測量物質的密度教學反思
測量物質的密度教學反思
身為一位優秀的教師,課堂教學是重要的任務之一,藉助教學反思我們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那麼教學反思應該怎麼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測量物質的密度教學反思,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測量物質的密度教學反思1
本節課在學習質量、密度概念及用天平測量質量的基礎上,學習測量物質的密度和利用物理公式間接地測定某個物理量的方法。規則形狀固體物質的體積可以用刻度尺等測量工具來測量,液態物質的體積應該使用量筒來測量,不規則形狀固體物質的體積也可以使用量筒來測量。
怎樣使用量筒?
可在讓學生觀察實物的基礎上,透過閱讀課本“資訊快遞”,回答課本中提出的幾個有關問題,並動手操作,學習使用量筒測量液體和不規則固體體積的方法及注意事項。一方面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另一方面,透過這種技能的訓練,培養學生注意觀察事物和動腦思考問題的能力,以及嚴謹的科學作風。
1.量筒上的單位刻度多是以毫升(mL),也有一些是用立方厘米(cm3)來標度的。
2.與許多測量儀器(學過的電流表、電壓表、天平等)一樣,量筒也有它的最大測量值。實驗室中常用的有:50mL、100mL、500mL、1000mL等。
3.量筒的分度值也各不相同,根據你測量精度的要求和被測物的尺度等因素來選擇量筒的大小和分度值。
4.視線與液麵水平,與刻度線垂直。
5.怎樣用量筒測量不規則形狀物體的體積?
不規則固體物質體積的測量,需用量筒或量杯。這裡利用等量佔據空間替代的方法。要求學生較好地掌握,有助於後面浮力部分內容的學習。
另外,對於有餘力的學生可在此基礎上提出這樣的問題:
1.如果要測量的不規則物體的體積過大或無法浸入現有量筒之內,
你有什麼辦法測量出它的體積?
可採用“溢杯法”。即,將物體浸入盛滿水的容器內,同時將溢位的水接到量筒中,讀取的數值便是該物體的體積。如果現有量筒一次仍不能盛取溢位的水量,可慢慢將物體浸入,並多次盛接和讀取資料,最後相加得到物體的體積。2.如何用量筒測量密度小於水的不規則物體(石蠟)的體積?
可採用“懸垂法”。先讀取懸掛重物浸沒於量筒中液體時對應的體積,然後將石蠟和重物系在一起浸入量筒中讀取此時的體積。兩者的差值便是石蠟的體積。
該問題一方面是對量筒使用方法的拓展;另一方面是對學生處理實際問題能力的培養。
探究怎樣來測量物質的密度?
我們選擇鹽水和形狀不規則的石塊為研究物件,具體教學中也可選擇其他種類的液體和固體為研究物件測量其密度。
要求學生自己設計實驗資料記錄表格,用於記錄測量鹽水和石塊(或其他樣品)密度時所用的資料及所得的結果。注意不要強求一致,關鍵是要讓學生明白需要記錄哪些資料。讓學生把所測得的有關資料填入其表格中,並根據測量資料進行資料處理,透過物理公式計算,間接得出被測物質的密度值。
從實驗原理、實驗儀器的選取和使用、實驗步驟的設計、資料的採集、並根據資料得出結果,這對學生實驗能力的培養是十分重要的。課本上沒有現成的實驗步驟,而是要求學生有目的、有計劃地進行設計並實際操作,正確地記錄資料得出結果。由於有上一節探究同種物質的質量與體積的關係這一實驗的基礎,因此本節的探究活動學生是有能力自主完成的。
教學中建議以小組討論形式,學生可以各抒己見,教師不要定些條條框框,這樣會限制學生的思維空間,要求學生闡明自己的觀點,同時要清楚說明其理由。這對培養學生思維能力、判斷能力、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語言表達能力等是十分有意義的。
