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色的樹葉》教學反思

《藍色的樹葉》教學反思

  作為一位優秀的老師,我們要有一流的課堂教學能力,對學到的教學新方法,我們可以記錄在教學反思中,來參考自己需要的教學反思吧!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藍色的樹葉》教學反思,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藍色的樹葉》教學反思1

  《藍色的樹葉》是小學語文二年級上冊的一篇課文。這篇課文講的是李麗向林園園借綠鉛筆,可林園園捨不得借給她,找了很多借口,最後李麗就用自己的藍鉛筆畫樹葉。文章的旨意在於讓學生明白:當別人有困難時我們應該熱情相助。教學時既要讓學生看到林園園的不足,又要讓學生相信林園園以後會成為一個助人為樂的好學生。但是,在滲透思想品德教育的同時,要圍繞文章的旨意,否則容易上成思想品德課。

  都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的確,當學生對所學的知識感興趣時,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就會大大提高。因此,我精心設計了新課的匯入。課開始,我出示最常見的綠色的樹葉,並讓學生說說你還見過什麼顏色的樹葉?學生回答:金黃的、紅色的等,就是沒有藍色的,此時我板書課題。在揭題後,我問學生,讀完這個題目你有什麼疑問嗎?學生自然就問了“樹葉怎麼會是藍色的呢?”於是我們就帶著這個疑問,開始了這篇課文的學習。透過對課文的朗讀,學生從中找到了答案:原來是林園園不願意把自己的綠鉛筆借給李麗,李麗只好用自己的藍鉛筆畫樹葉。課文結尾寫著:李麗拿起自己的藍鉛筆,用心地畫著一片片樹葉。林園園看著這些藍樹葉,不由得臉紅了。當同學們讀到這兒時,我問:“林園園為什麼臉紅了?”有的學生回答:“因為她覺得自己太小氣了。”有的說:“她覺得沒有把綠鉛筆借給李麗,有點不好意思。” ??我又問:“如果再遇到這樣的情況,林園園還會這樣做嗎?你從哪裡看出來?”這個問題設計目的就是

  為了讓學生相信林園園能知錯就改,不要把她當成批判的物件。“如果是你,你願意把綠鉛筆借給李麗嗎?”透過這個問題引導學生進行角色互換:當我遇上困難沒人來幫助我的時候,那是怎樣的一種感受。使他們深刻地體會到:他人有困難時主動伸出援助之手是多少的重要,並使之成為一種習慣。“那你們想對林園園說些什麼呢?”這一說話訓練加深了學生對課文的理解。

  本課教學,識字環節較紮實,透過多種形式反覆朗讀,如:小老師領讀、指名讀、同桌互讀、齊讀等,學生掌握較好。但也存在了許多不足之處:

  1、匯入新課時,老師問:“你還見過什麼顏色的樹葉?”學生說見過黃色的、紅色的樹葉,此時還應引導學生聯絡季節進行語言文字的訓練。如:春天有綠色的樹葉,秋天有黃色的樹葉??語文課,就是進行語言文字訓練的過程。

  2、整節課之中,讓學生自由讀文過多,要在讀書的形式方面多變化。低年級的孩子,不太適合這種集體的自由讀文,教師也不便於掌握學生的讀書情況。

  3、在指導學生讀好對話時,教師的引導要進一步細化。在幾名學生讀書感情不到位的情況下,教師要分析其原因。“小聲地說”“吞吞吐

  吐”“我怕你”“只好”等詞,是訓練低年級的學生透過語言文字揣摩人

  物心理的好的機會,可先讓學生議一議,然後再讀。透過分角色讀或者教師範讀,就很容易讀出味來。

  4、注意學生良好習慣的養成。學生讀書時拖音、低著頭讀書、不認真聽別人發言這些問題都需要在教學過程中逐漸改掉。

《藍色的樹葉》教學反思2

  本課的教學我注意做好如下幾方面:

  字詞教學:我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和生活實際。在讀句子中識字,在遊戲中識字,在猜謎語中識字。引導學生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去體會想象詞語的意思。

