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級數學《長方體的認識》教學設計(通用11篇)

五年級數學《長方體的認識》教學設計(通用11篇)

  作為一位優秀的人民教師,常常要根據教學需要編寫教學設計,藉助教學設計可以促進我們快速成長,使教學工作更加科學化。那麼優秀的教學設計是什麼樣的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五年級數學《長方體的認識》教學設計,歡迎閱讀與收藏。

  五年級數學《長方體的認識》教學設計 篇1

  教學目標:

  1、初步認識立體圖形,認識長方體的特徵。

  2、透過觀察、想象、動手操作等活動,進一步發展空間觀念。

  3、繼續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進一步形成用於探索、善於合作交流的學習品質。

  教學重點:掌握長方體的特徵。

  教學難點:形成長方體的空間觀念

  教學用具:長方體或正方體的小紙盒。

  教學過程:

  一、激趣引入

  1、師:畫面上是什麼圖形?(長方形)現在請你們認真觀察,看看有什麼發現?(課件演示由6個長方形圍成一個長方體的過程)

  2、師:同學們在一年級已經初步認識了長方體,是不是由6個任意的長方形都能像這樣圍成一個長方體呢?這節課我們就一起來繼續研究和長方體有關的一些知識。(板書課題)

  二、課前預習:

  自學內容 P27~29例題1~2

  1、 同伴互相舉例說說生活中的長方體

  2、 觀察長方體,看P28的例一,試著(用鉛筆)完成書中的表格。

  3、 用工具袋裡的材料,小組同學合作,共同做一個長方體。寫下你發現了什麼?

  嘗試練習 :試著完成P29的做一做練習

  4、 有什麼疑惑?

  三、彙報展示:

  (一)匯入

  1.已經認識過許多物體的形狀,你能說一說國旗、手帕、紅領巾等各是什麼形狀嗎?小結: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都是平面圖形。

  講臺上放一些物體,注意觀察它們的形狀、它們和平面圖形一樣嗎?

  2.指出:像這些物體都是立體圖形。其中,粉筆盒、書等的形狀是長方體。你還能說出一些長方體形狀的物體嗎?

  、出示P27圖,讓學生觀察。

  師:周圍有很多物體的形狀是長方體的,從主題圖中找一找。(電腦抽象出長方體的圖)

  師:你帶來了哪些長方體形狀的物品?

  4.小結:我們周圍有許多物體的形狀都是長方體或正方體(也叫立方體)。

  (二)教學實施

  1.認識面、稜、點。

  師:昨天讓同學們觀察了長方體。現在老師來演示一下,你們說說面、稜、點的區別。

  (1)拿出準備的馬鈴薯,用刀切下一片,你看到了什麼?(一個平平的面)

  (2)挨著這個面,再切一刀,你又看到了什麼?(兩個面,一條邊)及時指出:我們把兩個面相交的這條邊叫做稜。

  (3)緊挨著這兩個面再切一刀,形成三個面,現在你又看到了什麼?(有三個面,三條稜)指出:三條稜相交的點我們把它叫做頂點。

  2.彙報長方體的面:

  提問:長方體是由什麼圍成的?

  3.彙報長方體的稜和頂點

  4.彙報面、稜、頂點的特徵

  提問:大家已經認識了長方體的面、稜和頂點。一個長方體,它的面、稜和頂點還有哪些特點呢?請同學們以小組為單位,繼續彙報,並完成下面這幾個問題:

  (1)面的特徵

  ①用手摸一摸它有幾個面(注意培養學生有順序地觀察)

  ②每個面是什麼形狀?(注意出示也有兩個相對的面是正方形)

  ③哪些面完全相等?

  長方體有6個面,每個面都是長方形(特殊情況有兩個相對的面是正方形)相對的面的形狀、大小完全相同。

  (2)長方體的稜的特徵。

  ①數:長方體有多少條稜?(要說出數的方法)

  ②量:動手量一量每條稜的長度,看哪些稜的長度相等?(有什麼規律?)

  根據學生的發言歸納出:(投影顯示)長方體有12條稜,相對的4條稜的長度相等。

  (3)長方體的頂點的特徵。

  讓學生拿一個長方體紙盒,用手摸長方體每三條稜相交的地方,並提問:長方體有幾個頂點?(8個)

  5.概括長方體的特徵。透過大家的操作、討論可以知道:(課件出示)

  長方體是由 個長方形(特殊情況有兩個相對的面是 形)圍成的

  圖形。在一個長方體中,相對的面 ,相對的稜的長度 。

  6.拿一個長方體放在講臺上讓學生觀察。

  最多能看到幾個面?(3個面)

  講:所以我們通常把長方體畫成這樣。指導學生畫長方體的圖形。

  (三)、彙報長方體的長、寬、高。

  1.出示P29例題2,昨天讓同學們用學具做了一個長方體的框架。提問:在做的過程中,你發現了什麼?並彙報下面的兩個問題:

  (1)它的12條稜可以分成幾組?怎樣分?

  (2)相交於同一個頂點的三條稜長度相等嗎?

  2.揭示長方體的長、寬、高的概念。

  (1)你知道相交於一個頂點的三條稜的長度分別叫做長方體的什麼嗎?(長、寬、高)

  (2)長方體的長、寬、高的長短與這個長方體有沒有關係?(出幾個長、寬、高不同的長方體)

  結論:長方體的大小和形狀是由它的長、寬、高決定的。

  讓學生指出自己長方體的長、寬、高。

  3.總結(課件出示填表內容)

  四、反饋檢測

  1完成P31練習五T1。

  2.一個長方體,長5釐米,寬3.5釐米,高2釐米。這個長方體的稜長綜合是多少釐米?

  3.一個長方體的稜長總和是96釐米。它的長、寬、高的和是多少釐米?

  4、判斷。

  (1)長方體有6個面,12條稜和8個頂點。( )

  (2)長方體相對的面的大小、形狀都相等。( )

  (3)在長方體中,不是相對的稜長度都不相等。( )

  板書設計: 長方體的認識

  相交於一個頂點的三條稜的長度分別叫做長方體的長、寬、高。

  課後反思:

  教學本節內容我主要採用了課件演示及讓學生動手操作的形式。上課伊始用課件出示學生已經見過的圖形,自然引出長方體和正方體,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接著讓學生透過看一看、摸一摸、量一量自己帶來的長方體和正方體瞭解它們的特徵,進而也知道了什麼是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長、寬、高。透過多種形式的練習,學生加深了對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認識。

  五年級數學《長方體的認識》教學設計 篇2

  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讓學生掌握長方體的特徵,認識長方體的長、寬、高。

  (二)過程與方法

  指導啟發學生運用觀察、測量等方法,探究長方體的有關特徵,培養學生觀察分析和動手操作的能力,並幫助學生建立更好的空間觀念。

  (三)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透過小組合作交流,培養學生認真傾聽他人意見,樂於與人合作的良好心態,增強數學學習的興趣。

  二、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掌握長方體的特徵,認識長方體的長、寬、高。

  教學難點:建立空間觀念,形成立體圖形的初步印象。

  三、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牙膏盒、魔方等實物,多媒體課件。

  學生準備:長方體實物、剪好書本第123頁的長方體展開圖。

  四、教學過程設計

  (一)複習舊知,匯入新課

  教師:請同學們來回憶一下,我們學過哪些平面圖形?

