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班和櫓板》的教學設計範文【精選】
《魯班和櫓板》的教學設計範文【精選】
作為一位不辭辛勞的人民教師,可能需要進行教學設計編寫工作,教學設計是對學業業績問題的解決措施進行策劃的過程。那要怎麼寫好教學設計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魯班和櫓板》的教學設計範文【精選】,歡迎大家分享。
教材分析
《魯班和櫓板》這篇課文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蘇教版)一年級下冊第22課。它講述了我國曆史上著名的能工巧匠魯班受鴨子游泳的啟示而發明櫓板的故事。課文敘事具體明白,透過朗讀要讓學生感受到魯班愛觀察、勤思考、能創造的優秀品質。
學生分析
學生是發展中的個體,他們的生活經歷和體驗及學習需求各不相同。語文課程標準提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因此,教學過程中,教師應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尊重學生的個性特點及認知水平,即關注學生閱讀“期待視野”。
設計理念
“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因此,在整個活動過程中,教師應努力為學生營造一個寬鬆、民主、探索、合作的空間,以喚醒、啟用他們自主學習的熱情。並以“讀”作為貫穿整個教學過程的主線,力求讓學生“以讀求悟”,“讀中見悟”,並透過合作學習,來促進學生的自主性發展。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學會本課9個生字,綠線內的字只識不寫,理解新詞的意思。
3.透過朗讀體會魯班愛觀察、勤思考、能創造的優秀品質。
教學過程
一、自讀比較,匯入課題
1.(出示魯班人物像)猜猜看,他是誰?(板書:魯班,生自讀。) 以“猜”激趣,因為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激發兒童學習動機最現實、最積極的因素。
(板書:櫓板,生自讀。)
2.把上面兩個詞讀一讀,比一比,看看你會發現什麼?(與前一個字字音相同,字形不同。)
3.讀了課題,你有什麼疑問?
(匯入課題有多種方法,這個課題由於“魯”、“櫓”同音不同形而產生一定的'趣味性。心理學研究也表明,比較記憶有較大的優勢,於是我就以字音字形的比較解題匯入,學生自然而然地進入了學習狀態。)
二、自讀自悟,大膽質疑
1.學生根據課題質疑。
2.帶著這些問題自讀課文,注意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3.同桌合作,交流初讀成果。
師:你是怎樣讀這篇課文的?哪些字、詞、句你是注意讀的?課文的哪兒是問題的答案。
(在這一環節中,讓學生以同桌合作的形式大膽充分地與同伴交流,能更進一步地為自主學習引路搭橋。)
4.學生提出自己無法解決或有疑惑的問題。
(1)學生之間能解決的問題由學生回答。
(2)老師梳理學生的問題,提出下一步的學習目標。
(出示:①魯班為什麼要發明櫓板?②魯班是怎樣發明櫓板的?)
(“學起于思,思源於疑。”質疑可以使教師的教學更有的放矢,可以引導學生深入理解課文,可以促進學生主動探究,敏於發現,可以啟用學生的思維。)
三、落實重點,合作交流
1.學習第一、二自然段。
魯班為什麼發明櫓板呢?(生讀第一、二自然段。出示多媒體畫面,讓學生感受老艄公的“十分吃力”和“累得滿頭大汗”。)
2.學習第三、四自然段。
(1)多媒體畫面展示第三、四自然段的內容。(加上第三、四自然段的文字配音。)
(2)師:帶著“魯班是怎樣發明櫓板的””這個問題到課文中找一找,讀一讀,想怎麼讀就怎麼讀,可以輕聲讀、大聲讀、默讀,也可以與同桌一起讀。
(3)小組合作,進一步讀懂、讀好第三、四自然段。
(在合作的氛圍中,來自他人的資訊為自己所吸收,自己已有的知識被他人的視點所喚醒和啟用,各自生成自己的認識和知識,整個對話過程就會充滿創造色彩。)
教師提出不同的學習方法:可以邊看圖邊讀;可以讀讀課文,再學著動手做做(畫圖,剪紙,捏橡皮泥等),也可以邊讀邊表演。
學生在小組內自選方法合作學習。
(4)交流小組學習方法、讀書情況並隨機指導。
各小組介紹、讀書,教師引導學生評價。
朗讀充分感知第四自然段(結合畫面)。
(對於學生的朗讀,教師暫不評價,而由學生評議。心理學家認為,延遲評價往往能促進學生思維的廣闊性和深刻性,而過早地評價,無論是肯定或否定,都會抑制學生的靈感和創造性,學生對學生的評價,證明學生已把自己融入到課堂中自主學習。)
(5)表演誦讀第三、四自然段。
(情境教學是低年級教學中的一種有效手段,它符合兒童的思維特點,運用得好,學生就會有身臨其境之感。這樣不但可以保持興趣,而且可以活躍思維,促進感悟。)
(6)小結:人們就把魯班發明的這種搖船工具叫做“櫓板”。
四、課外延伸,構建聯絡
師:你覺得魯班是個怎樣的人?你知道魯班還發明瞭什麼?哪些工具也是受動物的啟發而發明的?
課後,請小朋友收集魯班或其他發明家的資料,也可以是其他仿生學的知識。
(素質教育除了課堂以外,還需更廣闊的學習空間,而課內向課外的延伸,就能拓展學生的知識面,不斷促進學生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