中,力F做功怎麼求?

  (學生)答:恆力做功與物體運動的路徑無關,只與初末位置有關。力F做的功為:。

  總結:對於給定的物體,其重力所做的功應該也有這個特點。

  (1)重力做功的特點:

  重力對物體做的功只跟它的起點和終點的位置有關,與物體運動的路徑無關。[板書]

  提問2:怎麼來證明呢?(讓學生看書思考一下)

  教師提示:如2所示,物體由A點沿三條不同的路徑運動到B點的過程中,重力做的功為多少?(這裡用到了微元思想)

  總結:在這個過程中,重力所做的功都為:,得證重力做功與其運動路徑無關,只與初末位置有關。

  擴充套件:對於今後凡是碰到哪個力做功與路徑無關,我們都可以引入一個相應的勢能概念。

  (2)重力做功的表示式:。

  提問3:回過來看一看,既然功是能量轉化的量度,表示式的右邊表示的是什麼?

  總結:表示的能量之差,、就應該是物體在初末位置所對應的能量。也就是說就是我們尋找的重力勢能的表示式。

  2、重力勢能[板書]

  (1)定義:物體所受的重力與其所處的高度的乘積。

  (2)表示式:。

  (3)理解:①狀態量,②標量,③單位:焦耳(J)。

  (4)特點:

  ①具有相對性。因高度h具有相對性,重力勢能也具有相對性。

  提問4:對於講桌上的粉筆盒,它所處的高度是多少?(等待學生思考)

  要確定高度就必須先確定一個參考平面。我們把所選的參考平面認為勢能為零。物體處在零勢能面之上,就認為勢能為正;處在零勢能面之下,就認為勢能為負。

  提問5:物體大小形狀不能忽略時,它距參考平面的高度怎麼來確定?(等待學生思考)

  物體大小形狀不能忽略時,它距參考平面的高度應是物體重心到參考面的高度。如3所示。

  ②重力勢能有正負,正負表示大小。

  ③具有系統性。物體的重力是地球施加的,如果沒有地球,就不可能受到重力作用。重力勢能應該歸物體和地球所共有的。

  例1如4所示,質量m=0.5kg的小球,從桌面以上高h1=1.2m的A點下落到地面的B點,桌面高h2=0.8m。

  (1)在表格中的空白處按要求填入資料。

  所選擇的的參考平面

  小球在A點的重力勢能

  小球在B點的重力勢能

  整個過程中小球重力做的功

  整個下落過程中小球重力勢能的變化

  桌面

  地面

  (2)如果下落時有空氣阻力,表格中的資料是否會改變?

  3、重力勢能與重力做功的關係[板書]

  上面重力做功的表示式就可以寫成:。

  討論:當重力做正功時,重力勢能就要減小,即。當重力做負功時,重力勢能就要增加,即。

  重力勢能的變化定義為:。(與參考面的選取無關。)

  提問6:我們發現例1中,整個過程中小球重力做的功與整個下落過程中小球重力勢能的變化成什麼關係?

  總結:重力勢能的變化與重力做功的關係:。

  例2質量為m的均勻鏈條長為L,開始放在光滑的水平桌面上時,有的長度懸在桌面邊緣,如5所示,鬆手後,鏈條滑離桌面,問從開始到鏈條剛滑離桌面過程中重力勢能變化了多少?

  四、課堂小結:

  1、重力做功的特點:與路徑無關,只與起點和終點的高度差有關。

  2、重力勢能:。

  3、重力勢能具有相對性與系統性,具有正負且表示大小。

  4、重力做功與重力勢能變化的關係:。

  五、作業佈置:

  課本66頁問題與練習第2、4題。

  重力勢能教學設計5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理解重力勢能的概念,會用重力勢能的定義進行計算。

  2、理解重力勢能的變化和重力做功的關係,知道重力做功與路徑無關。

  3、知道重力勢能的相對性。

  二、過程與方法

  用所學功的概念推導重力做功與路徑的關係,親身感受知識的建立過程。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滲透從對生活中有關物理現象的觀察,得到物理結論的方法,激發和培養學生探索自然規律的興趣。

