玲玲的畫教學反思

玲玲的畫教學反思

  作為一名到崗不久的老師,教學是重要的任務之一,寫教學反思能總結教學過程中的很多講課技巧,那麼大家知道正規的教學反思怎麼寫嗎?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玲玲的畫教學反思,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玲玲的畫教學反思1

  《玲玲的畫》是一篇具有哲理性的課文,不僅是對學生有一定的啟迪作用,其實對我們成人來說也是一個很好的故事。他透過玲玲妙筆生花的畫畫過程,來告訴我們其實事情並不是象我們想象的那麼糟糕,只要肯動腦筋,還是有解決的方法,還是能夠把他變好的。他鼓勵學生積極開動腦筋,把壞事變成好事。但是由於我的準備不夠充分,對教案不夠熟悉,以至於在上課的時候出現了許多問題。

  一、教學不夠紮實,知識點沒有落實。

  1、在進行“玲”字的教學時,字音沒有落實。“玲玲”應該讀輕聲,後鼻音,也沒有進行指導,只是一讀而過,不夠紮實。在進行“玲”字的拓展時,“領、零、鈴、嶺……”等字是以字的形式出現,而不是詞的形式,這對學生來說印象不夠深刻。在進行積累讀的時候也出現了字音讀不準的情況。如果說此時以詞語的形式出現,對學生的印象應該比較深刻,也有利於學生對形近字的積累。

  2、在進行詞語檢查時,對難讀字音及多音字落實不夠到位。我的詞句檢查是分兩步走的,第一部是詞語。但在ppt出示詞語時,我給生字全部註上了拼音,對二年級的學生來說,這個已經沒有必要,只需要將重點字音予以指導標註即可,但我只是一帶而過,並未重點指出。比如說“催促”兩個都是平舌音,學生在讀的時候已經出現問題,但我並沒有領著全班將其落實,只是稍加糾正,這是不夠的。其次是對多音字“髒”的教學,也不夠落實,還是ppt的問題,沒有以詞語的形式出現。而形近字“叭”和“趴”進行比較教學時沒有將他們的意思與偏旁聯絡在一起進行教學,教學不夠到位,學生印象不夠深刻,知識點難以掌握。

  二、朗讀指導不夠到位。

  1、指導第一小節朗讀時,叫了幾個學生讀,但這幾個學生的朗讀並沒有將玲玲滿意的心情讀出來。而我並沒有進行示範或指正,只是草草帶過,可以說指導不到位。如果在學生朗讀不到位的情況教師進行一下範讀,突出重音,學生再進行朗讀,這樣學生的朗讀才能真正有效果,而不是走過場。語文學習最忌走過場,要的是紮紮實實的教學。

  2、除了第一小節朗讀指導不到位外,對第四小節、第八小結的朗讀指導都是有所欠缺,不夠到位的。第四小節因為玲玲的著急、傷心“哇地哭了起來”這種傷心、著急的心情學生沒能很好地讀出來。第八小節中“小花狗懶洋洋地趴在樓梯上。玲玲滿意地笑了。”這句話中玲玲失而復得的高興心情都沒能指導到位。其實知道不到位的原因就在於我著急將課文上下去,不肯花時間在學生的朗讀指導上。為上課而上課,還是沒有把學生當做課堂的主體,這是新教師最容易犯的錯誤,我也不例外。只有真正脫離了教案,做到位學生而上課才能真正地上好課。只有做到認真、紮實才會有進步。不光是我會進步,學生也同樣會進步。

  三、對學生的點評不夠準確,評價語不夠恰當。

  1、對學生的朗讀評價不到位。朗讀不好,不好在哪裡沒有明確點出來,這樣的評價是不利於學生朗讀的進步,也會造成教師的朗讀指導不到位。比如說在進行第四小節的朗讀評價時,一個學生讀得並不好,沒有將玲玲傷心著急的心情讀出來,我只是說:“你讀得不錯,誰能比他讀得更好?”這樣的點評是不負責任的,不錯不錯在哪裡,如果還有提升的空間,那麼又應該朝哪個方向努力?

  2、同樣如此,在最後的總結,講故事的環節,我的點評也同樣不到。學生在進行課文內容的概括時,語言不夠簡潔,出現了讀課文的情況。我對他的評價是“講得不夠簡潔,能不能再簡短點”。但是什麼地方應該簡短,什麼地方說得太多了沒有明確指出,這對下一個學生的概括沒能起到任何幫助。所以下一個學生在進行課文內容的概括時,仍然犯了跟第一個學生一樣的錯誤,概括不簡潔。這就是我的點評不到位、不準確造成的。因為二年級的學生辨別能力、自我感知能力還不強,所以需要老師的點播。如果教師的點播不準確到位,是不利於學生的改進的。

  3、點評的評價語不夠豐富,太普通,這說明我的課堂應變能力還不夠,仍需鍛鍊。

  以上是我對這節課的一些反思,希望透過這些反思能對自己有所幫助,在以後在教學中儘量不出現相同的錯誤,慢慢進步,上出紮紮實實的語文課。

玲玲的畫教學反思2

  《玲玲的畫》一課,文章語言樸實,故事情節簡單,學生一讀便明瞭。那如何讓語文課充滿濃濃的語文味呢?文章的語言訓練點挖在何處呢?我怎麼才能站在語文這塊基石上,讓學生明白“好多事情並不像我們想象的那麼糟,只要肯動腦筋,壞事往往能變成好事”的道理呢?我針對學生實際,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一、抓人物心理描寫:

  在課堂伊始,我就引導學生抓住描寫玲玲三幅畫的句子體會玲玲的心情。玲玲的情感變化:高興(畫好作品)---難過、著急(弄壞作品)---滿意(畫更漂亮)是本文重要的線索,在透過朗讀進一步體會此刻玲玲的心情。課堂上自我感覺這部分落得很實,學生真正明白玲玲的心理變化,效果很好。

