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級上冊長方體的認識優秀教學設計範文(精選8篇)

五年級上冊長方體的認識優秀教學設計範文(精選8篇)

  作為一名教學工作者,常常要根據教學需要編寫教學設計,藉助教學設計可使學生在單位時間內能夠學到更多的知識。那麼你有了解過教學設計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五年級上冊長方體的認識優秀教學設計範文(精選8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五年級上冊長方體的認識優秀教學設計1

  教學內容

  蘇教版九年義務教育小學數學第十冊第3~4頁。

  教學目標

  1.初步認識立體圖形,認識長方體的特徵。

  2、透過觀察、想像、動手操作等活動進一步發展空間觀念。

  3、繼續培養學生數學學習的興趣,進一步形成勇於探索、善於合作交流的學習品質。

  教學過程

  一、認識立體圖形和長方體

  1、談話:同學們,我們已經認識了很多物體的形狀。你能說一說國旗、手帕、紅領巾各是什麼形狀的嗎?

  小結: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都是平面圖形。

  談話:請同學們看老師辦公桌上的一些物體,注意觀察它們的形狀。它們的形狀和平面圖形一樣嗎?(媒體顯示)

  2、指出:像辦公桌上這些物體的形狀畫出來都是立體圖形。其中投影片盒子、書的形狀是長方體。你還能說一些長方體形狀的物體嗎?

  3、引導:下面這兩個圖形是長方體嗎?什麼物體大致是這種形狀?從桌面上找出長方體形狀的物體。

  二、探究長方體特徵

  1、討論長方體的面。

  提問:長方體是由什麼圍成的?

  說明:長方體是由6個面圍成的,這是長方體區別於其他立體圖形的最明顯的特徵。我們可以根據這個特徵很快從立體圖形中分辨出長方體。

  2、認識長方體的稜和頂點。

  說明:在長方體中,兩個面相交的邊叫做稜;三條稜相交的點叫做頂點。用手摸一摸長方體的稜和頂點。

  3、研究面、稜、頂點的特徵。

  提問:大家己經認識了長方體的面、稜、頂點。一個長方體,它的面、稜、頂點還有哪些特點呢?請同學們以小組為單位想辦法繼續展開研究,並把發現的特點整理成一份材料,準備交流。

  組織學生交流。重點交流研究的成果和研究的方法。

  面:相對的面完全相同。(觀察、比較、測量)

  稜:12條,相對的稜長度相等。(數、觀察、比較、測量、推理)

  頂點:8個。(數)

  4、概括長方體的特徵。

  5、再次抽象長方體。

  談話:同一個長方體,看的角度不同,看到的情形也不一樣。你們從不同的角度看一下手中的長方體紙盒,看一看是不是這樣。有三個小動物也從不同的位置看一個長方體,你能分辨出下面的三種情形分別是誰看到的嗎?它們中間誰最能確定這是一個長方體?

  說明:我們畫長方體通常畫出三個面,把看不見的幾條稜用虛線表示出來。(媒體顯示)

  6、應用特徵判斷哪幾個圖形是長方體。

  三、認識長、寬、高

  1、提問:同學們,我們教室的形狀是長方體嗎?怎樣才能描述教室的大小呢?你能估計它大約有多長、多寬、多高嗎?

  提問:(媒體出示一個長方體)你能說一說這個長方體長、寬、高各是多少嗎?

  2、揭示長、寬、高的概念。(媒體顯示)說出下面每個長方體的長、寬、高各是多少。

  3、提問:(媒體顯示)你能依據長、寬、高分辨這兩幢大樓嗎?

  4、引導:動手量一量你手中的長方體紙盒,說一說它的長、寬、高各是多少?

  5、拓展:知道了長方體的長、寬、高,你還能知道長方體的什麼?(媒體顯示)

  四、全課總結

  1、總結:回憶一下我們透過研究知道了什麼,你是怎樣研究的?

  2、談話:談一談你的學習體會。

  教學設想

  1、現實生活是數學學習的源泉。

  數學學習內容的組織要緊密聯絡學生的現實生活。本課中,我設計了蘊含學習內容的生活場景,使學生感受到現實生活中數學的普遍存在,初步體會了數學學習的意義;透過引導學生列舉長方體形狀的物體,加深了學生的感性認識,進一步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再透過組織學生利用實物展開研究,使學生充分體會到研究的價值。學習內容的現實性有助於學生明確學習的意義,也能激發學習的興趣。

  2、觀察、操作、想像是形成空間觀念的重要途徑。

  學生的空間觀念是在學習的過程中逐步形成,而不是靠接受獲得。在空間觀念的形成過程中,視覺、觸覺為大腦思維提供了直接的、豐富的素材,因此要讓學生的手、眼、腦協同發揮作用。在本課中,我讓學生透過看、摸、比較、描述等活動,引導學生對長方體的面、稜、頂點的位置關係有正確把握,對相對的面和相對的稜的關係有正確的理解,從而對長方體有一個比較全面的認識。學生的學習方式得到有效改善。

  3、教學內容的呈現要有根基。

  教學內容一般來說具有生成性,不過有的可以預測,有的是在學習過程中隨機生成。教學內容一旦失去生成的基礎,學生的學習則有可能變為被動接受式的學習。在本課中,我仔細分析“立體圖形”和“長方體的長、寬、高”這幾個概念的生成基礎。“立體圖形”與以前學過的“平面圖形”的不同之處是“立體圖形”這一概念生成的基礎,讓學生體會不同正是幫助學生找準了新知構建的基點。長方體長、寬、高的概念教學如果沒有“為什麼要有長、寬、高?”或“知道長方體的長、寬、高對我們有什麼用?”這些問題作為生成基礎的話,學生則只能被動接受這一概念。

