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運動教學反思
地球運動教學反思
身為一位優秀的老師,我們要有一流的教學能力,對學到的教學技巧,我們可以記錄在教學反思中,教學反思應該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地球運動教學反思,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地球運動教學反思1
《地球的運動》對於初一的學生來說比較難理解,內容比較抽象,在教學中,我結合學生的實際水平和教材的實際內容,地球的運動教學反思。力爭做到以下幾點:
注重課外的伸拓,充分利用課程資源,是這節課取得成功的關鍵。
課前佈置學生收集資料,教師在課堂上給了學生一定的空間,讓學生充分展示。同時,教師巧妙地把這些資源引入新課教學中,珠聯璧合,事半功倍。學生的默契配合和他們積極主動參與的態度是這節課的教學任務得以落實的重要保障。無論是學生的動手實驗操作還是疑難題的討論,他們積極思考、敢於創新、踴躍發言使課程目標的實現水到渠成。學生透過實驗觀察,結合地圖內容,對地理資訊進行分析、提取、歸納,不僅能力得到提高,辯證思維的意識也在潛移默化中得到加強。
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學生活動充分貫徹整個課堂始終,教室不再是教師表演的舞臺,而是是學生成長的空間、平臺,教學反思《地球的運動教學反思》。活動形式多樣化,有小組合作學習,有學生上臺畫圖,有個體的展現,有團隊之間的合作與競爭。充分彰顯學生的能力。歸根到底本節課充分體現了新課程中師生新的關係,教師不再是高高在上的說教者、單向傳輸者,而是引導者、組織者、評價者。教師對於每個學生的發言都能予以簡要點評,而且點評得比較到位。
教學要注意聯絡學生的現實生活。本課教學我就充分利用了這一點。結合自己的體驗說出四季的感受。這樣不僅是學生學得有興趣,而且有利於啟發學生的思維。使學生獲取有用的地理知識,培養學生利用所學的地理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不過這節課的設計也有不足之處,主要是演示過程中速度快了一點,理解能力強的部分同學很快就懂了,理解能力慢的還似懂非懂,今後我在教學中一定要注意。
總之,作為一名教師,不斷對自己的教學進行反思,才能不斷提高自身的素養和教育教學效能,在教學中才能靈活的駕馭課堂,不斷創新,全面提高學生的地理素質。
地球運動教學反思2
在教學本單元前,我在班上用問卷測試了學生對地球形狀和運動等相關資訊的科學前概念,發現整個單元幾乎沒有人能比較清晰的解釋地球形狀及其運動,對晝夜交替的現象和四季形成的原因更是存在著許多錯誤的觀點,即使有學生知道,經詳細詢問,理解的比較膚淺。從而我們可以得知,關於天體運動是這批學生的科學知識的空白區,只有認真設計教學過程,細心準備教學材料,才有可能讓更多學生透過經歷探究活動掌握準確的科學概念。
這一節課有兩個難點:一是恆星日和太陽日的區別和聯絡,二是公轉速度在遠日點和近日點的速度差異。對於第一個難點,課本為了減輕難度,把那一幅度刪掉了。但是我認為既然提到了兩個不同的參考標準,就有必要讓他們去了解其中的原理。而且我們學校的學生基礎相對比較好,所以完全可以適當深入下去。當然理解他們的區別的關鍵又在於能夠否理解遙遠的恆星發出的光是平行光這個道理。至於第二個難點,相對比較容易解決。只要說明了開普勒第二定律,基本上就沒有太大問題了。至於有學生問為什麼有這樣的規律就是另外一個問題了。這個問題除了上帝,至今無人能夠解決。所以牛頓晚年專門研究第一推動力,並把它歸為上帝,並非我們有些人想象的那麼愚蠢。也許這個世界就是如此。