  二、抓朗讀,讀中指導感情。

  上課開始,我直接檢查學生預習情況,採用開火車朗讀課文,因為這課內容簡單,沒有難讀的句子,所以直接檢查朗讀,節省時間訓練說話。在學生開火車讀課文時,我就有計劃的對學生進行朗讀指導,如“爸爸催玲玲睡覺的句子,爸爸對玲玲說話的句子”。我都進行朗讀指導,在朗讀過程中學生讀錯字,我也及時糾正,如“叭----趴”學生把這兩個字讀錯,立即板書在黑板上,提醒學生注意,只是當時處理時教師沒有落實,今後注意。

  三、抓說話訓練,為寫話奠定基礎。

  本節課我在多處進行說話訓練。如在體會“端詳”這個詞語時,課堂上我隨機叫學生說一句話,雖然學生在造句時有點難度,但在老師的`提醒下學生也能說造幾個句子,只要堅持學生在準確用詞上就會有進步。

  當學生體會玲玲把弄髒的畫畫了一隻小花狗,此刻高興的心情時,我設計如果是你,你會怎樣做,補充句子,訓練學生想象空間,訓練說話。

  學生了解了爸爸和玲玲的為人時,我又設計了你此刻想對爸爸和玲玲說些什麼,訓練說話,進行教育。只要能對學生進行說話訓練的機會,我都不會放過,相信學生在訓練中說話表達能力得到提高,寫話能力也能提高。由於時間沒有安排好,因此沒有進行寫的訓練,以後要把寫的內容安排在課內。

  四、抓拓展。

  本節課課堂容量很大,理解完課文,又指導四個生字,我還進行了拓展,雖然拓展安排時間有點緊,但我已經開始進行嘗試,進行語文主題學習,相信今後我會不斷改進,合理安排時間。

  雖然本節課按計劃完成任務,但有些地方落得不實,教師的話過多,時常重複學生的話,教學就是在不斷的反思中成長起來的。

  我本著以讀為主的原則。透過多種形式的朗讀,帶學生走進文字。

  1、在初讀課文時,讓學生帶著問題讀書:這篇課文講了一件什麼事情?對於二年級的學生概括能力不是很強,我們就把本課的主要內容以填空的形式出示在課件上這樣學生就知道從什麼地方去說、該怎麼去說,從而鍛鍊了學生的概括、總結能力。

  2、接著讓學生默讀課文,找出玲玲從中明白的道理。找出來後自己讀、彙報讀、比賽讀。用多種形式的讀來加深學生對文字的整體感知。

  3、然後再讓學生讀課文,找找壞事是什麼好事又是什麼?壞事是怎麼變成好事的?透過對壞事和好事的理解,來進一步的感受只要肯動腦筋,壞事也能變成好事。

  4、再次讀這個道理時,學生對這句又有了更深一步的理解,就能讀出一定的哲理意味。在老師總結時,有兩個字正好是本文的生字,因為二年級的學生還得以識字為主,所以我在板書“腦筋”倆字時,做了一下指導。學生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上又學習了生字一舉兩得。

  5、下面就該透過讀對話走入人物,體會人物的情感變化。首先從文中找出爸爸的話和玲玲的話,先彙報玲玲的話,透過指導“好的,我把畫筆收拾一下就去睡。”和“我的畫髒了,另畫一張也來不及了。”來體會玲玲的情感變化。我先是指名讀,在學生讀時相機指導,齊讀時我加了一些提示語,比如說第一句我就說“玲玲高興地說”有了提示語的鋪墊學生們自然而然的就讀好了這句話。第二句話時,我就很傷心的說,“玲玲的畫弄髒了,玲玲傷心地說”學生立刻就進入的角色。讀爸爸的話時,我對學生讀進行點評,你真是一位和藹可親的爸爸,你真是一位循循善誘的爸爸,從中體會到爸爸的啟發對玲玲的成功也起著一定的作用,透過的爸爸的話從中又更深一步的體會到文中的道理。最後再來整體感知課文,在小組內分角色讀、小組與小組比賽讀、大組與大組比賽讀。以多種形式的讀,來激起學生想把這個故事講下來的慾望。從而達到學為用的目的。

  最後拓展延伸環節。我從文中又拓展到課外,聯絡自己的生活實際說說自己有沒有遇到過這樣的壞事變好事的的事?學生說了很多自己的一些生活小事。說的很好。

玲玲的畫教學反思3

  現代媒體具有形象性、生動性等特點,合理運用媒體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提高課堂教學效率;能幫助學生求知、悟情、啟智;能幫助學生突破難點,掌握重點。我在教學《玲玲的畫》時,用多媒體串連各教學環節,使每個環節的銜接自然流暢。整個課堂給人渾然一體感覺。這是這堂課中感到最滿意的地方。所以我以後要常用媒體串連教學環節,使課堂教學如行雲流水般的流暢。

  朗讀是我國傳統的、經久不衰的讀書方法,是最能發揮學生在學習中主體地位的讀書方法。我認為文字的意義是學生在閱讀過程中自行發現,自行建構起來的,所以在整堂課的教學中,我始終圍繞讀來進行的。同時,我還努力從孩子自己感悟文章意蘊出發,以一個合作者、引導者的身份出現,不斷地變化方式來引導孩子去感悟人物情感,發現壞事變好事的竊門。

  為此,我安排了六個“讀”的環節:

  ①自讀,感知文字。

  ②選讀,讀出興趣。

  ③跟讀,讀出節奏。

  ④練讀,讀出方法。

  ⑤分角色讀,讀出體會。

  ⑥齊讀,讀出語氣。正因為讀的充分,讀的透徹,文中的難點才能水到渠成地得以解決,文中的道理才能在學生心中紮根,課堂才會精彩紛呈。

  亮點之處,必有失誤之所。思考許久,覺得最大失誤就是:注重了學生的生成,削弱了教師的主導。以致於,忘記在課堂結束時運用歸納性描述對學生的學習作一番回顧,把所學的知識,所領悟的道理納入學生的認知結構中。