透過“探究性學習”課題的設計和實施,我們看到,學生首先是非常歡迎這樣的課型,他們覺得既緊張又輕鬆。在認真討論準備的過程中,給了學生解放思想、發散思維、提高能力、展示特長的機會,開拓了學生自行探究的空間,滿足了學生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的願望。本課題的研究,也拓展了老師對學生全面評價的方法和途徑。過去只按分數高低評價學生學習效果的“好”與“差”,現在透過“研究性學習”,來展示、評價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分析糾錯能力、動手實驗能力、綜合應用知識能力、配合協作意識等,這樣對學生的評價更合理、更客觀,而且有利於提高學生的自信心和學習的積極性。
測量物質的密度教學反思2
這個實驗是利用物理公式間接地測定一個物理量,是從實驗原理、使用儀器、實驗步驟的安排,記錄資料、根據資料得出結果對學生全面地進行實驗能力的訓練的一個重要實驗,對培養實驗能力有重要的作用。
量筒和量杯的結構比較簡單,使用時主要是會認識它們的刻度。所以教材首先要求學生觀察量筒和量杯的刻度,認清它們的量程和每小格代表多少立方厘米。對於如何正確使用量筒或量杯測量液體和固體的體積,教材是通過幾幅圖加以說明的。選擇石塊作為測量物件,是因為從密度表中查不出它的密度值,石塊的形狀一般都不規則,必須用量筒或量杯才能測出它的體積,學生測量時會更有興趣些。
教法建議: 學生應在教師的引導下,用實驗法完成本節課的學習。
1.關於實驗原理
實驗前可與學生討論如何利用密度公式來測定物質的密度,需要測出哪些量?用什麼辦法和儀器來測量?啟發學生思考,激發興趣,搞清實驗原理和實驗方法。
2.在使用量筒時應注意的問題
(1)瞭解量筒(或量杯)的用途。量筒是實驗室裡用來測物體體積的儀器。
(2)知道量筒的構造,學會判定量筒的最小分度和量程,認識“ml”表示“毫升”,讀數時要估讀到最小刻度的下一位。
(3)量筒一定要放置在水平面上,然後再將液體倒入量筒中。
(4)觀察量筒裡液麵到達的刻度時,視線要跟液麵相平,若液麵呈凹形,觀察時要以凹形的底部為準;若液麵呈凸形,觀察時要以凸形的頂部為準。
(5)用量筒(杯)測固體體積的方法叫排液法。 在練習用量筒(或量杯)測液體體積時,兩次的測量應讓同組的兩個同學各測一次。如果分組儀器全部是量筒,應給 教師 準備一個量杯,讓學生看到實物。觀察量筒時,可就觀察問題提問練習。在視線和凹面相平時, 教師 應做一個示範動作。滴管是學生第一次使用,也應講清楚如何使用,尤其是要從量筒中取出液體時應怎樣做,讓學生思考一下,最好找學生示範一下。測出的水的體積不要倒回燒杯中,做下一個實驗時用。
3.關於實驗的操作
(1)在測固體的體積時,要讓學生弄明白需要記錄哪些資料。並把所測得的有關資料填入資料表中,再求出石塊的體積和密度。 測固體密度最好用燒鍋爐的焦炭,選一些大小形狀均合適的(體積最好在20~40cm3之間),事先要蘸上臘,以防吸水。如果用石塊,一定要求學生用細線栓牢,否則極易砸壞量筒。要講清用排液法測體積的做法和這種方法的適用條件。
第一,這種物質不能溶於這種液體,若溶於這種液體就要換用其他的液體或想其他的解決辦法。第二,這種物質不能吸收這種液體,若吸收也需要換成其它的液體。因此排液法不是萬能的`。
(2)測鹽水的密度時,要讓學生明白鹽水的質量是怎樣得到的,需記錄哪些資料,並把測得的資料填在資料表中,最後求出鹽水密度。 測鹽水的密度中鹽水一定要飽和溶液。如果天平不夠精確,系統誤差較大,則應考慮換用其他溶液如硫酸銅溶液等
4.整個實驗過程可有三種處理方法
