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編版二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通用11篇)

部編版二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通用11篇)

  在快速變化和不斷變革的新時代,課堂教學是我們的任務之一,反思過去,是為了以後。我們該怎麼去寫反思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部編版二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通用11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部編版二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1

  沒有圖片,沒有書,我只好在黑板上書寫了《黃山奇石》一課。一想到這麼美的景色學生沒有辦法看到,我心中總是不能平衡。學校有這個課件,我記得還應該不錯的,可是找不到了,多媒體教室這幾天練節目也造得不成樣子,所以只能讓學生在枯燥的文字中感覺了,我想他們感覺不到什麼了。在幾個怪石的樣子講解時,我讓學生做出動作,或讓一個學生在前面做動作,其他學生讀文,只能這樣的了。我看過的怪石其實各種名字只是神似,這一點如果不親眼看到怎麼能體會得到呢?所以我決定在過幾天找個時間讓學生欣賞一下課件來彌補一下。這件事其實應該是我準備不夠充分。如果提前打掃一下多媒體教室,找一下課件,就不會這樣被動了。我原諒自己這幾天是因為開學和弄課的事,可是我知道如果我不能準備好課堂教學,那麼出課是為了什麼呢?所以以後要注意。

  部編版二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2

  教師節過了,中秋過了,書也來了。好像今天才開始進入正常上課一樣。看著同學們興致勃勃的翻著新書,我問:大家看著新書有什麼感覺。他們紛紛說太好了,終於有書。我對同學們說:沒有書的日子真是太難過了,不能學習的日子真是太難過了,是不是。孩子們都大聲的說:“是”!我請大家好好愛惜語文爭取把裡面的內容都學會。孩子們顯然受沒有書的折磨太久了,體會到了書的重要和必須,回答的聲音特別的響亮,我也十分高興。

  我上的是第二課黃山奇石,(上節課只學了課文)學寫字。八個字,我請同學們按結構分一下,正好四種。我按結構講了每種結構的寫字要求,也請同學們來提醒大家怎麼樣寫才能更漂亮。學生每個字只寫兩個,然後同桌間評評(上課前我把寫字好差的同學進行了搭配)。對於突出的問題我稍做講解。最後一個環節是讓學生上來書寫自己認為寫得最好的一個字,然後師生共評。到此為止,時間已經不夠用了。我看了書,真不知道一課兩課時夠不夠用。每課有課文,要認的字要寫的字。我不知道大家是怎麼安排的。我怎麼就是很難完成呢?是我設計的不好,還是課本安排得有點問題呢?我知道把字全放在一課時不合理,可是由於當時沒有書只好這樣處理了。就是有書,我也不知道怎麼在兩課時完成。本課課文很不好讀,要認的字又多。我想我以後要加強對預習的指導和檢查。這樣可以分擔一下課堂上的任務也可以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我原來一直有要求的,可是不是很重視,有部分學生不能完成。我覺得這學期我得再出新招,讓學生對課前學習感興趣,我現在有點思路可是不成型等我再想想。

  部編版二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3

  在上課之前看到一種方法,就是用“我會讀”中的詞語說一句話。原來這個題,我總是要求學生比賽讀,在比賽中學生基本能夠很好的讀出詞語來。我一直比較滿意。而且當要求學生想怎麼讀就怎麼讀的時候,學生已經能夠根據自己的喜愛來選擇,比如“帶學生讀,自己讀,帶四人小組讀,帶女生全體讀”,還有他們最喜歡的就是挑戰讀了“挑戰小組,挑戰個人,”他們的方法比我想得到的要多。所以我常覺得是應該給學生以發揮的空間,但最重要的是教師是不是真的放開了,有沒有真的給學生創造一個發揮的平臺。今天我照常用了這種方法,孩子們最盼望這個時刻了,所以百次而不厭。最後我又加上了選擇其中的詞語說一句話,選一個沒有問題,選兩個的時候有了難度,孩子們還不能很好的思維,不過我不著急。當初挑戰讀剛進入課堂的時候學生也是有點無所適從的,現在不是已經很好的麼?只要兩三次機會之後,效果一定大不相同的了。從這個方法上來看,學生對一些詞語雖然會讀,可是不太理解,看來這個方法不僅需要運用而且是經常的用。

