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明文閱讀教學反思(通用10篇)
說明文閱讀教學反思(通用10篇)
作為一名人民教師,我們要有很強的課堂教學能力,教學的心得體會可以總結在教學反思中,那要怎麼寫好教學反思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說明文閱讀教學反思(通用10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說明文閱讀教學反思 篇1
說明文閱讀是三大文體閱讀中考點也不少,難度最淺的現代文閱讀。但總觀教學效果,並不是很理想。
教學設計都是由知識到技能,由淺入深。授課時先介紹說明文的文體知識,再開始技能訓練。在講評中修正學生的答題思路。在材料選擇上,都是典型的說明文,文後考點都是相同的兩個考點,一是概括說明內容,二是指出某段運用的說明方法及作用。教學設計及訓練程式,看似不存在什麼問題,可學生難以領會,原因在哪呢?
首先是學生對說明文的閱讀量不大,還不能準確地把握說明文的特點,對說明物件的特點不能精確地把握。
其次是教師評講過程中,不能抓住關鍵環節,特別是涉及到答案的細節積累。如某種考點的提示語,相同的句式,以及在文中的位置,甚至題後的分數的暗示作用,學生在答題技巧上積累不多,得到的答案就不夠精確了。
另外,學生對說明文的名詞術語理解不透,胡亂寫答案。如問說明方法的,學生就不去辨別,不從說明方法的定義上去理解,想到什麼就寫什麼,心中無底。
還有是說明文的練習量不夠,以為簡單就可以少訓練,在學生記憶中沒有形成“定勢”,常常會與“議論文”相混淆。
基於以上情況,以後說明文閱讀訓練可作如下調整:
(一)多讀一些典型的說明文,加強學生對說明文的感性認識。
(二)一節課只講一個考點,強化學生對該考點的訓練。
(三)讓學生積累一些答題技巧。這些技巧知識可在訓練前聽寫,以加深印象。
(四)訓練形式要多樣化,可嘗試讓學生自己出題作答,以增加趣味性。
(五)進行階段專題測試,以便發現問題,及時修正。
說明文閱讀教學反思 篇2
說明文即是客觀地說明事物、闡明事理的一種文體。對這種型別的文章,大部分學生學起來覺得枯燥乏味,沒有興趣,但說明文歷來又是要求中學生必須掌握的一種文體。因此,在教學時無疑成為了一個難點。在平時的課堂教學過程中,我極力尋找一些有效的方法引導學生學習這類文章。現將針對說明文的教學反思總結如下:
一、興趣培養法
人們常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開啟成功大門的最為有效的一把鑰匙。”因此,在平時的課堂教學活動中,我十分注重對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比如,在教授八年級上冊的《核舟記》(這篇文章比三四單元的說明文先講授)時,我便提前一個星期找了兩位畫畫畫得比較好的同學和平時比較愛動手製作的同學,提前讓他們明確了文章的說明物件,並梳理了文章的大意,要求其在週六時畫一幅《蘇軾泛赤壁》的圖畫,並製作一個“核舟”的模型。這樣,在教授課文時,這幅圖畫和核舟模型對整個課堂教學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它不僅讓學生快速地瞭解了核舟的特徵,而且大部分學生都能夠當堂背誦課文,對說明文的相關知識也有了一定程度的瞭解,對以後學習說明文作了很好的鋪墊。
二、理清文章的寫作思路與說明文的要點