我感覺這節課比較成功的地方在於抓住了生活中的小例子,放到教學中,起到激發學生興趣的作用。比如,在最開始時,介紹了生活中能反映地球運動的現象(當然是先讓學生講);在將太陽日和恆星日時,適當設計了日期的推算和閏年的產生;在講線速度時,提到了“神七”和火箭的發射。這些與生活密切相關的例子,可以給枯燥的理論知識學習帶來一些生機和活力。
地球運動教學反思3
《晝夜交替現象》教學後記:在教學本單元前,我在8班用問卷測試了學生對地球形狀和運動等相關資訊的科學前概念,發現整個幾乎沒有人能比較清晰的解釋地球形狀及其運動,對晝夜交替的現象和四季形成的原因更是存在著許多錯誤的觀點,即使有學生知道,經詳細詢問,理解的比較膚淺。從而我們可以得知,關於天體運動是這批學生的科學知識的空白區,只有認真設計教學過程,細心準備教學材料,才有可能讓更多學生透過經歷探究活動掌握準確的科學概念。
第一節課的內容,看似不難,然而如果學生不看書或預先不預習,教師提出晝夜交替是如何產生的呢?大多數學生會卡住,有少部分學生之前看過書可以作出一些推測,個別學生能夠在書本上推測的基礎上提出自己的看法,比如說太陽和地球一起運動,地球圍繞太陽公轉等。細想其實也很正常,學生對這方面知識缺乏直觀經驗,沒有知識儲備直接讓他們毫無根據的推測,難度很大,而且可能存在胡亂的假說,因此根據不同班級學生的狀況,我選擇讓學生翻書本,看看書本上的推測可行嗎?讓他們間接有一個印象:產生晝夜交替現象可能有這些原因。
要驗證這些猜測,一旦教師提出建立模型,學生根據書本提示很容易想到需要光源(比如手電筒、蠟燭),然而聰明的學生認為蠟燭要比手電筒更好,雖然光暗一點,但是蠟燭光線是向四周散發的,與太陽更相似。課前我為學生準備了蠟燭和火柴,學生都很高興,用學具袋裡的材料做好地球儀,本想讓他們貼上地形外觀的,課堂時間太少,只能先讓學生做好標記。實驗過程中,也是容易出現問題的,比如學生容易將蠟燭熄滅,還有調皮的會用火燒紙,不好好觀察實驗產生的現象。這一點我覺得還是自己在實驗前介紹方法時不夠仔細和全面,產生這種情況可能是一方面學生對於這部分知識本就不清楚,學習興趣不濃厚,還有一部分就是沒有聽懂實驗方法,就想別的心思來滿足自己了。另外做實驗時,最好將窗簾拉上,學生更容易觀察。
做完這部分實驗,學生會有許多發現,他們並不會全部認同書本上的猜想。其一就是地球圍繞太陽公轉這個猜想學生認為是不正確的。我讓學生演示了他們的實驗方法後,就有學生馬上出來反對。原因是前一組學生認為地球圍繞太陽旋轉地球只有一面始終被照到,而其它面一直都不會被照到。事實上學生對於地球公轉的旋轉角度變化和方向理解還不夠清晰。其二由於我是讓學生將地球從地球儀裝置上拿下來的,其實就相當是一個球體,並沒有讓地球傾斜一定角度放置,與光源是保持平行的,並儘量保持同一水平面。因此,有學生就提出來地球自轉時,(地球的最北部和最南部)即南極和北極有些地區並沒有產生晝夜交替現象,因此這個猜測也是不能完全解釋晝夜交替現象的,我肯定了學生的發現,並沒有馬上給他做詳細解釋,我覺得這課內容還沒有涉及地球饒地軸是有一定的傾斜角度的。學生能夠發現這點其實他的觀察還是比較仔細的,並沒有人云亦云。
課上完後,我要求學生收集相關的天文資料,自己先透過查詢資料嘗試解釋晝夜交替現象究竟是如何產生的,科學家又是透過怎麼樣的證據說明的?
