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編版六年級語文上冊《月光曲》教學設計模板(通用6篇)
部編版六年級語文上冊《月光曲》教學設計模板(通用6篇)
作為一名默默奉獻的教育工作者,時常需要用到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是連線基礎理論與實踐的橋樑,對於教學理論與實踐的緊密結合具有溝通作用。我們應該怎麼寫教學設計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部編版六年級語文上冊《月光曲》教學設計模板(通用6篇),歡迎大家分享。
部編版六年級語文上冊《月光曲》教學設計1
一、教材分析
《月光曲》是六上第八單元的一篇精讀課文,是本冊八篇老教材中的其中一篇。這是一篇意境優美的課文,講述了德國著名音樂家貝多芬因同情鞋匠兄妹而為他們彈琴,有感於盲姑娘對音樂的痴迷而即興創作出《月光曲》的傳奇故事。讀後,我們也彷彿進入了樂曲描述的如夢如幻的美妙境界,對樂曲產生了無限嚮往,同時對貝多芬產生了深深的敬仰和愛戴之情。文章熔傳說、美景、深情於一爐,文字美、情感美、意境美。選編這篇課文的意圖,一是讓學生在豐富的想象、優美的文字中,受到美的薰陶,感受音樂藝術的魅力;二是體會作者在敘事中進行恰當的聯想,使文章的表達更加充實、情感更深刻。
二、學習目標和重難點
學習目的: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受課文意境的美。
2、瞭解貝多芬創作《月光曲》的經過,體會音樂的魅力,感受貝多芬博大高尚的情懷。
3、學習作者展開聯想和想象進行表達的方法。
重難點:
重點是領會《月光曲》描繪的意境和表達的情感,以及貝多芬創作《月光曲》的背景。
難點是從《月光曲》的意境中體會貝多芬的情感變化。
三、教學準備:課件
四、教學過程
(一)談話匯入
上節課我們學會了生字詞,瞭解了貝多芬生平。今天就讓我們走進課文,更深入地去了解貝多芬。
(二)學習貝多芬彈奏《月光曲》的內容(第9自然段)
1、上節課我們佈置了一個任務,找出貝多芬彈奏《月光曲》的內容的段落,是哪一段?課件出示第9自然段
指名讀,其他同學認真聽
這段文字有沒有描寫《月光曲》的琴聲、節奏及旋律?(沒有)它寫什麼?(月亮和大海)
2、自由讀這一段,這段文字描繪的意境美不美?(美)你們是從哪體會到的?
這裡描繪了幾個畫面?
月亮升起微波粼粼
月亮升高捲起巨浪
月光照耀波濤洶湧
指導朗讀
讀出景色的變化,指名讀,評價,師引讀全體學生讀
3、這三個畫面都有月光的照耀,十分地美。這樣美麗的景象是兄妹倆親眼看到的嗎?(不是)從哪知道?(好像、彷彿)
為什麼聽著貝多芬彈的樂曲能讓兄妹倆聯想到這麼美麗的景色?這說明了什麼?
你們想不想來聽一聽,感受一下《月光曲》的神奇力量。播放《月光曲》
4、透過傾聽,再加上第9段文字,你們能說說《月光曲》的旋律和節奏是怎麼變化的?
再去好好讀讀這段話,四人小組討論一下,可以從三個層面去分析
小組派代表彙報
生1:曲子剛開始時,節奏是比較慢的,曲子很舒緩。這時,貝多芬應該是輕輕地按起琴鍵。
生2:月亮越升越高,曲子應該逐漸增強,節奏也快些
生3:到最後聲音和節奏都達到了高潮,越來越響,越來越快。
師:你們也是懂音樂的,要是貝多芬能聽到你們的回答,肯定會說你們是他的知音。一起來把這段讀一讀,相信這次肯定會讀得更好!
(三)追溯根源瞭解創作背景
如此美好的樂曲,貝多芬是在怎樣的心境和激情中創作出來的呢?接下去我們去看看貝多芬的創作背景。(學習第2到8自然段)
找出引發他創作的一些起因的句子。
1、出示:一天夜晚,他在幽靜的小路上散步,聽到斷斷續續的鋼琴聲從一所茅屋裡傳出來,彈的正是他的曲子。
抓住“斷斷續續”、“茅屋”、“正是他的曲子”等重點詞來理解。
在這麼僻靜的小鎮上,這麼貧窮的人家,卻聽到有人彈奏自己的曲子,貝多芬會怎麼想?
2、貝多芬想去看個究竟。他走近茅屋,聽到了有人在談話。
出示:一個姑娘說:“這首曲子多難彈啊!……姑娘說:“哥哥,你別難過,我不過是隨便說說罷了。”
從兄妹倆的對話中,你聽出了什麼?
“隨便說說”什麼意思?姑娘真的是隨便說說嗎?她為什麼要這樣說?說明了什麼?
師:你們聽出的東西可真多,那你們能把他們的手足之情表達出來嗎?
分角色朗讀課文(指名2人讀分男女生讀)
貝多芬聽出來了嗎?他會怎麼想?
