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性大小教學反思(通用27篇)

可能性大小教學反思(通用27篇)

  作為一名優秀的人民教師,我們需要很強的課堂教學能力,教學的心得體會可以總結在教學反思中,那麼應當如何寫教學反思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可能性大小教學反思,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可能性大小教學反思 篇1

  在學生學習了可能性大小的基礎上進一步深化,這時的學習不僅僅停留在用描述性語言說出事物可能性大小,而是會用分數描述可能性的大小,體現資料表示的簡潔性和客觀性。

  1、能在遊戲活動中引導學生探索事件發生的可能性,先從“猜左右爭奪發球權”的遊戲活動展開,既有利於激發學生參與學習活動的興趣,又能啟用學生原有的知識經驗,讓學生在對可能性定性描述的基礎上,有意義地接受“猜對或猜錯的可能性都是1/2”。

  2、教學過程中學生放在學習的主體地位。利用摸球的遊戲這一情境讓學生有目的深入研究、逐步學會用分數表示可能性大小,使枯燥的知識趣味性,抽象的知識形象化。學生始終處於主動探究之中。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教師就要為其創設學習數學的情境,讓學生去經歷、去研究。

  3、藉助摸牌遊戲情境,讓學生收集資料,並藉助已有的生活經驗,自主探索事件發生的可能性是幾分之幾。並透過練習,進一步體會數學知識間的內在聯絡,應用學習過可能性的知識解釋一些相關的日常生活現象,提出並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使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有所增強。

  4、透過練習,讓學生判斷簡單事件發生的可能性,使學生進一步積累用分數表示事件發生的可能性的經驗,加深對可能性大小的認識。透過計算可能性的大小判斷遊戲規則是否公平,讓學生用所學知識解決身邊的實際問題,有利於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進一步掌握用分數表示可能性大小的方法,發展數學應用意識。

  總體來說,本節課達到了教學目標,特別是對於用分數來表示可能性的大小,這一最基本的教學內容還是較落實到位的。但課堂氣氛以及老師調動性的語言可以增加一些,使師生之間能感覺到一種熱烈的交流。

  可能性大小教學反思 篇2

  這節課我是在學生掌握了兩種物體可能性的大小後,在原來兩種物體的情況下增加了一種物體,讓學生看到物體的個數後再進行可能性的猜測,利用了學生已有的學習經驗,使學生先進行猜測,然後再進行實際的驗證。由於學生已有經驗,因此我沒有再用小組合作的方式進行實驗,而是全班任意一位同學隨機的進行抽球,全班進行記錄,這樣也節約了時間。

  在講解例5時,可能很多學生都會認為是紫棋多,但這也只是一個猜測,如何進行證明呢?我設計了讓學生小組合作的方式讓學生在自己的組內進行摸球遊戲,我以5:1的方式放置了橙球和白球讓學生摸,雖然學生摸出的結果不一定是橙球15次,白球5次,但是透過他們統計的資料,我們很清晰地看出結果是相當接近的,這就證明了被摸出的次數多,說明它的數量就多,學生透過實驗操作,能更深刻地明白這個道理。

  在這課的教學上,我還設計了讓學生製作抽獎的轉盤,學生有一定的生活經驗,這是他們所熟悉的,因此學生特別感興趣。同時我還讓學生分別站在商家或是顧客的角度去考慮轉盤的製作。

  總之,在教學這節課時,我有以下幾個方面做得比較好:

  1.創設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使學生利用原有的知識和經驗同化當前要學習的新知識。

  2.採用小組合作的方式,讓學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學習。

  3.聯絡生活例項,建立對數學的感知能力,使學生髮現數學就在自己身邊,生活中充滿了數學。

  可能性大小教學反思 篇3

  人教版三年級上冊的《可能性大小》是屬於《統計與機率》中機率的起始知識之一,本節課主要目標是讓學生知道隨機事件可能發生的結果,並透過簡單的試驗讓學生體會事件發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概括出初步判斷可能性大小的方法,體會單次事件發生的不確定性,並進行運用。

  基於以上的認識,我構建了“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的基本設想,打算透過不同情境的創設引導學生去“猜想——驗證——感悟”,最終建立起高於生活的可能大小的認識。

  從生活中來,就是尊重學生的原有的生活經驗,創設“猜一猜”的情境,勾起學生已有的對於“可能性大小”的認知,初步判斷出“數量多的發生的可能性大,數量少的發生的可能性小”。生活經驗要透過驗證才能上升到理論認識,我透過讓學生小組進行摸球,收集資料,比較、分析資料,證明了剛才學生的猜想是正確的,最終完成對“機率”的初步體驗。

  到生活中去,就是尊重數學的基本使命——去指導,去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因此,我還安排了許多與生活相關的例子,如:足球比賽前,透過拋硬幣的方式判斷雙方隊員的位置;打乒乓球時透過猜乒乓球在裁判的哪隻手來選擇由誰先發球;下棋時透過扔色子來判斷誰先走……這些都是我們生活中經常遇到的例子,學生學起來也特別感興趣。

  除此之外,我還特別注重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讓他們透過所學的知識,自己去思考、去完善新的遊戲規則,使我們的遊戲更加的公平。

  不足之處:

  這節課基本上是按我所設定的程式進行,沒有發生“小機率事件”的情況,我覺得自己還應準備多些材料以備所需,引導學生了解試驗少的時候,試驗結果不一定與預測的可能性大小相符,但隨著試驗次數的增加,試驗結果將越來越接近預測的可能性大小。

  我覺得在分析總結資料時最好讓學生或是小組長自己先來彙報,然後再一起進行總結,這樣可能學生的印象會更加深刻。

  可能性大小教學反思 篇4

  統計與機率中的可能性的內容,教材是這樣安排的。在二年級時,學習客觀事件發生的可能性。三年級學習客觀事物發生的可能性的大小,認識到可能性的大小與相關的條件有密切關係。(數量的多少和區域的大小)。四年級學習等可能性。就是說遊戲在什麼情況下是公平的。五年級學習用分數表示可能性的大小。從定性描述到定量刻畫。對五年級的孩子來說,有一定的難度。並且這部分知識教師可能涉及的較少。對教材的理解和把握就變得非常關鍵。

  而本課時則是用數字來表示可能性的大小,這對學生來說,十分抽象,難於理解。根據教學目標和重難點,我設計了三個教學環節。第一環節是複習匯入,揭示課題。透過複習“可能”“不可能”“一定”描述事物的發生的可能性,可能性的大小及等可能性,喚醒學生對可能性已有的認知,然後出示4個黃球,讓學生體驗可能性大小生成的過程,層層推進,並得出:不可能發生的事件可能性為0,一定能發生的事件可能性為1,讓學生輕鬆自然地進入到新知的學習中。

  第二環節是探索交流、體驗機率。首先出示3個黃球1個白球,先讓學生猜測摸到白球的可能性是多少?然後透過開展摸球遊戲,讓學生體驗到實際操作中當摸球次數足夠多時,摸到白球的可能性越來越接近四分之一,不一定剛好是四分之一。然後透過白球個數不變,黃球個數不斷增加,讓學生體會到摸到黃球的可能性越來越大,越來越接近1;透過黃球個數不變,白球個數不斷增加,讓學生體會到摸到黃球的可能性越來越小,越來越接近0。

  第三環節拓展練習。第1題是基礎練習,其中涉及到年月日的問題,思維含量比較高;第2題是拓展。先出示盒子中裝有5個黃球,20個白球問摸到黃球的可能性是多少?當學生答出摸到黃球的可能是五分之一時,我再追問,摸到黃球的可能性是五分之一,是不是一定要放5個黃球,20個白球,目的是培養學生的逆向思維,同時自然而然得到黃球的個數佔總個數的五分之一或總個數是黃球個數的倍都行,最後放手讓學生自己去提問並解決問題。

