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牙鼓琴》的教學設計(精選6篇)

《伯牙鼓琴》的教學設計(精選6篇)

  在教學工作者開展教學活動前,就不得不需要編寫教學設計,藉助教學設計可以提高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那麼什麼樣的教學設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伯牙鼓琴》的教學設計(精選6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伯牙鼓琴》的教學設計1

  教學目標:

  1、會寫“哉、巍、弦”等5個生字。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背誦《伯牙鼓琴》。

  3、能根據註釋和“資料袋”的內容理解詞句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話講講這個故事。

  4、積累中華經典詩文,感受朋友間真摯的友情。

  教學重點:

  1、憑藉註釋和工具書讀通、讀懂內容,在此基礎上記誦積累。

  2、感受朋友間相互理解、相互欣賞的純真友情;體會音樂藝術的無窮魅力。

  教學過程:

  一、激趣匯入,揭示課題

  1、課件出示與知音相關的句子。

  知音共飲醉當歌。

  知音世所稀。

  千金易得,知音難尋。

  欲取鳴琴彈,恨無知音賞。

  春風滿面皆朋友,欲覓知音難上難。

  2、學生自由朗讀,找出詩句的共同點。(都有“知音”一詞。)

  3、教師過渡,板書課題。

  過渡:從剛才我們讀的這些詩句中,我們可以看出知音是何等珍貴。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篇關於知音的文言文,它講述的是春秋時期一個動人的故事,故事的名字叫——《伯牙鼓琴》。(在黑板上板書課題。)

  4、學生齊讀課題,弄清題意。

  r“鼓”是什麼意思?(彈。)

  r這裡的“琴”指的是七絃古琴。(教師可出示古琴圖片。)

  二、初讀課文,檢測預習

  1、自由讀文,注意把字音讀準,把句子讀通順。

  (1)學生大聲讀課文,讀兩至三遍,爭取讀通課文。

  (2)指名學生讀課文,讀後評價並相機正音。

  ◆需注意的字音:

  ①“少選之間”的“少”讀三聲shǎo,不要讀成shào。

  ②“湯湯乎若流水”中的“湯”讀shānɡ,不要讀成tānɡ。

  ③“以為世無足復為鼓琴者”第一個“為”讀二聲wéi,表示“以為,認為”;第二個“為”讀四聲wèi,表示行為的物件。

  ◆朗讀時要讀好語氣詞“哉”“乎”,初步體驗古文朗讀的節奏和韻味。

  2、教師示範讀課文,引導學生注意停頓,試著用“/”標記。

  (課件出示正確的朗讀停頓。)

  伯牙/鼓琴,鍾子期/聽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鍾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選之間/而志在流水,鍾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湯湯乎/若/流水。”鍾子期死,伯牙/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琴,以為/世無/足復為鼓琴者。

  3、全班根據朗讀停頓齊讀課文。

  預設:文言文的教學,誦讀應放在首位。學生只有反覆誦讀,才能深入理解,並品悟出文言文的美感。這篇文言文篇幅很短,適合反覆誦讀,所以在教學開始時教師可引導學生讀準音、讀準節奏、讀出韻味。

  三、再讀課文,整體感知

  1、回憶學習文言文的方法。

  過渡:“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同學們能把課文讀得正確、流利了。課文中有一些難字、不常見字,你們是怎麼理解它們的呢?我們以前也學過文言文,大家能說說有哪些學習文言文的好方法嗎?

  (學生舉例,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小結板書:①藉助文中註釋、工具書、相關資料;②聯絡上下文;③反覆朗讀,用心思考。)

  2、學生再讀課文,讀懂課文,用自己的話講講這個故事。

  (1)結合課文下的註釋,再讀課文,讀不懂的地方可以做上標註。

  (2)學生嘗試自己複述故事。

  (伯牙彈琴,鍾子期聽他彈琴。伯牙在彈琴時心裡想著高山,鍾子期說:“你彈得真好呀,就像那巍峨的太山。”不一會兒,伯牙心裡又想到流水,鍾子期又說:“你彈得真好呀,就像那奔騰不息的流水。”鍾子期死了以後,伯牙摔琴斷絃,終身不再彈琴,認為世上再沒有值得他為之彈琴的人了。)

