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貝爾》語文教學反思(通用7篇)

《諾貝爾》語文教學反思(通用7篇)

  作為一位剛到崗的人民教師,我們的任務之一就是教學,透過教學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那麼應當如何寫教學反思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諾貝爾》語文教學反思,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諾貝爾》語文教學反思 篇1

  《諾貝爾》是蘇教版小學語文第五單元中的一篇課文。這篇課文主要描述了諾貝爾發明炸藥的艱辛歷程。要引導學生從諾貝爾身上學到對科學研究的堅持不懈和對人民的無私奉獻精神。

  本節課我進行的是第二課時的教學。主要學習諾貝爾研究炸藥的三個階段,本課教學中,我抓住“為了發明炸藥,諾貝爾投入了整個生命”一句話,引導學生分析課文章的第五至九小節,從而體會出“整個生命”所包含的深層含義。

  在課堂上,以學生自主閱讀為主,教師引導為輔,學生在書上畫出令自己最感動的句子,並在旁邊寫下感想。在交流過程中,主要抓住諾貝爾發明炸藥的三個過程中的三句話進行探討,逐步體會出諾貝爾崇高的精神品質。

  1.要抓關鍵句。幾年的教學、聽課經驗讓我感受到,文字教學應抓住關鍵句或關鍵詞、字。因此在上課時,我就抓住文中的“為了發明炸藥諾貝爾投入了整個生命。”這句話來貫穿課堂。但是,一開始,學生並不能深層次地體會“整個生命”的含義。僅僅知道這表示一輩子。後來我就穿插在交談讀書體會時進行講解。

  (1)諾貝爾的實驗室毀了,弟弟死了,父親也殘了,但是諾貝爾沒有放棄。因此,“整個生命”裡包含家破人亡;

  (2)四年幾百次的失敗。這時的“整個生命”又包含了他失去了他所有的業餘時間,同時也耗費了大量的精力。

  (3)他緊盯燃燒的導火線,期待著炸藥爆炸的那一刻,他守候的不僅僅是炸藥,還忘記了死亡。

  (4)除此之外,“整個生命”還包含著他在研究過程中要忍受著疾病的折磨,忍受著周圍親戚朋友的不理解而產生的排斥,等等。但是,我覺得學生在體會的時候並沒有如此深刻地體會出來。一來可能由於我的引導過於表面,只是停留在語言表面的理解。二來,學生的預習也不夠充分,對於諾貝爾的拓展性知識瞭解太少,所以課文以外的內容幾乎不太知道,也許即使知道,也不知道該如何合理地運用進討論中來。

  2.課堂中要靈活應變。我覺得這點其實挺難做到,尤其是在公開課中。當學生的回答跟自己的預期不一樣時,該如何處理?在引導學生把答案向自己預設的答案靠攏的過程,勢必又要說許多預設之外的話,哪一句話說錯,就會讓自己很難“圓”。因此,教師應具有一定的靈活應變能力。課後,我想了想,其實“條條大路通羅馬”,為什麼一定要把學生的答案引到預設答案上呢!完全就可以順著學生的思路去進行教學。不過,學生的回答就像珍珠項鍊上的珍珠,而教師就像穿起珍珠的繩子。學生無論以何種順序來探討文中的語句,教師都應具備把它們“穿”起的能力。

  課上完了,但是,等上課激動的心情平靜下來後,我覺得還有更多不完善處留給我思考。尤其是對於這一類挖掘人物品質的文章,並不是三言兩語就能說透徹,說到位的。學生的課外積累是一個方面,更重要的是我要找準一個突破口,開啟學生的思路,去思考,去聯想。把課外讀物中的人物和課內的相聯絡。這樣才能更全面,更深層地去了解文中主人公的品質。

  《諾貝爾》語文教學反思 篇2

  諾貝爾-這篇文章敘述了諾貝爾發明炸藥的艱難過程,讓學生真切感受諾貝爾熱愛科學、熱愛人類的無私奉獻精神,啟發學生學習他雖歷經失敗、痛苦,但毫不氣餒,決不放棄自己的追求,直至成功的鍥而不捨的精神。文章語言樸素。在教學這篇課文之前,學生透過預習已能蒐集了很多材料。這對於課文的學習很重要。