  透過這堂課的教學及各位專家的點評,收穫頗多。

  1、在課堂上組織活動是手段,體驗感悟是目的。第一次試教的時候,沒有開展摸球遊戲(出示3個白球和1個黃球),因為考慮到實驗的結果摸到白球的可能性不一定是四分之一,怕給自己的教學帶來麻煩。透過藍老師和兩位教研員的指導,明白了學生是主體,只為自己的簡單,不考慮學生的利益,這是不稱職的老師。如果不開展摸球遊戲,只停留在摸到白球的可能性就是白球佔總數的幾分之幾,只是讓學生用分數的意義來說明可能性的大小,數學味淡了,深刻性不夠了。透過實踐操作、合作交流探討讓學生明白實際摸球活動中記錄的資料和標準機率四分之一是有差距的,並使學生明白當摸球的次數足夠多時,摸到白球的的機率越來越接近四分之一,上升到理性認識可能性的高度。

  2、用簡單的材料上富有思考的課。看到好的材料就想用上去,但是事實並不是材料越多越好,一個材料可以落實的任務不要用多個材料去呈現。

  3、數學教師要注意語言的科學性,幽默風趣大氣是我努力的方向,評價語過於單一,枯燥,更能激發學生的積極性。

  可能性大小教學反思 篇5

  在備這節課之前,我查閱了有關機率的各種資料,希望能夠幫助我理解教材,把握好“可能性大小”的總體方向,確定好重難點。功夫不負有心人,我覺得以下幾點做的挺到位的:

  一、遵循機率的認知規律

  可能性大小是研究隨機事件的課,需要試驗的驗證,體驗和感悟的。因此,我採用了“猜想——驗證——感悟”的教學思路,引導學生從生活經驗中建構“可能性大小”的原始經驗,得出猜想。再組織學生進行驗證,提供4:2的黃白球比例提煉“小機率事件”,製造與原有認知的衝突,解構了原有認知,促成學生積極尋找原因,最終感悟出“當試驗次數少時,出現相反的情況是正常的;當試驗的次數越多,就越接近我們的猜想。因此,我們的猜想是正確的”的結論,使原有的知識得到了重構和昇華。

  二、注重生活經驗的開發

  “數學來源於生活,又運用於生活。”生活是我們數學資源開發的寶庫,能利用好生活經驗是學好數學的前提。這節課我在兩個環節注重了生活經驗的開發:(一)引入環節,尊重學生的原有認知,以最直接、快捷的方式提煉出數學知識,給後面的探討奠定基礎、留足時間。(二)運用環節,數學學習的最終目的是為了解決生活問題,我們要創造讓學生運用數學知識的機會。因此,在課的最後我讓學生設計“抽獎轉盤”,促使學生調動生活中的所有經驗和所學的“可能性大小”知識,將其融入設計轉盤的活動中。我想當數學與生活攜手共進的時候,我們的數學也就擁有了活力、擁有了生機。

  三、關注學生的學習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話雖老了點,但卻是不變的真理。興趣會促使人主動的去尋求知識和真理。這堂課我利用學生愛玩的天性,設計了“猜球遊戲——摸球遊戲——摸獎遊戲——闖關遊戲”等四大遊戲,環環相扣,不斷地調整課堂的氣氛,調節學生的狀態,將整堂課維持在最佳狀態。

  當然,由於經驗不足,這堂課也留下了我的遺憾:

  一、小機率事件沒有更勇敢的面對

  雖然說,在備課前我就小機率事件就給予了充分關注與思考,也曾經猶如初生牛犢般勇敢面對。但是,試教的碰壁使我變的小心翼翼起來,於是試圖透過比較分析來幫助學生感悟頻率與機率的區別,卻忽略了及時製造認識衝突的可貴之處,如果在學生髮現小機率問題後就及時追問:“怎麼摸到白球的次數和黃球的次數一樣多,這是怎麼回事呀?”這樣就可以促使學生思考,引出統計全班的必要性,這樣整堂課也就更加飽滿了。

  二、沒有用更適當的方式呈現資料來源

  由於“可能性大小”的特殊性,本身就包含著很多不確定因素,我們提供的資料最好是有根有據的,這樣才具有說服力。因此,我覺得這堂課的兩個細節還需要再修改一下:

  (1)彙報環節,要採用小組長站起來彙報式。

  (2)出示四個小朋友的實驗結果時,要提供更詳細的材料。

  這堂課留給我的啟發是——當學生經歷過“山是山,水是水;山不是那山,水不是那水;山還是那山,水還是那水”的求知過程後,相信他們才會真正領略知識的真諦。因此,我覺得平時教學時,要善於利用學生的原有認知,找準生長點,採用合適的方式進行提煉和昇華,逐步形成高於生活的數學知識,才是上策。

  可能性大小教學反思 篇6

  本課題我曾教學達8次之多,因為要參加市教研會賽課活動,所以在本校一遍遍地試上、反思、修改,到最後決定。期間,有許多困惑與茫然,對領導、專家、老師的建議難以取捨。但正是集中了大家的智慧,才終於不負眾望,獲得了一等獎,而且是第一名。我想說感謝團隊,感謝大家!一路走來,有太多的辛酸和感慨。現對本課最後一次執教作以下反思:

  一、創造性地處理教材,整合資訊

  在備課中,我深入研究教材,分析學生的知識起點和生活經驗,瞭解學生的

  學習心理,對教材進行了一些處理。由“狄青百錢定軍心”故事匯入,透過教材例1教學用 表示可能性的大小,透過往布袋中放球,教學用表示可能性的大小。透過例2摸撲克牌教學用幾分之幾表示可能性的大小。再透過“幸運大轉盤”、“小小設計”活動進行了挖掘、拓展、延伸,使整節課有跌宕起伏,有出彩之處。

  二、教學流程清晰,環節銜接自然

  由於是賽課(要借班),心想只要按教學預案正常進行即可,所以儘管下面幾百人聽課,我也無暇顧及,完全進入了狀態。借班自然少不了課前溝通,我讓學生介紹自己學校,並播放我校開展一系列活動的幻燈片,相互瞭解,並透過談話拉近與學生的距離。再透過讓學生判斷某一種現象是“可能”、“一定”還是“不可能”,並用它們說一句話,引入今天要探討的課題。

  上課伊始,播放““狄青百錢定軍心”的故事,激起學生興趣,提出問題:同時拋100枚銅幣有沒有可能全部正面朝上?從而引出“可能性有大有小”。教學新知時,透過猜球、摸牌等活動認識用幾分之一、幾分之幾表示可能性的大小,實現由定性描述到定量刻畫,然後透過幸運大轉盤的直觀演示,讓學生體會無限逼近的數學思想。接下來的“小小設計”活動(按要求在盤子中放棋子),學生積極思考、操作、交流、彙報,體會到有很多種不同的放法。拓展延伸部分呼應開頭,為學生釋疑解惑。課堂小結簡明扼要,板書完善適時、適當。總體看,教學流程清晰,結構完整。

  三、體現學生主體地位,關注學生情感體驗

  教學中,我時刻關注學生的發展,讓全體學生積極參與課堂,引導學生動腦、動口、動手,促進了學生思維的發展。尤其是“幸運大轉盤”教學中,讓學生根據生活經驗說明紅色區域為什麼是一等獎,培養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與分析能力,體會兩種極端可能時,由猜想——發現——逐一逼近,學生感到非常開心,感受到數學的趣味性。操作中,人人參與,各有各的放法,逐一彙報,達成一致結論,體會到數學多元化的思想,培養了學生的發散思維。

  四、語言有待進一步錘鍊,細節有待進一步完善

  教師的教學語言既要風趣幽默,又要簡潔精煉。儘管教學環節中的過渡語都進行了精心預設,過渡連貫、流暢、自然。但總感覺到臨時性的激勵性評價語言不夠靈活、多樣,態勢語言也顯得稍有欠缺,語調單一,語速還是有點快。我認為要成為一名優秀的有凝聚力的教師,必須在語言上千錘百鍊,必須關注一些小的細節。因為細節決定成敗。

  總之,本節課教學效果還不錯,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認可。但我清醒地認識到自己身上還存在著許多不足。教學之路長漫漫,吾將上下而求索,立志做一名樂於思考、勇於探索的智慧型教師。只要堅持不懈,夢想總會有實現的一天!