  教學重點

  重力勢能的概念及重力做功跟物體重力勢能改變的關係。

  教學難點

  重力勢能的系統性和相對性。

  教具

  鐵球、多媒體、課件等。

  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課

  2002年9月21日上午,俄羅斯高加索北奧塞梯地區的一個村莊發生雪崩,造成至少100人失蹤,如左圖所示。

  右圖是美國內華達州亞利桑那隕石坑。這個隕石坑是5萬年前,一顆直徑約為30—50米的鐵質流星撞擊地面的結果。據說,坑中可以安放下20個足球場,四周的看臺則能容納200多萬觀眾。

  參考問題:1.我們看到一個冰天雪地、廣袤無垠的銀色世界,它帶給人們的是聖潔、平和、寧靜的感受,一種心靈的洗滌。但是一旦大量積雪從高處滑下形成雪崩,一面面白茫茫的雪牆排山倒海而來,你將感受到大雪崩所帶來最令人驚心動魄的白色恐懼,將對人們的生命與財產帶來災難……為什麼這麼漂亮的雪花有如此大的破壞力?發生的雪崩為什麼具有這麼大的能量?

  2.透過美國內華達州亞利桑那的隕石坑現象,你能說出這麼大的能量與哪些因素有關?

  二、新課教學

  (一)重力的功

  教師:重力做功與什麼因素有關呢?我們現在就通過幾個例子來探究一下。

  (多媒體投影教材上的圖7.4-1、圖7.4-2、圖7.4-3,讓學生獨立推導這幾種情況下重力做的功)

  教師:比較容易做的是哪一個問題?

  學生:第一個和第二個問題。

  教師:為什麼這兩個問題容易研究呢?

  學生:因為這兩個問題中物體運動的路徑是直線,所以在研究重力做功的問題上比較容易研究。

  教師:那麼這兩個問題的答案是什麼呢?

  學生:第一個問題中WG=mgh=mghl-mgh2,第二個問題中WG=mglcosθ=mgh=mgh1-mgh2,和第一個問題中所求出的答案相同。

  教師:我們大膽猜想一下,第三個圖中重力做的功和前兩個是否相等呢?

  學生:可能是相等的。

  教師:我們來驗證一下我們的猜想,第三個圖的困難在哪裡?

  學生:力做功的路徑是曲線。

  教師:我們怎樣突破這個難點呢?曲線問題不容易解決,我們可以把這一條曲線看作由很多小的直線組成,這樣把每小段直線上重力做的功合起來就是整個過程中重力做的總功。在第三種情況下重力做的功和前兩種情況中重力做的功相同。

  教師:我們可以得到什麼樣的結論?

  學生:重力做功與路徑無關,與物體的初末位置有關,具體的表示式是WG=mgh1-mgh2,其中hl和h2表示物體所處位置的高度,可見物體的重力mg與它所在位置的高度h的乘積“mgh”是一個具有特殊意義的物理量。

  教師總結並板書:物體運動時,重力對它做的功只跟它的起點和終點位置有關,而跟物體運動的路徑無關。

  練習:

  1.如圖所示,某物塊分別沿三條不同的軌道由離地高h的A點滑到同一水平面上,軌道1、2是光滑的,軌道3是粗糙的,則()。

  A.沿軌道1滑下重力做功多

  B.沿軌道2滑下重力做功多

  C.沿軌道3滑下重力做功多

  D.沿三條軌道滑下重力做的功一樣多

  答案:D

  2.如圖所示,一個質量為m的木塊,以初速度v0衝上傾角為θ的固定斜面,沿斜面上升l的距離後又返回運動。若木塊與斜面間的動摩擦因數為μ,求:

  (1)木塊上升過程克服重力做功的平均功率;木塊的重力勢能變化了多少?

  (2)木塊從開始運動到返回到出發點的過程中,滑動摩擦力做的功是多少?

