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積的度量一課單元整合教學設計

面積的度量一課單元整合教學設計

  作為一名老師,時常需要編寫教學設計,藉助教學設計可以促進我們快速成長,使教學工作更加科學化。如何把教學設計做到重點突出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面積的度量一課單元整合教學設計,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一、教材分析:

  《面積》是人教版三年級下冊的教學內容,他是在學生已經掌握了長度和長度單位,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徵及其周長計算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為接下來角度、體積等內容的學習奠定知識及方法基礎。學生從學習長度到學習面積,是空間形式認識發展上的一次飛躍。

  分析本單元的教材編排,發現是以知識點為序進行編排,並在此基礎上進行課時劃分。例2、例3、例4這三個課時合在一起是度量的完整過程,但是他們被分散在三個課時裡,尤其是例3面積單位的呈現是“介紹+體驗”的方式,脫離實際的度量活動,學生無法感受到不同單位產生的必要性和合理性。

  二、學情分析

  度量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如此重要,為了解學生的度量意識,我們對二年級7班40名學生做了檢測。

  請你估一估下面線段的長度是(

  ),你是怎麼估的?

  透過檢測,我們發現:很多學生度量意識相對淡薄,單位表象建立也不夠準確。

  基於上述思考,我們對本單元教學內容進行了整合拓展,以“度量”為核心,進行主題式教學。

  《面積的度量》是第二課時內容,把面積單位的產生、用面積單位測量長方形面積這兩塊進行整合。

  目標與重難點

  教學目標

  1、在度量長方形面積的活動過程中創造面積單位,建立面積單位的表象;初步感知長方形面積計算公式的推導過程。

  2、經歷度量的過程,感悟度量的本質結構,發展學生的度量意識,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3、利用度量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絡,提高應用意識。

  教學重點

  在度量長方形面積的活動過程中創造面積單位,建立面積單位的表象。

  教學難點

  感悟度量的本質結構,發展度量意識。

  教學準備

  課件

  前測調查

  過程

  設計

  一、藉助線段,喚醒度量經驗

  今天我們來學習度量,這條線段的長度你會量嗎?(用尺子量出有幾釐米。)沒有“釐米”這個單位,你們是怎麼量的?根據學生的回答出示ppt。

  小結:為了交流方便我們就統一了標準,產生了“釐米”這個單位。測量更長的線段時就產生了分米、米、千米等長度單位。

  二、測量面積,經歷度量過程

  1.測量長方形面積

  (1)提出問題,驅動度量任務

  問:老師用這條線段圍出了這麼幾個長方形,他們的大小一樣嗎?哪個最大?

  有些同學說4號,有些同學說5號。先看4號作品,怎麼知道它的面積?有些同學說用小一點的圖形來量。

  操作:讓學生拿出信封,利用裡面的一些圖形材料去量量4號長方形的面積。

  (2)統一標準,產生度量單位

  問1:你們選擇什麼圖形來測量?

  問2:用正方形測量出來的結果是多少?

  有學生說24個,有學生說6個。

  問3:都是正方形,怎麼測出來結果不一樣嗎?(因為正方形的大小是不一樣的)到底以多大的正方形為標準呢?

  學生討論後反饋:長度單位裡有1釐米,正方形的邊長也規定為1釐米,比較好記。

  (3)二次測量,體驗度量方法

  引導學生找出1平方釐米的正方形,用這個1平方釐米的正方形再去測量4號長方形的面積。

  問1:你是怎麼量出它的面積?

  反饋:

  方法1:鋪滿需要24個1平方釐米,面積就是24平方釐米。

  方法2:每行6塊,排4行,一共就有6×4=24個平方釐米。

  方法3:用一個去量,量出一行有6個,有4行,有24個平方釐米。

  問2:這幾種測量方法有什麼共同的地方?

  對比發現,度量長方形面積的方法雖然不同,但是都是用面積為1平方釐米的正方形去度量。

  小結:透過度量,不但找到了面積單位還度量出了這個長方形的面積。

  (4)自主測量,運用度量方法

  再自主測量其她幾個長方形的面積。

  小結:用1平方釐米的正方形度量這些周長相等的長方形的面積,發現正方形的面積最大。

  【設計意圖:在測量4號長方形面積過程中產生了面積單位,在二次測量中呈現多種度量方法,對比發現他們都是用這個1平方釐米的正方形進行面積度量的。最後讓學生自主測量其餘四個長方形的面積,滲透周長相同的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最大。】

  2.

  測量桌面面積

  (1)製造衝突,產生“平方分米”。

  問1:圖形你會量了,生活中物品的面會量嗎?量一量你的桌面有大?

