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貓》的教學反思

《貓》的教學反思

  作為一名到崗不久的老師,我們的任務之一就是課堂教學,教學反思能很好的記錄下我們的課堂經驗,教學反思應該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貓》的教學反思,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貓》的教學反思1

  這一次,是我第二次上《貓》這篇課文。第一次是在20xx年秋參加青年教師賽課。而今年我剛好上四年級,所以這次在選擇課文的時候我毫不猶豫地選擇了這篇文章,一是想圖個方便,二是想看看現在再去處理這篇文章會有什麼變化。

  四年前,設計教學目標時,仿照別人的教學設計依葫蘆畫瓢,設計為:1、體會貓的“古怪”,2、學習作者用具體事例描寫動物,並仿寫喜歡的小動物。

  而這一次,透過閱讀課後習題、語文園地等,抓住本課的語文要素之——反語,來設計教學目標。而如何將這一要素落地,也是我在備課中所焦灼的問題。

  經過朱校耐心細緻地指導,我明白了:教反語,首先要清楚反語的概念,即用相反的話語來表達本來的意思。還要明晰反語的作用:讓人感覺到很風趣、很幽默,能感受到更深層次的感情。等我想明白了這一點,我之前焦灼的問題也就迎刃而解了。

  這節課我上得比較累,學生學得也累。孩子們在課堂上比較拘謹,思維沒開啟,說得不夠充分。例如“說一說哪些詞句體現了字面上看起來作者不喜歡貓,實際上是很喜歡貓的?”孩子們抓住“成天睡大覺”“膽小”“豐富多腔地叫喚”等等來理解,其實他們沒有真正地感受到“字面上的不喜歡”其實就是“喜歡”。所以我在備課時,應該先把字面上表示不喜歡的句子一句一句羅列出來,呈現在大螢幕上,讓孩子們看到這些句子,就明白只是從這些句子中去體會,縮小了範圍,我的教學目標才更明確。

  究其原因,一是由於我在設計問題時,語言不夠簡潔,問題指向不明確,孩子們聽得一頭霧水。二是各環節之間的過渡不夠巧妙。三是自己課堂的駕馭能力的欠缺,處理課堂生成的靈活性不足。

  這節課讓我明白了,不打無準備的仗,自己需要明白教什麼,也要知道怎麼教,只有做到心中有數,胸有成竹,才能遊刃有餘。

  在語文教學之路上,我還需要努力修煉內功!

《貓》的教學反思2

  《貓》是著名作家老舍的作品,是一篇狀物抒情散文。文章雖然短小,但內容具體,描寫生動,剪裁得當,構思精巧,是一篇令人百讀不厭的優秀的範文。貓雖然在日常中是一種極其普通的小動物,然而在作者老舍爺爺的筆下卻顯得那麼生動活潑,那麼惹人喜愛。

  這正說明了在我們身邊,處處都有美好的事物,如何讓學生學會熱愛生活,學會用心去感受,去發現美,欣賞美,並創造美成了本課的最終目標。文章結構嚴謹,條理清晰,以風趣親切,通俗曉暢的語言,表現了貓的性情,字裡行間流露出作家對貓的喜愛之情。在教學這篇文章時,我力求突出課文中所蘊涵的人文精神——作者對小動物的喜愛之情。以研究性閱讀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強調學生享有個性化的、自由的發展空間,使課堂充滿生命活力;同時也不忽視語文基礎知識、基本能力的訓練,力求兩者的和諧統一。豐富語言積累。

  《新課標》把“豐富語言的積累”寫進了教學目的,這既是學習語文、提高語文能力的需要,也有很強的針對性。兒童語言貧乏,他們學習語言的過程也是不斷積累語言的過程。頭腦裡的語言材料增多,語言水平自然提高。這是社會交際所必需的,也是提高認識、發展智力所必需。說話時“妙語連珠,出口成章”,習作時“文思泉湧,妙筆生花”都在於一個人具有深厚的語言積澱。而積累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今天我就是結合課文的內容,讓學生積累有關成語。

  教師看似隨意實則有意的一句話,為學生創設了一種積極思維的可能。重視朗讀,重視整體綜合感知。過去在閱讀教學中,長期存在煩瑣的內容分析和千篇一律的教學程式。使語文教學的情趣淡漠了,形象破碎了,美感削弱了,特有的魅力墜失了……《新課標》中強調: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薰陶。

  因此我讓學生自己選擇去讀寫貓性格古怪的句子,並且說說為什麼這麼讀?如本文中對“蹭”字的理解,如果僅僅追求字面上的解釋是遠遠不夠的。由於學生已經過充分的朗讀,獲得了感知印象,並和已有的感知經驗碰撞、接通,於是心有所悟,豁然開朗。由於語言文字隱喻性很強,許多詞彙可意會不可言傳,可體驗而無法表達,有的是言有盡而意無窮,有的是“盡在不言中”。正是由於語言的模糊性,增強了語言的美感和表現力。使符號化的文字被重新貫注了生命的血肉,抽象化了的概念重新賦予了生活的感性力量。

  教學時,我採用了先扶後放的教學方法,即引領學生學習第一自然段,然後讓學生學習第二自然段,從而讓他們有機會自己閱讀,自己發現問題,並自己解決問題。引領學生學習第一自然段的時候,我抓住了“老實”、“貪玩”、“盡職”三個重點詞,體會這三個不同特點的詞的連線詞句所表達的作用成了本段的教學重點,從而去體會貓的性格古怪。教學中,朗讀成了體會情感的最直接與最重要的手段,透過個別讀、自由讀、齊讀、引讀等多種朗讀方法,層層遞進地加強情感的培養,體味作者對貓的喜愛之情。“誰能讀得更喜愛些?”的激勵性導語使學生積極而又活躍。同時讓學生感受到作者把貓當成一個調皮的孩子來寫,是一種擬人化,是因為作者喜愛貓。

  如此,在重點引領學習第一自然段這一範例的基礎上,讓學生自己研讀第二自然,就顯得自然而有意義了。自學前,我又引領指導學生從層次、詳略、表現手法,用詞造句等各個方面去學習,於是,學生圈圈畫畫,讀讀寫寫,都能完成這個自讀過程,並參加交流,進行自己講書。

