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方體的認識》教學設計(精選20篇)

《長方體的認識》教學設計(精選20篇)

  在教學工作者開展教學活動前,通常會被要求編寫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是一個系統設計並實現學習目標的過程,它遵循學習效果最優的原則嗎,是課件開發質量高低的關鍵所在。優秀的教學設計都具備一些什麼特點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長方體的認識》教學設計,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長方體的認識》教學設計 篇1

  一、課題

  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認識

  二、教學目標

  (一)掌握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徵,認識它們之間的關係。

  (二)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觀察、抽象概括的能力和初步的空間觀念。 教學重點和難點

  (一)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徵。

  (二)認識立體圖形,發展學生初步的空間觀念。 教具準備

  三、教具

  長方體框架、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墨水瓶盒等,課件 學具:長方體和正方體紙盒。

  四、教學過程

  (一)複習準備

  同學們,我們一起來回憶一下以前學過什麼圖形?誰來說說 (學生說)

  不錯,那誰來說以說它們當中哪些圖形是平面圖形?哪些是立體圖形?(邊敘述,邊出示幻燈片)

  今天我們就來進一步認識這些圖形中的兩個——長方體和正方體 (板書:長方體和正方體)

  (二)新授

  1、老師今天帶來了長方體(展示長方體)和正方體(展示正方體)。

  2、還記得我們以前認識圖形的一些方法嗎?誰願意來給老師說說? (學生說:摸一摸,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數一數 ……)

  我們今天進一步認識長方體和正方體,老師要看一下你們都用了哪些方法?

  現在請仔細觀察你的長方體和正方體,想一想,它是由哪些部分組成的?我請......

  (學生說)

  3、說的真好,長方體和正方體都是由面、稜、頂點三個部分組成的,那誰來指指長方體的面是哪一個部分?

  (請一個學生上臺來說)

  拿出你們的長方體和正方體摸摸看。 誰來指指長方體的稜是哪一個部分? (請一個學生上臺來說)

  拿出你們的長方體和正方體摸摸看。

  那長方體或正方體的頂點又是指哪一個部分?請同桌互相指指看看。 (同桌互相指頂點) (課件出示)

  數學上我們把長方體或正方體平平的部分叫做面,把兩個面相交的線段叫做稜,我們把三條稜相交的點叫做頂點

  今天我們就從面、稜、頂點三個方面來研究長方體和正方體 首先研究長方體,我們一起來讀一下討論要求。 (學生讀要求)

  現在每排的4個同學為一個小組,分組討論,並將討論的結果填寫在老師發放的表格中。

  《長方體的認識》教學設計 篇2

  教學內容

  蘇教版九年義務教育小學數學第十冊第3~4頁。

  教學目標

  1.初步認識立體圖形,認識長方體的特徵。

  2、透過觀察、想像、動手操作等活動進一步發展空間觀念。

  3、繼續培養學生數學學習的興趣,進一步形成勇於探索、善於合作交流的學習品質。

  教學過程

  一、認識立體圖形和長方體

  1、談話:同學們,我們已經認識了很多物體的形狀。你能說一說國旗、手帕、紅領巾各是什麼形狀的嗎?

  小結: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都是平面圖形。

  談話:請同學們看老師辦公桌上的一些物體,注意觀察它們的形狀。它們的形狀和平面圖形一樣嗎?(媒體顯示)

  2、指出:像辦公桌上這些物體的形狀畫出來都是立體圖形。其中投影片盒子、書的形狀是長方體。你還能說一些長方體形狀的物體嗎?

  3、引導:下面這兩個圖形是長方體嗎?什麼物體大致是這種形狀?從桌面上找出長方體形狀的物體。

  二、探究長方體特徵

  1、討論長方體的面。

  提問:長方體是由什麼圍成的?

  說明:長方體是由6個面圍成的,這是長方體區別於其他立體圖形的最明顯的特徵。我們可以根據這個特徵很快從立體圖形中分辨出長方體。

  2、認識長方體的稜和頂點。

  說明:在長方體中,兩個面相交的邊叫做稜;三條稜相交的點叫做頂點。用手摸一摸長方體的稜和頂點。

  3、研究面、稜、頂點的特徵。

  提問:大家己經認識了長方體的面、稜、頂點。一個長方體,它的面、稜、頂點還有哪些特點呢?請同學們以小組為單位想辦法繼續展開研究,並把發現的特點整理成一份材料,準備交流。

  組織學生交流。重點交流研究的成果和研究的方法。

  面:相對的面完全相同。(觀察、比較、測量)

  稜:12條,相對的稜長度相等。(數、觀察、比較、測量、推理)

  頂點:8個。(數)

  4、概括長方體的特徵。

  5、再次抽象長方體。

  談話:同一個長方體,看的角度不同,看到的情形也不一樣。你們從不同的角度看一下手中的長方體紙盒,看一看是不是這樣。有三個小動物也從不同的位置看一個長方體,你能分辨出下面的三種情形分別是誰看到的嗎?它們中間誰最能確定這是一個長方體?

  說明:我們畫長方體通常畫出三個面,把看不見的幾條稜用虛線表示出來。(媒體顯示)

  6、應用特徵判斷哪幾個圖形是長方體。

  三、認識長、寬、高

  1、提問:同學們,我們教室的形狀是長方體嗎?怎樣才能描述教室的大小呢?你能估計它大約有多長、多寬、多高嗎?

  提問:(媒體出示一個長方體)你能說一說這個長方體長、寬、高各是多少嗎?

  2、揭示長、寬、高的概念。(媒體顯示)說出下面每個長方體的長、寬、高各是多少。

  3、提問:(媒體顯示)你能依據長、寬、高分辨這兩幢大樓嗎?

  4、引導:動手量一量你手中的長方體紙盒,說一說它的長、寬、高各是多少?

  5、拓展:知道了長方體的長、寬、高,你還能知道長方體的什麼?(媒體顯示)

  四、全課總結

  1、總結:回憶一下我們透過研究知道了什麼,你是怎樣研究的?

  2、談話:談一談你的學習體會。

  教學設想

  1、現實生活是數學學習的源泉。

  數學學習內容的組織要緊密聯絡學生的現實生活。本課中,我設計了蘊含學習內容的生活場景,使學生感受到現實生活中數學的普遍存在,初步體會了數學學習的意義;透過引導學生列舉長方體形狀的物體,加深了學生的感性認識,進一步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再透過組織學生利用實物展開研究,使學生充分體會到研究的價值。學習內容的現實性有助於學生明確學習的意義,也能激發學習的興趣。

  2、觀察、操作、想像是形成空間觀念的重要途徑。

  學生的空間觀念是在學習的過程中逐步形成,而不是靠接受獲得。在空間觀念的形成過程中,視覺、觸覺為大腦思維提供了直接的、豐富的素材,因此要讓學生的手、眼、腦協同發揮作用。在本課中,我讓學生透過看、摸、比較、描述等活動,引導學生對長方體的面、稜、頂點的位置關係有正確把握,對相對的面和相對的稜的關係有正確的理解,從而對長方體有一個比較全面的認識。學生的學習方式得到有效改善。

  3、教學內容的呈現要有根基。

  教學內容一般來說具有生成性,不過有的可以預測,有的是在學習過程中隨機生成。教學內容一旦失去生成的基礎,學生的學習則有可能變為被動接受式的學習。在本課中,我仔細分析“立體圖形”和“長方體的長、寬、高”這幾個概念的生成基礎。“立體圖形”與以前學過的“平面圖形”的不同之處是“立體圖形”這一概念生成的基礎,讓學生體會不同正是幫助學生找準了新知構建的基點。長方體長、寬、高的概念教學如果沒有“為什麼要有長、寬、高?”或“知道長方體的長、寬、高對我們有什麼用?”這些問題作為生成基礎的話,學生則只能被動接受這一概念。

  《長方體的認識》教學設計 篇3

  教學內容:

  教科書第72頁的內容,練習十五的第1~4題。

  教學目的:

  使學生能直觀認識長方體和正方體,能夠辨認這些圖形。

  重、難點:

  能辨認出不同狀態下的長方體、正方體。

  教學過程:

  一、新課

  1、初步認識長方體。

  教師:“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見到的物體有多種不同的形狀(邊說邊拿出一個6個面都是長方形的長方體的實物,如裝墨水瓶的紙盒、火柴盒等)。大家看,這是一個紙盒,誰知道它是什麼形狀的?”

  學生能回答可由學生回答。如果學生回答不出,教師可以告訴大家,再板書:長方體。教師讓學生拿出帶來的長方體形狀的紙盒(教師可將自己預先多帶來的紙盒分發給沒有帶來的學生),並提問:“大家仔細數一數,長方體有幾個面?”(大部分學生隨意地一個面一個面地數,個別學生會有順序地數。教師行間巡視時,要注意發現會有順序地數的學生。)

  教師:“長方體有幾個面?”如果有學生回答錯了,讓他再數一數。教師再叫會有順序地數長方體多個面的學生來數一次。

  教師:“我教你們一種不容易數錯的方法,(邊指著長方體的模型,邊說)長方體有上、下兩個面,前後兩個面,左、右兩個面,一共有六個面。”

  教師再出示一個長方體實物,其中有兩個面是正方形的。教師問:“這也是一個長方體,它有幾個面?相對的面一樣嗎?”教師讓學生拿出帶來的長方體實物(教師注意調配一下學生的長方體,使每個學生手中都有不同形狀的長方體)。要求學生看一看長方體實物的各個面和相對的面有什麼特點,並按照上面的問題提問學生。

  這樣使學生明確長方體有6個面,相對著的兩個面的形狀相同。

  2、初步認識正方體。

  教師出示一些正方體的實物,如魔方、正方體的積木塊(或小木塊)和藥盒等。提問:

  “誰知道它們是什麼形狀的?”邊說邊在黑板上板書:正方體。要求學生拿出帶來的正方體實物,讓學生看著實物,教師提問:“正方體有幾個面?”進行觀察、分析,並要求學生分別回答上面的問題。使學生明確正方體也有6個面。

  3、出示長方體圖和正方體圖。

  教師先出示長方體圖,並且將長方體圖跟同樣大小的長方體模型加以對比。使學生知道這樣的長方體模型畫出的圖應該是教師出示的圖形的樣子。

  學生認識正方體圖的過程同上。

  4、辨認長方體和正方體。

  教師出示一些長方體、正方體和一個稜柱體、一個圓柱體的實物。提問:

  “哪些是長方體?哪些是正方體?”並讓學生從中挑出長方體和正方體。

  教師:“平時你還看到哪些物體的形狀是長方體的?哪些是正方體的?”

  課間活動。

  5、做教科書第72頁上的“做一做”。

  先讓學生說一說中間一行的每一個圖形的名稱,再讓學生把是長方體或正方體的實物跟它們所對應的幾何圖形用線連起來。

  二、鞏固練習

  1、做練習十五中的第1題,先讓學生獨立判斷,然後集體核對。

  2、做練習十五中的第2題,讓學生列舉自己熟悉的長方體或正方體的物品。

  3、做第3、4題。做第4題時,教師先提問學生,正方體的6個面中每個面的大小怎樣?(每個面都一樣大小。)然後讓學生自己動手擺。

  三、小結

  教師要學生回憶長方體有幾個面?相對的面一樣嗎?

  接著回憶正方體有幾個面?