  3、教師適當補充人物背景知識。

  過渡:學到這兒,我們都知道《伯牙鼓琴》講述了伯牙與子期之間的知音故事,那麼大家是否知道他們兩個人的身份呢?他們是怎麼相識的呢?這個故事最早是從民間口頭流傳下來的,歷史上並無確切記載。相傳伯牙是當時著名的琴師,善彈七絃琴,技藝高超。他既是彈琴能手,又是作曲家,被尊稱為“琴仙”。而鍾子期只是一個山村裡的樵夫,以砍柴為生。他們倆相識於伯牙探親回家途中。伯牙在漢江邊彈琴,鍾子期正巧遇見,於是就有了一段動人的故事。一個是著名的琴師,一個是普通的樵夫,伯牙為何會為子期之死而破琴絕弦,終身不復彈琴?我們接下來就一起品讀一下課文。

  四、品讀欣賞,深入探究

  1、品讀課文,感悟“知音”。

  過渡:同學們,今天我們學習的是一篇關於“知音”的文言文,你能圍繞“知音”把課文分成兩部分嗎?

  學生嘗試劃分層次,概括層意。

  第一層(前三句話):伯牙遇知音,欣喜萬分。

  第二層(最後一句話):伯牙失知音,悲痛欲絕。

  2、品味知音相遇之“喜”。

  (1)默讀課文前三句話,思考:伯牙為何視鍾子期為知音?從哪裡可以看出來?

  (2)課件出示相關語句。

  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鍾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選之間而志在流水,鍾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湯湯乎若流水。”

  預設:因為鍾子期能聽懂伯牙的心聲、琴聲,所以伯牙視他為知己。鍾子期雖然只是一個普通的樵夫,但音樂是不分貴賤的,這份藝術上的共鳴是極其難得的。鍾子期從伯牙的音樂中聽懂了他這個人,而不僅僅是音樂本身。學生或許能說出其中的原因,但難以深刻理解其中蘊含的知音難求的深意。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說說他與好友心有靈犀的感覺,有時只需一個眼神就能明白對方說的話,這種心心相印的感覺是令人非常愉悅的,能讓人體會到友誼的奇妙之處。而作為音樂家來說,音樂就是自己的事業和追求,如果有人能聽懂自己的音樂,明白自己的志向和胸懷,這難道不是件奇妙而美好的事情嗎?所以伯牙才會這麼珍視鍾子期這位朋友。

  (3)想象拓展,說話訓練。

  過渡:作為“琴仙”的伯牙,會用琴聲表達他的見聞、思緒、情感。文中只提到了他“志在太山”“志在流水”,那麼請大家展開豐富的想象,說說他的琴聲中還會出現哪些景物。

  ①出示詞語,學生齊讀。

  楊柳依依清風徐徐白雪皚皚明月皎皎

  ②師生合作,完成句式訓練。

  伯牙鼓琴而志在清風,鍾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徐徐乎若清風。”

  伯牙鼓琴而志在白雪,鍾子期曰:“善哉乎鼓琴,皚皚乎若白雪。”

  伯牙鼓琴而志在明月,鍾子期曰:“善哉乎鼓琴,皎皎乎若明月。”

  小結:只要是伯牙心裡想的,鍾子期全都知道,他真是伯牙的——(學生補充“知音啊”)。“相識滿天下,知音能幾人!”得到人生的知己,如果用一個字來概括伯牙當時的心境,那就是——(學生補充“喜”)。是啊,如果要用一個詞來形容伯牙此時的心情,那就是——(學生補充“欣喜萬分”)。