  五年級上冊長方體的認識優秀教學設計2

  教學內容

  新世紀小學數學五年級下冊第13—15頁

  教學目標:

  1、透過觀察、分類、操作、討論等活動,進一步認識長方體、正方體,瞭解長方體、正方體的各部分名稱。

  2、經歷觀察、操作和歸納的過程,發現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點,能運用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點解決一些簡單問題。

  3、透過具體的操作活動,發展空間觀念。

  教學具準備

  每桌準備一些長方體和正方體形狀的盒子,四面體、六面體形狀的盒子,白紙,吸管,剪刀等。

  教學過程:

  一、情境引入,初步感知。

  1.出示一組實物圖片。(教學樓、卷櫃、長方體形狀的盒子、裝墨水瓶的盒子等)

  師:它們有什麼共同的特點呢?

  生:它們的形狀都是長方體。

  師:板書“長方體”

  2.找出長方體形狀的物品。

  師:老師在每張課桌上都放了長方體形狀的物品,你能把它找出來嗎?

  生:找出長方體形狀的物品。

  3、 說長方體形狀的物體。

  師:你能說一說生活中哪些物體的形狀可以近似的看作長方體呢?

  生:說一說。

  4.抽象長方體形狀。

  師:如果我們只考慮墨水瓶或盒子的形狀,是什麼樣的呢?

  課件演示:墨水瓶上的圖案和顏色飛走,只剩下長方體的透檢視。

  師:為什麼這麼多物體的形狀都可以叫做長方體呢?長方體有什麼特點呢?接下來我們就進一步認識長方體。板書:“的認識”

  二、探索發現,歸納特點。

  1.引導學生說出對長方體的認識。

  師:相信同學們對長方體已經有了進一步的瞭解。請同學們以小盒子為例,說一說關於長方體你已經知道了什麼?可以一邊比畫一邊說。

  生:(可能說出:長方體有6個面,有12條邊,8個角。長方體的面都是長方形。長方體對面相等。等等。)

  師:根據學生的回答,把內容依次寫在黑板上。此時不做任何評價。

  師:同學們知道的真不少。同學們的說法都對嗎?哪些是長方體的特點呢?我們來研究研究好嗎?

  2.瞭解長方體的面、稜、頂點。

  師:你們說的面,指的是盒子的哪部分?摸一摸,指一指。

  生:一名學生摸,其他學生看是不是和自己想的一樣。

  師:板書“面”

  師:你們說的邊指的是盒子的哪一部分?摸一摸,指一指。

  生:一名學生摸,其他學生看是不是和自己想的一樣。

  師:你們說的邊在數學裡叫做稜。板書:“稜”

  師:你們說的角,指的是盒子的哪部分?摸一摸,指一指。

  生:一名學生摸,其他學生看是不是和自己想的一樣。

  師:你們說的角在數學裡叫做頂點。板書:“頂點”

  師:課件演示長方體透檢視上的面、稜、頂點。然後指出,我們認識長方體的特點,就可以從面、稜、頂點這三個方面來研究。

  3.進一步探究長方體面、稜、頂點的特點。

  (1)從面、稜、頂點的數量的角度來認識長方體的特點。

  師:這位同學說“長方體有六個面”,這是不是長方體的特點呢?那就要看一看我們的盒子上是不是都有六個面。

  生:先獨立數,再由一名學生數給大家看。

  師:(學生數前強調)大家看看他是怎樣數的,一會我們來點評他的數法。

  生:點評那名學生的數法。

  師:評價學生的點評。注意數法的有序性,特別是按面的相對關係數的方法。板書“6個”

  (用如上方法引領學生認識“長方體有8個頂點、12條稜”的特點)

  五年級上冊長方體的認識優秀教學設計3

  【教學內容】

  新世紀小學數學五年級下冊第46—47頁"長方體的體積"

  【教材分析】

  本課是在學生已經基本認識了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徵,學習了表面積的計算,掌握了體積的概念和常用的體積單位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本節內容重點是引導學生探索長方體體積的計算方法。主要包括"比一比"、"做一做"、"說一說"三個欄目。"比一比"的目的是讓學生感知長方體的體積與它的長、寬、高有關,為進一步自主探索長方體體積的計算方法打下良好的基礎。"做一做"的目的是讓學生透過用小正方體擺長方體這個活動,探索長方體體積的計算方法。"說一說"的目的是引導學生思考如何計算正方體的體積。

  學習體積的計算,使學生進一步體會到知識來源於實踐、用於實踐的道理,掌握一些研究問題的方法。並且對學生空間觀念的形成有著重要的意義。同時為學習體積單位之間的進率打下基礎。

  【學生分析】

  五年級的學生已經掌握了一些數學基礎知識和學習數學的基本方法,具備了一些基本的解決數學問題的能力和技巧。大部分學生具有較強的自我發展的意識,對有挑戰性的任務很感興趣。這使得我們在學習素材的選取與呈現,以及學習活動的安排上除了關注數學的用處之外,也應當設法給學生經歷做數學的機會,使他們能夠在這些活動中表現自我、發展自我,從而感受到數學學習是很重要的活動,初步形成並學會數學地思考。此外,學生已經學過長方形等基本圖形,對長方體、正方體有了認識與瞭解,因此對本節課的內容理解起來並不是難事,關鍵是如何利用他們對實踐及探究活動的熱情,讓他們在活動中建立數學模型的數學發現的過程。

