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箇中國孩子的呼聲》語文教學反思(精選10篇)

《一箇中國孩子的呼聲》語文教學反思(精選10篇)

  作為一位優秀的老師,我們的工作之一就是課堂教學,教學的心得體會可以總結在教學反思中,來參考自己需要的教學反思吧!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一箇中國孩子的呼聲》語文教學反思,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一箇中國孩子的呼聲》語文教學反思 篇1

  在青年教師課堂大比武活動中,我欣賞到了一節節精彩紛層的課,也讓選擇在靠後時間上課的我有些忐忑,翻看了教參後的實錄,又上網欣賞了一些優秀課例,我終於確定了《一箇中國孩子的呼聲》第一課時的教學目標:理解信的主要內容,體會含義深刻的句子並有感情地朗讀“痛失父親”部分的語句。圍繞著教學目標我詳細設計了教學過程,可臨上課了,我卻總覺得沒底,於是請謝老師和組裡老師幫我聽了一遍。課剛上下來,謝老師問了我一句:“你第二課時準備上什麼呀?好像第一課時都上完了?”其實新課標一直強調課時目標的設定問題,而我為了體現教學的連貫性和所謂的“精彩”,我還是身陷囫圇,無法明晰自己該做的。

  回到辦公室,又和錢老師聊了好一會,對於“第一課時該上什麼”,心中已有了一些主意。回家後,我重新審視教材,明確了兩個課時的目標,“忍痛割愛”將第一課時的目標就定位在“理解課文內容,感悟‘痛失父親’”部分。這樣的一個目標設定,反而讓我有了“撥雲見日”的明朗。為了突破教學難點,讓學生的情感與文字的感情交融在一起,怎樣將兒童的情感推向高潮,我在體會作者痛失親人這教學環節中我做了如下的設計:

  一、讓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設身處地想像雷利當時的心境,想象雷利的爸爸凱旋歸來的幸福畫面。設計這個環節是不動聲色地讓學生與雷利的情感產生共振,也為後來體會雷利失去父親那種深切的悲痛作好鋪墊。學生動情的述說,使曾經的幸福與而今的物是人非的痛形成鮮明的對比,孩子們對戰爭的恨也就油然而生。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走進文字,披文入情,從而達到以情促讀,讀中悟情的教學目標。

  二、“落差”感悟,入情入境。為了指導學生感悟雷利“痛失父親”的巨痛。在朗讀指導方面,我透過“想象相聚畫面——痛失父親”“回憶父親為人——痛失父親”“想象父親有所作為——痛失父親”,透過這樣一步步的指導,次次的回讀,學生讀得入情入境,讀得感人至深。

  三、媒體的及時應用使學生動情,刺激學生情感。情境的設定渲染課堂氣氛,多媒體出示“萬人送英雄,鮮花贈英模”的畫面,配上哀樂,指導學生體會雷利看到爸爸的靈柩時,心情是多麼悲傷啊!黑色蠟燭的課件背景很好的切合了當時的場景,課堂教學也會因為情感的交融而變得高潮迭起,從而達到意想不到的教學效果。

  回想這節課,自己的潛心鑽研,學生真情的流露,使本節課收到了比較滿意的效果。但本節課也還存在不足之處:結題部分沒有很好地整合本堂課的教學內容。我想在今後的教學中我要不斷反思、不斷嘗試,讓自己的每一節課都能收到好的效果。

  《一箇中國孩子的呼聲》語文教學反思 篇2

  實習到今天,幾位同學已經都講了一輪課了,感覺他們比以往的實習生要強很多,無論是備課講課,鑽研教材,還是對待實習的態度上,都體現了認真負責,勤奮敬業的精神。小劉是實習組長,備課上課尤其用功。第一次講精讀課文,備課的過程她幾乎把課文背熟了,教案也是爛熟於心,整節課就沒有見她看教案。

  這篇課文屬書信體文章,是一箇中國孩子寫給聯合國秘書長加利的一封信。這封信首先表達了“我”和媽媽對加利先生的問候和深深的謝意,接著深情回憶“我”的爸爸出征前後的情景,在悲痛中懷著自豪和崇敬,並表示要向爸爸學習,用生命捍衛和平。最後,呼籲國際社會一致行動起來,維護和平,制止戰爭!