  (4)學生齊讀前三句,讀出伯牙得遇知音的喜悅心情。

  3、品味失去知音之“悲”。

  (1)故事補白,渲染失知音之痛。

  過渡:伯牙與子期因琴相識,相處甚歡,並約好明年中秋老地方再見。第二年中秋,伯牙如約趕來,可是萬萬沒想到的是,等來的卻是子期病逝的訊息。面對子期冰冷的墳墓,一位老人告訴他,子期病逝前一再叮囑自己死後要把遺體葬在江邊,等他的知音伯牙來的時候,能再聽到他的琴聲。可是,知音死了,伯牙的琴還有誰能欣賞得了呢?傷心欲絕的伯牙以一種極端的方式悼念子期,他是怎麼做的呢?請大家齊讀最後一句。

  (2)學生齊讀課文最後一句,說說最後一句話的意思。

  (3)出示補充資料。

  過渡:相傳伯牙在破琴絕弦之前,在子期墳前吟誦了一首詩,我們一起來讀一讀。

  憶昔去年春,江邊曾會君。今日重來訪,不見知音人。但見一抔土,慘然傷我心!傷心傷心復傷心,不忍淚珠紛。來歡去何苦,江畔起愁雲。子期子期兮,你我千金義,歷盡天涯無足語。此曲終兮不復彈,三尺瑤琴為君死!

  (4)教師配樂範讀詩歌,將學生的情感推向高潮。

  (5)學生配樂朗讀詩歌,思考:從這首詩中,你體會到伯牙怎樣的心情?用一個字來形容。(悲,痛。)用一個詞來形容。(傷心欲絕,肝腸寸斷,撕心裂肺。)

  4、質疑探討,昇華情感。

  (1)伯牙破琴絕弦,“絕”的僅僅是“弦”嗎?他在破琴絕弦的同時也斷絕了什麼?

  預設:引導學生從伯牙的職業來考慮,破琴絕弦意味著他將不再以琴師為業,也就斷了自己的前程。這更可見伯牙對和子期的這份友誼的珍視。

  (2)討論:你怎麼看待伯牙破琴絕弦這一舉動?你是贊成還是反對?

  預設:學生可自由發言,對於這一舉動,可能有些學生會不贊成。比如伯牙是一位有名的音樂家,他從此以後不再彈琴,對音樂藝術的發展來說,這是多大的損失啊!而且,鍾子期雖已不在人世,但可能還會有人能聽懂伯牙的音樂,可能他還會遇到一位知音,可他摔了琴,就等於放棄了這個機會。學生思維活躍,可能會有各種觀點,言之有理即可,教師不必過多評判。

  小結:同學們的發言都很有道理。但我想提醒大家的是,伯牙和子期的故事是一個傳說,可能是真的,也可能是不存在的。後來的人把這個故事記載成文,或多或少都有些藝術上的修飾成分。“三尺瑤琴為君死”,正是因為這種可歌可泣的舉動凸顯了伯牙對知音的一片赤誠,這個故事才有著這麼動人的力量,被人們一代又一代地講述、傳頌。

  五、朗讀悟情,背誦積累

  1、有感情地朗讀全文,結合板書試背全文。

  2、播放音樂《高山流水》,齊讀課文,結束全文。

  教師:一曲《高山流水》,一段動人的故事千古流傳!《高山流水》也成了知音的代名詞,雖然當年伯牙所做的《高山流水》已經失傳,但是後人為了紀念這個動人的故事,也創作了一曲《高山流水》。讓我們伴著這首曲子,再齊讀課文,能夠背誦的同學可以背下來。

  小結:同學們,學習了今天這個故事,我想大家在今後的生活中遇到了很懂自己的人,你就可以稱他是你的——(生:知音。)儘管我們知道,知音難覓,知音難求,但我們依然懷抱著願望在生命中尋尋覓覓著我們的——(生:知音!)

  《伯牙鼓琴》的教學設計2

  一、教學目標:

  1、會寫“哉,巍,弦”等三個字。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背誦《伯牙鼓琴》

  3、能根據註釋的內容理解最後一句話,結合資料袋說出自己的感受,感受朋友之間真摯的友情。

  二、重點:憑藉註釋理解詞句,背誦課文。

  難點:感受朋友之間真摯的友誼。

  三、教學設計

  課前遊戲

  同學們,我們來做一個詞語遊戲。請同學們仔細觀察這個詞的組成結構,(板書:楊柳依依)你能照樣說一個這樣的詞語嗎?