  這樣保證了他們有充分的時間去研討課文,有效地鍛鍊了學生提取、處理資訊的能力,擺脫了繁瑣提問作情節分析的傳統課堂教學模式的束縛。學生享有充分的自由,他們可以挑自己最有感觸的地方說,這樣也就激發了他們的積極性和自豪感,也就發揮了他們的獨立性、主動性和創造性。

  但由於自身經驗的不足,在教學過程中還是存在著不少缺陷的,如對教材挖掘不夠深,對一些重點詞沒有加深體會等,需要在不斷地積累過程中不斷地進步。

《貓》的教學反思3

  《找不到快樂的波斯貓》是一篇童話故事。說的是一隻波斯貓向人請教快樂是什麼滋味。可是不同的人對快樂的說法都不一樣。波斯貓覺得他們所說的都沒有什麼快樂的,它非常失望,仍然為找不到快樂而衰嘆。課文借這一故事告訴人們,依賴別人的生活是找不到快樂的,只有靠自己辛勤的勞動和創造,服務別人,奉獻社會,才是最快樂的。

  在教學這篇課文時,我採用以下幾點方法:

  一、全文以讀書為主線,在讀中明白道理。

  教學時,我採用“自主——合作——探究”的讀書方式進行學習。我先讓學生通讀全文,知道文中主要寫了波斯貓這隻小動物。接著讓學生再次讀文,明確這是一隻不快樂的波斯貓。緊接著讓學生帶著“波斯貓為什麼不快樂?它找誰去詢問?燕子、蜜蜂、青蛙找到了快樂嗎?為什麼?……”等問題去自主讀書。最後讓學生帶著這些問題,透過有目的性的自讀、小組合作讀、分角色讀、齊讀等多種形式的讀來理解燕子造窩、蜜蜂釀蜜、青蛙捉害蟲的辛苦。體會他們勞動的快樂,明白波斯貓為何不快樂及懂得“勞動創造快樂”的道理。

  二、讓學生精讀課文,抓住重點詞句理解文意。

  “抓住重點詞語讀好句子,理解文意”是語文課上最常用的教學方法。所以我先讓學生按要求找到句子並劃出,然後讓學生讀通句子,讀好句子,在讀句的過程中抓住重點詞語體會句意,深入感悟文中的情感。如讀燕子、蜜蜂、青蛙說的話,從“一口一口地銜泥、千千萬萬朵花中採粉、一天到晚蹦來蹦去……”這些詞句中體會到燕子銜泥造窩的辛苦;蜜蜂採蜜釀蜜的辛勞以及青蛙捕捉害蟲、造福人類的快樂。同時透過讓學生對比讀波斯貓說的話,從中加深學生對“勞動最快樂”的理解。

  三、據課文內容續編故事,培養學生說話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而續編故事是培養學生說話興趣的最佳途徑。因此我在學生通讀全文,明白事理的基礎上讓學生續編故事。說說找不到快樂的波斯貓後來是怎樣的?如:後來它最好的朋友誰幫助它明白了“勞動創造快樂”的道理?當波斯貓明白快樂是什麼後它是怎樣找快樂的?

  生:波斯貓去捉老鼠了,每捉到一隻老鼠,它的心情就特別高興。

  生:波斯貓天天去捉老鼠,幫助主人把家裡的老鼠都捉完了,他還去鄰居家捉。從此就過上了快樂的日子了……

  這樣,學生就把讀書、說話、情感陶冶三結合起來,對文字有了一個更深的感悟:勞動能創造快樂。

《貓》的教學反思4

  《沒有快樂的波斯貓》是一篇童話故事,主要講:波斯貓不知道快樂是什麼,因而去找燕子、蜜蜂、青蛙詢問,最後還是不明自快樂是什麼。而學生透過學習這篇課文,從燕子、蜜蜂、青蛙的話去懂得“勞動創造快樂”的道理。

  教學了這篇課文,我覺得以下的幾點是我在教學中做得比較成功的:

  1.以讀為主,以學生為本。《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閱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所以本課我就讓學生透過有目的性的自讀、小組合作讀、個人讀、齊讀等多種形式的讀,讓學生透過充分的朗讀來理解燕子造窩、蜜蜂釀蜜、青蛙捉害蟲的辛苦。體會他們快樂,明白波斯貓為何不快樂及值得“勞動創造快樂”的道理。並且我在教學中注重把課堂還給學生,讓他們在熟讀的基礎上說自己對“燕子、蜜蜂、青蛙為什麼覺得快樂。而波斯貓卻不覺得快樂”的理解。學生因為對課文熟悉了,有的學生就說:“燕子一口一口地銜泥來造窩,創造窩的過程很辛苦,所以他很快樂。有有的'學生就說一“燕子的窩是自己造的,是透過自己的勞動才得到的,所以它很快樂。”有的學生說:“蜜蜂透過千千萬萬朵花中才來花粉,才可以釀成蜂蜜,他勞動得很辛苦,並且它的勞動創造出了成果,所以它特別快樂。“有的學生就說:“青蛙一天到晚蹦來蹦去捉害蟲是一件辛苦的事情,但想到能幫助人們保衛莊稼,知道勞動有了回報,就覺得是它最大的快樂。”有的說:“波斯貓不勞動,總依賴主人給它東西吃,所以它不會覺得快樂的。”……這樣,透過讀、說,學生自然而然地就懂得了“勞動創造快樂”的道理。