  (課件出示平行四邊形、三角形等圖形)交流後小結:這些平面圖形都是由線段圍成的。(課件出示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圓錐)你認識這些圖形嗎?

  它們都是由什麼圖形圍成的呢?

  交流後小結:像這樣由面圍成的圖形,都佔有一定的空間,我們把他們叫做立體圖形。比如墨水盒、魔方、牙膏這些物體的形狀都是立體圖形(出示實物),這節課,我們就來認識一種大家比較熟悉的立體圖形——長方體。(板書課題)

  (二)探究新知

  1.認識長方體各部分名稱。

  教師:請同學們拿出準備的長方體,用手摸一摸,你摸到了什麼?

  教師小結說明:面;稜(面和麵相交的線段叫做稜);頂點(稜和稜的交點叫做頂點)。再次課件演示長方體的面、稜、頂點,說一說加深印象。

  2.認識長方體的特徵。

  (1)分組合作學習,小組明確目標後自由討論。

  教師:下面我們以四人小組為單位,來研究長方體的面、稜和頂點有些什麼特徵?(課件出示表格)

  (2)交流彙報。

  五年級數學《長方體的認識》教學設計 篇3

  一、課題

  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認識

  二、教學目標

  (一)掌握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徵,認識它們之間的關係。

  (二)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觀察、抽象概括的能力和初步的空間觀念。 教學重點和難點

  (一)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徵。

  (二)認識立體圖形,發展學生初步的空間觀念。 教具準備

  三、教具

  長方體框架、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墨水瓶盒等,課件 學具:長方體和正方體紙盒。

  四、教學過程

  (一)複習準備

  同學們,我們一起來回憶一下以前學過什麼圖形?誰來說說 (學生說)

  不錯,那誰來說以說它們當中哪些圖形是平面圖形?哪些是立體圖形?(邊敘述,邊出示幻燈片)

  今天我們就來進一步認識這些圖形中的兩個——長方體和正方體 (板書:長方體和正方體)

  (二)新授

  1、老師今天帶來了長方體(展示長方體)和正方體(展示正方體)。 2、還記得我們以前認識圖形的一些方法嗎?誰願意來給老師說說? (學生說:摸一摸,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數一數 ……)

  我們今天進一步認識長方體和正方體,老師要看一下你們都用了哪些方法?

  現在請仔細觀察你的長方體和正方體,想一想,它是由哪些部分組成的?我請......

  (學生說)

  3、說的真好,長方體和正方體都是由面、稜、頂點三個部分組成的,那誰來指指長方體的面是哪一個部分?

  (請一個學生上臺來說)

  拿出你們的長方體和正方體摸摸看。 誰來指指長方體的稜是哪一個部分? (請一個學生上臺來說)

  拿出你們的長方體和正方體摸摸看。

  那長方體或正方體的頂點又是指哪一個部分?請同桌互相指指看看。 (同桌互相指頂點) (課件出示)

  數學上我們把長方體或正方體平平的部分叫做面,把兩個面相交的線段叫做稜,我們把三條稜相交的點叫做頂點

  今天我們就從面、稜、頂點三個方面來研究長方體和正方體 首先研究長方體,我們一起來讀一下討論要求。 (學生讀要求)

  現在每排的4個同學為一個小組,分組討論,並將討論的結果填寫在老師發放的表格中。

  五年級數學《長方體的認識》教學設計 篇4

  教學內容:

  蘇教實驗版六上教材第10-11頁的例1及相應的"練一練",完成練習三的第1-2題。

  教學目標:

  1、使學生透過觀察、操作等活動認識長方體以及它的直觀圖,知道長方體的面、稜、頂點以及長、寬、高的含義,掌握長方體的基本特徵;

  2、使學生在具體情境中,經歷猜想、操作、驗證、討論、歸納等數學活動,培養學生的觀察、概括能力及空間觀念,發展數學思考;

  3、使學生進一步體會圖形學習與實際生活的聯絡,感受圖形學習的價值,提高數學學習的興趣和學好數學的信心。

  教學重點:

  透過多種數學活動探究長方體的特徵;充分認識直觀圖;理解長方體的長、寬、高與每個面的長、寬的區別。

  教學過程:

  一、調動經驗、引發衝突、揭示課題:

  1、出示平面圖形(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問:這些是什麼圖形?

  2、調動經驗,衝突中引出長方體,揭示課題。

  提問:你家的冰箱是什麼形狀?生活中還有哪些物體的形狀是長方形呢?

  談話:老師也帶來幾個物體,(一一出示)

  3、揭示課題:像這樣的形狀也是長方體,今天我們就來深入認識長方體。(板書)

  二、認識長方體特徵:

  (一)面的特徵、直觀圖:

  1、提問:長方體有幾個面呢?這樣的面是什麼形狀?數一數,記在作業本上。

  指答:誰能有順序地數出長方體的六個面?為什麼要這樣數呢?你把它的六個面分成了幾組?(板書)

  講授:這些叫做相對的面。

  提問:這些相對的面有什麼特徵呢?(板書)拿出你準備好的長方體,一邊摸,一邊數,感受一下相對的面是否完全相同。

  2、引導學生觀察長方體。

  提問:長方體既然有六個面,從不同的角度去觀察,一次最多能同時看到及格面呢?把你的長方體拿穩,試著觀察一下。

  指答多人:你看到了哪幾個面?

  集體觀察實物投影,從不同角度觀察能看到幾個面。

  3、長方體直觀圖畫法。

  講授:從某一個角度出發,我們最多隻能同時看到長方體的3個面,所以在數學中,我們畫長方體通常這樣畫。(著重對虛線提問)這就是長方體的直觀圖。

  4、在直觀圖中找長方體的六個面,同桌交流,在作業紙上找一找。

  (二)認識稜的特徵:

  1、由面的相交引出長方體的稜。

  引導觀察:長方體中一些面是相對的,還有一些面是相鄰的,比如上面和前面,它們怎麼了?