  (3)木塊從開始運動到返回到出發點的過程中,重力做的功是多少?

  答案:

  (1)mgv0sinθ/2mglsinθ

  (2)2μmglcosθ

  (3)0

  (二)重力勢能

  教師演示實驗:在一個透明的玻璃容器內裝上沙子。

  實驗一:用一個鐵球從不同高度釋放,觀察鐵球落在沙子中的深度。

  實驗二:用大小不同的兩鐵球從同一高度釋放,觀察鐵球落在沙子中的深度。

  學生觀察思考並討論,教師總結:

  透過上述演示,我們可以定性得到:重力勢能跟物體的質量和高度都有關係,且物體的質量越大,高度越大,重力勢能就越大。

  1.重力勢能的概念

  2.重力勢能的表示式:Ep=mgh

  教師提出問題:重力做功引起了物體位置的變化,物體位置的變化引起重力勢能的變化,重力做功與重力勢能變化有什麼關係呢?

  引導學生推導,學生回答,教師點評、完善總結。

  3.重力做功與重力勢能變化的關係:

  重力做功也可以寫成WG=Ep1-Ep2當物體下落時,重力做正功mgh,WG>0,即Ep1>Ep2,這說明,重力做功,重力勢能Ep減少,減少的值等於重力所做的功。同理,當物體上升時,重力做負功﹣mgh,重力勢能Ep增加的值等於重力所做的功。要注意的是,重力做負功也可以說成物體克服重力做功,重力做功是重力勢能變化的量度。

  即:重力做正功,重力勢能減少;重力做負功,重力勢能增加。重力勢能的變化量與重力做的功數值相等。

  練習:

  1、一實心鐵球和一實心木球質量相等,將它們放在同一水平面上,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鐵球的重力勢能大於木球重力勢能

  B、鐵球的重力勢能等於木球重力勢能

  C、鐵球的重力勢能小於木球重力勢能

  D、上述三種情況都有可能

  答案:D

  2.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物體克服重力做功,物體的重力勢能增加

  B.物體克服重力做功,物體的重力勢能減少

  C.重力對物體做正功,物體的重力勢能增加

  D.重力對物體做負功,物體的重力勢能減少

  答案:A

  3.物體在運動過程中,克服重力做功50J,則()。

  A.物體的重力勢能一定為50J

  B.物體的重力勢能一定增加50J

  C.物體的重力勢能一定減少50J

  D.物體的重力勢能可能不變

  答案:B

  (三)重力勢能的相對性

  教師提出問題:將一個質量為5kg的鐵球放在4樓一張1.5m高的桌子上,已知每層樓的高度均為2.5m,求鐵球的重力勢能。

  要求學生分組計算,讓各小組代表自由表述自己的`計算結果,教師暫不作評價。預測學生的計算情況,在高度的數值代入上有不同的意見,出現計算上的矛盾,此時,教師引導學生感受由於參考面的選取不同,給計算造成了不便,無法計算。因為沒有說明物體的高度是以什麼位置為零高度。

  請學生分別寫出上圖中以B和地面C為零點的物體的重力勢能:Ep1=mgh1,Ep2=mg(h1+h2)(h1=AB,h2=BC)。

  總結:1.重力勢能具有相對性,是與零點選取有關的,因此在表達重力勢能時,要指明勢能零點的位置。我們把重力勢能為零的水平面叫做零勢能面。通常以水平地面為零勢能面。

  2.對選定的參考平面而言,在參考平面上方的物體,高度是正值,重力勢能也是正值;在參考平面下方的物體,高度是負值,重力勢能也是負值。物體具有負的重力勢能,表示物體在該位置具有的重力勢能比在參考平面上具有的重力勢能要少。

  自主學習:學生分別寫出以B和地面C為零勢能面情況下,物體落在B和落在地面C上時與初態的重力勢能差:ΔEp1=-mgh1,ΔEp2=-mg(h1+h2),這是與零點選取無關的。