  2.讓學生精讀課文有關段落,學會品詞品句,讀有所悟。“抓住關鍵詞語讀好句子”是語文課上最常用的教學方法。老師先出示句子問學生:句中哪些詞語寫出了……機械性的教學令學生索然無昧。所以我教學《找不到快樂的波斯貓》時,我就讓學生按要求找到句子並劃出,然後讓學生讀通句子,讀好句子,在讀句的過程中抓住重點詞語體會句意,深入感悟文中的情感。學生讀得好,說得更好,一位女生說,她從“一口一口”體會到燕子銜泥造窩的辛苦;另一男生從“千千萬萬”感悟到蜜蜂採蜜釀蜜的辛勞,讀時聲情並茂。老師再用資料補充:一隻蜜蜂往返飛行10次,採集1500多朵花才釀成一滴蜂蜜。此時,學生的情感油然而生,飽含激情的朗讀至今另我難忘。有了以上兩句句子教學基礎,學生自然而然讀出青蛙整天蹦來蹦去捉害蟲的快樂情感,學生讀好了句子,也懂得“付出勞動獲得成果”的道理。

  3.讓學生在歌聲中體會情感,受到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教師要深入鑽研課文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徜徉其中,放飛心靈與文字對話,培養他們的審美情趣,塑造良好的人性和健全的人格。”所以我就在第一課時讓學生從文字上懂得“勞動創造快樂”的基礎上唱《勞動最光榮》,讓他們在從文字中感悟昇華到在情景中感悟“勞動創造快樂”的道理,在他們意味未盡的時刻,讓他們說說自己的勞動是什麼,打算怎樣去創造快樂。讓他們在說的過程中自然而然地受到思想的教育。

  4.對學生進行說話訓練。《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鼓勵學生在各科教學活動以及日常生活中鍛鍊口語交際能力”。所以我們的教學離不開口語交際能力的培養。而口語交際能力的培養起源於口頭表達能力,因此我除了透過學生與文字、學生與教師、學生與學生的對話中去培養學生的口頭語言外,還在上第二課時時讓學生編故事。說說找到快樂的波斯貓是怎樣的。當學生的思維閘門一開啟,他們就會想象奇特,豐富多彩。有的說波斯帽貓後來認真思考了燕子、蜜蜂、青蛙的話,知道了自己不勞動是找不到快樂的,所以它開始去捉老鼠了。每捉到一隻老鼠,它的心情就特別高興,還感覺到了主人給他的蜂蜜特甜、炸魚特香。有的說波斯貓知道了勞動能創造快樂,所以他天天去捉老鼠,幫助主人把家裡的老鼠都捉完了,他還去鄰居家捉,他從此就過上了快樂的日子,知道了快樂是什麼之味了……這樣,學生就把讀書、說話、情感陶冶三結合起來,對文字有了一個更深的感悟:勞動能創造快樂。

  5.學以致用。在寫字教學中,我讓學生在識記生字的基礎上,運用生字來組詞,並用所組的詞說一句話。學生就來勁了,有的說:“決(決定)我決定認真把我的字寫好。”有的說:“決(決心)我想把知識學好的決心已定,誰也不能改變。”有的說:“波(波紋)我往潮水裡扔石子,水面上就出現了波紋。”……雖然這些句子還很簡單,但他們會用這些字來組詞,造句,說明他們對這些字的字義已經掌握了,在有限的時間裡運用,這就足夠了,把句子說具體,我們可以慢慢再引導。

《貓》的教學反思5

  《貓》一文是著名作家老舍的經典之作。作者透過觀察大黃貓的神態、動作,傾聽貓的叫聲以及小貓的淘氣來表達對貓的一片喜愛之情,把貓的古怪性格及小貓的可愛形象描寫得栩栩如生。

  研讀教材時我發現,這篇課文的一個主要特點就是每段都緊緊圍繞總起句進行具體描述,語言精當,層次分明,上下連貫,結構嚴謹而且在遣詞造句的運用上也十分生動和生活化,妙趣橫生。因此我認為教學這篇課文就要根據其自身的特點,抓住總起句,層層深入,環環緊扣,如同剝竹筍一樣引導學生讀懂課文。在學習課文的同時對學生進行語言文字方面的紮實訓練,文庫引導學生鑑賞和品味語言的精妙之處,已達到培養能力,加強基礎的目的。

  教學這篇課文時,我主要抓住以下三個環節:1、找出總起句並理解句意。2、課文圍繞總起句寫了哪些內容?是怎麼寫這些內容的3、找出並理解重點詞、句是如何表現中心的。這樣教學,符合閱讀教學的一般規律:即從整體入手,再到部分,使學生不僅理解課文內容,而且學到了閱讀此類課文的方法。在整堂課中,我覺得各環節處理的基本到位,檢測預習後發現學生在多音字方面存在一些問題,我進行多次強調,讓學生多讀多記。理解課文中學生品讀詞句也到位,學生理解了貓的古怪性格的具體表現。我還注重寫法的滲透,如我抓住文中貓耐心等老鼠這一事例,講到寫作技巧,並引導孩子們說出描寫小動物時,要透過一兩件具體的事例來表現小動物的特點。學生們在我的引導下回顧自己喜歡的小動物,先說出它的一兩個特點,然後又分別用具體事例加以說明,真正掌握了這一寫作方法。

《貓》的教學反思6

  《貓》是老舍先生筆下的一篇描寫動物

  的抒情散文。文章結構嚴謹,條理清晰。以風趣親切,平實無雕琢的語言,表現出貓性格的古怪,以及剛滿月小貓的調皮可愛。字裡行間流露出作者對貓的喜愛之情和對生活的熱愛。

  新課標指出四年級要求學生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文章表達的思想感情。因此,在教學這篇課文時我力求讓學生透過朗讀來感受作者對貓的喜愛,以研究性閱讀來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抓住重點詞、句來說出自己的體會,讀出自己的理解。創設情境來讓學生感受作者和《貓》之間的真情,感受“人愛貓、貓愛人”的和諧畫面,體 會作者對生活的熱愛。

  本課的教學難點是瞭解作者是怎樣寫出貓的性格特點,並在閱讀中體會“貓的性格實在有些古怪”。教學時,我採用了“先扶後放”的教學方法,引導學生透過第一自然段中的“老實、盡職、貪玩”感受貓性格的古怪,重點分析、體會、朗讀第一自然段。放手讓學生合作交流第2、3自然段來突破難點。

  在開頭和結尾分別只用有概括句子的文章和老舍的文章作對比,讓學生感受作者用具體事實,抓住動物的神態、動作、聲音來表現動物特點的描寫方法。只可惜這點指導得不夠詳細,只是讓學生感受到,

  而並不能保證學生能夠學以致用。

  另外還有兩點是需要我注意和改進的:

  1、本文是一篇要求背誦優美語句的文章,應給學生一些背的時間。

  2、在指導“屏息凝神”這個詞語時“屏息”指導得不夠準確。 在今後的工作中我會繼續向有經驗的老師請教,和有活力的年輕教師探討,不斷完善自己,還請各位同事多多幫助、多多指導,謝謝大家!