  小學中低年級的語文課堂就是要讀好書、寫好字。第一課時,小劉特別重視了這一點。各種方式引領學生是把課文讀熟讀好,生字詞寫好,課文大意讀好,課前我對她強調要十分注重寫字。在課堂上要把生字詞寫一遍,初步學會,課下再進行鞏固。但最後留給學生的寫字詞時間比較少,學生還沒有寫完就打下課鈴了。主要原因是在講解本課的生字詞用的時間比較多,對於低年級的學生,需要講解識字方法,記憶字形的方法,到了中高年級學生已經掌握了識字的方法。則不必過多講解。

  多音字沒有抓住重點,例如“呼籲”的“籲”是一個重點多音字,或許因為“籲”沒有出現在課後的生字詞中吧,重點學習了出現在課後生字詞的多音字。在課文中,沒有標註拼音的要不就是沒學過,要不就是不重要。實習生沒有教學經驗,對知識點把握不準是正常的。課後的點評我向小劉傳遞了這個常識。

  《一箇中國孩子的呼聲》語文教學反思 篇3

  四年級學生已經具有一定的自主感悟能力,但對文字的內涵還不能深刻解讀,因此我採取多種策略引領學生深入文字、細細品讀。再者,學生的生活經歷與文字內容有較大差距,因此在教學中,我充分發揮多媒體教學的優勢,引導學生入情、入境、悟情、動情,激勵學生大膽去想、去說、去品、去讀。

  一、創設情境,悟讀交匯,深入文字。

  在教學之前,播放影片《孩子眼中的戰爭》,創設情境,引發談話。根據學生的談話,我覺得學生對戰爭有了初步的認識,這也為後面的學習做了一個很好的鋪墊。在教學“痛失父親”這一部分時,我運用語言創設這樣的情境:雷利是多麼愛他的爸爸啊!當爸爸去國外執行任務時,他無時無刻不在盼望爸爸帶著藍盔凱旋!到那一天,他要捧上最美的鮮花,還要和爸爸深情地擁抱! 可是當“我們如約捧著鮮花,接到的卻是——————”(出示相關文段,交給學生有感情朗讀)。在學生飽含深情地接讀之後,讓學生說說雷利這時會怎麼做?會說些什麼?這一創設,學生豐富的想象力被啟用。教學這一板塊,我透過語言情境引導學生把自己融入語境,化成文字主人公去進行朗讀實踐,實現了與文字的對話。學生的“讀”因“悟”而更動人心絃,學生的“悟”因“讀”而更啟人心扉。

  二、廣泛利用教學資源,將語文與生活結合

  為了更好地幫助孩子們進一步瞭解戰爭,瞭解它給人類帶來的災難是何等的深重,從而拓寬學生的視野,課前我收集了大量有關戰爭的資料及圖片,透過自己的解說,從感官上予以學生刺激。在教學中,我創造性地還原課文的本真,創設情境,才易於學生感知、感受、感悟,增強學生對文字的理解。

  《一箇中國孩子的呼聲》語文教學反思 篇4

  這篇課文是一箇中國孩子寫給聯合國秘書長的一封信,信中飽含著一個孩子渴望世界和平的真摯情感。由於距離孩子的生活較遠,較難體會這種情感。因此教學時我注意聯絡生活的實際,聯絡當前世界的局勢,透過多幅畫面讓學生親身感受戰爭給世界人民帶來的災難,引導學生體會理解,並在充分的感情朗讀的基礎上,體會、感悟書中的這種情感。

