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古開天闢地》語文教學反思(精選10篇)

《盤古開天闢地》語文教學反思(精選10篇)

  身為一位優秀的老師,我們的工作之一就是課堂教學,寫教學反思能總結教學過程中的很多講課技巧,怎樣寫教學反思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盤古開天闢地》語文教學反思,歡迎大家分享。

  《盤古開天闢地》語文教學反思 篇1

  《盤古開天地》講的是盤古的巨人開天闢地的故事。這篇課文內容短小,但故事極富想象力,文字敘述具體而生動。課文的脈絡非常清楚,從盤古如何開天闢地到最後倒下化作萬物都能一目瞭然。因為本課採用集體備課,採用板塊式教學,在準備上課之前,我們各個老師都先準備了初稿,然後再經過討論得出了共案。

  教學設計的流程:

  一、瞭解神話故事。

  二、積累雅詞。這部分在積累的時候分為幾種型別,如詞語分類、短句等。

  三、概說神話。默讀課文,文中哪句話可以概括全文?

  四、細悟神話。說神奇,我是從這些句子中體會到的:(),因為()。

  五、講述神話。

  經過實施操作,我們發現,這樣的設計理論上符合板塊式教學的要求,教學主線突出,教學點重難點等方面也能概括其中,但是實際操作起來卻變得繁瑣、時間上安排不夠,甚至有些地方時間安排不夠合理。比如,在第二部分積累雅詞,教師需要花上8-10分鐘跟學生講解這些詞語的意思,它們與什麼有關,這就造成接下來品析段落朗讀的時間縮少了,花這麼多時間解釋不如讓學生寫一寫。其實這裡可以單純讓學生多讀兩遍,老師只需在旁提點一下它們的相同處即可。再者,在第四部分細悟神話,其實文章中處處都充滿了神奇,處處都可以去體會,只要學生能說出自己的感受,能夠透過朗讀或者詞語中感受到神奇就可以了,老師大可不必要每句話都挑出來細細的品析,這樣就違背了板塊式教學的原則,也把本來一篇充滿想象色彩的文章添加了很多主觀成分。

  當然,這節課上也有成功的地方。

  一、以主問題貫穿全文。這個故事真神奇,你從哪些地方看出的?以神奇為基點,讓學生透過朗讀、自讀自悟、品析文段去感受文章的神奇妙處,感受神話的寫法。

  二、學會透過重點詞語感悟人物精神。如第二自然段抓住“掄”、”劈”這兩個動作詞,透過學生做動作,透過換詞等方式,讓學生感受盤古開天闢地的艱難,感受盤古開創宇宙的過程。

  三、展開想象的翅膀。課文最容易感受神奇之處在於盤古倒下後身體發生的變化,讓學生透過仿說的形式展開合理的想象,想象盤古倒下後,他身體其他部位還會變成什麼。學生的答案往往讓老師充滿的驚歎。

  一次集體備課,就是一次智慧碰撞的火花,透過這次集體備課讓我學習到更多,希望以後有更多共上一課的教學活動。

  《盤古開天闢地》語文教學反思 篇2

  《盤古開天闢地》為我們講述了創世紀巨人盤古開天闢地的原因和經過,解釋了宇宙的起源,讚頌了盤古與自然作鬥爭的精神。

  本文的教學重點是:

  1、抓住關鍵的語句,感受盤古敢於開創、堅持不懈、無私奉獻的精神。

  2、瞭解神話傳說奇特而合理的想象。

  一、教學效果

  圍繞本課教學目標,我取得了以下教學效果:

  1、以學生為主體,充分尊重學生的閱讀體會,引導學生自讀自悟,合作探究,領悟課文主題。

  2、在課堂上“讀”貫穿始終,讀得充分,讀得紮實,讀得深刻。如第二節的“掄斧猛劈”透過學生自己的動作感受來加以讀的感悟;天地分開後發生的變化,也是透過感情朗讀讓學生加以體會,特別是第四自然段盤古倒下後身體發生的變化,我首先範讀讓學生閉上眼睛想象,然後透過師生對讀,生生合作等朗讀方式,讓學生入情入境,在潛移默化中體會祖國文字的魅力及盤古的不朽精神。