  年級:四年級 姓名:李麗娟

《貓》的教學反思7

  活動目標

  1.喜愛文學作品,體驗貓變大後發生的趣事。

  2.能隨故事情節展開想像,嘗試續編故事。

  活動準備

  已簡單瞭解酵母的作用。

  活動過程

  1.看看越變越大的貓。 ——幼兒分散自由結伴欣賞圖片,教師啟發幼兒重點觀察圖中貓的變化。 ——引導幼兒說說:你看到了什麼?小貓有什麼變化? ——這是一隻麵包房裡的貓,它為什麼會變得越來越大?讓我們聽聽故事吧!

  2.聽聽麵包房裡的貓的故事。 ——傾聽故事第l節至第7節。 ——小貓莫格的家在哪兒?它是怎麼變大的? ——小貓是怎樣越變越大的? 它變得像什麼?(幫助幼兒理解莫格在逐步變大) ——引導幼兒討論:你覺得小貓變大好不好?會發生什麼事?為什麼? ——莫格越變越大,麵包房裡都裝不下它了,它只好住到外面去了,你們猜它會碰到哪些事呢? ——傾聽故事後半部分。 ——洪水來了,是誰救了大家?它是怎樣做的? ——雖然莫格的變大,給大家添了不少麻煩,可是,也正因為它的變大才擋住了洪水,救了大家。

  3.編編有可能發生的故事。 ——變大的莫格還會遇到哪些事呢? ——引導幼兒大膽想像莫格變大以後發生的事情。 ——幫助幼兒整理續編的故事情節。(如:提示幼兒小貓變大後還會變小嗎?會發生哪些事情呢?)

  活動建議

  1.活動後,提供角色指偶投放到區角,讓幼兒跟著錄音講講故事,也可根據自己續編的內容,自制指偶在區角中操作講述。

  2.活動中,也可讓幼兒用肢體(藉助身體的伸展)來表現小貓吃完酵母后,越變越大的形體,體驗變化的樂趣。

  附:麵包房裡的貓

  胖麵包師每天早晨很早很早就起床去做麵包。他先在麵糰裡放上酵母讓麵糰慢慢脹起來,越變越大,再放到爐子裡去烤成麵包。

  莫格是胖麵包師養的小貓,每天早上都到麵包房去捉老鼠。捉完老鼠,它就趴在爐子邊上打瞌睡。

  這幾天,外面總是下大雨,小貓莫格追老鼠,淋得全身都溼透了。

  胖麵包師心疼地用毛中把莫格擦乾,把酵母放到牛奶裡讓莫格喝下去。麵包師說:“莫格,你受涼了,吃一點酵母就不會感冒了。”莫格喝了有酵母的牛奶,又趴到爐子邊上打瞌睡。

  睡著睡著,莫格的身體脹起來,越變越大,越變越大。

  一開始莫格變得像綿羊一樣大。

  後來它變得像馬一樣大。

  再後來莫格變得像河馬一樣大。

  莫格越變越大,麵包房裡都裝不下它了。莫格只好住到外面去。它擋在馬路上,汽車開不了,人也走不了。

  麵包師只好帶著莫格往城外走去。他們走到一個山谷的河邊,莫格餓得走不動了。

  麵包師回去把麵包和麵團都拿來給它吃,莫格吃了以後,身體又脹起來,變得像一頭大象了。

  莫格變得越大,越能吃,大家都來幫麵包師給莫格送吃的東西,莫格還是吃不飽。

  莫格就趴在小河邊吃魚。天下雨,河水越漲越高。突然,山上衝下來洪水。不好!洪水衝到城市裡會把麵包師和大家的房子都沖塌的。想到這裡,莫格一下子就坐到河裡去,洪水擋住了。

  麵包師跑去告訴大家,趕快躲到山坡上去。

  莫格坐在山谷的河裡,擋住了洪水,它的後邊變成了一個大湖。

  麵包師和大家趕快修水壩。高高的水壩修好後,莫格才從河裡出來。

  它趴在山坡上看見面包房和其他的房子都好好的,心裡很開心。大家給莫格掛上了獎牌,上面寫著:越變越大的莫格,救了我們。

  《麵包房裡的貓》反思:

  故事對於孩子來說,是一個充滿好奇和想象的海洋,是幼兒學習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內容,有其一定的教育價值。因為每個故事中所蘊涵的深意需要透過老師的挖掘和合理引導讓孩子獲得,教學中我帶領著學生圍繞主人公性格特點展開學習。

  首先,開始部分,就是直接出示圖片,讓幼兒自主地欣賞掛圖,啟發幼兒重點觀察貓的變化,以這種方式讓幼兒先來猜測故事的內容,從而引起傾聽故事的興趣,為講述故事做好了一個鋪墊。從畫面中也知道了貓是住在麵包房裡的,為什麼會越變越大呢?讓孩子自由討論,從中得出了很多的答案,為揭開故事謎底讓幼兒傾聽故事的注意力更集中了。

  接下來,我是分段講述故事內容,對於孩子們的猜測,經過故事的講述,大家都認為故事的發展是合情合理的,那麼在提問和對故事的理解上,孩子們都回答的非常好,不僅很完整,也鍛鍊口語表達能力,在大家都有把握的教學上,孩子們的主動性和大膽性得到了提高。最後,我故意放慢了講述的腳步,孩子們頓時傾聽的更為認真,現場的氣氛也是非常安靜,大家都在等待老師故事的真相,原來貓躺在河上不是懶惰,不是影響別人,而是為了擋住湧向城市的洪水,猜測的過程不但大大提高了幼兒對故事的興趣,而且這種行為對大班孩子的觀察、思維、理解力上都有了進一步的挑戰。