  在這節課上,我設計了不同形式的讀。不僅有聲情並茂的“讀”,還有潛心會文的“悟”,學生或“讀”中“悟”,或“悟”中“讀”;或“讀”後“悟”,或“悟”後“讀”。因為悟讀交匯,學生的“讀”因“悟”而更動人心絃,學生的“悟”因“讀”而更啟人心扉。在教學“痛失父親”這一環節時,我讓學生想象爸爸凱旋的情景,再配上一段沉重的音樂《tears》,整個教室沉浸在悲哀氣氛中,我抓住契機,再次讓學生想象此時的情景,隨著思維的積極活動,學生聯想、想象的翅膀隨之展開。還有一個成功之處就是讓學生透過課前收集有關資料來理解課文中的關鍵語句。如“和平之神並沒有永駐人間!”“世界還不太平!”這些語句對於四年級學生來說,理解還是有一定難度的,課前我佈置學生以學習小組為單位收集資料,然後在課堂上進行展示,課堂上學生談起戰爭滔滔不絕,且提起戰爭的危害性,學生們更是深惡痛絕。

  回顧上完的這節課總感覺應該更精彩。不是老師,而是我的學生們,他們應該更出色些。仔細考慮:教和學是一個學生感知、感受、感悟的過程。這個重要的過程屬於學生,我要根據情況把更多的權利還給學生們。

  《一箇中國孩子的呼聲》語文教學反思 篇5

  《一箇中國孩子的呼聲》是一篇書信體文章。文章作者用飽蘸情感的筆墨抒寫了自己失去父親之後的悲痛心情,並自然地從心底發出強烈的呼籲:要和平不要戰爭!文章語言樸實,感情真摯,內容淺顯易懂,因此在設計教學時,可重點讓學生透過美讀來理解課文內容、體會含義深刻的句子。

  教學本文時,我設計了這樣一個教學環節:讓學生談戰爭和戰爭的危害。我的初衷是:讓學生了解戰爭的殘酷、無情,才能讓他們與作者產生共鳴,才能讓他們也由衷地發出“要和平不要戰爭”的呼籲。而本文對戰爭的描述僅僅是這樣幾句話。“他卻被戰爭奪去了寶貴的生命。”“不少地區還瀰漫著戰爭的硝煙,罪惡的子彈還威脅著嬌嫩的和平之花。”因此,在課前我讓學生查詢有關戰爭的資料,讓他們在課前就瞭解戰爭,為課堂朗讀醞釀感情基礎。這一點做得還是很及時、到位的。課堂上學生談起戰爭滔滔不絕,且提起戰爭的危害性,學生們更是深惡痛絕。“太可怕了!”“我們要遠離戰爭!”這發自學生內心的呼喚是那麼強烈。能達到這樣的效果當然得益於課前的準備。

  但是,課堂上學生朗讀並不“美”,仔細想想,原因有二個。一是,開始時老師的範讀束縛了學生的思想,使學生總是處在模仿狀態,沒有去認真體驗、感悟。因而朗讀時缺乏感情,不能達到以情動人的效果。二是沒有注重引導學生與文字對話,使學生對文字缺乏感情,對文中的主人公缺乏同情心,沒有將自己融入文章的情境中去。自然,在朗讀中學生不能充滿激情,因而不能達到以情動人的效果。

  要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向四十分鐘要質量。看來備課時不僅要充分利用各種教學資源,而且要充分的備好學生,只有“以學生為本”的課才是最成功的課。

  《一箇中國孩子的呼聲》語文教學反思 篇6

  《一箇中國孩子的呼聲》是一篇書信體文章,文章透過一箇中國孩子寫給聯合國秘書長加利先生的一封信表達他對父親深切地緬懷,並展現了要和平,不要戰爭的心聲!