師小結:貝多芬也和你們一樣,被兄妹倆純潔、善良的美好心靈感動了。於是他推開門走了進去,發現正如他在外面猜測的一樣,這家人的確很窮,哥哥是個(皮鞋匠),讓人難以置信的是彈琴的妹妹竟是個(盲人)!看到這一切,一股同情心油然而生。他坐下來,彈奏起盲姑娘剛才彈的曲子。
3、同學們,當盲姑娘聽出是貝多芬時,她夢寐以求的願望終於實現時,她的心情會怎麼樣?(激動)
出示:盲姑娘聽得入了神,一曲彈完,她激動地說:“彈得多純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貝多芬先生吧?”
指名讀出激動的語氣
這裡兩個“您”一樣嗎?
誰再來讀一讀,評價
盲姑娘是根據什麼做出的判斷?(多純熟啊!感情多深哪!)
師:貝多芬覺得盲姑娘不僅愛音樂,還十分的(懂音樂)是的!除了這句話,還有哪裡可以看出她懂音樂?(聽得入了神)
在這麼僻靜的小鎮上,在這麼一個貧窮的家裡,貝多芬卻遇上了自己的知音(盲姑娘),他的心情怎樣?他會怎麼想?
4、貝多芬決定再給盲姑娘彈奏一曲
出示:貝多芬沒有回答,他問盲姑娘:“您愛聽嗎?我再給您彈一首吧?”
請看看他對盲姑娘的稱呼(您),為什麼稱盲姑娘為您?
5、師講述:這時,一陣風把蠟燭吹滅了,月光照進窗子,茅屋裡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銀紗,是那麼地清幽,那麼地美。貝多芬望了望站在他身旁的兄妹倆,他們是那麼地淳樸,那麼地善良。他觸景生情,激發了創作激情。藉著清幽的月光,按起琴鍵,創作出舉世聞名的鋼琴奏鳴曲《月光曲》。
(四)領悟貝多芬的情感變化
《月光曲》內容正是貝多芬感情的抒發,月亮和大海的變化正反映著貝多芬心情的變化。
開始時微波粼粼的海面,貝多芬想到的是什麼?(兄妹倆淳樸、美麗、善良勤勞的美好情操)
後來波濤洶湧的海面,彷彿是(替兄妹倆向不平等的社會提出抗議,為兄妹倆鳴不平。)
(五)昇華總結
最後,讓我們帶著感動和對貝多芬的無限崇敬,再聽一次《月光曲》,你會有更深的感觸!
貝多芬僅僅是同情兄妹倆嗎?(不是)他同情哪些人?(所有的窮苦大眾)
師小結:貝多芬不僅在音樂上有著卓越的才華和高超的技藝,更有著同情和熱愛窮苦人民的博大情懷。
板書設計:
月光曲
貝多芬盲姑娘(窮苦大眾)
同情
感動愛音樂
激動懂音樂
部編版六年級語文上冊《月光曲》教學設計2
教學目標
1.在理解課文內容的過程中,初步學習分辨事物和聯想。
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第9自然段。
3.瞭解貝多芬創作《月光曲》的經過,體會他所具有的卓越才華和善良的心。
教學重點
領會貝多芬創作《月光曲》時的心情。
教學難點
分辨課文中哪些是實在事物,哪些是由實在事物產生的聯想。
第1課時
教學過程
一、檢查預習
1.這篇課文講的是誰的事?
2.出示貝多芬畫像,簡介貝多芬。貝多芬是德國著名的音樂家。他從小就表現出非凡的音樂才華,十歲舉行公開音樂會,十二歲開始作曲。他生活在封建統治最黑暗的年代,家境貧寒,受盡磨難,對勞動人民十分同情,對專制暴政無比憎恨。他一生創作了大量的舉世聞名的音樂作品,《月光曲》就是其中的一首。
3.什麼是“傳說”(民間流傳的說法。)課文從哪兒到哪兒是講關於《月光曲》的傳說的?(第二自然段到課文結束。)把課文分成兩部分,應該怎樣分?
4.請兩名學生朗讀課文,讀後評議,糾正讀音。
二、初步理解
1.默讀課文,想一想,貝多芬為盲姑娘彈了幾個曲子,是哪幾首?
2.學生默讀思考後討論。
(1)貝多芬為盲姑娘彈了幾個曲子?(彈了兩首曲子。)
(2)這兩首曲子分別是什麼?(第一首是盲姑娘想要學的貝多芬譜寫的曲子;第二首是貝多芬即興創作的《月光曲》。)
(3)課文從哪兒到哪兒是講貝多芬彈第一首曲子,從哪兒到哪兒講貝多芬創作《月光曲》的?(二至七自然段講貝多芬彈第一首曲子;八自然段到最後寫貝多芬即興創作的《月光曲》。)
三、深入理解
1.指名學生朗讀二至七自然段,糾正讀得不準確的地方。理解幾個詞語:幽靜、入場券、陌生、純熟。教師介紹萊茵河是歐洲的大河之一,流經好幾個國家,包括德國。
2.貝多芬是人民喜愛的音樂家,從什麼地方可以看出來?
(他到各地旅行演出,甚至來到一個小鎮上,盲姑娘也在彈他的曲子,而且因不能直接聽到貝多芬自己的彈奏而感到深深的遺憾。)
3.盲姑娘一家很窮,又從什麼地方可以看出來?(他們住在一所茅屋裡,兄妹倆相依為命。哥哥是個皮鞋匠,妹妹是個瞎子,他們買不起音樂會的入場券。)
4.姑娘為什麼說“哥哥,你別難過,我不過是隨便說說罷了”?