  可能性大小教學反思 篇7

  “可能性”這一教學內容在目前的小學數學教學中是一個全新的內容,屬於“統計與機率”這一知識領域的“機率”範疇。由於機率知識本身比較抽象,小學生在學習這方面的內容時,存在一定困難。所以在教學這些內容時,主要是以直觀的內容為主,目的是滲透一些機率的思想。為了讓學生學得輕鬆、愉快,我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1、活動貫穿始終,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

  活動是兒童的天性,也是兒童感知世界,認識世界的重要方式。《數學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讓學生在具體的數學活動中體驗數學知識。”因此在課始部分,透過創設摸獎的情境,複習以前學習的有關可能性的知識,為學生學習新知奠定基礎。新知學習部分,先透過例題1“猜左右決定由誰先發球”引導學生認識這一事件發生的可能性是相等的,由此想到可能性都是二分之一。以此為橋樑,將可能性由以前的定性描述過度到定量刻畫,這也比較容易讓學生接受。緊接著,組織學生完成“試一試”,透過摸球,繼續感知在摸球過程中每種事件發生的可能性是相等的,可以用同一個分數表示可能性的大小。而例題2的學習比例1提高一個層次,為了讓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利用魔術表演中常見的撲克牌為載體,讓學生對新知產生濃厚的好奇心,從而激起其強烈的求知慾。整堂課始終為學生創設各種遊戲活動,讓其在經歷一系列有意義的數學活動中,逐步豐富起對可能性大小的體驗,理解並掌握用分數表示各種事件發生的可能性的大小的意義和方法。

  2、緊密聯絡生活,突出學以致用。

  在本節課的練習中,設計了一組緊密聯絡學生生活實際的問題,為學生學以致用創造了條件。如透過猜左右的方法決定發球權來判斷遊戲規則的公平性,從不同的摸獎活動方案中認識中獎率的大小,讓學生感受到機率知識就在我們的身邊,讓學生感受到學習數學的意義與價值。

  3.注重對知識的深層挖掘。

  試一試的第(1)小題是要學習用幾分之幾來表示可能性的大小,結合學生的多種思考方法,讓其體會到解決問題時方法的多樣性。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對用分數表示可能性的大小問題進行更深層次的挖掘。因此,在學生能用分數表示可能性時,提出如果任意摸一個球,使摸到紅球的可能性是七分之三,可以怎麼裝球?此時,學生思維處於極度活躍狀態,也使學生積極地參與學習中,同時也有利於對學生進行發散性思維的培養。學數學,就猶如魚與網;會解一道題,就猶如捕捉到了一條魚,掌握了一種解題方法,就猶如擁有了一張網;所以,“學數學”與“學好數學”的區別就在與你是擁有了一條魚,還是擁有了一張網。而六年級學生已經有較好的數學思維能力了,因此,在課堂上,要培養其善於思考的能力,教會學生如何擁有一張網,去捕獲所有的魚。

  可能性大小教學反思 篇8

  《可能性大小》是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小學數學三年級上冊第八單元《可能性》裡的第二個學習內容。這一單元主要是教學事件發生的不確定性和可能性,使學生體會現實世界中存在著不確定現象,並知道事件發生的可能性是有大有小的。教材設計了多種不同層次的、有趣的活動和遊戲,透過創設這些具有啟發性的情境,使學生在大量的觀察、猜測、試驗與交流的數學活動中,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逐步豐富對不確定現象和可能性大小的體驗。本節課教材主要設計了有趣的摸棋子游戲為素材,課中我改為摸球,為學生提供探索與交流的空間。執教了這節課,我感受最深的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關注學生,要看到學生原有的知識水平。

  首先,在學生充分理解了事情發生的不確定性的基礎上,從聽故事引入,讓學生猜測黃狗會不會答應狐狸?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很好地抓住了知識的切入點。

  其次,在學生已經會用正字進行統計資料,並會製作簡單的統計圖的基礎上,大膽放手讓學生親歷試驗的全過程,用所學過的知識,總結出新的實驗結果。

  二、創設有效的,貼近生活實際的學習情境,更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根據小學生的認知規律,心理特點及教學內容創設良好的學習情境有助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所以我設計了幸運52的情景,讓學生在自己喜歡的情境中,樂學,善學,並不斷地接受挑戰。學習情境還應該是現實的,有意義的,有價值的。於是我設計了一個商場購物轉獎的生活情景。並設疑:商家為什麼這樣設計一等獎呢?你想設計一個這樣的轉盤嗎?讓學生更加直觀地感受到了生活中的數學,並用所學的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學生表現出來的積極性很高。

  三、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體現小組合作的實效性

  新課改以來,我們經常看到小組合作,不過有時小組合作多流於形式,今天我們在研究課堂實效性的時候,又有一些人走向另一個極端,乾脆廢除小組合作,看到小組合作就覺得就是在搞花架子,其實,必要的小組合作是一個很好的教學模式。在今天的教學中,我為學生提供了充分的動手實驗,探索,合作交流的空間。使學生在大量的觀察、猜測、試驗與交流的數學活動中,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逐步豐富對不確定現象和可能性大小的體驗。

  並在小組合作中讓他們人人有事做,透過分組摸球試驗讓學生經歷資料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過程。在小組共同努力下,總結出試驗結果,這樣的合作學習,為學生提供了一個開放的,活潑的學習氛圍,使學生樂學,主動地去獲取知識,從可能性的存在,可能性的大小,到判定可能性的運用,讓學生的生成落實在開放的真實有效的學習活動中,並培養了學生的團結協作精神。讓每個學生都能體驗到成功的快樂。建立學習數學的自信心。

  四、不迴避小機率的發生

  在可能性大小的知識中,學生容易產生偏差,例如:在摸球試驗中,個別小組摸的是白球數量多,黃球數量少,在教學中我不迴避矛盾,讓學生明確這種情況的發生是有可能的,只是和全班同學的摸球情況比較,摸到白球的次數還是少一些,黃球的次數還是多一些,這樣可以幫助學生全面地建立正確的機率概念。

  五、加強學科之間的聯絡

  練習中我插如了運用可能性的大小來把成語分類,使學生能根據數學知識理解成語。增強了學科之間的聯絡。也讓學生感受到學科之間是相通的。

  可能性大小教學反思 篇9

  這節課是在學生學習了簡單的統計圖、統計表及初步認識不確定現象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是進一步學習統計和計算可能性以及對事件發生的可能性作出預測的基礎。由於本節課較抽象,學生理解起來有一定困難,因此要引導學生根據已有的生活經驗和知識進行學習,藉助操作實驗等實踐性活動逐步體會可能性是有大小的。