  板書:長方體和正方體

  長方體:6面,相對的面一樣

  正方體:6面,6個面都一樣

  《長方體的認識》教學設計 篇4

  教材分析:

  本單元教學內容包括: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認識、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在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一節中,還介紹了容積的概念。學生在第一學段已經初步認識了一些簡單的立體圖形,能夠辨別出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本單元在此基礎上系統學習長方體和正方體的有關知識。長方體和正方體是最基本的立體圖形,透過學習可以使學生對自己周圍的空間和空間中的物體形成初步的空間觀念。教材內容注重與實際生活的聯絡,結合學生所熟悉的事物進行安排,讓學生學以致用,同時,教材內容還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徵。教材內容的呈現體現了透過學生動手操作、自主探究學習掌握知識的特點,讓學生在活動中加深對概念和計算公式的理解,培養學生自主探究能力,發展學生的思維。

  學情分析:

  學生在第一學段初步認識了立體圖形,有一定的認識基礎。同時也已經掌握了平面圖形的知識,為學習立體圖形作好了準備。

  透過前面的學習,學生探究學習的能力和思維能力都有很大提高,為學習新的知識鍛鍊了能力方面的基礎。

  長方體和正方體在日常生活中非常普遍,與學生的生活密切相關,為學生的學習提供了豐富的感性材料。

  由平面圖形擴充套件到立體圖形,是學生髮展空間觀念的一次飛躍,教學中應該注重學生的學習體驗,讓學生在探索活動中掌握知識的內涵,轉化為自身的能力

  教學目標:

  1、使學生認識長方體正方體,掌握長方體、正方體的特徵,初步學會看立體圖形。

  2、使學生認識並理解長方體、正方體的長、寬、高。

  3、能比較區別長方體與正方體的特徵。

  3、透過引導學生觀察、操作,培養學生的探索意識和實踐能力,培養學生初步的空間觀念和想象能力。

  教學重、難點:

  1、掌握長方體、正方體的特徵,認識長、寬、高。

  2、初步建立“立體圖形”的概念,形成表象。

  教學準備:

  教師:多媒體課件;長方體、正方體模型;長方體、正方體形狀的紙盒;長方體框架。

  教學過程:

  一、匯入

  師:同學們,在我們的生活中,有各種各樣的物體。

  (課件:書27頁冰箱、磚、樓房、衣櫃電視機、包裝箱等)

  師:冰箱、磚、樓房、衣櫃電視機、包裝箱這些物體都是什麼形狀的?

  (板書:長方體、正方體)

  師:像長城上的磚、高樓、衣櫃、冰箱這些物體都是正方體(課件:由實物抽象出長方體圖形);電視機包裝箱這種物體都是正方體(課件:由實物抽象出正方體)。

  生活中還有哪些物體的形狀是長方體或正方體的呢?

  師:這節課我們就來進一步認識長方體和正方體。(板書:長方體正方的認識)

  二、長方體的認識

  1,課前就佈置學生把課本後面的兩個圖剪下做長方體和正方體。

  2、認識長方體的面、稜、頂點

  師:請同學們首先拿出自己準備的長方體物體和老師一起來仔細觀察。

  ⑴、教師:用手摸一摸長方體是由什麼圍成的?

  學生:面。(教師板書:面)

  師:長方體一共有幾個面?你能在各個面上分別標上、下、左、右、前、後各個方位嗎?

  ⑵、教師:請用手摸一摸兩個面相交處有什麼?

  學生:有一條邊。

  教師:這條邊稱為稜。(板書:稜)數一數一共有幾條稜?

  ⑶、教師:請摸一摸三條稜相交處有什麼?

  學生:尖。

  教師:相交的這點稱為頂點。(板書:頂點)一共有幾個頂點?

  2、研究長方體的特徵

  ⑴、觀察、交流:

  師:現在我們已經知道了長方體各個部分的名稱,那長方體具體又有那些特徵呢?

  請同學們用自己的長方體,參考討論提綱來研究長方體的特徵,將結果填在表格中。

  ⑵、彙報、展示:

  面:

  師:長方體一共有幾個面?每個面是什麼形狀?

  有特殊情況嗎?(相對兩個面是正方形)

  師:那些面是完全相同的?

  稜:

  師:長方體有幾條稜?哪些稜長度相等?

  頂點:長方體有幾個頂點?

  長、寬、高

  師:相交於頂點的三條稜的長度相等嗎?

  相交於一個頂點的三條稜的長度分別叫著長方體的長、寬、高。(課件演示長、寬、高)

  三、正方體的認識

  3、研究正方體的特徵:

  1、觀察、交流:

  師:剛才我們圍繞長方體的面、稜、頂點研究了長方的特徵,你能用同樣的方法研究出正方體的特徵嗎?

  2、彙報、展示:

  面:6個完全相同的正方形。

  稜:12條稜長度都相等。

  頂:8個。

  長方體與正方體的特徵比較

  1、師:讓我們來對比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徵,說一說它們的相同點與不同點。

  2、學生討論後歸納:長方體和正方體在面、稜、頂點的數量上都相同;在面的形狀、面積、稜的長度方面不相同。

  3、師:看一看長方體的特徵正方體是否都有?那我們可以說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關係是?

  學生:正方體是特殊的長方體。

  2、書本:31頁

  ⑴、和a平行的稜有幾條?

  ⑵、和a相交併垂直的稜有哪幾條?

  ⑶、和b平行的稜有幾條?

  3、判斷。正確的在括號裡畫√,錯誤的畫×。(投影片)

  (1)、長方體有6個面,12條稜和8個點。()

  (2)、長方體相對的面的大小、形狀相等。()

  (3)、長方體的六個面一定是長方形;()

  (4)、正方體的六個面面積一定相等;()

  (5)、一個長方體(非正方體)最多有四個面面積相等;()

  (6)、相交於一個頂點的三條稜相等的長方體一定是正方體。()

  4、書本:32頁第7題

  小賣部要做一個長4米、寬2,高1米的玻璃櫃臺,現要在櫃檯各邊上都安上鐵皮,這個櫃檯需要多少米鐵皮?

  教學反思:

  《長方體和正方體的初步認識》,是學生由平面圖形到立體圖形的一次過渡,也是學生學習其它立體圖形的基礎。是學生對圖形認識的一個轉折點,它從平面圖形過渡到立體圖形,從計算面積到計算體積,而且對於學生空間觀念的發展更是一個質的飛躍。學生在空間方面的認識從二維發展到了三維。雖然說長方體在學生的身邊隨處可見,但是要發現它的特徵,還是不怎麼容易的,特別是對於那些構建空間念能力薄弱的學生來說,是比較難理解的。回顧整個教學過程,有以下幾點值得自己回顧和總結。

  1、遵循學生認知規律,正確把握教學起點

  本節課我是在充分研讀教材、分析學情的基礎上展開教學的,充分尊重了學生的已有知識,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學習經驗、學習興趣,恰當地把握了教學起點。例如本課在匯入時,以尊重學生原有知識經驗為基礎,開門見山設計了辨認生活中那些物體是長方體、正方體,然後直接轉入長方體正方體特徵研究,避免了教學拖沓、使學生迅速進入學習的重點。

  2、注重動手操作,讓學生積累空間觀念。

  長方體正方體的認識在幾何形體知識屬於直觀幾何階段,教學時我注重引導學生動手操作實踐,讓學生在看一看、摸一摸、認一認等實際操作中,使自己的多種感官參與活動,豐富自己的感性認識,掌握幾何形體的特徵,不斷積累空間觀念。

  3、教會知識,更要教會獲取知識的方法。

  本節課的題目是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認識,但在教學設計上我把重點放在長方體的研究上。教會學生研究的方法、得出長方體的特徵,然後讓學生用類比法參照長方體特徵研究過程研究正方體的特徵,最後進行兩者之間的異同比較完成新知識的學習。這種過程的設計既留給了學生足夠的自主探究的空間,同時又教會了一種知識探究的方法。學生學會了知識,也提高了能力。

  4、教學中的一些不足。

  ⑴、老師對學生引導太多,放手太少。在研究探索長方體正方體的特徵的過程中給出的時間太過倉促,部分學生研究的不夠從分。

  ⑵、課堂中老師學生之間的傾聽與反饋以及教學中的自然生成的把握,還要從細微處去觀察去撲捉。

  ⑶、練習的設計要更全面、更紮實、更巧妙。

  《長方體的認識》教學設計 篇5

  【教學內容】

  新世紀小學數學五年級下冊第46—47頁"長方體的體積"

  【教材分析】

  本課是在學生已經基本認識了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徵,學習了表面積的計算,掌握了體積的概念和常用的體積單位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本節內容重點是引導學生探索長方體體積的計算方法。主要包括"比一比"、"做一做"、"說一說"三個欄目。"比一比"的目的是讓學生感知長方體的體積與它的長、寬、高有關,為進一步自主探索長方體體積的計算方法打下良好的基礎。"做一做"的目的是讓學生透過用小正方體擺長方體這個活動,探索長方體體積的計算方法。"說一說"的目的是引導學生思考如何計算正方體的體積。

  學習體積的計算,使學生進一步體會到知識來源於實踐、用於實踐的道理,掌握一些研究問題的方法。並且對學生空間觀念的形成有著重要的意義。同時為學習體積單位之間的進率打下基礎。

  【學生分析】

  五年級的學生已經掌握了一些數學基礎知識和學習數學的基本方法,具備了一些基本的解決數學問題的能力和技巧。大部分學生具有較強的自我發展的意識,對有挑戰性的任務很感興趣。這使得我們在學習素材的選取與呈現,以及學習活動的安排上除了關注數學的用處之外,也應當設法給學生經歷做數學的機會,使他們能夠在這些活動中表現自我、發展自我,從而感受到數學學習是很重要的活動,初步形成並學會數學地思考。此外,學生已經學過長方形等基本圖形,對長方體、正方體有了認識與瞭解,因此對本節課的內容理解起來並不是難事,關鍵是如何利用他們對實踐及探究活動的熱情,讓他們在活動中建立數學模型的數學發現的過程。

  【學習目標】

  1、結合具體情景和實踐活動,探索並掌握長方體、正方體體積的計算方法,能正確計算長方體、正方體的體積,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2、在觀察、操作、探索的過程中,提高動手操作能力,進一步發展空間觀念。

  3、主動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案,積極參與小組合作學習,體會到合作交流的價值。

  【教學過程】

  一、複習舊知,呈現課題

  1、體積是指什麼?常用的體積單位有哪些?什麼是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教師出示體積單位的模型)

  2、體積是4立方厘米的正方體裡含有多少個體積是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體?那麼,體積是8立方厘米、10立方厘米呢?這說明了什麼?(生:體積是多少就含有多少個體積單位。)

  (設計意圖:以原有知識係為依託,使學生進一步樹立空間觀念,為這一節課做好鋪墊。)

  (師出示一長方體教具)

  師:你能猜出這個長方體的體積是多少嗎?

  生:長方體的體積=長寬高

  師:你怎麼知道的?

  生:我以前問過我爸爸。

  師:你真是一個勤學上進的孩子!

  師:你們對他的回答有什麼問題想問嗎?

  生:為什麼長方體的體積=長寬高。

  (設計意圖:引出為什麼長方體的體積=長寬高,激勵學生上進好學,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他們產生探究新知的慾望,從而積極、主動地參與探究。)

  二、觀察操作,實驗探究長方體體積的計算方法

  1、探索活動:

  小組合作(每四人一組做實驗並記錄):用24個體積是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體擺出不同的長方體。

  活動前師友情提示:

  (1)每個小組用24個體積是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體擺出4個不同的長方體;

  (2)注意觀察你所擺的長方體有幾層?每層有幾行?每行有幾塊小正方體?你所擺的長方體的長、寬、高分別是多少?

  (3)我的發現是___。

  (設計意圖:利用學具,引導學生進行直觀操作、思考,增加學生參與活動的熱情,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同時增強學生合作交流、克服困難、勇於探索的意識。)

  2、成果展示:

  (請小組代表到臺前利用實物投影展示拼擺的過程並彙報方法及結果。)

  (1)體積與每排個數、排數、層數的關係。

  (板書:長方體體積=每排個數排數層數)

  每排個數、排數、層數與長方體的長、寬、高的關係。(每排個數相當於長;排數相當於寬;層數相當於高)

  (板書:長寬高)

  (2)長方體所含體積單位的個數與它的長、寬、高的關係。

  (長方體體積等於長方體所含體積單位的個數,所含體積單位的個數正好等於長方體長、寬、高的乘積)

  長方體體積公式長方體體積=長寬高

  (3)如果用V表示長方體的體積,用a、b、h分別表示長方體的長、寬、高(出示標有a、b、h的長方體積木)體積的字母公式怎樣寫?V=abhV=abh(板書)

  (設計意圖:將具體操作、思維和語言表達緊密地結合起來,然後逐步脫離操作直觀,利用表象逐步抽象化。)

  (4)說一說:長方體的體積與什麼有關?(長、寬、高)

  (設計意圖:進一步認識長方體的體積與長、寬、高的關係。)

  3、運用長方體體積公式解決問題(獨立完成)

  (1)(幻燈出示)1號長方體,長4釐米,寬4釐米,高3釐米,它的體積是多少?