在閱讀一篇說明文時,教師可先引導學生朗讀文章的標題,從標題中猜想文章的寫作思路、說明物件、說明順序及說明方法等,對說明物件有了初步的感知後,再細讀文章,明確作者的寫作思路、說明物件、說明順序、說明方法等。然後將自己猜想的與細讀後的加以分析,這樣,學生對說明文的基本要點易於進行梳理與分析了。比如,在學習《故宮博物院》時,我先讓學生思考怎樣介紹我們的教室,比如可以採用哪些說明順序與說明方法,可以抓住哪些特徵進行介紹等。在學生對教室的介紹有了初步感知後,再提出一些簡單的問題讓學生對“故宮”有總體的瞭解,這樣,學生在學起枯燥的說明文時,也會覺得很有興趣。
三、知識與技能結合法
學生在對說明文有了一定的學習興趣後,在課堂教學中,我也十分注重培養學生對說明文知識進行理解與鞏固。遇到一個知識點時,教師適當進行闡釋,然後再找一些不同層次的學生進行分析,教師便可瞭解學生對說明文的掌握情況,以便採取相應的策略對學生還未充分掌握的知識加以複習鞏固。如在講到說明文用詞的準確性時,我採取讓學生反覆朗讀、然後再把那些用得準確的詞刪掉(換掉),重新組織成文,讓學生與原文進行比較的方法體會說明文語言的準確性,這樣,學生對說明文用詞的準確性體會就深得多了。
此外,在教授說明文時,也存在一些問題:
首先,我感覺我有些過於強調教師的中心作用。由於學生是第一次系統地接觸說明文,怕學生不能理解,所以,在課堂上,每當提問問題學生無動於衷時,我便代替了學生,枯燥地給學生講解知識點。
其次,在教學過程中,我還有些過高估計學生的能力,對每篇文章都滿堂灌。既想把說明文的知識點全部傳授給學生,又想讓學生準確全面的掌握說明文的知識,能夠自主地對一篇說明文進行分析,由於對學生要求較高,在一定程度上打消了學生的積極性。
說明文閱讀教學反思 篇3
由於種種原因,對於能否在一課時內完成教學內容沒有把握,導致上課放不開,學生的積極性不高。板書時還丟掉了一些的內容。它使我認識到,一堂課的成功是建立在教師對教學內容的充分把握上的,只有對內容胸有成竹,瞭然於心了。
初中語文教學中,說明文是學生必學的文體之一。我在進行這種文體的教學時,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經驗,透過優選、提煉、概括,分考點對學生進行分板塊複習,以此提高教學質量。說明順序複習,一堂課下來,感覺有一些收穫,也發現不少問題。
經過對近幾年中考試題的'分析篩選,我希望藉助這節課的系統複習,幫學生總結一些規律性的東西,使學生熟悉相關的考試題型,探討、掌握解題方法,並透過練習加以鞏固。因此我把課設計為指導、練習課。
我將蒐集到的材料進行了整理,從出題形式,解答的步驟,注意事項幾個方面進行了歸納。對內容的梳理比較系統全面實用。
我的總體構思是:複習說明文順序的概念-----例項分析-----明確解題思路-----實戰演練-----課後鞏固。
這樣安排,教學內容有針對性,教學環節也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課程的後半部分安排了練習題,旨在加強學生的應用能力,把所學落實到實際中去。但在實際教學中卻發現了一些問題。
首先,課的整體框架考慮欠妥。
在引入新課後,我先提問說明順序的種類,意在加深學生對已有知識的把握,為下面的學習做好鋪墊。可是由於學生事先沒複習,學生的遺忘率較高。特別分析說明順序時學生模糊的佔多數。現在想來,如果能先後給出幾個課內的例子是屬於那種說明順序,無從下手的現象可能就有所改觀了。
其次,靈活使用材料的能力有待提高。
在最初的設計中,我準備都使用中考試卷中的文段和試題,可是由於沒有找到合適的試卷,在網上找了一些資料進行篩選,說明順序的考點較少,練習時穿插了之前講的物件和特徵。這樣下來訓練的力度有點不足。現在想起來,其實應該專題訓練說明順序,更細更實對學生進行系統的訓練。
第三,沒注意錘鍊導語、過渡語。