對基礎較差的班級可採用一個實驗一個實驗領著做的方法。這種方法的好處是實驗過程容易控制,但不易於每個同學的個性發展,進度會受些影響。對於中等程度以上的班級可採取先做實驗1.練習用量筒(或量杯)測液體體積,然後把以下的實驗要求、步驟講清楚,讓各組再進行以下的實驗。在學生實驗過程中, 教師 要加強巡視,加強個別指導。特別要對實驗能力較差的組給予更多的關注,防止這些同學的實驗走過場。為此也就有了第三種方法:在實驗課前可先培養幾名學生骨幹,讓他們在實驗課上當 教師 的小助手,重點幫助一些實驗有困難的同學。
5.實驗進度的安排
因各實驗小組的實驗水平不同,所以實驗進度就不平衡。對實驗進度快的組除了加強檢查他們的操作與資料外,應給予他們更多的實驗機會,為此 教師 可事先準備一些蠟塊,讓進度快的組測一下蠟塊的密度。對進度慢的組,可把這一問題作為思考題,把實驗過程寫在實驗報告上。
6.實驗報告
關於實驗報告,最好是讓學生自己寫。應有實驗題目、實驗目的、實驗原理、實驗器材(包括數量和規格)、實驗內容及主要步驟、實驗資料和結果、還應有實驗日期和同組人。條件較好的學校也可統一印製實驗報告紙,發給學生使用。實驗記錄的表格最好讓學生參照教材自己設計, 教師 在這方面也應給予一定的指導。
測量物質的密度教學反思3
在進行測量液體和固體的密度的探究實驗中,本人首先讓學生複習了一下密度的概念以及密度的公式,透過公式知道如果要求物質的密度,就要知道物質的質量和體積,物體的質量我們可以用天平來測量,物體的體積有的可以用量筒直接測量,有的則不用。規則的物體我們可以用數學上的方法測得。
例如:長方體的體積=長×寬×高,圓柱體的體積=底面積×高。不規則的物體,密度比水大的,可以用排水法,就是在一個量筒里加入一點量的水,再將物體放入水中液麵上升,兩個體積差就是物體的體積。如果密度比水小的,比如木塊可以用壓入法、吊掛法、捆綁法、埋砂法等。我講了二種情況,在我要上同學們做實驗的時候,張藝寶起來問我,如果物體溶於水怎麼辦,這個問題問的非常好,這是我打算讓他們回去自己回家做的一個實驗,我讓學生思考怎麼求,他們超出了我的認知,有人答出來可以用埋砂法,也可以用排水法,但是為什麼說可以排水法求糖的密度呢?出乎意料地是學生透過思考找出一些正確答案來。徐志遠說我們在用排水法測量糖的體積時,因為用的時間很短,這段時間糖塊溶解的很少可以忽略,所以可以。他答得非常標準,這也是實驗允許的範圍。
測量物質的密度教學反思4
20xx年12月25日,星期二第三節課,作為湖北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重點課題《健康課堂的研究與實驗》的子課題《構建多種健康課堂的基本流程和模式框架》課題組成員之一,按課題組的安排,我在學校物理實驗室講了一節健康課堂的入門課——《測量物質的密度》。在評課中,課題組的成員們展開了激烈的爭論,爭論的焦點是數學、物理、化學這樣的理科學科是否適用導學案,而起因則是因為我的這節實驗課課堂與導學案完全脫節。
原來這節課的導學案我是照抄照搬現在九年級同事的本節導學案的(原導學案附後),今年八年級啟用新教材,而九年級教材沒變,導致八年級第六章與九年級第十一章內容相同,我僅僅作了簡單的修改。結果在課堂中出現了下列問題:
1、雖然有導學案,但是我和學生們根本沒用一秒鐘,導學案形同虛設,從而導致課堂中自學導學、交流協作、展示激勵、深化引領、鞏固拓展這些環節沒有做或體現不出來。因為這節課的重點是讓學生能用天平和量筒正確地測出液體(鹽水)和固體(小石塊)的密度,而事實上學生在自學導學上就耽擱了太多的時間,有很多學生10分鐘只填寫了兩個空,我問了他們,都說自學導學部分太難,看不懂。最終我為了保證教學重點得到落實,而不得不硬著頭皮連自學導學這一環節都擱置了,更加不談展示激勵了,因為這時很多組實驗根本就未做好,展示什麼呢?