  3、有效合作,激發想象,感受神話魅力。在教學“盤古倒下後,他的身體發生變化”這節時,我設計了讓學生髮揮想象,同學間啟發合作,想象盤古身體的其他部位發生了怎樣的變化,學生仿造文中的優美片語也寫下了很多優美的詞句,同時達到了當堂課講、練、寫結合的目的,收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4、本節課的作業我沒有硬性規定學生去完成哪些內容,而是讓學生說說學習本課後回家想做些什麼,其實學生所說的如:想再讀一些神話故事,想把故事講給家人聽,想繼續蒐集有關神話故事的資料等,這些正是老師要安排的作業,而學生卻自主地要去完成這些任務,這樣能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收到更好的效果。

  二、成功之處

  在上這節課的時候,我最大的成功之處是:抓重點詞語,提高朗讀的質量,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比如第一自然段我抓住了“混沌一片”,結合圖片進行理解,既理解了詞語,又為後來的盤古開天地作了墊設。後面兩段的教學,抓住了幾個動詞“掄,劈,頂,蹬”體會盤古開天地的艱難。

  三、不足之處

  第三自然段的處理可以再緊湊些,也可以透過讀,讓學生自讀自悟,讀得再充分些,老師的講解少一些,充分體現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而且本節課拖堂兩分鐘,這些都是我在今後的教學中應加以改進的地方,爭取在不斷的改進、完善中使自己的課堂教學設計得更為合理。

  四、改進措施

  如果我再重新上這節課的話,我會這樣做:首先談話匯入,激發興趣,讀懂課題。瞭解我國是一個具有五千年曆史的文明古國,其中神話故事就是中華傳統文化中的一朵奇葩。接著初讀課文6—9自然段,整體感知盤古怎麼撐天的。然後交流分享讀書感受:從“直挺挺”“撐”“不讓”“孤獨”“堅持”“實在”“終於”可以體會出盤古與自然堅持鬥爭的獻身精神。最後蒐集閱讀優秀的古代神話故事。

  《盤古開天闢地》語文教學反思 篇3

  我執教的是鄂教版五年級下冊《盤古開天闢地》一課。教學中我對盤古精神的感悟步步深入,把神話的特點融入其中,品讀語言的同時,不忘學生想象、表達的訓練。雖然鄭店街聽課的老師們給予了些許肯定,綜合看起來還算是順利完成了本次教學,但課後細細揣摩,有兩點在今後的教學中足以為戒。

  1、問題設計的明確性。

  我上的是第二課時,在複習第一部分“盤古開天闢地”後,我問學生:“盤古一斧、一揮、一劈就分開了天地,你們覺得盤古怎麼樣?這個神話故事怎麼樣?”(力大無比、奇特想象等)此問題隨意,不如問:“你們感受到盤古的什麼?”避免追問的嫌疑。

  在學生默讀6——9自然段時,我問:“神話中的人物也很神奇,他們擁有常人無法企及的能力,盤古還有哪些讓你感到神奇的地方?”學生默讀10秒後還是沒有人舉手,我就有點著急了:“找到一處也可以交流。”我希望在交流中他們能互相啟發。馬上有一個孩子發言,我順勢說:“同學們,盤古每天會長高一丈,這就是他的神奇呀!”學生們馬上就找到了他能變化、變化快、站的時間長等句子談體會了。為什麼學生會在這看似簡單的問題上卡殼呢?那是我在此問題設計的不明確:我既想結合神話的特點,又想結合課文內容提問,結果顧此失彼。不如直接問:“天地分開以後盤古怎麼做的?”學生很快就會把他頂天、撐天等的描寫找到了。一句“找到一處即可”折射出“走教案”的心理,有是“師本”觀念的體現:退一步,儘管如此問題下,如果相信學生,多給10秒,20秒,孩子們也是能讀懂文字的。

  2、“點狀”教學與“散狀”教學

  在學習第10自然段後,我引導學生展開想象:“盤古的————變成了————”學生一時想象不出來,後來才陸續有幾個學生髮言了。這是典型的“點狀”教學,當學生的思路沒開啟時,不妨發揮同桌、小組的作用,在討論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效果一定比上述好得多:學生的學習由議論文式的“點狀”連線成“散狀”的群體學習,使課堂流淌出一種靈動之美、和諧之美。這不也是我的追求嗎?