  【學習目標】

  1、結合具體情景和實踐活動,探索並掌握長方體、正方體體積的計算方法,能正確計算長方體、正方體的體積,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2、在觀察、操作、探索的過程中,提高動手操作能力,進一步發展空間觀念。

  3、主動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案,積極參與小組合作學習,體會到合作交流的價值。

  【教學過程】

  一、複習舊知,呈現課題

  1、體積是指什麼?常用的體積單位有哪些?什麼是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教師出示體積單位的模型)

  2、體積是4立方厘米的正方體裡含有多少個體積是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體?那麼,體積是8立方厘米、10立方厘米呢?這說明了什麼?(生:體積是多少就含有多少個體積單位。)

  (設計意圖:以原有知識係為依託,使學生進一步樹立空間觀念,為這一節課做好鋪墊。)

  (師出示一長方體教具)

  師:你能猜出這個長方體的體積是多少嗎?

  生:長方體的體積=長寬高

  師:你怎麼知道的?

  生:我以前問過我爸爸。

  師:你真是一個勤學上進的孩子!

  師:你們對他的回答有什麼問題想問嗎?

  生:為什麼長方體的體積=長寬高。

  (設計意圖:引出為什麼長方體的體積=長寬高,激勵學生上進好學,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他們產生探究新知的慾望,從而積極、主動地參與探究。)

  二、觀察操作,實驗探究長方體體積的計算方法

  1、探索活動:

  小組合作(每四人一組做實驗並記錄):用24個體積是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體擺出不同的長方體。

  活動前師友情提示:(1)每個小組用24個體積是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體擺出4個不同的長方體;(2)注意觀察你所擺的長方體有幾層?每層有幾行?每行有幾塊小正方體?你所擺的長方體的長、寬、高分別是多少?(3)我的發現是___。

  (設計意圖:利用學具,引導學生進行直觀操作、思考,增加學生參與活動的熱情,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同時增強學生合作交流、克服困難、勇於探索的意識。)

  2、成果展示:

  (請小組代表到臺前利用實物投影展示拼擺的過程並彙報方法及結果。)

  (1)體積與每排個數、排數、層數的關係。

  (板書:長方體體積=每排個數排數層數)

  每排個數、排數、層數與長方體的長、寬、高的關係。(每排個數相當於長;排數相當於寬;層數相當於高)

  (板書:長寬高)

  (2)長方體所含體積單位的個數與它的長、寬、高的關係。

  (長方體體積等於長方體所含體積單位的個數,所含體積單位的個數正好等於長方體長、寬、高的乘積)

  長方體體積公式長方體體積=長寬高

  (3)如果用V表示長方體的體積,用a、b、h分別表示長方體的長、寬、高(出示標有a、b、h的長方體積木)體積的字母公式怎樣寫?V=abhV=abh(板書)

  (設計意圖:將具體操作、思維和語言表達緊密地結合起來,然後逐步脫離操作直觀,利用表象逐步抽象化。)

  (4)說一說:長方體的體積與什麼有關?(長、寬、高)

  (設計意圖:進一步認識長方體的體積與長、寬、高的關係。)

  3、運用長方體體積公式解決問題(獨立完成)

  (1)(幻燈出示)1號長方體,長4釐米,寬4釐米,高3釐米,它的體積是多少?

  (設計意圖:鞏固基礎知識,提高口算能力。)

  (2)(幻燈出示)2號長方體,長4釐米,寬4釐米,高4釐米,它的體積是多少?

  (設計意圖:鞏固新知的同時引出正方體的體積公式的探究。)

  4、探究正方體體積公式:

  問:透過計算2號長方體的體積你們發現了什麼?

  (設計意圖:鞏固新知的同時引出正方體的體積公式的探究。)

  引導學生明確:

  (1)這個長方體長、寬、高都相等,實際上它是一個正方體。

  (2)正方體體積=稜長稜長稜長(板書)

  (3)如果用V表示正方體體積,用a表示它的稜長(出示標有字母的正方體)字母公式為:V=aaa

  教師提示:aaa也可以寫作"a3"讀作"a的立方"表示三個a相乘。所以正方體的體積公式一般寫成:V=a3(板書)

  (設計意圖:加強新舊知識的銜接,使學生感覺新知識"不新",新知識不難,實現平穩過渡,使學生樹立學習新知識,解決新問題的信心。)

  5、運用正方體體積公式解決問題

  出示問題,學生獨立完成,(指名板演並說體積公式)

  6、小結:剛才我們透過實驗推匯出了長方體、正方體體積公式,這就是我們這節課學習的主要內容(板書課題)。

  (設計意圖:總結重點,揭示課題。)

  三、鞏固發展

  計算出數學課本的體積。(學生兩人一組完成該項任務)

  (設計意圖:學生要計算數學課本的體積,就必須先量出它的長、寬、高,學生透過動手測量和計算培養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不但計算出了數學課本的體積,同時體會到可以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增強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四、小結

  (設計意圖:對新知識進行一次全面的回顧,梳理,內化的過程,同時培養學生總結概括能力。)