  在這個活動,我給予了孩子們足夠的想想和創編故事的空間,抓住莫格變大的特徵,鼓勵幼兒進行合理的想象,以此讓孩子意識到:任何人都能利用自身的優勢在某些方面幫助到大家,孩子們創編的內容很有趣,也能夠把握住莫格體形的特徵合理創編。

《貓》的教學反思8

  “尋找共同特徵”是科學課主要的課型之一,關於這類課型怎麼教,一直是廣大科學教師不斷探索的課題之一。這類課型究竟怎麼教?也一直困擾著我,最近聽了汪老師執教的《兔與貓》一課,感受頗深,從而也引發了我對教學“尋找共同特徵”這類課型的反思。

  《兔與貓》一課是透過引導學生對兔和貓的身體外形特點、繁殖方式、生活習性等方面的觀察,認識兔和貓身體外形、繁殖方式、生活習性等方面的特點,再透過比較、歸納,尋找哺育動物的共同特徵,認識哺育動物。《兔與貓》一課屬於典型的“尋找共同特徵”課型,汪老師在教學《兔與貓》時,先後進行了兩種完全不同的教學模式。

  第一種模式是:透過多媒體課件展示兔和貓的身體外形、繁殖方式、生活習性等方面一些圖片,先引導學生逐步觀察兔的身體分幾部分?各部分有什麼特點?身體表面有什麼?小動物是哪裡來的?小動物吃什麼長大的?兔喜歡吃什麼食物?怎樣運動等等。再引導學生逐步觀察貓的身體分幾部分?各部分有什麼特點?身體表面有什麼?小動物是哪裡來的?小動物吃什麼長大的?貓喜歡吃什麼食物?怎樣運動等等。然後讓學生比較兔和貓有什麼共同的特點,尋找哺育動物的共同特徵,建立哺育動物的概念,最後應用哺育動物的概念,認識、判斷各種動物,哪些動物是哺育動物。

  第二種模式是:透過多媒體課件展示兔和貓的身體外形、繁殖方式、生活習性等方面一些圖片,讓學生開展觀察活動,分組觀察兔和貓身體外形、繁殖方式、生活習性等方面的特點,並填寫觀察記錄表,再以組交流觀察結果,形成共識。然後讓學生比較兔和貓有哪些共同的特點和不同特點,歸納兔和貓的共同特徵,揭示哺育動物概念,最後應用哺育動物的概念,認識、判斷各種動物,哪些動物是哺育動物。第一種模式整過過程十分完整,課堂氣氛也十分活躍,學生也順利的找到了哺育動物的共同特徵,看起來是一堂成功的科學課。第二種模式課堂氣氛更加活躍,甚至有點“亂”,學生在尋找哺育動物的共同特徵是也沒有第一種模式那麼順利,看起來也沒有第一堂課那麼成功。

  教學“尋找共同特徵”這類課型時,應該怎麼教?《科學課程標準》指出:“科學課程要以培養小學生科學素養為宗旨,積極倡導讓學生親身經歷以探究為主的學習活動,培養他們的好奇心和探究欲,發展他們對科學本質的理解,使他們學會探究解決問題的策略,為他們終身的學習和生活打好基礎”。《科學課程標準》還指出:“科學學習要以探究為核心”、“ 學生是科學學習的主體”。按照《科學課程標準》的要求,汪老師執教的《兔和貓》兩種模式裡,哪種模式的教學過程更能培養小學生科學素養,學會探究解決問題的能力?哪種模式的教學過程更能體現“科學學習要以探究為核心”、“ 學生是科學學習的主體”的理念?毫無疑問是第二種教學模式。

  第一種教學模式,過程雖然完整,學生也順利完成了教學任務,但在整過過程中,學生完全是被老師牽著鼻子走的,學生的主動探究的手腳被老師羈絆起來了,學生只有順著老師設計的問題和步驟走,這樣教學,看起來無可挑剔,實際上是不利於學生科學素養形成的,也不能體現“科學學習要以探究為核心”、“ 學生是科學學習的主體”的理念。

  而第二種教學模式,學生都在自主探究兔和貓的身體外形、繁殖方式、生活習性等方面的特點,看起來好像有點“亂”,也沒有像第一種教學模式那樣十分順利的尋找到哺育動物的共同特徵,但這一切都是學生透過自主探究後完成的,有利於學生科學素養的形成,也體現了“科學學習要以探究為核心”、“ 學生是科學學習的主體”。教師只是學生科學學習的指導者、組織者和引領者。從《兔和貓》一課的教學中,可以看出“尋找共同特徵”這類課型的教學設計要以把培養學生科學素養放在首位,教學過程要有利於學生科學素養的養成,要以“探究為核心”,讓學生成為“科學學習的主體”,只有這樣,才能開發學生的創造潛能。

《貓》的教學反思9

  《貓》是七年級上冊部編版語文教材的第16課。根據新課標的要求,將課堂還給學生,所以教學目標設定為自主識記字詞,課堂檢查;能透過自主閱讀找出文中三隻貓的來歷、性格、外貌以及作業一家人對三隻貓的情感等關鍵句子。學完本課後重要的是讓學生透過學習明白不要主觀臆斷、關愛同情弱小等。

  在課堂中我發現學生預習不到位,重點字詞讀錯音,還有會讀不會寫的情況。糾正時浪費時間,這需要我以後改進預習方法,並將預習作業落到實處。將預習和檢查相結合,讓學生能真正做到有效預習。透過自己的努力,品嚐勝利的果實,獲得真知識。

  在教學過程中,發現學生概括總結能力一般,出現將課文從頭唸到尾等事故,浪費課堂時間,這需要我在今後的教學中不斷鍛鍊學生的歸納總結能力,或者給學生設計答題格式,讓學生約會抓關鍵詞,透過關鍵詞讓學生能夠真正理解、並用簡潔的語言概括文章,掌握基礎。