  朗讀課文:我把李麗和林園園的幾次對話作為指導的重點,透過朗讀對話中人物的語氣、神態、動作,讓學生自主體會,透過示範朗讀讓學生加深感悟課文語言。

  語言積累:我讓學生走進故事中,對具體的事例進行溝通和交流。組織學生透過對三次對話的分析,讓學生走進語言,加深語言的感悟,從而達到積累語言的目的。

《藍色的樹葉》教學反思3

  本課需要兩課時完成,第一課時學生自學生字詞,熟讀課文,對課文大致瞭解,為第二課時感情課文打下基礎。

  第一課時重點是識字,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我採用了“聽辯質疑”的方法匯入課文。這種匯入方法,能較好地激起學生的學習慾望,很快進入學習狀態。首先透過自由讀文把生字劃出來,然後自己藉助課文中的拼音識記一遍,然後透過開火車讀,生生互相讀進行鞏固。在指導朗讀時,先是讓學生自讀課文,因為他們剛學完生字,自己讀可以把生字融到課文中讀,體會字意。然後,找同學讀課文,生生、師生互評,

  本節課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較高,師重在引導,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師生合作較融洽,不足之處,朗讀的參與面小,鼓勵性的語言和物質獎勵,沒有發揮較好的作用,還有一部分學生沒有參與到學習中,處於一種被動狀態,以後在教學過程中在這方面應加以探究以改正不足。

《藍色的樹葉》教學反思4

  今天教學《藍色的樹葉》一課,問孩子們如果你是李麗,沒有綠鉛筆畫樹葉怎麼辦?孩子們的答案可謂是多種多樣,讓藍色的樹葉變得多彩起來。

  有的學生說:“我可以用黃色和藍色調出綠色。”是呀,簡單的三原色規律孩子們在美術課中學到了,就靈活的運用到這裡來了。也有的學生說:“我可以畫成黃色樹葉,讓季節變成冬天。”季節的轉換就可以輕而易舉的解決問題,多麼豐富的聯想呀!還有的學生說:“我可以用綠色卡紙剪出樹葉的形狀,然後再貼上上。”哈哈,想象真是大膽呀!紙貼畫都運用於此了。更有學生說:“我可以都不用顏色,用我的手掌做樹葉,變成黑白的圖畫。”“放上綠色水分顏料吹成樹葉的形狀。”吹畫都冒出來了。

  看來在我的孩子們手下不會再有單調的色彩和作畫方法,因為樹葉都變得那麼多姿多彩。

《藍色的樹葉》教學反思5

  《藍色的樹葉》,主要講李麗的綠鉛筆找不到了,向林園園借,而林園園找了許多借口,並不樂意借:先是以自己沒有畫完為藉口,接著以怕弄斷為託詞,後來又嫌李麗畫的內容太多而不樂意。讀到這裡,一個活生生的小氣鬼出現在孩子的眼前,這與我們平時所倡導的團結協作、助人為樂的思想大相徑庭,這就是編者選編這篇課文的意義所在。文中的林園園無疑是個反面典型,在教學中,要讓學生自己感悟到:同學間應該互相幫助,團結協作。

  王燕驊老師舉到過這麼一個例子,整堂課,按照老師課前的預設順利地開展著教學活動。就在學習第五自然段即將順利揭示中心的時候,意外發生了。老師提的一個問題“看著李麗畫的這些藍樹葉,你想說什麼?”打亂了這堂課的和諧。按照課前預設,學生會對林園園說:“你應該把綠鉛筆借給李麗。”可沒想到,第一個學生站起來就說:“我想對李麗說,你可以用紅鉛筆來畫呀!楓葉是紅的!”

  頓時,教室裡議論紛紛:“是呀!為什麼一定要畫樹葉呢?”“可以畫白雲、藍天、高山嘛!”……有的小朋友甚至嘀咕開了:“李麗真笨啊!”“她不動腦筋。”……我並沒有預料到會有這樣的情況出現。看著學生七嘴八舌的樣子,老師只能委婉解釋道:“你們真聰明,能自己解決困難!可現在李麗沒有想到這些辦法,那如果你是她的同桌,你會怎麼辦呢?”儘管在老師的努力下,有的學生又回到了主題: “我應該幫助她。”

  其實,反思以下這堂課和這篇課文,我們完全可以從這兩個角度去處理文字:一是站在被借者的角度上,即林園園的角度上。作為林園園,在別人需要幫助的時候,應該主動去幫助別人。二是站在借者的角度上,即李麗的角度上。這也就是學生所議論的:當碰到困難時,首先應該自己先想辦法解決困難;實在解決不了,再去尋找幫助。換言之,也就是拋棄了李麗在文字中扮演的弱者角色。

《藍色的樹葉》教學反思6

  時至今日,我上《藍色的樹葉》一文的結束語猶響耳邊:當別人有了困難時,我們要伸出援助之手,送一片愛的綠葉,讓這片愛的綠葉溫暖你的心,溫暖我的心,溫暖我們大家的心。

  看似關愛無限的結束語,卻深深刺痛了我的心,教學中,我關愛學生了嗎?我送給他們愛的綠葉了嗎?