玲玲的畫教學反思4

  《玲玲的畫》是一篇內容比較淺顯,而且篇幅較短的文章。作者想借由玲玲的故事,告訴孩子們:如果肯動腦筋,壞事往往會變成好事!這讓我想起了《塞翁失馬》的故事。於是我就由《塞翁失馬》的故事,引出了本單元的單元導讀(我一般在一單元開始或結束都會讓學生閱讀單元導讀,因為單元導讀常常很明確地告訴孩子們本單元學習的重點,為中高年級孩子的學習打下基礎)。

  再利用單元導讀,引入本課的學習。雖然看起來饒了一個彎,但結果在實際的課堂上卻為孩子的學習降低了難度,對於課文中心思想的理解打下了基礎。那麼情感目標達成順利,我就把接下來的重點放在了句式訓練和分角色朗讀上。這樣一來夯實了語言的訓練,使課堂就顯得更有實效了。

玲玲的畫教學反思5

  在二年上冊已經安排了一些簡單的統計初步知識,學生學會了運用不同的方法收集和整理資料,初步認識了象形統計圖和簡單的單、複式統計表,並能根據統計圖表的資料提出並解答簡單的問題。而下冊統計這一課要求學生能按照不同的標準或選擇某個標準(如數量,形狀,顏色)對物體進行比較、分類和排列;在比較、分類、排

  列的活動中,體驗活動結果在同一標準下的一致性,不同標準下的多樣性。

  課伊始,我藉由2008北京奧運的吉祥物貝貝、晶晶、歡歡、迎迎、妮妮,引出書中的主題圖,利用多媒體課件向學生呈現了一幅動物運動會的畫面,緊接著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 “仔細看圖,你看到了哪些小動物?它們參加了那些專案的比賽?”指名學生回答。接著提問:“透過這幅圖,你還想知道什麼?”從而迅速把學生的注意力遷移到統計問題上來。最後引入課題:“同學們提出了這麼多的問題,這些問題都可以透過統計解決。”“在實際生活中,每個人想知道的問題不同,可以按不同的標準分類進行統計”接著讓學生感受和體驗一個完整的分類統計過程。新課程標準倡導讓學生親身經歷統計的過程,在活動中感受統計的必要性,並學習一些簡單的收集、整理和描述資料的知識和方法。於是我就在課堂上引導學生從不同的角度

  觀察,提出不同的問題,感知按不同標準分類是因為所要解決的問題不同。

  接著組織學生利用學過的統計知識,根據對所得資料的分析整理,完成統計表的填寫。就是根據學生完成的統計圖表,啟發學生思考:從這份統計圖表中,你知道了什麼?在學生討論彙報的過程中,解決學生們剛才所提出的問題。二張統計表有什麼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透過交流使學生體驗到不同的分類可以得到不同的結果,統計標準雖不同,但總數不變,引出透過合計我們可以檢查自己統計的結果是不是正確,以及時糾正自己的錯誤。重點讓學生交流:二張統計表有什麼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從這份統計圖表中,你知道了什麼?

  在教學習題的時候,我首先用多媒體出示一些圖片,讓學生將一些形狀顏色都不相同的圖形進行分類,讓學生從圖片中去收集、整理資料,積累統計活動的經驗,並能根據統計的結果作出正確判斷。學生在統計的過程中能夠根據多媒體所展示的圖片,清晰的瞭解圖形的

  情況,從而確定分類的標準,準確的將圖形進行分類統計。

  本課能較好地體現了課程改革的新理念,將“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三維目標融入其中。從整體上創設了一個完整的情境,圍繞“喜歡哪個活動的同學最多?”這一問題展開討論,同學們情緒高漲,參與活動的積極性很高,感受到統計與生活密不可分。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只是一個情境的創設者、知識的引導者、活動的組織者,而參與、體驗、主動獲得知識的是學生自己,真正體現了“學生是學習的主體”這一教學思想。

  總體來說這節課算是完整地完成了教學的任務,但是仍然出了一些紕漏:在小組調查時教師指導的不夠到位,小組內同學合作得不夠理想。上課靈活應變的能力還不夠,以及引導學生的語言都還很不到位,評價學生時缺乏創造性語言。在活動課的開展中能放能收,如何在玩中真正學到知識是我這節課該認真思考的問題。在今後的教學中,要在學生合作等方面加強指導,注意平時的培養與提高。

玲玲的畫教學反思6

  ( 第一課時 )

  【教學目標】

  1、認識8個生字,會寫“玲”字及詞語“樓梯”。

  2、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3、透過讀文,讓學生明白生活中的很多事情,只要肯動腦筋,壞事往往能變成好事。

  【教學重點】

  識記生字,品詞析句,理解爸爸意味深長的話。

  【教學難點】

  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懂得生活中只要肯動腦筋,壞事也能變成好事的道理。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生字卡片|、白襯衣、繡花、小黑板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揭題習字

  1、(出示一件被鉤破的襯衣)同學們,昨天李老師在做家務的時候不小心把衣服給鉤破了。這是李老師最心愛的一件襯衣,可是現在不能穿了。誰能想個好辦法,讓李老師重新穿上這件漂亮的衣服?(學生反饋。預設:在鉤破的地方繡上一朵圖案。)

  2、(貼上繡花)同學們真聰明!你們看,在鉤破的地方縫上繡花,這件襯衣似乎比原來更漂亮了。從中,你明白了一個什麼道理?

  3、今天,我們要學習的課文講得也是這個道理。(出示課題)誰來讀讀課題?

  4、“玲”字是今天我們要學的生字,誰來讀讀?讀得時候要注意什麼?(指導讀準後鼻音)你是怎麼記住這個字的?

  5、齊讀課題。“玲”字還是要本課要書寫的生字,誰來教教大家該怎麼寫?(指導書寫“玲”。)

  二、初讀課文,識記生字

  1、請同學們開啟書,藉助拼音讀準字音,自己想辦法認記生字。

  2、哪些生字容易讀錯,誰來提醒下大家?(正音)

  3、(出示帶拼音的詞語)老師給這些生字都找了個朋友,讓我們一起去認識他們吧!(自由認讀、全班齊讀。)

  4、(出示去掉拼音的詞語)不帶拼音的詞語你們認識嗎?(分男女讀、開火車讀。)

  5、為了獎勵同學們讀得好,老師特意為你們找來了課文的動畫,請同學們認真觀看,仔細傾聽。

  6、把生字詞帶入課文中,用你喜歡的方式自由讀課文,遇到難讀的字多讀幾遍,讀通句子。

  7、指名分段朗讀,反饋、正音。

  8、全班齊讀。

  三、合作交流,理解課文

  1、出示自學提示,四人小組合作交流:

  ㈠玲玲為什麼哇地哭了起來?