(姑娘很懂事,她聽出哥哥話中不安的意思,能體諒哥哥的難處,所以反過來安慰哥哥,把自己想聽音樂會的強烈願望淡淡地稱作“隨便說說”,從這裡可以看出兄妹倆互相體貼,這種感情非常珍貴,十分感人。)
5.盲姑娘不但愛音樂,而且懂音樂,從什麼地方可以看出來?
(她看不見樂譜只聽別人彈過幾遍,就能彈貝多芬的曲子,儘管斷斷續續,很不熟練,卻是很不容易的。貝多芬自己彈起來,她立刻聽得入了神。一曲完了,她激動地說:“彈得多純熟哇!感情多深哪!”並且由此猜出了彈琴的人正是貝多芬本人。這說明她具有音樂才能。貝多芬也深深地為自己能在窮人中有這樣的知音而感動,正是這種激情促使他創作了《月光曲》。)
6.指名學生朗讀第二至七自然段。
第2課時
一、複習舊課
1.用生字卡檢查生字讀音。
2.指名朗讀課文一至七自然段。提問:貝多芬為什麼彈完了一曲又彈了一曲?
二、深入學習
1.指名朗讀八至十自然段,糾正讀得不正確的地方。
貝多芬看到了什麼?(月光照進窗子,茅屋裡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銀紗,顯得格外清幽。就在這樣的氣氛中,皮鞋匠兄妹倆站在他的身旁。)
2.貝多芬彈的是什麼?他彈的和他看到的有什麼關係?皮鞋匠聽著琴聲,好像看到了什麼?他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感覺?(他好像面對著大海,月亮正從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來。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時間灑滿了銀光。月亮越升越高,穿過一縷一縷輕紗似的微雲。忽然,海面上颳起了大風,捲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個連一個朝著岸邊湧過來……)(他之所以會有這樣的感覺,是因為樂曲使他產生了聯想。開始,音樂可能是徐緩的,使人聯想到月亮升高,穿過微雲。再後來,音樂可能高昂激越,使人聯想到月光下風起浪湧。)
3.皮鞋匠看到妹妹臉上的表情想到了什麼?為什麼說盲姑娘“彷彿也看到了”?
4.為什麼兄妹倆沒有及時發現貝多芬的離去?(他們完全沉浸在音樂中了。)貝多芬悄然而來,悄然而去,給兄妹倆帶來一片溫馨的人間之愛和一次美妙的藝術享受,也給自己帶來了一次意外的創作收穫。
三、分辨聯想
1.在“一陣風把蠟燭吹滅了……按起了琴鍵”這一段中,哪些是實在的事物,哪些是引起的聯想。
2,在“皮鞋匠靜靜地聽著……月光照耀下的波濤洶湧的大海”這一段中,哪些是實在的事物,哪些是引起的聯想。
3.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朗讀指導。請學生試背第9自然段。
板書設計
月光曲
貝多芬盲姑娘知音
彈奏想聽感動
再彈入神動情
記錄本陶醉激情
教學反思
文中是透過皮鞋匠的聯想來表現《月光曲》的內容的,那《月光曲》的旋律、曲調、節奏到底是什麼呢?這是需要學生自己感悟的,任何分析和講解都會顯得空洞。所以,我安排了充分的時間讓學生去反覆地讀,讀完以後,把自己的想法和小組同學交流、和全班交流。
部編版六年級語文上冊《月光曲》教學設計3
一、教學目標
1、瞭解貝多芬創作《月光曲》的經過,體會他所具有的卓越才華和善良的心。
2、在理解課文內容的過程中,初步學習分辨事物和聯想。
3、學習本課生字新詞,會用“幽靜”造句。
4、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最後三個自然段。
二、教學重點
1、領會貝多芬創作月光曲的心情。
2、分辨課文中哪些是實在的事物,哪些是由實在的事物引起的聯想。
三、教具準備:
電子課件
四、教學過程:
一、檢查預習、簡介貝多芬、進入新課
1、這篇課文講的是誰的事情?