  部編版二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4

  在上畫風這篇課文之前,沒能及時與同年級科任老師進行深入交流,也沒有經過集體備課,聽取其他老師好的建議,僅僅是自己個人看了幾遍課文後,根據教參的要求,以及自己教學中的一些粗淺的經驗來上這篇課文的第二課時。由於自己本身的水平有限,上完課之後,聽課的老師們給我提出了很多寶貴的意見。現就本節課來做如下的教學反思:

  1、雖然自己基本上能按所設計的教學思路來上課,但由於課堂開始自己比較緊張,匯入語沒能很好的激發學生的學習課文的興趣,反而也導致學生跟著老師緊張,課堂上出現冷常教師也沒能儘快的調整,課堂語言比較平淡,沒能充分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2、課前準備了一些課件,有三位小朋友一起畫風的圖片及描寫他們畫風的句子,老師沒能結合課件,充分引導學生感受到風,並且把風吹物動的畫面有感情地讀出來。而且朗讀的方式不夠多,學生沒能真正做到在朗讀中感悟。

  3、在引導學生用“風來了,風把吹,風藏在-裡”的句式說話時,因為模式差不多,但是教師採用訓練的方式一樣,單調,沒能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達到更好的訓練目的.,課堂上激勵性的語言用得不較少。

  總之,這節課上的不是很理想,存在很多不足之處。我一定會好好吸收課後老師們給我提出的很多寶貴的意見。多聽聽其他老師的課,學習他們好的教學方法。並在今後的教育教學中,不斷地積累經驗,多鑽研教材,認真備好每節課,上好每一節課,爭取本學期取得更好的成績!

  部編版二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5

  《最後的玉米》講述的是最後的玉米在經歷自信、不灰心——心灰意冷、抱怨——感激這樣的心路歷程後,最終明白了成功有時候需要等待,任何時候都要相信自己的道理。對於二年級的學生來說,理解能力增強了,生活認知仍然很有限,對玉米“自信—灰心—抱怨—感激”的心路歷程很難有深入的感受。於是,我抓住了文中的重點詞句,透過不著痕跡的引導,讓學生聯絡已有的生活中的心理體驗來體會,或透過與老師、夥伴的交流來感受。這時,學生不僅走進了玉米心裡,大膽說出了自己的感受,我也順勢引導學生帶著問題來讀文,他們也能更進一步地體會到了玉米的心情。

  “讀書百遍,其義自見。”教學中,我給了學生們充分讀文的時間,將“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這三個要求一以貫之,讓他們讀深入、讀紮實。自由練讀:讓學生讀出自己的感受和個性;男女生賽讀:讀出玉米過去樣子和現在樣子的鮮明對比;變成玉米說說抱怨的心裡話,扮演老婆婆誇誇很棒的玉米:入情入境地體會心情,表達感受;還有個別讀、齊讀、分角色朗讀等等,讓學生透過不同方式、全方位的接觸文字。並讓學生學會評讀,在評的過程中學會傾聽、欣賞、改進!給他們充分的信任,讓他們在讀中不斷思考,加強感悟,讓他們讀有興趣,讀有收穫。為什麼老婆婆一直不摘走最棒的玉米?為什麼說最後的玉米獲得了最高的榮譽?不需要老師步步緊逼地設問,枯燥乏味的講解,透過朗讀,透過在朗讀中思考交流,這些問題都迎刃而解了。

  部編版二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6

  語言文字表達的精彩點往往在個別重點詞上表現出來,《醜小鴨》一課也不例外。文中“孤單”、“譏笑”、“驚奇”、“羨慕”“大吃一驚”等詞對文章中心的表達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正確理解這些詞語,有助於學生體會課文深層次的含義。教學時,我屏棄繁瑣的分析,以詞語理解為突破口,透過不同的方式讓學生自主地讀和悟,在讀中聯絡上下文理解詞語,並把自己的領悟透過朗讀表現出來。醜小鴨受欺辱的部分,是本課最精彩的部分。我也沒有過多的進行分析,基本上是讓學生在讀中悟,在悟中讀,讀與悟有機地緊密結合。學生們被故事情節感動著,被醜小鴨的命運牽動,學生在讀中學,讀中悟,不僅感受到了閱讀的樂趣,而且較好地體驗到了課文的深刻含義。

