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一年級下冊語文識字2教學反思(通用8篇)

人教版一年級下冊語文識字2教學反思(通用8篇)

  在快速變化和不斷變革的今天,教學是重要的任務之一,反思過去,是為了以後。反思要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一年級下冊語文識字2教學反思,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一年級下冊語文識字2教學反思 篇1

  新課程改革下,我們的語文課堂教學不再是傳統的“灌輸式”的教學,而是充滿活力的、不斷生成的、開放式的教學。怎麼樣才能使我們的語文課堂充滿活力呢?從以上《識字2》這一課的教學片段可以看到,我努力創設良好的課堂氛圍,激勵學生主動質疑,學會質疑,善於發現學生創造性思維的火花,使學生的思維始終處於活躍狀態,從而使整堂課充滿著活力。

  (一)激“活”學生的思維,鼓勵創新

  首先,我運用激勵性的語言,努力營造寬鬆、和諧、愉悅的課堂學習氛圍,讓學生敢讀、敢說、敢問、敢答。如“你們也想讀一讀這麼好聽的兒歌嗎?(生:想!)那就用你喜歡的方式讀吧!”“那這篇韻文,你們還有不懂的地方嗎?提出來,大家一起來解決,好不好?”“你的想法真的很棒!”等等話語,無不在激勵學生。有了一個輕鬆、和諧、質疑的環境,孩子們才會大膽地想、盡情地說,不斷地進行創造性思維。

  其次,教師少問,鼓勵學生多問。課堂上,讓學生多問,往往會有意想不到的效果。本課教學中,教師的提問精而少,如片段二中只有兩處重點提問──“你從這篇韻文裡讀懂了些什麼?”和“那這篇韻文,你們還有不懂的地方嗎?提出來,大家一起來解決,好不好?”而重要的是引導學生質疑,讓他們學會提問。例如在初讀課文時,我讓學生提出“你覺得哪些字、句子比較難讀”,從而有針對性地進行教學。雖然一年級兒童年齡小,但是他們的好奇心卻是最大的,也最愛問“為什麼”。在大致理解課文內容後,我又提供給學生質疑的空間,讓他們說說:你還有不懂的地方嗎?學生提的問題雖然涉及到詞語的理解比較多些,但這也反映了他們的真實學習情況。而葉健斌小朋友提的問題著實讓我出乎意料,卻又在情理之中。他是個很好問的孩子,平時上課總喜歡給大家提些意見和建議。對於他的好問,我一直鼓勵和支援。我想,在上述案例中,他能提出“給韻文加題目”的建議,這也得益於平時我經常鼓勵學生質疑。學生敢於質疑,說明他們的思維真正活躍起來了。有時即使是離題或“冒犯”老師的問題,也應在寬鬆和諧的氣氛中有問有答。

  再次,要善於發現學生創造性思維的火花。在平時的教學工作中,我們不難發現,學生的思維是最沒有束縛的、是最活躍的。他們的腦子裡裝著許許多多奇異的火花,只要得到一個小小的思維空間他們就會發揮想象,開始創新。上述案例中,當一個學生提出要給韻文加標題的建議後,我就抓住這個閃光點,引導全班學生去深入思考,開闊思維。於是,全班所有的學生都歪著腦袋在思考到底取什麼名字好。接著,個個都發表了自己的看法,還說出了自己的理由。如有的說──我想給它加個“懂禮貌”的名;有的說──我想讓它叫“三字歌”,因為這則韻文跟我們念過的“三字經”很像,都是三個字三個字在一起的,所以就叫“三字歌”;還有的說──我想給它取名為“好孩子”。最後經過討論,決定採用“好孩子,人人誇”這個題目。

  (二)用“活”教材,不斷生成課程資源

  《識字2》是一篇識字課文,它是以識字寫字教學為重點的。但由於本篇課文思想教育意義強,所以我充分利用教材,讓學生在熟讀的基礎上自己感悟。學生在理解感悟的過程中自行發現,自主質疑,自行建構了文字的意義,這就是課堂教學不斷生成的課程資源,我們老師就應該用心引導,使這部分課程資源被利用起來。

  教師在教學中應該努力挖掘教材中的創新點,不失時機地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在本課教學中,這個創新點是由學生自己挖掘的。沒有葉健斌小朋友的“好問”,就沒有了“給韻文加標題”的“創舉”。而我只是為學生營造了一個輕鬆、和諧、質疑的環境,讓他們大膽地想、盡情地說,不斷地進行創造性思維。

  “在兒童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語文學習不應該僅僅是讀和背,更重要的是鼓勵孩子們不斷創新,這樣我們的課堂才有生機,才有活力。