地球運動教學反思4
《地球的運動》這節內容主要是地球運動的兩種基本形式以及產生的地理現象。地球運動是地理環境形成以及地理環境各要素變化的基礎,並影響到人類活動。一直以來,因其抽象、空間概念強,成為學習的難點,尤其是初一學生。因此,教學設計時,要做到以下幾點:做好內容的取捨,把握好難度和深度,做到複雜的知識簡單化;充分利用學生的生活體驗和感受。探究式教學貫穿始終,採用多種手段幫助學生觀察到大尺度的地球空間運動,理解地球運動與相應的地理現象之間的因果關係。
透過上兩節課的學習,七年級的學生對地理大致要學什麼知識有了一定的瞭解,但根據地圖和相關資料對地理事物及地理現象進行分析的能力還很缺乏;另外,一些學生還沒有養成圖文結合的習慣,本節課要注意對學生識圖能力的訓練。在課堂中利用多媒體、討論比較方法等形式,從學生每天都在經歷白天和黑夜的變化吸引學生注意力,課堂設定了一些富有啟發性的問題,儘可能給學生動口動腦的機會,幫助其培養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透過活動、討論,充分調動學生參與學習活動的主動性。利用學生的生活感受和多媒體輔助教學,調動了他們的積極性、主動性。注重知識的前後聯絡,引導學生思考本課學習與前兩節知識的聯絡,做到新舊知識的融會貫通。課堂設定了富有啟發性的問題,效果較好,能幫助學生如何思考問題並努力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學習中注重了基礎知識的強化和讀圖、識圖析圖、能力的培養,但還應充分留給學生多的活動時間和自主探究的機會。
地球運動教學反思5
1、由於本節課的教學內容是動態的,所以使用了多媒體課件來進行教學,這樣更直觀、更生動,也便於學生理解:(1)對於地球自轉產生的時間差異,利用動畫演示,很直觀地展現了不同地區,見到太陽的時間是存在差別的,特別是經度相差比較大的地區更是明顯。(2)用動畫演示,也很生動地展現了地球上因為地軸傾斜的原因不同緯度地帶,不同的時間獲得的光熱不同,因此出現了四季交替的五帶劃分。這種動畫的演示,很受學生喜愛。但本人覺得,因為兩分兩至和四季的變化,是個難點,在利用動畫的同時,還要輔以板圖,把動的圖還原成為靜止的畫面,學生印象就比較深,有利於學生對知識的消化。
2、本節的教學重點,主要是以圖表的形式來突現,難點內容,是地理內在的規律性的知識,則以動畫的形式來解決,本人感覺這個設計,還未能最好地表現知識結構之間聯絡。特別是地球自轉和公轉在整個地球運動中的是同時進行的,是和諧的。感覺自己上課時未能很好體現地球的自轉存在於地球的公轉中,未能表現這兩個運動在太空中是同進行的。
3、在教學過程中,由於難點內容較多,需要教師講解的.地方不少,所以整節課下來,學生自主學習的時間還比較少,總希望把課堂交給學生,卻又總做不到,很困惑。
地球運動教學反思6
本課內容是讓學生回顧人類認識地球運動的歷史,教材主要呈現了托勒密和哥白尼的學說和觀點。“地心說”和“日心說”是人類探索天體運動的兩個重要學說,特別是“地心說”由於有著宗教勢力的支撐,一直被人視為真理,可以說在哥白尼提出這樣的“日心說”觀點以前,“地心說”的觀點早已深入人心。即使有人有疑義,也沒有充分的、直接的證據,更多人只是畏懼宗教勢力,不敢表達正確的言論。因此,在教學過程中,不僅要讓學生理解他們的主要觀點和證據,以及建立觀點和證據之間的聯絡,學會科學研究的方法,養成科學研究的態度,更要學習哥白尼研究天體執行的持之以恆的精神和堅持真理的氣概。
從學生層面來說,托勒密和哥白尼觀點其實是不容易馬上能理解的,即使有些學生在字面上能看懂。因此,讓學生尋找科學家的證據,建立觀點和證據之間的聯絡顯得尤為重要,並且教師要幫助學生解釋這些證據的意思。在理解證據的基礎上,學生的思維才可能到達一定高度,才能反過來思考科學家這些證據是否就能夠說明他的觀點,同時我還引導學生建立直接證據和間接(證明)證據的觀念和科學家利用思辨性語言來合理推測結論的研究方法。