  在幾百人的注視下,我自信地走上了講臺。但我看到的,是一張張倦怠的臉,一雙雙欲睡的眼。學生已上了一節課,在那麼多教師的注視下,學習肯定沒有平時那麼輕鬆隨意。面對這一不利的狀況,我首先想到應該讓學生消除疲勞,激發學習的活力,喚醒學習的慾望。我讓學生唱歌,但沒多少效果。我又和學生做聽話遊戲,但用時太短,沒達到預想的目的。因為心中想著要完成的教學任務,我很快就進入了教學流程,全然不顧學生身心俱累的現實。顯然,課前組織教學是失敗的,對於學生的關懷只是蜻蜓點水,沒有多大的實效性。

  如果我當時對學生的關心多於對教學內容的關心,如果我能想學生所想,真正從學生的需求出發,我想,我是否還會急於開課呢?要是平時,我肯定會讓學生小憩片刻,或者想方設法讓學生進入最佳學習狀態,面對幾百人的公開課,我為何就不能對學生的關愛多一點?

  這讓我想起了一代大師第斯多惠,他說:教學的藝術不在於傳授的本領,而在於激勵,喚醒,鼓舞。一個“激勵、喚醒、鼓舞”,飽含了多少對學生的尊重和關愛。

  林園園到底畫不畫小草呢?從課文內容來看,林園園是不需要畫小草的。有第一自然段的句子為證:美術課上,老師教同學們畫風景,要畫上樹、房子和小山。教學“林園園吞吞吐吐地說:‘我還沒畫完呢?’”時,我為了讓學生感悟林園園不願幫助同學,說這句話只是在找藉口。我問學生,林園園是整幅畫沒畫完呢還是樹葉沒畫完。個別學生說樹葉沒畫完,沒動腦筋的同學也附和樹葉沒畫完,我讓學生讀第二自然段,學生讀了幾次,終於知道樹葉畫完了。我又追問,林園園的樹葉已經畫完了,她還需要綠鉛筆嗎?學生回答:需要。我心中的驚訝不諦於哥倫布發現了新大陸。我趕忙追問:為什麼?生答:她還要畫小草。林園園到底畫不畫小草呢?這是我始料不及的。我又讓學生讀課文,學生匆匆忙忙讀了一下,仍舊回答:要。看到疲憊的學生,我沒讓學生再讀就草草收場。於是我說:等一會我們再來解決這個問題好嗎?可事實是,因為時間倉促,加之教學中出現了一些新問題,新問題覆蓋了舊問題,這個學生心中的疑點也就擱淺了。教學到最後,我早已把這個問題忘得一乾二淨,根本沒有再顧及這個問題。

  課後我一直在想,假如我能拋開預設的教學思路,心中不忘學生,順學而導,視學情而定,讓學生帶著問題重點讀讀第一二自然,重點讀讀有關的幾個關鍵性句子,抓住“吞吞吐吐”這一關鍵性詞語,學生一定會領悟到,林園園是不會再需要綠鉛筆的,她說這句話只是為了給自己的不願借找藉口。那麼這一可貴的教學資源,應該成為這堂課的一個亮點,可惜一念之間,我竟與這一課堂亮點失之交臂。

  課後我一直在想:我們在教育學生關愛他人的同時,為什麼就不能於細微之處關愛學生呢?但願我們的課堂,能讓愛的綠葉輕舞飛揚。

《藍色的樹葉》教學反思7

  優點:

  1.問題式的談話匯入,引起學生去課文裡找答案的好奇心。優美的朗讀錄音把學生深深地吸引到課文當中,引起學生也學著朗讀的興趣。要想朗讀的好就要先掃除生字的障礙,激發學生學好生字。