2、出示貝多芬畫像,簡介貝多芬。[電子幻燈片]
出示貝多芬的名言
3、課文講貝多芬創作《月光曲》的傳說。什麼是“傳說”?(民間流傳的說法。)既然是傳說,也就說有可能是真的,也有可能不是真的。
4、課文從哪兒是講關於《月光曲》的傳說的?(從第二自然段到課文結束。)把課文分成兩部分,應該怎麼分?(第一自然段是第一部分,介紹貝多芬,引出故事。第二自然段到最後是第二部分,講關於貝多芬創作《月光曲》)的傳說)
學生概括月光曲是如何譜成的。
二、深入理解貝多芬第一次為盲姑娘彈曲子的內容
1、弄清彈奏第一首樂曲的經過。
(1)、一天夜晚,貝多芬在幽靜的小路上散步聽到了什麼?(斷斷續續的彈琴聲)
這琴聲為什麼會引起他的特別注意?(彈的正是他的曲子。)貝多芬是人民喜愛的音樂家,他到各地旅行演出,甚至來到一個小鎮上,盲姑娘也在彈他的曲子。
(2)、貝多芬走近茅屋,又聽到了什麼?(兄妹的談話)因不能直接聽到貝多芬自己的'彈奏面感到深深的遺憾。
(3)、請同學們讀讀這段話,弄清這段話中的重點詞,體會本段話的含義。
姑娘為什麼說“哥哥,你別難過,我不過隨便說證券交易罷了”?(姑娘很懂事,她聽出哥哥話中有不安的意思,能體諒哥哥的難處,所以反過來安慰哥哥,把自己想聽音樂會的強烈願望淡淡地稱作“隨便說說”從這裡可以看出兄妹倆的相互體貼,這種感情非常可貴,十分感人。)請兩位同學分角色朗讀兄妹倆的對話,教師引導學生體會讀出感情。
(4)、貝多芬聽到兄妹倆的談話會怎麼想?(其實她非常想聽到我的演奏。只是因為窮。買入場券。我何不為他們彈奏一曲?)他怎麼做?(要走進茅屋彈琴。)
(5)、貝多芬走進茅屋,他看到什麼?聽到什麼?會想到什麼?
看到:茅屋中微弱的燭光,有架舊鋼琴,一位盲姑娘。
聽到:皮鞋匠的問話。想到:這兄妹倆很窮,但愛好音樂。)
(6)、找找書上的語句,貝多芬怎樣做的?(懷著這種感情,他彈了一首曲子給盲姑娘聽。)
(7)、找找盲姑娘的反應,讀一讀。
重點理解“純熟”的含義。(很熟練,本文指彈琴的技術熟練,功夫過硬。)盲姑娘不但愛音樂,而且懂音樂,從什麼地方可以看出來?(她看不見樂譜,只是聽別人彈過幾遍,就能彈貝多芬的曲子,儘管斷斷續續,不大熟練,但是很不容易。當貝多芬自己彈起來,她立刻就聽得入了神,一曲完了,她激動地說:“彈得多純熟啊!”是發白內心的讚美;“感情多深哪!”,表現她對曲子有了共鳴;“您就是貝多芬先生吧?”表現她內心的激動。
練讀盲姑娘的話。注意兩個“!”。
(8)、貝多芬聽了盲姑娘的話後會怎麼想?(這盲姑娘不但喜歡音樂,而且懂音樂,她能從琴聲裡判斷出彈琴的人是誰。我找到了知音。我要為她再彈一首。)貝多芬也深深地為自己能在窮人中有這樣的“知音”而感動,正是這種激情促使他創作了《月光曲》。
(9)、貝多芬用什麼來回答盲姑娘的問話的?(琴聲。)
(10)、指名學生朗讀第二至第七自然段。
三、深入學習貝多芬即興創作《月光曲》的部分
1、我們來欣賞貝多芬彈第二首曲子的部分。[播放錄影]
2、出示[語段閱讀1]“一陣風……按起琴鍵。”
貝多芬彈奏《月光曲》時的環境怎樣?[電子幻燈片]“一陣風……格外清幽。”最能突出這個環境的—個詞是什麼?(清幽)
(1)、“清幽”是什麼意思?指(風景)秀麗而幽靜。清幽的月光使人感覺沉靜、安閒。
課文裡還有一個帶有“幽”字的詞,是什麼?(幽靜——地方僻靜,光線暗。)
查字典:“幽”。“幽靜”的“幽”應選擇“深遠;僻靜;昏暗。”“清幽”的“幽”應選擇“沉靜”。
(2)、“格外”什麼意思?(超過尋常)。可換什麼詞?
(3)、自由讀,體會當時的環境,讀出“清幽”的感覺。指名讀、齊讀。
3、恢復幻燈片:“一陣風……按起琴鍵。”
師:蠟燭被風吹滅了,月光從窗戶照進黑暗的屋子,茅屋裡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銀紗,屋裡屋外一片銀白的世界,彷彿進入仙境般。在這種環境中,貝多芬看到了什麼?(清幽的月光、茅屋裡的一切、窮兄妹倆)
4、貝多芬在清幽的月光下面對兩個可愛的知音人,一股創作《月光曲》的激情在他胸中激盪,於是他滿懷深情地按起了琴鍵。我們一起來欣賞一下當時的琴聲,體會《月光曲》描繪的情景。(播放樂曲)板書:激情
5、(結束音樂)這麼動聽一曲《月光曲》,課文是透過什麼來寫它的內容的?
(透過窮兄妹倆聽琴聲產生的聯想來寫的。)
6、在這清幽的月光下,皮鞋匠聽著美妙的琴聲,好像看到什麼?