  講授:我們把兩個面相交的線叫做"稜"。(板書)出示長方體框架,指導學生觀察"稜"。

  提問:長方體一共有多少條稜呢?在你們的直觀圖上有順序地數一數,紀錄下來。指名上臺數。

  2、談話:剛才我們已經瞭解了長方體6個面的特徵,它的12條稜又有哪些特徵呢?看一看,量一量,比一比,再和同桌交流。

  指答,板書(相對的稜長度相等)。提問:你能在直觀圖上表達你的意思嗎?拿出長方體,一起摸摸。

  (三)認識頂點:

  1、揭示頂點概念,數頂點個數。

  談話:同學們觀察得真仔細,知道了長方體相對的稜長度相等。你們發現沒有,有一些稜也相交了。我們三條稜相交成的點叫做"頂點"。請大家試著在直觀圖上數出有多少個頂點。

  (四)認識長、寬、高:

  1、揭示長、寬、高概念。

  講授:一個頂點由三條稜相交而成,數學中把長方體相交於同一個頂點的三條稜的長度,分別叫做長、寬、高。(對照直觀圖板書)

  將長方體實物以不同方位擺放,請學生分別找出它的長、寬、高。

  2、學生自主在實物上量出長、寬、高,標出資料,同桌交流。

  3、對照直觀圖提問:這個長方體的長是3分米,寬是2分米,高是1分米,你能數出這個長方體中有幾條長,幾條寬,幾條高嗎?它們的長度各是多少?(指名上臺板演)

  提問:這個長方體12條稜的長度總和是多少呢?誰能很快算出來?(指答)還有不同演算法嗎?能說說你是怎樣想的嗎?

  4、引導學生根據長方體長、寬、高想像每個面的形狀及相關資料。

  談話:既然長方體6個面都是長方形,你能根據長、寬、高想像出這個長方體的前面長是多少,寬是多少嗎?有和前面一樣的面嗎?右面呢?上面呢?

  5、小結。

  三、練習鞏固,深化認識:

  引導學生認識特殊長方體面、稜特徵,深化認識。

  提問:剛才我們說過,這也是一個長方體,但比較特殊,特殊在哪兒呢?對照書中的直觀圖,仔細觀察,同桌說一說。(結合實物驗證,形成板書)

  四、全課總結。

  五、能力拓展,進一步發展學生空間觀念。

  1、分別擦去長方體直觀圖多條稜,想像出原來長方體形狀。

  2、根據剩下三條稜,想像出原長方體每個面的長、寬各是多少。

  五年級數學《長方體的認識》教學設計 篇5

  教學內容:新世紀小學數學五年級下冊第13—15頁

  教學目標:

  1、透過觀察、分類、操作、討論等活動,進一步認識長方體、正方體,瞭解長方體、正方體的各部分名稱。

  2、經歷觀察、操作和歸納的過程,發現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點,能運用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點解決一些簡單問題。

  3、透過具體的操作活動,發展空間觀念。

  教學具準備:每桌準備一些長方體和正方體形狀的盒子,四面體、六面體形狀的盒子,白紙,吸管,剪刀等。

  教學過程:

  一、情境引入,初步感知。

  1.出示一組實物圖片。(教學樓、卷櫃、長方體形狀的盒子、裝墨水瓶的盒子等)

  師:它們有什麼共同的特點呢?

  生:它們的形狀都是長方體。

  師:板書“長方體”

  2.找出長方體形狀的物品。

  師:老師在每張課桌上都放了長方體形狀的物品,你能把它找出來嗎?

  生:找出長方體形狀的物品。

  3、 說長方體形狀的物體。

  師:你能說一說生活中哪些物體的形狀可以近似的看作長方體呢?

  生:說一說。

  4.抽象長方體形狀。

  師:如果我們只考慮墨水瓶或盒子的形狀,是什麼樣的呢?

  課件演示:墨水瓶上的圖案和顏色飛走,只剩下長方體的透檢視。

  師:為什麼這麼多物體的形狀都可以叫做長方體呢?長方體有什麼特點呢?接下來我們就進一步認識長方體。板書:“的認識”

  二、探索發現,歸納特點。

  1.引導學生說出對長方體的認識。

  師:相信同學們對長方體已經有了進一步的瞭解。請同學們以小盒子為例,說一說關於長方體你已經知道了什麼?可以一邊比畫一邊說。

  生:(可能說出:長方體有6個面,有12條邊,8個角。長方體的面都是長方形。長方體對面相等。等等。)

  師:根據學生的回答,把內容依次寫在黑板上。此時不做任何評價。

  師:同學們知道的真不少。同學們的說法都對嗎?哪些是長方體的特點呢?我們來研究研究好嗎?

  2.瞭解長方體的面、稜、頂點。

  師:你們說的面,指的是盒子的哪部分?摸一摸,指一指。

  生:一名學生摸,其他學生看是不是和自己想的一樣。

  師:板書“面”

  師:你們說的邊指的是盒子的哪一部分?摸一摸,指一指。

  生:一名學生摸,其他學生看是不是和自己想的一樣。

  師:你們說的邊在數學裡叫做稜。板書:“稜”

  師:你們說的角,指的是盒子的哪部分?摸一摸,指一指。

  生:一名學生摸,其他學生看是不是和自己想的一樣。

  師:你們說的角在數學裡叫做頂點。板書:“頂點”

  師:課件演示長方體透檢視上的面、稜、頂點。然後指出,我們認識長方體的特點,就可以從面、稜、頂點這三個方面來研究。

  3.進一步探究長方體面、稜、頂點的特點。

  (1)從面、稜、頂點的數量的角度來認識長方體的特點。

  師:這位同學說“長方體有六個面”,這是不是長方體的特點呢?那就要看一看我們的盒子上是不是都有六個面。

  生:先獨立數,再由一名學生數給大家看。

  師:(學生數前強調)大家看看他是怎樣數的,一會我們來點評他的數法。

  生:點評那名學生的數法。

  師:評價學生的點評。注意數法的有序性,特別是按面的相對關係數的方法。板書“6個”

  (用如上方法引領學生認識“長方體有8個頂點、12條稜”的特點)

  五年級數學《長方體的認識》教學設計 篇6

  教學目標:

  1、在學生初步認識長方體的基礎上,探究長方體的特徵。

  2、讓學生經歷觀察、操作、討論等自主探究活動過程,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索意識和實踐能力,進一步發展初步的空間觀念。

  3、引導學生親身參與探索實踐活動,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

  教學過程:

  一、觀察比較,初步認識長方體。

  師:(出示一張紙)看,這是一張紙。如果不考慮它的厚度,它是一個什麼圖形?(長方形)

  師:對,這是我們以前學過的平面圖形。將大小一樣的紙重疊在一起,變成一本書,現在是什麼形狀?(長方體)

  師:這種形狀的物體在我們生活中隨處可見,出示情境圖。你能從中找出長方體形狀的物體嗎?(粉筆盒,茶葉盒,等這些物體的形狀都是長方體。)還有一個物體是什麼形狀?(正方體)。今天我們先來學習認識長方體。(板書課題)

  二、探究長方體的特徵。

  1、初步認識長方體的面、稜和頂點

  我們先來認識長方體的各部分名稱。請同學們開啟課本自學第21頁上面的內容。

  誰來說說你知道了什麼?(長方體的面、稜、頂點)

  誰來指給大家看一看?