  一年級下冊語文識字2教學反思 篇2

  優點:

  1.遵循部編教材的識字要點,多元識字,使用“圈一圈、認一認、拼一拼”、“組詞”的方法識記生字。生字的書寫指導,教會學生正確的書寫方法。

  2.明確介紹姓氏的方法很多,本文使用了兩種方法:分解部件和說偏旁的方法。又增加了組詞法介紹姓氏。既總結了全文,又承接了課後習題。

  不足之處:

  我想辦法抓住孩子的興趣,讓他們快樂地學習,在不知不覺中學到本領,但是,感覺做的還不夠。今後的教學中,應該設計一下學生喜歡的遊戲活動,輕鬆地學習。

  本課是根據傳統蒙學讀物《百家姓》編寫成的韻語識字,將些常用姓氏寓於朗朗上口的兒歌之中。全文共兩小節,第一小節前4行採用一一問答,分別以自我介紹和介紹他人的方式引出姓氏“李”和“張”,後兩行採用三字句的形式介紹了兩組音近姓氏“胡、吳”“徐、許”。第二小節列舉了《百家姓》中排名靠前的八個姓氏,以及“諸葛、東方、上官、歐陽”四個複姓,說明中國姓氏之多,以及中國姓氏的多樣性。全文讀起來節奏明快,易於理解和背誦。

  本課滲透了中國傳統姓氏文化,介紹的姓氏大多以民間約定俗成的方式稱說,主要有分解部件和說偏旁兩種方法,體現了合體字的特點。課後練習中還提到了以組詞來介紹姓氏的方法。教學時,要藉助介紹姓氏達到識字的目的,同時鼓勵學生運用於生活實踐中。

  教學效果

  本節課圍繞著教學目標,我得到了以下效果:

  1.趣味誦讀,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本課我採用了生動活潑的教學方式進行了朗讀教學。透過師生問答遊戲,生生問答遊戲,你來說我來猜,開展朗讀比賽等富有趣味的活動,不僅激發了學生濃厚的興趣,也讓學生在遊戲過程中,感受到本課的韻律與節奏。同時,在採用不同方法問答的時候,能讓學生用多種方式識記生字,在充分的誦讀中,不僅解決了背誦任務,同時也對祖國的`姓氏產生了興趣,從而產生對祖國的熱愛之情。

  2.自主探究,培養學生自主識字的能力。

  本課透過組織學生進行學習小組的合作學習,透過交流不同的識字方法,使學生牢固地記住了生字,較好地調動了學生學習生字的積極性、主動性,讓學生在掌握知識的同時,培養了學習漢字的興趣。

  一年級下冊語文識字2教學反思 篇3

  《識字2》是人教版小學語文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一年級下冊的一篇識字課。本課借鑑傳統“三字經”的語言形式,利用傳統《三字經》押韻上口、好讀易記的特點,將識字寫字教學與愛長輩、愛家庭的教育融為一體,並賦予愛的教育以新的內涵。這篇韻文節奏感強,讀起來琅琅上口。但識字寫字是依然是我們一年級教學的重中之重。新課標對識字、寫字教學提出了這樣一個要求:喜歡學習漢字,有主動識字的願望。我想,學生也只有在感興趣的基礎上才會產生主動識字的願望。因此,本課的教學中,我時時注重激發學生興趣,處處催化學生的情感,讓他們玩得不亦樂乎,學得不亦樂乎。我覺得自己在教學中有幾處處理的不錯,可以稱為亮點:

  1、一開始,我迎合學生愛表現的心理需求,創設了進行背誦《三字經》的環節。一下子學生就進入了學習狀態,興奮點一下子就被激發出來了。

  2、生字的音形義教學比較紮實,而且都有所側重,如字音就側重於平、翹音和前後鼻音,並讓學生當小老師領讀等各種形式鞏固讀音。記憶字形方面不僅引導學生回憶曾學過的識字方法,還教給學生編順口溜、組詞等記字方法。透過組詞就是理解字義的好辦法。

  3、教學過程中,透過自由讀、開火車讀、男女生讀、齊讀、拍手讀等多種讀的形式,加深學生對生字及三字歌的認識和理解。在情感朗讀中,教師適時的指導和激勵讓學生大膽質疑,對三字歌內容的理解進一步得到了昇華,也激發了學生的思維火花。

  4、一年級學生天性好動,在長達40分鐘的課堂教學中,注意力很難持久,小組比賽正好“投其所好”,刺激了他們學習的興趣。因此,我在各個環節設計小組競賽,既培養學生集體榮譽感,也讓他們個個能精神飽滿,愉快主動地鞏固知識。