  2.識字環節方法靈活,圈生字指名讀,檢查預習情況。歸類學生字,用熟字加偏旁、熟字換偏旁和字理識字的方法,幫助學生記憶生字。在多音字學習環節運用字理識字的方法,幫助孩子區分讀音。透過讀開片、走迷宮、開火車爬高山等遊戲環節復現生字,進行鞏固練習。生字學習比較紮實。而且在學習過程中不平均用力突出重點。

  3.在教學過程中逐漸克服了背教案的毛病,比較關注學生的課堂表現,能夠及時糾正出現的錯誤。課堂學習效率較高。

  缺點:

  1.識字環節缺少擴詞訓練。在歸類學習後,學生對生字基本掌握的前提下加入擴詞訓練,然後再以卡片、開火車遊戲等呈現詞語。

  2.在字理識字環節,字的意思可以透過學生自己查字典的方法呈現,這樣記憶更深刻,讓學生養成遇到不懂的字去查字典的習慣。

  3.第一課時指導朗讀目標不明確,設計時考慮要指導學生讀準字音、讀好停頓(尤其標點符號處的停頓)、讀好問句,但在實際授課過程中沒有把握好尺度,在指明讀的時候過於拖沓,讀的遍數稍多,側重點有點偏向體會說話人的語氣,用時太長。

  4.課堂把控能力差:當個別學生小動作較多,屢次提醒沒有改善的時候,有點措手不及。試圖透過讓他回答問題來提醒,但是在回答完問題坐下後還是照樣有小動作。還透過站在他旁邊以及一些身體接觸來提醒,仍然效果不太明顯。在誇獎他旁邊學生坐的好的時候,稍微觸動到他,但是持續時間也不是很長。這讓我有點不知所措,影響到了情緒。課堂把控能力不強還表現在張老師提醒我時間快到時,沒有想到辦法迅速結束授課。其實可以用一分鐘時間迅速將最後一段讀完,然後將分角色朗讀作為課後作業,再用兩分鐘時間說一說課文中的藍樹葉是什麼、誰畫的、為什麼畫藍色的樹葉。

  反思:

  在教學設計過程中,各個環節都要以提高學生語用能力、語文素養為目標。

  上課過程中,注重訓練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方法和學習習慣,比如本課當中涉及的做批註和查字典。低年級教學設計注重多樣化、有趣性。朗讀指導明確課時目標。在以後的展示活動中,要加強自身的靈活應變能力。課堂多關注學生的學習情況,教學目標的內容要讓學生當堂掌握,提高學習效率。

《藍色的樹葉》教學反思8

  課伊《藍色的樹葉》是人教版二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的一篇課文。課文講美術課上,李麗向林園園借綠鉛筆,林園園不願意把綠鉛筆借給李麗,李麗用自己的藍鉛筆畫了藍色的樹葉。這件事情告訴我們人與人之間要互相幫助。

  本課計劃用五課時完成。第一、二課時主要學習生字和初讀課文,第三課時理解課文,第四、五課時朗讀背誦,練習鞏固。理解課文時,我是這樣安排的:激趣匯入——整體感知——精讀課文——小小練筆。

  一、激趣匯入

  課堂上,學生有了濃厚的學習興趣,我想我們的教學就成功了一半。為此,我找了一些不同顏色,不同形狀的樹葉圖片,讓學生觀察、欣賞。為學習課文做好鋪墊。

  二、整體感知

  讓學生觀看課文影片,說說課文講了一件什麼事。讓學生對課文有個整體印象,培養學生閱讀能力。

  三、精讀課文

  在學習課文中,我主要抓住李麗和林園園的三次對話,讓學生體會李麗有禮貌、誠懇,林園園找藉口、不願意。抓住課文中的兩個句子:樹葉那麼綠,真惹人愛。你要注意,不要削,畫的時候不要用力,不要畫得太多。讓學生仿照句式說句子。讓學生體會林園園為什麼臉紅了。最後進行對話表演。

  四、小小練筆

  為了發展學生的想象力,提高學生的寫句能力。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上,讓學生說一說、寫一寫自己想對林園園說的話。在授課過程中,發現學生的想象力還是很豐富的,有的學生想對林園園說,你快點把綠鉛筆借給李麗畫樹葉和小草,同學們才會喜歡你。