  本節課我首先用作為成人交際的名片學生在日常生活中經常見到,對給自己做名片、玩摸名片的遊戲,會產生濃厚的興趣和好奇心。學生製作好了自己的名片後,我就組織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開展摸名片的遊戲,使學生在摸名片的活動中體會事件發生的可能性有大小。在學生掌握了可能性有大小之後,教師再引導學生體會到事件發生的可能性還有相等的情況。探索部分同學們掌握了以後,我就讓同學們說說生活中可能性大小及相等的事例,使學生明白我們的生活中處處離不開可能性,同時透過課件出示幾個可能性的練習題加深學生的印象,鞏固本節課所學。

  這段教學我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和生活經驗,組織學生參與感興趣的實踐性活動。這樣教學,對學生的發展是很有益的。

  最後我設計了一個透過擲方塊猜數的小遊戲。我自己覺得這個遊戲改得比較好,以前我聽的課都是玩摸球遊戲,我覺得三年級的學生還玩這種遊戲沒有太大的價值,所以我就想換一個遊戲,這個遊戲有一定的難度,能激起學生的興趣,是本節課的昇華。

  當然本節課有成功之處,也有不盡人意之處。一是時間安排上教師還應把握好。

  這節課我在講摸名片遊戲規則時說得不到位,有些同學不明白怎樣統計,導致這個遊戲佔用時間過長,而後邊的遊戲時間就少了,學生缺少考慮的時間,應讓學生先猜想一下到底誰會贏,然後再讓學生進行操作,從而驗證自己的猜想。另外,在摸名片遊戲後,在講可能性有大小及可能性相等的情況時,教師就讓學生多交流,多說含有可能性的話語,讓學生會表達,然後教師再總結,教師應給學生充足的時間交流表達。

  可能性大小教學反思 篇10

  《統計與可能性》這一課教學目標中要求能夠藉助實驗,判斷事件發生的可能性的大小,主要研究可能性相等的情況,本節課是用實驗來驗證可能性相等這種情況的,但實際上透過實驗基本上是不可能來驗證可能性相等的,比如:讓學生做的實驗:袋子裡三個白球,三個黃球,每次摸出一個球。

  最後學生摸出的白球個數與黃球個數基本都是不相等的,而告訴學生說可能性相等,總覺得不妥,在摸之前讓學生猜的時候學生都說摸到白球和黃球的可能性相等,而實驗做下來反而學生髮現不相等,起了反作用。我想應把驗證相等與不等兩個實驗合在一起,讓學生對比比較發現:白球黃球摸到的次數相對於驗證不相等這個實驗的結果比較接近,間接說明相等。再讓學生拿出小正方體自己計劃看到1——6的數的情況,再根據計劃在6個面上標好數,投擲正方體,統計結果,與計劃比較。讓學生說說生活中事件的可能性。

  整個教學過程我都是讓學生自己從操作過程中發現、總結,獲取事件發生的情況。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主動性,但由於教學學具準備不恰當,影響了教學效果,給學生產生了錯誤的 判斷,如果能為每組準備一個紙盒,這樣就可避免這種情況發生了。

  從開始備課到正式上課為止,自己對所預設的教案始終都沒有肯定,覺得教材裡還有很多值得思考的問題沒有挖掘出來,上完之後再進行反思,覺得這整個過程充滿了探究的樂趣,思考的樂趣,抉擇的樂趣,猜測與驗證的樂趣……因此,我想到,學生的學習過程也應該充滿猜想、驗證、推理、探索、交流等豐富多彩的活動,他才會有參與的興趣,也才能體驗到學習的樂趣。

  可能性大小教學反思 篇11

  “可能性”這部分內容主要是認識遊戲規則的公平性,這是在三年級上冊學生認識可能性相等和可能性有大小的基礎上安排的。教學這部分內容,有利於學生加深對事件發生的可能性和遊戲規則的公平性,使學生聯絡實際問題,初步學會用可能性知識預測簡單遊戲的結果。同時,這部分知識也是學習求可能性大小的基礎。所以,在教學本節課時,我主要是以直觀內容為主,用遊戲活動貫穿始終,透過學生自主體驗學習來獲取知識,較好的達成了預定的教學目標,比較充分地體現了“自主、合作、和諧”的教學主題。

  課的匯入部分,安排了“猜人”的遊戲,初步感受到“可能”,“一定”,“不可能”。在教學過程中我則讓抽卡片這個遊戲貫穿始終,學生在小組合作中體會到了“可能”是不確定的,“一定,不可能”是確定的,讓孩子切身體會到了可能性的內涵。在最後的幾個練習中,都緊密聯絡生活實際,使學生在玩中有所學,在學中有所思,在思中有所悟,使學生愛上數學,明白數學就在我們身邊。

  這節課也有不足,如果將抽卡片的環節變成摸球,那操作的效果會更理想,因為卡片不如小球實用一些。有的學生在課上表現的太出色了,初志明同學直接說出了,百分數,我覺得表揚激勵得不夠。還有在遊戲環節中,當一個學生舉起一張卡片,來表達可能時,我應該直接引導學生明白,當可能性越來越大,達到百分之百時就是我們所說的一定,這些課外拓展我沒有把握好,如果把握好,就是課上的亮點,因為學生能體會到這是非常難得的,實屬不易。雖說上了十多年課,但是課堂上的變化誰也預料不到,老師們給我的建議和提醒,使我受益匪淺,在以後的教學課堂上,我相信我會時刻記住同伴們的提醒,時刻鞭策自己不斷進取,努力前行!

  可能性大小教學反思 篇12

  1、課前交流很重要

  因為是第一次給五(2)班的孩子上課,為了調節氣氛,也為了培養好的課堂習慣,課前我習慣性地和孩子們進行交流。可能是因為我第一次和他們交流,我覺得大家放不開,不能很好的表現自己。

  2、讓孩子們在遊戲中活動,在活動中思考,在思考中收穫。

  枯燥的講授,不止是孩子們不喜歡,我們也不喜歡。數學較之語文更理性,也更枯燥。我們要把這些枯燥的東西變得更靈性,更生動。遊戲就是個很好的載體。這節課的摸球獎、擲篩子和玩飛行棋都是孩子們喜歡的遊戲,並且每個遊戲過程都能讓孩子們自發地思考,我認為設計這樣的遊戲是可行的,但在操作過程中,因為事先考慮不周全,也因為個人課堂教學機智更待加強,所以最後的遊戲並未達到預期效果。

  3、數學課堂教師應該思路清晰,每一個環節都要有設計的意圖,應該環環相扣,渾然一體

  4、數學教師要做到語言精煉

  第一次上課,耿華老師就告訴我,可能性的語言一定要精煉。簡明扼要是一個方面,少重複學生的說話是另一個方面。一直記著,一直努力控制自己。這節課前半部分我就用的時間很長,越到課堂的後面,可能性大小上面,就強調的少了,學生掌握的也不太好,有待修煉呀!