  ㈡玲玲是怎麼解決困難的?她是得到誰的啟示?

  ㈢最後的結果如何?

  2、師生交流、反饋:

  ㈠玲玲為什麼哇地哭了起來?

  ①指名回答。

  ②課文哪幾個自然段寫了?(齊讀課文1—4自然段。)

  ③理解詞語“端詳”(可以換成哪個詞?哪個更好?)

  ④配動作表演“滿意地端詳”。(板書:漂亮、弄髒;滿意、著急)

  ㈡玲玲是怎麼解決困難的?她是得到誰的啟示?

  ①指名回答。(板書:開動腦筋、畫上小花狗)

  ②對比兩張“畫”,學生談談感受。

  ③指名朗讀爸爸說的話。

  ④這裡的壞事指什麼?

  ⑤指導朗讀爸爸的話。(要求:爸爸的話要讀得親切一些,問句要讀出詢問的語氣。)

  ⑥你找到壞事變好事的秘訣了嗎?(隨學生回答完成板書:動腦筋)從爸爸的話中,你懂得了什麼?

  ㈢最後的結果如何?

  ①全班回答。

  ②板書:滿意、得獎。

  四、訓練表達,滲透思想

  1、小朋友們看,從課文中我們不難看出,玲玲在生活中遇到了不高興的事,在爸爸的指點下,她透過動腦筋,將壞事變成了好事,老師想知道,在你們的生活中,你遇到過這樣的事嗎?你是怎麼解決困難的?(教師鼓勵學生大膽地、充分地說)。

  2、如果小朋友們在今後的學習、生活中,也碰到類似課文中這樣的事,我們應該怎麼辦?(板書:遇到困難,善於思考,壞事變好事。)

  3、欣賞“名人名言”

  五、指導書寫“樓、梯”

  1、(出示生字)它們有什麼相同的地方?

  2、指導書寫。(“樓”字右半部,“女”的橫畫要長。)

  【板書設計】

  玲 → 滿意 → 著急 → 開動腦筋 →滿意 遇到困難

  玲 善於思考

  的 壞事變好事

  畫 → 漂亮 → 弄髒 → 畫上小花狗 →得獎

  【教學反思】

  生活中,有很多事情並不像我們想象的那麼糟。玲玲準備參加評獎的畫不小心被弄髒。己經沒有時間重畫一張,玲玲著急地哭了。在爸爸的啟發下,她開動腦筋,在弄髒的地方畫了一隻小花狗,不僅巧妙地掩蓋了汙跡,還給作品平添了幾分家的溫馨。生活就這樣,劣勢也能轉變為優勢。遇到不如意的事,要以積極的思考解決問題的辦法,這是這篇文章所要告訴我們的道理。這堂課是第一課時,教學中,我透過創設情境,引導學生品味、思索、銘記爸爸簡短語句中蘊含的深刻道理,並帶領學生走進文字後又走出文字。能夠引導學生透過畫出課文中帶生字的詞語、換詞、出示單個生字等形式,採用指名讀、開火車,分男女等方式來學習本課生字,達到了很好的識字效果。透過自由讀、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讀、指導重點句子讀等方式讓學生在讀中體會壞事變好事的起因、經過和結果;感受文中人物的情感變化,以及每個人物身上的優秀品質,從中領悟本課蘊含的深刻道理。

玲玲的畫教學反思7

  《玲玲的畫》這一堂課內容簡單,道理明確,主要講的是玲玲準備參加評獎的畫不小心被弄髒了,在爸爸的啟發下,玲玲修改了畫,並且使畫看上去更好了。告訴我們好多事情並不像我們想象的那麼糟,只要肯動腦筋,壞事往往能變成好事。

  反思整個教學過程,有優點,但不足的地方更多。

  優點是教師的基本素質,如普通話標準、語言富有情感、教姿教態自然等,這些都是之前在學校就已經打好的基礎,並不是我能夠一直啃下去的“老本”。

  比起這屈指可數的優點,更多的是不足,大致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過於注重教學環節

  在教學時,我太多過於注重教學的進度,一直往前面走,沒有站在學生的角度上思考,學生是不是有時間去思考問題,有沒有跟上我的思路,有沒有跟著我從一個環節進入下一個環節。導致到最後,只有幾個學生跟著我思考,回答問題,大部分學生都已經走神、發呆。

  二、不會組織學生,課堂的紀律不好

  雖然有老師告訴我說,紀律好了很多,但還是不夠,我不會組織學生,能夠引起學生的興趣,不知道怎麼把他們放飛的思想收攏,心思收回到課堂,課上有一個說擬聲詞的環節,學生們說出了很多,課堂一下就活躍了,之後我就收不回來了,只能乾巴巴的喊口令,強制收回來一小部分,有些孩子的精神還是處於這個環節,只是沒有講出來,這樣一來,課堂的聽課率自然很低。

  三、不會發現課堂閃光點,聯絡實際不足

  課後評課時,廖老師和張主任說課堂上課件上面出現錯誤,我立馬能夠改正,而不是說老師課後再改,做得很好,但是沒有抓住這一個閃光點,繼續點明課文的道理——壞事變好事。經過兩位老師的指點,我才恍然大悟,是啊,還可以這麼處理的。

  根據最新的教學理念,應該要讓學生自己說,老師少說,沒有用的不說,學生不理解的不說。這一課我說的太多,很少讓學生自己說,甚至於聯絡實際時,都沒有讓學生們把自己的想法說完,匆匆結束。