  部編版二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7

  從學生方面來講,學生表現得特別好,發言積極,認真思考。學生的認真,不知道是不是因為開校級公開課。除了這個原因,我就很難找出其他原因了。但是從教師個人方面來說,存在著比較多的問題:

  第一,課件播放時,發現每一張ppt右側都少一排字,而且每段話前面空兩格,都變成了空四格。所以上課時,老是調整ppt,造成學生和聽課教師眼花。回到家,我在自己家裡播放了這份課件,奇怪的是又是全好的,不會出現缺字和段落空四格這個問題。這份課件是早在兩個星期前做好的,播放一直沒有問題,只是超級連結在教室裡的機子上,做了重新連結。這個缺字的問題,我根本沒有考慮過。在家裡的電腦和辦公室的電腦裡,全都是正常顯示的,完全不會出現右側缺字。我想可能教室裡的機子螢幕尺寸或者解析度不同吧,所以以後不管到哪裡上課,一定要課前檢查課件哦!以往我只是檢查播放情況,真的沒有想到會出現這個問題。不過說真的,前幾節課開啟學校裡提供的課件也有碰到過幾次,但是我掉以輕心。沒想到這次校級開課也出現這種情況。這樣的情況出現,肯定影響課堂質量。

  第二,教師語言不夠流暢,停頓較多。這是因為我在兩個星期前就準備好的一節課,所以只是在上課前看了一下教案,並沒有認真去思考那些連線語。說得好聽點,原生態的課,常態課。因為平時我都是這樣進課堂的。說得難聽點,就是準備不夠充分,連連線語都沒有準備好,更不用說對學生的預設了。語言流暢除了說明準備不充分外,還有教師的及時應對能力有待提高。預設不夠到位,所以在課堂上有時顯得束手無策,應對不出來。

  第三,教學環節在上課時突然增加了很多,結果時間不夠只能把正常的環節刪掉。覺得把教案寫得太具體又不行,教學語言過分具體,讓教案牽著走。不具體,你看又不行,課堂上亂說,該說的不說,不該說的說了一大堆,繞啊繞啊,繞得好辛苦。

  部編版二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8

  《雷雨》是小學語文課標人教版二年級下冊中的一篇文章,課文用精煉的文字,為我們描繪了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後的自然景象,讓學生透過學習課文初步感受到了天氣的變化和大自然的神奇。

  一、在課文開始時,我充分發揮了多媒體的作用。透過音效,引出課題。

  讓學生親身感受到雷聲和雨聲,身臨其境,從而引發學生的興趣、調動其積極性。為後文的學習打好了基礎。

  二、注重生字詞的教學。

  根據低年級學生的年齡特徵,注意力容易分散,再加上字詞教學本身就比較枯燥,因此我採用了自由讀、同桌合作讀、開火車讀、做動作讀等多種形式的認字活動。讓每位學生都參與其中,氣氛也比較高漲,獲得的效果也不錯。

  三、圖文結合,朗讀感悟。

  本教材中安排了兩幅插圖,在此基礎上我又補充了雷雨前的圖片,力圖用形象的圖畫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如,在初讀課文之後要讓這麼小的學生說出課文是按照雷雨前、雷雨時、雷雨後的順序來寫的,是很難的。為了突破重點。所以我選擇了三幅和課文內容相關的圖片打亂了順序,讓學生按照課文描寫的順序重新擺一擺,希望把這種敘事方法潛移默化到學生身上。以此來弄清課文的脈絡。又如:一隻蜘蛛從網上垂下來,逃走了。這句話中的“垂下來”一詞學生不好理解清楚,容易與掉下來搞混淆,於是我透過放蜘蛛從網上垂下來的影片讓學生看,學生就會對“垂”的理解到位,進而體會出課文用詞的準確,把這句話讀好。