  拿著你手中的長方體同桌之間指一指它的面、稜和頂點。

  2、探究長方體的特徵

  今天這節課我們透過探究長方體的面、稜和頂點的特徵來認識長方體。一起讀一讀探究要求?小組合作,把小組探究的結論寫在這張紙上。

  小組合作,老師巡視

  (1)面的特徵

  哪個小組先來說一說面的特徵。

  讓一個小組彙報,另外的小組補充。有序的數出長方體的六個面,可以先數右面一個面,中間四個和左面一個。也可以上面、下面,左面、右面、前面和後面這樣去數。重點讓學生按照第二種方法有序的數一遍。

  長方體的六個面一般情況下是長方形,特殊情況下有兩個面是正方形。長方體相對的面完全相同。(課件演示)

  (2)稜的特徵。

  長方體有12條稜。(教給學生有序的數出12條稜)。在數稜的條數的時候有的學生將長方體不停的轉動要及時糾正。

  可以分為上中下三層來數,也可以按照相等的稜為一組去數。

  長方體有12條稜,可以分成3組,相對的4稜的長度相等。

  (3)頂點的特徵

  長方體有8個頂點,

  師:我們把長方體的特徵用表格的形式將它梳理出來。對照一下,哪個特徵是你們小組自己探究出來的,哪個是同學們共同探究出來的。

  上課的教室,找出它的6個面,12條稜和8個頂點嗎。一定要有序的觀察。

  (4)從一個方向觀察一個長方體,最多能同時看到幾個面?

  把這個長方體放在你桌子上,從一個方向觀察一個長方體,你最多能看到幾個面?另外的三個面哪裡去了?(被相對的面擋住了)相對的面我們只能看到一個,所以我們畫長方體直觀圖的時候,通常把能看到的三個面用實線表示,看不到的三個面我們用虛線表示。一定要記住,還有三個面我們看不到。

  (5)認識長、寬和高。

  現在請同學們閉上眼睛,在腦海裡想象長方體的形狀和大小。

  師:如果擦去長方體的一條稜,你還能想象出這個長方體的樣子嗎?

  師:如果再擦去幾條稜(三條虛線),你還能想象出原來的形狀和大小嗎?

  師:我們至少要剩下幾條稜你還能想象出來原來的樣子?這幾條稜有什麼特殊的要求嗎?(學生自己說一說)

  像這樣從一個頂點出發的三條稜,它們的長度在數學上還有專有的名稱。

  我們把相交於一個頂點的三條稜的長度,分別叫做長方體的長寬高。通常情況下,水平方向的叫做長和寬,豎直方向的叫做高。這樣放,讓學生指一指長方體的長寬高。換一種放法,再讓學生指一指。長方體放置的方法不同,它的長、寬、高是可以互換的。

  讓學生拿出自己的長方體,指一指它的長寬高。

  三、鞏固練習

  1、自主練習一課本23頁第一題。

  (1)墨汁盒的上面是什麼形狀?與它相對的是哪個面?

  (2)前面的長和寬各是多少?哪個面與他相同?

  (3)哪個面的長是12釐米,寬是3釐米?

  2、自主練習課本23頁第二題。

  說出每個長方體的長、寬、高各是多少。

  3、根據下圖想象出一個長方體,運用所給的資料回答。

  8釐米

  10釐米

  6釐米

  (1)這個長方體的長寬高各是多少?

  (2)這個長方體的上面的面積是多少?

  小遊戲

  下面我們一起來玩個遊戲。根據所給資料,想想它是什麼。如果你答對了,螢幕上就會出現這個物體。回答錯誤則不出現。

  1、電腦出示:長、寬、高分別是10米、2。5米、3米,普通教室、公共汽車、家用冰箱。(電腦出示公共汽車)

  2、電腦出示:長、寬、高分別是20釐米、15釐米、1釐米,數學書、新華字典、文具盒。(電腦出示數學書)

  如果這個長方體的高縮短到0。1毫米,想想可能是什麼物體?(一張紙。)

  很多時候,大家的進步就像這一張紙的厚度一樣,微不足道甚至難以發現,但我們不應該忽視它的存在,只要每天進步一點點,一定會有更大的收穫。現在想一想今天我有什麼收穫?

  板書設計:

  認識長方體

  面稜頂點

  五年級數學《長方體的認識》教學設計 篇7

  一、教學思路:

  《位置》是學生在掌握上下、前後、左右等方位概念的基礎上,進一步學習用兩個數(從兩個維度)來描述一個物體在平面中的位置,初步滲透了平面直角座標系的思想,它對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在教學中,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使學生認識到:用兩個數描述一個物體的位置非常簡明,從另一個角度感受數學的作用,同時透過多種練習形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進一步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絡。

  1、師生談話,激趣匯入

  新課標指出:學生的數學學習內容應當是現實的、有趣的、富有挑戰的。因此,本課一開始抓住小學生喜歡錶現自己的特點,讓學生先做自我介紹,再比一比誰能把自己介紹得更清楚,讓大家不但知道你叫什麼名字,還能知道你坐在哪裡的現實活動中,初步感受位置,激發學習興趣。

  2、聯絡實際,學習新知

  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對物體的位置,已有較多的感性認識。因此,在教學這部分內容時,應在學生已有知識和生活經驗的基礎上進行教學。學生在明確我們習慣上怎樣來分小組的方法後,先同桌互相說一說,自己坐在第幾組的第幾個位置,再找一找自己前、後、左、右同學的位置,最後再開展“猜一猜,我的好朋友是誰”的遊戲,這樣的設計調動了全班的參與意識,變一問一答式教學為全員參與的玩中學,樂中知,同時增進了同學之間的友誼。此後,透過填寫座位卡並與前後左右的同學的座位卡進行比較。進一步明確:從兩個方面(維度)描述出一個物體的位置非常簡明,此環節層層相扣,逐步滲透,深化了知識的內涵,以螺旋上升的方式解決了這節課的教學重點。

  3、創設活動情境,感受位置

  荷蘭數學家和教育學家弗賴登塔爾說過這樣一句話:“數學是人的一種活動,如同游泳一樣要在游泳中學會游泳。”我先利用課件讓學生髮現電影院座位的排列規律,然後創設實際活動情境,把教室模擬成電影院,放手讓學生自己進場找座位,透過實踐使學生真正掌握了本領,進一步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絡。並不失時機的對學生進行遵守公共秩序,做文明小公民的思想教育。