  5、可以調整的地方。

  (1)在課堂的總結時,應該結合孩子們的學習體會結束本節課的學習。

  (2)將判斷生活中的例子和學生舉例放到一起練習。

  (3)玩飛行棋。有的孩子可能不會玩,教學時要求要更明確,可以考慮先讓孩子們讀懂要求,再請一個小朋友示範。然後讓學生動手操作,最後還應該有一個彙報交流和評價。

  可能性大小教學反思 篇13

  本堂課是在學習第七單元后的一堂講練結合的複習課,在江西省教育資源公共服務平臺的智慧作業頁面下,我發現有學生作業的資料資訊、微課資源和生成對應的講解稿等一系列資源,可以充分的利用這些有針對性的教學資源,提高課堂效率和學生主動學習的能力,培養學生知識遷移的意識,幫助學生突破學習的難點。上完本課,反思如下:

  組織學生自主複習。透過學生自主學習,梳理本單元學習的知識點,把握本單元知識的脈絡,幫助學生建立知識的框架。

  分析智慧作業資料。因為班上的學生是留守兒童居多,智慧作業的使用情況還不盡如人意,但部分資料也能看到班級作業情況,再結合線下批改,我彙總出班上的典型錯題,針對性的解決錯題,提高教師教學和學生學習的效率。

  講練結合的環節設計,提高學生知識遷移的能力。透過觀看智慧作業的影片,再結合推薦的講解稿中的練習進行鞏固。用講練結合的方式讓學生在觀看就進行思考,在思考中啟發,交流和表達自己的想法,突破難點將知識變為自己的能力。

  反思我的不足之處有:少部分同學還沒有養成使用智慧作業自助歸集的習慣,不能為課堂教學提供更全面的資料和針對性的講解稿。透過此次教學活動,觀看智慧作業微課教師的影片,我發現自己的教學能力和教學習慣都有很大的不足,不夠細緻和規範,導致學生的作答也不夠規範。智慧作業的使用不僅是學生學習的幫手,也是助力著教師的專業成長,未來還需要加大推廣的力度,讓智慧作業的大資料和微課影片為教師和學生的成長助力。

  可能性大小教學反思 篇14

  本節課,為了使學生開始就對學習內容產生興趣,我選取了學生感興趣的遊戲活動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結果,教學實踐證明了我的想法,一上課,學生興趣就迅速地被激發起來,匯入新課,新課中,我也設計了一些摸球遊戲,讓學生在玩中輕鬆地感 知“一定”“不可能”“可能”。再次小組活動,根據要求自己設計方案,小組內摸一摸,驗證結晨,再一次體驗昇華。教學至此,學生體驗到了現實世界中存在著的不確定現象,這是讓學生從感性過渡到理性,就顯得順理成章,輕鬆自如了。學生初步體驗了事情的可能性,再結合生活實際,讓學生用“一定”、“不可能” “可能”來做一判斷,再找找身邊還有哪些例子在小組裡說一說,讓學生互相啟發集思廣益,互相交流,拓寬思維 ,充分發揮了合作學習的作用。也讓學生感受到生活中處處都有數學,最後還把數學回歸於生活,設計了一個幫超市老闆設計一個抽獎箱活動,拓展了學生的思維,結束本節課,延伸到了下能課可能性的大小。總之,本節課,就是讓學生要玩中學,學中玩,覺得輕鬆,愉悅。

  一節課的種種設計,無非是為了努力建立一個有利於學生自主探究的數學學習環境,使學生在獲得基本數學知識和技能的同時,在情感、態度、價值觀等方面都得到充分發展。所以透過本節的反思,讓我認識到每一課都要盡心精心設計,設計環節要始終圍繞學生的接受效果著想,那麼才有利於學生對知識的掌握和吸收。

  不足:第一次小組活動時,老師沒有把步驟和學生說明確,學生開始覺得不知所措, 後來 老師走下去,幫助學生,及時補救過來了。

  可能性大小教學反思 篇15

  教材分析

  本課時主要讓學生透過簡單實驗,認識可能性的大小,並在此過程中學習畫“正”字記錄資料。這部分內容的教學,一方面可以使學生加深可能性的認識,為進一步學習遊戲規則的公平性以及定量分析可能的大小奠定基礎,另一方面可以使學生掌握更多的收集整理和描述資料的方法,提高用統計方法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學情分析

  在二年級上冊的統計與可能性單元中,學生已經學習過一些簡單的可能性知識,知道有些事件的發生是確定的,有些事件的發生是不確定的,會用“一定”“可能”“不可能”等詞語描述一些簡單的事件發生的可能性。這些是學習本單元的直接基礎。此外教材在此安排的畫“√”記錄資料、塗方塊表示資料,以及分類資料等內容對本單元內容的學習也有著重要的影響。學生可以理解和接受常見事件發生的可能性,但對可能性的大小還很抽象,如果沒有相應實驗資料的支援,要讓學生感受新知、應用新知確實有點牽強。

  教學目標

  1、 使學生透過摸球、根據情境設計方案、判斷等活動,初步體會某些事件發生的可能性是相等的。

  2、經歷和體驗收集、整理、分析資料的過程,學會用畫“正”字的方法收集和整理資料,體會統計是研究、解決問題的方法之一。

  3、培養學生積極參與數學活動的意識,初步感受動手實驗是獲得科學結論的一種有效方法,激發主動學習的積極性,進一步發展與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識與能力。

  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是透過活動認識一些事件發生的可能性。

  教學難點是理解任意摸一次球,摸到紅球和黃球的機會是相等的(可能性是相等的)

  可能性大小教學反思 篇16

  新課標指出,課堂教學在關注知識和技能的同時,又要關注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尤其強調要在學生經歷猜想,實踐,驗證,分析,判斷,推理等教學活動的過程中掌握知識,發展技能,體驗數學的價值,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增強學習數學的信心,所以在教學設計中考慮到學生學習數學時對教學活動本身的興趣更加明顯,在教學中充分的利用學生的生活經驗,創設了具體的生活情景,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情境中經歷數學學習的過程,就是要讓學生參與體驗,感悟,在玩中學.

  在教學過程的設計中,能按以下幾個方面來反映和體驗新課標的理念:

  1,創設情境,感悟數學問題由生活中來,並注重應用.

  教學時,創設拋硬幣的遊戲情境,讓學生很快的進入"可能性"這一情境,既貼近學生的生活,又能夠激發學生探究的慾望,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出發,又設計了直觀的"摸球"遊戲,使學生對事件發生的可能性有了進一步的感受,讓學生在這些實踐性強的活動中,親身體會直觀的感受事件的確定性和可能性,最後把所學知識與自己的生活聯絡起來,舉例說明可能性,並開展"小調查"活動,綜合運用本課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使學生理解了數學知識來源於生活,並最終要應用於生活.

  2,"玩中學",引導學生在主動參與中經歷猜測,實驗,驗證的學習過程

  玩是孩子的天性,結合本節課的教學內容,設計了學生動手操作的遊戲活動,調動學生參與學習的過程,以"動"促"思",在玩中享受到學習的快樂.領悟到知識的情趣,讓學生邊玩邊思考,讓學生大膽猜測,自己動手進行實驗,驗證,使學生真切的感受到事件發生的可能性.這樣,透過親身的參與,直接的獲得個人經驗.

  可能性大小教學反思 篇17

  《可能性》這部分內容是新課標中新增的內容,屬於統計與機率的範疇。在人教版教材編寫中在三年級上冊中初步認識了可能性,學生學會用“可能”、“一定”、“不可能”等詞語描述事件發生的不確定性和確定性;還會用“經常”、“偶爾”等詞語描述一些事件的可能性;而本冊本單元的教學是在學生已經初步體驗事件發生的確定性與不確定性的基礎上,使學生對“可能性”的認識和理解逐漸從定性向定量過渡。同時透過與已有知識的對比,使學生擴大並加深對 “可能性”的認識和理解,並逐漸從定性向定量過渡。同時,透過與已有知識的對比,使學生擴大並加深對統計知識的理解,逐步培養學生利用統計與可能性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學生學習這個內容興趣很濃,通過幾天的學習,做了一個檢測。總的來說掌握的不錯。