  在教學中,我讓學生充分感受諾貝爾在發明過程中所經歷的一切。瞭解他為何在即將辭世之際,立下了遺囑:“請將我的財產變做基金,每年用這個基金的利息作為獎金,獎勵那些在前一年為人類做出卓越貢獻的人。”他在遺囑中還寫道:“把獎金分為5份:

  一、獎給在物理學方面有最重要發現或發明的人;

  二、獎給在化學方面有最重要發現或新改進的人;

  三、獎給在生理學和醫學方面有最重要發現的人;

  四、獎給在文學方面表現出了理想主義的傾向並有最優秀作品的人;

  五、獎給為國與國之間的友好、廢除使用武力與貢獻的人。”

  為此,諾貝爾分設了5個獎。1969年,諾貝爾獎新設了5個獎。1969年,諾貝爾新設了第6個獎----諾貝爾經濟學獎。並且根據這些資料,指導學生為諾貝爾寫一個小傳,這也是教材課後的要求。

  《諾貝爾》語文教學反思 篇3

  從美國的科學家富蘭克林到中國古代的談遷,古今中外,學生經歷了一次又一次精神的洗禮,原本平靜的心靈激起了一層層的波瀾。當又一位科學家——諾貝爾出現在他們眼前時,學生的眼前更是一亮,因為這位科學家是那麼與眾不同——他把自己的財產全部存入銀行,用每年的利息作為獎金獎勵那些在物理學、化學、生理學或醫學、文學、和平五個領域作出傑出貢獻的人們。學習這篇課文,重點是讓學生深刻領悟諾貝爾在科學研究上鍥而不捨的精神和持之以恆的態度。

  課文5至9自然段就集中表現了諾貝爾在科學研究上鍥而不捨、持之以恆的精神。教學這一部分,我大膽嘗試放手讓學生潛心自讀,找出觸動自己心靈的地方認真體會,然後再讀讀議議,力求讀出自己對語言的感悟。從發明出“諾貝爾爆炸油”到“黃色炸藥”的成功製造,其中諾貝爾歷經的艱辛,要引領學生用心感受。實驗室的不慎爆炸,弟弟炸死,父親炸殘,面對這樣的代價,這樣慘痛的後果,諾貝爾內心會是怎樣的呢?

  在此環節中引導學生大膽想象:親戚朋友會怎樣勸慰他呢?鄰居們會如何地反對他,政府會怎樣阻止、干預他?不妨讓學生設身處地想象他當時的處境。遭受了這樣的災難,諾貝爾卻“毫不氣餒”,從而讓我們看到了一位科學家為造福人類奮不顧身的可貴精神。這種偉大精神在課文的8、9兩個自然段中得到了更淋漓盡致地體現。

  為了發明炸藥,諾貝爾投入了他的整個生命。”這種捨生忘死、無私奉獻的精神可歌可泣啊!這兩節很值得引導學生品讀,讀出對諾貝爾的敬仰之情。諾貝爾的無私奉獻更表現在他立下的遺囑中,可以在學生默讀後交流,“透過這份遺囑,你讀懂了什麼?”以進一步感受諾貝爾那博大的胸懷、奉獻的精神和對全人類的熱愛,感受他偉大的人格力量!

  《諾貝爾》語文教學反思 篇4

  教學《諾貝爾》第二課時後覺得從課文內容的角度來說文字還是比較簡單的,這一單元以來一直是寫人的文章,《天火之謎》中富蘭克林,《厄運打不垮的信念》中的談遷,一到這一課的時候忽又覺得不知道如何去教了。“諾貝爾”應該是一個炙手可熱的名詞,讓學生了解這一詞彙的相關意義是教學的一個目標,比如頒獎的五大領域、頒獎的時間、頒獎的地點等都作為常識教給學生,要理解諾貝爾這個人,還是應該從他發明並改進炸藥的描寫中去體會。

  為此,我讓學生帶著“諾貝爾在發明炸藥的過程中失去了什麼又得到了什麼”的問題去默讀課文,在令自己心動的句子旁邊寫上自己感動的理由。然後組織學生交流。

  一、失去了什麼。

  他的“實驗室化為烏有”,失去了弟弟,父親也成了殘廢,這可都是全部的家當和休慼與共的親人啊!此時此刻,他的母親會怎麼對他說?他的妻子又會怎麼對他說?他又會怎麼對自己說?