  師生總結:不論我們如何選擇參考系,對於一物理過程,重力勢能的改變是一定的,即物體重力勢能的變化與參考系的選取沒有關係。我們今後的學習中,更多地是研究某物理過程中重力勢能的變化,這時我們就可以適當選擇參考系使問題簡化,而不會影響結果。

  練習:

  1.將同一物體分兩次舉高,每次舉高的高度相同,則()。

  A.不論選取什麼參考平面,兩種情況中,物體重力勢能的增加量相同

  B.不論選取什麼參考平面,兩種情況中,物體最後的重力勢能相等

  C.不同的參考平面,兩種情況中,重力做功不等

  D.不同的參考平面,兩種情況中,重力最後的重力勢能肯定不等

  答案:A

  2.井深8m,井上支架高2m,在支架上用一根長3m的繩子繫住一個重100N的物體,若以地面為參考平面,則物體的重力勢能有;若以井底面為參考平面,則物體的重力勢能是。

  答案:-100J700J

  (四)勢能是系統所共有的

  教師:請同學們閱讀教材P66“勢能是系統所共有的”部分,思考討論勢能的系統性。

  學生:閱讀、討論並理解。

  教師總結:質量是物體的固有屬性,而重力的施力物體是地球;沒有物體,談不上重力勢能;沒有地球施加重力,重力勢能也就不復存在。重力勢能是物體跟地球組成的系統所共有的,而不是物體單獨具有的。

  三、課堂小結

  本課主要學習了以下內容:

  1.勢能由物體間的相互作用而產生,由它們的相對位置而決定。

  2.勢能是標量,單位是焦耳。

  3.重力對物體所做的功與物體的運動路徑無關,只跟物體運動的始、末位置有關,重力所做的功等於物體始、末位置的重力勢能之差。

  4.重力勢能是地球和地面上的物體共同具有的,一個物體的重力勢能的大小與參考平面的選取有關。

  四、課堂訓練

  1.關於重力勢能,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重力勢能的大小隻由重物本身決定

  B.重力勢能恆大於零

  C.在地面上的物體具有的重力勢能一定等於零

  D.重力勢能實際上是物體和地球所共有的

  2.關於重力勢能與重力做功,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物體克服重力做的功等於重力勢能的增加

  B.在同一高度,將物體以初速v0向不同的方向丟擲,從丟擲到落地過程中,重力做的功相等,物體所減少的重力勢能一定相等

  C.重力勢能等於零的物體,不可能對別的物體做功

  D、用手托住一個物體勻速上舉時,手的支援力做的功等於克服重力的功與物體所增加的重力勢能之和

  3、關於重力勢能的幾種理解,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重力對物體做正功時,物體的重力勢能減小

  B.放在地面上的物體,它的重力勢能一定等於零

  C.在不同高度將某一物體丟擲,落地時重力勢能相等

  D.相對不同的參考平面,物體具有不同數值的重力勢能,但並不影響有關重力勢能問題

  4、將一個物體由A移至B,重力做功()。

  A.與運動過程中是否存在阻力有關

  B.與物體沿直線或曲線運動有關

  C.與物體是做加速、減速或勻速運動有關

  D.與物體初、末位置高度差有關

  5、一質量為1kg的物體,位於離地面高1.5m處,比天花板低2.5m。以地面為零勢能位置時,物體的重力勢能等於__J;以天花板為零勢能位置時,物體的重力勢能等於____J(g取10m/s2)

  6、甲、乙兩物體,質量大小關係為m甲=5m乙,從很高的同一高度處自由下落2s,重力做功之比為_____,對地面而言的重力勢能之比為_____。

  三、計算題

  7、如圖所示,一條鐵鏈長為2m,質量為10kg,放在水平地面上,拿住一端提起鐵鏈直到鐵鏈全部離開地面的瞬間,物體克服重力做功為多少?物體的重力勢能變化了多少?