  5、以語言訓練來總結全文,注重讀寫結合。

  教學總是一個充滿遺憾的藝術,在這篇識字教學中也有幾處沒有做好的,如:由於前面讀字音和讓學生質疑三字歌內容花了不少時間,致使後面時間不夠,所以雖然安排了寫字的環節,但最終因時間關係大大縮水,使得寫字有點走過場,沒有有效的保證寫字時間。

  作為低段的識字教學課,如何實現平均每課的識字量達到13-15個生字的目標,保證讀寫真正落實到位,建立有效的識字教學?這個問題將引發我的思考和對識字教學方法及識字教學課堂的管理的探索。

  一年級下冊語文識字2教學反思 篇4

  本課韻文是以詞串的形式出現,圍繞學生日常生活的內容組織成一組組詞串,讀起來朗朗上口,便於誦讀,同時課文配以插圖,圖文對照,讓學生不僅識字,還理解詞語,認識事物。

  由於學生還剛剛接觸漢字,所以本課教學以識字寫字為主,這既是重點也是難點。在教學中,我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承諾過分利用課文插圖,讓學生觀察插圖,並聯系自己的生活實際,邊看圖邊識字,既激發了學生的興趣,也讓學生認識字,理解詞語的意思。在認識詞語和理解詞語的教學中,插入說話訓練,讓學生用詞語來說話,也可以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補充擴充套件詞串,從而讓學生主動識字。體驗識字的快樂。

  由於學生剛接觸漢字,因此教授學生學習寫字非常重要,要手、腦、口並用,先學習基本筆畫,再學會筆順,讓學生說說你是怎麼記住這個字的呢?充分利用形象的語言讓學生記住,如教學“鳥”字時,對學生說上面的撇是鳥頭上的羽毛,裡邊的點是鳥眼睛,千萬要點上,下邊的鳥身體要寬一點,學生聽了,興趣很高,很容易就記住這個字了。再如“太”字,從學生熟悉的大字入手,大字下面加一點就是太,學生也很容易就記住了。接著讓學生觀察漢字在田字格里的位置,為寫好漢字做好準備,最後在習字冊上仿影,讓學生邊寫邊記。

  由於學生年級低,注意力很容易分散,也很難一直做端正,因此,課上我經常表揚鼓勵一些聽的認真,做的端正的小朋友,其他小朋友一聽,馬上做得端端正正,同時有些學生太愛說了,說的天馬行空,因此給他們一些提示,可以圍繞哪一點來說,有些學生太膽小,就鼓勵他們,勇敢一點,即使聲音有點輕也表揚一下,讓他心裡體驗發言的快樂。

  剛開始教學漢字,雖說就那麼幾個簡簡單單的字,但教起一年級的孩子卻不是那麼容易,今後的寫字教學還應花更多時間訓練。

  一年級下冊語文識字2教學反思 篇5

  這堂課的教學目標是教會學生認識11個生字,會寫其中“人、口、目、耳、手、足”6個字,認識基本筆畫“彎鉤”;誦讀兒歌,明白“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道理。

  我認為我這堂課沒有達到預期的目標,在識字教學中認讀時花去的時間太多以至於後來的書寫環節時間不夠用。在玩“找朋友”的遊戲不應該把拿生字卡片和拼音卡片的學生都叫上來,既浪費了時間又會影響組織教學,只需叫拿拼音卡片的學生上來即可,這樣不但節約了時間還達到了教學效果。生字組詞說話的環節把學生的能力預估的太高以至於學生跟不上自己的步伐,其實只要再學生組了熟悉常見的詞語之後並用之說一句話即可,老師稍做總結即可。在指導書寫的環節時應把筆畫順序板書出來在範寫。

  第二課時的誦讀兒歌也沒有要求學生用手點著課本一字一字的讀,背誦時也沒有事先說要學生合上課本。在引導學生理解“自己的事情自己做”這個問題時也沒有對說的好的學生給予肯定表揚,在做小結時也是匆匆地帶過了。