  在選擇上課的文章過程中,讀到了這篇文章,就被深深地感染,它以一個失去父親的孩子的眼光看世界和平,用他的內心的悲痛傾訴著家庭的不幸,世界的不幸,引起讀者的強烈共鳴。我想,這樣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怎能不打動那些善良的孩子們的心?應該說這是一篇很不錯的文章,但是透過課堂教學,我卻感受到課堂上並沒有我想象中的氣氛,孩子們沒能真正走進文字,沒與作者產生共鳴。

  課堂上我能創設一些情景以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文章,比如當上到:他們一家人手捧鮮花,滿懷喜悅地來到機場迎接爸爸,看到的.確是爸爸那覆蓋著國旗的遺體,此時此刻,望著靈柩上的藍盔,雷利想起了什麼;望著被鮮血染紅的征衣和浸滿了凝固的血的手錶,雷利又想起了什麼?彷彿看到了什麼?很多孩子的回答都很深情,可以看得出她們已經感受到了雷利內心的痛苦。

  反思自己的課堂,存在的問題也有很多,首先課堂上,在學習體會失去父親的痛苦的部分時,我渲染了氣氛,但是學生的個性化朗讀不明顯,而我卻沒去指導,如果這時候老師能夠做出適當的朗讀指導,相信學生會更好的體會的雷利失去父親的那份痛苦。其次:我們強調對文章的“感悟”,“感”是對文章的感受,“悟”是對文章重點詞句的理解。而要讓孩子們能更好的感悟,就需要讀,而整體上,在我的課堂上,我卻忽略了朗讀的訓練與指導,只是一味地按自己的教案匆匆地進行,這樣學生就沒有情感上的變化,由悲轉化為恨,也就無法與作者產生共鳴。

  上完這篇課文給了我深深的思索,在一次次磨課,一次次討論中,我感受到了“上好一節課真難”,但我想我會不斷學習、不斷反思、不斷嘗試,讓每一節課都精彩紛呈,讓我的課堂也充滿激情與靈動,讓每一個孩子的潛能都充分發揮,讓每個孩子的個性都盡情張揚!

  《一箇中國孩子的呼聲》語文教學反思 篇7

  文章內容感人至深,要讓學生透過朗讀融入文章的情境,融入作者的心境,激起共鳴的火花。在教學中,我引導學生用“心”讀書,啟發學生融入角色,激勵學生進行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以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和體驗,受到情感薰陶,享受到審美的樂趣。教學“雷利的爸爸是怎樣的人?”部分,我引導學生把自已融入語境,將自己的角色替換成主人公去進行朗讀實踐。當學生一次又一次用慷慨激昂的語調來呼籲“要和平,不要戰爭”時,全班同學的情感達到了高潮,實現了與文字的對話。但遺憾的是,這次課堂上讀的形式還單一了些,我主要採用了自由體會讀和齊讀,沒有廣泛地採用抽學生讀,相互評議的形式,不利於全面促進和檢查學生對課文的感悟、理解。

  課堂應該是學生表達與交流的樂園,教師應關注學生的多元反應,珍視學生的獨特見解。語文教學應在師生平等對話中進行的,提倡學生主動參與,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力求做到這一點。如:我設計了 “你們讀懂了什麼?”這個問題,讓學生交流讀後的感受、收穫;小組探討學習,質疑問難,解決問題;等等。

  語文即生活,生活實際是語文教學取之不盡的源泉。在教學中,我們要創造性地還原課文的本真,創設情境,才易於使學生感知、感受、感悟,增強學生對文字的理解。我們語文的閱讀教學,應該是生活的再現和提高,應該是學生感受生活,學習生活的過程。唯有此,才能讓學生真正感受到學習語文的快樂。所以,在教學“和平之神並沒有永駐人間??”“世界並不太平??”這兩段話時,我讓學生拿出自已課前收集的資料,談談自已的感想。

  《一箇中國孩子的呼聲》語文教學反思 篇8

  以前總以為課上到學生流淚,那裡面作秀的水分一定很大,因為我固執地認為教學和表演是完全兩碼事,太煽情了只會沖淡課堂上的學習氣氛。

  然而,最近我在課堂上意外地與眼淚相遇了。那天,我教《一箇中國孩子的呼聲》,課前研讀課文時,感覺這文章挺淺顯的,讀讀講講就可以了,也無需刻意將文章的內涵深入地發掘出來。沒想到學生自讀課文後,教室裡的氣氛竟然有點凝重。我像往常一樣,我把認為好的地方範讀了一遍。說心裡話,這種稚嫩的文章,是不可能在我的心裡漾起多少漣漪的,所以我僅用比較平緩的語調讀著,技巧性地讓語調低沉,感覺稍有點壓抑。