  答案:

  1.D

  2.AB

  3.ACD

  4.D

  5.15﹣25

  6.5:15:1

  7.在這個過程中鐵鏈重心上升了h=1m,所以,克服重力做功為:=100J,重力勢能增加了100J。

  五、佈置作業

  教材P66、67問題與練習第2、3題。

  重力勢能教學設計6

  一、教學目的:

  1、理解重力勢能的概念,會用重力勢能的定義式進行計算、

  2、理解重力勢能的變化和重力做功的關係、知道重力做功與路徑無關、

  3、知道重力勢能的相對性、

  4、瞭解彈性勢能、

  二、重點難點:

  1.重力勢能以及重力勢能的變化與重力做功的關係.

  2.理解重力勢能的相對性.

  三、教學方法:

  演示實驗、分析推理、講授討論.

  四、教具:

  輕重不同的重錘一個、木樁、沙箱、橡皮筋.

  五、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大家知道水力發電站是利用水來發電的,水是利用什麼能來發電的呢?學習這節課後,我們將會了解這個問題。

  透過前面對功和能的關係的學習,我們知道怎樣判斷一個物體具有能量:一個物體能夠對外做功,我們就說這個物體具有能量。

  演示重錘從高處落下,把木樁打進沙箱中,說明重錘對木樁做了功,舉高的重錘具有能量。我們把重錘由於被學舉高而具有的能量叫做重力勢能。本節課將學習重力勢能的有關知識。

  (二)進行新課:

  重力勢能的大小與什麼因素有關呢?

  演示實驗1:演示由質量不同的重錘從相同高度落下,木樁被打進沙箱的深度不同,引導學生分析得出:質量越大的重錘具有的重力勢能越大。

  演示實驗2:演示用同一重錘從不同高度落下,木樁被打進沙箱的深度不同,引導學生得出:重錘高度越大,具有的重力勢能越大。

  怎樣定量地表示重力勢能呢?

  把一個物體舉高,要克服重力做功,同時物體的重力勢能增加。一個物體從高處下落,重力做功,同時重力勢力能減小。可見重力勢能跟重力做功有密切關係。

  如圖1所示,設一個質量為的物體,從高度為h1的A點下落到高度為h2的B點,重力所做的功為:

  WG=gΔh=gh1-gh2

  我們可以看出WG等於gh這個量的變化。在物理學中就用這個物理量表示物體的重力勢能。重力勢能用EP來表示。

  1、重力勢能

  1定義:由於物體被舉高而具有的能量。

  2重力勢能的計算式:EP=gh.

  即物體的重力勢能等於物體的重量和它的高度的乘積。

  3重力勢能是標量,其單位與功的單位相同,在國際單位中都是焦耳()

  2、對EP=gh的理解:

  1式中h應為物體重心的高度。

  2重力勢能具有相對性,是相對於選取的參考面而言的。因此在計算重力勢能時,應該明確選取零勢面。

  3重力勢能可正可負,在零勢面上方重力勢能為正值,在零勢面下方重力勢能為負值。

  4選取不同的零勢面,物體的勢能值是不同的,但勢能的變化量不會因零勢面的不同而不同。

  例題1:邊長為L,質量為的立方體物體靜止放在地面,在其旁邊有一高為H的水平桌面,如圖2所示.

  1若選地面為零勢點,立方體物體的重力勢能為多少?

  2若選桌椅面為零勢點,立方體物體的重力勢能為多少?

  學生先做,老師再講。

  解析:

  1EP=gL/2.

  2EP=-g(H-L/2).

  3、重力勢能的變化和重力做功的關係

  引導學生進一步分析:圖1中,重力做正功,重力勢能減少,減少的重力勢能轉化為物體的動能了。重力勢能的變化是否在任意情況下都等於重力所做的功?重力做功有什麼特點?

  討論1:物體從A點下落到B點過程中,如果受阻力作用,重力做的功與重力勢能變化之間的關係是怎樣的?

  物體下落受到阻力,隻影響物體動能的變化,不影響重力的功,重力勢能的變化只與A、B兩點的高度差有關。

  WG=gh1-gh2=EP1-EP2.