(1)指名答。
(2)出示[語段閱讀2]“皮鞋匠靜靜地聽著……湧過來……”
部編版六年級語文上冊《月光曲》教學設計4
教學目標:
1、體會音樂家貝多芬同情勞動人民美好的思想感情。
2、學會7個生字,理解14個詞語的意思,能用“格外”、“彷彿”造句。
3、會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第9自然段。
4、進一步學會藉助課題歸納主要內容的方法。
教學重點:
進一步學會藉助課題歸納主要內容的方法。
教學難點:
想象第9自然段中描繪《月光曲》的內容,感受其意境美;理解貝多芬說的兩次說話,體會他同情盲姑娘的情感。
教學準備:
《月光曲》和課文的錄音,小黑板。
教學時間:
3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談話匯入,學習第一段。
1、今天我們學習《月光曲》。“曲”是什麼意思?(沒有歌詞的樂曲叫做曲。)
2、這個“曲”字還有一個讀音,讀曲(qū)。誰能按“曲”(qū)來組詞。
3、《月光曲》這篇課文是講誰的?他是什麼人?你怎麼知道的?
4、齊讀課文的第一段。
二、學習最後一段。
1、整篇文章是寫貝多芬譜寫《月光曲》,課文還有哪一段和他描寫《月光曲》的過程沒有什麼關係?(最後一段)
2、自由讀段,讀後交流
(1)這個曲子叫什麼?
(2)一個曲子為什麼這麼著急,幹嘛飛奔回客棧,還要連夜寫下來?
(3)有感情地朗讀最後一段。
三、通讀全文,交流閱讀所得。
四、學習第九自然段。
1、匯入:這一篇文章的題目是《月光曲》,可是文章並沒有寫《月光曲》,這《月光曲》在哪兒呢?
2、自由讀第九節後交流
(1)“月亮正從水天……輕紗似的微雲。”句。
(這裡寫它的意境很美,說明它的旋律很優美。海面上很靜,月亮從水天相接的地方慢慢升起來。月光升起來了,海面上灑滿了銀光。)
結合理解“霎時間”、“微波粼粼”、“一縷輕紗似的”等詞語。
指導朗讀“皮鞋匠靜靜地聽著……灑滿了銀光”部分。
(2)“海面上颳起了大風,捲起了巨浪,被月亮照得雪亮的浪花,一個連一個朝著岸邊湧來……”
(3)“皮鞋匠看看妹妹……波濤洶湧的大海。”
3、指導學生把海面上的三次變化用不同的語調讀出來。
月亮升起,微波粼粼——月亮升高,風捲巨浪——月光照耀,波濤洶湧。
4、《月光曲》的曲調在哪?旋律是什麼?
(“月亮升起,微波粼粼”是非常平靜的,聲音很輕的;然後“月亮升高,風捲巨浪”是慢慢地感情加重;最後“月光照耀,波濤洶湧”應該是感情已到了極點了。所以就是聲音從輕到高,這樣的過程,就是《月光曲》的旋律。)
5、這些景象真的在茅屋外面發生了嗎?(皮鞋匠和妹妹的聯想。)這種聯想是怎麼產生的?
6、什麼樣的曲子,什麼樣的旋律才能讓他們想到月亮剛剛升起,大海微波粼粼?你們想想當時的鋼琴曲是什麼樣呢?能形容一下嗎?
7、說經過:貝多芬面對著月光,彈起琴鍵來,一開始,他的琴聲是柔和的、徐緩的,所以聽在他們兄妹倆的耳朵裡,產生了月光升起,微波粼粼的聯想,接著貝多芬的旋律是有力的,快速的,兄妹倆的聯想中是月亮升高,風捲巨浪,最後,貝多芬的旋律是高昂激盪的,兄妹倆的聯想中是月光照耀,波濤洶湧。
8、播放《月光曲》錄音帶,感受旋律的變化。
9、引:那麼究竟他的創作激情,創作的靈感從哪兒來的?——下節課學。
第二課時
一、複習匯入。
二、學習2——8自然段。
1、指名讀第一、二層,思考回答
(1)貝多芬是在怎樣的環境裡散步?是什麼吸引了他的注意?
(2)從兄妹倆的談話中,你能看出什麼?貝多芬聽了兄妹倆的談話會是什麼樣的心情?他會怎樣想?怎樣做?
(3)貝多芬彈的第一首曲子是什麼?一曲彈完了,為什麼又彈一曲?
(①貝多芬是在秋夜,萊茵河畔一個小鎮的幽靜的小路上。時斷時續的琴聲吸引了他的注意。②從兄妹倆的談話中,可以看出兄妹倆親密友愛,互相關心、體諒,手足情深。貝多芬聽了兄妹倆的談話很感動,他想我一定要為姑娘彈琴,於是輕輕地推開門進屋。③貝多芬彈的第一首曲子是盲姑娘彈不好的那首曲子。一曲彈完了,貝多芬聽到盲姑娘激動的讚美,想到盲姑娘不僅愛音樂,而且懂音樂,從琴聲就能分辨出彈奏的人是我,想不到在這兒遇到了知音,因此貝多芬也很激動,決定再為盲姑娘彈奏一曲。)
2、月光曲的內容究竟是說什麼的?是月光和大海的變化嗎?
