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1《營造地表形態的力量》教學設計
高中地理1《營造地表形態的力量》教學設計
作為一位優秀的人民教師,通常會被要求編寫教學設計,編寫教學設計有利於我們科學、合理地支配課堂時間。那麼優秀的教學設計是什麼樣的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高中地理1《營造地表形態的力量》教學設計,歡迎大家分享。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讓學生了解外力作用形成的地貌。
2、培養學生運用景觀圖片分析、表達地理事物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
1.掌握自主學習和討論法的運用。
2.透過探究活動,瞭解外力作用對地表的塑造過程。
3.利用景觀圖片分析地貌的成因。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幫助學生培養正確的自然觀,正確的理解人地關係。
2、透過案例研究增強學生的環保意識,增強熱愛家鄉的情感意識。
教學重點
1.瞭解地表形態的形成過程。
2.認識地表形態對人類生產、活動的影響及人類活動對地表形態的影響。
教學難點
地表形態形成過程的分析。
教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
相關知識
營造地表形態的力量
第四章地表形態的塑造
4.1營造地表形態的力量
教學設計
之褶皺的形成與特點
[教學內容分析]:本節內容是新教材第四單元《地表形態的塑造》的第一節的內容,地貌作為陸地表面重要的自然地理要素,不僅對地表其他自然要素有重要影響,而且與人類活動有密切關係。瞭解地貌變化及原因,對於進一步理解地理環境的整體性和地域差異,對於指導人類生產活動,開發利用自然資源,防禦地質災害等都具有重要意義。因此,本課內容在書中起承上啟下的作用。
[教學目標設計]
知識與技能:瞭解板塊構造學說的基本觀點、內力作用與外力作用對地貌的塑造及實際應用。提高地理知識應用能力。會用圖文資料說明地殼物質迴圈的過程及三大類岩石轉化的過程。
過程與方法:透過板畫多媒體動畫演示,幫助學生形象理解;結合典型案例分析。
情感、態度價值觀:學生增強地理知識應用意識,懂得按客觀規律辦事,真正學以致用。
重點:理解板塊構造學說的基本觀點、內外力的作用下構造地貌的形成。
難點:板塊構造學說及內外力對地表形態的作用
關鍵:難點突破利用利用FLASH動畫,重點再輔以實景圖課件演示助學生理解
[教法、學法]
教法:啟發式教學法、典例分析、多媒體輔助教學法
學法:讀圖分析、歸納知識內在規律、聯絡日常生活典例,學以致用
[教學手段]多媒體輔助教學
[教師活動]講授褶皺的知識
由問題引入:有誰知道找水和找油的方法?
播放flash講解褶皺的形成與特點
[教師總結]
4.1營造地表形態的力量
第四章:地表形態的塑造
第一節:營造地表形態的力量
【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瞭解內力作用的能量來源和表現形式,理解內力作用對地表形態的影響。
2.使學生了解外力作用的表現形式,理解風化作用、侵蝕作用、搬運作用和沉積作用的概念和種類,以及它們所形成的各種地形;
3.瞭解外力作用的能量來源和表現形式,理解外力作用對地表形態的影響以及內、外力作用的相互關係,理解它們是如何推動地表形態的演化的。
4.瞭解岩漿岩、沉積岩、變質岩與岩漿之間的相互轉化過程,掌握各類岩石形成的地質作用。
二、能力目標
1.能夠閱讀各種地貌示意圖,判斷地貌型別,並分析其成因。
2.學會利用多幅景觀圖和示意圖來比較說明不同陸地環境的地域差異及形成原因;
三、德育目標
1.透過分析各種地貌的成因,激發探究地理問題的興趣和動機,養成求真、求實的科學態度。
2.樹立事物之間是普遍聯絡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
營造地表形態的力量教案
第一節營造地表形態的力量
課標要求:
結合例項,分析造成地表形態變化的內外力因素。
本部分課標分析:
課標的物件是地貌,重點是地貌的變化和成因。地表形態的變化,可以從三個層面加以分析:第一是全球大地構造,解釋全球海陸、高大山系、大裂谷等的分佈和變化。一般是透過板塊構造學說加以說明。第二是區域構造,側重於內力作用形成的地質構造與地表形態,以解釋地表高低不平的原因。一般透過褶皺、斷層及其地表形態的關係加以說明。第三層是透過外力作用對地表形態的作用進行說明。
課標要求是結合例項,分析地表形態的成因,所以我在設計教案時把山嶽這部分作為解釋內力作用對地表形態的影響的案例插入到這個課時中。不打算對山嶽的形成獨立地、詳細地解釋,而主要透過圖片和例子引導學生分析各種山嶽的成因及其特點。
教學目標:
1.讓學生了解地質作用是形成地表形態的主要力量。
2.瞭解地質作用的種類。
3.讓學生明白海陸、高山、裂谷的分佈和變化。
4.學生能辨認各種地質構造,並能分析其成因。
5.結合地質作用的知識,解決一些生活、生產的案例。
教材分析:
1.教材在解釋內力作用時,並未引入板塊構造的學說,而是在介紹褶皺時才提到,為了更好、更明瞭地解釋內力作用中的地殼運動,我在此課補充板塊構造學說。
2.為了讓學生更好地運用知識,我將加入比較多的圖片說明內力作用的表現形式。
3.教材中關於山嶽部分比較詳細,我在教學安排時,只要求學生根據地質作用的知識解釋山嶽的成因和特點。
教學方法:
圖片分析──用圖片較直觀地展示地表的千姿百態引導學生分析其特點及成因。
實驗法──學生透過書等工具,重現地殼運動的過程及特點。
模擬情景──帶學生進行野外觀察,探討地表各種山嶽的成因。
討論法──解決實際的一些問題,例如褶皺對生產和採礦的影響。
課時:
一課時
教學過程:
教學內容
教學手段
教學目的
地質作用及分類
圖片展示5大基本地形
瞭解地質作用是各種地表形態的塑造力量
內力作用的表現型別
圖片(火山、喜馬拉雅山、東非大裂谷)展示+學生討論
得出2種主要的內力作用(老師補充變質作用),介紹火山的特點
地殼運動特點
實驗法海綿模擬地殼受力的方向
得出地殼運動的分類,並進一步引導學生髮問——地殼運動的原因
板塊構造學說
同學們演示板塊間受擠、拉伸等情況)、多媒體介紹
板塊運動是導致地殼運動的原因之一,是造成地表形態的主要原因(受擠壓——高山、海溝,張裂——裂谷、海洋)
褶皺山、斷塊山
情景創設——小明進行野外觀察時所拍到的各種圖片進行分析褶皺、斷層的成因、特點、褶皺與生產生活的關係
情景創設——地質勘察隊要解決建地下隧道、找地下水、石油等問題
瞭解背斜與向斜的特點
褶皺的逆地形
小明和ROSE關於一張圖片的爭論
逆地形的成因,引入下節——外力作用與地表形態詳細過程:
引入(5大地形的圖片)──引出地表形態的成因是地質作用(解釋名詞),地質作用分為內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我們這節課主要看內力作用與地表形態的關係。
一、內力作用(名詞解釋)的表現形式有哪些?
看圖:火山圖、喜馬拉雅山圖及其背景資料、東非大裂谷圖
請問:三種地貌的成因是什麼?(學生討論回答)
1.火山──岩漿活動,(火山結構圖講解)噴出的岩漿形成玄武岩,沒噴出的結晶成巖(花崗岩)。
2.喜馬拉雅山──地殼上升的證據。地殼運動(請同學作示範)
東非大裂谷──地殼水平運動的結果。瞭解地殼不同運動方向形成不同的地表形態。
3.補充變質作用
二、發問──地殼為什麼能運動呢?
因為地殼不是一塊整體,而是由6大板塊構成,並在軟流層上漂移。
(多媒體展示6大板塊結構圖,介紹6大板塊)
因為地殼處於不斷的運動中,所以形成各種地貌,──學生作演示,兩大板塊碰撞或張裂分別形成高山、深海溝或裂谷和海洋。
轉折:內力作用下形成各種地形,而在地表藏著地殼運動的足跡。
三、情景創設──小明是一位高中學生,在去年的暑假,他跟隨父親的勘察隊進行野外考察,目的是瞭解考察地方的地質構造以及進行勘察工作。以下是他在野外考察時的記錄:
一天,他們來到雲貴高原的一處山地,他驚奇的發現這裡山體的岩層結構十分特別,他馬上拍下了照片(附圖1),並向父親請教:這座山的成因是什麼?
父親:這座山是內力作用的結果,它是……
(問:同學們你能解釋這座山的成因嗎?請大家作出示範)……
小明:哦,原來跟板塊運動有關,那這樣的山就什麼山?
父親:褶皺山。並且分佈很廣,比如說:……
(小明父親為什麼這麼說?你能說出幾座山名嗎?)
小明:那怎麼判斷山體是褶皺山呢?
父親:……
(你能想辦法判斷嗎?)老師解釋褶皺的背斜和向斜及岩層的新老關係。
小明高興的記下父親說的方法,繼續往前走。突然他來到一個特別的地方,是一處懸崖,(圖2),他問父親:這又是什麼山?
父親說:斷塊山。
小明問;那它的成因是什麼?