  隨著年級的遞增,課文也越來越長。這既考驗著教師對教材的處理能力,也考驗著學生對教材的理解能力。在教學中,我要認真上好每一節課,相信會發現教學中的樂趣。

《藍色的樹葉》教學反思9

  看著課題,想著講過的課,像散步在秋風過後的落葉小路上,回頭看著自己走過的路,感慨萬千:

  講課以前,我把本課看的很重,不止因為它是篇經典課文,也是我小學記得最清楚的課文之一,但我卻沒講到自己滿意的程度。心裡好失落。

  有幾處是我不得不面對的問題:

  第一:總是在說服自己已經完成一件事,就不必再看了。

  就如課件的'製作來說吧,明明改了三次,以為萬事大吉了,在電腦上演示一遍也好了;但就是這麼不小心的自以為是,導致生字拼音的出示出現了混亂,講課開始進入極其緊張、被動的狀態。心情的傳染像多米諾的骨牌一點一滴的傳染開來,當我看到班裡一個挺愛操心的孩子也在著急時,馬上意識到自己要失態了。於是,果不其然,教學在分段閱讀時出現環節錯誤,後面的板書竟緊張的忘了書寫。也許學生會一生都記得這節緊張的公開課吧,好好檢討自己了。

  第二:不切實際的要求,讓孩子們陷入困境。

  當我問到:你從故事裡學到了什麼道理時,有的孩子說的其實已經不錯了,但性情使然,我認為他們還可以說的更好的。於是,不斷的問,不斷的鼓勵著,好像越鼓勵他們,我心裡越沒了底兒,直到全班的小精靈們都沉默以對,這才認識到自己好像過了。拔苗助長的遺憾仍舊瀰漫我心頭。

  第三:在不可能離奇的地方說出離奇的話。

  知道東方夜談的無影,明白痴人說夢的荒謬。但就在關鍵的總結

  全文時,竟說了一句連自己都奇怪的話:“大家應該向誰學習?”本課的林園園和李麗都不建議去模仿,一個小氣帶點自私,另一個上課不帶綠鉛筆,這種問題連成人都無法回答。他們是二年級的孩子啊,難為他們了,離奇老師的那句不可能回答的問題,也許孩子們都會在若干年後回憶起:印象深刻的語文課啊!我要悔過了。

  第四:乾枯的評價語言,讓我這個語文老師汗顏。

  聽了許多公開課,網上的名師也聽了許多。水平高的老師出口總不重句,包括評價的語言。那是因為孩子們都像一片片美麗的樹葉吧,他們都有自己的樣子,所以老師就是拿顯微鏡找出他們與眾不同的地方,然後讓這美麗舒展到極限。名師們把“評價的美”分成無數不同的份,分給了身邊的小天使,讓他們的羽翼上描繪上了無盡的自信。而我在評價學生時,都是“好”,哎,世上的美麗不是一個好字了得的。

  說了這節課的許多不足,當然也要說說比較順利的地方:

  課文的填空匯入,是這節課的點睛之處,不僅順利的匯入了新課的學習,還激發了學生質疑的興趣,對後面教學環節起到了鋪墊的作用。

  在以後的教學過程裡,我會多反思,向成熟的教師行列進發。希望以後的課堂教學裡自己能把握每一次成功的機會。

《藍色的樹葉》教學反思10

  《藍色的樹葉》這篇課文寫得是在一次美術課上,李麗的綠鉛筆不見了,向同桌林園園借,可是林園園捨不得借給她用,李麗就用自己的藍鉛筆畫樹葉。課文結尾這樣寫著:李麗拿起自己的藍鉛筆,用心地畫著一片片樹葉。林園園看著這些藍樹葉,不由得臉紅了。課文內容真實、生動,貼近兒童生活,有著較強的生活氣息。

  本課教學的重點是學習生字新詞,朗讀課文,懂得要有助人為樂的好品德。執教這課時,我是這樣做的:

  採用多種方法教學生字後,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我採用了“聽音找字”的遊戲鞏固生字。這遊戲能較好地激起學生的學習慾望,學生很快就進入學習狀態。首先讓學生準備好自己製作的生字卡片,然後聽老師讀字,學生迅速舉起聽到的生字。這遊戲既考查了學生掌握生字正確讀音的情況,尤其是翹舌音的字“術、惹、皺”,又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一舉兩得。