  (設計意圖:鞏固基礎知識,提高口算能力。)

  (2)(幻燈出示)2號長方體,長4釐米,寬4釐米,高4釐米,它的體積是多少?

  (設計意圖:鞏固新知的同時引出正方體的體積公式的探究。)

  4、探究正方體體積公式:

  問:透過計算2號長方體的體積你們發現了什麼?

  (設計意圖:鞏固新知的同時引出正方體的體積公式的探究。)

  引導學生明確:

  (1)這個長方體長、寬、高都相等,實際上它是一個正方體。

  (2)正方體體積=稜長稜長稜長(板書)

  (3)如果用V表示正方體體積,用a表示它的稜長(出示標有字母的正方體)字母公式為:V=aaa

  教師提示:aaa也可以寫作"a3"讀作"a的立方"表示三個a相乘。所以正方體的體積公式一般寫成:V=a3(板書)

  (設計意圖:加強新舊知識的銜接,使學生感覺新知識"不新",新知識不難,實現平穩過渡,使學生樹立學習新知識,解決新問題的信心。)

  5、運用正方體體積公式解決問題

  出示問題,學生獨立完成,(指名板演並說體積公式)

  6、小結:剛才我們透過實驗推匯出了長方體、正方體體積公式,這就是我們這節課學習的主要內容(板書課題)。

  (設計意圖:總結重點,揭示課題。)

  三、鞏固發展

  計算出數學課本的體積。(學生兩人一組完成該項任務)

  (設計意圖:學生要計算數學課本的體積,就必須先量出它的長、寬、高,學生透過動手測量和計算培養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不但計算出了數學課本的體積,同時體會到可以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增強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四、小結

  (設計意圖:對新知識進行一次全面的回顧,梳理,內化的過程,同時培養學生總結概括能力。)

  《長方體的認識》教學設計 篇6

  教學目標:

  1、初步認識立體圖形,認識長方體的特徵。

  2、透過觀察、想象、動手操作等活動,進一步發展空間觀念。

  3、繼續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進一步形成用於探索、善於合作交流的學習品質。

  教學重點:掌握長方體的特徵。

  教學難點:形成長方體的空間觀念

  教學用具:長方體或正方體的小紙盒。

  教學過程:

  一、激趣引入

  1、師:畫面上是什麼圖形?(長方形)現在請你們認真觀察,看看有什麼發現?(課件演示由6個長方形圍成一個長方體的過程)

  2、師:同學們在一年級已經初步認識了長方體,是不是由6個任意的長方形都能像這樣圍成一個長方體呢?這節課我們就一起來繼續研究和長方體有關的一些知識。(板書課題)

  二、課前預習:

  自學內容 P27~29例題1~2

  1、 同伴互相舉例說說生活中的長方體

  2、 觀察長方體,看P28的例一,試著(用鉛筆)完成書中的表格。

  3、 用工具袋裡的材料,小組同學合作,共同做一個長方體。寫下你發現了什麼?

  嘗試練習 :試著完成P29的做一做練習

  4、 有什麼疑惑?

  三、彙報展示:

  (一)匯入

  1.已經認識過許多物體的形狀,你能說一說國旗、手帕、紅領巾等各是什麼形狀嗎?小結: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都是平面圖形。

  講臺上放一些物體,注意觀察它們的形狀、它們和平面圖形一樣嗎?

  2.指出:像這些物體都是立體圖形。其中,粉筆盒、書等的形狀是長方體。你還能說出一些長方體形狀的物體嗎?

  、出示P27圖,讓學生觀察。

  師:周圍有很多物體的形狀是長方體的,從主題圖中找一找。(電腦抽象出長方體的圖)

  師:你帶來了哪些長方體形狀的物品?

  4.小結:我們周圍有許多物體的形狀都是長方體或正方體(也叫立方體)。

  (二)教學實施

  1.認識面、稜、點。

  師:昨天讓同學們觀察了長方體。現在老師來演示一下,你們說說面、稜、點的區別。

  (1)拿出準備的馬鈴薯,用刀切下一片,你看到了什麼?(一個平平的面)

  (2)挨著這個面,再切一刀,你又看到了什麼?(兩個面,一條邊)及時指出:我們把兩個面相交的這條邊叫做稜。

  (3)緊挨著這兩個面再切一刀,形成三個面,現在你又看到了什麼?(有三個面,三條稜)指出:三條稜相交的點我們把它叫做頂點。

  2.彙報長方體的面:

  提問:長方體是由什麼圍成的?

  3.彙報長方體的稜和頂點

  4.彙報面、稜、頂點的特徵

  提問:大家已經認識了長方體的面、稜和頂點。一個長方體,它的面、稜和頂點還有哪些特點呢?請同學們以小組為單位,繼續彙報,並完成下面這幾個問題:

  (1)面的特徵

  ①用手摸一摸它有幾個面(注意培養學生有順序地觀察)

  ②每個面是什麼形狀?(注意出示也有兩個相對的面是正方形)

  ③哪些面完全相等?

  長方體有6個面,每個面都是長方形(特殊情況有兩個相對的面是正方形)相對的面的形狀、大小完全相同。

  (2)長方體的稜的特徵。

  ①數:長方體有多少條稜?(要說出數的方法)

  ②量:動手量一量每條稜的長度,看哪些稜的長度相等?(有什麼規律?)

  根據學生的發言歸納出:(投影顯示)長方體有12條稜,相對的4條稜的長度相等。

  (3)長方體的頂點的特徵。

  讓學生拿一個長方體紙盒,用手摸長方體每三條稜相交的地方,並提問:長方體有幾個頂點?(8個)

  5.概括長方體的特徵。透過大家的操作、討論可以知道:(課件出示)

  長方體是由 個長方形(特殊情況有兩個相對的面是 形)圍成的

  圖形。在一個長方體中,相對的面 ,相對的稜的長度 。

  6.拿一個長方體放在講臺上讓學生觀察。

  最多能看到幾個面?(3個面)

  講:所以我們通常把長方體畫成這樣。指導學生畫長方體的圖形。

  (三)、彙報長方體的長、寬、高。

  1.出示P29例題2,昨天讓同學們用學具做了一個長方體的框架。提問:在做的過程中,你發現了什麼?並彙報下面的兩個問題:

  (1)它的12條稜可以分成幾組?怎樣分?

  (2)相交於同一個頂點的三條稜長度相等嗎?

  2.揭示長方體的長、寬、高的概念。

  (1)你知道相交於一個頂點的三條稜的長度分別叫做長方體的什麼嗎?(長、寬、高)

  (2)長方體的長、寬、高的長短與這個長方體有沒有關係?(出幾個長、寬、高不同的長方體)

  結論:長方體的大小和形狀是由它的長、寬、高決定的。

  讓學生指出自己長方體的長、寬、高。

  3.總結(課件出示填表內容)

  四、反饋檢測

  1完成P31練習五T1。

  2.一個長方體,長5釐米,寬3.5釐米,高2釐米。這個長方體的稜長綜合是多少釐米?

  3.一個長方體的稜長總和是96釐米。它的長、寬、高的和是多少釐米?

  4、判斷。

  (1)長方體有6個面,12條稜和8個頂點。( )

  (2)長方體相對的面的大小、形狀都相等。( )

  (3)在長方體中,不是相對的稜長度都不相等。( )

  板書設計: 長方體的認識

  相交於一個頂點的三條稜的長度分別叫做長方體的長、寬、高。

  課後反思:

  教學本節內容我主要採用了課件演示及讓學生動手操作的形式。上課伊始用課件出示學生已經見過的圖形,自然引出長方體和正方體,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接著讓學生透過看一看、摸一摸、量一量自己帶來的長方體和正方體瞭解它們的特徵,進而也知道了什麼是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長、寬、高。透過多種形式的練習,學生加深了對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認識。

  《長方體的認識》教學設計 篇7

  教學目標:

  1、認識長方體,掌握長方體的特徵,初步學會看立體圖,長方體的認識。

  2、培養學生的探索意識和創新實踐能力,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掌握有序觀察、分類比較等學習方法。

  3、在學習活動中,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信心。

  教學重點:長方體的特徵

  教學難點:形成長方體的空間觀念。

  教具準備:長方體、正方體的模型各一個

  學具準備:禮品袋中有長方體、正方體等立體型物體一宗

  學具帶1:土豆、蘿蔔、橡皮泥、紙板、刀子、剪刀等

  學具袋2:長方體框架製作材料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引入新課

  1、分類比較。

  師:今天。老師給同學們帶來了一帶禮物,你們想不想知道是什麼?請同學們倒出來看一看。

  你們願意玩嗎?為了玩的方便,你能把這些物品按照一定的特徵分分類嗎?(生分類)

  師:哪為同學願意上來展示一下,你是怎樣分的,根據什麼標準來分的?(讓學生感知平面圖形與立體圖形的區別)

  師:在這些立體圖形中,有一些物體的形狀是長方體,你能把它找出來嗎?

  2、揭示課題。

  師:這些物體,它們的大小高矮都不一樣,為什麼都是長方體?長方體究竟有什麼特徵呢?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和研究。板書課題:長方體的認識

  二、操作實驗,探究新知

  1、初步感知長方體的特徵。

  (1)舉出生活中還有哪些物體的形狀是長方體的?

  (2)動手製作長方體形狀的物體

  請同學們從學具袋1中,選擇你喜歡的材料,製作一個長方體模型,比一比,誰做的又快又好。

  學生可以自己製作,也可以小組合作。

  (3)相互評價所製作的長方體形狀的物體。

  讓展示作品,學生自評,其他同學互評,老師評。隨學生的回答點明:面、稜、頂點(並板書)

  2、抽象概括長方體的特徵

  (1)自主學習

  讓學生從自己的學具中挑選一個自己認為最標準的長方體形狀的物體,要求學生透過看一看,數一數,量一量,想一想等方法,從長方體的面、稜、頂點三個方面深入探討長方體的特徵。

  (2)小組討論

  (3)小組彙報,交流辯論

  師:哪一個小組願意交流一下你的發現?其他同學可以補充、糾正、質疑、辯論。

  可能發生爭執的有:

  1、對“相對”的理解;

  2、一組相對的稜是4條,而不是2條。

  3、長方體每個面的形狀都是長方形,特殊情況有一組相對的面是正方形,小學數學教案《長方體的認識》。

  (4)驗證特徵。

  同學們說的特別精彩,老師很佩服,但是你們是怎樣知道長方體相對的面完全相同?

  學生回答可能出現如下情況:

  1、看出來的;

  2、量出來的;

  3、將長方體物體放在紙上用鉛筆描出一個面的輪廓,再用相對的面去比較;

  4、用剪刀將長方體盒子的一個面剪下跟對面比較。

  5、用稍大的紙蒙在長方體物體的一個面上,四周壓下痕跡,再跟其他的面比較等等。

  提問:你是怎樣驗證長方體相對的稜長度相等的?

  用 尺子量、用筆桿沿稜比較等。

  (5)師生合作,抽象概括。

  師:剛才我們從長方體的面、稜、頂點三個方面研究了長方體的特徵。

  長方體有6個面,每個面的形狀都是長方形,特殊情況有一組相對的面是正方形,相對的面完全相同。(課件演示:三組相對的面分別重合); 長方體有12條稜,相對的稜長度相等(課件演示:三組相對的稜長度分別相等);另外長方體還有8個頂點。

  3、認識長方體的長、寬、高。

  (1)學習長、寬、高。

  師:請同學們從學具袋2中自己選擇材料,動手插一個長方體框架。

  學生動手操作,師巡視,有針對性地參與某些同學的操作,在小組上展示自己的作品。

  提問:請同學們仔細觀察,幾條稜相交於一個頂點?

  師:我們把相交於一個頂點的三條稜的長度分別叫做長方體的長、寬、高。習慣上,把水平方向的稜的長度作為長,把前後方向稜的長度作為寬,豎著的稜的長度作為高。

  (2)練習。

  ①同桌指出自己所製作長方體的長、寬、高。

  ②抽一名學生到臺上指給大家看。發現問題及時糾正。

  4、認識立體圖。

  認識透視立體圖.

  (1)讓學生在各自的座位上觀察講臺上的長方體紙盒,(紙盒上各個面分別標上數字1~6)如圖:

  問:最多你能看到幾個面?(讓學生報出所看到的面的號)

  (正面遠處的同學只能看到一個面,還有能看到兩個面的,最多也只能看到三個面)

  (2)師:我們把這個長方體如果從右前方觀察,所看到的這個長方體如果畫出來就是這樣的.螢幕顯示立體圖.