(《月光曲》的內容是寫兄妹倆的,特別是寫盲姑娘的。寫她這麼窮困,卻依然要學習貝多芬的樂曲……月亮升起,微波粼粼是寫兄妹倆的貧窮;月亮升高,風捲巨浪是寫兄妹倆學習貝多芬的曲子很投入;月光照耀、波濤洶湧是寫他們看到貝多芬心情非常激動。《月光曲》也是寫貝多芬自己的心情的,開始是寫貝多芬的心情很平靜,然後第二層寫的是貝多芬的心情漸漸不平靜了,最後一層就是寫貝多芬看到兄妹倆這麼熱愛音樂,所以他心情不平靜。還可以這麼說:樂曲的第一樂段,是描述他在小樹林裡散步,聽見了斷斷續續的琴聲,心裡產生了一分觸動,所以彈出曲子來就是柔和的,徐緩的,這樣的曲子聽在兄妹倆的耳朵裡,使他們產生了“月亮升起,微波粼粼”的想像,然後貝多芬看到兄妹倆如此貧窮,自己心情也十分感動,手下的琴聲有力,加快了,兄妹倆想象成月亮升高,風捲巨浪;最後是貝多芬覺得自己遇到了知音,萬分的激動,然後手下的琴聲是高昂激情的,使兄妹倆聯想成的是月光照耀、波濤洶湧。一句話,貝多芬的《月光曲》所寫的內容就是那天晚上他的遭遇和他的心情。)
3、指導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讀第二層。
仔細琢磨盲姑娘說的話,瞭解她是一個怎樣的人?聽了她的話,貝多芬心裡會想些什麼?讀讀課文,想想劃劃,並同學交流探討一下。
(1)盲姑娘酷愛音樂:斷斷續續的琴聲表明她眼睛雖然看不見,但仍然不停苦練;十分渴望聽到貝多芬的演奏;聽到有人為自己彈琴,雖然不知道對方是貝多芬,但十分恭敬有禮地“連忙讓座”。
盲姑娘懂音樂:雖然雙目失明,儘管從未聽貝多芬彈奏過,卻能聽出是貝多芬在彈奏。
盲姑娘體貼兄長:儘管十分渴望聽音樂會,但體諒家境貧窮,哥無能為力。
(2)貝多芬同情盲姑娘和她哥哥的貧窮家境,為姑娘雙目失明仍熱愛音樂且非常懂事而感動,為遇到知音而激動。
(3)有感情地朗讀第2——8自然段,特別是在對話中讀出盲姑娘對音樂的熱愛,對哥哥的體諒,讀出貝多芬對盲姑娘和皮鞋匠這樣的窮人的同情之情。
三、完成部分作業。
第三課時
教學目標:
有感情地朗讀全文,背誦第9自然段,能借助課題歸納課文主要內容。
教學過程:
一、默寫。
運用第一節課學習生字詞語的方法記住生字和詞語,試著默寫出來。(不要求人人全部默出)
二、歸納課文主要內容。
1、回憶課文內容,結合課題,說說課文中的人物和事情的起因、經過和結果,再把它用語言組織起來。
2、要求人人說,說清楚。
三、繼續學習課文,鞏固《月光曲》的內容。
1、一邊讀課文,一邊想象、畫圖,體會美妙意境。
2、再聽《月光曲》。感情朗讀課文第9自然段,如同貝多芬散步時心情平靜,聽到盲姑娘說的話之後,心情變得不平靜,體會《月光曲》的感情變化,表現出樂曲旋律由平靜到不平靜的變化。
3、《月光曲》太美了,以致盲姑娘和皮鞋匠都陶醉了。
引讀“皮鞋匠靜靜地聽著,他好像面對著大海……她那恬靜的臉上”、“睜得大大的眼睛”、“她彷彿也看到了,看到了她從來沒有看到過的景象,在月光照耀下的波濤洶湧的大海。”
“兄妹倆被美妙的琴聲陶醉了。等他們甦醒過來,貝多芬早已離開茅屋。”
4、背誦第9自然段。
四、學到這裡,你覺得這個傳說有道理嗎?(進一步瞭解貝多芬)
1、故事的地點環境與《月光曲》一致。
小鎮環境幽靜,茅屋裡月光清幽。
2、貝多芬的為人與品格的確如此。
貝多芬十分憎恨專權暴政,極其蔑視封建貴族的偏狹庸俗,畢生追求“自由、平等、博愛”的理想。他50歲時兩耳失聰,仍堅持創作。課文的這個“傳說”反映了人民群眾的願望和好惡,表現了貝多芬的為人與品格。
3、故事中貝多芬的心情變化與《月光曲》的旋律變化一致。
五、完成作業本習題。
部編版六年級語文上冊《月光曲》教學設計5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8個生字及相關新詞,理解課文中的重點詞、句。
2、培養學生的語言感悟力、想象力及音樂的鑑賞力。
3、透過理解課文,瞭解貝多芬所具有的卓越才華和對勞動人民的同情心。
4、學習貝多芬同情勞動人民的善良、美好的心靈;並透過欣賞《月光曲》,讓學生感受音樂之美,陶冶愛美的情趣。
【教學重點、難點】
理解貝多芬創作《月光曲》的經過及感情變化。
【教學準備】
電腦課件。
【教學課時】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音樂匯入
1、播放鋼琴曲《月光曲》。
2、讓學生自由暢談聽後感受。
3、簡介《月光曲》:
剛才我們聽的這首曲子名叫《月光曲》,是首鋼琴曲,它是由德國著名音樂家貝多芬譜寫的。那麼它描繪的到底是怎樣的景象呢?它是怎樣譜成的呢?今天,我們就來探究這個問題。
二、初讀課文
1、自由讀課文,讀準字音,讀通句子,畫出不理解的詞句。
2、彙報初讀收穫:
⑴字、詞的掌握情況:
①認讀生字、生詞。
②說說自己理解了哪些詞語。
⑵朗讀自己最喜歡的段落。
⑶交流初讀感受:
①貝多芬為貧窮的盲姑娘彈曲子,說明他有同情心。
②貝多芬為盲姑娘彈奏的第二首曲子就是《月光曲》,是他即興創作的。
⑷質疑問難:
貝多芬在給盲姑娘彈奏一曲後,為什麼還要彈第二首?第二曲子是在怎樣的情境下創作出來的?皮鞋匠聽著琴聲,好象看到了什麼?為什麼好像會看到這樣的景象?盲姑娘“彷彿也看到了”月光照耀下大海的變化,這說明了什麼?