  《盤古開天闢地》語文教學反思 篇4

  《盤古開天地》是一篇神話故事,講述的是一個名叫盤古的巨人開天闢地的故事。課文處處充滿了神奇的想象,用生動準確的語言塑造了盤古雄偉、高大的形象,讚美了他為開闢天地而勇於獻身的精神。教學的重點是引導學生了解盤古開天地的故事內容,激發閱讀神話故事的興趣,培養想象力。

  我在教學時緊緊抓住神話故事的特點,以“傳說中的盤古是怎樣創造美麗的宇宙?”為主線展開教學,在朗讀、想象、體驗中感受盤古這一神話人物那頂天立地的高大形象和勇於獻身的偉大精神,領略神話故事的無窮魅力,激發學生閱讀神話故事的興趣。

  回憶整堂課的教學過程,我覺得自己以下幾點做得比較成功:

  一、課題的引出聯絡學生的生活積累,激發了學生學習課文的興趣。

  我先播放孩子們熟悉的動畫:《西遊記》、《小哪吒》、《葫蘆娃》,讓孩子們猜出孫悟空、哪吒、葫蘆娃這些神話人物,在他們興趣盎然的時候馬上引出了課題,激發了他們對新的神話人物——盤古的好奇心,也激發了他們強烈的求知慾。

  二、抓住重點 ,創設情景,感受人物形象 。

  在這堂課上,“以讀代講”貫穿始終,讀得充分,讀得多樣。課文第二自然段主要講了盤古開天闢地。在教學時,我抓住“掄”“劈”這兩個詞語,與“拿”“砍”進行比較,讓學生懂得課文中的這兩個字更準確地寫出了盤古分開天地的艱辛與決心。並讓學生在朗讀時加上自己的動作,讓學生感受這些詞語的恰到好處。課文描寫天地變化時用了這段話“清而輕的東西,緩緩上升,變成了天;重而濁的東西,慢慢下降,變成了地。”應用了大量的反義詞,我讓學生在反覆朗讀中找出來,體會作者用這些詞語的所妙之處。我還創設一定情景,讓學生體會盤古為了讓天地成形,做了怎樣的付出。“頭頂著天,用腳使勁蹬著地。天每天升高一丈,地每天下沉一丈。”老師引讀:不知過了多少年,盤古就這樣頂天蹬地。一年過去了,生接讀…… 一百年過去了,生接讀…… 一萬年過去了,生讀……結果“盤古也累的倒了下去。”讓學生在感情朗讀中感受盤古開天地的偉大、勇敢、堅強,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三、有效合作,激發想象,感受神話魅力。

  在教學“盤古倒下後,他的身體變成什麼”這節時,我採用了引讀、師生分句讀,為學生營造了輕鬆、愉悅的朗讀氛圍。同時隨機摘錄了這一節中的優美的片語,透過美讀,為下一環節學生仿寫“他的( )變成了( )。”一句話做了知識的鋪墊。

  不過縱觀整堂課,也有許多的不足之處:

  一、課堂容量太大,上課的節奏有些快。整堂課先是匯入新課,接著是檢查字詞的預習,再就是初讀課文,整體感知,最後學習課文的1—5自然段,幾乎一節課學完了整篇課文,知識容量很大,為了完成教學任務,我有點趕時間,少了給孩子們品讀、“消化”的時間。

  二、我在指導學生朗讀時,雖然有示範,有激情導語,學生能有一定的表現力,但讀的形式比較單一,大部分是齊讀、引讀、指名讀。如果讀的形式再多一些,學生的興致可能會更高。還有我卻忽視了讓學生邊讀邊想,沒有很好地將語言文字與畫面想象結合起來。如果當時注意引導學生一邊讀一邊想象當時的場面,同時,激勵學生把想象到的畫面,用恰當的語氣讀出來,可能效果會更好。有了這一舉措,不僅有幫於學生對文字進行內化,也教會了學生朗讀的方法與技巧。