  四、朗讀不夠,板書不嚴謹

  平時學生的朗讀拖音現象嚴重,老師讀得好,不知道怎麼讓孩子們學習。周麗老師給了我建議:平時朗讀一拖音就停,多放一放朗讀的音訊,給課文打拍子,有節奏就會好很多,朗讀之後老師的評價語也要到位,指明讀的哪裡好,其他孩子就會模仿。板書不嚴謹,不足,無法看出課文的過程,字跡不工整,需要多多練習。

  今後,要培養學生們聽、說、讀、寫得到能力;多讀、多聽名師的講課,讓課堂更加精彩豐富;不斷提升自我,才能在課堂上更加遊刃有餘;繼續深鑽教材,提高短時間把握文字的能力;在每一堂課中間練習自己組織學生,吸引注意,收回學生思維的能力、經驗,多多站在學生的角度思考,以生為本,只有真正把學生裝在心中,處處以學生的需求出發,語文課才能更加充滿語文味。

玲玲的畫教學反思8

  《玲玲的畫》這篇課文講述的是一個生動曲折的小故事。玲玲準備參加評獎的畫,被水彩筆弄髒了,傷心的玲玲在爸爸的啟發下,開動腦筋,在弄髒的地方畫了一隻小花狗,最後整幅畫變得更加漂亮了。

  識字部分,我透過合作探究、自主學習等多種識字方式,讓學生記憶生字。同時利用小組比賽的方式,鞏固識字。學生整體掌握還不錯。

  在本文中,玲玲的情感變化是線索,而爸爸富有哲理的話點明瞭整篇課文的主題,“只要肯動腦筋,壞事也能變成好事”。讓學生能夠聯絡實際生活,理解爸爸意味深長的話,這也是本文的難點。很多學生能夠理解故事內容但是不能聯絡實際,不能舉出相似的實際的生活例子。於是,我設計透過“塞翁失馬焉知非福”這個成語小故事來幫助孩子理解,讓他們明白壞事有時候也可能是好事,引導學生要樂觀面對一些問題。讓小組進行討論探究,說一說自己周圍發生的類似的事情,加深他們對爸爸最後兩句話的理解,明白只要肯動腦筋,壞事也會變成好事的道理。

  這篇課文講述的道理,讓學生聯絡實際生活,不僅是為了加深理解,同時也是引導學生運用到實際生活中去。學習亦是如此,不僅要學會,更要會用。

玲玲的畫教學反思9

  《玲玲的畫》,正是因為有了一個墨漬,玲玲才獲得了思維飛躍的契機,最後收穫了意想不到的成果。這是一堂由新橋小學陳忠鈺老師執教的二年級下冊的課文,也是一堂屬於學生的語文課,這既是一個打破定向思維的教學流程,也是一例教師與學生均獲得成功的大膽嘗試。

  一次並不陌生的“初遇”

  “聰明的小眼睛看過來,我姓陳,小朋友叫我什麼呢?”孩子們齊聲回答:“陳老師!”“能不能甜甜的叫一聲呀?”“陳—老—師!”正式開課前,素未謀面的師生們營造了和諧的氣氛。“平時是怎麼表揚自己的?”“嘿嘿,我真棒!”小朋友齊聲回答。“再加上一聲‘ye’!”“嘿嘿,我真棒‘ye’!”哈哈,頓時課堂氣氛一下子活躍起來。

  一個貫穿始終的提問“孩子們,咱們一起來學習一篇課文!”在老師的引領下,孩子們把課文的主角玲玲叫得特別響亮。“讀了‘玲玲的畫’這個題目,你們心裡有什麼疑問呢?”

  教師用一個問題作為了這節語文課的開場白。他的問題,立刻引起了學生的思考和聯想。一大堆充滿想象的解釋,正式啟動了這堂課學生們的大腦。

  在每個環節,教師都有意將這個提問貫穿著,要麼做預備鋪墊,要麼設定理解思路迂迴揭示謎底,要麼讓學生自主研究,找到問題的答案。本來稍顯零亂的教學內容,因為這一個問題而得到了意識上的統一,學生能夠集中精力,老師講課思路也非常清晰。

  一批核心關鍵的部件教師提出了關於課文的理解的問題,卻沒有盲目求快解決。這節語文課,教師依然從分自然段、識字等基本環節入手,但在劃分段落和識字環節都有不同程度的發揮和創新。

  沒有用教師的權威,去確定到底有多少個自然段,而是將權力“下放”給學生,由他們來商量確定,最後得到一個比較一致的答案。學生的探究和學習積極性得到提高,新課標的教學理念也得到了很好的貫徹。在識字環節,同桌之間進行互動,調動了孩子朗讀的興趣,超越了一般教學模式下的效果,用“開火車”的方式來提高認知難度,以及將剛學會的書面語(如“端詳”),及時運用於老師與學生的對話中(“咱們看看玲玲的這幅畫,你覺得這幅畫怎麼樣,請你仔細端詳端詳”)。這些施教的小細節,及時鞏固了初學的生字。探究用形狀相似的字來記憶的方法,既達到掌握生字的效果,還辨析了易錯的字類,可謂一舉兩得。對“趴”等動詞的強調,直接為理解課文做了充分準備。

  一次無法刪減的模仿除了對動詞的探究,對重點詞彙的解讀外,教師還有意識地讓學生根據情景,模仿“玲玲”的語氣,讀出人物的思想活動和感情來。而最值得稱道的是,其他學生又成為模仿者的評判人,到底是不是讀出了課文中人物焦急、疑惑、茅塞頓開和高興的語氣,不由老師說了算,而是認真傾聽的其他學生。透過這樣的環節,學生之間也形成了感情和思想的交流評價,事實上是走向了對課文的深層次理解。

  教師一問,學生一答,教師將探究、評判的權力和標準交給學生,卻掌握著理解的節奏和思路,提高了課堂效率,將全班學生的精力集中在如何理解課文這一基本教學要求上。

  一場不能止步的變革儘管教師在這節語文課的課堂組織和課前準備上下了很大工夫,但我覺得上好這堂語文課還可以做如下改進。

  這篇課文的起因是,畫被弄髒,卻又來不及畫,結果則是獲得了一等獎。如何將壞事變為了好事?其經過是,得到父親的提示,在弄髒的地方畫了只小花狗。這個轉變的過程十分重要,這個過程,學生應該自己去細細體會,最終得出,只要積極動腦思考,壞事也可以轉化為好事。