父親:你可以作個實驗,拿幾塊餅乾按剛才褶皺時的演示,看結果。
小明:……
(請你來做,並歸納斷塊山的成因)
父親:很好,看到嗎?岩層承受不了壓力就會斷開,並錯位,上升的就成為斷塊山或地壘,兩個斷層間下降的叫地塹,一般成為平原或谷地。
(請你畫出斷塊山示意圖,並判斷下圖地貌屬於什麼)
小明:哦,是這樣的。
此時,勘察隊的隊長說,我們在此休息一下吧。並拿出他們畫的地質圖討論。小明一看,(圖3),只見父親指著一點說,我們可以在這建條隧道。
(請問,父親指的是哪點,為什麼)
小明聽完後恍然大悟,但他馬上意識到一個問題,
問:爸,你錯了,你剛才說背斜一般成山,這裡畫錯了。
(請問,小明說得對嗎?為什麼?)
父親說:這叫逆地形,是受到外力的風化、侵蝕等外力作用形成的……
(同學們什麼是外力作用呢?)
這個問題留到下節課再介紹。
總結:填表
地質作用
內力作用
1.__________
2.地殼運動,包括水平運動垂直運動
3.地質作用
例如:火山
例如:________
例如:________
變質岩
外力作用高三地理營造地表形態的力量
第一部分第五章地表形態的塑造
第1節營造地表形態的力量
一、選擇題
讀某大陸海岸變遷示意圖,回答1~2題。
1.引起圖中海岸變遷的主要作用可能是()
A.海浪侵蝕B.流水沉積
C.風力沉積D.冰川刨蝕
解析:讀圖可知,該地區的海岸線不斷向海洋推進,主要是由該地區河流攜帶的.泥沙沉積而成。
答案:B
2.圖中海岸最不可能見到的地貌是()
A.三角洲B.海灘C.沙丘D.沙洲
解析:該地區河流密度大,說明該地區降水豐富,所以該地區海岸最不可能見到的地貌是沙丘。
答案:C
(20xx泰安)自然地理學以運動為核心,展示自然規律。請分析上圖,回答3~4題。
3.若該圖表示岩漿與三大類岩石之間的物質迴圈,箭頭含義正確的是()
A.a——風化、侵蝕、搬運、沉積等外力作用
B.b、d——變質作用
C.c——重熔再生作用
D.e——岩漿的冷卻凝固作用
解析:根據岩石圈物質迴圈規律可知,①為岩漿,②岩漿岩,③為沉積岩,④為變質岩。其中a表示冷卻凝固作用,b表示變質作用,c表示外力作用,d表示變質作用,e表示重熔再生作用。
答案:B
4.若該圖表示生物與地理環境之間的營養物質迴圈,圖中①②③④代表的地理事物依次
是()
A.地理環境、綠色植物、動物、微生物
B.地理環境、動物、微生物、綠色植物
C.綠色植物、動物、微生物、地理環境
D.綠色植物、動物、地理環境、微生物
解析:根據生物迴圈規律可知,①為地理環境,②為綠色植物,③為動物,④為微生物。其中,a表示無機分子,b、c、d表示有機分子,e表示無機物。
答案:A
(北京海淀區期末練習)讀五種外力作用相互關係示意圖,回答5~6題。
5.下列地貌與①②③④所示外力作用對應正確的是()
A.溶洞—①B.裂谷—②
C.沙丘—③D.戈壁—④
解析:讀圖可知,①②為風化、侵蝕作用,③為搬運作用,④為沉積作用;溶洞是流水的化學溶蝕作用形成的,A項正確;沙丘是風力沉積作用形成的,戈壁是風力侵蝕作用形成的,裂谷是內力作用形成的。
答案:A
6.沙塵暴發生時,“天昏地暗,日月無光”,造成此現象的外力作用屬於()
A.①B.②C.③D.④
解析:沙塵暴發生時的外力作用是風力搬運作用,屬於圖中的③。
答案:C
讀某地等高線地形圖(水平距離單位:千米,等高距為10米),完成7~8題。
7.圖示區域位於()
A.青藏高原
B.江南丘陵
C.內蒙古高原
D.雲貴高原
解析:從區域性等高線圖看,海拔高度較高1000多米,有一定的起伏,符合雲貴高原的特徵。
答案:D
8.造成圖示地貌的地質作用主要是()
A.風力侵蝕B.冰川堆積
C.流水侵蝕D.火山噴發
解析:喀斯特地貌是流水的化學溶蝕作用而形成。
答案:C
9.下圖為某地地質地貌剖面示意圖。讀圖判斷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A.①處的地表形態主要是風蝕作用的結果
B.②處的地貌形態主要是由崩塌作用造成的
C.③指示的岩層分介面曾遭受過風化作用
D.④指示的岩層彎曲現象是內外力共同作用的結果
解析:讀圖分析可知該地為喀斯特地貌,①處為石林、峰叢,是流水溶蝕作用的結果;