說到底證明一個學術觀點,科學研究中可以利用觀察到的直接現象,要麼是實驗中獲得的有效資料。一般情況下,只有無法直接觀察到現象或缺少有效資料的情況下,才可能應用思辨的方式進行說明,文科特別是哲學研究常常如此。而在托勒密和哥白尼的證據中除了利用直接事實來說明外,都用到了思辨的方法。
雖然我以為現在給學生將到思辨,他們不一定能掌握或應用,至少在他們心中對於科學研究的方法應該有了更高層次的理解。學生透過解釋證據、建立觀點和證據之間的聯絡,比較兩位科學家之間的不同和相同,比較這些觀點和前面的假使模型的聯絡,他們對於地球晝夜交替現象的理解將更加深刻,並能夠根據已有觀點選擇前面正確的猜測。同時對於哥白尼的研究態度和堅持精神產生一些觸動,為今後走向科學研究道理奠定心理上和精神上的點點基礎。
地球運動教學反思7
以汶川地震後前後的對比照和火山噴發後形成的山峰及湖泊讓學生直接感受地震、火山所帶來的地形上的巨大改變。到底是什麼巨大而又神秘的力量導致了地震與火山的爆發呢?透過學生的各種猜測,逐漸引出地球內部運動這一本質原因,展開本課重點環節的教學。儘管我對各環節的教學瞭然於胸,但還是存在很多的問題值得反思。
一、多媒體的利用,利中顯弊。
地球內部的運動、地球上的六大板塊,這些方面的知識對於小學五年級的學生而言還是過於抽象。因此,本節課的教學我採用多媒體課件的形式,透過圖片、視屏及flash生動形象地將知識呈現在學生的面前。整個課件內容翔實,動態而且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儘管這個課件給我帶來了很大的幫助,但是整節課下來我發現,我上課的思路也只能按著課件的編排而行。課中,為了幫助學生理解,我過多地以教師講述為主。課件本身只該是教師的一個輔助工具,但現在它卻成了完全的主導者,有點本末倒置。
二、教學環節的連結不夠流暢自然。
能否用簡短的幾句話,生動而又自然地轉接到各環節的教學?自教學的兩個月以來,這個一直是我比較頭疼的問題。而本堂課的教學內容又很多:瞭解地震和火山、探究地球內部的運動、模擬地殼運動、解析地形案例。這個對於我而言又是一個巨大的挑戰。尤其是當我模擬完火山爆發實驗,轉而進入講解地殼運動時,我只是以介紹的形式向學生闡述六大板塊及漂移運動。對於教學者,我當然明白這是教學的需要,接下來就是講解板塊各板塊運動引起的地形運動。但是,對於學生而言,他們可能覺得莫名其妙,前後的教學內容根本沒有聯絡性。小學科學應該是以學生為主體,教師只是一個引路者,帶領他們共同探索、求知,而不是直白的闡述觀念。在處理各環節知識時,需鋪墊設疑引導學生產生一定的求知慾,進而共同探索去解決這一問題,層層遞進式進行。
三、準備不夠充分。
儘管教學之前,我查閱了很多的資料,對於地震火山形成堰塞湖及山峰,板塊運動改變地形有了大致瞭解。但是,這方面的知識延伸還是很廣的。在動畫演示板塊運動產生裂谷時,有學生根據換畫面提出了:為什麼板塊分裂時上面分開而下部有有些連線的呢?類似的其他問題,在課堂裡我也碰到過。小學生的頭腦裡總不時得冒出許多新奇的問題,尤其是在科學課堂上,這就要求我廣泛地閱讀,開闊自己的視野。另外,在準備模擬火山噴發這一實驗是,我貪圖方便,只是隨手拿了個裝水的飲料瓶模擬地球。讓學生想象,這是一個裝可樂的瓶子,劇烈搖晃後,針刺下會有什麼情況發生,模擬的是什麼現象?儘管學生都能回答火山噴發,並給予一定解釋完成了教學的目的。但是,如果我充分地準備,整個實驗將更形象且具趣味性。我可以準備裝有可樂的圓形瓶子,劇烈搖晃後用針刺,讓液體噴發更好地模擬火山噴發這一現象。說到底,還是我自身存在一定的惰性使然。
其他當然也存在不少的細節問題,但是我也有我進步。漸漸地,我開始習慣小學科學教學的思維模式,開始愛上了這些可愛的精靈。反思-進步,我會邁好每一步!