  五年級上冊長方體的認識優秀教學設計4

  一、教學思路:

  《位置》是學生在掌握上下、前後、左右等方位概念的基礎上,進一步學習用兩個數(從兩個維度)來描述一個物體在平面中的位置,初步滲透了平面直角座標系的思想,它對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在教學中,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使學生認識到:用兩個數描述一個物體的位置非常簡明,從另一個角度感受數學的作用,同時透過多種練習形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進一步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絡。

  1、師生談話,激趣匯入

  新課標指出:學生的數學學習內容應當是現實的、有趣的、富有挑戰的。因此,本課一開始抓住小學生喜歡錶現自己的特點,讓學生先做自我介紹,再比一比誰能把自己介紹得更清楚,讓大家不但知道你叫什麼名字,還能知道你坐在哪裡的現實活動中,初步感受位置,激發學習興趣。

  2、聯絡實際,學習新知

  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對物體的位置,已有較多的感性認識。因此,在教學這部分內容時,應在學生已有知識和生活經驗的基礎上進行教學。學生在明確我們習慣上怎樣來分小組的方法後,先同桌互相說一說,自己坐在第幾組的第幾個位置,再找一找自己前、後、左、右同學的位置,最後再開展“猜一猜,我的好朋友是誰”的遊戲,這樣的設計調動了全班的參與意識,變一問一答式教學為全員參與的玩中學,樂中知,同時增進了同學之間的友誼。此後,透過填寫座位卡並與前後左右的同學的座位卡進行比較。進一步明確:從兩個方面(維度)描述出一個物體的位置非常簡明,此環節層層相扣,逐步滲透,深化了知識的內涵,以螺旋上升的方式解決了這節課的教學重點。

  3、創設活動情境,感受位置

  荷蘭數學家和教育學家弗賴登塔爾說過這樣一句話:“數學是人的一種活動,如同游泳一樣要在游泳中學會游泳。”我先利用課件讓學生髮現電影院座位的排列規律,然後創設實際活動情境,把教室模擬成電影院,放手讓學生自己進場找座位,透過實踐使學生真正掌握了本領,進一步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絡。並不失時機的對學生進行遵守公共秩序,做文明小公民的思想教育。

  4、練習應用

  透過小組講座如何合理的給小動物分房子,小組合作幫助小螞蟻設計尋找食物的路線等開放性、實踐性很強的活動,學生體驗到了所學知識在實際中的應用。體現了新課標“玩中學,做中學”的新理念,培養了學生對數學的情感。

  二、教學過程

  (一)師生談話,激趣匯入

  小朋友,今天和你們一起上課的除了劉老師,還有許多領導和老師,他們很想認識咱班的小朋友,你們願意把自己介紹給大家嗎?怎樣介紹能讓大家不但知道你叫什麼名字,還能知道你坐在哪裡呢?(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提示並板書課題)

  (二)聯絡實際學習新知

  1、聯絡班組實際分組情況,明確習慣上的分組方法。

  2、生生交流,說一說自己坐在第幾組的第幾個位置,前後、左右的小朋友坐在第幾組的第幾個位置。

  3、遊戲:猜一猜“我的好朋友是誰?”請學生描述自己的好朋友所在的位置,其他小朋友根據描述的位置猜測出他的好朋友是誰。

  4、填寫、比較座位卡。學生在座位卡上填寫好自己的位置後,與前後、左右的小朋友的座位卡進行比較、探討,並從中發現規律:自己與前後的小朋友在同一組,與左右的小朋友在同一個(同一排),進一步明確:用兩個數,表示一個物體的位置非常簡明。

  (三)創設情間,感受位置

  1、課件出示電影院座位的'排列情況。小組討論並彙報:你發現電影院的座位的排列有什麼規律?

  2、把教室模擬成電影院,讓學生在進場找座位的情境中真正掌握找位置的本領。

  3、反饋:透過驗票檢查學生是否在電影院裡找到自己的位置。

  (四)練習應用

  1、給小動物分房間。(課件出示動物園一角)

  小組討論:把什麼位置的房間分給大象比較合適?並說明這樣分的理由?(學生各抒己見,只要理由充分就應給予給定。)

  2、小組合作設計出幫助小螞蟻尋找食物的路線。

  這是一個開放性、實踐性很強的活動,設計的路線可以有多種,只要各小級能根據小螞蟻及食物的位置,設計出合理的路線就應給予肯定。最後各小組展示設計方案,評選出能讓小螞蟻很快吃到食物的最佳路線,並說明理由。

  (五)全課總結

  小朋友,這節課我們進行的這些活動都和什麼有關係?(位置)而且我們還能夠應用有關位置的知識解決一些實際問題,這說明數學在我們實際生活中的用處很大,你們有決心學好它嗎?這節課我們就上到這。

  三、教學評析

  1、聯絡學生實際,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絡,激發學生學習數學興趣。

  首先,透過師生談話,聯絡學生實際做自我介紹的方式,自然引出課題。其次,聯絡班級實際,告訴大家自己所在的位置或好朋友所在的位置,進一步感受位置,並透過對比使學生明確:要確定自己的位置,既要說出自己在第幾組,又要說出自己在第幾個。