②處為溶洞,由流水溶蝕而成;③所指示介面是由於地質時期背斜頂部出露於地表發生風化、侵蝕作用,然後地殼下沉發生沉積形成;④指示的岩層彎曲,是由內力擠壓作用形成。
答案:C
西部大開發調研組在河西走廊的調研中發現一處面積約100多平方千米,形狀特殊的花崗岩地貌。該處花崗岩巖體表面千瘡百孔,形如蜂巢。“蜂巢”組合在一起,如流雲翻浪、似百穀飛禽。部分巖體已被淘蝕得薄如蛋殼。花崗岩巖體綿延分佈百里,相對高差百米以下。根據資料完成10~11題。
10.造成這種“蜂巢”地貌的主要地質作用是()
A.岩漿活動B.風力沉積
C.風力侵蝕D.流水侵蝕
11.下列地貌與材料所述的“蜂巢”形成作用相同的是()
A.沙丘B.火山堆C.沖積扇D.風蝕窪地
解析:在我國西北地區,由於氣候乾旱,降水稀少,因此,外力作用主要是風力作用。花崗岩岩石緻密,因此,在它形成時不會有“蜂巢”,所以“蜂巢”的形成只能是外力作用,即風力侵蝕造成的。而風力侵蝕作用還能形成風蝕窪地。
答案:10.C 11.D
內力作用形成地表的“粗毛坯”外力作用則不斷地把“粗毛坯”進行再塑造,使地表形態更加多姿多彩。據此回答12~13題。
12.下列成語本意與其所表現的外力作用相對應的是()
A.積沙成灘——固結成岩作用
B.水滴石穿——侵蝕作用
C.泥沙俱下——搬運和堆積作用
D.山崩地裂——風化作用
解析:“積沙成灘”是沉積作用,“泥沙俱下”是搬運作用,“山崩地裂”是內力作用或外力侵蝕的結果,“水滴石穿”是侵蝕作用。
答案:B
13.若上圖為某一沉積層內的沉積物(顆粒)示意圖,那麼該沉積物的成因可能是()
A.流水沉積作用
B.冰川沉積作用
C.海浪沉積作用
D.風力沉積作用
解析:由圖可知,該地的沉積物大小混雜且沉積物稜角分明,故它可能是冰川沉積作用的結果。
答案:B
從古到今,各種各樣的地質、地貌現象激發了多少探索者為之不懈努力。據此回答14~
15題。
14.具有層理結構的岩石是()
A.侵入岩B.噴出巖C.變質岩D.沉積岩
解析:沉積岩具有層理結構,故選項D正確。
答案:D
15.下列地貌形態中,經過堆積作用形成的是()
A.石林B.沙丘C.海蝕柱D.V型谷
解析:選項中石林以風化、侵蝕(溶蝕)作用為主;沙丘以風力堆積作用為主;海蝕柱是以海浪侵蝕作用為主;“V”型谷以流水的侵蝕作用為主,故選B。
答案:B
二、綜合題
16.上圖中等高線表示一種風力堆積的地表形態。讀圖,回答下列問題。
(1)圖中地貌名稱是________。
(2)該地風向是________。
(3)該地貌是外力作用中的________________而形成的。
(4)它所造成的危害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5)該地貌在世界上許多地區呈擴大化趨勢,其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我國的這種地貌主要分佈在________,治理的重要生物工程是________。
答案:(1)沙丘(2)西北風(3)風力搬運堆積(4)淹沒村舍、道路、牧場、農田(5)人為原因:破壞草原、林地,盲目開荒;自然原因:氣候異常,乾旱面積廣(6)西北乾旱地區“三北”防護林
17.下圖為我國40°N附近的剖面圖,讀後回答相關問題。
(1)圖中丙、丁所代表的地形區分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圖中所示地形區因外力作用在成因上具有一定的聯絡。請你根據圖示資訊在下圖括號中填出各地區主導外力作用型別。
(3)簡要說明圖示區域自然景觀的空間變化規律。
(4)簡要評價圖中所示自然災害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答案:(1)黃土高原華北平原(黃淮海平原)(2)風力侵蝕作用風力沉積作用、流水侵蝕作用流水沉積作用(3)自東向西:森林→草原→沙漠→戈壁,反映了經度地帶性規律。 (4)自然災害:沙塵暴影響:有利的——促成降水;形成土壤;減弱酸雨;為海洋生物提供營養元素等;不利的——影響人的正常活動;影響人的身體健康;掩埋或損毀各種地表物;汙染大氣環境和引發各種環境問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