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六年級品德與社會的個人教學計劃
小學六年級品德與社會的個人教學計劃
一、指導思想:
貫徹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指導綱要的思想及具體目標,全面完整地體現《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的要求。體現綜合課程的特點。依據兒童特定發展階段的認識方式及特徵,採用與相適應的、兒童喜聞樂見的形式,為學生主動參與多種學習活動創設具體途徑,使他們從中獲得知識、形成能力、掌握學習策略。《品德與社會》教科書採用的是“主題構建”方式。採取的是講故事的形式,透過講故事完成《課程標準》中的教學內容要求。
二、教材的主要特徵:
1.圍繞兒童生活,符合兒童情趣。
2.注重已有經驗,貼近現實生活。
3.強調體驗參與,引導學習活動
4.體現綜合主題,規格合理適度。
5.單元組織教材,突出學生主體
三、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體會生命中的“愛”——家人的愛、社會的`愛,認識人類社會對生命的尊重,體會自己生命的可貴,學會積極的心態發現生活中的美好。
2、引導學生在體驗、觀察中體會規則的重要性,知道各種規則既制約著我們的行動,又保障了我們的權益。
3、瞭解國家所蒙受的恥辱,激發青少年的憂患意識,激勵他們珍惜今天的美好生活,為實現振興中華的偉大目標而不懈努力。
4、透過生動的事例,幫助學生懂得科學技術是“雙刃劍”,樹立科學的道德觀,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
5、讓學生體會世界經濟的發展與聯絡極其給人們生活帶來的影響,意識到開放的世界充滿機遇和挑戰。
四、教學措施:
(一)必須注重與學生和社會的聯絡
1.教材的編寫不可能是針對所有學校學生,以所有學生的社會生活為基礎的。
《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中強調“必須以兒童的社會生活為基礎”,強調讓兒童“從自己的世界出發,用自己的眼睛觀察社會,用自己的心靈感受社會,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會”。這就意味著教材的使用必須與學生和社會聯絡起來。所以教材僅僅是教學的“範例”。
2.教材的呈現方式,也不像思想品德課本那樣提供了教學的大致過程。《品德與社會》課程的社會性和地域性,要求《品德與社會》教材的必須開放。開放性的課本內容勢必需要教師和學生共同補充,使教學加強與學生和社會的聯絡。
(二)必須注重學生的實踐
實踐是孩子最好的老師。德育,最重要的是研究人的德行的形成規律。人的德行必須在自然的活動中形成,這是德行形成的第一個規律。抽象的道德戒律光靠說教是不能深入人的心靈的,是不能為人所掌握的。
(三)注重學生的自我反省,讓導行落到實處。
五、學生學習習慣的培養
1、掌握正確的讀寫姿勢,堅持用鋼筆寫字並養成習慣。
2、培養濃厚的朗讀興趣,養成良好的朗讀、背誦的習慣。
3、能有選擇的閱讀課外書籍,培養課外閱讀的興趣,養成讀書做筆記和隨時使用工具書的習慣。
4、培養專心聽別人講話的習慣;能夠當眾說話,聲音響亮,態度大方,語句簡潔完整。
5、培養課前預習課文,上課認真聽講,積極思考,做好筆記的習慣。
6、培養課後按時完成作業,書寫整潔的習慣。
7、培養留心觀察生活的習慣。
六、教學業務研修:
積極參加教研活動,認真聽課與評課;投身課題研究,不斷提高業務水平;輔導學生積極參加學科競賽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