  四、體會悟趣,訓練詞句。

  這篇文章在運用詞句方面非常準確、傳神,值得細細體會。教學中我以各種形式喚起學生對詞語的直觀理解,體會這些詞語的精妙。如:“滿天的烏雲黑沉沉地壓下來”一句中“壓”字就用得很妙,滿天的烏雲是怎樣壓下來呢?我透過展示影象,然後追問:

  從圖中看“壓”字怎樣理解?天上的烏雲壓地面這麼近,人們感受怎樣?學生經過訓練,不僅會弄清了“壓”字具體含義,而且會揣摩出了人們當時的感受。又如“閃電越來越亮,雷聲越來越像”,我採用創設語用情境的策略,以運用文字中“越來越”這個描寫景物變化開始,理解“越來越”的意思和用法,再讓學生用句式說雷雨中,雷雨後看到的景色變化,然後啟發學生追溯全文,從而避免逐字逐句的通讀全文,做到有詳有略,對於第一課時來說,透過這樣的方式來初步感知全文似乎是最快捷,也易於讓學生接受,在次基礎上去體會詞語讀懂句子,學生自然會學得有趣,用得正確。

  都說課堂是一門遺憾的藝術。在上完本節課時,有許多令人不滿意的地方。第一個最大的問題就是——心裡素質較差,缺乏調控能力,緊張情緒貫穿師生,貫穿於整堂課。由於沒有調動起學生的積極性,使整堂課顯得非常沉悶。練習用“越來越____”句式說話時,學生的思路沒開啟,沒有及時地進行引導,教學過渡不夠自然。學生在看圖片複述課文時,語言不夠精煉,隨意性較大,使這一環節沒有達到我所預設的效果,這主要是教師本身的隨機教育能力欠缺的問題。我深知,在教學方面,我還有很多需要努力學習和改進的地方,例如:語言基本功、普通話、字的書寫等等。

  部編版二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9

  《雷雨》是小學語文課標人教版二年級下冊中的一篇文章,課文用精煉的文字,為我們描繪了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後的自然景象,讓學生透過學習課文感受到了天氣的變化和大自然的神奇。

  在學習“雷雨後”這一部分時,讓學生自由讀一讀課文,並說說透過朗讀知道了什麼,學生們都認真讀書,課文中所描寫的雷雨後的景色全找了出來。在學生了解了課文內容的基礎上再追問:“你們覺得這部分課文中哪些字詞用得好呢?為什麼?”這實際上就是引導學生自己抓住重點詞語理解課文內容。這樣學生的興致很高,紛紛舉手發言,說出了自己的獨特見解。有的說:“我認為‘掛’字用得好,這個字讓我們感受到彩虹像一條五顏六色的綢帶掛在美麗極了。”還有的說:“我覺得‘坐’字用得好,坐著是很舒服、很快樂的,這個字讓我感覺到蜘蛛很悠閒、很自在。學生不僅理解了詞意,而且懂得了用法。有的學生還能將前後文對照著說,比如“坐”一字,學生對比前文的“垂”字,自然就理解了雷雨前後的不同,不用老師說,就能很深入地理解課文內容,既激發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培養了學生自讀自悟、透過重點詞語理解課文的能力,又提高了學生品詞析句的能力,為今後的寫作打下基礎。

  在本節課中,我注重培養學生的語言訓練能力用“越越”、“漸漸地”說一句話。這兩個句式都是學生以前學過的知識,在這裡既是對學生知識點的複習鞏固,也是增強學生自信心的最佳時機。在體會雨後景象後,讓學生說說假如你是那隻鳴叫的蟬,是那隻坐在網上的蜘蛛或是那隻快樂的青蛙,你會說些什麼呢?學生透過看動畫等活動,有了深刻的體會,說起句子來就不會顯得蒼白無力了。這樣一方面拓展了學生的思維,給學生想象的空間,抒發出自己的情感體驗;另一方面也鍛鍊了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將閱讀文字與說話訓練相結合,實現了語文學科人文性與工具性的統一。