  學習課文內容時,我從整體入手引導學生自讀課文思考並說出課文講了一件什麼事。由於這篇課文中的事與學生生活十分接近,所以在教學手段上,我注意以讀為本,抓住李麗和林園園的四次對話作為指導的重點,鼓勵學生反覆朗讀,揣摩人物內心世界,豐富內心的感受。如:學習第三自然段時我引導學生找出林園園的話中有幾個“不要”?自己嘗試讀一讀,從中你體會到了什麼?在朗讀中引導學生聯絡生活實際進行反思,透過初讀、再讀、品讀、選讀、分角色等形式,讓學生體會感悟出李麗自始至終都非常有禮貌,林園園則自私,一次又一次地找藉口不願把綠鉛筆借給李麗。在讀和理解的基礎上,我利用多媒體課件出示影象並提出問題:林園園看見李麗畫了藍樹葉,為什麼臉紅了?學生們爭先恐後地發表自己的見解:林園園最終已經認識到自己的做法是不對的,同學有困難應當熱情幫助。她因為羞愧而臉紅,從而使學生受到思想教育。但是,在引導學生認識林園園的做法是錯誤時,我也很注意防治學生把林園園作為批判物件,使學生認識到林園園雖然有錯,但她最後還是能認識自己的錯誤,並改正的。最後,我還相機進行了說話練習:“我想對林園園說……”讓學生和林園園對話,結合生活中的具體例項進行溝通和交流,還鼓勵他們寫下來,初步培養學生的寫話能力。

  透過本課的學習,學生認識到同學之間應該互相幫助,尤其是當別人有需要時,更應該主動伸出援助之手。學生能能領會到課文傳達的教育資訊,這是我在本課教學中覺得最成功的地方。但是,在本課的教學中,我在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方面仍比較欠缺,學生朗讀的參與面較小,鼓勵性的語言沒有發揮較好的作用,還有一部分學生沒有參與到學習中,處於一種被動狀態,以後在教學過程中在這方面應加以探究以改正不足。

《藍色的樹葉》教學反思11

  《藍色的樹葉》這篇課文寫的是在一次美術課上,李麗的綠鉛筆不見了,向同桌林園園借,可是林園園捨不得借給她用,李麗就用自己的藍鉛筆畫樹葉,《藍色的樹葉》教學反思。課文結尾這樣寫著:李麗拿起自己的藍鉛筆,用心地畫著一片片樹葉。林園園看著這些藍樹葉,不由得臉紅了。課文內容真實、生動,貼近兒童生活,有著較強的生活氣息。

  互相幫助,不應成為一句口號。在別人需要的時候,伸出援助之手,這是每個人的一種責任,一種行為習慣。但要能做到這一點,是不容易的。這是《藍色的樹葉》這篇課文給我們的啟示。

  本課中的林園園,捨不得把自己的綠鉛筆借給同學,說明她在幫助別人方面做得不夠好。教學時既要讓學生看到林園園的不足,又要讓學生相信林園園會成為一個助人為樂的好孩子。課文中的事與學生生活十分貼近,學生學習起來會很感興趣,輕鬆易懂。

  本課教學的重點是學習生字新詞,朗讀課文,懂得要有助人為樂的好品德。執教這課時,我是這樣做的:

  採用多種方法教學生字後,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首先讓學生準備好自己製作的生字卡片,然後聽老師讀字,學生迅速舉起聽到的生字。這遊戲既考查了學生掌握生字正確讀音的情況,尤其是翹舌音的字“術、惹、皺”,又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一舉兩得。

  學習課文內容時,我從整體入手引導學生自讀課文思考並說出課文講了一件什麼事。由於這篇課文中的事與學生生活十分接近,所以在教學手段上,我注意以讀為本,抓住李麗和林園園的四次對話作為指導的重點,鼓勵學生反覆朗讀,揣摩人物內心世界,豐富內心的感受。如:學習第三自然段時我引導學生找出林園園的話中有幾個“不要”?自己嘗試讀一讀,從中你體會到了什麼?在朗讀中引導學生聯絡生活實際進行反思,透過初讀、再讀、品讀、選讀、分角色等形式,讓學生體會感悟出李麗自始至終都非常有禮貌,林園園則自私,一次又一次地找藉口不願把綠鉛筆借給李麗。在讀和理解的基礎上,我利用多媒體課件出示影象並提出問題:林園園看見李麗畫了藍樹葉,為什麼臉紅了?學生們爭先恐後地發表自己的見解:林園園最終已經認識到自己的做法是不對的,同學有困難應當熱情幫助。她因為羞愧而臉紅,從而使學生受到思想教育。但是,在引導學生認識林園園的做法是錯誤時,我也很注意防治學生把林園園作為批判物件,使學生認識到林園園雖然有錯,但她最後還是能認識自己的錯誤,並改正的。最後,我還相機進行了說話練習:“我想對林園園說……”讓學生和林園園對話,結合生活中的具體例項進行溝通和交流,還鼓勵他們寫下來,初步培養學生的寫話能力。