地球運動教學反思8
地球運動是高一地理遇到的第一個教學難點,用了三個課時才算基本完成,但本節教學內容較多,學生的接受能力呈現出很大的差異,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有限這給教學帶來很大的困難,本節內容中,教學難點連續出現,如恆星日與太陽日,晨昏線與日界線、地方時與區時,晝半球與夜半球,冬至日與夏至日,極晝與極夜,黃赤交角與正午太陽高度、角速度與線速度等等,本節內容對學生能夠學好地理與至關重要的作用,同時地理技能要求較多,如能畫出地球的自轉與公轉方向,能判斷晨線與昏線,能確定某地的地方時,能確定太陽直射位置,能進行區時的換算,能比較同一時刻不同地點的晝夜長短與正午太陽高度的大小,能確定某地日出地方時與晝長(夜長)時間,在教學過程中,我主要從下面著手
1、抓住本節的主線——日地關係與太陽直射點及其變化,如地球的繞日公轉過程中,由於繞日軌道是橢圓,太陽位於其中一焦點中,造成一年中地球離太陽的位置有兩個特殊位置,近日點與遠日點,地球自轉時選取的參考點不同,造成太陽日與恆星日兩個自轉週期。由於某一時刻,只能有一點看到太陽位置最高,該點所在經線地方時為12時。太陽直射點的移動及其直射特定緯線,對晝夜長短與正午太陽高度影響很大,例太陽直射點所在半球該半球白晝時間長,直射點所在半球極圈內出現極晝現象,直射點位於迴歸線時正當該半球的白晝最長或最短的一天,直射點某緯線時。該地正午太陽高度最大,在該日正午太陽高度從直射緯線向南北遞減。太陽直射點的移動也與白晝時間的漸變、迴歸線以南以北地區正午太陽高度的漸變,極圈內極晝極夜出現範圍的漸變有密切相關。
2、利用本節中相對的地理概念進行比較,能舉一反三,節省時間,如近日點與遠日點的公轉速度的比較,用“近快遠慢”來概括,如夏至日,在北極圈出現極晝現象,在南極圈出現極夜現象,北半球晝長夜短時,南半球晝短夜長,夏至日南半球正午太陽高度達到一年中的最小值,而冬至日南半球到達一年中的最小值。如晨線與昏線的判斷方法剛好相反
3、充分發揮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在理解本節基本原理和基本規律的基礎上,設定適當的不同形式練習,著重培養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圖文轉換能力,地理知識的遷移能力和地理計算能力
4、充分發揮多媒體的優勢,突破本節中黃赤交角與太陽直射點移動的關係,晝夜長短變化與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規律等等教學難點,利用多媒體動畫等工具,直觀反映地球運動過程,化繁為簡,啟發學生思維,並能解決教學容量多與課時不足的矛盾。
地球運動教學反思9
本節課的設計本著以學生為主體,使學生參與到活動之中,透過活動,做到寓教於樂,使學生在快樂的活動中提高地理能力;引導學生用學到的地理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培養學生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意識,提高學生學以致用的能力。實際教學過程中,學生表現很活躍,積極參與到活動之中,教學效果較好。
優點:
1.善用多媒體課件,增加直觀性。如在二分二至圖中,地球的公轉、太陽直射點的移動,地球自轉中從北極、南極上空看方向如何,都以動畫的形式播放出來,取得的效果也更好
2.充分發揮了小組的合作探究作用。小組合作探究有助於培養學生勤於動手、勇於創新,提高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及概括總結的能力。