  師:這個圖中你們看到了哪幾個面?哪幾個面看不到?教師結合多媒體的演示告訴學生,看不到的面我們用虛線表示.

  (螢幕出現)

  (3)加強空間想象能力的培養.

  ①出示下圖,想象出與之對應的長方體.

  ②出示一組長方體,讓學生說出所想象的長方體是其中的哪一個.

  ③電腦將長方體補充完整,讓學生再次感知所想象的正確的長方體.

  三、巧設練習,拓展新知

  1、基本練習。

  (1)說出這個長方體的長、寬、高

  (2)改變長方體擺放的位置,分別說出它們的長、寬、高。

  (3)說出前面、左面、上面各是什麼形狀及它們的長、寬。上面沒有標明資料,你們是怎麼知道它的長、寬?

  2、變式練習。

  (1)把一個長方體模型切成兩個小長方體,一共有幾個面?幾個頂點?為什麼?

  (2)下面是一個殘缺的長方體,你能想象出它左面原來是什麼形狀,面積是多少?(單位:釐米)

  四、談談收穫,全面總結

  讓學生談談透過本節課的學習有什麼收穫?可以從基礎知識、方法、情感態度等方面來談收穫,也可以聯絡實際談談所學知識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等。

  板書設計:

  長方體的認識

  ┌6個面都是長方形

  (6個)面┤特殊情況有兩個面是正方形

  / └相對的兩個面相等

  長方體─(12條)稜 相對的稜的長度相等

  \

  (8個)頂點

  《長方體的認識》教學設計 篇8

  教學目標:

  1. 透過觀察、猜想、操作、想象、推理、探索等數學活動,自主探索長方體、正方體關於面、稜、頂點的特徵,理解長方體長、寬、高的含義。

  2. 立足想象與操作,自主探索並發現長方體頂點、稜、面之間的關係,理解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關係。

  3. 在自主探索長方體和正方體特徵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和推理能力。

  教學重點:把握特徵,培養空間觀念。

  教學難點:空間觀念的培養。

  教學準備:課件、模型、搭長方體的材料等。

  教學過程:

  一、匯入

  師:同學們,今天老師給大家帶來了很多的數學圖形,你認識它們嗎?(認識)

  師:那這個圖形叫什麼?這個呢?這個……

  師:在這些圖形裡,你能分辨哪些是平面圖形,哪些是立體圖形嗎?(能)

  師:你上來試一試。請將是平面圖形的拖到左邊,是立體圖形的拖到右邊。

  師:同學們,他做的對嗎? (對)

  師:很好,今天,我們就一起進入立體圖形的世界,更深入的認識一下長方體和正方體。(板書課題: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認識)

  二、新授

  1.說一說生活中的長方體和正方體

  師:同學們,你們在生活中見過哪些物體的形狀是長方體或正方體的?

  師:我們周圍許多物體的形狀都是長方體或正方體(正方體也叫立方體)。

  2.認識長方體

  師:我們先來認識一下長方體。請同學們看,在長方體中,老師手摸得這些平平的地方叫做長方體的面,然後面與面相交的這條線就叫做長方體的稜,三條稜相交的這個點叫做長方體的頂點。

  師:同學們的桌上都有一個長方體的物體。接下來,請同學們帶著下面這些問題摸一摸你的長方體。

  (1)長方體有( )個面。

  (2)每個面是什麼形狀的?

  (3)哪些面是完全相同的?

  (4)長方體有( )條稜。

  (5)哪些稜長度相等?

  (6)長方體有( )個頂點。

  師:你們有答案了嗎?我們一起來看一下。

  師:透過剛剛的活動我們知道了:長方體一般是由6個長方形(特殊情況下有兩個相對的面是正方形)圍成的立體圖形。在一個長方體中,相對的面完全相同,相對的稜長度相等。

  3.製作長方體,認識長、寬、高

  交流:

  師:同學們,剛剛我們初步認識了長方體,你們想親自動手用小棒做一個長方體嗎?(想)

  師:那想要搭成一個長方體,需要幾根小棒呢?(12根)

  師:為什麼是12根?

  師:給你12根一定能搭成嗎?

  學生思考並回答

  師:老師這裡有4種方案,請大家思考一下,哪些一定能搭成長方體,哪些一定不能,為什麼?

  操作:

  師:同學們想好了嗎?我們一起來試一試。

  出示任務要求:

  (1)選擇其中的一種方案,小組合作搭一個長方體。

  (2)進一步思考其他方案可不可以搭成,為什麼?

  (3)思考在搭長方體的過程中自己的發現。

  學生操作

  反饋:

  師:同學們完成了嗎?請問哪些方案不能搭成長方體?

  方案2

  師:這些方案都用了12根小棒,為什麼唯獨2號方案不可以搭成長方體?

  預測1:2號方案黃色小棒不夠了,而藍色的多了一根。

  預測2:每種長度都應該是4根才夠,否則搭不成。小結:長方體有12條稜,分成3組,每組都是4根。

  師:哪些學生是按方案1搭的長方體。(拿一個作品展示)你們在用這個方案搭長方體的過程中,你們有哪些發現?

  預測1:每種長度都有4根。

  引導學生指一指模型並板書:分成3組,每組4根。

  預測2:長度相同的4根小棒,放在相對的位置。

  板書:位置相對。

  預測3:每組相等的小棒,都是平行的。

  師:(利用模型引導學生觀察)水平面相對的稜互相平行;

  垂直面相對的稜互相平行;

  側面相對的稜互相平行。

  預測4:每個頂點上有3條長度不等的稜。

  師引導:在這裡,相交於一個頂點上有3條稜,這三條稜的長度分別叫做長方體的長、寬、高。(把長方體水平放置)一般情況下,底面較長的那條稜是長,較短的是寬,垂直的是高。誰來指出白板上這個長方體的長、寬、高?

  師:同學們,請看模型。老師把長方體的前面和後面拆下來看一下,我們會發現它們的長與寬都是用的一樣的小棒,所以前面和後面是一樣的長方形,同樣的道理,左邊和右邊是一樣的長方形,上面和下面是一樣的長方形。我們再一次發現長方體有6個面,並且相對的面大小相同。

  師:接下來,我們來看一下方案3搭成的長方體,哪些同學是用方案3搭的?

  師:(出示方案3)這個長方體與與用方案1搭的長方體相比,有什麼特別之處嗎?

  預測:方案1搭的長方體6個面都是長方形,方案3搭的長方體有2個面是正方形。

  師:是的,這是方案1的長方體,我們可以將它怎樣變化,得到方案3搭的長方體呢?(課件演示)

  師:再進一步思考,我們能不能繼續把這個長方體變成正方體呢,有什麼辦法?

  學生反饋,師動態演示

  師:這麼特殊的長方體即正方體,有哪些小組搭出來了?

  師:(展示方案4所搭成的正方體)正方體與長方體相比有什麼相同,什麼不同?

  學生交流長方體與正方體的相同點與不同點。

  師:根據你們的回答,老師畫出了這幅圖,這個圖是什麼意思?在以前學習中有沒有這樣的圖?(出示長方形與正方形的集合圖,體會兩者關係。)

  師:其實,正方體是長、寬、高都相等的特殊的長方體。

  三、練習鞏固

  略

  四、課堂小結這節課你學到了什麼?

  略

  《長方體的認識》教學設計 篇9

  一、教學思路:

  《位置》是學生在掌握上下、前後、左右等方位概念的基礎上,進一步學習用兩個數(從兩個維度)來描述一個物體在平面中的位置,初步滲透了平面直角座標系的思想,它對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在教學中,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使學生認識到:用兩個數描述一個物體的位置非常簡明,從另一個角度感受數學的作用,同時透過多種練習形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進一步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絡。

  1、師生談話,激趣匯入

  新課標指出:學生的數學學習內容應當是現實的、有趣的、富有挑戰的。因此,本課一開始抓住小學生喜歡錶現自己的特點,讓學生先做自我介紹,再比一比誰能把自己介紹得更清楚,讓大家不但知道你叫什麼名字,還能知道你坐在哪裡的現實活動中,初步感受位置,激發學習興趣。

  2、聯絡實際,學習新知

  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對物體的位置,已有較多的感性認識。因此,在教學這部分內容時,應在學生已有知識和生活經驗的基礎上進行教學。學生在明確我們習慣上怎樣來分小組的方法後,先同桌互相說一說,自己坐在第幾組的第幾個位置,再找一找自己前、後、左、右同學的位置,最後再開展“猜一猜,我的好朋友是誰”的遊戲,這樣的設計調動了全班的參與意識,變一問一答式教學為全員參與的玩中學,樂中知,同時增進了同學之間的友誼。此後,透過填寫座位卡並與前後左右的同學的座位卡進行比較。進一步明確:從兩個方面(維度)描述出一個物體的位置非常簡明,此環節層層相扣,逐步滲透,深化了知識的內涵,以螺旋上升的方式解決了這節課的教學重點。

  3、創設活動情境,感受位置

  荷蘭數學家和教育學家弗賴登塔爾說過這樣一句話:“數學是人的一種活動,如同游泳一樣要在游泳中學會游泳。”我先利用課件讓學生髮現電影院座位的排列規律,然後創設實際活動情境,把教室模擬成電影院,放手讓學生自己進場找座位,透過實踐使學生真正掌握了本領,進一步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絡。並不失時機的對學生進行遵守公共秩序,做文明小公民的思想教育。

  4、練習應用

  透過小組講座如何合理的給小動物分房子,小組合作幫助小螞蟻設計尋找食物的路線等開放性、實踐性很強的活動,學生體驗到了所學知識在實際中的應用。體現了新課標“玩中學,做中學”的新理念,培養了學生對數學的情感。

  二、教學過程

  (一)師生談話,激趣匯入

  小朋友,今天和你們一起上課的除了劉老師,還有許多領導和老師,他們很想認識咱班的小朋友,你們願意把自己介紹給大家嗎?怎樣介紹能讓大家不但知道你叫什麼名字,還能知道你坐在哪裡呢?(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提示並板書課題)

  (二)聯絡實際學習新知

  1、聯絡班組實際分組情況,明確習慣上的分組方法。

  2、生生交流,說一說自己坐在第幾組的第幾個位置,前後、左右的小朋友坐在第幾組的第幾個位置。

  3、遊戲:猜一猜“我的好朋友是誰?”請學生描述自己的好朋友所在的位置,其他小朋友根據描述的位置猜測出他的好朋友是誰。

  4、填寫、比較座位卡。學生在座位卡上填寫好自己的位置後,與前後、左右的小朋友的座位卡進行比較、探討,並從中發現規律:自己與前後的小朋友在同一組,與左右的小朋友在同一個(同一排),進一步明確:用兩個數,表示一個物體的位置非常簡明。

  (三)創設情間,感受位置

  1、課件出示電影院座位的排列情況。小組討論並彙報:你發現電影院的座位的排列有什麼規律?