  白雪皚皚,流水潺潺,其樂融融,書聲琅琅……

  師出示:清風徐徐、明月皎皎、芳草萋萋、炊煙裊裊、雲霧濛濛

  有沒有注意到,這些詞都是描寫什麼的?(美麗的景物)

  (一)匯入

  1、有一個故事,流傳千古,令人吟誦至今,他就是我們今天學習的這篇課文《伯牙鼓琴》,這是一篇文言文,有事我們也把他簡單的成為古文。請同學們自由放聲朗讀,至少讀三遍,爭取讀通課文。有個別字不流利的多讀幾遍。

  2、請一個同學讀。(真是不簡單那,不同於白話文那麼順溜卻讀的如此嫻熟,我最欣賞他的是把這些詞都讀對了!)

  (跟我們白話文還是有些區別,不難順利,那我們先來看看這些難讀的詞語)

  需要注意的字音:

  少選,湯湯乎若流水,巍巍乎若泰山,絕弦,以為世無足復為鼓琴者

  3、誰再來讀讀。不僅讀正確,還能讀流利。(不錯,一字不差)

  4、請你讀給同桌聽,有錯誤的馬上請你幫他糾正。

  5、文言文啊,不僅要讀正確,更要讀出文言文的節奏和韻味。你先試著用上鉛筆劃一劃節奏讀一讀。

  6、想不想聽聽老師怎麼讀,看看你的節奏跟上了沒有。

  你來瞧一瞧,你的停頓對了麼?趕緊跟著劃一劃。

  7、請你根據斜線試試讀。現在齊讀課文,感受一下文言文的節奏和韻味。

  二、

  1、讀的越來越有味道了,俗話說:讀書百遍,其義自見。雖然我們沒有讀了百遍,但七八遍是有了。我得考考大家:這篇古文寫了誰?(俞伯牙和鍾子期)他們是什麼關係?(知音)

  2、思考:伯牙為何視鍾子期為知音?從哪裡可以看出來?

  課件出示:

  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鍾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泰山。少選之間而志在流水,鍾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湯湯乎若流水。

  3、善哉又是何意啊?(從這句話你讀懂了什麼?)

  這個善就是好啊,哉是一個感嘆詞,善哉就是對別人表示讚歎,既然這樣,我們變通一下,用現在的表達方式,肯定不止好啊這一種方式來讚歎,我們還可以怎麼說?

  (真棒啊,真行啊,不錯啊,了不起啊,真厲害啊)

  4、妙極了,伯牙在彈琴的時候心理想到了高山,子期就說:好啊,就像泰山一樣高大,像泰山一樣巍峨。(你理解的非常棒,老師也忍不住對你說一聲“善哉”)同樣,伯牙志在流水,你們應該也能讀懂。

  (心理想到流水,子期說:好啊,就好像流水一樣浩蕩。)

  5、想象一下,假如你就是鍾子期,志在高山,透過琴聲,你彷彿看到了什麼畫面?於是乎你怎樣讚歎——(用文中的話來)

  你呢?請你也來讚美一次

  志在流水,你有看到了什麼?請不要吝嗇你的讚美——(文中的話)

  6、作為“琴仙”的伯牙,會用琴聲表達他的見聞、思緒、情感。可見他的琴技高超。文中只提到了他“志在高山、流水”,

  《伯牙鼓琴》的教學設計3

  教學目標:

  1、能利用雙氣泡圖整理對比收集到的資訊,深入理解課文內容。

  2、透過語言文字展開合理想象,感受藝術之美。

  重難點:

  重點:能利用雙氣泡圖整理對比收集到的資訊,深入理解課文內容。

  難點:透過語言文字展開合理想象,感受藝術之美。

  教學過程:

  一、匯入課題

  1、同學們,琴棋書畫是古代文人修身的必備技能。古琴是我國古老的彈撥樂器,在古代只叫作琴,近代區別於其他樂器,才習慣叫作古琴或七絃琴。孔子所教授的課程“六藝”中的“樂”就有彈琴詠唱詩歌的專案。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篇與“琴”有關的文章——《伯牙鼓琴》。

  二、自讀課文,理解文意

  1、指名檢測重點字詞的讀音、解釋。

  2、分組讀、合作讀檢測課文朗讀。

  3、說說兩篇課文講了什麼內容。

  三、調動五覺,想象畫面

  1、《伯牙鼓琴》這篇課文中,伯牙彈的琴曲是什麼樣的?課文中是如何描寫伯牙彈琴的?