3.充分利用學生的演示活動來糾錯,達到邊學習邊反饋的效果。培養學生的地理實踐能力的探究意識,激發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
4.注重課外相關知識連結拓展,體現知識的系統性。
不足:
課前播放第宇宙探索影像資料,更能營造氛圍感。結束能再讓同學整體演示一下地球運動,首尾呼應,體現收穫更好。
地球運動教學反思10
上完了《地球的運動》這節課,收益良多,感觸也很多。因此寫個教學反思,總結一下這一課內容的成功之處及不足之處。
本節課的成功之處有以下幾點:
1、努力讓自己成為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和組織者
(1)設疑導課,激發學生興趣。
“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為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激發學習興趣,本課以兩幅精美的華三川唐人詩人畫(參考課件)為匯入,兩幅畫分別兩首他們小學時背的滾瓜爛熟的古詩《古風》和《靜夜思》,立刻點燃了學生的興趣,很自然進入了學習狀態。兩首詩一首描繪的是烈日炎炎的中午,一首描繪的是虛無縹緲的黑夜,很好的匯入了本節課要講的第一個話題:地球的自轉!為什麼地球的自轉會產生晝夜交替呢?學生帶著問題進入本節課的課堂。
(2)創設了探索情景,引起學生的問題意識和過程意識。
問題意識是一種探索意識,是創造的起點。學生有了問題,才會思考和探索,有探索才會有發展。學習過程不是讓學生被動的吸收教材和教師給出的現成結論,而是一個由學生親自參與的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過程。在本課我提出這樣的問題:地球上為什麼會有晝夜交替這種現象;地球上為什麼會有四季不斷交換的現象等等。透過小組討論探究,得出答案。改變了以往老師講學生聽,老師寫學生記的教學模式。
2、課堂上能夠從多角度關注學生
(1)關注了學生的個體差異,班級六十幾名學生在個體上是存在差異的,我在本節課問題的設定上難易結合,分別讓不同層次的學生來回答,讓學困生也能體會到獲得成功的喜悅,激發其學習興趣,很有可能一個簡章的問題會讓一個學生產生強大的自信心,成就了一個人材。
(2)注重對學生學法指導。
例如學生在探究地球自轉和公轉的特點時,我引導學生從方向、圍繞中心、週期、地理意義等幾個方面入手。使問題更加清楚、簡潔。
(3)課堂我注重了活動教學。
活動是實施課程目標的主渠道,也是地理新課程區別於傳統課程的一大特色。本課活動題有:探討地球自轉的特點;探討地球公轉的特點等。透過活動學生對本節的重點知識進一步加強,教師適時做出鼓勵性的評價,學習更有動力。
不足之處:
1、學生在平時太缺乏課堂探究的機會,已經養成了老師講什麼就聽什麼的習慣,喜歡老師把知識都總結出來,自己只要記下來就萬事大吉,不願也不會動腦,懶得動腦,這種教學方式只能扼殺學生的創造思維,在今後的教學中,我應更加重視對學生思維能力的訓練,讓他們會學習,從而達到愛學習的目的。
2、由於探究活動時間偏短,導致重點知識點強調不夠到位,課堂檢測倉促。學生能夠理解的東西效果還好一點,對於一些暫時不要求理解的如太陽直射點位置移動規律及因此形成一年的四季以,再如五帶的劃分依據中的有沒有極晝極夜等,從學生課後作業中可以看出他們容易混淆。
3、提問學生的面還是有限,應使課堂上的學習真正地面向所有的同學,真正實現每一位學生都有收穫、有興趣、有動力。由於本課內容比較抽象,理解能力比較差的學生很難一時消化,分成兩個課時對於他們來說還是太短了,建議可以分成3個或者更多的課時。因為學生如果在這個地方糾纏不清,對於以後的學習也有很大的副作用。
4、難點還沒能很好的突破,如太陽直射點還沒能想到一個更好的方法讓學生理解。還有其他的很多難點,學生作業情況反映了幾個易錯點:節氣寫春夏秋冬;自轉方向不會畫;公轉自轉混淆;公轉圖沒畫好等,表明許多學生還沒能真正理解掌握本課的內容知識,只是靠記憶。