  精心的付出,就會有收穫。那份收穫會使我更加充滿信心

  《盤古開天闢地》語文教學反思 篇5

  教學《盤古開天地》時,我充分發揮教材的優勢,體現了新課程的理念,具有下面特點:

  一、新穎的開課方式,使學生興趣盎然

  憑藉教材,對文字進行了再創造,一開始就抓住學生的興趣,以學生經常聽到的神話故事引入,讓學生交流自已蒐集的中國神話故事,當提到人們把盤古當成人類的“老祖宗”時,學生感到特別有趣,不知不覺營造了一個神話殿堂,把學生帶進角色,進入了本課的學習。這樣創設教學情境,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也為後面各環節做好了鋪墊。整個教學設計環環相扣,自然流暢,富有創造性。

  二、識字寫字與讀文有機結合,抓住重點讀中品,讀中悟。

  課堂上突出了識字重點,重視詞語學習方法的教學。在初讀課文後我組織學生劃生字,互相認讀交流記字。並利用部分學生提前預習並標出疑難問題的現象,引導學生明白“學貴有疑,疑則進也”,而解疑的最好辦法就是讀書,學習從讀中體會思考問題,互相學習學習方法。同時,針對本課特點,我將識字寫字分別穿在了每一節課中,在課堂中有機地穿插寫字指導,培養學生良好的寫字習慣。研讀課文時以讀為主,讓學生透過反覆讀、想進行感悟和體會,組織學生進行探究體會,整體深化,延伸拓展,從了而巧妙地突破了重、難點。在學生的學習方式上,採用讀中品,讀中悟。把識字學詞、閱讀融為一個整體突出了語言訓練的實踐性和識字教學的綜合性。

  三、自主、互動、情趣盎然的課堂環節

  說對盤古的印象時,學生積極自主,各抒已見,其中一個學生談的非常特別,他說盤古不喜歡黑暗,喜歡光明,剛醒來時很黑,但他不怕黑也不喜歡黑,所以就開天闢地才有了光明。聽此我心中一陣高興,真是“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我怎麼就沒想到呢?這個神話故事中竟有這麼多值得學習的地方,我馬上對其進行引導,使學生明白不管遇到多麼壞的事,多麼黑暗的環境,只要我們敢於去打破,去努力,心中向著光明就一定會創造奇蹟的,不光是盤古這件事,以後的人生路上所經歷的都是這樣。學生似懂非懂地點著頭。

  課堂結束時,讓學生學著創造句子,學生興趣盎然,有說“我想到東南西北祖國各地走走,這樣就能看到盤古的四肢”,有說:“我看看天上的太陽和月亮,這樣就能看到盤古的眼睛”,還有的說:“我想站在外邊讓風吹一吹,這樣就能感到盤古的氣息”,當有個別同學說“我想到江河裡去喝口水,這樣就能喝到盤古的血液”“我想到江河裡去洗洗澡,這樣就能在盤古的血液裡玩”時,大家都感覺很殘忍、不恰當,於是我馬上引導學生聯想目前盤古血液變成的江河受到汙染的情況,引導學生改成了“我想將江河裡的垃圾撿一撿,這樣盤古的血液就會流遍全身”“我想讓大家都來保護江河,這樣就能使盤古為大家做更多的事”等等。

  由此我想到,在課堂上我們要遵照學生的心理發展規律,創造一種民主和諧、開放而充滿活力的課堂,透過師生互動、生生互動,使學生想說、敢說,這樣才能針對其回答,將其思維引得更深,並對其進行潛移默化的教育。

  《盤古開天闢地》語文教學反思 篇6

  《盤古開天地》是一篇神話傳說,主要講了巨人盤古開天闢地的故事。故事極富有想象力,文字敘述具體而生動。課文的脈絡非常清楚,把盤古“用他整個身體創造了美麗的宇宙”的過程寫的生動有趣。教學這篇課文,要使學生認識神話這種文學體裁,體會巨人盤古的獻身精神,感受我國古代人民豐富想象力。教學重點引導學生了解盤古開天地的故事內容,激發閱讀神話故事的興趣,培養學生想象力。在教學中,我抓住重點段落,以句式引導,段式引路,啟發學生填補空白,組織語言,訓練能力。