  4、練習應用

  透過小組講座如何合理的給小動物分房子,小組合作幫助小螞蟻設計尋找食物的路線等開放性、實踐性很強的活動,學生體驗到了所學知識在實際中的應用。體現了新課標“玩中學,做中學”的新理念,培養了學生對數學的情感。

  二、教學過程

  (一)師生談話,激趣匯入

  小朋友,今天和你們一起上課的除了劉老師,還有許多領導和老師,他們很想認識咱班的小朋友,你們願意把自己介紹給大家嗎?怎樣介紹能讓大家不但知道你叫什麼名字,還能知道你坐在哪裡呢?(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提示並板書課題)

  (二)聯絡實際學習新知

  1、聯絡班組實際分組情況,明確習慣上的分組方法。

  2、生生交流,說一說自己坐在第幾組的第幾個位置,前後、左右的小朋友坐在第幾組的第幾個位置。

  3、遊戲:猜一猜“我的好朋友是誰?”請學生描述自己的好朋友所在的位置,其他小朋友根據描述的位置猜測出他的好朋友是誰。

  4、填寫、比較座位卡。學生在座位卡上填寫好自己的位置後,與前後、左右的小朋友的座位卡進行比較、探討,並從中發現規律:自己與前後的小朋友在同一組,與左右的.小朋友在同一個(同一排),進一步明確:用兩個數,表示一個物體的位置非常簡明。

  (三)創設情間,感受位置

  1、課件出示電影院座位的排列情況。小組討論並彙報:你發現電影院的座位的排列有什麼規律?

  2、把教室模擬成電影院,讓學生在進場找座位的情境中真正掌握找位置的本領。

  3、反饋:透過驗票檢查學生是否在電影院裡找到自己的位置。

  (四)練習應用

  1、給小動物分房間。(課件出示動物園一角)

  小組討論:把什麼位置的房間分給大象比較合適?並說明這樣分的理由?(學生各抒己見,只要理由充分就應給予給定。)

  2、小組合作設計出幫助小螞蟻尋找食物的路線。

  這是一個開放性、實踐性很強的活動,設計的路線可以有多種,只要各小級能根據小螞蟻及食物的位置,設計出合理的路線就應給予肯定。最後各小組展示設計方案,評選出能讓小螞蟻很快吃到食物的最佳路線,並說明理由。

  (五)全課總結

  小朋友,這節課我們進行的這些活動都和什麼有關係?(位置)而且我們還能夠應用有關位置的知識解決一些實際問題,這說明數學在我們實際生活中的用處很大,你們有決心學好它嗎?這節課我們就上到這。

  三、教學評析

  1、聯絡學生實際,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絡,激發學生學習數學興趣。

  首先,透過師生談話,聯絡學生實際做自我介紹的方式,自然引出課題。其次,聯絡班級實際,告訴大家自己所在的位置或好朋友所在的位置,進一步感受位置,並透過對比使學生明確:要確定自己的位置,既要說出自己在第幾組,又要說出自己在第幾個。

  2、精心設計活動,使學生透過多種方式感受位置。

  首先介紹自己和好朋友的位置,然後創設電影院的情境,感受數學就在身邊。為解決到電影院“找座位的方法”這一難點,先利用課件讓學生髮現電影院座位的排列規律,然後把教室模擬成電影院,放手讓學生自己進場找座位,透過實踐使學生真正掌握本領。最後,透過課件演示給小動物分房子,讓學生進一步體驗所學知識在實際中的應用。

  3、採取適當方式,培養學生的合作交流意識。在數學學習過程當中,培養學生合作交流意識和能力,是課程標準特別強調的理念之一。本節課根據教學的實際需要,多次讓學生進行合作學習,研究探討,尤其是在動物分房時大象到底要分到哪間房,初步體會研究性學習形式。

  建議:

  1、電影院座位排列規律是一個難點,能否多結合本節課內容,讓學生感悟到其規律。

  2、能否結合本節課內容把位置的相對性滲透給學生。

  五年級數學《長方體的認識》教學設計 篇8

  教學內容

  蘇教版九年義務教育小學數學第十冊第3~4頁。

  教學目標

  1.初步認識立體圖形,認識長方體的特徵。

  2、透過觀察、想像、動手操作等活動進一步發展空間觀念。

  3、繼續培養學生數學學習的興趣,進一步形成勇於探索、善於合作交流的學習品質。

  教學過程

  一、認識立體圖形和長方體

  1、談話:同學們,我們已經認識了很多物體的形狀。你能說一說國旗、手帕、紅領巾各是什麼形狀的嗎?

  小結: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都是平面圖形。

  談話:請同學們看老師辦公桌上的一些物體,注意觀察它們的形狀。它們的形狀和平面圖形一樣嗎?(媒體顯示)

  2、指出:像辦公桌上這些物體的形狀畫出來都是立體圖形。其中投影片盒子、書的形狀是長方體。你還能說一些長方體形狀的物體嗎?

  3、引導:下面這兩個圖形是長方體嗎?什麼物體大致是這種形狀?從桌面上找出長方體形狀的物體。

  二、探究長方體特徵

  1、討論長方體的面。

  提問:長方體是由什麼圍成的?

  說明:長方體是由6個面圍成的,這是長方體區別於其他立體圖形的最明顯的特徵。我們可以根據這個特徵很快從立體圖形中分辨出長方體。

  2、認識長方體的稜和頂點。

  說明:在長方體中,兩個面相交的邊叫做稜;三條稜相交的點叫做頂點。用手摸一摸長方體的稜和頂點。

  3、研究面、稜、頂點的特徵。

  提問:大家己經認識了長方體的面、稜、頂點。一個長方體,它的面、稜、頂點還有哪些特點呢?請同學們以小組為單位想辦法繼續展開研究,並把發現的特點整理成一份材料,準備交流。

  組織學生交流。重點交流研究的成果和研究的方法。

  面:相對的面完全相同。(觀察、比較、測量)

  稜:12條,相對的稜長度相等。(數、觀察、比較、測量、推理)

  頂點:8個。(數)

  4、概括長方體的特徵。

  5、再次抽象長方體。

  談話:同一個長方體,看的角度不同,看到的情形也不一樣。你們從不同的角度看一下手中的長方體紙盒,看一看是不是這樣。有三個小動物也從不同的位置看一個長方體,你能分辨出下面的三種情形分別是誰看到的嗎?它們中間誰最能確定這是一個長方體?

  說明:我們畫長方體通常畫出三個面,把看不見的幾條稜用虛線表示出來。(媒體顯示)

  6、應用特徵判斷哪幾個圖形是長方體。

  三、認識長、寬、高

  1、提問:同學們,我們教室的形狀是長方體嗎?怎樣才能描述教室的大小呢?你能估計它大約有多長、多寬、多高嗎?

  提問:(媒體出示一個長方體)你能說一說這個長方體長、寬、高各是多少嗎?