  可能性大小是研究隨機事件的課,需要實驗的驗證,體驗和感悟的。這個練習設計貼近生活,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這些練習題都是貼近學生的生活和遊戲中,讓學生感覺很親切,學生不僅解決了可能性大小用分數來表示,還能夠自己設計遊戲轉盤,讓遊戲更公平,從而引出只有在可能性相等的情況下,遊戲才會公平。在我們的課堂上更多地是教會學生思考的方法,不僅是讓學生掌握應該掌握的知識,還要讓學生把學生的方法深深地留在腦海裡,受用終身。學生這個單元檢測的題目都完成的很好。說明是真的明白了可能性的意義。重點講解了如下兩個題目。

  有6瓶飲料,其中有2瓶過了保質期,現在從中任取一瓶,沒過保質期的可能性( ),過了保質期的可能性是( )。從一副撲克牌(四種花色、去掉大小王)中,抽到5的可能性是( ),抽到紅心5的可能性是( ),抽到黑桃的可能性是( )。這兩個題目具有較強的代表性,特別是最後的題目,要求學生具有周密的思維,是對可能性學習的一個提升。

  可能性大小教學反思 篇18

  “可能性”是實驗教材中出現的一個全新的教學內容,屬於“統計與機率”的範疇,由於機率知識比較抽象,小學生學習起來有一定的困難。我在教學時著重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1、 注重學習過程的最佳化

  本節課一開始,我就設計了一個“拋硬幣”的遊戲,讓學生猜猜是正面朝上還是反面朝上,這個既簡單又有趣的遊戲活動,把學生的注意力一下子就吸引到了“一定”、“可能”、“不可能”的學習內容上。第二個活動是“摸球”遊戲,透過摸一摸、猜一猜、說一說等一系列實踐活動,進行實驗、分析、比較、猜想,使學生親歷實踐發生的隨機性和必然性,唱到探索成功的樂趣。第三個活動是判斷事件發生的可能性,站一站活動既讓學生感受到知識的運用價值,又讓學生體驗到成功的樂趣,增添了學好數學的信心。第四個活動是讓學生說說生活中事件發生的可能性,這一環節具有一定的思維難度與靈活性,有利於訓練學生的思維能力。整個教學過程無處不是“可能性”的學習與判斷,可以說活動貫穿全課。

  2、注重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

  從學生的認知規律來看,數學學習應留給學生足夠的獨立思考、自主探索的時間和空間,

  挖掘每一個學生的潛能,使學生在合作交流中共同發展。學生在初步體驗事件發生的確定性和不確定性後,我採用了操作實驗、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小組學習方式,讓學生在活動中去研究、去探索,培養他們的探索及創新能力。透過小組摸球活動,你發現了什麼?這一充滿情趣的活動,不僅讓學生感受到事件發生的可能性,更重要的是讓學生經歷瞭解決問題的過程。

  3、不足之處

  (1)沒有充分利用課本上的主題圖,學生只是憑已有的生活經驗進行猜測,沒有親身體驗抽籤這一過程。

  (2)透過前面幾個環節的教學,學生看似掌握了所學知識,但在後面用 “一定、不可能、可能”三個詞來判斷事件發生的可能性時還存在一定的困難。

  可能性大小教學反思 篇19

  一、情境創設,貼近學生生活實際,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對於二年級的孩子來說,一定、可能、不可能是三個概念太抽象了,為了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在整個教學過程根據小學生的認知規律,心理特點,始終緊密聯絡了學生的生活實際,為學生創設了生活化的數學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課一開始,我採用猜猜硬幣葳在我的哪隻手上這一遊戲匯入,不僅能讓學生興趣盎然,使學生在有趣的遊戲中初步接觸可能性,簡單而有效地突出事情發生的可能性問題,直接感受到可能性與現實生活的聯絡,喚起了學生探究新知的慾望,為下面的深入學習做了很好的鋪墊。

  二、關注學習過程,體現小組學習的實效性。

  必要的小組合作是可以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把學生的個性探索與小組的合作探索有機結合,調動全體學生學習積極性,促進學生主體性。在本節課的教學中,為了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提高學習的實效性,我為學生提供了充分的動手實驗,探索,合作交流的空間。在摸球的活動情境,組織學生以小組的形式進行摸球,保證每一個學生都有實踐體會的機會,並讓他們進行交流活動。這樣,提高了學生的參與度,促進互相學習,培養學生的分析推理能力。課堂上為學生提供了一個開放的、活潑的學習氛圍,使學生樂學,主動地去獲取知識,使學生在小組合作中,在大量的觀察、猜測、試驗與交流的數學活動中,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逐步豐富對事物可能性的體驗。同時在活動中應用知識,展示小組合作的成果,透過師生之間、生生之間充分的交流,更加深刻的感受、體會機率知識存在於我們的日常生活中。使學生體驗到數學學習的樂趣,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

  本課教學中還存在著不足,如摸球遊戲這一環節時間花得太多,課堂上對學生的學習情況估計不足,課堂上處理預設之外的事件的能力不夠等。

  可能性大小教學反思 篇20

  《可能性》一章是學習數學四個領域中“統計與機率”中的一部分,是學生以後學習有關知識的基礎。

  本節課要讓學生學會用“可能”、“一定”、“不可能”等詞語描述事件發生的不確定性和確定性;還會用“經常”、“偶爾”等詞語描述一些事件的可能性;而本冊本單元的教學是在學生已經初步體驗事件發生的確定性與不確定性的基礎上,使學生對“可能性”的認識和理解逐漸從定性向定量過渡。同時,透過與已有知識的對比,使學生擴大並加深對統計知識的理解,逐步培養學生利用統計與可能性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今天我對本冊《可能性》的例1進行了教學,旨在突破難點,學生輕鬆掌握重點,下面我就本課的教學進行以下幾點的反思:

  1、創設情境,激發興趣。新課伊始,我用抽籤表演節目的遊戲引入,引導學生猜想,既可引出“可能”這個詞,又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2、動手實踐,體驗數學。《數學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讓學生在具體的數學活動中體驗數學知識。”可能性大小是研究隨機事件的課,需要實驗的驗證,體驗和感悟的。例1是教學用“可能”、“一定”、“不可能”來表示事件發生的可能性,因此,我採用了“猜想——驗證——感悟”的教學思路,引導學生從生活經情境中建構“可能性”的原始經驗,得出猜想。使學生在活動中親歷數學,體驗數學。再組織學生進行抽籤驗證。

  3、對比操作,體驗公平。四色轉盤和三色轉盤的對比,長方體骰子和正方體骰子的辨識,使學生能進一步理解怎樣才是公平的。

  4、小結草率學生在小結時,沒有適時點評並加以指導。主要原因是內科不夠充分所造成的。沒有做到根據學情預測課堂的生成性。5.時間安排不夠合理。由於學生對這種時間性比較強的內容比較感興趣,大多數孩子在新授前進行了提前學習,所以新知講解還算順利,看到學生反饋的狀態,把時間調整得有些倉促,練習時間較長。另外,學生學具準備不夠充分,借學具致使課堂秩序比較混亂。以上是我上完課對這節課的一些反思,課堂中還存在很多問題,仍需不斷學習,在今後的教學中進一步加強自身的業務水平。

  可能性大小教學反思 篇21

  不確定性這一教學內容在目前的小學數學教學中是一個全新的內容,本堂課主要使學生初步體驗現實世界中存在的不確定現象,能用一定、不可能和可能等詞語來描述生活中的一些事件發生的可能性,並能和同伴交換想法。可能性問題在生活中比較常見,但是比較抽象,小學生在學習這方面的內容時,存在一定困難,學生初次接觸感到比較陌生,學起來有一定的難度。所以在教學這些內容時,主要是以直觀的內容為主。因此,在教學中,張老師為學生創設了具有啟發性的教學情境,大膽放手,使學生在大量觀察、猜測、實踐、探索與交流的數學活動過程中,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突破教學的難點,幫助學生建立不確定現象這一新的觀念。是一堂依據新課程理念上的成功之課。