  一、巧妙的使用教學資源,激發學習興趣

  匯入課文,我用了幾張圖片,這些圖片都是動畫片裡的人物有:孫悟空、小哪吒、葫蘆兄弟、嫦娥奔月,它們成功地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

  二、抓住重點,創設情景

  在教學第三段時,為了使學生體會盤古為了讓天地成形,做了怎樣的付出。“頭頂著天,用腳使勁蹬著地。天每天升高一丈,地每天下沉一丈。”讓學生伸出雙臂上舉,靜靜站1分鐘,你累了嗎?想象盤古頂天蹬地持續了多久?他累嗎?老師引讀:不知過了多少年,盤古就這樣頂天蹬地。一年過去了,生接讀,一百年過去了,生接讀,一萬年過去了,生讀結果“盤古也累的倒了下去。

  三、結合文字,展開想象

  在教學第四自然段時,我引導學生在充分朗讀課文的基礎上,設計男女生合作朗讀來整體感悟語言表達的結構。即:盤古身體的一部分變成了自然界中的什麼。並讓學生展開想象,盤古的其他部位變成了什麼?

  四、多種形式,指導朗讀

  初讀課文,只能讓學生對課文有個整體感知,只有對重點字詞、句子理解後,才能讀出味道。在教學中我讓學生使用多種方法朗讀課文,如:分組讀、男女生讀、個別讀、小組比賽讀等。讓學生在讀中去體會、去感悟。

  五、在遺憾中成長

  這節課中,我還有許多不足之處,如,在學生朗讀時,雖然我用了許多方法,但是不能很好地指導學生朗讀,個人課堂調控能力還有待提高。其次對有些環節的處理還欠考慮,如在第四段的教學中我讓學生充分想象盤古的身體還有那些部位發生了變化,變成了什麼?學生回答後,我應該再讓學生動筆寫一寫,這樣不僅鍛鍊了他們的思維,還可以提升他們的寫作能力。

  透過這節課的教學,我收穫了許多,在今後的教學中,我將不斷學習,讓自己的教學水平和教學能力有所提高。

  《盤古開天闢地》語文教學反思 篇7

  《盤古開天地》是三年級上冊第五組的一篇精讀課文。本單元的專題是“燦爛的的中華文化”,《盤古開天地》正是從神話這個角度初窺中華傳統文化的一次嘗試。本單元所選古詩文都和神話以及民間故事有關。學習本組課文,主要是為了感受古人的豐富想象力和進行講故事訓練。遠古時代在沒有文字的情況下,為什麼能流傳下來?神話是透過口耳相傳的方式,一代代流傳下來的。這種傳的過程就是一種古代文化的傳承,同時也是一種語言實踐。

  從三年級兒童的特點分析,三年級學生非常喜歡神話故事,在生活中也接觸過部分神話故事,如《女媧補天》《嫦娥奔月》等,對神話已有了一定的感性認識。由於故事淺顯易懂,瞭解故事主要內容並不難,難的是讓學生在學習中感受神話故事的神奇,感受盤古為了造福人類,不辭辛勞,不怕危險,勇敢善良的美好品質,感受我國古代勞動人民豐富的想象力。

  因此,我把“說好神話故事”作為本節課的一個核心目標,圍繞這個目標開展教學,讓學生感受神話故事的神奇,感受神話人物的精神。

  一、運用多媒體,融情於景。

  匯入本課時,我用的是幾幅孩子們熟悉的圖片:《女媧補天》、《精衛填海》、《后羿射日》《夸父逐日》《嫦娥奔月》成功地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創造性地使用學生已知道圖片故事引路,引起學生對神話故事的共鳴、起到了激發興趣的作用。然後螢幕顯示剛才出示的詞語,請學生觀察這些詞語都有什麼共同的特點?引導學生髮現這些題目都有一個共同特點:高度概括了故事的主要內容,且在揭示課題的過程中,把神話的特點也適當揭示出來。