  2、鍾子期的語言讓你想象到了什麼?

  3、調動“五覺”,即“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分別說一說“巍巍乎若太山”和“湯湯乎若流水”讓你想象到了什麼?

  4、同桌討論,全班交流,用上“我彷彿看到了……聽到了……聞到了……嚐到了……觸到了……”將自己的想象描述出來。

  四、人物對比,感受“知音”

  1、快速閱讀資料袋,說說什麼是知音?

  2、思考,為什麼伯牙和鍾子期二人會成為知音呢?他們之間有哪些相同點和不同點。

  (1)找出課文中進行對比的兩個人物。

  (2)逐句分析,將提取到的資訊分別填入相應人物的氣泡上。

  (3)將相同點填在中間的氣泡,不同點填在兩邊的氣泡中。

  師總結:伯牙彈琴,鍾子期聽琴;伯牙用將高山流水的情志寄託在琴聲之中,鍾子期能用語言描述出;鍾子期死後,伯牙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琴。他們二人不愧是彼此的“知音”!這種圖表叫做雙氣泡圖,它可以幫助我們將兩種事物進行對比,找出其中的相同和不同點。關於伯牙和子期,你肯定還想了解更多,下面讓我們閱讀補充資料,完善雙氣泡圖。

  3、小組合作,練習鞏固。

  (1)四人一組,快速閱讀補充資料。

  (2)提取人物相關資訊,完善雙氣泡圖。

  提示:提煉主要資訊,看哪組找的準確、快速、全面。

  4、小彙報交流,說說“知音”的故事哪裡讓你感動。

  五、回顧總結

  1、利用雙氣泡圖回顧課文內容。

  2、閱讀詩句,品味“知音”。

  《伯牙鼓琴》的教學設計4

  一、匯入,激發閱讀興趣

  我們常說“千金易得,知音難求”。“知音”這個詞是什麼意思呢?是從何而來的呢?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個與“知音”有關的故事。

  二、走進故事,體會感情

  1、解題:《伯牙鼓琴》,鼓為“彈”的意思。

  2、自學(讀準、讀通、讀懂)。

  3、互助學習:朗讀檢查、用自己的話說說文章的意思。

  4、分享與釋疑:重點強調“湯”的讀音,最後一句的斷句及意思“以為/世/無足/復為/鼓琴者”。補充資料:伯牙是著名的琴師,並且在朝為官;而鍾子期是一位樵夫。兩人地位相差很大。

  三、深度思考,理解“知音”

  1、提問:“鍾子期死,伯牙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琴,以為世無足復為鼓琴者”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為什麼鍾子期死後,伯牙要破琴絕弦,終身不再彈琴?

  預設:因為伯牙認為鍾子期是他的知音。(這是比較淺層的理解,學生可能會關注到這一因果,但不能體會其中深厚的情感由來。)

  2、從哪裡可以看出鍾子期是伯牙的知音呢?請在文中找到依據。

  預設:因為在伯牙“志在太山”時,子期能夠評論出“巍巍乎若太山”;伯牙“志在流水”時,子期可以感受到“湯湯乎若流水”。

  請你發揮想象,鍾子期聽到琴聲後看到了怎樣的畫面呢?(引導學生細緻描述)

  預設:當鍾子期聽到伯牙在彈高山時,他可能看到了巍峨的大山,山勢連綿起伏,山峰高聳入雲。當鍾子期聽到伯牙在彈流水時,他可能看到了河水浩浩蕩蕩,奔流向前。

  3、伯牙將子期視為知音,是否只是因為他能聽懂自己的琴聲?