  透過本課的學習,學生認識到同學之間應該互相幫助,尤其是當別人有需要時,更應該主動伸出援助之手。學生能領會到課文傳達的教育資訊,這是我在本課教學中覺得最成功的地方。但是,在本課的教學中,我在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方面仍比較欠缺,學生朗讀的參與面較小,鼓勵性的語言沒有發揮較好的作用,還有一部分學生沒有參與到學習中,處於一種被動狀態,以後在教學過程中在這方面應加以探究以改正不足。

《藍色的樹葉》教學反思12

  我讀過一本書,書上說,有一位大學教師,在學生讀文的時候,如果讀不出什麼感覺來,那麼就請學生們再讀,再讀,再讀。直到讀出點什麼為止。我在預習的時候要學生讀文三遍,課上在問學生讀出了什麼時,可是學生們不知道怎麼回。我就他們再讀,舉手的不多,那麼再讀,舉手不多,那麼再讀。反正到最後學生們舉手的越來越多了。在學習本課的時候,我沒有學字,只是不停的讓學生讀,感覺人物的心情和語氣,然後讀出感覺來。一生在讀“把綠鉛筆借我用一用行麼?”這句話時,提示語是“小聲的”可是他沒有小聲,反而更大聲了。其他學生哈哈大笑,都說他讀得錯了,這麼大聲,老師一定不讓這麼大聲的說話的。看來孩子們已經能夠注意到提示語的作用。可是大部分學生要在教師的暗示之下才能領悟。這方面要再加訓練。為了達到多讀的目的,只有一個方法。就是加強預習的指導和檢測。

《藍色的樹葉》教學反思13

  一、以生為本,把課堂還給學生。

  這節課我最突出的特點就是以生為本,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做學習的主人。課堂上,我沒有給學生設下框框,也沒有給學生過多的講解,而是引導學生在充分讀的基礎上自由發揮,相互補充,老師只是站在組織者和引導者的角度,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課堂上學生爭取參與各種讀說的訓練,主動性、積極性很高。“讀、思、議、說”的時間佔了課堂教學時間的四分之三以上,充分體現了以學生為主的原則,使學生真正成為語文學習的主人。

  二、加強朗讀教學,“以讀為本、以讀促悟”。

  《藍色的樹葉》這篇課文中的事與學生生活十分接近,在教學手段上,我注意以讀為本,不斷鼓勵學生朗讀,在朗讀中引導學生聯絡生活實際進行反思,豐富內心的感受。透過初讀、再讀、品讀、選讀、分角色等形式,讓學生體會感悟出李麗自始至終都非常有禮貌,林園園則很自私。並結合文末小泡泡中的提示,讓學生和林園園對話,結合生活中的具體例項進行溝通和交流。

《藍色的樹葉》教學反思14

  我們常教育同學之間應該團結友愛、互相幫助,在別人有需要的時候,伸出援助之手,這是一種美德,但要能做到這一點,是不容易的。正因為如此,我上此課意在教育學生在生活中學會互相幫助。

  《藍色的樹葉》這篇課文寫得是在一次美術課上,李麗的綠鉛筆不見了,就向同桌林園園借,可是林園園捨不得借給她用,李麗就用自己的藍鉛筆畫樹葉。

  教學中我緊抓主線:“李麗拿起自己的藍鉛筆,用心地畫著一片片樹葉。林園園看著這些藍樹葉,不由得臉紅了。”這句話作為開頭引起孩子的好奇心,進而走進課文。

  林園園捨不得把自己的綠鉛筆借給同學,說明她在幫助別人方面做得不夠好。同學之間應該團結友愛、互相幫助,在別人有需要的時候,伸出援助之手。我在滲透思想品德教育的同時,都圍繞文章的旨意,既要讓學生看到林園園的不足,又要讓學生相信林園園會成為一個助人為樂的好孩子。課文中的事與學生生活十分貼近,我引導學生聯絡生活進行反思,豐富內心感受。