  具體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1、用活動貫穿始終,讓學生經歷可能性, 建立不確定現象這一新的觀念。 活動是兒童的天性,也是兒童感知世界,認識世界的重要方式。《數學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讓學生在具體的數學活動中體驗數學知識。本課中,張老師準確把握了教學的重難點,結合教學內容的特點,兒童的年齡、心理特徵以及生活經驗等因素,創設了讓學生摸珠子、擊鼓傳花等活動。讓學生在經歷一系列有意義的數學活動中,逐步豐富起對可能性的體驗。同時,也充分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和學生合作學習與自主探究這些新的教學理念。

  2、根據實際,有效整合教材。 教材只是為我們教學提供的一個參考,我們只能是憑藉教材去教,而不是死死地去教教材,所以我們在教學時,要根據學生實際、學校實際等,合理地有效地組合教材。例如,張老師在教學時,就刪除了教材中的一幅很佔篇幅的活動圖,猜什麼色的球的`遊戲替代;自己根據實際自設一個動手操作性很強的例題等,符合學生的年齡特徵,活躍了課堂氣氛,激發了學生興趣,同時也取得了好的教學效果。

  3、緊密聯絡生活,突出學以致用。 讓學生到生活當中尋找例子,讓學生感受到可能性知識就在我們的身邊,感受到學習數學的意義與價值。感受到數學就在我們的身邊。

  可能性大小教學反思 篇22

  在千變萬化的世間事中,一定發生、可能發生和不可能發生是必然現象,只是確定性現象不多,而不確定現象(即隨機現象)普遍,這些現象發生的規律如何呢?這是數學一個分支——機率論要研究的問題。本課就是讓學生先感受最基礎的知識“可能性”。我在這節課的教學中注重體現了以下幾個特點:

  1、很好地整合數學資源。

  “課標”教科書提供了相當豐富的情境材料,我在教學時基本採用了這些情境材料:如主題圖、例1、例2的情境圖以及練習題等,但又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和認知的規律創造性地使用這些教學資源。例1之前,我先設計一個體驗“一定”、“可能”和“不可能”的活動再來解決例1的問題;主題圖的教學充分挖掘多種“可能性”。例如節目形式的可能性、選擇節目方式的可能性、每個學生選中節目的可能性等,除此以外,還增加了不少“可能性”的內容,尤其“可能”、“不可能”與“一定”之間會因情況變化可轉變,使學生感受到事件發生的隨機現象是如此普遍、正常和可變性,感悟到自己身邊處處都有數學問題,從而增加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一節課就把兩節課的內容教完,既提高了效率,學生透過對比還掌握得更好。

  2、靈活地組織數學活動。

  “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本節課,我按照學生的認知規律和教學內容的特殊性,靈活地組織幾次數學活動,給學生提供了較充足的活動空間、探索空間和創造空間,使學生在操作、比較、實踐中認識“可能性”。如課一開始,我就設計了一個“猜一猜”的活動,讓學生猜漂亮的玻璃球在老師的哪一個拳頭裡,這活動既簡單又有趣,一下子把學生的注意力吸引到“一定”、“可能”、“不可能”的學習內容上。課中透過猜想、實驗、分析、運用,充分讓學生體會可能性的大小,並會判斷可能性的大小,還會運用可能性解決一些實際問題。

  透過本節課的教學,既培養了學生用數學的眼光去觀察世界,瞭解世界的事物很多與數學有關,學習用數學可以解決很多問題,由此愛好數學。還培養了學生怎樣用數學去分析問題,使學生懂得用比較準確的數學語言去描述事物。

  可能性大小教學反思 篇23

  新的教育理念認為:數學教學應從學習者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的背景出發,提供給學生充分進行數學實踐活動和交流的機會,使他們真正理解和掌握數學知識、思想方法,同時,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在數學教學中,必須重視學生的實踐活動,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讓學生親身經歷數學過程,感受數學的力量,促進數學的學習。所以本節課我就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發現問題。

  課始,我設計了一個“猜一猜”的活動,讓學生猜漂亮的玻璃球在老師的哪一個拳頭裡,這活動既簡單又有趣,一下子把學生的注意力吸引到“一定”、“可能”、“不可能”的學習內容上。然後透過摸球的遊戲,帶領學生進一步探究可能性。就本課教學內容而言,哪種球的數量多,摸到的可能性就大,這對於三年級的學生來說也並不是一件新鮮事,而是一個顯而易見的簡單推理。如果帶著一個毫無懸念的問題上課,就是再多的活動,再有趣的遊戲也難以激發學生的興趣。因此我把摸球活動改成一次比賽。把全班分成兩個組,一組要摸黃球,一組要摸白球,看是摸到的黃球多還是白球多。摸到少的一組在不知道兩種球的個數的情況下,學生對比賽結果產生了質疑,根據他們已有的經驗,贏的一隊一定是黃球放得多,但這也僅僅是猜測,因為必竟誰也不知道這個袋子裡究竟有幾個白球和幾個黃球。帶著這樣一個懸念,學生走入了下一個探索環節,讓探索活動有了思考的內容,這次活動是有目的的。利用活動得出的結論,去解釋比賽輸贏的原因,解開袋子裡球的秘密。這一操作活動,讓學生經歷了“猜想——驗證——歸納——反思”的過程,不僅增加了探究活動的神秘感,增強學生的探究慾望,而且使學生感受到實驗是驗證猜想、獲得結論的重要策略之一。這是本節課的一個閃光點。

  透過本節課的教學,培養了學生用數學的眼光去觀察世界,瞭解世界上的事物很多與數學有關,學習用數學可以解決很多問題,由此愛好數學。但是在培養了學生怎樣用數學去分析問題,用比較準確的數學語言去描述事物這兩個方面,做的還是不夠理想,需在平時的課堂中加強對學生這兩個方面的培養。

  可能性大小教學反思 篇24

  新課程理念下的數學課堂教學是追求有效的課堂,課堂中有效的數學活動才能促使學生在過程中對數學知識產生深刻的體驗,便於學生對知識進行再創造。怎樣做才能讓我們的數學活動更有效更有價值呢?在執教五年級上冊的《可能性》一課時,在組織有效教學活動促進學生思維發展方面進行了一些嘗試,下面我就這堂課的教學設計,有效教學活動的組織等方面進行反思。

  一、有效的數學情境,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精彩的課堂開篇不僅很快就能集中學生的注意力,而且還能使學生把學習當成一種樂趣,吸引學生主動參與。本課一開始,我就結合學生喜歡做遊戲的特點,創設了到遊樂園玩一玩的情境,很自然地吸引學生參與到新知的探究中來。並利用幫助兩個小朋友解決誰先盪鞦韆的矛盾,這一生活中常見問題引出本節課的學習內容。這樣的設計,使學生對可能性的學習有了新的期待,激發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實踐證明學習的內容和學生的生活實際越接近,學生自覺接納知識的程度就越高。

  二、準確把握教材,理解編寫意圖,緊緊抓住活動的目標,瞭解學生的需要,從學生的需要出發有效設計教學活動。

  本單元內容是對三年級上冊《可能性》這部分知識的深化,使學生對可能性的認識和理解逐漸從定性向定量過渡,不但能用恰當的詞語(如一定不可能 可能經常偶爾等)來表述事件發生的可能性大小,還要學會透過量化的方式,用分數描述事件發生的機率。教材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水平,安排簡單的等可能性事件,等可能性事件與遊戲規則的公平性是緊密相聯的,因為一個公平的遊戲規則本質上就是參與遊戲的各方獲勝的機會均等,用數學語言描述即是他們獲勝的可能性相等。