  2、把教室模擬成電影院,讓學生在進場找座位的情境中真正掌握找位置的本領。

  3、反饋:透過驗票檢查學生是否在電影院裡找到自己的位置。

  (四)練習應用

  1、給小動物分房間。(課件出示動物園一角)

  小組討論:把什麼位置的房間分給大象比較合適?並說明這樣分的理由?(學生各抒己見,只要理由充分就應給予給定。)

  2、小組合作設計出幫助小螞蟻尋找食物的路線。

  這是一個開放性、實踐性很強的活動,設計的路線可以有多種,只要各小級能根據小螞蟻及食物的位置,設計出合理的路線就應給予肯定。最後各小組展示設計方案,評選出能讓小螞蟻很快吃到食物的最佳路線,並說明理由。

  (五)全課總結

  小朋友,這節課我們進行的這些活動都和什麼有關係?(位置)而且我們還能夠應用有關位置的知識解決一些實際問題,這說明數學在我們實際生活中的用處很大,你們有決心學好它嗎?這節課我們就上到這。

  三、教學評析

  1、聯絡學生實際,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絡,激發學生學習數學興趣。

  首先,透過師生談話,聯絡學生實際做自我介紹的方式,自然引出課題。其次,聯絡班級實際,告訴大家自己所在的位置或好朋友所在的位置,進一步感受位置,並透過對比使學生明確:要確定自己的位置,既要說出自己在第幾組,又要說出自己在第幾個。

  2、精心設計活動,使學生透過多種方式感受位置。

  首先介紹自己和好朋友的位置,然後創設電影院的情境,感受數學就在身邊。為解決到電影院“找座位的方法”這一難點,先利用課件讓學生髮現電影院座位的排列規律,然後把教室模擬成電影院,放手讓學生自己進場找座位,透過實踐使學生真正掌握本領。最後,透過課件演示給小動物分房子,讓學生進一步體驗所學知識在實際中的應用。

  3、採取適當方式,培養學生的合作交流意識。在數學學習過程當中,培養學生合作交流意識和能力,是課程標準特別強調的理念之一。本節課根據教學的實際需要,多次讓學生進行合作學習,研究探討,尤其是在動物分房時大象到底要分到哪間房,初步體會研究性學習形式。

  建議:

  1、電影院座位排列規律是一個難點,能否多結合本節課內容,讓學生感悟到其規律。

  2、能否結合本節課內容把位置的相對性滲透給學生。

  《長方體的認識》教學設計 篇10

  一、教學目標

  1、透過觀察、操作等活動認識長方體和正方體,讓學生知道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面、稜、頂點以及長、寬、高(或稜)的含義,掌握長方體和正方體的基本特徵,理解它們之間的關係。

  2、讓學生在操作活動中經歷探究的全過程,透過合作學習進一步積累探究經驗,增強空間觀念,發展數學思考能力。

  3、讓學生體會立體圖形學習與實際生活的聯絡,感受其價值,增強數學學習的興趣和學好數學的自信心。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掌握長方體、正方體的特徵,以及長方體和正方體之間的關係。

  難點:透過觀察、操作等活動概括出長方體、正方體的特徵。

  三、課 型:新授課(幾何圖形教學)

  四、教學課時數:1課時

  五、教學準備:課件、長方體或正方體的紙盒

  六、教學過程

  (一)複習引入

  師:同學們,低年級的時候,我們已經學過一些平面圖形,如:長方形、正方形等。誰能說說長方形、正方形有哪些特點?

  師:除了平面圖形外,我們還認識了一些立體圖形,有哪些?(長方體、正方體、圓柱、球)

  師:那你能很快找出下面圖形中,哪些物體是長方體、正方體嗎?(課件出示第一個情景圖)

  師:生活中,你還見過哪些物體的形狀是長方體或正方體?

  師:剛才同學們能準確找出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物體,但是你們是根據什麼判斷出來的呢,它們到底各有哪些特點?這節課,我們來學習“長方體的認識”(板書課題)

  (二)動手實踐,探索新知

  1、初步感知面、稜、頂點的含義。

  師:下面,請同學們先認真觀察一下你手中的長方體紙盒,說說你有什麼發現?(學生彙報)

  師:下面請同學們跟著老師先來認識一下長方體中幾個重要的名稱。

  師:(手模長方體的面)在長方體中,圍成它的這幾個部分叫做什麼?

  生:叫做“面”。(師板書:面)

  師:用六個面能隨便圍成一個長方體嗎?為什麼不能,長方體的面有什麼特點呢,一會兒請同學們自主探討這個問題。

  師:(手模一條稜)兩個面相交的地方形成了一條直線,這又叫長方體的什麼?(板書:稜)

  師:你還能找出長方體中的其他條稜嗎?

  師:長方體中,這些尖尖的又叫什麼?(板書:頂點)

  師:它是怎麼形成的?(由3條稜相交於一點而形成的)

  2、探究長方體的特徵

  師:下面,請同學們小組中認真觀察你手中的長方體,從面、稜、頂點三個角度來研究長方體有哪些特點?

  師:哪個小組來彙報一下你們的發現?

  小結:長方體有6個面,12條稜,8個頂點,每個面都是長方形(也可能有兩個相對的面是正方形),相對面完全相同,相對的稜長度相等。

  3、認識長方體的長、寬、高

  師:剛才,我們知道了三條稜相交,形成一個頂點,那相交於一個頂點的這三條稜長度相等嗎?它們叫什麼呢?

  小結:相對的稜長度相等,底面上的兩條稜分別叫做長和寬,豎直方向上的稜叫做高。

  4、探究正方體的特徵

  師:當長方體的三組稜都相等的時候,你認為這將會變成什麼物體?出示一個正方體(正方體)

  師:下面,你能總結出正方體的特徵嗎?

  小結:正方體的6個面是完全相同的正方形,正方體12條稜長度相等。

  5、討論比較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徵。

  師:根據我們剛才的發現,下面請同學們獨立完成課本第20頁的表格。

  討論:正方體是在具有長方體這些特徵的前提下,它的獨特之處是什麼?

  歸納小結:正方體是特殊的長方體。

  (三)實踐運用,鞏固新知

  師:請在小組中,用你手中的長方體完成課本第20“練一練”第一題。

  師:接著完成課本21頁第3題,說說你是怎麼思考的?

  師:完成課本第20頁的第2題,計算的過程中,你有什麼更簡便的方法嗎?

  (四)課堂小結

  這節課我們主要學習了哪些內容?你有什麼收穫或感受?你覺得還需要提醒大家些什麼?

  七、作業佈置

  學困生:完成《同步伴讀》第11頁的“基礎訓練”。

  優生:完成《同步伴讀》第11頁。

  八、板書設計

  長方體的認識

  頂點面稜

  個數個數形狀大小關係條數長度關係

  86正方形6個面面積相等。12所有的稜長度相等

  86長方形(可能有2個相對的面是正方形相對的面面積相等12可分成3組,每組4條稜長度相等

  九、教學反思

  部分學生對長方體(或正方體)的特點不清楚,他們的空間想像能力較差,找不到各個面所對應的長與寬,部分學生對長方體(或正方體)的稜長總和不會求,特別是應用題中講到做一個長方體框架,至少需要多少釐米長的木條時,學生不理解就是求稜長總和。

  《長方體的認識》教學設計 篇11

  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認識和掌握長方體的特徵,理解長、寬、高的概念。

  2、能會計算長方體的稜長總和。

  (二)過程與方法

  指導啟發學生運用觀察、測量等方法,探究長方體的有關特徵,培養學生觀察分析和動手操作的能力,並幫助學生建立更好的空間觀念。

  (三)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透過小組合作交流,培養學生認真傾聽他人意見,樂於與人合作,的良好心態,增強數學學習的興趣。

  二、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掌握長方體的特徵,認識長方體的長、寬、高。

  教學難點:建立空間觀念,形成立體圖形的初步印象。

  三、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牙膏盒、魔方等實物,多媒體課件。

  學生準備:長方體實物、剪好書本第123頁的長方體展開圖。

  教學過程:

  一、激趣引入

  1、老師:今天,老師給同學們帶了幾位老朋友,同學們看,你們認識它們嗎?(螢幕上顯示: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邊形和梯形)你們能說出它們的名稱嗎?

  交流後小結:這些平面圖形都是由線段圍成的。

  2、(課件出示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圓錐)你認識這些圖形嗎?

  它們都是由什麼圖形圍成的呢?

  交流後小結:像這樣由面圍成的圖形,都佔有一定的空間,我們把他們叫做立體圖形。比如墨水盒、魔方、牙膏這些物體的形狀都是立體圖形(出示實物),這節課,我們就來認識一種大家比較熟悉的立體圖形——長方體。(板書課題)

  3、老師:請同學們在這些圖中,找出長方體(出示課件)第幾個是長方體?

  4、老師:在日常生活中,你發現哪些物體是長方體?

  二、探究新知

  (一)整體認識長方體的面、稜、頂點。

  1、老師:在我們的生活中,有許多許多的物體是長方體,只要同學們仔細觀察,就能發現很多很多.現在請同學們拿出自己準備的學具摸一摸(教師拿著長方體教具引導學生摸長方體的面)你摸到了什麼?它的面是怎樣的?

  在小組內互相說一說。

  教師小結說明:長方體上平平的部分叫作長方體的面。

  2、老師:(拿出教具邊指邊說)兩個面相交的一條邊,我們把它叫做長方體的稜.現在請同學們拿出長方體學具,用手摸一摸長方體的稜,你有什麼感覺?看著稜,你發現了什麼?

  學生回答後老師強調:用手摸稜,有割手的感覺。稜把相鄰的兩個面分開了。

  3、老師:(拿出教具邊說邊指)三條稜相交的這一個點,我們把它叫做長方體的頂點。拿出你們的學具,摸摸長方體的頂點,有什麼感覺?

  4、老師:透過剛才的學習,說一說你知道了什麼?(學生邊說師邊用課件分別演示長方體的面、稜和頂點)

  (二)探究長方體的特徵

  1、認識長方體的特徵(分組合作學習)

  (1)小組明確目標後自由討論

  教師:下面我們以四人小組為單位,來研究長方體的面、稜和頂點有些什麼特徵?(課件出示表格)

  (1)長方體有個面。

  (2)每個面是什麼形狀的?

  (3)哪些面是完全相同的?

  (4)長方體有條稜。

  (5)哪些稜長度相等?

  (6)長方體有個頂點。

  (2)交流彙報

  教師:誰能把你們小組的討論結果彙報一下?

  (預設)學生:長方體有6個面,每個面都是長方形,也可能有兩個相對的面是正方形。

  教師:你有這樣的長方體嗎?哪是相對的面?為了描述方便,一般稱為左面、右面、上面、底面、前面和後面。(指實物回答)

  (預設)學生:長方體相對的面面積相等。

  教師:你怎麼知道的?

  (預設)學生:我用剪刀把相對的面剪下來比較;我測量了相對面的長和寬,長和寬的長度分別是相等的。(師課件演示“相對的面相等”)

  教師:誰能說說稜的特點?

  (預設)學生:長方體有12條稜。

  教師:可以分成幾組?

  (預設)學生:可以分成3組,每組有4條,每組的4條稜長度相等。(教師演示“相對稜相等”)

  教師:你用什麼辦法來證明相對的稜長度相等?

  教師:誰再說說長方體的頂點?(長方體有8個頂點)

  (3)完善表格並小結

  教師:請你把教材第19頁的表格填完成。

  學生先在教材上獨立完成,再課件演示。

  教師:長方體就是由6個長方形圍成的立體圖形(特殊情況下有兩個面是正方形)。在一個長方體中,相對的面完全相同,相對的稜長度相等。

  (4)請你判斷對錯

  ①長方體有6個面、12條稜和8個頂點。()

  ②相對的4條稜的長度都相等的物體一定是長方體。()

  ③長方體相交於同一頂點的3條稜的長度相等。()

  (三)認識長方體的長、寬、高。

  1、辨析判斷題,提出概念

  教師:從長方體的一個頂點出發有三條稜,這相交於一個頂點的三條稜的長度分別叫做長方體的長、寬、高。(課件出示概念)

  出示兩個長方體(相同長方體兩種不同的擺放位置),你能指著說一說這個長方體的長寬高嗎?

  長方體的長、寬、高的位置不是固定不變的,擺放的位置不同,長寬高也不同。

  2、把長方體的稜分類。

  根據這個知識,長方體的12條稜可以分成幾組呢?(同一個頂點出發的長寬高為一組,可以分為4組)

  3、鞏固練習(電腦出示:練習題1)

  (1)、下面每個長方體的長、寬、高各是多少?

  (教師點名讓學生說出答案,其它學生判斷)

  (2)一個長方體,長15釐米,寬9釐米,高10釐米,這個長方體的稜長總和是多少釐米?

  先讓學生自己做,發現學生做題有困難時,教師再提示:我們在研究長方體的稜長的時侯,把長方體最長的4條稜分成一組,較長的4條稜分成一組,最短的4條稜分成一組,那麼,長方體的長、寬、高分別代表這三組稜中的一條稜,現在要求這12條稜的總長度,應該怎樣做?

  (3)選擇題:

  一個長方體的長是8釐米,寬是7釐米,高是5釐米,稜長總和是()

  A、20 B、40 C、60 D、80

  老師:做完的同學請舉手,回答時,請說明你的理由.(師點名提問.)