  2、精心設計活動,使學生透過多種方式感受位置。

  首先介紹自己和好朋友的位置,然後創設電影院的情境,感受數學就在身邊。為解決到電影院“找座位的方法”這一難點,先利用課件讓學生髮現電影院座位的排列規律,然後把教室模擬成電影院,放手讓學生自己進場找座位,透過實踐使學生真正掌握本領。最後,透過課件演示給小動物分房子,讓學生進一步體驗所學知識在實際中的應用。

  3、採取適當方式,培養學生的合作交流意識。在數學學習過程當中,培養學生合作交流意識和能力,是課程標準特別強調的理念之一。本節課根據教學的實際需要,多次讓學生進行合作學習,研究探討,尤其是在動物分房時大象到底要分到哪間房,初步體會研究性學習形式。

  建議:

  1、電影院座位排列規律是一個難點,能否多結合本節課內容,讓學生感悟到其規律。

  2、能否結合本節課內容把位置的相對性滲透給學生。

  五年級上冊長方體的認識優秀教學設計5

  教學目標:

  1、初步認識立體圖形,認識長方體的特徵。

  2、透過觀察、想象、動手操作等活動,進一步發展空間觀念。

  3、繼續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進一步形成用於探索、善於合作交流的學習品質。

  教學重點:掌握長方體的特徵。

  教學難點:形成長方體的空間觀念

  教學用具:長方體或正方體的小紙盒。

  教學過程:

  一、激趣引入

  1、師:畫面上是什麼圖形?(長方形)現在請你們認真觀察,看看有什麼發現?(課件演示由6個長方形圍成一個長方體的過程)

  2、師:同學們在一年級已經初步認識了長方體,是不是由6個任意的長方形都能像這樣圍成一個長方體呢?這節課我們就一起來繼續研究和長方體有關的一些知識。(板書課題)

  二、課前預習:

  自學內容 P27~29例題1~2

  1、 同伴互相舉例說說生活中的長方體

  2、 觀察長方體,看P28的例一,試著(用鉛筆)完成書中的表格。

  3、 用工具袋裡的材料,小組同學合作,共同做一個長方體。寫下你發現了什麼?

  嘗試練習 :試著完成P29的做一做練習

  4、 有什麼疑惑?

  三、彙報展示:

  (一)匯入

  1.已經認識過許多物體的形狀,你能說一說國旗、手帕、紅領巾等各是什麼形狀嗎?小結: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都是平面圖形。

  講臺上放一些物體,注意觀察它們的形狀、它們和平面圖形一樣嗎?

  2.指出:像這些物體都是立體圖形。其中,粉筆盒、書等的形狀是長方體。你還能說出一些長方體形狀的物體嗎?

  、出示P27圖,讓學生觀察。

  師:周圍有很多物體的形狀是長方體的,從主題圖中找一找。(電腦抽象出長方體的圖)

  師:你帶來了哪些長方體形狀的物品?

  4.小結:我們周圍有許多物體的形狀都是長方體或正方體(也叫立方體)。

  (二)教學實施

  1.認識面、稜、點。

  師:昨天讓同學們觀察了長方體。現在老師來演示一下,你們說說面、稜、點的區別。

  (1)拿出準備的馬鈴薯,用刀切下一片,你看到了什麼?(一個平平的面)

  (2)挨著這個面,再切一刀,你又看到了什麼?(兩個面,一條邊)及時指出:我們把兩個面相交的這條邊叫做稜。

  (3)緊挨著這兩個面再切一刀,形成三個面,現在你又看到了什麼?(有三個面,三條稜)指出:三條稜相交的點我們把它叫做頂點。

  2.彙報長方體的面:

  提問:長方體是由什麼圍成的?

  3.彙報長方體的稜和頂點

  4.彙報面、稜、頂點的特徵

  提問:大家已經認識了長方體的面、稜和頂點。一個長方體,它的面、稜和頂點還有哪些特點呢?請同學們以小組為單位,繼續彙報,並完成下面這幾個問題:

  (1)面的特徵

  ①用手摸一摸它有幾個面(注意培養學生有順序地觀察)

  ②每個面是什麼形狀?(注意出示也有兩個相對的面是正方形)

  ③哪些面完全相等?

  長方體有6個面,每個面都是長方形(特殊情況有兩個相對的面是正方形)相對的面的形狀、大小完全相同。

  (2)長方體的稜的特徵。

  ①數:長方體有多少條稜?(要說出數的方法)

  ②量:動手量一量每條稜的長度,看哪些稜的長度相等?(有什麼規律?)

  根據學生的發言歸納出:(投影顯示)長方體有12條稜,相對的4條稜的長度相等。

  (3)長方體的頂點的特徵。

  讓學生拿一個長方體紙盒,用手摸長方體每三條稜相交的地方,並提問:長方體有幾個頂點?(8個)

  5.概括長方體的特徵。透過大家的操作、討論可以知道:(課件出示)

  長方體是由 個長方形(特殊情況有兩個相對的面是 形)圍成的

  圖形。在一個長方體中,相對的面 ,相對的稜的長度 。

  6.拿一個長方體放在講臺上讓學生觀察。

  最多能看到幾個面?(3個面)

  講:所以我們通常把長方體畫成這樣。指導學生畫長方體的圖形。

  (三)、彙報長方體的長、寬、高。

  1.出示P29例題2,昨天讓同學們用學具做了一個長方體的框架。提問:在做的過程中,你發現了什麼?並彙報下面的兩個問題:

  (1)它的12條稜可以分成幾組?怎樣分?

  (2)相交於同一個頂點的三條稜長度相等嗎?