  剛讀完,我發現前排一個小女孩莫名其妙地流淚了,起初我還以為方才她遇到了傷心事,於是,我過去輕輕地撫了一下她的頭。可是,當我要求學生再讀課文時,那個小女孩居然泣不成聲起來。一種悲慼的情緒很快地在教室裡蔓延開去,流淚的越來越多,甚至有學生啜泣著讀不下去了。課上到這個份上,再糾纏本課教學效果已經沒有多大的意義了,課文中所表露出來的傷感、憤懣、渴求,已滲入學生們的眼淚,融入他們的情感世界中了。眼前這種情景不禁讓我感動起來,記得那節課我的臉上沒了習慣性的笑容,心裡堵得慌。做了這麼多年的老師,這是我頭一回被學生如此深深地感染了。下課後,我在辦公室裡靜坐了良久,卻始終不能平抑內心的激動。

  也許以前我太輕看學生了,以為總角之童天真幼稚,不會有太深沉的見解,我習慣於高高在上,在課堂上口若懸河,想當然地認為這樣便是成功的教學,笑談還得意地把教書比作做飯,唱曰:頓頓四菜一湯,天天有營有養,足矣!可是細細反思一下,其實這種想法是大大地錯了!用純技術的教學手法,去機械地面對可愛的孩子,要求他們呆板地向著老師指定的方向努力,絕不允許出半點偏差。而這樣做了,我還自以為在盡心盡力呢。假如學生只能教條地運用評議語言文字,忽略了語言文字傳情達意的作用,輕視了語言文字的情感因素,這是教學的一個絕大缺憾。

  這一回,學生們實實在在地用他們的眼淚給我上了一課,教學中情感的交流可能是學習的催化劑。即使是煽情,也是為了學習的化學反應來得更強烈一些。

  這,何樂而不為呢?

  《一箇中國孩子的呼聲》語文教學反思 篇9

  《一箇中國孩子的呼聲》,是一箇中國孩子寫給聯合國秘書長加利先生的一封信。信中深切地緬懷父親,並代表中國孩子向整個國際社會呼籲:要和平,不要戰爭!課文飽含著一個孩子失去親人的悲憤和對和平無比渴望的真摯情感。語言樸實,讀起來催人淚下。它用孩子的眼光看世界和平。 這篇文章深深地感染了我,每次讀完,我都能體會到雷利失去父親的悲痛,同時也喚起我對和平的無比渴望。我想,這樣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怎能不打動那些善良的孩子們的心?但是透過今天的課堂教學,我卻感受到孩子們沒能真正走進文字,沒與作者產生共鳴。

  這與孩子們遠離戰爭有關,更與老師的引導有關。反思自己的課堂,該如何加以改進呢?我們強調對文章的“感悟”,“感”是對文章的感受,“悟”是對文章重點詞句的理解。怎樣讓學生感悟呢?就應該讓學生去讀,從文字中感受作者的心聲。老師首先要悟,“要把自己當成一個不會讀書的孩子去悟”,去尋找文章中的字眼,比如文中作者三次提到了鮮花,兩次提到“藍盔”,我都沒有加以引導,只是一味地按自己的教案匆匆地進行,這樣學生就沒有情感上的變化,由悲轉化為恨,也就無法與作者產生共鳴。怎樣才能讓學生深入到文字中呢?