  引導學生回到文字,關注到“志在太山”“志在流水”,琴聲包含著伯牙的情操與志向。子期聽懂的不僅僅是外在琴聲,更重要的是琴聲中包含的志向。由此,伯牙才將其視為知音,與那些表面上讚揚他琴聲的人相比,子期才是真正明白自己的人。

  因此,只有“知志”才是真正的“知音”。

  4、此時此刻,伯牙的內心是這樣的呢?

  預設:激動的、欣喜的、不在感到孤單的。

  5、當鍾子期死後,伯牙的心情又是怎樣的呢?他為什麼一定要破琴絕弦?

  預設:傷心的,悲痛的,甚至是絕望的。這個世上再無明白自己的人,那麼所彈奏的樂曲也就沒有了意義,因此,伯牙絕的不僅僅是琴絃,絕的更是心絃與希望,重回無邊的孤寂。

  再次有感情的朗讀文章,建議配上吳文光的《流水》,在旋律的跌宕起伏中體會伯牙子期相逢之樂與分別之痛。

  四、結合拓展資料,瞭解“知音”的文化意義

  讀一讀資料袋中的內容,交流自己的感受。

  預設:伯牙和鍾子期的故事流暢非常光,很多書上都有記載。後世的人們也會用高山流水和知音來比擬自己與友人的深厚感情。許多有志之士也會用高山流水來比喻自己心志高潔。

  《伯牙鼓琴》的教學設計5

  一、初讀課文,疏通字詞

  1、教師讓學生齊讀課題和課文第一句話,理解“鼓”的意思。

  (1)讓學生說說,平時他們說“鼓”的時候指的是什麼。

  (2)出示課文插圖,引導學生理解在課文中“鼓琴”是“彈琴”的意思。

  (3)讓學生明白在文言文中,“鼓”字有“彈”的意思。

  2、引導學生聯絡舊知,回顧學習文言文的方法。

  (板書:看註釋看插圖)

  3、教師示範朗讀並簡單講解。

  (1)教師示範朗讀課文,並注意指導以下幾個字的讀音。

  少(shǎo)選、湯(shāng)湯乎、復為(wèi)鼓琴者

  (2)引導學生藉助註釋和插圖,知道課文講了伯牙和鍾子期這兩個熱愛音樂的好友之間發生的故事。

  4、引導學生理解難懂的句子並正確朗讀。

  (1)用多種方式理解句子,讀好停頓。

  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鍾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選之間而志在流水,鍾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湯湯乎若流水。”

  ①引導學生藉助註釋理解“善哉”,知道“善哉乎鼓琴”是“琴彈得真好啊”的意思。

  ②藉助註釋,說出“巍巍乎若太山”和“湯湯乎若流水”的意思,知道“太”在這裡是“大”的意思。

  ③透過“巍巍乎若太山”,引導學生理解“方鼓琴而志在太山”是說伯牙在彈琴的時候心裡想著大山;透過“湯湯乎若流水”,引導學生明白“少選之間而志在流水”是說伯牙在彈琴的時候心裡想著流水。教師再讓學生關注註釋中“少選”表示“不久”,對照知道“方”也是表示時間,是“剛剛”的意思。

  ④藉助停頓線,引導學生讀好停頓,並告訴學生讀到語氣詞“哉”“乎”的時候聲音可以稍微拖長。

  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鍾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選之間/而志在流水,鍾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湯湯乎/若流水。”

  鍾子期死,伯牙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琴,以為世無足復為鼓琴者。

  ①引導學生理解“破琴絕弦”中“破”和“絕”表示動作,再透過“破壞”和“斷絕”的詞語讓學生大致明白這兩個字在這裡的意思,進而能說出這四個字的意思是“把琴摔破,把弦弄斷”。