好的導語過渡語能激發學習興趣,體現課程內容的層次性,一環扣一環,引人入勝。我沒有做好這項工作,課堂始終給人一種按部就班,平平淡淡,波瀾不驚的感覺。我由“說明順序的種類”引入的,著眼於強調本節課內容的重要性,以引起學生的注意。現在想想可以透過創設問題情境引發學生的興趣,把學生逐步納入自己的課程中來,激發了學生的熱情。
最後,對於說明順序的理解,說明文中的說明物件和內容直接制約著說明順序。說明文合理地安排順序是為了把事物的特點說清楚,把事理說明白,因此一篇文章採用什麼樣的說明順序是由說明的內容決定的。一般說來,凡是說明事物形狀和構造的,常按空間順序進行說明;凡是說明事物的發展製作或演變過程的,常按時間順序進行說明;凡是說明事理的內部聯絡以及認識事物規律的,常按邏輯順序進行說明。諸如這類的分析沒能同學生詳細分析,探究。
由於種種原因,對於能否在一課時內完成教學內容沒有把握,導致上課放不開,學生的積極性不高。板書時還丟掉了一些的內容。它使我認識到,一堂課的成功是建立在教師對教學內容的充分把握上的,只有對內容胸有成竹,瞭然於心了,駕馭起來才會輕鬆自如。
總體來看,我抓住了重點,透過例項分析和實戰演練提高學生閱讀說明文能力的設想也得到了落實。不足之處主要體現在課程的建構不夠合理上。加上深知學生基礎差,顧慮重重,放不開手腳,留下一些遺憾。
這次活動,使我受益匪淺,感覺從中學到了很多東西,無論從材料的選取、處理,教學環節的設定,對學生的引導,各方面都有很大的促進提升。希望這種閱讀課的指導教學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我們的進步會越來越快,教學會越來越趨於完美!
說明文閱讀教學反思 篇4
一。堅信——說明文也可以教得“精彩”。
我之所以選擇“喀吱脆薯片”作為教學共同分享交流的物件,總體因為它便於猜想、觀察、品嚐、交流。我曾想過選擇課本、字典,或其它。卻發現,不能選擇歷史過於豐富的,專業術語過多的,因為這不利於學生的表達,只會以“摘抄”來應付習作。還記得我曾上過《吃口香糖》的習作指導課,我最初也想換成說明文的表達方式,用口香糖做說明物件。一查閱資料卻發現,小小口香糖至今已經有175年的歷史,關於它的分類、功效、作用、藝術等專業描述不甚列舉。於是,我最終把目標聚焦到了——薯片。
我想說的是,我的習作指導課只是做個示範和例子,如果您也願意做這樣的嘗試,你可以選擇的物品還有很多,你的收穫一定更大。只要你也嘗試告訴自己,說明文我也可以教得“精彩”。
二。使用前先研究,這節課的指導重點、難點。
備課環節是上好課的前提和基礎。使用任何一個課包之前,自主備課環節是不能省略的。如果你對這個教學設計是欣賞和喜歡的,你的研究就更主動,教學實施時可能遇到的困難就越少,教學效果愈好。那麼,我想提示大家的就是先有共鳴,再有擇取,使用要帶著思考。
三。習作課,培養教師個人素養的最佳方式就是完善課堂調控。
上面兩個環節的準備和積累如果到位了,在執教過程中可能出現的最大問題就是教師的課堂駕馭,也是我們常說的教師在課堂上處理各種問題時的“理答能力”。這個部分是需要教師在實踐中一次次積累的。它和備課、課前準備的多個環節關聯,卻不僅僅限於此,它往往是不可預測和難易琢磨的。當你覺得一個老師課堂富有活力,又幽默有趣,這背後還要審視它是否有實效,是否高效?因為這才是課堂的靈魂,我們要讓學生學有所獲。於是,我們要在課堂是不斷錘鍊“理答能力”,及時對學生的回答、表述給予反饋和引領。如果沒有這種能力,那這節課你是無法上好的,僅剩熱鬧而已吧。
說明文閱讀教學反思 篇5
在我校進行的初三複習研討課活動中,我上了一堂《說明文閱讀複習課》,課後有許多感受,現反思如下:
以往我們的做法都是先把說明文的相關知識拋給學生,然後讓學生利用這些知識去套用、去閱讀,這就致使我們的說明文閱讀教學變得死氣沉沉、枯燥乏味,不能把說明文的文字內容及相關知識融入到學生的血液中去。如何改變這種現狀,使說明文教學變得鮮活靈動,藉以提高說明文閱讀教學效率呢?我在這堂課中做了如下探索:
1、趣味匯入,激發興趣。
說明文相對於文學作品來說,內容枯燥,即使是文藝性說明文,它也沒有小說那樣有動人的情節,沒有散文那樣優美的意境,沒有詩歌那樣有和諧的韻律,因此學生對說明文大多沒有多大的學習熱情,因此課堂導課,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點燃學生的學習熱情,就顯得尤為重要。所以我儘量蒐集所教課文的相關圖片資料,以此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課堂效果不錯。
2、緊扣文字,探尋規律。
說明文作為一種實用文體,必然有其自身的規律,閱讀說明文自然也有其規律可循,因此作為語文教師一定要努力用教材教給學生方法,給學生一把開啟說明文閱讀的金鑰匙,然而文章千變萬化,沒有一種規律可以套住每一篇文章,所以在教學過程中必須依據文字特點進行教學,根據文字特點,點示一些方法,探尋一點規律。在上課之前,我給學生做了相關知識點的歸納總結,並且要求學生熟練掌握;在課堂上用練習加以考察,學生都能將知識點靈活運用,課堂教學達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3、靈動機智,生成課堂。
俄國教育家烏申斯基說:“不論教育者怎樣地研究了教育理論,如果他沒有教學機智,他就不可能成為一個優秀的教育實踐者。”前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也說過:“教育的技巧並不在於能預見到課的所有細節,而在於根據當時的具體情況,巧妙地在學生不知不覺之中作出相應的調整和變動。”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必須是靈動機智的,這樣才能在“教學預設”的基礎上生成靈動的課堂。在對學生進行提問的過程中,我發現學生對某個問題出現了概念的混淆,於是便要求學生就此問題展開小組討論,事實證明,經過討論,學生對該問題都有了更為深刻的理解。這是在上課之前沒有預設過的環節,雖然佔用了幾分鐘的教學時間,但對學生來說這樣的調整和變動使他們掌握了更為細緻的知識點。所以這樣的調整在今後的教學中也是必不可少的,同樣也是教師智慧的體現。
除了以上幾點之外,我也發現,本堂課我的教學內容在時間的把握和習題的設定上均有待加強,還應該給學生更多的時間去做練習,在練習中強化知識點。同時,我本人也該深入到學生當中去,與他們共同討論,共同學習,這樣會給學生更多的親切感,也讓學生更加關注課堂。今後的教學工作中,我會總結經驗,彌補不足,使自己的教學水平得到不斷的提高。
說明文閱讀教學反思 篇6
三年級下冊《太陽》是一篇說明文,全文分為兩大部分,採用了列數字、打比方等說明方法介紹了太陽的特點以及太陽與人類有著密切的關係。我進行了第一課時的教學,結合我們組師徒的研究主題:《語文學習方法指導》,把重點放在說文明的說明方法運用的教學上。
這是一篇說明文,它不是藉助藝術形象傳授知識的,而是用準確、通俗的語言來說明事物和傳授知識的。所以我是側重以下幾方面教的:
1、初步學會默讀和學習略讀,粗知文章大意。學生自讀課文後,能概括出每個自然段的內容,並加註在書上。按照分門別類的方法把全文分為兩大部分,概括出每部分的這樣內容。儘量讓學生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體會文章的思想感情。