  總之這堂課沒有上好,感覺一直都是匆匆忙忙地,沒有掐好時間,也沒有關注到學生。在以後的教學中應多體現師生互動的特點,讓課堂更加的活躍。

  一年級下冊語文識字2教學反思 篇6

  今天和學生一起學習《識字2》,課堂始終沉浸在輕鬆歡快的氣氛中。課一開始,我學生懷著無比自豪的心情回憶了2008奧運會的盛況,一下子激發了學習的興趣。接著,我讓學生說說知道的體育專案名稱,這可一點都難不倒我們班這幫小傢伙, “梅博士”一口氣說出了十幾個運動專案名稱,其他的小朋友只好怏怏不樂地放下了高舉的小手。我趁勢出示了這12個帶拼音的詞語,沒等我發令,學生就興致勃勃地讀了起來。練讀完畢,他們一個個坐得端端正正,小眼睛一直緊緊追隨著我。我發現媛媛的眼神有點膽怯卻強烈地透露出“我想讀”的意思,於是,我讓她當小老師領讀。她清了清嗓子,聲音特別響亮:“請小朋友們跟我讀‘籃球’,讀得時候注意‘籃’是前鼻韻母,請再跟我讀一遍!‘籃球’——”嘿,還真當得像模像樣呢!小朋友們情不自禁地為她送上了掌聲。瞧,她抿嘴甜甜一笑,一定都美到心裡去了。接下來的開火車讀、男女生多讀,學生都激情高漲,個個聲音響亮,讀音也很準。最後,我又讓學生分組交流自己比較瞭解的體育專案,為了避免這一環節的無序與無效,在分組交流之前我作了明確的要求和分工。就這樣,學生分組交流時,居然沒有了往日的喧鬧,再也沒有誰打打鬧鬧、嘻嘻哈哈的了。我看到了他們專注傾聽的表情,聽到了他們輕聲討論的聲音,這是多麼可喜的進步啊!全班交流時,雖然對每一項體育專案的瞭解學生都只能說上一點點,但這已經足夠了,因為透過這一環節,他們一定學會了彼此分享學習成果的快樂。

  回眸今天的這節識字課,可以用12個字來概括:“簡簡單單、真真實實、快快樂樂!”我欣喜地看到了孩子們的成長,也真切感受到了課堂帶給我的快樂與幸福!

  一年級下冊語文識字2教學反思 篇7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識字、寫字是閱讀和寫作的基礎,是一年級的教學重點。小學一年級應該讓學生喜歡學習漢字,有主動給學習的願望。因此,識字教學必須博採眾長,綜合、靈活應用多種識字方法激發學生識字的興趣,開發識字潛能。在這節課中我採用了以下幾種方法。

  1、編一編。讓學生自己編字謎編故事,幫助記住漢字。如學習“寶”時,一個學生就編出了字謎:家裡藏了一塊玉。(寶)

  2、找一找。在學過的生字中,注意引導學生觀察、思考、比較、發現,給字歸類尋找學習規律。

  3、比一比。比較“已”和“己”。

  4、換一換。透過換一換偏旁計生字。如:請-情-清-晴-精-睛,透過換偏旁比較,學生既明白了形旁表意,有記住了這一組形近字。

  5、賽一賽。利用學生的好勝心,激起學生學習積極性,比一比誰認得字多,讓學生開展認字比賽。

  識字方法多種多樣,只要教師放手讓孩子選擇適合自己的方式,創造性的識字,就會驚喜的發現孩子的思維之廣闊。

  一年級下冊語文識字2教學反思 篇8

  美國教育家布魯納認為:“學習的最好刺激是對材料的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要學生有了興趣,就會讓智力開足馬力,讓才能閃出光輝,自覺主動地學習。因此,《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識字教學要將兒童熟識的語言因素作為主要材料,同時充分利用兒童的生活經驗,注重教給識字方法,力求識用結合。運用各種形象直觀的教學手段,創設豐富多彩的教學情景。”新一輪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帶來了教育觀念、教學方式的轉變,也帶來了教材的巨大變化。我們低年級以識字教學為重。突出表現在教學中提倡多認少寫的識字方法,要求會寫的字很少,也很簡單,但是識字任務卻很重,主要是識字量大。

  上《自選商場》這一課之前,我讓學生蒐集一些各種各樣的商品包裝盒、包裝紙。這在課堂中的便把識字教學置於生活的大背景中,課堂上不斷給學生展示在生活中識字的機會,學生識字的興趣和能力都得到了提高。鼓勵學生在生活中識字。可以藉助生活中的實物、圖片等識字。教室裡也有很多現成的實物,如門、窗、課桌、椅子、講臺、黑板、幻燈機、錄音機,學生說,我相機出示相應的詞語卡片,讓學生看到什麼就認表示該實物的字。

  小學生識字的主渠道是“基於教材識字”,如果教師能夠充分利用教材,切實提高課堂識字教學效率,學生能夠認識所有教材中的認讀字,就已經很好地完成了新課程在識字教學方面所設定的戰略性目標——大量識字。但往往學生忘得也很快,這就有必要讓學生到生活中去“鞏固”字,在大量閱讀中去“熟悉”字。

  新課程倡導讓學生養成到生活中、在大量課外閱讀中識字的意識和習慣,我們老師要充分發掘語文學習的資源。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