  學生提出1平方釐米的正方形太小了,紙片也不夠,需要大一點的正方形。

  問2:你想要一個多大的正方形?

  學生想到邊長為2釐米、3釐米、8釐米、10釐米的正方形。

  小組討論,選擇哪個正方形作為標準比較好,說理由。

  學生討論後統一選擇10釐米也就是1分米為面積單位,因為長度單位有分米,面積單位也有平方分米。

  小結:邊長為1分米的長方形的面積為1平方分米。(將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貼在黑板)

  (2)測量桌面面積,落實度量方法

  拿出信封裡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量出桌面的面積。

  反饋:桌面一行擺了7個正方形,可以擺5行,7×5=35(個)平方分米,也就是35平方分米。

  3.測量教室的面積

  再來挑戰測量教室的面積。

  學生提出: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也太小了,還要創造一個更大的單位。因為長度單位裡有釐米、分米、米,面積單位也對應有平方釐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老師給每一個小組準備了一個1平方米的正方形,學生一起合作量一量教室地面的面積。

  反饋:

  方法1:我們一起合作,長擺了8個,寬擺了7個,所以教室的面積有56(個)平方米,也就是56平方米。

  方法2:用尺子量出長和寬就可以了,長是8米,寬是7米,長??寬=56。

  問:長和寬都明明是長度單位,乘起來怎麼就變成面積了呢?

  反饋:這裡的長8米,就是每行有8個1平方米正方形;寬7米,就是可以擺這樣的7行正方形,7×8=56(個)平方米。

  在度量桌面、教室面積的過程中產生面積單位“平方分米”、“平方釐米”,讓學生感受面積單位是為度量而生,度量不同大小的面就需要不同的面積單位,在活動中體驗不同單位產生的合理性。度量長方形面積的方法都是相似的,量出每行有幾個,有幾行,滲透了長方形面積公式的推導過程。

  三、對比活動,建立度量單位表象

  1.尋找生活模型,建立面積單位表象

  同學們剛才我們學習了三個面積單位,想象一下1平方釐米有多大,1平方分米有多大,1平方米有多大?生活中哪些物品的面是這些大小呢?

  學生舉例:指甲蓋的大小近似於1平方釐米,你們手掌的大小近似於1平方分米,四個同學手拉手圍成的正方習形的面積近似於1平方米。

  2.選擇合適單位,加深面積單位表象

  【設計意圖:把1平方釐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正方形一起貼在黑板,形成強烈的對比,再讓學生去尋找生活中接近這些面積單位的物體的面。在對比中活動,有助於學生建立正確的`面積單位表象。】

  四、回顧整理,構建度量體系

  回憶一下今天你有什麼收穫?

  度量面積和以前學習的度量線段長度,都經歷了統一單位的過程,如果要度量這個長方體的大小,有什麼辦法?(先找一個單位)

  以後我們還有學習更多的度量,他們都像長度、面積、的度量一樣先統一一個標準(單位)。

  板書設計

  面積的度量

  1平方釐米

  6×4=24個平方釐米

  24平方釐米

  1平方分米

  7×5=35個平方分米

  35平方分米

  1平方米

  7×8=56個平方分米

  56平方米

  教學反思

  本節課的設計理念是以“度量的本質結構為核心,以度量意識的發展為根本”,從“線、面、體”三個維度展開課的設計構想。

  一、以“線”引入,喚醒“度量意識”

  本節課度量的物件是面積,而面積大小的本質就是:單位的個數。如何讓學生來理解這一本質特徵?我們認為,在認識長度單位時,學生已經經歷過統一長度單位的過程,而這一經驗對面積單位建立起著非常重要的積極作用。因此本節課以“線段”進入,喚醒學生的“度量意識“。然後再以“面積的度量”為核心展開。度量活動中“選擇怎樣的長方形作為面積單位”時,學生就會聯想到長度單位為,釐米、分米、米,面積單位就對應平方釐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二、以“面”展開,創設“多維體驗”

  面積的本質就是“單位的個數”,可見,面積單位的建立才是關鍵。本節課始終以面積單位為核心展開,層層設計學生的探究活動,為學生創設多維體驗。透過三個層次的度量活動產生面積單位:活動一透過度量長方形的面積統一標準,產生面積單位1平方釐米;活動二:透過度量桌面的面積,激發尋求新的面積單位(1平方分米);活動三:透過測量教室地面的面積產生1平方米。最後再透過比較三個面積單位之間的關係,尋找生活中的原型建立三個面積單位的表象。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