  結合低年級書寫任務較輕的實際,教師可引導學生多多嘗試書寫,以培養學生獨立寫字的能力和信心。課文理解固然重要,但給孩子書寫記憶生字的時間應更加充足,更應在課堂中得到突出。

  1、學生在本節課中學有所獲:《玲玲的畫》為我們講述了一個生動活動的小故事。玲玲準備參加比賽的畫,不小心弄上了墨漬,在爸爸的啟發下,墨漬被“變“成了小花狗。課文中爸爸的話揭示了主題,引人思考。課文內容簡單,主題明確,寓深刻的生活哲理於簡單的故事之中,對於啟發學生處理生活中的類似事件有較強的教育意義。本文記敘的是常見的生活小事。內容集中,語言樸實,對話較多,玲玲的情感變化是本文重要的線索,爸爸富有哲理的話語是課文的主題所在。因此教學中我牢牢抓住這兩個方面,引導學生充分讀書,在讀中體會情感,感悟語言,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引導學生理解課文重點,理解爸爸意味深長的話。在尊重學生個性的理解的同時,巧妙的引導學生抓住重點詞句理解課文。培養學生閱讀能力,指導學生讀書方法,在讀書中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從故事蘊含的道理中受到教育影響和啟迪,懂得生活中只要肯動腦筋,壞事也能變成好事的道理。

  2、現在在語文課堂上多媒體課件的使用非常多,但真正能將多媒體使用到位、用到精的並不多。我已經使用了多媒體課件來展示玲玲改了之後的畫,接著進一步使用這一教學資源,讓原來的畫與改了之後的畫進行一個比較,對比出因為一個無意間的過失讓畫面上多了一隻懶洋洋的小狗,使得整個畫面顯得生趣盎然。從而有助於學生更好地領悟“只要肯動腦筋,壞事也能變成好事。”的內在含義,也向學生傳達這樣一個生活的理念:人只要有積極樂觀的態度,生活就會有無限的可能。

  3、遺憾的是在教學中,我更多的關注教師的教,缺少對學生的需求的關注。呈現在課堂上,學生顯得被動。而細節之處的處理也欠圓滑,教學的痕跡比較濃。看來,只有真正把學生裝在心中,處處以學生的需求出發,語文課才能更加充滿語文味。

玲玲的畫教學反思10

  我在教學《玲玲的畫》這篇課文時,抓住主線教學,幫助學生理清思路。玲玲的情感變化:高興——難過、著急——滿意是本文的主要線索,爸爸富有哲理的話語是課文的主題所在。在課堂伊始,老師就引導學生理出了文章的情感線索,在教學中牢牢抓住這條線索,使全文脈絡清楚,豁然開朗,撥雲見般明瞭。

  抓朗讀,讀中體會,體會中朗讀。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緊跟“讀——多形式的悟——再帶著感受讀”這一最基本的語文教學理念,根據文字的特點和孩子們的表現特點,設計了多形式的讀,使學生讀得“愛不釋手”。

  聯絡實際,使“難點”的堡壘不攻自破。在學生聯絡實際談感受到過程中,其實正是他們對文字所體現的啟發達到了理解的最高境界。

玲玲的畫教學反思11

  1、教學中,我嘗試著隨文識字,抓住“端詳、評獎、叭、糟”等重點詞語進行識字教學。先從文中發現生字,然後學習生字理解生字,最後把生字放回課文,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這樣由字到詞,由詞到句,由句到篇,循序漸進,體現低年級語文教學“字不離詞,詞不離句”的理念。

  2、聯絡實際,使“難點”的堡壘不攻自破,理解爸爸的話是全文的哲理所在,所以在“壞事往往能變成好事”這句話的“出場”時,我安排地也是比較“隆重”。“玲玲的心情是那樣高興,但是更讓她高興的是什麼呢?在學生充分發言的基礎上,“這正如爸爸所說的……”在讀、寫、背爸爸的話的.基礎,丟擲問題“玲玲在生活中遇到了不好的事情,但是透過動腦筋,卻變成了好事,你們遇到過類似的事嗎?”在學生聯絡實際談感受的過程中,其實不正是他們對文字所體現的啟發達到了理解的最高境界嗎?

  整堂課的教學效果我還是比較滿意的,孩子們學得興趣盎然,在思考中互相碰撞出了智慧的火花。但在學生自主活動方面還需拓寬,教師在教學節奏還不夠緊湊,整個課堂還是有“牽”的感覺,需加油!

玲玲的畫教學反思12

  《玲玲的畫》是二年級課文,內容簡單,道理明確,這樣的課文,卻往往是語文老師心中最“怕”的課文,因為它沒有詩情畫意的語言,沒有高遠深奧的哲理,用語文老師們的話說,就是沒有“可挖掘”的東西。在一陣“無措”之後,我明白了:語文新課標的頒佈實施,對語文教研者而言,既是一種機遇,更是一種挑戰,語文課堂教學的改革,不僅是課程改革的熱點,更是課程改革的難點。當一位語文老師真正具備了把握教材的能力,那無論是怎樣淺顯的課文,我們的心靈都可以和孩子們在課堂是共舞。於是,靜下心來備課……以下幾點是自認為課堂中的驕傲。

  一、抓主線,幫學生理清思路本文記敘的是常見的生活小事。內容集中,語言樸實,對話較多,玲玲的情感變化:高興(畫好作品) --- 難過、著急(弄壞作品) --- 滿意(畫更漂亮)是本文重要的線索,爸爸富有哲理的話語是課文的主題所在。在課堂伊始,我就引導學生理出了文章的情感線索,在教學中牢牢抓住這條線索,使全文脈絡清楚,豁然開朗,撥雲見日般明瞭了。