  那麼誰能根據剛才這倆位同學做的題,能總結出長方體稜長總和的公式呢?(學生總結,師點名提問)

  預設:

  生甲:長方體的稜長總和=長X4+寬X4+高X4。

  生乙:長方體的稜長總和=(長+寬+高)x4。

  老師:這兩位同學到底總結的對不對呢?現在請同學們觀看螢幕,看老師總結的和這兩位同學一樣嗎?(電腦出示)

  老師:這兩位同學總結的對嗎?

  老師:長方體稜長總和這兩個公式書上沒有,是老師輔加學習的內容,請同學們把這兩個公式齊讀三遍,力爭記下,以後做題會用到.

  (四)小結收穫

  教師:這節課你有什麼收穫?請同學們展開想象。

  如果給你一點,學了這節課你會聯想到什麼?(由一點引出的三條線段)由這三條線段你會想到什麼?(三個面)繼續想象:(由三個面可以想到它們相對的三個面形成一個長方體)。

  八、板書設計:

  長方體的認識

  (1)長方體有6 個面。

  (2)每個面是什麼形狀的?

  (3)哪些面是完全相同的?

  (4)長方體有12條稜。

  (5)哪些稜長度相等?6個面都是長方形相對的稜長度相等特殊情況有兩個相對的面是正方形

  (6)長方體有8個頂點。相對的面是完全相同的

  長方體的稜長總和:

  長方體的稜長總和=長X4+寬X4+高X4

  長方體的稜長總和=(長+寬+高)x4

  《長方體的認識》教學設計 篇12

  教學內容:

  蘇教實驗版六上教材第10-11頁的例1及相應的"練一練",完成練習三的第1-2題。

  教學目標:

  1、使學生透過觀察、操作等活動認識長方體以及它的直觀圖,知道長方體的面、稜、頂點以及長、寬、高的含義,掌握長方體的基本特徵;

  2、使學生在具體情境中,經歷猜想、操作、驗證、討論、歸納等數學活動,培養學生的觀察、概括能力及空間觀念,發展數學思考;

  3、使學生進一步體會圖形學習與實際生活的聯絡,感受圖形學習的價值,提高數學學習的興趣和學好數學的信心。

  教學重點:

  透過多種數學活動探究長方體的特徵;充分認識直觀圖;理解長方體的長、寬、高與每個面的長、寬的區別。

  教學過程:

  一、調動經驗、引發衝突、揭示課題:

  1、出示平面圖形(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問:這些是什麼圖形?

  2、調動經驗,衝突中引出長方體,揭示課題。

  提問:你家的冰箱是什麼形狀?生活中還有哪些物體的形狀是長方形呢?

  談話:老師也帶來幾個物體,(一一出示)

  3、揭示課題:像這樣的形狀也是長方體,今天我們就來深入認識長方體。(板書)

  二、認識長方體特徵:

  (一)面的特徵、直觀圖:

  1、提問:長方體有幾個面呢?這樣的面是什麼形狀?數一數,記在作業本上。

  指答:誰能有順序地數出長方體的六個面?為什麼要這樣數呢?你把它的六個面分成了幾組?(板書)

  講授:這些叫做相對的面。

  提問:這些相對的面有什麼特徵呢?(板書)拿出你準備好的長方體,一邊摸,一邊數,感受一下相對的面是否完全相同。

  2、引導學生觀察長方體。

  提問:長方體既然有六個面,從不同的角度去觀察,一次最多能同時看到及格面呢?把你的長方體拿穩,試著觀察一下。

  指答多人:你看到了哪幾個面?

  集體觀察實物投影,從不同角度觀察能看到幾個面。

  3、長方體直觀圖畫法。

  講授:從某一個角度出發,我們最多隻能同時看到長方體的3個面,所以在數學中,我們畫長方體通常這樣畫。(著重對虛線提問)這就是長方體的直觀圖。

  4、在直觀圖中找長方體的六個面,同桌交流,在作業紙上找一找。

  (二)認識稜的特徵:

  1、由面的相交引出長方體的稜。

  引導觀察:長方體中一些面是相對的,還有一些面是相鄰的,比如上面和前面,它們怎麼了?

  講授:我們把兩個面相交的線叫做"稜"。(板書)出示長方體框架,指導學生觀察"稜"。

  提問:長方體一共有多少條稜呢?在你們的直觀圖上有順序地數一數,紀錄下來。指名上臺數。

  2、談話:剛才我們已經瞭解了長方體6個面的特徵,它的12條稜又有哪些特徵呢?看一看,量一量,比一比,再和同桌交流。

  指答,板書(相對的稜長度相等)。提問:你能在直觀圖上表達你的意思嗎?拿出長方體,一起摸摸。

  (三)認識頂點:

  1、揭示頂點概念,數頂點個數。

  談話:同學們觀察得真仔細,知道了長方體相對的稜長度相等。你們發現沒有,有一些稜也相交了。我們三條稜相交成的點叫做"頂點"。請大家試著在直觀圖上數出有多少個頂點。

  (四)認識長、寬、高:

  1、揭示長、寬、高概念。

  講授:一個頂點由三條稜相交而成,數學中把長方體相交於同一個頂點的三條稜的長度,分別叫做長、寬、高。(對照直觀圖板書)

  將長方體實物以不同方位擺放,請學生分別找出它的長、寬、高。

  2、學生自主在實物上量出長、寬、高,標出資料,同桌交流。

  3、對照直觀圖提問:這個長方體的長是3分米,寬是2分米,高是1分米,你能數出這個長方體中有幾條長,幾條寬,幾條高嗎?它們的長度各是多少?(指名上臺板演)

  提問:這個長方體12條稜的長度總和是多少呢?誰能很快算出來?(指答)還有不同演算法嗎?能說說你是怎樣想的嗎?

  4、引導學生根據長方體長、寬、高想像每個面的形狀及相關資料。

  談話:既然長方體6個面都是長方形,你能根據長、寬、高想像出這個長方體的前面長是多少,寬是多少嗎?有和前面一樣的面嗎?右面呢?上面呢?

  5、小結。

  三、練習鞏固,深化認識:

  引導學生認識特殊長方體面、稜特徵,深化認識。

  提問:剛才我們說過,這也是一個長方體,但比較特殊,特殊在哪兒呢?對照書中的直觀圖,仔細觀察,同桌說一說。(結合實物驗證,形成板書)

  四、全課總結。

  五、能力拓展,進一步發展學生空間觀念。

  1、分別擦去長方體直觀圖多條稜,想像出原來長方體形狀。

  2、根據剩下三條稜,想像出原長方體每個面的長、寬各是多少。

  《長方體的認識》教學設計 篇13

  教學目標:

  1、在學生初步認識長方體的基礎上,探究長方體的特徵。

  2、讓學生經歷觀察、操作、討論等自主探究活動過程,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索意識和實踐能力,進一步發展初步的空間觀念。

  3、引導學生親身參與探索實踐活動,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

  教學過程:

  一、觀察比較,初步認識長方體。

  師:(出示一張紙)看,這是一張紙。如果不考慮它的厚度,它是一個什麼圖形?(長方形)

  師:對,這是我們以前學過的平面圖形。將大小一樣的紙重疊在一起,變成一本書,現在是什麼形狀?(長方體)

  師:這種形狀的物體在我們生活中隨處可見,出示情境圖。你能從中找出長方體形狀的物體嗎?(粉筆盒,茶葉盒,等這些物體的形狀都是長方體。)還有一個物體是什麼形狀?(正方體)。今天我們先來學習認識長方體。(板書課題)

  二、探究長方體的特徵。

  1、初步認識長方體的面、稜和頂點

  我們先來認識長方體的各部分名稱。請同學們開啟課本自學第21頁上面的內容。

  誰來說說你知道了什麼?(長方體的面、稜、頂點)

  誰來指給大家看一看?

  拿著你手中的長方體同桌之間指一指它的面、稜和頂點。

  2、探究長方體的特徵

  今天這節課我們透過探究長方體的面、稜和頂點的特徵來認識長方體。一起讀一讀探究要求?小組合作,把小組探究的結論寫在這張紙上。

  小組合作,老師巡視

  (1)面的特徵

  哪個小組先來說一說面的特徵。

  讓一個小組彙報,另外的小組補充。有序的數出長方體的六個面,可以先數右面一個面,中間四個和左面一個。也可以上面、下面,左面、右面、前面和後面這樣去數。重點讓學生按照第二種方法有序的數一遍。

  長方體的六個面一般情況下是長方形,特殊情況下有兩個面是正方形。長方體相對的面完全相同。(課件演示)

  (2)稜的特徵。

  長方體有12條稜。(教給學生有序的數出12條稜)。在數稜的條數的時候有的學生將長方體不停的轉動要及時糾正。

  可以分為上中下三層來數,也可以按照相等的稜為一組去數。

  長方體有12條稜,可以分成3組,相對的4稜的長度相等。

  (3)頂點的特徵

  長方體有8個頂點,

  師:我們把長方體的特徵用表格的形式將它梳理出來。對照一下,哪個特徵是你們小組自己探究出來的,哪個是同學們共同探究出來的。

  上課的教室,找出它的6個面,12條稜和8個頂點嗎。一定要有序的觀察。

  (4)從一個方向觀察一個長方體,最多能同時看到幾個面?

  把這個長方體放在你桌子上,從一個方向觀察一個長方體,你最多能看到幾個面?另外的三個面哪裡去了?(被相對的面擋住了)相對的面我們只能看到一個,所以我們畫長方體直觀圖的時候,通常把能看到的三個面用實線表示,看不到的三個面我們用虛線表示。一定要記住,還有三個面我們看不到。

  (5)認識長、寬和高。

  現在請同學們閉上眼睛,在腦海裡想象長方體的形狀和大小。

  師:如果擦去長方體的一條稜,你還能想象出這個長方體的樣子嗎?

  師:如果再擦去幾條稜(三條虛線),你還能想象出原來的形狀和大小嗎?

  師:我們至少要剩下幾條稜你還能想象出來原來的樣子?這幾條稜有什麼特殊的要求嗎?(學生自己說一說)

  像這樣從一個頂點出發的三條稜,它們的長度在數學上還有專有的名稱。

  我們把相交於一個頂點的三條稜的長度,分別叫做長方體的長寬高。通常情況下,水平方向的叫做長和寬,豎直方向的叫做高。這樣放,讓學生指一指長方體的長寬高。換一種放法,再讓學生指一指。長方體放置的方法不同,它的長、寬、高是可以互換的。

  讓學生拿出自己的長方體,指一指它的長寬高。

  三、鞏固練習

  1、自主練習一課本23頁第一題。

  (1)墨汁盒的上面是什麼形狀?與它相對的是哪個面?

  (2)前面的長和寬各是多少?哪個面與他相同?

  (3)哪個面的長是12釐米,寬是3釐米?

  2、自主練習課本23頁第二題。

  說出每個長方體的長、寬、高各是多少。

  3、根據下圖想象出一個長方體,運用所給的資料回答。

  8釐米

  10釐米

  6釐米

  (1)這個長方體的長寬高各是多少?

  (2)這個長方體的上面的面積是多少?

  小遊戲

  下面我們一起來玩個遊戲。根據所給資料,想想它是什麼。如果你答對了,螢幕上就會出現這個物體。回答錯誤則不出現。

  1、電腦出示:長、寬、高分別是10米、2.5米、3米,普通教室、公共汽車、家用冰箱。(電腦出示公共汽車)

  2、電腦出示:長、寬、高分別是20釐米、15釐米、1釐米,數學書、新華字典、文具盒。(電腦出示數學書)

  如果這個長方體的高縮短到0.1毫米,想想可能是什麼物體?(一張紙。)

  很多時候,大家的進步就像這一張紙的厚度一樣,微不足道甚至難以發現,但我們不應該忽視它的存在,只要每天進步一點點,一定會有更大的收穫。現在想一想今天我有什麼收穫?

  板書設計:

  認識長方體

  面稜頂點

  《長方體的認識》教學設計 篇14

  教學設計:

  長方體的認識

  教學內容:

  長方體的認識(數學第十冊第27-28頁,練習五第1-3題)

  教學目標:

  1.掌握長方體的形體特徵。

  2.能熟練地確定長方體各面的長方形的長和寬。

  3.能根據長方體擺放位置的不同情況,正確說出它的長、寬、高。

  4.透過認識長方體,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

  教學重點:

  掌握長方體的特徵。

  教學難點:

  建立立體圖形的空間觀念。

  教具準備:

  長方體實物及長方體框架。

  學具準備:

  每人一個長方體實物、模型。

  教學過程:

  一、比較分類,引出新知。

  1.談話引入激發興趣

  2.師出示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邊形和一個正方體

  3.學們談一談在日常生活中還見過哪些物體的形狀是長方體。

  4.這節課我們共同探究長方體的一些知識。(板書課題:長方體)

  二、合作探究,解決問題:

  (一)教學例1:(課本28頁)拿出一個長方體紙盒來觀察:

  (1)長方體有幾個面?每個面是什麼形狀?哪些面是完全相同的?