  這就是什麼樣的諾貝爾?——堅強、執著……

  痛苦讓他毫不氣餒,血的教訓令他更為細心,租船在湖上實驗這又是為了什麼?為了安全。

  這又是什麼樣的諾貝爾?——細心、謹慎……

  二、得到了什麼。

  實驗之中,諾貝爾是怎麼做的?“盯”讓我們想到了什麼?盯的是實驗的過程,盯的是實驗的成敗,這是一種專注,更是一種獻身。

  “近了!近了!火星即將靠近炸藥了!”這句話,你發現了什麼?讀起來有什麼樣的感覺?連用了三個“!”這又是為了什麼?這是什麼樣的激動?這是失敗了兩百多次實驗的期待!這是失去了親人後悲痛所積聚的力量!

  沒有寫激動,但激動卻躍出紙面!我們學校的“冬季三項活動”在即,你如何表達自己的激動之情?

  文章之中還有寫諾貝爾激動的句子嗎?“成功了!成功了!”這是什麼樣的吶喊?是聲嘶力竭的,是百感交集的,是欣喜若狂的!

  一生的探索、實驗,失敗、努力讓諾貝爾得到了一個又一個成功,他還得到了什麼了?200萬英磅他真的`得到了嗎?這是什麼樣的諾貝爾?——無私、奉獻……

  也正因為如此,最貧窮的諾貝爾卻成為了世界上最富有的人,因為他得到了全世界的尊敬!

  《諾貝爾》語文教學反思 篇5

  《諾貝爾》五年級第四單元的一篇課文。課文記敘了瑞典化學家、工程師諾貝爾發明炸藥的感人事蹟。根據單元教學要求和文字特點,我把教學目標定為:

  1、瞭解諾貝爾獎,體會諾貝爾勇於發明創造、獻身科學的精神,知道諾貝爾在科學發明上取得成功的原因。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第八、第九小節。

  一、圍繞教學目標,我設計瞭如下三個教學環節:

  1、初讀全文,整體認知。

  透過問題“諾貝爾發明了哪些炸藥?”使學生在閱讀課文、查詢答案的過程中把握文章的敘述線索。

  2、小組探究,初步認識

  為了達到“知道諾貝爾在科學發明上取得成功的原因”的目標,我設計了這樣的問題和練習,“研究過程中,他發現了什麼問題,他是怎麼想,怎麼做的?” “因為諾貝爾(發現什麼),所以他(怎麼想),最終(怎麼樣)”。引導學生小組學習、討論、交流,訓練了學生的閱讀和思維能力,使學生對諾貝爾成功原因的有了一定的認識。

  3、重點研讀,昇華情感

  在這個環節上,學生圍繞著“哪些地方最讓你感動?”展開了研讀。其中,重點研讀了第8、9兩小節,品詞品句,讀出情感,彰顯智慧。同時,仿照8、9小節,透過想象,編寫諾貝爾在發明膠質炸藥或無煙炸藥時候的感人故事,使學生的對人物的情感在想象寫話中得到昇華。

  二、反思

  及時總結經驗,發現不足,才能使自己對課堂有更加直觀、準確的認識,而且有助於使實踐上升為理論認知,成為指導課堂實踐的依據。在本課教學之後發現成功的地方有:

  1、充分解讀了文字,利用了文字的教育教學作用

  教學目標對教學過程起著指導性作用,是課堂教學的依據。按照往常的思路,寫人文章的教學目標重點約定俗成地被定位在了體會人物的精神上。然而對於五年級的學生來說,自學課文也能夠初步領會到人物的思想、品質,那麼能夠從文字中教些什麼?學生又需要些什麼?經過思考,最終覺得《諾貝爾》一文的教學不僅要讓學生體會人物的精神,更要“教學生學會發現問題、思考問題、研究問題的方法” 。於是,我把教學目標重點定為了“體會諾貝爾勇於發明創造、獻身科學的精神,知道諾貝爾在科學發明上取得成功的原因”。

  2、從收到放,注重了學生情感體驗,尊重了學生的主體認知

  在第三個環節的設計上,我所想達到的目標就是“深入瞭解諾貝爾成功的原因”和“諾貝爾勇於實踐、獻身科學的精神”。剛開始,為了長文短教且達到預設的教學目標,我透過導語將第六小節的內容一帶而過,重點講讀第8、9兩小節。這樣的教學設計,學生跟著老師在走,是被動的“接受”學習,極大地限制了學生的思維,違背了“學生主體”的原則。