  二、教師示範說故事,理清神話大結構。

  教師給學生講《盤古開天地》的故事,講完後,讓學生記住故事的'主要情節。在學生回答的過程當中,透過簡練的語言把它梳理出來,板書在黑板上。教師帶領學生回顧整個故事。請學生利用板書,利用故事的大結構講故事。理清神話故事的大結構,這是說好故事的基礎和前提,也是閱讀教學由整體到部分再回到整體的第一步。

  教師二次示範說故事,說清神奇的細節。

  教師提醒學生,講故事的時候,要關注這個故事當中神奇的地方,邊聽邊記住一些神奇的細節。教師講完後,請學生說一說記住了哪些神奇的細節。緊抓神奇,引導學生感悟神話故事的語言特點。這是複述能力的再提高。

  三、方言試說故事,課外拓展延伸。

  教師播放一個蘭州版的神話故事,告訴學生:在古代,在不同的地方,老百姓分別用各自的方言,傳承著同一個神話。透過還原古代人們代代相傳神話故事的現場,讓學生產生一種躍躍欲試的說故事的衝動,這又何嘗不是新的語言實踐呢?

  四、選擇微信圖片,感受盤古精神。

  假如,我們把《盤古開天地》這個神話故事編成一則微信,微信封面你覺得哪一張比較好?小組討論。哪一幅圖最能體現盤古的精神?理清故事大結構是閱讀教學的第一個整體,說清神奇細節教學進入了部分,而感悟盤古精神又讓教學回歸到第二個整體,符合閱讀教學整體到部分再到整體的原則。讓學生說說選擇哪一幅圖,也是滲透神話價值觀的需要。

  本節課,我選擇了“說”作為語言實踐的主線,讓學生在“理清大環節一說清小細節”的過程中,將課文的消極語言轉化為自己的積極語言。可以預見,本節課的教學將會呈現師生共說,其樂融融的教學場景。課也因為這樣的說故事而變得富有張力。

  這節課中,我覺得我還有許多不足之處,如,在講故事的時候,不夠具體生動,情感表達能力欠缺,在講得時候沒有營造出一種“神話氛圍”,此外,學生在講故事的時候,有些內容把握不夠充分,導致在講故事的時候語言不夠流暢,雖然我示範講了兩遍,以及播放方言版本,但還是留下了許多遺憾。下課後,我坐下來,反思自己的教學思路,發現在課前備課環節中,花了大力氣去備教材,鑽研教材。可是卻沒有考慮到課堂上學生的反應能力,忽視了備學生這個重要環節。預設應該充分考量到文字,學生,這些因素,才能使學生在一種“渾然不知”的狀態下受到教育,生成一種良好的教學效果。

  “梅花香自苦寒來,寶劍鋒從磨礪出”,透過這節課的教學,我收穫了這許多,在今後的教學中,我必將磨礪自己,促使自己不斷進步。

  《盤古開天闢地》語文教學反思 篇8

  《盤古開天地》是第五單元的精讀課文。這篇神話傳說,講的是人類的始祖盤古開天闢地並且創造了世界的神話故事。故事極富有想象力,文字敘述具體而生動。課文的脈絡非常清楚,把盤古“用他整個身體創造了美麗的宇宙”的過程寫的生動有趣。

  學生很喜歡這篇課文,上課伊始,我採用談話方式匯入新課,你們讀過哪些神話故事,給大家講一講,話音剛落,學生就紛紛舉手,我一看這情形,立刻出手神話故事的圖片,讓大家一起說出它們的名字。學生的興趣立刻調動起來,於是我板書課題,讀課題你有什麼問題?有個學生說“盤古為什麼開天地?”