2、教學《太陽》時,抓住課文中語言,瞭解說明事物的方法。課文第一段為了講清楚太陽的三大特點,運用了大量的數字來說明,給學生的感覺是一目瞭然。但是為什麼要引用傳說,就是為了增加文章的生動性,這樣教學既使學生了解了學法,又激發了學生學習興趣。再比如說,太陽很大,會發光,會發熱。為什麼又提到了地球和鋼鐵呢?這就運用了比較的說明方法,使抽象的數字具體化、形象化。這樣做的目的是,既教了課文,又學會了作者的寫作方法。新課標也提到“語文教學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引導學生掌握語文學習的方法,為學生創設有利於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環境。”其中“引導學生掌握語文學習方法”正是我這一節課的重點。
3、加強朗讀教學。各個學段的閱讀教學都要重視朗讀和默讀。各學段關於朗讀的目標中都要求“有感情地朗讀”,這是指學生在朗讀中透過品味語言,體會作者及作品的情感態度。教學中,我指導學生抓住每個自然段的重點詞句,透過朗讀體會說明事物怎樣運用列數字、做比較、打比方、比喻等多種方法的好處。
4、拓展教學。本課重點是初步掌握說明文的說明方法運用。為了讓學生更進一步的理解和掌握說明方法的運用,透過舉範例,引導學生照例子,觀察身邊的事物,進行仿寫,從而讓學生學會運用說明方法進行習作。
語文作為一門基礎學科,其聽說讀寫的過程都含有大量思維能力和創造力培養的因素。教學中,進行創造思維的培養,促使他們主動探索,積極思考,發展學生的智力創造力,已形成許多語文教師的共識。語文教學就要牢固樹立“大語文”觀,從課內走向課外,課內外相結合,拓寬學習語文的空間,為學生終身學習奠定基礎。
整堂課的教學過程,我將教學流程分為課文學習和拓展學習兩大模組。在課文學習中,基於本課課文的性質以及此次研討課的主題,在教學方法上,我讓學生進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來學習方,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而教師則在教學中起到穿針引線、推波助瀾的作用。我致力於營造一種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課堂氛圍,讓學生敢想、敢說、敢問,使其在獲得知識的同時,也獲得寶貴的學習經驗。
而課堂教學的第二部分拓展學習則意在讓學生進一步把學習方法落到實處,也藉此初步培養學生運用方法學習的習慣,讓學生真正成為語文學習的主體。
說明文閱讀教學反思 篇7
一提起說明文的教學,我本能的想到說明物件、說明方法、說明順序、說明語言,在以前的教學過程中也是將這些做為教學重點,將一篇篇或給人美感或給人啟迪的文章分解的支離破碎。重視了文章的工具性,忽視了文章的人文性,讓我的說明文教學功利性太強——一切為了應考。這樣的結果是教師教的無味,學生學的厭煩。
透過多年的教學,我對說明文的教學有了新的認識。
一、說明文的教學重點應該是該文字的最大特點。
我在以前的教學中往往將一篇優美的小品文當做了知識的組合體,所做的就是帶領學生去弄懂文章交給了我們那些知識,然後抓住說明文的幾個要素對這篇文章進行分析,訓練學生的答題技巧。現在看來是走偏了路。現在的說明文很多都是優美的科學小品文,如《橋之美》、《說屏》,這類的文章應該是重點放在引導學生去體驗文章中的美,陶冶和薰陶學生,在此基礎上體會一下小品文的優美語言。
二、說明文的文體特點要兼顧,但要因課制宜。
說明文的說明方法、說明物件、對字詞的提煉是很重要,但不要成為每篇說明文的教學重點,確實很明顯的可以提到,但不能成為教學的主要內容。有些文體特點不是很明顯的文章可以淡化,甚至可以不講這些。