三、佈置作業
1、抄寫生字新詞。
2、熟讀課文。
第二課時
一、複習匯入
二、探究課文
1、自瀆,圍繞重點段、重點詞句進行感悟,將感悟結果以批註的形式寫在書上。
2、小組內進行交流,教師巡視時加以引導或點撥。
3、班上彙報:
針對“貝多芬走進茅屋,為什麼彈完一曲,又彈一曲?”這一問題進行交流。
⑴貝多芬在各地巡迴演出的空閒散步時,無意中聽到一所茅屋裡傳出鋼琴聲,走近時又聽到屋內窮兄妹倆的對話,貝多芬被感動,於是推門進屋,談奏了剛才姑娘彈的那首曲子。
引導:
貝多分作為大音樂家,到各地演出還到小鎮上演出,並且無償為盲姑娘彈奏,這一切說明什麼?
(說明貝多芬沒有架子,生活在人民之中,同情、熱愛勞動人民,心地善良。)
⑵貝多芬彈完一曲,盲姑娘說:“談得多純熟呀!感情多深哪!”這說明盲姑娘愛音樂,懂音樂,很有音樂素養。貝多芬為在這兒遇到了知音而激動,因此用“我再給你彈一首”來回答盲姑娘。
引導:盲姑娘因為什麼斷定給他彈琴的人是貝多芬。
①貝多芬正在小鎮上演出;
②彈得如此純熟,對樂曲的感情體會的這麼深刻,只有曲子的創作者──貝多芬本人才能做到。
練習朗讀,把握窮兄妹倆對話中的互相體貼及盲姑娘聽完一曲後的激動的評價。
關於“第二首曲子(即《月光曲》)是在怎樣的情境下創作出來的?”這一問題,應引導學生弄清以下內容:
A、貝多芬心情激動。
B、當時“風吹滅了蠟燭”,屋裡灑滿銀光,“茅屋裡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銀紗”,這景色很美,這美蓋過茅屋裡的貧困和淒涼,這美感染了貝多芬,誘發了他的創作靈感,懷著對窮兄妹倆的同情,決定把美好的音樂奉獻給貧窮而愛好音樂的人。於是貝多芬借景抒情彈奏出了《月光曲》。
引導:皮鞋匠聽著琴聲,好象看到了什麼?為什麼好像會看到這樣的景象?
(他好像看到了波濤洶湧的大海,月亮正從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來。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時間灑遍了銀光。月亮越升越高,穿過一縷一縷輕紗似的微雲。忽然,海面上颳起了大風,捲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個連一個朝著岸邊湧過來……因為貝多芬彈得非常好,加上皮鞋匠懂音樂,他聽到貝多芬彈奏的美妙的鋼琴聲就聯想到了這些景物。)
引導:
盲姑娘“彷彿也看到了”月光照耀下大海的變化,這說明了什麼?
(這說明貝多芬的這首曲子彈得非常好,能讓人產生共鳴,引起人無限的聯想;也說明了盲姑娘懂音樂,能理解、感受貝多芬彈奏的內容,她聽得入神了。)
⑶再放鋼琴曲《月光曲》,讓學生感受旋律的進展,並想象樂曲的意境變化。
⑷有感情地朗讀8、9兩自然段,感受貝多芬創作《月光曲》的過程正是他當時激動心情的真實抒發。
三、總結擴充套件
1、感情朗讀全文。
2、再聽貝多芬的《月光曲》。
3、說說學文後或聽樂曲後的感受。
四、佈置作業
1、摘抄文中像“幽靜的小路”“斷斷續續的鋼琴聲”這樣的詞語。
2、選一首自己喜歡的曲子,聽後把想到的景象寫下。
3、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最後三個自然段。
【板書設計】
月光曲
被琴聲吸引
被對話感動
貝多芬進屋彈一曲有才華有同情心
即興彈奏
記錄下來
部編版六年級語文上冊《月光曲》教學設計6
【教學目標】
1、初讀課文,初步理解課文內容。
2、感受盲姑娘對音樂的熱愛與執著以及貝多芬同情勞動人民的崇高品質。
【教學重點】
感悟同情勞動人民的崇高品質。
【教學難點】
揣摩人物的心理活動。
【教學過程】
一、匯入
今天這節課咱們先來欣賞二位名人的語言,從他們的話中你感受到他們分別是怎樣的人?