  ②引導學生藉助註釋理解“世無足復為鼓琴者”的意思,並知道“為鼓琴者”是“伯牙為他彈琴的人”的意思,“復”是“再次”的意思,“足”是“值得”的意思。

  ③引導學生讀好停頓。

  鍾子期死,伯牙/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琴,以為/世無足復為鼓琴者。

  (2)學生齊讀課文,做到讀準字音,停頓正確。

  (3)指名交流課文具體講了一個什麼樣的故事。

  (設計意圖)教師透過藉助註釋、結合插圖、組詞等方式,指導學生理解難懂的句子,進而正確朗讀課文,為後面進一步理解課文內容作準備。

  二、聚焦句子,想象畫面

  1、聚焦“彈”和“聽”的句子,自主學習。

  (1)學生讀課文,用橫線和波浪線分別畫出伯牙鼓琴和鍾子期聽琴的'句子。

  (2)同桌交流。

  2、全班彙報交流。

  3、想象畫面,有感情地朗讀句子。

  (1)學生朗讀。

  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鍾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選之間志在流水,鍾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湯湯乎若流水!”

  (2)教師引導:讀著句子,你眼前彷彿出現了什麼畫面?

  預設:很高很高的大山,雄偉的大山;流得很急的河水,浩蕩的流水……

  (3)引導學生根據鍾子期不同的回答,猜測伯牙彈奏音樂的特點。

  預設:若太山——比較深沉,很有氣勢;

  若流水——節奏很快,調子很高昂。

  (4)欣賞古琴曲《高山流水》,再讓學生想象並交流伯牙的琴聲是什麼樣的。

  (5)師生配樂共讀。

  (設計意圖)從根據文字想象畫面,到配樂朗讀,引導學生體會音樂的魅力,進一步理解課文內容。

  三、結合材料,體會情誼

  1、聚焦課文最後一句話,引出“知音”主題。

  (1)指名朗讀。

  “鍾子期死,伯牙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琴,以為世無足復為鼓琴者。”

  (2)教師提問:鍾子期死後,伯牙做了什麼?為什麼?

  預設:摔壞了琴,永遠不再彈琴了;因為在伯牙心裡,只有鍾子期能真正理解自己的音樂。

  (3)教師追問:你想用哪個詞語來形容他們倆?

  (板書:真正瞭解自己的朋友——知音)

  2、閱讀材料,交流看法。

  (1)教師引導:伯牙“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琴”,有人說這樣做不值得,也有人說應該這樣做。請聯絡課後資料袋,說說你的看法。

  (2)全班交流反饋。

  (3)小結:是啊,是音樂讓兩人心意相通,成為了知音。知音已逝,演奏也因此失去了意義。

  (4)學生再次讀課文最後一句話。

  3、總結。

  教師:後來,《高山流水》的樂曲便與“伯牙鼓琴遇知音”的故事一起,在民間廣為流傳,而成語“高山流水”則比喻知音難遇或樂曲高妙。

  4、配樂背誦全文。

  (設計意圖)課後材料的適時切入,引導學生深化對課文結尾和成語知識的理解。

  《伯牙鼓琴》的教學設計6

  一、匯入新課,揭示課題

  (播放古箏曲)同學們,我們聽到的這支優美動人的曲子,名字叫作《高山流水》。這支曲子的背後,還流傳著一個感人的故事。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進課文,來了解這個故事。(板書課題,齊讀課題)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學生自由讀課文,教師巡視指導。

  2、師範讀,配樂。

  3、自由讀課文,根據自己對文言文的理解注意停頓。(課件出示朗讀節奏劃分)

  4、指名讀,學生評議,在初步感知課文內容的基礎上讀好文言文的節奏。

  5、齊讀,引導學生感受文言文的節奏和韻味,在讀正確的基礎上讀流暢。

  三、小組合作,疏通文意

  1、師:課文讀得很有古文的韻味了,我們現在就來讀懂其中的意思吧!想想我們以前有哪些理解古文的方法。四人小組合作學習,理解全文的意思。

  2、學生藉助註釋和工具書,合作討論,弄懂課文意思,師巡視指導。

  3、全班交流課文意思。(課件出示譯文)

  四、品讀課文,感悟“知音”

  (一)何為“知音”?