  2、揭示長、寬、高的概念。(媒體顯示)說出下面每個長方體的長、寬、高各是多少。

  3、提問:(媒體顯示)你能依據長、寬、高分辨這兩幢大樓嗎?

  4、引導:動手量一量你手中的長方體紙盒,說一說它的長、寬、高各是多少?

  5、拓展:知道了長方體的長、寬、高,你還能知道長方體的什麼?(媒體顯示)

  四、全課總結

  1、總結:回憶一下我們透過研究知道了什麼,你是怎樣研究的?

  2、談話:談一談你的學習體會。

  教學設想

  1、現實生活是數學學習的源泉。

  數學學習內容的組織要緊密聯絡學生的現實生活。本課中,我設計了蘊含學習內容的生活場景,使學生感受到現實生活中數學的普遍存在,初步體會了數學學習的意義;透過引導學生列舉長方體形狀的物體,加深了學生的感性認識,進一步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再透過組織學生利用實物展開研究,使學生充分體會到研究的價值。學習內容的現實性有助於學生明確學習的意義,也能激發學習的興趣。

  2、觀察、操作、想像是形成空間觀念的重要途徑。

  學生的空間觀念是在學習的過程中逐步形成,而不是靠接受獲得。在空間觀念的形成過程中,視覺、觸覺為大腦思維提供了直接的、豐富的素材,因此要讓學生的手、眼、腦協同發揮作用。在本課中,我讓學生透過看、摸、比較、描述等活動,引導學生對長方體的面、稜、頂點的位置關係有正確把握,對相對的面和相對的稜的關係有正確的理解,從而對長方體有一個比較全面的認識。學生的學習方式得到有效改善。

  3、教學內容的呈現要有根基。

  教學內容一般來說具有生成性,不過有的可以預測,有的是在學習過程中隨機生成。教學內容一旦失去生成的基礎,學生的學習則有可能變為被動接受式的學習。在本課中,我仔細分析“立體圖形”和“長方體的長、寬、高”這幾個概念的生成基礎。“立體圖形”與以前學過的“平面圖形”的不同之處是“立體圖形”這一概念生成的基礎,讓學生體會不同正是幫助學生找準了新知構建的基點。長方體長、寬、高的概念教學如果沒有“為什麼要有長、寬、高?”或“知道長方體的長、寬、高對我們有什麼用?”這些問題作為生成基礎的話,學生則只能被動接受這一概念。

  五年級數學《長方體的認識》教學設計 篇9

  【教學內容】

  新世紀小學數學五年級下冊第46—47頁"長方體的體積"

  【教材分析】

  本課是在學生已經基本認識了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徵,學習了表面積的計算,掌握了體積的概念和常用的體積單位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本節內容重點是引導學生探索長方體體積的計算方法。主要包括"比一比"、"做一做"、"說一說"三個欄目。"比一比"的目的是讓學生感知長方體的體積與它的長、寬、高有關,為進一步自主探索長方體體積的計算方法打下良好的基礎。"做一做"的目的是讓學生透過用小正方體擺長方體這個活動,探索長方體體積的計算方法。"說一說"的目的是引導學生思考如何計算正方體的體積。

  學習體積的計算,使學生進一步體會到知識來源於實踐、用於實踐的道理,掌握一些研究問題的方法。並且對學生空間觀念的形成有著重要的意義。同時為學習體積單位之間的進率打下基礎。

  【學生分析】

  五年級的學生已經掌握了一些數學基礎知識和學習數學的基本方法,具備了一些基本的解決數學問題的能力和技巧。大部分學生具有較強的自我發展的意識,對有挑戰性的任務很感興趣。這使得我們在學習素材的選取與呈現,以及學習活動的安排上除了關注數學的用處之外,也應當設法給學生經歷做數學的機會,使他們能夠在這些活動中表現自我、發展自我,從而感受到數學學習是很重要的活動,初步形成並學會數學地思考。此外,學生已經學過長方形等基本圖形,對長方體、正方體有了認識與瞭解,因此對本節課的內容理解起來並不是難事,關鍵是如何利用他們對實踐及探究活動的熱情,讓他們在活動中建立數學模型的數學發現的過程。

  【學習目標】

  1、結合具體情景和實踐活動,探索並掌握長方體、正方體體積的計算方法,能正確計算長方體、正方體的體積,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2、在觀察、操作、探索的過程中,提高動手操作能力,進一步發展空間觀念。

  3、主動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案,積極參與小組合作學習,體會到合作交流的價值。

  【教學過程】

  一、複習舊知,呈現課題

  1、體積是指什麼?常用的體積單位有哪些?什麼是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教師出示體積單位的模型)

  2、體積是4立方厘米的正方體裡含有多少個體積是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體?那麼,體積是8立方厘米、10立方厘米呢?這說明了什麼?(生:體積是多少就含有多少個體積單位。)

  (設計意圖:以原有知識係為依託,使學生進一步樹立空間觀念,為這一節課做好鋪墊。)

  (師出示一長方體教具)

  師:你能猜出這個長方體的體積是多少嗎?

  生:長方體的體積=長寬高

  師:你怎麼知道的?

  生:我以前問過我爸爸。

  師:你真是一個勤學上進的孩子!

  師:你們對他的回答有什麼問題想問嗎?

  生:為什麼長方體的體積=長寬高。

  (設計意圖:引出為什麼長方體的體積=長寬高,激勵學生上進好學,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他們產生探究新知的慾望,從而積極、主動地參與探究。)

  二、觀察操作,實驗探究長方體體積的計算方法

  1、探索活動:

  小組合作(每四人一組做實驗並記錄):用24個體積是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體擺出不同的長方體。

  活動前師友情提示:(1)每個小組用24個體積是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體擺出4個不同的長方體;(2)注意觀察你所擺的長方體有幾層?每層有幾行?每行有幾塊小正方體?你所擺的長方體的長、寬、高分別是多少?(3)我的發現是___。

  (設計意圖:利用學具,引導學生進行直觀操作、思考,增加學生參與活動的熱情,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同時增強學生合作交流、克服困難、勇於探索的意識。)

  2、成果展示:

  (請小組代表到臺前利用實物投影展示拼擺的過程並彙報方法及結果。)

  (1)體積與每排個數、排數、層數的關係。

  (板書:長方體體積=每排個數排數層數)

  每排個數、排數、層數與長方體的長、寬、高的關係。(每排個數相當於長;排數相當於寬;層數相當於高)

  (板書:長寬高)

  (2)長方體所含體積單位的個數與它的長、寬、高的關係。

  (長方體體積等於長方體所含體積單位的個數,所含體積單位的個數正好等於長方體長、寬、高的乘積)

  長方體體積公式長方體體積=長寬高

  (3)如果用V表示長方體的體積,用a、b、h分別表示長方體的長、寬、高(出示標有a、b、h的長方體積木)體積的字母公式怎樣寫?V=abhV=abh(板書)

  (設計意圖:將具體操作、思維和語言表達緊密地結合起來,然後逐步脫離操作直觀,利用表象逐步抽象化。)

  (4)說一說:長方體的體積與什麼有關?(長、寬、高)

  (設計意圖:進一步認識長方體的體積與長、寬、高的關係。)

  3、運用長方體體積公式解決問題(獨立完成)

  (1)(幻燈出示)1號長方體,長4釐米,寬4釐米,高3釐米,它的體積是多少?