  (2)兩個面相交的邊叫長方體的稜。長方體有幾條稜?量一量每一條稜的長度,哪些稜的.長度相等?

  (3)三條稜相交的點叫做頂點。長方體有多少個頂點?

  1.小組合作:拿出一個長方體紙盒來摸一摸,看一看,比一比;交流自己的感覺與認識:長方體的面、稜、頂點。

  2.教師為學生的探究活動提供智力準備,學生拿長方體跟隨教師初步感知。

  ①長方體上平平的部分是長方體的面。

  ②兩個面相交的邊叫長方體的稜。

  ③三條稜相交的點叫長方體的頂點。

  (2)放手讓學生運用各種感宮和學習用具,探究討論面、稜、頂點的知識,獨自完成28頁書中表格。

  (3)老師巡迴指導。指導要點如下:

  ①數面、稜、頂點時,如何數比較科學。

  ②採用多種學習方法。(如測量、計算、比較及用身體某個部分去接觸面、稜、頂點等)

  (4)各小組根據所填表格彙報自己的發現。

  (二)認識長方體的長、寬、高,教學例2:下圖是用鐵絲稜,用橡皮泥粘成的長方體框架。觀察一下:

  (1)它的12條稜可以分幾組?怎樣分?

  (2)相交於一個頂點的三條稜長度相等嗎?

  (1)學生根據小組內的長方體框架,分小組觀察、測量並討論:長方體的稜有什特點?

  (2)師生共同歸納:

  ①按稜的長度可分為3組,每組內4條稜互相平行且長度相等。

  ②相交於一個頂點的稜有3條,長度不一定相等。

  ③相交於一個頂點的三條稜的長度,分別叫做長方體的長、寬、高。

  ④長方體的形狀、大小是由長方體的長、寬、高決定的。

  三、課堂練習。

  (一)基礎練習

  1.完成教科書第29頁的做一做。(拿出用硬紙做一個長方體量出它的長、寬、高各是多少釐米)

  2.完成課本31頁練習五(1)——(2)題。

  拿出數學書,量一量它的長、寬、高各是多少。然後說一說每個面的長、寬各是多少?

  (二)綜合練習。

  判斷對錯,並說明理由。

  (1)在長方體中,不是相對的稜長度都不相等。

  (2)一個長方體都有6個面、12條稜和8個頂點。

  (3)長方體相對的面大小、形狀都相同。

  (4)長方體的每個面都是長方形。

  四.全課總結與質疑。

  五、實踐作業:動測一測你小臥室的長、寬、高各是多少分米(保留整分米)?然後再測算一下臥室各前牆面的面積大約是多大?(保留整平方米)

  《長方體的認識》教學設計 篇15

  教學目的

  1.透過觀察實物和演示,使學生掌握長方體的特徵,認識長方體的長、寬、高.

  2.透過建立立體圖形的表象過程,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3.滲透現代數學思想,讓學生動手操作,培養學生有序的觀察能力,掌握一些學習方法.

  4.透過教學,培養學生的競爭意識及集體協作、團結互助的精神.

  教具、學具準備

  教師準備:多媒體教學設施及相關課件,長方體實物模型二個(其中一個兩面是正方形的長方體)、長方體的活動框架一個.學生每人準備長方體形狀的紙盒一個.

  教學過程

  一、複習引入

  1.由平面圖形引到立體圖形

  螢幕出示下面的一組圖形:

  師:說出這些圖形分別是什麼圖形?

  學生回答後教師指出: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邊形、梯形等都是平面上的圖形,我們把它們叫做平面圖形.(螢幕上顯現:平面圖形)

  再用課件演示由平面圖形到立體圖形的過程:用4個長方形,2個正方形逐一圍成一個長方體,並將長方體旋轉一週.

  師(指著長方體問):這還是長方形嗎?這就是今天我們要學習的內容──長方體.

  揭示課題:長方體的認識

  2.引導學生認識什麼是立體圖形.

  讓學生用手摸長方體的學具,使學生感覺它的面很平.再用兩手握一握長方體的紙盒,問學生有什麼感覺.(平平的)再將它放置桌上,讓學生觀察.

  師:因為它佔有一定的空間,像這樣佔有一定空間的物體或圖形就是立體圖形.(螢幕上同時出現若干種立體圖形,或在講臺上擺出各種實物圖形,請同學們指出在這裡哪些圖形是長方體.)

  3.舉例.

  讓學生舉出日常生活中見過的長方體的物體例項.

  二、新知探究

  1.探討長方體的特徵.

  (1)初步認識長方體的面、稜、頂點.

  ①面的認識.

  師:請同學們看長方體是由什麼圍成的?邊說邊用電腦將圍成的長方體圖形展開(或將長方體實物模型展開.)

  生:長方體是由面圍成的.(板書:面)

  師(出示一個長方體紙盒,並用手摸長方體的面.):這就是長方體的面,請你們拿起自己準備好的長方體,摸一摸長方體的面.

  學生摸完後問,你有什麼感覺?(平平的)

  ②稜的認識.

  請同學們仔細觀察,並摸一摸長方體兩個面相交處,我們把兩個面相交的邊叫做長方體的稜.(板書:稜)

  ③頂點的認識.

  師:再繼續摸一摸長方體三條稜相交處,我們把三條稜相交的點叫做長方體的頂點.(板書:頂點)

  (透過用手觸控、用眼觀察,讓學生初步感知長方體的面,觀察長方體的稜、理解長方體的頂點.)

  (2)進一步認識長方體的面、稜和頂點.

  (將長方體的面、稜、頂點分兩個層次探究,難點分散,符合循序漸進的原則.)

  ①透過操作和演示探討長方體面的特徵.

  師:要研究長方體的特徵,我們要從面、稜、頂點這三個方面去探究.請同學們拿著長方體,仔細數一數長方體有幾個面?引導學生按照方位進行有序地數.

  生:長方體有6個面(板書:6個)

  問每個面是什麼形狀?(討論)

  透過討論觀察交流得出兩種情況,一種是6個面都是長方形.(板書:6個面都是長方形)另一種情況是有4個面是長方形,另外兩個面是正方形.(板書:特殊情況有兩個相對的面是正方形)

  師:好,我們知道長方體有6個面,這6個面在大小上有什麼關係?請看螢幕.

  (課件演示:上下、左右、前後面執行重疊畫面)

  注:沒有多媒體的可用實物操作演示.用鐵絲製作一個長方體活動框架,再用帶磁性的貼麵糊上六個面(用三種顏色塗六個面),演示時,將相對的面取下疊在一起.

  師:看了剛才的演示,你們發現了什麼?(相對的面相等)

  ②透過操作和演示探討長方體稜的特徵.

  透過剛才的演示和觀察我們知道了長方體的面的特徵,下面我們來研究稜的特徵.稜的特徵要根據它的條數和長短去探究.

  引導學生用不同的方法有序、而不重複、不遺漏地準確數出12條稜.(板書:12條)

  透過課件演示,讓學生觀察、發現、概括得出相對的稜的長度相等.(板書:相對的稜的長度相等)

  注:沒有多媒體的可用實物演示操作,用鐵絲製作的長方體活動框架,一一拆開進行演示.(鐵絲分別用三種顏色作色)

  ③透過操作和演示探討長方體頂點的特徵.

  師:研究頂點,應從個數上來研究.

  透過課件演示或實物操作得出長方體有8個頂點.(方法同上)(板書:8個)

  ④師生共同小結出長方體的特徵.

  2.認識長方體的長、寬、高.

  師:現在你們討論一下,如果要知道長方體12條稜的總長度,只要量出哪幾條稜就可以?為什麼?(啟發學生只要量出相交於一個頂點的三條稜的長度就可以了)那麼你們知道像這樣相交於一個頂點的三條稜的長度,我們把它們分別叫做什麼呢?

  師(結合多媒體演示說明):我們把相交於一個頂點的三條稜的長度分別叫做長方體的長、寬、高.

  師:習慣上,長方體的位置固定以後,我們把底面中較長的稜叫做長,較短的稜叫做寬,和底面垂直的稜叫做高.(在立體圖上分別標出長、寬、高)

  練習:教師將長方體橫放、豎放、側放,讓學生分別說出長方體的長、寬、高.練習後教師說明長方體的長、寬、高,根據長方體所放的位置的不同而改變,相交於每個頂點的三條稜的長度都可以分別叫做長方體的長、寬、高.

  反饋練習:完成教材第21頁中的做一做.

  認識透視立體圖.

  (1)讓學生在各自的座位上觀察講臺上的長方體紙盒,(紙盒上各個面分別標上數字1~6)如圖:

  問:最多你能看到幾個面?(讓學生報出所看到的面的號)

  (正面遠處的同學只能看到一個面,還有能看到兩個面的,最多也只能看到三個面)

  (2)師:我們把這個長方體如果從右前方觀察,所看到的這個長方體如果畫出來就是這樣的.螢幕顯示立體圖.

  師:這個圖中你們看到了哪幾個面?哪幾個面看不到?教師結合多媒體的演示告訴學生,看不到的面我們用虛線表示.

  (螢幕出現)

  (3)加強空間想象能力的培養.

  ①出示下圖,想象出與之對應的長方體.

  ②出示一組長方體,讓學生說出所想象的長方體是其中的哪一個.

  ③電腦將長方體補充完整,讓學生再次感知所想象的正確的長方體.

  3.小結:略

  三、鞏固練習

  1.完成練習五的第1、3題.

  2.補充練習:這是一個長方體形狀的物體,請你根據存在的資料,說出這個物體的上面是什麼形狀?並說出它的長和寬各是多少.

  板書設計

  長方體的認識

  ┌6個面都是長方形

  (6個)面┤特殊情況有兩個面是正方形

  /└相對的兩個面相等

  長方體─(12條)稜相對的稜的長度相等

  (8個)頂點

  《長方體的認識》教學設計 篇16

  一、教學目標:

  1、教會學生認識長方體。

  2、教會學生用紙殼動手做長方體。

  3、使學生認識並理解長方體的長、寬、高。

  4、培養學生的探索意識和實踐能力。

  5、培養學生初步的空間觀念和空間想象力。

  二、教學重點:

  掌握長方體的特徵,認識長方體的長、寬、高。

  三、教學難點:

  學生理解長方體相對的面完全相同的特點;體會稜與頂點的產生。

  四、課前準備 :

  長方體實物、長方體框架 教法學法 實踐法、合作交流法

  五、教學過程:

  1、談話引入。

  在講新課之前,我們先回憶一下,以前學過哪些幾何圖形?

  提問:這些都是什麼圖形?(這些圖形都是由線段圍成的平面圖形)

  2、出示圖。這些你看知道是什麼嗎?它們是什麼圖形?

  提問:這些物體的形狀還是平面圖形嗎?(不是)

  老師:這些物體都佔有一定的空間,它們的形狀都是立體圖形。

  3、舉例。

  在日常生活中你還見到過哪些形狀是長方體的物體?

  正因為有了長方體,我們的世界才變得更加美妙神奇。這節課我們就一起走進長方體,來領略長方體的奧秘。

  板書課題:長方體的認識 (老師根據學生回答,利用多媒體在計算機螢幕上顯示下列圖形。)

  4、認識長方體的面、稜、頂點。

  ( 1)請學生拿出自己準備的長方體學具,摸一摸、說一說,你有什麼發現?(長方體有平平的面)

  ( 2)再請學生摸一摸長方體相鄰兩個面相交的地方有什麼?(邊)

  老師講述:我們把這兩個面相交的邊叫做稜。板書:稜

  ( 3)再請同學摸一摸長方體三條稜相交的地方有什麼?(有一個點)

  老師:我們把三條稜相交的點叫做頂點。板書:頂點

  ( 4)師生在長方體教具上指出面、稜、頂點,學生依次說出名稱。

  老師說出頂點、面、稜的名稱,學生迅速在學具上指出。

  5、研究長方體的特徵。

  (1)師:面、稜、頂點裡面還蘊藏著許多特徵,你們想不想知道?