這部分知識內容重要,又多,容易讓學生產生枯燥厭倦的感覺,這就需要老師採取多種教學手段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然而我在這一點上作的不太夠,由於害怕時間不夠,總是沒給學生足夠的思考和討論觀察的時間,沒有讓學生充分地發揮學習的積極主動性。我想在以後教學過程,應該多增加討論活動,讓學生享受合作研究的快樂,極大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在講課的過程中,沒有充分地體現思想教育。透過學生分析人類探索地球形狀艱難而漫長的歷程說明:任何一個真理的發現都不是輕易。要讓學生學會勤于思考、善於總結、勇於實踐,這樣才能取得成功。
經緯網的定位作用比較抽象,學生比較難理解。我針對此現象,透過學生座位表這一身邊的事物來遷移到經緯網,讓學生更好地理解起這部分知識。
從這節課我深深地感受到上課前要看透教參,並深深地領悟其中,而且要多多聽老教師的課,從中吸取營養,儘快讓自己成長起來。
地球運動教學反思11
從去年開始,透過郭思樂教授我瞭解了生本,在郭教授展示的影片中讓我認識到了什麼才是真正的課堂,什麼才是讓學生快樂學習的教學模式。於是我開始對生本教學進行嘗試與實踐。最初面對這種全新的教學模式,我感到沉甸甸的。如何讓學生體會生本的快樂,如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就成為我備課的主題。
在09年一年的教學實踐中,我不斷的嘗試,但在嘗試過程中遇到了種種困難,例如課堂秩序混亂,教學進度緩慢,學生知識掌握水平低等等,說實話我很快就要選擇了放棄。但是伴隨著一次又一次的到生本教育先進的地區學習經驗,和我校生本教育搞得越來越成熟,這似乎又讓我燃起了信心,並決心要把它做好。
地球運動教學反思12
關於《地球的運動》這一內容的,鑑於學生還沒有學習物理對運動的相對性,以及相對靜止還不會,所以我採用由淺入深的教學方法,主要是讓學生從現象上去感受地球自轉。因此我的多媒體課件上用了影片教學,這樣有利於學生更好地去理解本堂課的知識點。 我也發現了一些不足之處以及彌補不足的方法。
第一,知識的生成不夠明確。在講解自轉週期時候涉及到了物理方面的知識,我在教學的過程中做融合還不夠,不利於學生的理解。因此在以後的教學當中我應該注重知識的生成,讓學生不僅掌握知識還要了解知識的來龍去脈。
第二,部分學生的學習被動性仍然很強。雖然設計了幾個活動,但是還是沒有把全體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調動起來。據此我覺得我應該在今後的課堂上多多走動,特別是後面部分的學生,應該多督促他們把心思集中在課堂的學習以及互動上。
第三,缺乏自信,不夠從容坦然。在本次課堂的教學過程中,我有點過度依賴於影片,不是說對知識點的不熟悉而是內心不自信,怕自己出錯,從而也難以營造一個輕鬆愉快的課堂氛圍。因此,我覺得在今後的教學當中,我應該精心設計每一堂課,多花時間準備一下,不斷培養自己的自信,把自己自信從容的一面展現給學生,讓學生每節課都能在愉悅的課堂氛圍中收穫知識。
地球運動教學反思13
本節課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地理學七年級(上)第一章《地球和地圖》第二節《地球的運動》的第一課時。