  (設計意圖:鞏固基礎知識,提高口算能力。)

  (2)(幻燈出示)2號長方體,長4釐米,寬4釐米,高4釐米,它的體積是多少?

  (設計意圖:鞏固新知的同時引出正方體的體積公式的探究。)

  4、探究正方體體積公式:

  問:透過計算2號長方體的體積你們發現了什麼?

  (設計意圖:鞏固新知的同時引出正方體的體積公式的探究。)

  引導學生明確:

  (1)這個長方體長、寬、高都相等,實際上它是一個正方體。

  (2)正方體體積=稜長稜長稜長(板書)

  (3)如果用V表示正方體體積,用a表示它的稜長(出示標有字母的正方體)字母公式為:V=aaa

  教師提示:aaa也可以寫作"a3"讀作"a的立方"表示三個a相乘。所以正方體的體積公式一般寫成:V=a3(板書)

  (設計意圖:加強新舊知識的銜接,使學生感覺新知識"不新",新知識不難,實現平穩過渡,使學生樹立學習新知識,解決新問題的信心。)

  5、運用正方體體積公式解決問題

  出示問題,學生獨立完成,(指名板演並說體積公式)

  6、小結:剛才我們透過實驗推匯出了長方體、正方體體積公式,這就是我們這節課學習的主要內容(板書課題)。

  (設計意圖:總結重點,揭示課題。)

  三、鞏固發展

  計算出數學課本的體積。(學生兩人一組完成該項任務)

  (設計意圖:學生要計算數學課本的體積,就必須先量出它的長、寬、高,學生透過動手測量和計算培養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不但計算出了數學課本的體積,同時體會到可以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增強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四、小結

  (設計意圖:對新知識進行一次全面的回顧,梳理,內化的過程,同時培養學生總結概括能力。)

  五年級數學《長方體的認識》教學設計 篇10

  教學設計:

  長方體的認識

  教學內容:

  長方體的認識(數學第十冊第27-28頁,練習五第1-3題)

  教學目標:

  1.掌握長方體的形體特徵。

  2.能熟練地確定長方體各面的長方形的長和寬。

  3.能根據長方體擺放位置的不同情況,正確說出它的長、寬、高。

  4.透過認識長方體,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

  教學重點:

  掌握長方體的特徵。

  教學難點:

  建立立體圖形的空間觀念。

  教具準備:

  長方體實物及長方體框架。

  學具準備:

  每人一個長方體實物、模型。

  教學過程:

  一、比較分類,引出新知。

  1.談話引入激發興趣

  2.師出示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邊形和一個正方體

  3.學們談一談在日常生活中還見過哪些物體的形狀是長方體。

  4.這節課我們共同探究長方體的一些知識。(板書課題:長方體)

  二、合作探究,解決問題:

  (一)教學例1:(課本28頁)拿出一個長方體紙盒來觀察:(1)長方體有幾個面?每個面是什麼形狀?哪些面是完全相同的?(2)兩個面相交的邊叫長方體的稜。長方體有幾條稜?量一量每一條稜的長度,哪些稜的長度相等?(3)三條稜相交的點叫做頂點。長方體有多少個頂點?

  1.小組合作:拿出一個長方體紙盒來摸一摸,看一看,比一比;交流自己的感覺與認識:長方體的面、稜、頂點。

  2.教師為學生的探究活動提供智力準備,學生拿長方體跟隨教師初步感知。

  ①長方體上平平的部分是長方體的面。

  ②兩個面相交的邊叫長方體的稜。

  ③三條稜相交的點叫長方體的頂點。

  (2)放手讓學生運用各種感宮和學習用具,探究討論面、稜、頂點的知識,獨自完成28頁書中表格。

  (3)老師巡迴指導。指導要點如下:

  ①數面、稜、頂點時,如何數比較科學。

  ②採用多種學習方法。(如測量、計算、比較及用身體某個部分去接觸面、稜、頂點等)

  (4)各小組根據所填表格彙報自己的發現。

  (二)認識長方體的長、寬、高,教學例2:下圖是用鐵絲稜,用橡皮泥粘成的長方體框架。觀察一下:(1)它的12條稜可以分幾組?怎樣分?(2)相交於一個頂點的三條稜長度相等嗎?

  (1)學生根據小組內的長方體框架,分小組觀察、測量並討論:長方體的稜有什特點?

  (2)師生共同歸納:

  ①按稜的長度可分為3組,每組內4條稜互相平行且長度相等。

  ②相交於一個頂點的稜有3條,長度不一定相等。

  ③相交於一個頂點的三條稜的長度,分別叫做長方體的長、寬、高。

  ④長方體的形狀、大小是由長方體的長、寬、高決定的。

  三、課堂練習。

  (一)基礎練習

  1.完成教科書第29頁的做一做。(拿出用硬紙做一個長方體量出它的長、寬、高各是多少釐米)

  2.完成課本31頁練習五(1)——(2)題。

  拿出數學書,量一量它的長、寬、高各是多少。然後說一說每個面的長、寬各是多少?

  (二)綜合練習。

  判斷對錯,並說明理由。

  (1)在長方體中,不是相對的稜長度都不相等。

  (2)一個長方體都有6個面、12條稜和8個頂點。

  (3)長方體相對的面大小、形狀都相同。

  (4)長方體的每個面都是長方形。

  四.全課總結與質疑。

  五、實踐作業:動測一測你小臥室的長、寬、高各是多少分米(保留整分米)?然後再測算一下臥室各前牆面的面積大約是多大?(保留整平方米)

  五年級數學《長方體的認識》教學設計 篇11

  教學內容: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五年級下冊第27~29頁例1、例2。

  教學目標:

  1、使學生認識長方體,掌握長方體的特徵,初步學會看立體圖形。

  2、使學生認識並理解長方體的長、寬、高。

  3、透過引導學生觀察、操作,培養學生的探索意識和實踐能力,培養學生初步的空間觀念和想象能力。

  教學重、難點:

  1、掌握長方體的特徵,認識長方體的長、寬、高。

  2、初步建立“立體圖形”的概念,形成表象。

  教學準備

  教師:多媒體課件、長方體模型、長方體形狀的紙盒、長方體框架。

  學生:長方體形狀的物品、小棒和小球等學具、用學具做的長方體紙盒。

  教學過程:

  一、激趣引入

  1、師:畫面上是什麼圖形?(長方形)現在請你們認真觀察,看看有什麼發現?(課件演示由6個長方形圍成一個長方體的過程)

  2、師:同學們在一年級已經初步認識了長方體,是不是由6個任意的長方形都能像這樣圍成一個長方體呢?這節課我們就一起來繼續研究和長方體有關的一些知識。(板書課題)

  3、師:周圍有很多物體的形狀是長方體的,從主題圖中找一找。(電腦抽象出長方體的圖)

  師:你帶來了哪些長方體形狀的物品?