我撲在書籍上,像飢餓的人撲在麵包上。——高爾基
我的音樂只應當為窮苦人造福。如果我做到了這一點該是多麼幸福!——貝多芬
二、對於貝多芬你有什麼瞭解
三、貝多芬是這麼說的,他是不是這樣做的呢?今天我們就來學習課文《月光曲》
讀題。
關於月光曲是如何譜成的,有一個流傳至今已有180多年的傳說,讓我們先睹為快吧!開啟課文用自己最飽滿的熱情讀一讀這美麗的傳說,想一想,月光曲的譜成與一般的曲子的譜成有什麼不同之處?
1、有月光,在茅屋裡。
2、即興彈奏的,而不是花費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
3、在短短的一個晚上就譜成了。
四、譜成月光曲的那個夜晚,是一個不尋常的夜晚,請同學們四人小組研讀課文,想一想,那個夜晚對於盲姑娘和貝多芬分別有什麼覺得意想不到的
貝多芬:
1、小鎮上的一所茅屋裡竟然有人在彈他的曲子。
2、彈奏曲子的人是位盲姑娘,多麼難能可貴,多麼罕見。
3、盲姑娘從琴聲中就能辨別出彈琴人是誰。
4、自己即興彈奏的曲子是如此優美。
盲姑娘:
著名的貝多芬會親臨茅屋為她彈奏曲子,而且一彈就是兩首,真實大飽耳福。
五、舉世聞名的音樂家竟會為一位素不相識的盲姑娘親自彈奏曲子,真令人意想不到,是什麼力量促使他這麼做的呢?在這之前,貝多芬聽到了什麼,看到了什麼?
1、劃出兄妹倆的對話和貝多芬看到的情景。
2、從兄妹倆的對話中你感受到了什麼?
出示對話:
一、“這首曲子多難彈啊……那有多好啊”。
理解:
1、非常想彈好這首曲子。
2、渴望聽到貝多芬的親自演奏,也許做夢也在想。
(你能讀出她內心的期盼嗎?)
3、期盼美夢成真。
4、因彈不好這首曲子很懊惱。
品讀:“要是……那有多好啊!”這是盲姑娘內心深深的呼喚,用我們的朗讀來祝願盲姑娘能美夢成真。
二、“是啊,可是……咱們有太窮”。
1、內心很愧疚,對不起妹妹。
2、實在是太窮,連一張入場券都買不起,感到很無奈,心有餘而力不足、
三、“哥哥,你別難過,我不過隨便說說罷了。”
理解:
1、妹妹很體諒哥哥,知道哥哥心裡很難受。
(多麼善良,多麼善解人意。)
2、“隨便說說”這只是一句善意的謊言,盲姑娘是藉此來安慰哥哥而已。
品讀:
誰來安慰一下哥哥?
1、與哥哥同樣的的難過與無奈的讀法。
2、帶著微微一笑讀可以嗎?(試一試)這微微一笑,效果更好,不僅能撫慰哥哥無奈與愧疚的心而且能抹去一時的尷尬。
四、一場感人肺腑的交談,怎麼不叫人感慨萬分呢,此時貝多芬早已按奈不住內心激動,他走進了茅屋看到了什麼?
看到此情此景,貝多芬在想些什麼呢?
這位姑娘竟是一位盲姑娘,只聽別彈過幾遍的曲子就能斷斷續續的彈出來了,真是了不起啊,她是這麼的熱愛音樂,渴望聽到我的演奏,而且又這麼懂事與善解人意,我應當為她彈一首曲子。
(看來貝多芬走進茅屋為盲姑娘彈奏一曲是有感而發。)
五、當盲姑娘盡情享受完這夢寐以求的一首後,她又是怎麼說的呢?
“她激動地說:……”
1、這份激動不是一般的激動,而是萬分激動,你能讀出盲姑娘的心聲嗎?
(朗讀指導。)
2、盲姑娘為何如此激動?
(小組研讀。)
因為她從來沒聽到過如此嫻熟,感情如此深刻的鋼琴曲,(是被琴聲所觸動)
因為她從琴聲中聽出彈琴的人就是在她看來是高不可攀的貝多芬,心情異常的驚喜。
3、這種好事真是踏破鐵鞋無覓處啊,簡直不敢相信,也許盲姑娘早已控制不住內心的驚喜。“貝多芬”三個字會情不自禁的從她內心迸發出來,讀。
六、面對異常激動的盲姑娘,貝多芬絕對不會無動於衷,他會想些什麼?
1、盲姑娘不僅愛音樂,而且懂音樂,從琴聲中能辨別彈琴的人是誰。
2、遇上盲姑娘這樣的人,真實難得啊(對音樂的熱愛的人真是我的知音)。
3、一位雙目失明的盲姑娘,在音樂方面達到這麼高的造詣,真令人欽佩。
人生難得一知己,千古知音最難覓”貝多芬此時的心情也是激動萬分,作為音樂家抒發自己內心情感的最佳方法就是用琴聲宣洩。他會彈些什麼呢?
(讓我們來共同欣賞。)
七、同學們,那一晚貝多芬的所作所為,正是貝多芬那句名言的真實寫照,讓我們在次讀一讀這句話,記住這為偉大的音樂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