  2.揭示長方體的長、寬、高的概念。

  (1)你知道相交於一個頂點的三條稜的長度分別叫做長方體的什麼嗎?(長、寬、高)

  (2)長方體的長、寬、高的長短與這個長方體有沒有關係?(出幾個長、寬、高不同的長方體)

  結論:長方體的大小和形狀是由它的長、寬、高決定的。

  讓學生指出自己長方體的長、寬、高。

  3.總結(課件出示填表內容)

  四、反饋檢測

  1完成P31練習五T1。

  2.一個長方體,長5釐米,寬3.5釐米,高2釐米。這個長方體的稜長綜合是多少釐米?

  3.一個長方體的稜長總和是96釐米。它的長、寬、高的和是多少釐米?

  4、判斷。

  (1)長方體有6個面,12條稜和8個頂點。

  (2)長方體相對的面的大小、形狀都相等。

  (3)在長方體中,不是相對的稜長度都不相等。

  板書設計: 長方體的認識

  相交於一個頂點的三條稜的長度分別叫做長方體的長、寬、高。

  課後反思:

  教學本節內容我主要採用了課件演示及讓學生動手操作的形式。上課伊始用課件出示學生已經見過的圖形,自然引出長方體和正方體,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接著讓學生透過看一看、摸一摸、量一量自己帶來的長方體和正方體瞭解它們的特徵,進而也知道了什麼是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長、寬、高。透過多種形式的練習,學生加深了對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認識。

  五年級上冊長方體的認識優秀教學設計6

  教學目標:

  1、認識長方體,掌握長方體的特徵,初步學會看立體圖。

  2、培養學生的探索意識和創新實踐能力,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掌握有序觀察、分類比較等學習方法。

  3、在學習活動中,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信心。

  教學重點:長方體的特徵

  教學難點:形成長方體的空間觀念。

  教具準備:長方體、正方體的模型各一個

  學具準備:禮品袋中有長方體、正方體等立體型物體一宗

  學具帶1:土豆、蘿蔔、橡皮泥、紙板、刀子、剪刀等

  學具袋2:長方體框架製作材料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引入新課

  1、分類比較。

  師:今天。老師給同學們帶來了一帶禮物,你們想不想知道是什麼?請同學們倒出來看一看。

  你們願意玩嗎?為了玩的方便,你能把這些物品按照一定的特徵分分類嗎?(生分類)

  師:哪為同學願意上來展示一下,你是怎樣分的,根據什麼標準來分的?(讓學生感知平面圖形與立體圖形的區別)

  師:在這些立體圖形中,有一些物體的形狀是長方體,你能把它找出來嗎?

  2、揭示課題。

  師:這些物體,它們的大小高矮都不一樣,為什麼都是長方體?長方體究竟有什麼特徵呢?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和研究。板書課題:長方體的認識

  二、操作實驗,探究新知

  1、初步感知長方體的特徵。

  (1)舉出生活中還有哪些物體的形狀是長方體的?

  (2)動手製作長方體形狀的物體

  請同學們從學具袋1中,選擇你喜歡的材料,製作一個長方體模型,比一比,誰做的又快又好。

  學生可以自己製作,也可以小組合作。

  (3)相互評價所製作的長方體形狀的物體。

  讓展示作品,學生自評,其他同學互評,老師評。隨學生的回答點明:面、稜、頂點(並板書)

  2、抽象概括長方體的特徵

  (1)自主學習

  讓學生從自己的學具中挑選一個自己認為最標準的長方體形狀的物體,要求學生透過看一看,數一數,量一量,想一想等方法,從長方體的面、稜、頂點三個方面深入探討長方體的特徵。

  (2)小組討論

  (3)小組彙報,交流辯論

  師:哪一個小組願意交流一下你的發現?其他同學可以補充、糾正、質疑、辯論。

  可能發生爭執的有:1、對“相對”的理解;2、一組相對的稜是4條,而不是2條。3、長方體每個面的形狀都是長方形,特殊情況有一組相對的面是正方形。

  (4)驗證特徵。

  同學們說的特別精彩,老師很佩服,但是你們是怎樣知道長方體相對的面完全相同?

  學生回答可能出現如下情況:1、看出來的;2、量出來的;3、將長方體物體放在紙上用鉛筆描出一個面的輪廓,再用相對的面去比較;4、用剪刀將長方體盒子的一個面剪下跟對面比較。5、用稍大的紙蒙在長方體物體的一個面上,四周壓下痕跡,再跟其他的面比較等等。

  提問:你是怎樣驗證長方體相對的稜長度相等的?

  用 尺子量、用筆桿沿稜比較等。

  (5)師生合作,抽象概括。

  師:剛才我們從長方體的面、稜、頂點三個方面研究了長方體的特徵。

  長方體有6個面,每個面的形狀都是長方形,特殊情況有一組相對的面是正方形,相對的面完全相同。(課件演示:三組相對的面分別重合); 長方體有12條稜,相對的稜長度相等(課件演示:三組相對的稜長度分別相等);另外長方體還有8個頂點。

  3、認識長方體的長、寬、高。

  (1)學習長、寬、高。

  師:請同學們從學具袋2中自己選擇材料,動手插一個長方體框架。

  學生動手操作,師巡視,有針對性地參與某些同學的操作,在小組上展示自己的作品。

  提問:請同學們仔細觀察,幾條稜相交於一個頂點?

