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小學二年級下冊品德與生活教學計劃
教科版小學二年級下冊品德與生活教學計劃
一、課程特點:
《品德與生活》課程是以兒童的生活為基礎,以培養品德良好、樂於探究、熱愛生活的兒童為目標的活動型綜合課程。
本課程以兒童直接參與的豐富多彩的活動為主要教學形式,強調寓教育於活動之中。教學活動在內容上既依據教材又不拘泥於教材,提倡和鼓勵教師從兒童的實際生活中捕捉有教育意義的內容,或於兒童合作選擇內容,或利用兒童自己的選擇來組織活動。
二、課程基本理念:
1、 道德存在於兒童的生活中。
2、引導兒童熱愛生活,學習做人是課程的核心。
3 、珍視童年生活的價值,尊重兒童的權利。
4、在與兒童生活世界的聯絡中建構課程的意義。
三:課程目標:
總目標:培養具有良好品德和行為習慣、樂於探究、熱愛生活的兒童。
分目標:
1、情感與態度:
(1)教育學生愛親敬長、愛集體、愛家鄉、愛祖國。
(2)珍愛生命,熱愛自然,熱愛科學。
(3)自信、誠實、求上進。
2、行為與習慣:
(1)初步培養學生形成良好的.生活、勞動習慣。
(2)教育學生遵守紀律,養成基本的文明行為。
(3)保護環境,愛惜資源。
3、 知識與技能:
(1) 使學生初步瞭解一些生活中最常見的自然、社會常識。
(2) 掌握一些自己生活中需要的基本知識和勞動技能。
4、過程與方法:
引導學生嘗試用不同的方法進行探究活動。
四、教學措施:
1、在教學活動的每一個環節注意把握兒童的實際情況,根據課程標準的各項規定製定教學計劃和教案,幫助兒童展開活動。
2、 兒童的品德和行為習慣的形成、知識和能力的發展、經驗的積累是一個連續的過程。因此,教學活動中注意活動之間的連續性,幫助兒童獲得彼此聯絡的、不斷深化的經驗和體驗。
3、 從兒童的生活中敏感地捕捉有教育價值的課題,開展兒童喜歡的活動,使他們在主動積極的參與中生活得到充實,情感得到薰陶,品德得到發展,價值判斷得到初步的培養。
4、創造性地使用教材,聯絡當地和兒童的實際,及時的把社會中新的資訊、科學技術,新的成果、兒童生活中新的問題和現象等吸收到課程內容中去,不斷提高品德教育的針對性、實效性和生動性,提高整個教育的質量。
五、教學活動形式:
討論,資料調查,現場調查,情景模擬與角色扮演,操作性、實踐性活動,教學遊戲,參觀訪問,欣賞,練習,講故事,講授等形式。
六、課時安排:
本學期以18周計算,每週2課時,合計36課時。
具體安排如下:
第一單元“我生活的地方” 7課時
第二單元“讓家園更美好” 9課時
第三單元“快樂的少先隊員” 9課時
第四單元“我們在長大” 7課時
複習、考試 4課時
總計: 36課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