三、在語言賞析上做文章,帶領學生在涵泳精彩文字中識妙趣。
說明文的語言之美,往往被其科學性與實用性所掩蓋,被其他文體的文學之美所淹沒,所以,在教學中領會說明文語言之美,往往成為薄弱的環節。根據說明文語言的準確、周密、生動、通俗、形象,富有情趣的特點,我們可以將說明文語言粗略歸納出四個美學特徵:通俗之美、明晰之美、簡潔之美、智性之美。用這種美學思想指導教學,與學生一起細細品味說明文語言的美之所在,有利於激發學生的審美欲。
說明文閱讀教學反思 篇8
《新型玻璃》一課是說明文,以精煉的語言,採用多種說明方法分別介紹了夾絲網防盜玻璃、夾絲玻璃、變色玻璃、吸熱玻璃、吃音玻璃這五種新型玻璃的特點及其在現代生活中的廣泛應用,我設計整個教學過程是讓學生在小組合作中,積極主動地探究,生動活潑地分享,思維得到碰撞,使學生真正享受到自主合作學習的樂趣。整個教學過程的突出特點是精心創設情境,調動學生小組合作的積極性,促進學生主動學習。
一、搭建舞臺,創設情景。
首先,師生共同梳理學生預習時提出的問題,確定講讀重點。接著我運用誘發性的語言,為學生創設一個演說的舞臺——即一次別開生面的《新型玻璃介紹會》。在這一情景創設的同時,引導學生明確,熟悉新型玻璃的特點和作用是這次介紹會能否成功的關鍵,因而首先要激發學生自主閱讀的興趣,於是我採用了創設情境的辦法,效果非常好。
二、細讀課文,列表歸納。
這篇課文的前五個自然段結構基本相同,即:先講特點,再講用途,內容淺顯,條理清楚。我先讓學生充分自由讀課文,讓學生在對課文的內容有一個大概的瞭解的基礎上,用列表的方式來加以歸納。
三、練習複述,拓展語言。
在學生對每種新型玻璃的特點和用途已十分清楚的情況下教師再次創設情景,讓學生以做廣告的形式對每種新型玻璃進行一次創造性的複述。在小組合作時,留出時間讓學生充分的討論、交流。推銷員上臺,給新型玻璃做廣告。學生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以及對課文中的幾種新型玻璃的特點和作用進行了創造性解說。透過這種形式,巧妙地激發學生說話的興趣,啟用學生參與意識,從而讓學生將知識內化並表達出來,求得知識的豐滿和思維的拓展。
上完這一節課後,我意識到,要想處理好班級教學、個人學習與合作學習的關係,要想讓每一位學生都參與到討論中去,必須做到:給學生提供充分展示自己的機會,張揚自己個性的機會,讓學生們無拘無束地表現自己的感受,輕鬆愉快地用語言表達自己的見解。創設情境,搭建平臺,讓學生帶著表現的願望去讀課文,既提高了閱讀的效率,也給學生提供了口頭表達訓練的機會,從而從根本上解決了由於說明文提煉學生缺乏興趣而影響教學效果的問題。
說明文閱讀教學反思 篇9
《旅鼠之謎》是位夢華先生寫的融知識性、趣味性於一體的科學小品文。它用記敘的框架、對話的方式講述北極旅鼠的三大奧秘。初讀文章會很輕鬆,甚至感到很可笑。但靜下心來細細品味卻發人深思,令人警醒。本文旨在警示人類,不應該“毫無節制地繁衍下去”。
這節課是一堂展示課。在講課之前,我先讓學生透過通讀課文,解決字詞障礙,自主完成學案預設的問題。讓學生在自主學習中把握課文內容。在上課時,我按照預習檢測——合作交流展示——收穫、質疑——當堂檢測四個環節。在預習檢測時,我首先由各小組組長抽籤決定本組檢測的內容。各組B1同學板演,其餘同學在座位上完成。透過檢測評出“最佳預習組”。在交流展示環節中,首先由各組在組長和學科組長組織下進行交流,將學案上的問題透過討論達成組內一致意見。小作討論完成後由組長透過“石頭、剪子、布”的方式決定本組展示的內容。各小組積極性都非常高漲,不但展示了本組的問題結果,而且還勇於向其他組徵求補充或修改意見。在關於本文文體這一問題時,有些小組認為本文是記敘文,有些小組認為本文是議論文,而且都分別提出了自己的理由。兩個陣營劍拔弩張、各不相讓。在這種關鍵時刻,我及時的進行了調節,首先安撫他們說的都有道理。接著再告訴他們各組說的又都有片面性。從而引出本文是一篇用記敘的框架、對話的方式講述科學知識的科學小品文,是記敘文和說明文的雜交問題。一聽說這個結果同學們都笑了,當然在笑容中有對自己探究成果的欣慰,也有剛才辯論過程的快樂。