  師:我們把相交於一個頂點的三條稜的長度分別叫做長方體的長、寬、高。習慣上,把水平方向的稜的長度作為長,把前後方向稜的長度作為寬,豎著的稜的長度作為高。

  (2)練習。

  ①同桌指出自己所製作長方體的長、寬、高。

  ②抽一名學生到臺上指給大家看。發現問題及時糾正。

  4、認識立體圖。

  認識透視立體圖.

  (1)讓學生在各自的座位上觀察講臺上的長方體紙盒,(紙盒上各個面分別標上數字1~6)如圖:

  問:最多你能看到幾個面?(讓學生報出所看到的面的號)

  (正面遠處的同學只能看到一個面,還有能看到兩個面的,最多也只能看到三個面)

  (2)師:我們把這個長方體如果從右前方觀察,所看到的這個長方體如果畫出來就是這樣的.螢幕顯示立體圖.

  師:這個圖中你們看到了哪幾個面?哪幾個面看不到?教師結合多媒體的演示告訴學生,看不到的面我們用虛線表示.

  (螢幕出現)

  (3)加強空間想象能力的培養.

  ①出示下圖,想象出與之對應的長方體.

  ②出示一組長方體,讓學生說出所想象的長方體是其中的哪一個.

  ③電腦將長方體補充完整,讓學生再次感知所想象的正確的長方體.

  三、巧設練習,拓展新知

  1、基本練習。

  (1)說出這個長方體的長、寬、高

  (2)改變長方體擺放的位置,分別說出它們的長、寬、高。

  (3)說出前面、左面、上面各是什麼形狀及它們的長、寬。上面沒有標明資料,你們是怎麼知道它的長、寬?

  2、變式練習。

  (1)把一個長方體模型切成兩個小長方體,一共有幾個面?幾個頂點?為什麼?

  (2)下面是一個殘缺的長方體,你能想象出它左面原來是什麼形狀,面積是多少?(單位:釐米)

  四、談談收穫,全面總結

  讓學生談談透過本節課的學習有什麼收穫?可以從基礎知識、方法、情感態度等方面來談收穫,也可以聯絡實際談談所學知識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等。

  五年級上冊長方體的認識優秀教學設計7

  一、教學目標

  1、透過觀察、操作等活動認識長方體和正方體,讓學生知道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面、稜、頂點以及長、寬、高(或稜)的含義,掌握長方體和正方體的基本特徵,理解它們之間的關係。

  2、讓學生在操作活動中經歷探究的全過程,透過合作學習進一步積累探究經驗,增強空間觀念,發展數學思考能力。

  3、讓學生體會立體圖形學習與實際生活的聯絡,感受其價值,增強數學學習的興趣和學好數學的自信心。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掌握長方體、正方體的特徵,以及長方體和正方體之間的關係。

  難點:透過觀察、操作等活動概括出長方體、正方體的特徵。

  三、課 型:新授課(幾何圖形教學)

  四、教學課時數:1課時

  五、教學準備:課件、長方體或正方體的紙盒

  六、教學過程

  (一)複習引入

  師:同學們,低年級的時候,我們已經學過一些平面圖形,如:長方形、正方形等。誰能說說長方形、正方形有哪些特點?

  師:除了平面圖形外,我們還認識了一些立體圖形,有哪些?(長方體、正方體、圓柱、球)

  師:那你能很快找出下面圖形中,哪些物體是長方體、正方體嗎?(課件出示第一個情景圖)

  師:生活中,你還見過哪些物體的形狀是長方體或正方體?

  師:剛才同學們能準確找出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物體,但是你們是根據什麼判斷出來的呢,它們到底各有哪些特點?這節課,我們來學習“長方體的認識”(板書課題)

  (二)動手實踐,探索新知

  1、初步感知面、稜、頂點的含義。

  師:下面,請同學們先認真觀察一下你手中的長方體紙盒,說說你有什麼發現?(學生彙報)

  師:下面請同學們跟著老師先來認識一下長方體中幾個重要的名稱。

  師:(手模長方體的面)在長方體中,圍成它的這幾個部分叫做什麼?

  生:叫做“面”。(師板書:面)

  師:用六個面能隨便圍成一個長方體嗎?為什麼不能,長方體的面有什麼特點呢,一會兒請同學們自主探討這個問題。

  師:(手模一條稜)兩個面相交的地方形成了一條直線,這又叫長方體的什麼?(板書:稜)

  師:你還能找出長方體中的其他條稜嗎?

  師:長方體中,這些尖尖的又叫什麼?(板書:頂點)

  師:它是怎麼形成的?(由3條稜相交於一點而形成的)

  2、探究長方體的特徵

  師:下面,請同學們小組中認真觀察你手中的長方體,從面、稜、頂點三個角度來研究長方體有哪些特點?

  師:哪個小組來彙報一下你們的發現?

  小結:長方體有6個面,12條稜,8個頂點,每個面都是長方形(也可能有兩個相對的面是正方形),相對面完全相同,相對的稜長度相等。

  3、認識長方體的長、寬、高

  師:剛才,我們知道了三條稜相交,形成一個頂點,那相交於一個頂點的這三條稜長度相等嗎?它們叫什麼呢?

  小結:相對的稜長度相等,底面上的兩條稜分別叫做長和寬,豎直方向上的稜叫做高。

  4、探究正方體的特徵

  師:當長方體的三組稜都相等的時候,你認為這將會變成什麼物體?出示一個正方體(正方體)

  師:下面,你能總結出正方體的特徵嗎?