  二、抓朗讀,讀中體會,體會中朗讀一開始,自由讀文,檢查生字認讀;然後聽看動畫片讀文,理清線索,兩次對課文的整體閱讀和把握,各有各的任務,層層逼進文章。在教學過程中,我緊跟“讀(走進文字) --- 多形式地悟(理解文字) --- 再帶著感受讀(表現文字)”這一最基本的語文教學理念,根據文字的特點和孩子們的表現特點,我設計了表演讀(讀玲玲和爸爸的對話時)、推前想後體會讀(如讀玲玲“哇”地哭了起來的句子時,憑藉老師提供的句式勸玲玲,幫玲玲)、加提示語讀(如讀玲玲哭著說話的句子時)、抓重點詞理解讀(如理解“端詳”一詞時)、背誦爸爸意味深長的話等等,多形式的讀使學生讀得自然,讀得開心,讀得意味無窮,讀得“愛不釋口”。課堂上琅琅的讀書聲不絕於耳,學生邊讀邊感悟語言,同時對人物心情變化的理解水到渠成。

  三、聯絡實際,使“難點”的堡壘不攻自破爸爸的話是全文的哲理所在,所以在這句話的“出場”時,我安排地也是比較“隆重”。“玲玲的心情是那樣高興,但是更讓她高興的是什麼呢?在學生充分發言的基礎上,“這正如爸爸所說的……”在讀、背爸爸的話的基礎,丟擲問題“玲玲在生活中遇到了不好的事情,但是透過動腦筋,卻變成了好事,你們遇到過類似的事嗎?”在學生聯絡實際談感受的過程中,其實不正是他們對文字所體現的啟發達到了理解的最高境界嗎?其次,圖文並茂的板書,課後名言的拓展,字詞卡片的精心設計和製作,課件的合理利用,都可以成為今後教學中的小小的收穫。 當然,遺憾的是,課堂中也有一些不盡如人意的地方,如在字詞的教學中,語言上不夠嚴密,應準確區分“圖案”和“畫”的區別,“名字”和“字”的區別,不能為了自己所認為的“巧妙”失去語文的最基本的文字要求。

  最後拓展部分,有的孩子只是說了努力克服的困難,但是沒有體現變後的“好”事。由於是第一課時,字只停留在認讀上,如果有時間的話,應做寫字的具體指導。 掩卷深思,這次授課給自己帶來的啟示很多:多看語文教學專家的論著,將理論和實踐恰好地結合,才會使課堂生花;抓住一切向名師、向周圍的人學習的機會,不斷豐富自我,只有這樣,才能使課堂上的自己更加遊刃有餘;繼續深鑽教材,提高短時間把握文字的能力;時刻不忘語文教學的本,不忘記在語文課堂上紮實培養孩子的“聽、說、讀、寫“的能力……對於徜徉於語文課堂的那份自如,那份美麗,自己是那樣地痴迷,那麼,就讓自己帶著這些啟示、這些今後教學中寶貴的財富繼續完美自己的語文課堂吧。

玲玲的畫教學反思13

  課前預設了教學思路,以“讀為本,寫為輔”。幫助學生理清思路,關注人物的情感變化,基礎過關100%。從上課的情況,學生基本上能跟上本人的教學步子。特別是在讀的形式上,多樣式,而且落實處,字字句句不放過,因為本課是本單元的第一課,具有統領單元知識點的代表意義。

  尤其是文中爸爸的話(見教材),是作者構思文章的主題思想,也是文章的中心句。有較深刻的教育意義,在引導學生理解時,不需要談得多深,主要是鼓勵學生用生活中的例子來說明,這一環節要引導學生用生活中的例子突破難點。(例子略)

  透過學生生活實際突破難點,為本課德育思想教育方面作了更進的昇華。為敘事性文章有一顯目的層面,學完本課,從學生作業看,閱讀有明顯的提高。也就是說,語文在指導讀的過程中,也要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適當或是必要的點撥知識性的東西。從關鍵字詞入手,體會句意,文意,小結自然段內容,從造句入手或聯絡上下文讀解詞意。能在理解文中爸爸的話的基礎上舉例說說,這是本人在本課教學指導思想上的重點,也是本人對語文教學的習慣。學文不會說文,不會用文、寫文,就不叫學語文。學以致用是教學的目的,寫寫讀收筆記。(低年級可以說說),能寫最好,哪怕一句話也好,在語文教學中也是一種突破。文字科目不同於數學,沒有紮實的積累,是難以達到課外延伸的,本人認為本課能結合生活實際寫是最理想的。(我班學生已達到這個層面了,每個學生能寫,而且還不錯。)

  至於基礎,生字詞的認讀與書寫,二年級學生已經有識字、寫字的能力了。查字典、詞典等工具書,只是特殊的字,需要點撥。根據近期,本人在語文教學中逐步做到有選擇性的指導,沒有篇篇概全,這樣有利於學生閱讀能力的提高,寫作的提高。利用教材外的拓展,提高識字量。

  總之,語文教學沒有模式,但一定有老師在教學中的創新,創意以及自己的教學風格,因材施教。只有學生感到快樂時才能樂學,教師也才能真正達到寓教於樂。

  擴充套件閱讀:玲玲的畫

  玲玲得意的端詳著自己畫的《我家的一角》。著幅畫明天就要參加評獎了。

  “玲玲,時間不早了,快去睡吧!”爸爸又在催她了。

  “好的,我把畫筆收拾以下就去睡。”

  就在這時候,水彩筆吧的一下掉到了地上,把畫弄髒了,玲玲哇地哭了起來。

  “怎麼了,孩子?”爸爸防下報紙問。

  “我的畫髒了,另畫一張也來不及了。”

  爸爸仔細地看了看,說:“別哭,孩子。在這兒畫點什麼,不是很好嗎?”