  經過反思,這一環節的設計改成了以“諾貝爾在研究炸藥的過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難?”為主要問題,放手讓學生“讀——找——說——讀”。對於教師來說,過程變得更簡潔,學生的主體性也得到了體現。但是這樣的問題卻忽略了文字的特點——感人。於是,我把問題改成了“在諾貝爾研製炸藥的過程中,哪些事例最讓你感動?”。學生圍繞這個問題,展開了“讀——品——說——讀”,有效地將對文字的利用和對學生的關注結合在一起。

  成功之處主要在於對第三環節設計的改進上,但是不足之處也同樣暴露在這一環節之中:品讀不夠深入。在詞句的品讀上,有些沒有能夠引導學生深入地體會,學生說得較少,說得淺,缺少亮點。

  《諾貝爾》語文教學反思 篇6

  《小諾貝爾》這篇課文透過寫著名科學家小時候的一件事,來表現他從小愛動腦筋,聰明、機智、冷靜的好品質。既然是用事件來突然人物性格,那麼我們在學習的過程中就要從事件入手,帶著學生從文字中去感悟體味人物形象。

  欒老師這節課,有意識地透過抓關鍵詞和對比的方法來使學生感受小諾貝爾的形象。如:不慌不忙,抓這個詞是為了體現小諾貝爾的“冷靜”。先是透過對比的手法,寫小夥伴們驚慌失措的樣子,然後再寫小諾貝爾的做法,鮮明的對比。讓學生在意識中感到他和其他小夥伴們的做法不同,然後再進一步用關鍵詞來引導大家去體會。什麼事不慌不忙?從字面上去理解就是遇到事情不緊張不著急,什麼時候會不慌不忙?然後追問他為什麼不著急,因為他冷靜、機智。在教學設計的時候我覺得如果能把孩子帶入情景中去思考也許效果會更好。比如:在瞭解什麼叫不慌不忙之後可以讓學生換位思考,如果是你平時遇到了這樣的困難,你的心情會怎麼樣?你還能冷靜機智地去想辦法嗎?這裡也可以更加襯托出小諾被爾與眾不同的優秀品質,從而為最後讓學生對小諾貝爾的優秀品質產生敬佩做出鋪墊。

  同時,本課還重點讓學生體會“首先……接著……最後……”這樣的詞語能使我們在敘述一件事情的時候更加明晰,更有條理,並會加以利用。欒老師在這方面做得也很好。首先讓學生用自己的話敘述小諾貝爾把鹽變乾淨的過程,然後提煉出這些詞使用的好處。並讓學生試著在其他情景中也用到這些詞,真正做到“學以致用”。

  《諾貝爾》語文教學反思 篇7

  本文是新聞單元的第二課,學生在學習第一課訊息兩則時已經初步瞭解訊息的相關知識,所以本課的學習要在此基礎上一方面讓學生鞏固前面所學,另一方面透過本課的學習獲得新知。由於“活動探究”單元的課文閱讀以自讀為主,所以在教學方法的選擇上,突出學生的自主,藉助旁批自主篩選資訊、透過自讀梳理內容、小組交流尋找特點、自我品讀感受語言。

  首先讓學生利用已學的新聞知識和課文旁批,分析課文內容,篩選文中資訊,培養學生閱讀新聞的能力,篩選資訊的能力。在這一過程中,學生能發現文中資訊是由主到次排列的,這正是訊息常用的倒金字塔式結構。接下來,透過微課《新聞的倒金字塔式結構》的學習,可以讓學生迅速理解這一結構特徵。

  在探究新知環節,提高難度,揣摩訊息的語言,教師先作適當引導,讓學生有的放矢,然後讓學生合作探究,讓每位同學都能深入研讀文字,再來表達觀點,碰撞觀點,在合作探究中分析並總結出訊息的語言特點。

  接下來了解作者的新聞立場,透過對諾貝爾遺囑的反覆研讀以及課外拓展瞭解其人,然後理解作者的新聞立場。

  最後透過比較《訊息兩則》和《首屆諾貝爾文學獎頒發》,得出訊息的特點。總結梳理完訊息特點後,讓學生趁熱打鐵,即堂寫作。

  整堂課由易到難,梯度明顯。但教師的參與與干預還是較多,還可以多給學生時間與空間,讓自讀課文真正的姓“自”。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