  在《貓》這一課中,個別學生不能理解文章主旨。對、課文理解不夠透徹,因此對主旨理解存在偏差。這需要我在今後的教學中多幫助學生理解文章、多補充歷史背景資料幫助學生理解寫作背景。從而到達理解文章主旨的目的。

  在經過組內近5次的磨課,更讓我明白唯有集體的力量裹挾個人,個人才能走的更遠。

《貓》的教學反思10

  這篇課文分為貓的性格古怪和滿月小貓可愛兩部分,全文字裡行間表達了老舍先生濃厚的愛貓之情。在教學過程中我努力做到:

  一、在教學中努力發揮師生雙方的主動性和創造性

  《課標》中明確指出:“語文教學應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年意識和習慣,為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剛上課時,我請學生說貓給自己留下的印象,創設了自主、和諧、寬鬆的學習氛圍,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使這節課有一個良好的開端。整節課中我能尊重學生個體差異,能有意識地培養學生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和自信心。

  在學生填“貓既它的性格實在有些古怪”這個空時,允許學生按照自己的理解填。當學生理解到“小梅花”能體現老舍先生愛貓之情時,我能與學生呼應,利用手勢表現五個瓣的小梅花形狀,引導學生理解老舍先生愛看這小梅花,越看越覺得美,自然而然地體會了老舍先生的愛貓之情。這節課上我與學生始終能進行平等對話。我認為只有在平等的基礎上,課堂對話才是以石擊石的火花迸射,以心連心的心潮相逐,以思促思的智力引爆,以情生情的激情奔湧。

  在理解完貓的性格古怪一部分時,我利用課件出示一組省略號,這是我對教材的創造性使用,這樣既能讓學生結合生活實際理解貓的性格古怪,突破教學難點,又能對冒號的用法進行鞏固複習。意在培養學生創造潛能的同時複習基礎知識,力求正確處理基本素養與創新能力的關係。學生在補充省略號的內容時結合生活實際講得較好。我在處理第四自然段“滿月的小貓更可愛”時使用以讀代講的方式,給學生留下充足的讀書時間、自由的理解空間。

  這節課上學生利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進行小組學習,小組學習時學生暢所欲言,各抒己見,取長補短,學生在小組學習過程中迸發出思維的火花,讀的水平不斷提高。

  實踐證明,教師發揮主動性創造性地使用教材有利於學生創造性地理解教材,符合學生學習規律,收效較好。

  二、在教學中努力體現語文學科的實踐性和綜合性

  在課堂教學中,我充分利用學校、家庭、社群等教育資源,拓展學生學習空間,增加學生語文實踐的機會,注重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

  在這節課的教學過程中我努力做到讓學生在學習知識的同時提高對語言的感悟能力、駕馭能力,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掌握概括課文主要內容的方法,體會作者寫作方法,使學生產生愛貓、愛生活的情感、產生仔細觀察事物的興趣。

  在這節課的教學過程中,我遵循對課文理解從整體──區域性──整體的原則。剛上課時請學生自讀全文,說說老舍家的貓給你留下什麼印象,意在引導學生把課文分為兩大部分,即“貓的性格古怪”和“滿月小貓可愛”,在學生不能準確歸納第一部分主要意思時,我引導學生再讀書談印象。我想,這樣做能夠幫助學生準確、深入地繼續理解課文。體現在讀中感悟、在讀中理解的教學理念。

  理解完貓的性格古怪這一部分後,我又利用課件歸納出貓性格古怪的幾方面表現,以求對這一部分的理解進行整合。學完全文後,我又請學生瀏覽全文歸納課文主要內容,體會作者情感,由於學生對課文的理解較深入,所以學生能準確把握作者表達的情感。

  《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語文教師應高度重視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創造性地開展各類活動,增強學生在各種場合學語文、用語文的意識,多方面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透過平時與學生交流,我瞭解到學生喜歡貓等小動物,很多學生家裡養著小動物並樂於欣賞小動物的照片。為了更好地發揮課程資源的作用,我在下課前請學生展示自己蒐集的貓的照片。在學生興趣盎然時我又留了自主選擇的作業:請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小動物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表達。學生蒐集到貓與小孩、貓與狗、貓與螳螂等圖片實在令我驚喜不已,這些圖片充分展示了人與動物、動物與動物和諧相處的美妙情景。還有一些精彩圖片沒有在課上一一展示。我深深地感受到課程資源給孩子們創造了無窮廣闊的學習空間,孩子們在其間興奮遨遊的同時體會到了學語文、用語文的快樂,這種快樂也深深感染了我。我感到對課程資源的充分利用體現了語文的實踐性與綜合性,最大限度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加了學生語文實踐的機會,拓展了學生學習空間,使課堂教學充滿活力,使教師體會到了教學的無窮樂趣。

  三、在教學中努力體現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正確導向

  “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審美情趣,形成正確的價值和積極的人生態度,是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課標》中明確指出:教學中要運用多種方式讀書,要重視語文的薰陶感染作用。重視語文的薰陶感染作用就是要發揮語文課程以情感人、以美育人的獨特功能,使學生在感受到語文材料、感悟人文內涵的過程中,受到心靈的感動、人格的感化。讀書是語文教學的特質,只有讓學生實實在在地讀,真真切切地讀才能使學生感受老舍先生的愛貓之情,才能使學生與老舍先生產生情感共鳴,才能使學生與文字對話,體會作者的表達方法。

  在這節課中,為幫助學生體會老舍先生愛貓、愛生活的情感,我設計了自由讀、默讀、瀏覽、指名讀、有體會地讀、師生共讀、推薦讀、邊想象邊讀、評讀等多種讀書形式。在各種讀的形式中,學生由於各自的理解不同,對不同字句語調、重音的處理也不同,讀得效果較好。這樣設計是為了鼓勵學生多角度、有創意地閱讀,只有利用多種方式讀書,才能發揮學生個性化特點,產生“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的教學效果。在各種讀書形式的穿插運用中,學生從整體感知到深入理解課文內容,始終邊讀邊悟,最後深切地體會了老舍先生的愛貓、愛生活的情感。我感到學生在讀“貓的性格古怪”一部分時讀出了自己對性格怪的貓的喜愛之情,在讀滿月的小貓玩雞毛、玩線團、撞桌腿等詞句時再現了滿月小貓更可愛的情景。學生透過自己的讀個性化地再現了老舍先生對生活的熱愛,同時表達了自己對生活的熱愛,達到了我所設想的“以心悟情、以聲傳情”教學效果。