  玲玲想了想,拿起筆,在弄髒的地方畫了一隻小花狗。小花狗懶洋洋地趴在樓梯上。玲玲滿意地笑了。

  爸爸看了,高興地說:“看到了吧,孩子。好多事情並不像我們想象的那麼糟糕。只要肯動腦筋,壞事往往能變好事。”

  在第二天的評獎會上,玲玲的畫得了一等獎。

玲玲的畫教學反思14

  《玲玲的畫》是二年級下冊第六單元的第一篇課文,課文為我們講述了一個生動活潑的小故事:玲玲準備參加比賽的畫,不小心弄上了墨漬,在爸爸的啟發下,墨漬被“變“成了小花狗。課文中爸爸的話揭示了主題,引人思考。課文內容簡單,主題明確,寓深刻的生活哲理於簡單的故事之中,對於啟發學生處理生活中的類似事件有較強的教育意義。深鑽教材後,我在教學時的採取了以下幾點做法:

  一、抓主線,幫學生理清思路

  本文記敘的是常見的生活小事。內容集中,語言樸實,對話較多,玲玲的情感變化:高興(畫好作品)---難過、著急(弄壞作品)---滿意(畫更漂亮)是本文重要的線索,爸爸富有哲理的話語是課文的主題所在。在課堂伊始,我就引導學生理出了文章的情感線索,在教學中牢牢抓住這條線索,使全文脈絡清楚,豁然開朗,課文內容就撥雲見日明朗了起來。

  二、抓朗讀,讀中體會,體會中朗讀

  上課伊始,讓孩子們看情景課堂理清線索,在教學過程中,我緊跟“讀(走進文字)---多形式地悟(理解文字)---再帶著感受讀(表現文字)”這一最基本的語文教學理念,根據文字的特點和孩子們的表現特點,我設計了分角色讀(讀玲玲和爸爸的對話時)、推前想後體會讀(如讀心情變化的句子)、抓重點詞理解讀(如理解“端詳”一詞時)、背誦爸爸意味深長的話等等,多形式的讀使學生讀得自然,讀得開心,讀得“愛不釋口”。課堂上琅琅的讀書聲不絕於耳,學生邊讀邊感悟語言,同時對人物心情變化的理解水到渠成。

  三、聯絡實際,使“難點”的堡壘不攻自破。

  理解爸爸的話是全文的哲理所在,在讀、寫、背爸爸的話的基礎上,丟擲問題“這裡的“壞事”“好事”分別指什麼?壞事變成好事的關鍵是什麼?你們遇到過類似的事嗎?在以後的生活中,如果我們也遇到像玲玲一樣糟糕的事情,你會怎麼做呢?”在學生聯絡實際談感受的過程中,其實不正是他們對文字所體現的啟發達到了理解的最高境界嗎?

  整堂課的教學效果我還是比較滿意的,孩子們學得興趣盎然,在思考中互相碰撞出了智慧的火花。不足之處是啟發學生弄清道理後應進行生活中動腦方面的拓展。在指導朗讀上,還有所欠缺,應該叫學生體會一下爸爸催促玲玲睡覺時的語氣是什麼樣的。

玲玲的畫教學反思15

  《玲玲的畫》這篇課文主要講的是玲玲準備參加評獎的畫不小心被弄髒,已經沒有時間重畫一張,玲玲著急地哭了。但是在爸爸的啟發下,她開動腦筋,在弄髒的地方畫了一隻小狗,不僅巧妙地掩蓋了了汙漬,還給作品平添了幾分家的溫馨。告訴我們好多事情並不像我們想象的那麼糟。只要肯動腦筋,壞事往往能變成好事。這篇課文內容簡單,道理明確,寓深刻的生活哲理於簡單的故事之中,對於啟發學生處理生活中的類似事件有較強的教育意義。本文語言樸實,對話較多,玲玲的情感變化是本文重要的線索,爸爸富有哲理的話語是課文的主題所在。

  一、教學效果

  整堂課的教學效果我還是比較滿意的,孩子們學得興趣盎然,在思考中互相碰撞出了智慧的火花。像這樣的課文,沒有詩情畫意的語言,沒有高遠深奧的哲理,讓人感覺沒有“可挖掘”的東西。在一陣“無措”之後,靜下心來備課……經過我的精心設計,在教學中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很高。在教學過程中,我緊跟“讀——多形式的悟——再帶著感受讀”這一最基本的語文教學理念,根據文字的特點和孩子們的表現特點,設計多種形式的讀,使學生讀得“愛不釋手”。讓孩子們聯絡生活實際,使“難點”的堡壘不攻自破。在學生聯絡實際談感受到過程中,使他們對文字所體現的啟發達到了理解的最高境界。

  二、成功之處:

  1、我結合學生的實際,精心設計教案。經過反覆修改之後,在教學中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很高。

  2、教學中,我抓住“端詳、肯、腦筋、糟”等重點詞語進行識字教學。首先是初讀,重點落實字音,結合字形和實際初步理解字義,再由詞到句,由句到篇,循序漸進,體現低段教學“字不離詞,詞不離句”的理念。最後練寫字詞,讓學生觀察生字的結構,並說說自己的發現後再書寫生字。

  3、緊緊抓主線,幫學生理清思路。在課堂開始,我就引導學生理出了文章的情感線索,在教學中牢牢抓住這條線索,使全文脈絡清楚,豁然開朗,撥雲見日般明瞭了。

  三、不足之處:

  1、在字詞的教學中,語言上不夠嚴密。對於字詞的學習只停留在認讀上,而“爸爸”的話是全文的哲理所在。

  2、在指導朗讀上,還不是很到位。在讀“爸爸”的話的時候沒有讓學生們在課堂上用知識聯絡實際生活,學生顯得被動,沒有取得很好的效果。

  3、在學生自主活動方面還需拓寬,教師在教學節奏還不夠緊湊,整個課堂還是有“牽”的感覺,需加油!

  4、學生在總結課文的啟示時,大多數的孩子不能抓住關鍵詞句去總結,語言不夠幹練,概括能力比較弱。

  四、改進措施

  今後的教學中,我要重視孩子們的語言表達能力。在教學中,在關注教師的教的同時,加強對學生的需求的關注,而細節之處的處理也要圓滑些。在尊重學生個性的理解的同時,巧妙地引導學生抓住重點詞句理解課文。培養學生閱讀能力,指導學生讀書方法,在讀書中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從故事蘊含的道理中受到教育影響和啟迪。看來,只有真正把學生裝在心中,處處以學生的需求出發,語文課才能更加充滿語文味。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