  首先從整體上理解課文內容上,引導孩子讀,注意李麗從頭到尾都非常有禮貌,林園園則表現得比較自私,不肯借綠鉛筆又不好明說,找了一個又一個藉口推託。

  再在朗讀過程中,引導學生透過恰當的語氣表現出人物的性格特點。我將李麗和林園園的幾次對話作為指導的重點,透過反覆朗讀使學生走進林園園的內心世界,林園園最終已經認識到自己的做法是不對的。但個別學生積極性不高,讓學生找重點詞“吞吞吐吐”來體會“捨不得”時,由於我的指令不夠清晰,還是要經過多次提示才能找到。

  然後在讀和理解的基礎上,我才提出問題:林園園看見李麗畫了藍樹葉,為什麼臉紅了?有同學說:因為她覺得不好意思,沒有借給李麗同學綠鉛筆;有的說:有困難應當熱情幫助;有的說她因為羞愧而臉紅??這個環節還是比較成功的,使學生受到了一定的思想教育。

  課後我進行了拓展練習,課文的語言訓練點是“-----------嗎?”“---------吧。”所以我抓住“臉紅”讓孩子們領會林園園的“知錯就改”,預設“過了一個星期,李麗正要給花塗顏色的時候,發現自己的紅鉛筆不見了,她

  再次向林園園借,她會怎麼說?”孩子們紛紛舉手,一個孩子說:“你把紅鉛筆借給我用一用行嗎?”可惜時間已經很短,說話的訓練面不廣。還有一部分學生沒有參與到學習中,處於一種被動狀態。有些環節我忽略了課堂的生成,流於形式,以後在教學過程中在這方面應加以探究以改正不足。

《藍色的樹葉》教學反思15

  《藍樹葉》是一篇講讀課文。講李麗在美術課上,畫樹葉時綠鉛筆找不到了,她向林園園借,但沒接她的綠鉛筆。李麗用藍鉛筆畫了樹葉。林園園看見了畫藍樹葉,臉紅了。

  學習課文之前,我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入手,揭示課題《藍樹葉》,隨後問:看到這個課題你一定想知道什麼?學生紛紛提出:樹葉怎麼會是藍色的?這是哪兒來的藍樹葉?以此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

  先讓學生帶著問題去讀書找答案。讓學生了解課文的大意。讓學生自由回答上面的問題。

  再感悟課文內容

  學習第一自然段:李麗為什麼要向林園園借綠鉛筆鉛筆?引導學生從第一自然段中找到答案。

  自讀第二至四自然段思考:李麗為什麼沒有接凌圓圓的鉛筆。這是課文的重點。我讓學生找出李麗和林園園的三次對話,從她們對話中林園園的語氣,神態中去領會感悟出林園園不願意借給李麗綠鉛筆。抓住重點詞句(吞吞吐吐、我怕你把筆尖弄斷,不要.....不要.....皺著眉頭等)讓學生分角色朗讀,進一步體會林園園是在為捨不得借鉛筆給李麗找藉口。

  學習第五自然段,指名讀回答:林園園看見李麗畫了藍樹葉為什麼臉紅了?結合觀察第二幅插圖,從林園園的表情你看到了什麼?學生回答,林園園覺得不好意思。她知道自己錯了。你能知道她這時候心裡在想什麼?“她在想,要是我把綠鉛筆借給李麗了,她就不會畫出這麼難看的藍樹葉了”。“我這樣做不對,以後要改正”。

  現在你想對林園園說什麼?

  甲:林園園,你這樣做是不對的,同學有困難我們要去幫助。

  乙:林園園你不能太小氣了,要是你以後有困難,別人也不會幫助你的。

  丙:林園園你知道嗎?同學之間應該互相關心,互相幫助。

  學了這一課你明白了什麼?(我明白了我們從小要有愛心,別人有困難,我們要熱心幫助)

  說說你們同學之間互相幫助的和像林園園一樣的事例。學生也說了班上很多同學的例子。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