  二、探究新知

  (一)整體認識長方體的面、稜、頂點。

  1、請你拿出自己準備的長方體的物品,用手摸一摸。

  師介紹長方體上平平的部分叫作長方體的面。

  2、師邊指邊說:長方體兩個面相交的部分叫做長方體的稜。請你找出長方體的稜。

  3、指導學生觀察:三條稜相交的地方叫作長方體的頂點。用手摸摸看。

  4、師:說一說你知道了什麼?(學生邊說師邊用課件分別演示長方體的面、稜和頂點)

  (二)探究長方體的特徵

  1、獨立觀察、小組合作探究長方體特徵。

  師:剛才我們認識了長方體的面、稜和頂點,現在請你拿出長方體的物品,仔細觀察長方體的面、稜和頂點,看看有什麼發現?(課件出示)

  小組裡說一說,然後把你們的發現填在數學書中的表格裡。

  提示:同學們在數面、稜、頂點的數目時拿著長方體的手不要來回轉動,要想一想怎樣數比較好,不重複也不遺漏。(教師巡視指導學生觀察)

  2、彙報交流,歸納長方體的特徵。(課件一步步出示問題及答案)

  在彙報交流時注意:

  (1)引導學生按照一定順序數面、稜、頂點的個數。

  在數稜的數目時,如果學生不理解相對的稜,教師要引導學生認識相對的稜。

  (2)學生介紹長方體面及稜的特徵後教師分別再用課件演示加深理解。

  (3)讓學生指一指特殊的長方體中哪些面是相同的,哪些稜的長度相等。

  3、拿出學具按照表格中的問題完整說一說長方體的特徵。

  4、師小結:透過剛才的觀察、探究,我們知道長方體是由6個長方形,特殊情況有兩個相對的面是正方形圍成的立體圖形,在一個長方體中,相對的面完全相同,相對的稜長度相等。

  (三)認識長方體的長、寬、高。

  1、動手操作,深化認識。

  (1)拿出學具動手插一個長方體的框架,想想應該選用哪些小棒,怎樣插比較快,可以同桌合作也可以自己動手。

  (2)師:在製作中你發現長方體的12條稜可以分成幾組?每一組稜的長度怎麼樣?

  2、認識長、寬、高。

  (1)師:我想知道做這個長方體的框架共需要多長的鐵絲(出示教具),需要量出幾條稜的長度,為什麼?

  師:相交於同一個頂點的這三條稜的長度相等嗎?怎樣求總稜長?共3頁,當前第1頁123

  (2)師:像這樣相交於同一個頂點的三條稜的長度,分別叫做長方體的長、寬、高。

  認識立體圖形中長方體的長、寬、高。

  3、認識不同位置放置的長方體的長、寬、高。

  橫著、豎著、側著擺放長方體框架,分別讓學生指它的長、寬、高。

  三、練習鞏固

  1、深化理解長、寬、高。

  拿出自己做的長方體,擺放好位置後,量出它的長、寬、高。(彙報後板書)

  小結:相交於同一頂點的三條稜的長度都可以分別叫做長方體的長、寬、高,因此由於長方體擺放的位置不同,大家量的長、寬、高的長度也不同,但是長、寬、高的和是不變的。

  2、填空並口答。

  3、書練習五第一題。(略)(如有學生回答困難,教師可讓學生拿出實物如圖中那樣擺放後再回答)

  4、判斷。

  (1)長方體有6個面,12條稜和8個頂點。( )

  (2)長方體相對的面的大小、形狀都相等。( )

  (3)在長方體中,不是相對的稜長度都不相等。( )

  5、

  若分別改變長方體的長、寬、高,長方體的形狀會怎麼樣改變?(課件分別演示)

  四、課堂小結

  透過這節課的學習,你對長方體又有了哪些新的認識?

  五、板書設計:

  長方體的認識

  面

  稜

  頂點

  6個

  每個面都是長方形,特殊情況有兩個相對的面是正方形。

  12條

  8個

  相對的面完全相同

  相對的稜長度相等

  教學反思: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在幾何初步認識知識教學中,應注重使學生透過觀察、操作、推理等手段,逐步認識簡單幾何體和平面圖形的形狀、大小、位置關係及變換;應注重透過觀察物體、認識方向、製作模型、設計圖案等活動,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因此,在教學《長方體的認識》時我注意充分利用和創造條件,讓學生自主探索,親身體驗,豐富學生對形體的感知,以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

  一、注重動手操作,讓學生積累空間觀念。

  小學生學習幾何形體知識屬於直觀幾何階段,教學時我注重引導學生動手操作實踐,讓學生在看一看、摸一摸、拼一拼等實際操作中,使自己的多種感官參與活動,豐富自己的感性認識,掌握幾何形體的特徵,不斷積累空間觀念。如讓學生小組合作,發現並逐步抽象概括出長方體的特徵;選用合適的小棒拼組成一個長方體框架,使學生清楚地看到12條稜的關係,讓學生進一步抽象概括,從而引出長方體的長、寬、高的概念。動手做一個長方體紙盒,並擺放不同位置,從而使學生加深對長、寬、高的理解。由於加強動手操作,使學生豐富感知,積累了空間觀念,形成概念。

  二、引導多向思維,讓學生形成空間觀念

  培養學生展開多向思維,是學生能夠從不同角度解決問題的基礎。教學中注意我引導學生多向思維,如長方體稜的認識,在學生已知道長方體有3組相對的稜並製作了長方體框架後,我又提出啟發性的問題“如果製作一個長方體框架,需要量出幾條稜的長度?”學生透過觀察和思考,知道只需量出三條稜的長度然後用和乘4就可以了,這樣12條稜又在學生腦中分成了4組,促進了學生空間觀念的形成。

  三、重視想象,讓學生髮展空間觀念

  想象是學生依靠大量感性材料而進行的一種高階的思維活動。在教學過程中,要培養學生按照一定目的,有順序、有重點地去觀察,在反覆細緻觀察的基礎上,讓學生展開豐富的空間想象,發展空間觀念。如讓學生根據圖形想象長、寬、高的長度分別發生變化後,會引起長方體的形狀怎樣改變,既使學生認識到長、寬、高和長方體大小的關係,又發展了學生的空間觀念。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