2、課堂中難點未能突破。本節課的難點是學生能分析出所測物質的密度偏大(或偏小)的原因並及時更正,有三個組測得的鹽水的密度大於2g/cm3,有一個組測得的小石塊的密度小於1 g/cm3,這樣的結論很顯然都是錯誤的,但由於時間所限,只能由我簡單講了,學生沒有用實驗驗證,似懂非懂。
3、沒有有效的展示激勵的措施。在教學中,面對著12個小組,我只能一組一組地巡視,做的好的說一聲好,做的差的指出不當之處,組與組之間無法進行對比,沒有交流,不能有效地激發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究其原因,是因為備課時沒有備學生,不該利用三年級的導學案,不是這份導學案不好,而是學生不同。初二上學期的學生剛剛接觸到物理,不說很多實驗器材不知如何使用,也不說如何來設計一份誤差最小的實驗方案,僅僅是這個物理實驗室也是學生第二次進來,這樣狀況的學生怎能與初三的學生相比呢?這節課的失敗也就在所難免了。
痛定思痛,我接受了蘇校長的建議,重新設計了一份導學案,又邀請課題組的成員於12月28日(週五)在我帶的另一個班講了這一節課,效果得到課題組成員和學生的一致認同,我也自覺滿意。這份導學案有如下特點:
1、自學導學、交流協作、展示激勵、鞏固拓展部分都大為簡單、簡化,都緊緊扣住本節教學的重點和難點,絕不拖泥帶水,做到了在有限的時間裡達成教學的三維目標。
2、創新了展示激勵的方法。我在黑板上畫了一個實驗結果記錄表格(如下圖所示),只記錄12個組所測得的最終結果(鹽水的密度和小石塊的密度),而且說明誰先測出來誰先填寫表格,前三名的和單個的都會獎分,能夠找出其他組錯誤之處的組或個人也給予高額的獎分,這樣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同時對個別的落後組也是一種激勵。這種簡單的做法竟然取得了意想不到的驚人的效果,得到了課題組所有成員的肯定。
組 別
鹽水的密度(g/cm3)
小石塊的密度
(g/cm3)
組 別
鹽水的密度(g/cm3)
小石塊的密度
(g/cm3)
一組
七組
二組
八組
三組
九組
四組
十組
五組
十一組
六組
十二組
3、教學的重點突出,難點得到突破。由於導學案主要體現了教學的重點和難點,因而學生有足夠的時間和精力來思考、合作、交流。例如我在設計時預想到學生在設計試驗步驟是會有幾種方法,但在實際上課時,發現學生的試驗方案有很多種,這是我上課之前沒有想到的,學生在討論方案時,各抒己見十分活躍,全身心投入到方案的討論之中去,對學生的這種探索精神,我十分感動,我也給了他們充分的展示機會。另外第六組所測得的兩個物理量怎麼測都偏小,這時組長要求我給他們換一架天平,換後,他們一下子就測出了正確的結果,真正體會到了“山窮水盡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喜悅,避免了單純炒冷飯的尷尬境地,讓學生感到有趣、有得,從而真正達到學習的目的,我也及時稱讚了他們。
從這兩節課取得的迥異的效果來看,導學案作為採取引發式教學的一種媒介和手段,能讓教師水到渠成地注重培養學生的自我認知能力、激發學習興趣和管理好自我情緒,否則就會回到原來填鴨式教學的老路上來,因而可以得出結論:導學案也非常適用於物理的教學。只不過每一節課的導學案都要教師自己動手編制,要花費大量的精力,要備好學生,備好教材,在教學中還要以學生為主體,要真正放手,同時要能不斷創新激勵評價方法,激發出學生強烈的求知慾望和興趣。
測量物質的密度教學反思5
讀取的數值便是該物體的體積。如果現有量筒一次仍不能盛取溢位的水量,可慢慢將物體浸入,並多次盛接和讀取資料,最後相加得到物體的體積。2.如何用量筒測量密度小於水的不規則物體(石蠟)的體積?
可採用“懸垂法”。先讀取懸掛重物浸沒於量筒中液體時對應的體積,然後將石蠟和重物系在一起浸入量筒中讀取此時的體積。兩者的差值便是石蠟的體積。
該問題一方面是對量筒使用方法的拓展;另一方面是對學生處理實際問題能力的培養。
探究怎樣來測量物質的密度?