  比如可以讓學生想象,當他們一家人手捧鮮花,滿懷喜悅地來到機場迎接爸爸,看到的確是爸爸那覆蓋著國旗的遺體,此時此刻,假如你就是雷利,你會想什麼?說什麼?我想這樣可以調動學生的情感,和作者產生共鳴。再如,學完第一部分,可以這樣問:“假如沒有戰爭,假如爸爸還活著,他會取得哪些成就?”引導學生感悟到就是這樣一位熱愛和平的勇士、一個可愛可敬的爸爸、一個才華橫溢的人才,就這樣被戰爭奪去了生命,再也不能回來了,此時此刻,你想說點什麼?

  我想學生帶著這樣的感情再去讀書,學生就很容易動情。另外對於世界並不太平這一部分的教學,我自己補充了資料,還應該讓學生補充資料,這樣才能感悟,使學生由讀通到讀懂到讀透。今天的課給了我深深的思索,“上好一節課真難”是我最大的感受。但我會不斷學習、不斷反思、不斷嘗試,不斷提高。

  《一箇中國孩子的呼聲》語文教學反思 篇10

  《一箇中國孩子的呼聲》這篇課文屬書信體文章,是一箇中國孩子寫給聯合國秘書長加利先生的一封信。信中深切地緬懷父親,並代表中國孩子向整個國際社會呼籲:要和平,不要戰爭!課文飽含著一個孩子失去親人的悲憤和對和平無比渴望的真摯情感。語言樸實,沒有口號,但讀起來催人淚下。它用孩子的眼光看世界和平,用情、用心傾訴著家庭的不幸,世界的不幸,引起讀者的強烈共鳴。因此教學時我注意聯絡生活的實際,聯絡當前世界的局勢,透過多幅畫面讓學生親身感受戰爭給世界人民帶來的災難,引導學生體會理解,並在充分的感情朗讀的基礎上,體會、感悟書中的這種情感,感受和平的可貴。

  一、確立適合於學生的導學思想

  要調動學生的潛能,還要確立正確的導學思路,以讀代講,讀中感悟。為此這節課我確定了這樣的指導思想:引導學生進行多種方式的讀,透過讀中感悟、讀中體會,來理解課文的內容,進而達到感情的昇華。圍繞這一主題,我精心設計瞭如下教學步驟:

  1、自讀,初步體會文中的情感。

  2、再讀,感知課文內容,在讀的同時體會作者的情感,以讀促感,以感促讀,達到與小作者情感的共鳴。

  3、讓學生抓重點詞句讀,讀的同時聯絡具體例項理解課文內容。

  4、多種形式比賽讀,激發學生讀的積極性,讀的過程中使學生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就是說,讓讀貫穿本節課的始終,體現讀中感悟,讀有所思,讀有所得的思想。不僅學生不感到乏味,樂“讀”不疲,而且,課文的內容在讀的過程中已經不知不覺的理解了。

  二、創設情境,激發想象

  在教學“痛失父親”這一環節時,我讓學生想象爸爸凱旋的情景,有的說:“我一下子撲進爸爸的懷抱,在爸爸的臉頰上親了又親。”有的說:“爸爸,你真棒!你真了不起!”還有的說:“爸爸,我一定向你學習,長大了也當一名維和戰士。”就在學生飽含激情的讚美聲中,我一下子把話題拉到爸爸犧牲,學生的感情從顛峰一下子跌入低谷,我抓住契機,再次讓學生想象此時的情景,隨著思維的積極活動,學生聯想、想象的翅膀隨之展開。學生們從心底裡噴發出對和平的渴望,“和平!和平!和平!”鏗鏘有力的呼聲響徹整個教室。

  三、收集資料,加深理解

  課前收集有關資料來理解課文中的關鍵語句。如“和平之神並沒有永駐人間!”“世界還不太平!”這些語句對於四年級學生來說,理解還是有一定難度的,課前我佈置學生以學習小組為單位收集資料,然後在課堂上進行展示,課堂上學生談起戰爭滔滔不絕,且提起戰爭的危害性,學生們更是深惡痛絕。在學生聽到這些駭人的新聞,看到這些觸目驚心的畫面之後,再談自己的感受,這一環節不但培養了學生收集資料的習慣,同時還有意識地教會學生如何處理收集到的資訊。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