  在指導朗讀教學雷雨前這一部分時,我透過讓學生感受動畫,做“壓”“垂”的動作進行指導,學生興趣濃厚。在指導雷雨中這一部分時,我抓住了重點句子:“譁、譁、譁,雨下起來了。”在這一環節中,我提倡讓學生進行個性化朗讀,如:有的學生用拍手打節奏或小手輕拍桌子等透過不同的聲音來體會雨下得很大。

  都說課堂是一門遺憾的藝術。在上完本節課時,總覺得有許多令人不滿意的地方。如:在引導學生說下大雨時,還有哪些東西也看不清了,學生說的範圍較窄,而我又沒有及時地進行引導,使得這一環節有點脫節。在請同學們與老師看板書複述課文時,語言不夠精煉,隨意性較大,使這一環節沒有達到我所預設的效果,這主要是教師本身的隨機教育能力欠缺的問題。

  部編版二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10

  《雷雨》是二年級下冊第五組“走進大自然”中的一篇課文。課文分三部分來描寫這場雷雨,分別是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後。課文配有兩幅插圖,幫助學生圖文並茂地感受雷雨前悶熱,令人害怕的景象;雷雨中雨勢兇猛;雷雨後空氣清新,萬物有生機的美景。

  一、“讀中感悟”而非“感悟後讀”。

  在備課前,我花了大量時間研讀教材,確定目標後,從文中的一字一句中找出教學點。雷雨前,“滿天的烏雲”,”黑沉沉“,”壓“,體會悶,喘不過氣。在教學時,我重點抓住”壓“,讓學生透過做動作,理解“壓”,從而體會“烏雲壓下來“這不束縛的感受。教學時,學生根據生活經驗,很快理解“壓”,可是在轉移到文中,用朗讀表達時,“味”還是沒到。我覺得自己的設計思路是正確的,在課上我還是過於著急,應該讓學生在慢慢體會中多讀。這本身就是一篇寫景的文章,重在讀中感悟,我將其倒置為感悟後讀,而且讀得太少。

  二、學生本身知道什麼?

  學生本身知道什麼,也就是關注學生原有的認知水平。第二段中。“亂擺”,我讓學生進入角色當一當小樹,感受風大時的“亂擺”,這一設計符合孩子的年齡特點,他們缺乏繁雜的語言表達能力,但他們能用行動展示內心的想法,當言語表達還跟不上內心的感受時,讓孩子用自己喜歡的,能的方式表達,效果就好很多,學生透過自演自悟,朗讀比較到位。

  可是第二句,文中的重點句“一隻蜘蛛從網上垂下來,逃走了。”抓住重點詞“垂”,體會蜘蛛此時的心情,感受作者用詞的準確性。我為了讓學生理解“垂”字寫出了當時的風大,蜘蛛心裡害怕的生動景象,設計了一個換詞比較,將“垂”換成“爬”,學生在還沒有理解何為“垂”時,我就已將換成“爬”的句子出示,結果學生在一片模糊,也就是在教師牽引下知道“垂”是很快,至於“垂”是東西一頭往下,蜘蛛是倒著下來,都不清楚,重點詞的理解目標偏離,沒達成。

  目標確立是,這節課的教學重點,讓學生清楚課文是按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後的順序寫的。旨在讓學生瀝青課文脈絡,這樣寫是很有條理性的,對學生平時的寫作也是一個正確的引導,要按順序寫。在設計時,我脫離了二年級孩子的認知水平,把讓他們稍做倆界的內容作為教學的重點,而且這一環節的設計,我經過幾次試教改了幾次,最後的設計,我更是離譜地把它作

  為一個初讀的問題讓孩子思考。對於二年級的孩子來說毫無思考價值。他們的思維根本沒有往這個方向"走”,問題回答不來是肯定了,而在我引匯出示答案後,孩子們還是一片茫然,可見這個問題的“問題”了。

  零碎的幾點思考,總之這節課後,讓我明白,備課前真的重在備學生,尤其是對於低段的孩子,教師拼命地深挖教材,剖析出一些根本不適合這個年齡段孩子思考的問題,課堂效率顯然沒有