  物體減少的重力勢能等於重力所做的功,但由於要克服阻力做功,減少的重力勢能沒有全部轉化為動能。

  討論2:若物體從A點下落到B點後,再平移到與B點等高的C點,重力做的功是多少?重力做功與重力勢能之間的關係又如何?如圖3所示。

  物體由B到C過程中重力不做功,重力勢能也不變化,因此物體由A運動到C點過程中,重力的功仍是WG=gh1-gh2=EP1-EP2.物體減少的重力勢能等於重力所做的功。

  討論3:若物體是從A點沿斜面滑到與B點等高的C點,上述關係是否成立?

  設AC之間長為S,且與水平方向成θ角。

  重力做功WG=Fssinθ=gh1-gh2

  由此發現重力做功與路徑無關,只跟初末位置高度有關,物體減少的重力勢能仍等於重力所做的功。

  討論4:物體從B點分別勻速、加速、減速上升到A點,上述關係又是如何呢?

  無論物體從B點上升到A點是勻速、加速、減速,重力都做負功,且都等於物體重力與初末位置高度差的乘積。而重力勢能都增加,增加的重力勢能等於克服重力所做的功。但這三種情況中,由於所受拉力不同,物體動能的變化量等於合外力的功,動能變化量不相同。

  師生共同總結出重力勢能變化只與重力做的功有關,兩者關係如下:

  當物體由高處運動到低處時,重力做正功,重力勢能減少。減少的重力勢能等於重力所做的功。

  當物體由低處運動到高處時,重力做負功,即物體克服重力做功,重力勢能增加。增加的重力勢能等於克服重力所做的功。

  引導學生總結出重力做功的特點:

  4.重力做功的特點:重力所做的功只跟初始位置的高度和末位置的高度有關,跟物體的運動路徑無關。

  演示實驗3:演示張緊的橡皮筋把紙團射出去,說明發生彈性形變的橡皮筋能夠做功,因而具有能量------這種能量稱為彈性勢能。

  5.彈性勢能:發生彈性形變的物體,在恢復原狀時能夠對外界做功,我們把物體因發生彈性形變而具有的勢能叫彈性勢能。

  引導學生舉些具有彈性勢能物體的例項。如張緊的弓、卷緊的發條、位伸或壓縮的彈簧、擊球時的網球拍等都具有彈性勢能。初步瞭解彈簧所具有彈性勢能的大小與什麼因素有關。

  分析:彈簧被拉伸或壓縮的長度越大,恢復原狀時對外做的功就越多,彈簧的彈性勢能就越大。彈簧的彈性勢能不跟彈簧的勁度有關,被拉伸或壓縮的長度相同時,勁度越大的彈簧彈性勢能越大。

  重力勢能和彈性勢能是由相互作用物體的相對位置決定的,所以勢能又叫位能。今後還將學習其它形式的勢能。

  例題2:沿著高度相同,坡度不同,粗糙程度也不同的斜面向上拉同一物體到頂端,以下說法中正確的是:

  A、沿著坡度小、長度大的斜面上升克服重力做的功多;

  B、沿長度大、粗糙程度大的斜面上升克服重力做的功多;

  C、沿長度大、粗糙程度小的斜面上升克服重力做的功多;

  D、上述幾種情況重力做功同樣多。

  學生先做,老師再評講。正確答案為D。

  (三)課堂小結:

  1.重力勢能:由於物體被舉高而具有的能量;重力勢能的計算式:EP=gh.,即物體的重力勢能等於物體的重量和它的高度的乘積;重力勢能是標量,其單位與功的單位相同,在國際單位中都是焦耳。

  2.重力做功的特點:重力所做的功只跟初始位置的高度和末位置的高度有關,跟物體的運動路徑無關。

  3.彈性勢能:發生彈性形變的物體,在恢復原狀時能夠對外界做功,我們把物體因發生彈性形變而具有的勢能叫彈性勢能。

  (四)、課外作業:

  1.複習歸納本節課內容。

  2.思考課本練習四第(1)、(3)題。

  3.把練習四第(2)、(4)、(5)題做在作業本上。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