  觀察手中的長方體實物比一比,數一數,量一量,相信同學們一定會有許多驚喜的發現,你們有信心嗎?

  (2)生採用自學、小組討論,同桌探討等形式,從數量、形狀、大小等方面研究長方體的特徵。

  (3)交流自己的發現

  頂點有什麼特點?(8個)稜有什麼特點?(12條,怎樣數不容易遺漏?相等的稜有怎樣的位置關係?)

  面有怎樣的特徵呢?(6個面。是長方形,面的大小關係怎樣?)

  長方體相對的面有怎樣的特徵呢?(面積相等,形狀相同)

  (4)投影出示兩個長方形:這是兩個面積同為90平方釐米的長方形,一個長是10釐米,寬是9釐米;另一個長是15釐米,寬是6釐米。它們可以做長方體相對的面嗎?

  6、教學長方體的長、寬、高。

  (1)師:觀察老師手中的長方體框架,如果把長方體的稜分組的話,你會怎樣分?生思考並試著分一分。

  (2)揭示概念:相交於一個頂點的三條稜和長度分別稱之為長方體的長、寬、高。

  (3)長、寬、高各有幾條呢?(生試說)

  (4)生試著指出手中長方體的長、寬、高。

  (5)(變換長方體的擺法)現在它的長、寬、高呢?

  (6)小結:雖然是同一個長方體,但擺法變了,長、寬、高也就隨著發生變化。

  (7)口訣:

  長方體立體形,8頂6面十二稜;稜分長、寬、高,每組四條要記好;6

  個面對著放,對應面都一樣。

  7、完成P19做一做

  (1)做一個長方體

  (2)觀察並回答

  總結 這節課你有何收穫?

  六、教學結束:

  作業佈置:要求學生回去動手做個長方體,下節課帶來進行展示。

  《長方體的認識》教學設計 篇17

  學習目標:

  1、進一步認識長方體和正方體,瞭解長方體和正方體各部分的名稱

  2、經歷觀察、分類操作和討論等探索活動過程,發現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點,能運用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點解決一些簡單的問題。

  3、透過具體的操作活動,培養學生的探索意識和實踐能力,發展空間觀念。

  學習重點:

  熟練掌握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徵

  學習難點:

  培養學生的探索意識,發展空間觀念

  教(學)具

  長方體框架、長方體和正方體物體和模型、課件

  教學過程:

  一、撲克牌展示,匯入新課:

  師:(出示一張撲克牌)請問這是我們學過的什麼圖形?

  生:長方形

  師(出示一副撲克牌)同學們這是什麼圖形呢?

  生:長方體(板書:長方體)

  師:同學們!桌子上的磁帶、包裝盒,這裡的磁帶盒等(在講臺上出示),這些物體的形狀都是長方體。這節課我們就一起來認識長方體。(補充板書:的認識)

  師:(出示一些長方體形的、非長方體形的物體和模型)現在請兩們同學來分一分,把是長方體形的物體放在左邊,不是長方體形的物體放在右邊,。

  (學生上臺分,)

  師:他們分得對不對?等我們研究了長方體的物徵後就知道了。

  二、切果成形,觀察討論,探究特徵

  師:(取一個蘋果)這裡有一個蘋果,把它切一刀,就切出一個平面,(摸,板書:面)再切一刀,(垂直於上切面)又是一個面,兩個面相交的邊(指示)叫作“稜”,(板書:稜)再切一刀,(垂直於稜切)現在有幾個面?

  生:三個。

  師:有幾條稜?

  生:三條。

  師:三條稜相交的點,叫作頂點。(板書:頂點)如果再相對著切三刀就得到一個長方體。(出示長方體模型)我們先來研究長方體的面的情況。請拿起你手中的長方體,摸一摸它的面,數一數,長方體有幾個面?

  生:(摸、數)長方體有六個面。

  師:你是怎樣數的?

  生:我是這樣數的——按上下、前後、左右的順序數。

  師:根據長方體的面的位置,分別把它們稱作上下兩個面、前後兩個面、左右兩個面。(指著)位置上相對著的叫作一組相對的面,長方體有幾組相對的面?

  生:三組。

  師:這六個面都是什麼形狀?

  生:都是長方形。

  生:可能有兩個相對的面是正方形。

  師:你身邊有這樣的長方體嗎?

  (生舉起一個長方體)

  師:對!也可能有兩個相對的面是正方形。再看一看,長方體相對的面的面積怎樣?

  生:相等。

  師:是不是相等呢?請看——(觀看PPT模型演示)相等嗎?

  生:相等

  師:現在來研究稜的情況,大家摸一摸長方體的稜,數一數,有幾條?

  生:(摸、數)長方體有12條稜。

  師:(展示長方體框架)請看,這12條稜中,同一種顏色的四條稜是一組相對的稜。長方體有幾組相對的稜?

  生:三組。

  師:看一看,相對的稜的長度怎樣?

  生:相等。

  師:你是怎麼知道的?

  生:我用尺量的,發現它們一樣長。

  師:不用尺量,你能知道嗎?

  生:在同一個面上的兩條相對的稜是一個長方形的一線對邊,長方形對邊相等。所以這兩長稜的長度相等。

  師:這一組四條相對的稜的長度相等,同樣的道理,其它兩組相對的稜的長度也分別——

  生:相等。

  師:再看頂點的情況,請指出長方的頂點給同桌看一看,數一數,長方體有幾個頂點?

  生:(指、數)長方體有8個頂點。

  師:長方體的特徵可以從面、稜、頂點這三個方面進行概括。誰能說說,長方體有怎樣的特徵?

  (生根據板書內容敘述)

  師:現在,不看黑板上的內容,拿起你手中的長方體,同桌的同學互相說一說長方體的特徵,好嗎?

  生:好!

  師:(指講臺上的模型)剛剛那位同學分的對嗎?為什麼?

  學生小組討論並交流。

  三、演示投影,真切瞭解直觀圖

  師:剛才我們認識了長方體的物體,書上畫的、黑板上出現的是它的立體圖形,怎麼看長方體的立體圖形呢?

  (出示一個長方體)

  有的同學可能要問了,長方體有六個面,每個面都是長方形,而這個圖上只有三個面,並且有兩個面是平行四邊形,這是怎麼一回事?

  師:(將一個長方體模型放在講臺中央;把同學分成三部分,從不同的角度觀察)能看到幾個面?

  生:我只看到了一個面。

  生:我看到了兩個面。

  生:我看到了三個面。

  師:還有三個面出於被遮住了我們看不見,在立體圖上可用虛線畫出被遮住的三條稜,形成這個立體圖。(在原圖上形成立體圖)

  四、變式呈現,辯證地理解長、寬、高

  師:現在請思考,如果要知道長方體12條稜的長度,只要量哪幾條稜就可以了?

  生:(討論後,指著相交於一點的三條稜)只要量這三條稜的長度就可以了。

  師:像這樣相交於一點頂點的三條稜的長度分別叫做長方體的長、寬、高。(在立體圖上指示後,在相應的地方標上“長”、“寬”、“高”

  一般來說,底面中較長的稜的長度稱作長,較短的稱作寬,垂直於底的稜的長度稱作高。

  請同學們四人小組合作相互說一說你們手中長方體的長、寬、高。

  學生小組合作,彙報交流

  五、循序漸進,鞏固新知,發展能力

  師:現在我們運用所學知識做幾道習題。

  六、課堂小結

  透過本課的學習,我們已經對長方體有了一個基本的瞭解,知道了長方體的基本特徵。在生活中,我們經常見到長方體,注意留心生活,我們就會學到很多的數學知識。

  《長方體的認識》教學設計 篇18

  一、活動目標:

  認識長方體,知道它由6個面組成(2個正方形,4個長方形)。

  透過動手操作活動,發現正方體與長方體的不同,並能區分。

  喜歡動手製作幾何體並保持桌面清潔。

  二、活動準備:

  教具:一張放大的操作卡片。

  學具:人手一張操作卡片,剪刀,膠水。

  三、活動過程:

  集體活動。

  觀察操作材料。圖上有什麼?(正方形,長方形),有幾個?(2個正方形,4個長方形),一共是幾個?(6個),2個正方形和4個長方形又能做成什麼呢?

  操作材料。

  介紹製作方法。先把圖形沿黑線剪下,把虛線向上折,最後用透明膠粘住。

  介紹形體名稱,區分正方體與長方體的異同。

  做出來的像什麼?(積木),手指長方體的一面:這叫什麼?(面),數一數它有幾個面?(6個),6個面一樣嗎?(不一樣),你知道這叫什麼嗎?(長方體),6個一樣大小的正方體圍成的圖形叫什麼?(正方體),2個正方體和4個長方體圍成的圖形叫什麼?(長方體)評價活動尋找教師中類似長方體的物品。請你們找一找、想一想教室裡還有哪些東西是長方體呀。

  四、活動反思:

  孩子對長方體都認識,把他們堆在一起,叫他們數孩子就數不清。我想:還是要擺出實物圖,讓孩子理解,這樣效果會好一些。

  《長方體的認識》教學設計 篇19

  活動目標:

  認識長方體,知道它由6個面組成(2個正方形,4個長方形)。

  透過動手操作活動,發現正方體與長方體的不同,並能區分。

  喜歡動手製作幾何體並保持桌面清潔。

  活動準備:

  教具:一張放大的操作卡片。

  學具:人手一張操作卡片,剪刀,膠水。

  活動過程:

  集體活動。

  觀察操作材料。圖上有什麼?(正方形,長方形),有幾個?(2個正方形,4個長方形),一共是幾個?(6個),2個正方形和4個長方形又能做成什麼呢?

  操作材料。

  介紹製作方法。先把圖形沿黑線剪下,把虛線向上折,最後用透明膠粘住。

  介紹形體名稱,區分正方體與長方體的異同。

  做出來的像什麼?(積木),手指長方體的一面:這叫什麼?(面),數一數它有幾個面?(6個),6個面一樣嗎?(不一樣),你知道這叫什麼嗎?(長方體),6 個一樣大小的正方體圍成的圖形叫什麼?(正方體),2個正方體和4個長方體圍成的圖形叫什麼?(長方體)活動尋找教師中類似長方體的物品。請你們找一找、想一想教室裡還有哪些東西是長方體呀。

  教後感:孩子對長方體都認識,把他們堆在一起,叫他們數孩子就數不清。我想:還是要擺出實物圖,讓孩子理解,這樣效果會好一些。

  《長方體的認識》教學設計 篇20

  活動目標:

  1、透過整體觀察和剖析,指導長方體的外形特徵。

  2、透過觀察比較,能夠發現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相同點和不同點。

  3、喜歡探索操作,發現生活中長方體的應用。

  活動準備:

  1、物質材料:正方體長方體教具,人手一個長方體紙盒,長方體剖面;

  2、知識經驗:認識正方體的經驗。

  活動過程:

  一、 複習正方體的特徵。

  指導語:哪個小朋友能說一下正方體的特徵?

  小結:正方體有6個一樣大的面,12條一樣長的稜,8個頂角。

  二、 基本活動

  (一)認識長方體,觀察比較長方體與正方體的相同點。

  指導語:今天我們學習一個新的形體,它的名字叫長方體。長方體和正方體有哪些相同的特徵?

  小結:都有6個面,12條稜,8個頂角。

  (二)觀察比較長方體和正方體的不同點。

  指導語:長方體和正方體除了相同的地方,有哪些不同?

  小結:正方體的每個面是同樣大小的正方形,每條稜一樣長。

  長方體,相對應的兩個面一樣大,相對應的稜一樣長。

  (三)幼兒操作,出示長方體包裝盒,引導幼兒探索觀察長方體的空間,知道長方體在生活中的應用。

  指導語:請拿出自己的長方體包裝盒,盒子開啟後是什麼樣子的,可以做什麼?

  小結:長方體紙盒開啟後,裡面因為佔用一定的空間,所以我們叫它體,可以用來盛東西。

  三、 延伸活動

  幼兒製作長方體,在製作中感受形體的特徵。

  指導語,老師給小朋友準備了長方體剖面圖,請你製作一個長方體,並把長方體的對應面塗上相同的顏色或畫上相同的圖案。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