  部編版二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11

  《雷雨》這一課用精練的文字,為我們描繪了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後的自然景象。炎熱的夏日,驕陽如火,一場雷雨,送來一陣涼爽。呼吸著清新的空氣,欣賞著美麗的彩虹,耳邊傳來聲聲蛙鳴,淘氣的孩子光著小腳丫,在積滿雨水的路上嬉戲。這就是夏天雷雨後的情景。雷雨為我們的生活增添了許多樂趣。因此我透過鑽研教材,設計了認識4個生字,會寫5個生字,默讀課文,邊讀邊想象,並用有感情的朗讀課文來表現雷雨前後的不同景象這兩個教學目標。我結合低年級學生的特點,設計了符合我班學生的教學方法,巧妙地運用多媒體組合課堂教學環境,創設生動、形象、多有感染力的課文情境,引導學生透過反覆朗讀,體會作者描摹景物時用詞、造句的生動、形象。再透過看圖擴充套件方式訓練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說話能力。

  一、以詞串學,帶動全文。

  設計這一課時,有個刪繁就簡的過程,開始覺得什麼都是亮點,什麼都值得講,於是課堂容量超級大,學生沒有自主學習的時間,更多的是老師帶著學生去感受,一堂課下來,以師為本,而不是以生為本。後來,改進後,抓住課文中的“垂”與“坐”的體驗,讓學生體會作者用詞的精準。而在課外詞語這一塊,在課前先讓學生說說關於“雨”的四字詞語,而後在學習的過程中,根據課文內容與場景,適時讓學生理解“電閃雷鳴”“嘩嘩大雨”“雨後彩虹”,並讓學生進行積累。

  二、訓練語言,指導朗讀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透過朗讀把欣賞雨前、雨中、雨後美景的感受表達出來,是語言訓練的教學目標之一。在指導朗讀描寫雷雨前的語言片段時,讓學生自己說說,雷雨前都寫到了哪些景物,讓學生自己抓住重點詞,“滿天、黑沉沉、壓、一動不動、垂”去品讀,讀出雨前的壓抑、先動後靜、電閃雷鳴的景象,帶領學生去看“閃電”的動畫圖,聽越來越響的雷鳴聲,讓學生身臨其境,讀出畫面,讀出真情來。而雷雨中,讓學生自己讀,交流讀懂了什麼,學生說到了雨大,引導他們都從哪些地方瞭解雨很大,學生從“看不清”,從“譁,譁,譁”與“沙,沙,沙”的比較,體會雨下得急,下得大,要讀得聲音重一點,停頓短一點。而當一個學生起來說自己“漸漸地”,我順勢而導,能去掉一個“漸漸地”嗎?學生討論後,認為雨不是一時變小的,是有一個較長的過程,逐漸變小的,由此越讀越輕,讀得非常到位。而描寫雨過天晴的自然景色的語言片段非常美,我將其變成詩歌的形式,再讓學生擴充套件觀看雨後的美景,讓學生試著說一說“雨停了……”。學生的語言也十分生動,激發學生審美的情趣和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的慾望。

  三、讀畫結合,拓展思維

  這篇課文描寫雷雨之後的景象是一幅非常美麗清爽的畫面,怎麼樣才能讓學生領略到這種美,並透過有感情的朗讀讀出這種美,如果光說光講肯定是很難達到這個目標。因此我不急著讓學生讀,不急著讓學生說,而是讓他們先默讀雷雨後段落,然後全班合作上黑板畫一幅雨後圖,每人只能畫一個景物,不能重複,可以是書上的,也可以是自己想象的。畫完還要說說為什麼要畫這個景物,並想象畫中的動物人物可能會說些什麼。讓學生透過手中的彩筆和配音來表達他們對雨後的感受。畫完以後,再讓學生帶著他們的感受來朗讀課文。在完成這專案標時,學生完成的非常出色,畫畫得非常好,很有想象力,而且說的也很不錯,有效地訓練了他們的思維能力和說話能力,開發了他們的想象力。這個教學環節我認為是我本節課的一個亮點,我非常生動有效地完成了有感情朗讀雨後美景段落這一教學目標。

  總的來說這一節課的教學我密切聯絡兒童的經驗世界和想象世界,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啟發思維,開發了他們的想象力。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