  學生很會思考,問題提得好,帶著問題走進課文。本篇課文我嘗試學生自己學習,動筆寫批准,因為有上節課《孔子拜師》這篇課文的訓練,學生初步會在讀書中進行批准。本篇課文我叫學生邊讀邊思考,課文每個自然段寫什麼?請動筆寫出來。在學生默讀課文思考時,我又進行適當的提示:概括每個自然段寫什麼可以用簡單的話概括,抓重點的寫,例如:第一自然段寫什麼,我們可以用這段的一個四字詞語概括,誰能找到?在老師的提示下,學生很快找到“混沌一片”,我隨機板書,理解這個詞語,用食物演示學生明白了意思,同時知道怎樣抓每段的內容。

  這節課很多知識沒有處理好,但老師注重學生概括能力的培養,雖然學生概括的語言羅嗦,他們已經具有讀書就要動筆的意識。相信在今後教學中不斷訓練,學生的自學能力一定會提高。

  《盤古開天闢地》語文教學反思 篇9

  星期四上午第三節課,事一次彙報課,上課的內容是人教版小學三年級語文《盤古開天地》,在講這一節課之前,我在網上看過一些其他優秀教師是怎樣上好這節課的,我從中選出一些自己認為好的地方,把它加入到自己的教案中,這也是一種學習,畢竟我才剛剛開始從事這個職業,還沒有形成自己的風格,只有不斷學習才能不斷提高。

  可是上完這節課,覺得自己上的糟糕透了,課後我向其他老師詢問我上課的一些情況,上課中的一些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作為一名語文教師,普通話很爛,我自己也是這麼認為的,在平時上課的過程中,學生也是常常給我糾正一些字的讀音,可是不知怎麼的,說著說著一些方言就出來的,可能是習慣問題吧,但是我會慢慢改正的,畢竟作為一名老師,普通話還是比較重要的。

  上課過程中在提問題的時候,語言的銜接有很大問題,在突然之間就把問題提出來,給學生有一種跳躍感。而且上課提問的方式有點囉嗦,一個問題總是會問很多遍,這個問題許老師曾對我說過,我今後會改正的。

  除此之外,還有一個就是這節課的重點把握的還不是很好,對於《盤古開天地》這篇課文,重點主要在盤古倒下後,其身體的那些變化,可是由於前面的時間花的相對多一點,後面的幾乎沒有多少時間去帶領學生去感悟盤古倒下後身體發生的神奇變化,最後只能草草了事。

  當然,在這節課中我還有一些其他的缺點,這裡就不一一道來。但我認為我在上面講的幾個問題相對來說還是比較突出的。因此在今後的教學過程中,我會努力向其他老師學習的。

  《盤古開天闢地》語文教學反思 篇10

  這是學生接觸的第一篇神話題材的文章,講的是名叫盤古的巨人開天闢地的故事。故事想象豐富,文字敘述具體而生動。課文處處充滿了神奇的想象,用生動準確的語言塑造了盤古雄偉、高大的形象,讚美了他為開天闢地而勇於獻身的精神。《語文課程標準》強調指出:應該讓學生更多地直接接觸語文材料,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掌握運用語文的規律。所以在教學中,我抓住重點詞語、段落,創設情景,啟發想象,引導學生填補空白,組織語言,訓練能力。

  一、圖片引入,激發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我國著名心理學家潘菽認為:“興趣是學習動機中最現實、最活躍的成分”。孩子對學習有興趣,就可以激起他對學習的積極性,推動他在學習中取得好成績。

  日本教育家木村九一也曾經說過:“製造凡人的方法極為簡單,那就是不讓孩子熱衷於某一種事物,只有這一點就足夠了,對任何事物都不著迷,都不感興趣,這就是凡人的特徵。”興趣是學生積極主動學習的內在的持久動力,興趣是學生學習的興奮劑和催化劑,這是古今中外的教育家反覆論證的重要結論。在上課伊始,我就出示了三張學生非常熟悉的動畫人物——孫悟空、哪吒、葫蘆娃。這幾個人物的出現,一下子就吸引了學生的目光,勾起了他們的回憶。然後,我話鋒一轉,他們都是我國古代神話故事的人物,今天,我們又要認識一位神話人物,他被稱為人類的老祖宗,他就是??學生異口同聲地說:盤古。這樣,由圖片匯入新課,簡潔自然,也很快將引起了學生學習的興趣。

  二、從疑點入手,引發思考。

  古人云:“學起于思,思源於疑。”也就是說,學生探求知識的思維活動,總是由問題開始,又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得到發展,疑問是思維得到發展的有效方法。在開課之初,學生初讀後,讓學生質疑,提出自己的問題。根據學生提出不理解“混沌”一詞,我隨機讓學生看字典中的詞義,讓學生結合書上第一段的句子“很久很久以前,天和地還沒有分開,宇宙混沌一片。”根據自己理解,選擇詞義。這時,學生說的對不對,我並不急於表態。後來,當讀到天地分開以後,學生體會反義詞後,提示出原來這所有的東西都混在一起,就是前文的一個詞“混沌”,這樣,學生很容易就知道了這個詞的意思。這樣做,既解決了學生心中的疑惑,又教給了學生理解詞語的方法,何樂而不為呢?