我們選擇鹽水和形狀不規則的石塊為研究物件,具體教學中也可選擇其他種類的液體和固體為研究物件測量其密度。
要求學生自己設計實驗資料記錄表格,用於記錄測量鹽水和石塊(或其他樣品)密度時所用的資料及所得的結果。注意不要強求一致,關鍵是要讓學生明白需要記錄哪些資料。讓學生把所測得的有關資料填入其表格中,並根據測量資料進行資料處理,透過物理公式計算,間接得出被測物質的密度值。
從實驗原理、實驗儀器的選取和使用、實驗步驟的設計、資料的採集、並根據資料得出結果,這對學生實驗能力的培養是十分重要的。課本上沒有現成的實驗步驟,而是要求學生有目的、有計劃地進行設計並實際操作,正確地記錄資料得出結果。由於有上一節探究同種物質的質量與體積的關係這一實驗的基礎,因此本節的探究活動學生是有能力自主完成的。
教學中建議以小組討論形式,學生可以各抒己見,教師不要定些條條框框,這樣會限制學生的思維空間,要求學生闡明自己的觀點,同時要清楚說明其理由。這對培養學生思維能力、判斷能力、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語言表達能力等是十分有意義的。
透過“探究性學習”課題的設計和實施,我們看到,學生首先是非常歡迎這樣的課型,他們覺得既緊張又輕鬆。在認真討論準備的過程中,給了學生解放思想、發散思維、提高能力、展示特長的機會,開拓了學生自行探究的空間,滿足了學生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的願望。本課題的研究,也拓展了老師對學生全面評價的方法和途徑。過去只按分數高低評價學生學習效果的“好”與“差”,現在透過“研究性學習”,來展示、評價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分析糾錯能力、動手實驗能力、綜合應用知識能力、配合協作意識等,這樣對學生的評價更合理、更客觀,而且有利於提高學生的自信心和學習的積極性。
反思五:測量物質的密度教學反思
在進行測量液體和固體的密度的探究實驗中,本人首先讓學生複習了一下密度的概念以及密度的公式,透過公式知道如果要求物質的密度,就要知道物質的質量和體積,物體的質量我們可以用天平來測量,物體的體積有的可以用量筒直接測量,有的則不用。規則的物體我們可以用數學上的方法測得。例如:長方體的體積=長×寬×高,圓柱體的體積=底面積×高。不規則的物體,密度比水大的,可以用排水法,就是在一個量筒里加入一點量的水,再將物體放入水中液麵上升,兩個體積差就是物體的體積。如果密度比水小的,比如木塊可以用壓入法、吊掛法、捆綁法、埋砂法等。分組實驗用天平和量筒測物質的密度[量筒和量杯的使用]量筒和量杯是實驗室中常用於測液體體積的儀器。使用時應注意:
1.首先觀察量筒刻度單位和最小分度表示的體積,以及最大測量體積值。
2.要置於水平桌面上讀數。讀數時視線應與凹形液麵底部(或凸形液麵頂部)相平。
3.讀數時。液麵靠近哪條刻度線,就讀該刻度示值。一般不作估讀。實驗時要注意讓學生自己親自動手實驗,學生透過自己動手實驗,測出物體的質量和體積,之後透過公式就能計算出物質的密度。
在查密度表,可以知道是什麼物質。例如探究如何測量鹽水的密度,有學生的探究方案是先測出一杯鹽水的總質量,把整一杯鹽水倒入量筒測出體積,然後測出空燒杯的質量,得出鹽水的密度。還有的是先用天平測出空量筒的質量,然後往量筒中倒入一定量的鹽水測出他們的總質量同時得出鹽水的體積和質量算出鹽水的密度,看到這種情況,我引導他們分析各種方案中可能出現的誤差,比較他們的探究方案的優劣,用誤差最小的做實驗,後來我發現學生很快完成了探究實驗,並且效果很好。我也感到很輕鬆和愉悅。教學中我深刻的體會到:在課堂上一定要把主動權交給學生,讓每一個學生都有參與的機會。使學生成為課堂的積極參與者,成為課堂的主人公。我不但教得輕鬆愉悅。而且教學效果非常好。也讓我體會到了新課程標準的要求和新教學理念對教學的指導意義有多麼的重要。
在今後的教學實踐中,我要更深入的體會它的作用。但是在教學過程中我也發現了一些問題,也是我自己本身的問題,就是我的口頭禪太多,而且語言太平淡,沒有激情,其次是在實驗過程中要注意引導學生,這樣學生進行實驗後更能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