  這節課上我還利用想象、展示圖片等方式幫助學生體會老舍先生的愛貓之情,進而激發學生對貓等小動物的喜愛之情。由於學生對前文有了正確的理解,所以在學生體會滿月的小貓把滿院的花草弄得枝折花落老舍先生“絕不責打它們”時,學生能準確體會老舍先生愛貓之情,讀得較好。愛貓、愛花、愛生活是老舍先生積極的人生態度。我能透過學生課上積極踴躍的表現、深入地理解、有感情地朗讀體會到每一個學生對貓的喜愛、對小動物的喜愛、對生活的熱愛。

  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我深深體會到新課標、新理念在教學過程中切實應用給課堂教學注入了新鮮活力,使學生樂學、教師樂教。在教學實踐中存在的問題,我會不斷思考、不斷改進。

《貓》的教學反思11

  後石羊小學《貓》是老舍先生寫的一篇狀物抒情散文。文章結構嚴謹,條理清晰,以風趣親切,通俗曉暢的語言,表現了貓的性情,字裡行間流露出作家對貓的喜愛之情。

  在教學這篇文章時,我力求突出作者對小動物的喜愛之情。強調學生享有個性化的、自由的發展空間,使課堂充滿生命活力;同時也不忽視語文基礎知識、基本能力的訓練,力求兩者的和諧統一。

  教學第一自然段時,我採用先扶後教的方法,即先引領學生透過“老實”“貪玩”這兩個詞來體會貓的古怪性格,然後讓學生自己在文中找出其他表現貓性格的詞語,並看看作者是怎麼把這些矛盾詞語連起來的?從而讓學生有機會自己閱讀,自己發現問題,自己解決問題。如果每節語文課,我們語文老師都能花上幾分鐘的時間,做這樣一件事情,相信學生日後將終身受益。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薰陶。因此我讓學生自己選擇去讀寫貓性格古怪的句子,並且說說為什麼這麼讀?教學第二自然段時,我讓學生劃出作者喜歡貓的語句仔細品讀。學生們透過朗讀揣摩,從老舍優美生動的語言文字中體會到了作者對貓的喜愛之情。有同學說:“在作者眼中,貓的髒腳印成了可愛的?小梅花?,可見作者是多麼喜歡貓呀!”還有的同學說:“我從?蹭你的腿,要給你抓癢癢?這句話看出貓與作者之間有著很深厚的感情。”可見,尊重學生的閱讀體驗,引導學生抓住關鍵詞來潛心研讀,讓學生經過充分的朗讀,獲得感知印象,並和已有的感知經驗碰撞、於是心有所悟,豁然開朗。

  反思這節課,學生們學得興趣較濃,貓的可愛也給他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這完全歸功於學生能抓住文中的語言文字,透過朗讀進行揣摩體會。但也存在一個問題,就是學生怎樣將一個事物的特點寫具體方面收穫甚微。這到底該怎麼辦呢?需要在今後的教學中不斷地實踐與努力探索。

《貓》的教學反思12

  《麵包房裡的貓(一)》是一個童話故事,

  (一)品讀童趣

  童話深受孩子們喜歡,我在教學中鼓勵學生進入童話去想象,去表現。讓學生在整個閱讀中勾畫有趣的句子,品讀有趣的句子,透過創設情境,用多種方式的朗讀,感悟貓變化的神奇,有趣,感受童話的魅力,透過讀來品讀童趣。

  (二)理解運用詞語

  在這節課上,我以多種形式幫助學生理解重點詞語。如:聯絡上下文,聯絡生活,藉助課件,收集資料,資料等。同時,在找有趣的句子中,透過讀,補充句子,說話,訓練學生學會運用表示順序的詞語,使句子表達得準確,清楚。在訓練用“起初??接著??後來??再後來??最後??”表示時間順序的詞說話時,出示句子補充填空,讓學生學會有條理的表達。

  (三)讓學生自由想象

  這篇課文運用了大膽、合理、豐富的想象,在教學中,我也讓學生依據文字想象。如在莫格把房子脹塌了後,鎮上的人都很震驚。這隻貓沒完沒了的長,還會發生什麼有趣的事?讓學生也大膽的去想象。學生們的回答一個比一個有趣。有的說:它會長得比房子還高,一腳就會踩癟汽車。有的說:它的嘴巴長得很大,一張嘴就讓人們害怕,怕它吃人。還有的說:它一呼吸就吹起一陣大風,房子直搖晃,人們太擔心了。

  上完課後,很多老師給我提出建議,特別是李莉老師的評課讓我學到很多。我覺得在指導學生讀時不到位,沒有充分的運用自己的激情,用老師自身的語言、表情、肢體動作、評價來調動學生讀的興趣。再上這類課型時,我一定注意要從作者和自己的想象中,從對文字的理解中找到“趣”點,指導學生充分朗讀。

《貓》的教學反思13

  學校教導處開始聽推門課了,所以我每次上課前我趕緊把教學流程再詳記一遍,還要仔細看看需要新增什麼,想盡量讓缺點、錯誤減少一些。但內心裡當然不希望“中獎”。

  今天第二節我剛走上講臺,教導處的人員閃進教室。好在我多少有些準備,心撲通撲通跳了幾下便逐漸趨向平穩。這節課教授內容是第二單元第一課《貓》的第一課時,內容並不複雜。教學內容有三:一是瞭解課文內容,初步體會作者對貓的喜愛之情;二是有感情的朗讀第四自然段,深入感受小貓生氣勃勃的可愛之處;三是讀寫好本課的生字詞語。正好下課鈴聲響起時,各項教學內容順利完成。我暗暗鬆了一口氣。我徵詢王麗主任改進意見,她脫口而出:“第一課時缺少了寫字訓練。”我猛然記起,我安排的是有這個環節的,在指導學生認讀、分析字形之後,讓學生進行描紅,我還讓學生把寫字書都帶到教室來了呢。可為什麼還是在講課時毫無知覺地丟掉了這個環節?這是因為有領導聽課緊張的偶然教學行為嗎?