  因此,我力求圍繞等可能性這個知識的主軸,以學生熟悉的拋硬幣的遊戲活動展開教學內容,學生透過猜想、實驗、驗證,學會了用分數來表示可能性,明白了為什麼可以用1/2表示硬幣正反面出現的可能性。透過遊戲直觀感受到遊戲規則的公平性,並逐步豐富對等可能性的體驗,學會用機率的思維去觀察和分析社會生活中的事物。並透過探究遊戲的公平性,潛移默化中培養學生的公平、公正意識,促進學生正直人格的形成。

  可能性大小教學反思 篇25

  在教學這部分教材的時候,從學生感興趣的遊戲入手,讓學生親歷擲硬幣,學生親自動手實踐,體驗觀察事件發生的可能性,研究遊戲規則的公平性,用分數表示可能性,親歷知識的形成過程。在教學活動中,為了使每個學生都能親身體驗知識的形成過程,我採取了小組合作的學習方式,讓每個孩子都能感悟事情可能性發生的特點,讓他們在快樂中學習,有著以下一些感受:

  讓學生在操作活動中學習數學。在教學中,我將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教學活動中學生親自經歷對隨機現象的探索過程,引導學生學生首先猜測結果發生的可能性大小;然後讓學生親自動手進行試驗,透過經歷統計小組、全班的拋硬幣正面向上的次數的過程,讓學生髮現當次數增多時,慢慢接XX均數,最後出示科學家的實驗結果,讓學生感受到當次數越來越多時,幾乎等同於二分之一,從而說明規則是公平的。

  讓學生在合作交流中感悟。整節課是由各種活動貫穿其中,有拋硬幣、扔骰子、設計轉盤、小小設計師等活動,充分體現了課程標準中數學的生活性,讓學生透過合作、交流,從而解決問題,交流自然有效,整節課在學生的積極參與、民主和諧的氛圍中使學生獲得了大量的數學資訊和數學知識,讓數學學習成為一個生動活潑、主動而富有創造意義的過程,使學生的玩中學、學中玩,課堂氣氛非常活躍。體現了數學教學的有效性。

  注重數學學習的情感化。改變學生的學習狀態是新課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之一。在課堂上,教師要學會尊重並引導學生大膽表達自己內心的想法,營造了平等、民主、和諧的師生關係,鼓勵學生髮現問題,提出問題,敢於質疑,樂於交流與合作,在學習活動中嚐到成功的喜悅,建立自信心。

  上完這節課後,我的感覺就是如果僅僅讓學生活動,有時可能對知識的理解還有困難,因為事件發生的可能性在實際實踐的時候還有一定的誤差。可能性的大小是很難透過實驗來得出的。因為做試驗的話,一定要建立在實驗次數足夠多的基礎上,而在課堂上要做大量的實驗那是不可能的,學習了其他教師的課堂後,我想如果把拋硬幣這個實驗留在課前讓學生完成,課堂上讓學生理解他們發生的可能性事相等的就可以了,最後透過例題來提升學生的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達到學習目標。

  可能性大小教學反思 篇26

  今天我在二班講了《統計與可能性》一節,這是作為平行班的第二節課,也是在上完第一節課的基礎上總結經驗作出改進之後的一節課。

  本節課的設計重點在於讓學生在動手操作和實驗的過程中透過自己的親身經歷和體驗來自主探索教學內容,從而主動發現統計規律。

  記得第一次在一班上這節課的時候,由於事先對學生特點不瞭解,所以在教學時沒有充分估計到學生的綜合能力,以致於在課堂教學時出現時間不夠用,沒有完成教學任務的現象。這節課後,聽課的老師細心地幫我評講了這堂課,指出了課堂教學中存在的一些問題,比如板書、教學過程的設計和安排等,而且也就這些問題積極地幫我想解決的方法,這對我接下來進行平行班的教學有很大的指導意義。

  在第二次講這節課的時候,針對學生在小組合作摸球環節用時過多的情況,我採取了以下對策:首先,在摸球遊戲之前,明確摸球遊戲的規則;其次,讓學生明確小組成員之間的分工,即小組長負責記錄資料,剩下的三個同學依次連續摸10次;最後一點也是最重要的一點,那就是要抓住這個年齡段學生爭強好勝的特點,在全班8個小組中取完成最快的前五個小組的成績。這樣一來,學生任務明確,在遊戲的過程中各有分工、各負其責,因此整個過程很順利,全班八個小組都按時完成了任務,而且好幾個小組提前就完成了。由於學生提高了做遊戲的效率,整個課堂教學在時間安排上就顯得比較充裕,從而順利的完成了教學任務。

  在我自我感覺這堂課上的還可以的時候,評課老師的一席話讓我陷入了深深地沉思。在解決了課堂時間不夠用的問題的同時,新的問題又出現了,那就是當速度快的小組提前完成任務的時候,學生只是單純的在舉著手等著其他小組的同學,而白白的浪費了這段時間,致使教學出現了空當。教師在課堂上應該要顧及到不同層次學生的需求和發展,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注意根據學生特點和教學特點來設定分層的教學任務,以便從不同層次充分挖掘學生的潛能,發揮每個學生的優勢和特長。

  我覺得這一點是我在以後的教學中應該特別注意和加強的,教學應該分層次,應該因材施教,應該爭取讓每一個學生都能發揮自己在不同層面的優勢,這才是教學的最終目標。

  可能性大小教學反思 篇27

  本節課我是透過猜想—驗證—判斷的學習活動,讓學生初步體驗現實生活中存在不確定的現象,知道事件發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

  1、創設問題情境,引導學生在數學活動中經常遇到的現象,也是學生特別感受興趣的事情,而這種現象又和可能性的大小問題有著非常密切的聯絡.因此我在課的一開始,就設計了一個抽獎遊戲,讓學生親自參與抽獎活動,在摸球中發現摸出的紅球比摸出的白球次數多,對抽獎箱產生了“問題”,從而積累到關於預測可能性的經驗。同時,學生在摸球、猜測中對可能性的大小有了一個初步的感知。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可能性的大小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2、設計豐富的教學活動,為學生提供探索與交流的時間和空間。教學中,我為學生設計了多次的摸球環節。第一個摸球實驗是讓學生摸可能性不同的情況,3個白球,2個黃球。學生操作後發現兩種球個數不同時,哪種球多哪種球摸到的可能性就大。在做第二個實驗時,我就更加大膽,整個實驗過程都是透過學生自定標準,自行操作一步步完成的。學生在操作後進一步發現,兩種球個數相同時,摸到的可能性也基本相同,同時,學生在小組合作實驗中運用資料分析,比較鑑別、彙總統計,設想判斷等一系列方法,理解並體會到可能性大小是可以預測的。其次,我設計了一個圓盤,顏色區域不同,獲獎的情況也不同。讓學生說出可能發生的事情,並說出原因,這樣設計對消費者公平嗎,為下年級學習可能性有個簡單的鋪墊。每個環節學生的參於度很高,課堂氣氛活躍。

  最後,讓學生說說自己的收穫,對學習活動進行總結,並激勵學生在課後繼續努力探索,在生活中學習數學,學生體驗到了學習的成功愉悅。

  透過這節課的學習,學生經歷了對生活中某些現象進行判斷、推理的過程,激發了他們的學習興趣,增強了他們的應用意識。在藉助列表整理資訊時,對生活中某些現象按一定的方法進行了推理,培養了初步的邏輯推理能力。學生基本能有條理地表達自己思考的過程,並與同伴進行交流合作,達到了本課的教學目標。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