這節課的內容知識性極強,重點內容很多,同時又是難點。而且這節課是重點之中的重點,這部分知識接受的好與壞,會直接影響到今後的地理的學習,涉及到了很多較抽象的看不見,摸不著的地理事物,由於初一學生抽象思維能力還未形成,所以難點較難突破,針對教材特點,依據新課改精神實質,將本節課確定為教師聯絡實際舉例、用多媒體課件演示、類比分析、學生分組實驗探究、教師演示啟發分析說明等綜合法研討課,設計意圖之一就是為了充分體現新《課程標準》的精神,本著“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思想,重在引導學生們主動參與,勇於創新,勤於動腦、動手,樂於探索,培養學生正確的科學觀和科學素養。
設計意圖之二就是針對這部分知識對於剛升入初一的學生來講,難度的確大了點,在準備教具時就選擇了一些容易理解的身邊實物(手電筒和地球儀),對剛具有基本閱讀能力、觀察能力、實際操作能力、語言表達能力的初一學生,極需加強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師就應該提供時間、空間給他們展示自己的機會。設計意圖之三就是本節課需要掌握的重點內容很多,難點又需要突破,在教師講授的同時,多給予直觀模型或多媒體課件輔助教學,所以採取綜合法進行試。
地球運動教學反思14
地球運動這部分知識,初中就已經接觸過,雖然學生們對地球的運動會對地球表面產生的各種現象司空見慣,但未必能真正掌握其變化規律。高中要研究更深層次的內容,如:一年中太陽直射點的位置,什麼時間在什麼位置,會有什麼現象。這一系列問題在新教材中有部分知識沒有文字說明。怎麼能夠讓學生們更好地掌握住地球運動(地球公轉運動)所產生的現象呢?在思考如何讓學生們更好地理解這部分內容的過程中,我先後想到了兩個教學方法:
第一, 圖表結合講解法。鑑於教材中的影象和文字系統都是我們要掌握的內容。在學習過程中,可運用空間想象的思維方法,透過讀圖(地球公轉示意圖)可使學生們加深對文字系統知識的認識和理解。有助於他們建立起較為完整的知識體系,把握地理事物的空間位置、空間結構和空間聯絡。但是,本課的內容比較抽象。由於學生們在小學的地理知識比較薄弱,而且空間想象思維特別是女同學的空間想象思維比較差。如果只通過圖表結合的方法,憑藉學生們的空間想象思維,將其儲存在大腦中,再經過加工、分析、比較,形成新事物的形象,來獲取新知識,對於他們來說那是非常困難的。因此,我用這種方法給他們有個初步的概念。
第二,利用教學器材來演示地球公轉示意圖。學校的地理教學器材不夠齊全。經過整理,我利用地球儀、電筒、在黑板上畫圖相結合及演示一年中地球運動的變化和直射點的位置、時間、產生的現象。
第三,有些抽象的概念,用多媒體動畫演示。這樣學生更容易直觀的去了解比較難點的知識內容。便於學生掌握和識記。
透過前面一課的學習,我們瞭解到地球的運動在地球表面所產生的現象。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稍留意就會發現,太陽直射點的位置是在不斷變化的,而且直射點的位置不同所產生的現象也不同。當我在演示時需要同學來當助手,他們都積極要求當助手,在演示時他們配合得相當好。這樣理論聯絡實際,學生能夠深切體會到學習地理的重要性。
當然在教學中也出現了一些自己沒有想到的問題,這部分內容是整個高中地理的難點,學生的理解能力有限。所以應該採取放慢速度,逐個突破的方法,而不應該急於求成,反而影響了學生學習的效果。
地球運動教學反思15
肯定的地方:
1.利用學生的生活感受和多媒體輔助教學,調動了他們的積極性、主動性。
2.注重知識的前後聯絡,引導學生思考本課學習與前兩節知識的聯絡,做到新舊知識的融會貫通。課堂設定了富有啟發性的問題,效果較好,能幫助學生如何思考問題並努力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
3.學習中注重了基礎知識的強化和讀圖、識圖析圖、能力的培養。
有待改進的地方:
1.應充分留給學生多的活動時間和自主探究的機會。
2.教學過程中忽略了差生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