  不是,不是的。所有的偶然都出自必然。

  平時上課,在指導學生認讀完生字、詞語之後,總害怕教學時間緊,所以把描紅練寫這個環節當家庭作業佈置了,一次也沒讓學生在課堂上進行過,應了餘映潮老師所說的“輕慢學生課堂實踐活動的習慣要徹底改變”。其次,還以為寫字是低年級的訓練重點,高年級可以點到為止。所以儘管明白,課標中規定,寫字訓練要貫穿整個小學階段,高年級字詞教學時間要保證十至十五分鐘但還是沒放到心上,沒落實到課堂活動中。現在想來,還是自己搬起石頭砸了自己的腳。課堂上學生不練寫,自己不知道學生容易在哪兒出錯,課下反覆讓學生聽寫、補寫、糾錯,事倍功半還埋怨學生笨死了。一個生字寫十幾遍也記不住。究竟誰之過?

  我開始嘗試把描紅落實到課堂上,哪一課的生字多了我就挑幾個難寫的具體指導,然後讓學生只描紅這幾個字;如果生字少了,全部描紅。

  讓寫字走進課堂。所有的偶然都出自必然,所有好文章寫得好是因為做的好。

《貓》的教學反思14

  教學了這篇課文,我覺得以下幾點是我在教學中做得比較成功的:

  一、全文以讀書為主線,在讀中明白事理。《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閱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因此在教學本課時,我主要採用“自主——合作——探究”的讀書方式進行學習。我先讓學生通讀全文,知道文中主要寫了波斯貓這隻小動物。接著讓學生再次讀文,明確這是一隻不快樂的波斯貓。緊接著讓學生帶著“波斯貓為什麼不快樂?它找誰去詢問?燕子、蜜蜂、青蛙找到了快樂嗎?為什麼?……”等問題去自主讀書。最後讓學生帶著這些問題,透過有目的性的自讀、小組合作讀、分角色讀、齊讀等多種形式的讀來理解燕子造窩、蜜蜂釀蜜、青蛙捉害蟲的辛苦。體會他們勞動的快樂,明白波斯貓為何不快樂及懂得“勞動創造快樂”的道理。

  二、讓學生精讀課文,抓住重點詞句理解文意。“抓住重點詞語讀好句子,理解文意”是語文課上最常用的教學方法。所以我在教學該文時,先讓學生按要求找到句子並劃出,然後讓學生讀通句子,讀好句子,在讀句的過程中抓住重點詞語體會句意,深入感悟文中的情感。如讀燕子、蜜蜂、青蛙說的話,從“一口一口地銜泥、千千萬萬朵花中採粉、一天到晚蹦來蹦去……”這些詞句中體會到燕子銜泥造窩的辛苦;蜜蜂採蜜釀蜜的辛勞以及青蛙捕捉害蟲、造福人類的快樂。同時透過讓學生對比讀波斯貓說的話,從中加深學生對“勞動最快樂”的理解。

  三、據課文內容續編故事,培養學生說話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而續編故事是培養學生說話興趣的最佳途徑。因此我在學生通讀全文,明白事理的基礎上讓學生續編故事。說說找不到快樂的波斯貓後來是怎樣的?如:後來它最好的朋友誰幫助它明白了“勞動創造快樂”的道理?當波斯貓明白快樂是什麼後它是怎樣找快樂的?頓時學生的思維閘門開啟,他們想象奇特,豐富多彩。有的說波斯貓去捉老鼠了,每捉到一隻老鼠,它的心情就特別高興。有的說波斯貓天天去捉老鼠,幫助主人把家裡的老鼠都捉完了,他還去鄰居家捉。從此就過上了快樂的日子,知道了快樂是什麼滋味了……這樣,學生就把讀書、說話、情感陶冶三結合起來,對文字有了一個更深的感悟:勞動能創造快樂。

  在成功之餘,還存在著一些不足之處:

  一、感覺自己的課堂調控能力還不夠靈活,對學生的學習情緒關注不夠,沒有及時調動學生的讀書熱情。學生只是“按照要求”“按部就班”地讀,沒有感悟到的激情和高潮,情感不夠。當學生讀書氣氛有點沉悶時,老師應該及時地進行引導,有必要的話進行染讀,讓學生感受到老師的熱情,從而更好投入到讀書之中去。

  二、教學生字時只重字音,忽略了字義、詞義的理解,沒有讓學生學以致用。過後反思在生字教學中,應當運用生字來組詞,並用所組的詞說一句話。還可以讓一些尖子生運用所學的一個或幾個詞進行片段說話訓練。以培養學生的說話、寫話興趣,從而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

《貓》的教學反思15

  在這節課中,為幫助學生體會老舍先生愛貓、愛生活的情感,在教學中,我注重學生透過朗讀來感悟,我設計了自由讀、默讀、瀏覽、指名讀、有體會地讀、師生共讀、評讀等多種讀書形式,在各種讀的形式中,學生由於各自的理解不同,對不同字句、語調、重音的處理也不同,讀的效果較好。在各種讀書形式的穿插運用中,學生從整體感知到深入理解課文內容,始終邊讀邊悟,最後深切地體會了老舍先生的愛貓、愛生活的情感。我感到學生再讀“貓的性格古怪”一部分時,讀出了自己對性格古怪的貓的喜愛之情,在讀滿月的小貓玩雞毛、玩線團、糖、桌腿等詞句時再現了滿月小貓更可愛的情景。

  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我深深體會到,新課標、新理念在教學過程中,切實應用給課堂教學注入了新鮮活力。使學生樂學,在教學實踐中也存在不少問題,我會不斷思考、不斷改進。

最近訪問