  三、抓住重點 ,創設情景。

  德國教育學家第多斯惠曾說:“教學的藝術不在於傳授本領,而在於激勵、喚醒、鼓舞。”在小學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實際和年齡特徵、知識經驗、能力水平、認知規律等因素,抓住學習思維活動的熱點和焦點,透過各種途

  徑創設與教學有關的使學生感到真實、新奇、有趣的教學情境,營造輕鬆和諧的對話氛圍,引發學生的情感體驗。

  課文第二自然段主要講了盤古分開天地。在教學時,我抓住重點詞語“掄”“猛劈”等體會盤古的動作,並加上自己的動作,讓學生感受這些詞語用的精妙之處。同時創設一定情景,讓學生體會盤古為了讓天地成形,做了怎樣的付出。讓學生做動作,體驗盤古“頭頂著天,用腳使勁蹬著地。天每天升高一丈,地每天下沉一丈。”然後採訪學生,現在有什麼感覺?再與盤古比一比,老師引讀:不知過了多少年,盤古就這樣頂天蹬地。一年過去了,生接讀…… 一百年過去了,生接讀…… 一萬年過去了,生讀……結果“盤古也累的倒了下去。”這樣,一步一步,盤古在學生心中的形象自然就高大起來,也自然感受到盤古的犧牲精神。

  四、結合想象,指導朗讀。

  朗讀是把書面語言轉化為發音規範的有聲語言的再創作活動,要求朗讀者在朗讀時透過語言、形體變化等手段再現作者創造出來的形象,寄植到聽眾心目之中,獲得栩栩如生的生命形式。葉聖陶先生說過,“文字是一道橋樑”,“凡是出色的文藝作品,語言文字必然是作者的旨趣的最貼切的符號”。 我們在朗讀時,要展開想象的翅膀,置身於作品的意境中,讓自己的身心活躍起來,讓圖畫活躍起來,透過這些活動的畫面給朗讀內容插上翅膀,去感染聽眾,飛進聽眾的心田。

  所以在課中,在學生朗讀的時候,引導學生想象,來深入理解課文內容,如在學習第四自然段盤古倒下後身體發生的巨大變化那部分,我引導學生邊讀邊想象,你彷彿看到了什麼?學生一下張開了想象的翅膀,把自己透過讀,想象到的畫面透過語言展現在自己的眼前。後又在想象我基礎上,進一步指導朗讀。這樣在想象中朗讀,在朗讀中想象。最後又抓住省略號這一語言資訊,把省略號作為一個切入點,讓學生自己想象盤古身體還會發生哪些變化?並讓學生模仿課文句式展開想象,然後進行交流,對學生進行紮實有效語言訓練.同學們說得很生動。 這樣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置身於作品的意境中,讓自己的身心活躍起來,讓圖畫活躍起來,透過這些活動的畫面給朗讀內容插上翅膀,飛進學生的心田。

  當然在指導學生朗讀時,雖然用了許多方法,但可能我朗讀基調把握得不夠好,學生朗讀還不夠精彩,神奇的感覺讀得不夠,尤其是第四自然段的朗讀,學生還沒有完全讀進去。比如朗讀“他發出的聲音,化作了隆隆的雷聲”這一句時,我的朗讀指導不是很到位,如果在學生讀不出這種感覺的時候,播放雷聲的課件,讓學生聽一聽再讀,那樣會更好。

  “梅花香自苦寒來,寶劍鋒從磨礪出”,透過這節課的教學,我收穫了許多,

  在今後的教學中,我必將磨礪自己,促使自己不斷進步。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