  1、什麼叫知音?(理解自己心意,有共同語言的人。)從哪裡看出鍾子期是伯牙的知音?在文中畫出相關句子。

  2、指名讀。

  3、師:伯牙鼓琴,鍾子期聽之。這說明了什麼?(學生自由說一說)

  4、伯牙鼓琴。思考:他的琴藝怎麼樣呢?在文中如何表現出來的?(指名答)伯牙能透過琴聲把自己心裡想的東西表達出來。

  5、鍾子期聽之。他從伯牙的琴聲中聽到了什麼呢?用“——”在文中畫出相關句子。

  課件出示: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善哉乎鼓琴,湯湯乎若流水。

  明確:“善哉”是表讚歎之意。(教師指導讀好讚歎的句子)這句話表明,伯牙隱藏在琴聲中的想法,鍾子期能心領神會。

  6、如果你是鍾子期,伯牙鼓琴志在高山、志在流水時,你彷彿看到了什麼?(引導學生想象回答:徐徐清風、皎皎明月、依依楊柳……)

  7、師:大家一起想象伯牙正在鼓琴,子期正在聽琴的畫面。當伯牙鼓琴志在清風、志在明月,鍾子期會怎樣讚歎?教師引導學生說句子。

  示例:“善哉,徐徐兮若清風!”“善哉,皎皎乎若明月!”

  8、師小結:只有鍾子期能聽懂伯牙的琴聲,只有他最能明白伯牙內心深處的表白,這就是——知音。知音相聚,是一種怎樣的場面呢?你能用一個詞語來形容嗎?(快樂、激動、興奮……)

  9、指導朗讀。(自由讀、分組讀)

  師:同學們的朗讀讓我們體會到了真正的知音歡聚時的那一份融洽,那一份歡樂!的確,多麼歡樂的相聚,多麼難忘的時光!無奈世事難料,鍾子期不幸去世。

  (二)知音之死。

  課件出示:(鍾子期死,伯牙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琴,以為世無足復為鼓琴者。)

  1、鍾子期死了,伯牙為什麼會認為世上再無知音了呢?

  2、鍾子期死了,伯牙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琴!在這裡伯牙“絕”的僅僅是“弦”嗎?他在斷絕琴絃的同時也斷絕了什麼?

  3、齊讀。(教師指導,要求讀出伯牙此時的心情。)

  4、為何鍾子期死了,伯牙要絕弦呢?好不容易苦練學會的琴技就這樣放棄了?

  5、在遇到鍾子期前,有沒有人讚美伯牙呢?那些人會怎樣讚美伯牙?鍾子期又是怎樣讚美的呢?

  6、終於有一天,伯牙遇到了自己的知音鍾子期!面對如此善聽的鍾子期,面對這樣難得的知音,伯牙又是一種怎樣的心情?他會對鍾子期說什麼?

  五、拓展延伸,回味“絕弦”

  1、師:鍾子期死後,伯牙到他的墓前悼念。面對鍾子期的墳墓,伯牙寫下了一首短歌。(出示短歌:伴低沉悲涼的古典音樂,師範讀)

  憶昔去年春,江邊曾會君。今日重來訪,不見知音人。但見一抔土,慘然傷我心!傷心傷心復傷心,不忍淚珠紛。來歡去何苦,江畔起愁雲。子期子期兮,你我千金義,歷盡天涯無足語,此曲終兮不復彈,三尺瑤琴為君死!

  2、你可以用什麼詞語來形容伯牙此時的心情?

  明確:悲慟欲絕、痛不欲生……

  3、鍾子期一死,伯牙又要回到以前那無人理解的生活中去了,那一曲高山流水又彈給何人聽?只有這一段動人的故事千古流傳!教師播放《高山流水》樂曲,指導學生齊讀課文。

  六、教師小結

  自古以來,“良朋易求,知音難覓”。一曲“高山流水”成就了一段流傳千古的知音佳話,至今,仍為世人津津樂道。這就是“高山流水覓知音,千古知音最難覓”。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