  小結:正方體的6個面是完全相同的正方形,正方體12條稜長度相等。

  5、討論比較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徵。

  師:根據我們剛才的發現,下面請同學們獨立完成課本第20頁的表格。

  討論:正方體是在具有長方體這些特徵的前提下,它的獨特之處是什麼?

  歸納小結:正方體是特殊的長方體。

  (三)實踐運用,鞏固新知

  師:請在小組中,用你手中的長方體完成課本第20“練一練”第一題。

  師:接著完成課本21頁第3題,說說你是怎麼思考的?

  師:完成課本第20頁的第2題,計算的過程中,你有什麼更簡便的方法嗎?

  (四)課堂小結

  這節課我們主要學習了哪些內容?你有什麼收穫或感受?你覺得還需要提醒大家些什麼?

  七、作業佈置

  學困生:完成《同步伴讀》第11頁的“基礎訓練”。

  優生:完成《同步伴讀》第11頁。

  八、板書設計

  長方體的認識

  頂點面稜

  個數個數形狀大小關係條數長度關係

  86正方形6個面面積相等。12所有的稜長度相等

  86長方形(可能有2個相對的面是正方形相對的面面積相等12可分成3組,每組4條稜長度相等

  九、教學反思

  部分學生對長方體(或正方體)的特點不清楚,他們的空間想像能力較差,找不到各個面所對應的長與寬,部分學生對長方體(或正方體)的稜長總和不會求,特別是應用題中講到做一個長方體框架,至少需要多少釐米長的木條時,學生不理解就是求稜長總和。

  五年級上冊長方體的認識優秀教學設計8

  教學內容:

  教科書第72頁的內容,練習十五的第1~4題。

  教學目的:

  使學生能直觀認識長方體和正方體,能夠辨認這些圖形。

  重、難點:

  能辨認出不同狀態下的長方體、正方體。

  教學過程:

  一、新課

  1、初步認識長方體。

  教師:“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見到的物體有多種不同的形狀(邊說邊拿出一個6個面都是長方形的長方體的實物,如裝墨水瓶的紙盒、火柴盒等)。大家看,這是一個紙盒,誰知道它是什麼形狀的?”

  學生能回答可由學生回答。如果學生回答不出,教師可以告訴大家,再板書:長方體。教師讓學生拿出帶來的長方體形狀的紙盒(教師可將自己預先多帶來的紙盒分發給沒有帶來的學生),並提問:“大家仔細數一數,長方體有幾個面?”(大部分學生隨意地一個面一個面地數,個別學生會有順序地數。教師行間巡視時,要注意發現會有順序地數的學生。)

  教師:“長方體有幾個面?”如果有學生回答錯了,讓他再數一數。教師再叫會有順序地數長方體多個面的學生來數一次。

  教師:“我教你們一種不容易數錯的方法,(邊指著長方體的模型,邊說)長方體有上、下兩個面,前後兩個面,左、右兩個面,一共有六個面。”

  教師再出示一個長方體實物,其中有兩個面是正方形的。教師問:“這也是一個長方體,它有幾個面?相對的面一樣嗎?”教師讓學生拿出帶來的長方體實物(教師注意調配一下學生的長方體,使每個學生手中都有不同形狀的長方體)。要求學生看一看長方體實物的各個面和相對的面有什麼特點,並按照上面的問題提問學生。

  這樣使學生明確長方體有6個面,相對著的兩個面的形狀相同。

  2、初步認識正方體。

  教師出示一些正方體的實物,如魔方、正方體的積木塊(或小木塊)和藥盒等。提問:

  “誰知道它們是什麼形狀的?”邊說邊在黑板上板書:正方體。要求學生拿出帶來的正方體實物,讓學生看著實物,教師提問:“正方體有幾個面?”進行觀察、分析,並要求學生分別回答上面的問題。使學生明確正方體也有6個面。

  3、出示長方體圖和正方體圖。

  教師先出示長方體圖,並且將長方體圖跟同樣大小的長方體模型加以對比。使學生知道這樣的長方體模型畫出的圖應該是教師出示的圖形的樣子。

  學生認識正方體圖的過程同上。

  4、辨認長方體和正方體。

  教師出示一些長方體、正方體和一個稜柱體、一個圓柱體的實物。提問:

  “哪些是長方體?哪些是正方體?”並讓學生從中挑出長方體和正方體。

  教師:“平時你還看到哪些物體的形狀是長方體的?哪些是正方體的?”

  課間活動。

  5、做教科書第72頁上的“做一做”。

  先讓學生說一說中間一行的每一個圖形的名稱,再讓學生把是長方體或正方體的實物跟它們所對應的幾何圖形用線連起來。

  二、鞏固練習

  1、做練習十五中的第1題,先讓學生獨立判斷,然後集體核對。

  2、做練習十五中的第2題,讓學生列舉自己熟悉的長方體或正方體的物品。

  3、做第3、4題。做第4題時,教師先提問學生,正方體的6個面中每個面的大小怎樣?(每個面都一樣大小。)然後讓學生自己動手擺。

  三、小結

  教師要學生回憶長方體有幾個面?相對的面一樣嗎?

  接著回憶正方體有幾個面?

  板書:長方體和正方體

  長方體:6面,相對的面一樣

  正方體:6面,6個面都一樣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