在展示過程中,學生的展示也啟迪著教師的智慧。我清楚的記得,在辯論過程中,“東方神起”組指出,本文作為一篇記敘文,記敘了我和丹尼斯先生討論旅鼠的奧秘。此言一出,立即受到了同樣認為是記敘文的“鷹之翱翔”組的反駁,“鷹之翱翔”組的代表認為本文記敘了丹尼斯先生為我介紹旅鼠的三大奧秘。此時又出現了一次對抗,怎麼辦?這種情況要是在以前,我肯定會馬上表態告訴學生應該是哪一種情況。可是這次我沒有著急,而是把問題轉給了學生,讓學生分析應該採取哪一種概括並說明理由。其他組的同學透過分析指出應該是丹尼斯為我介紹旅鼠的奧秘,因為在介紹之前我對北極旅鼠知之甚少,文中內容都是丹尼斯為我講解旅鼠的奇特奧秘。如果用“我和丹尼斯先生討論旅鼠的奧秘”。則表明我對旅鼠應該瞭解,才能和丹尼斯討論其奧秘。在激烈的辯論中擦出學生智慧的火花,培養了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在這一環節中透過小組評選“鷹之翼”組以多數票當選“最佳展示組”,獲得了同學們熱烈的掌聲。
當然在小組討論交流階段,也存在著基礎太差而不參與的學生存在,這就顯得小組凝聚力差,課堂參與率低。在展示質疑階段,由於大多數學生的水平有限,表達能力的不足,使得學生展示的質量不高,但是語文科目的落腳點就是為了提高學生的聽說寫能力,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和心靈感悟,而展示的語言表達就是語文學習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慢慢的,潛移默化的提高的,所以目前,高效課堂的展示環節我鼓勵學生要敢於說,其次是好好說,最終達到能言善辯的程度。所以,目前這一階段的主要問題還需要去攻破的點就是怎樣讓每一個學生或者絕大多數都去開口說,真正形成全體或大多數積極參與,全體或大多數有所提高的課堂。
說明文閱讀教學反思 篇10
《太陽》這篇文章是一篇說明文,本文的教學重點是理解課文內容,初步瞭解太陽的特點以及太陽和人類的密切關係,激發學生學習自然科學的興趣;瞭解用數字、比較等方法來說明事物的寫法,並能運用到寫作中。我在教學本課時根據學生的學情以及教材的編排目的,把教學重點放在說明方法的教授上。為了讓學生深入接觸文字瞭解各種說明方法,以及它們的重要性,我在講授說明方法時,從太陽“遠”這一特點,引導學生學習最簡單說明方法——“列數字”,讓學生肚子找出有關於數字的句子,並在交流的過程中發現句子的不同,再利用句子與句子間的差異,引入其他的幾種說明方法。
在學生的交流過程中,雖然對說明方法的解釋下的力度已經很大了,但由於明確說明方法之間的區別後,沒有及時然孩子們進行鞏固,所以學生出現了“打比方”和“作比較”混淆的情況。所以怎樣讓小學生比較清楚地區分這些說明方法是一個難點,可能還需要老師用比較直觀的方法跟孩子們滲透,所以我覺得將接受式學習和自主探究式學習有機結合之外,並及時地進行鞏固尤為重要。在學生接受新的知識時,要給孩子適當的點撥或示範,讓他們有較明確學習方向,並給予一定的實踐機會,從而享受到學習成功的愉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